包拯是哪个朝代的
包拯是哪个朝代的推荐文章1:北宋名臣包拯:立朝刚毅一身胆,铁面无私辨忠奸
:老谈,:唐诗宋词古诗词(ID:tsgsc8)
尤其是古代的时候,大概没有几个人,不惧怕阎罗王。阎王到底是何方神圣?他其实是外来户,并不具有中国国籍。
佛教传入中国时,阎王作为地狱主神的信仰,也开始在中国流行开来。
中国文化兼容并蓄,和今天的你我一样,老祖宗也讲究以和为贵,凡事好商量。所以,偌大的中国地,几乎不存在“异教徒”这一称谓。
其余的文明古国,因为宗教信仰,彼此不惜兵戎相见,甚至血流成河。外国人肯定诧异,在我们这里,某个寺院旁边,坐落着一个小小的道观,其实并不足为奇。
虽然历史也不乏“灭佛”事件,但在古老的中国,佛、儒、道三教,彼此却能和谐相处。那些名垂千古的名士,譬如白居易、苏东坡,本身虽是儒学大家,对道教和佛教,也都有沉浸。
面对外来事物,中国文化总是先同化之,再影响之。“被中国化”,是所有外来文化共有的命运,可想而知,来自于佛教的阎罗王,同样也被中国化了。
在民间传说中,北宋名臣包拯,是公正的化身,“日断人间,夜判阴间”,他死后便成了阎罗王,继续审理阴间的案件。
及至近代学者,也会通过诗文,在隐约间提及,包公通晓阴阳,有伏妖之能,妥妥就是阴间的阎罗:
包公正气贯丹霄,出入阴阳路两条。
黑幕沈沈谁揭举,惟公明镜澈群妖。
包拯隶属于北宋仁宗时期,与其余皇帝不同,仁宗更注重实际,对佛老思潮,其实皆有所反对。
既然上有所好,身为一个臣子,包拯也不太可能多么崇尚佛教。不喜欢佛教的士大夫,反而被佛教所推崇,中国文化之厉害,由此可见一斑。
1
治 学
北宋仁宗时期,最富战斗力的辟佛著作,非欧阳修的《本论》莫属。
在《本论》中,欧阳修如此问道,“八尺之夫,被甲荷戟,勇盖三军,然而见佛则拜,闻佛之说,则有畏慕之诚者,何也?”欧阳公所认可的原因是,“其中心茫然无所守而然也。”
而一介之士,眇然柔懦,进趋畏怯,却义形于色,心有所守,又当作如何解释?“中心有所守以胜之也。”
欧阳修以为,文人心中所守之物,即儒家所信奉的礼仪。
日后的铮臣包拯,以刚正坦荡的形象示人,正是因为他心中有所守。毕竟幼年的包拯,就如欧阳修所言,“眇然柔懦,进趋畏怯”的一介书生。
包拯六七岁时,被父母送至宅院附近的香花墩读书。香花墩位于合肥城南,四面环水,菱荷满池,岸柳成行,是办校兴学的最佳场所。幼年的包拯在此启蒙,他勤学苦读,终于学有所成。
香花墩因此成为包拯心中的圣地,时至今日,在包公祠里,还有一副楹联,代表他少年读书的情景:
深柳依然读书处,香花不改旧时墩。
无独有偶,清代学者游香花墩,观其优雅景致,同样留下不朽的诗篇:
孝肃祠边古树森,小桥一曲倚城阴。
清溪流出荷花水,犹是龙图不染心。
在官宦世家长大的包拯,极具上进心,29岁那年,他高中进士。
考取进士有多难?唐朝人有句俗语,“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明经易考,进士难得。
包拯治学成绩有多出色?我们不妨拿同时代的人物相互比较,作为中国历史一等一的文士,苏东坡中进士的年龄是21岁,他的父亲苏洵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甚至一辈子都没有考上。
2
为 官
考中进士意味着,既取得了文凭与学历,同时也可以直接入政府工作。
令人惊愕的是,包拯却拒绝外出为官,原因则是,父母双亲年迈,需要有人侍奉左右。
在家一呆就是10年,包拯再出山时,已临不惑之年,但包拯就是包拯,一出来依旧是愤青。
包拯仕途的第二站是广州端州。众所周知,端州盛产砚台,从唐朝开始,端砚已然誉满天下,成为贡品,当时的史书记载曰:“端州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包拯之前的诸多前任,趁着进贡的机会,一般要克扣数十倍的端砚,赠送给权贵。
包拯则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该进贡多少,就制作多少,及至任期结束,被调至中央任职,包拯“岁满不持一砚归”。
端砚是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最珍爱的雅器,它同时也是一方试金石。
唐朝初年,武则天将刻有“明合璧,五星联珠”的端砚,赐给名臣狄仁杰,狄仁杰反而上奏,请求武则天减少贡品数目。北宋名臣包拯,在端砚的发源地,犹然不受诱惑,其一片赤诚,足以感天动地。
藉由历史公案小说的演绎,包拯被刻画成一个类似于福尔摩斯的名侦探,如民国学者胡适所言,他是一个有福之人,宋朝的包拯是“一个箭垛,把许多折狱的奇案都射在他身上。”
胡适还说,古往今来精巧的折狱故事,虽然流传于民间,很少有人知道它们的来历,这些故事遂容易堆积在一两个人身上,譬如包拯。
坦率地说,胡适所言非虚,但他因此将包拯称作“有福之人”,似乎有失公允。
公元1045年八月,包拯年逾50岁,那一年他离开大宋,出使契丹。
虽然宋辽早已订立“澶渊之盟”,但是两国之间,绝对算不上和平相处。更不消说,就在一年之前,北宋在与西夏的战争中,屡遭失败,损失惨重。
试问,当此之时,契丹怎么可能,给大宋一张好脸色?一个五十岁的老人,被敌国盘问责难,这个老者是否就是“有福之人”?
契丹人几乎就是手握弯刀,不怀好意地诘问包拯道:“不久之前,你们在雄州大开便门,就是想引诱我国的叛徒,以便刺探边疆的情吧?”
包拯年纪虽大,思路却很活泛,他竟然反将一军:“涿州也曾开放过城门,刺探边境事务为什么一定需要开放便门呢?”
那人本意是想找茬,最后被噎得哑口无言。
包拯身处险境,游刃有余,还趁机观察辽朝军事形势,《资治通鉴》说他“奉命出境,敌中情伪,颇甚谙悉”。回朝之后,包拯向皇帝上疏,建议朝廷挑选良将,时刻准备应对边境的突发情况。
包拯心理素质之强,为人之机敏,因此而言,后世将精巧的侦探故事,“强加”到他的身上,似乎也能说得过去。
3
经 济
包拯的聪明才智,除了表现在外交之上,同样彰显于经济。
于国家赋税方面,包拯颇有见地。公元1048年——包拯出使契丹三年之后,辽朝果然在北宋边境集结军队,宋军于是也准备防守,仁宗便让包拯去河北调发军粮。
通过观察边境形势,包拯得出结论:漳河等地区,土壤虽然肥沃,但是地处边境,因此不能耕种。既然不能种地,那就不妨牧马。仁宗皇帝最终从善如流,采纳了他的建议。
解州地区盐法过于苛刻,百姓的生活甚至到了困竭的地步,包拯前往经营管理,百姓的困境终于得到解决。
三司使是北宋朝廷的一个要职,掌管全国财谷出纳、均衡财政收支,为中央最高财政长官。
经历与欧阳修的论战风波(《因为一个官职,包拯和欧阳修,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包拯最终担任这个职位,并且做出了许多政绩。
宋朝仁宗时期,后宫嫔妃过多,加薪太滥。譬如,加封一个才人,需赐银五千两,金五百两;这还仅是初次封赏,才人的月俸,比之于仁宗继位初期,提高了将近八倍。
另外,这也仅仅是一般妃子的待遇,仁宗宠幸的嫔妃,多达十余人,后宫开支之庞大,可想而知。
包拯的做法也简单,废除所有俸禄标准,恢复成仁宗初继位时候的标准核算,超过的部分一律取消。除此之外,其余方面的开支,也同样作如是改变。
单单这一项整顿,国家的财政收入,竟然扭亏为盈。
在全国范围内,包拯整顿税收、发展养马、开垦荒地、发展生产。
北宋朝廷冗官冗员现象严重,在整个中国历史也算是“赫赫有名”,包拯管不了别的地方,在三司机关这一亩三分地,他毫不留情的予以裁减。
包拯传之于后世的文学作品,有176篇奏议、一篇家训、一首诗歌。实事求是地说,他的作品无论数量与质量,在仁宗一朝,都排不上名次。
但是,他的文章更注重实际。奏议的作用,用曹丕的话说就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包拯愿意将更多的精力,用在国家大事上。
这不到二百篇的奏议中,有五十五篇指名道姓地揭露出,六十一名与他同朝的官员。
试问,对同朝的官吏,如此不留情面地揭露,能够做到这点的,纵观整个大宋朝堂,又有几人?
更难得可贵的是,包拯不只是裁减,还大力选贤任能,譬如王安石、司马光等人,在之后的政坛中,无疑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鉴于包拯出色的工作,皇帝由衷地称赞他道:“使吏谨其职,下安其民,民不加赋而国有余财,以成朝廷大礼。”
除了严以律人,包拯更加约束自己,他唯一的那首传世诗歌中,如此写道: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
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毋贻来者羞”,这句诗的意思是,不能让后人想到我而觉得羞耻。
很显然,纵然距离包拯出生,已然经历一千余年,再次提及他,今天的你我依旧保持无比的崇敬。
坦率地说,包拯并未留下多么惊艳的诗歌,但是毫无疑问,包拯本人,就是那首最美丽的篇章。
参考资料:
1,脱脱和阿鲁图:《宋史》
2,蒙智扉:《包公祠联与包拯其人》
3,刘复生:《宋仁宗时期反佛老思潮及其特点》
4,王春江:《包拯与欧阳修》
--
老谈,always talk,老是夸夸其谈之人,除此外,别无长处。
包拯是哪个朝代的推荐文章2:真实的包拯
文艺合肥
历史长河中,能被绝大多数人记住的人,包拯算是一个。已化身“青天”的包拯,人们的口耳相传,并在戏剧舞台上活跃。那么,一个真实的包青天又是怎样的呢?
现实中的包拯没有离奇的身世,既不是黑脸怪胎,也没有什么兄嫂。那是大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的一天,安徽合肥的包府一片喜气洋洋,因为39岁的包进士终于如愿以偿,夫人为他生下一子。这名婴儿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包青天,由于前两子早夭,三子包拯就成了家中的宝贝。
生于官宦世家,必然要通过科举追求功名,29岁那年,皇帝点了他的进士,同榜的还有文彦博。包拯被任命为建昌县知县。可是,因离家太远,年迈的父母舍不得这个宝贝儿子。为了不让双亲为难,包拯干脆推掉官位,在家专心侍奉二老,这一侍奉就是10年。其间,父母相继去世,包拯守孝在家。为此,司马光、欧阳修等人的笔下夸奖了包拯的孝行——“少有孝行,闻于乡里”。10年后,已人到中年的包拯才走出家门。“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这是他在进京途中为自己写下的官场座右铭。
包拯的第一份差事是天长县的知县,在天长任职期满后,包拯升任端州知州。端州是产名贵砚台的地方,端砚最受士大夫珍爱,是时髦的雅器,也是每年要进贡给朝廷的土特产。地方官员在“贡砚”之外,还索要数十倍的数量,用于打点各级官员,这一潜规则在当地流行多年,无形中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包拯上任后,高调破除了这一潜规则,规定“贡砚”之外,不得多征一块砚,违者重罚,并表态自己绝不贪求。此事在当地掀起轩然大波。3年知州期满后,包拯离任,果然“不持一砚归”。“清廉正直”四个字,从此伴随包拯一生。
这件事传到京城,皇帝大加赞赏,任命包拯为监察御史,负责监督百官,这无疑给了包拯一个发挥特长的平台。他也确实表现出了作为一名谏官的素养,在内政外交上提出许多批评意见,因善于弹劾,时人称其“包弹”。其中最著名的有两件事。
其一,弹劾张尧佐。张尧佐平庸无能,因是宋仁宗爱妃的伯父,所以一升再升,权拜三司使,掌管财政、人事等实权,遭到朝臣非议。包拯联合其他谏官一起弹劾,然而,宋仁宗却力挺张尧佐,张的职位不降反升。包拯3天之内再度弹劾,结果,君臣之间起了冲突,仁宗一意孤行,再次提拔张尧佐为“宣徽使”。这下可引起了公愤,招来包拯、陈旭、王举正等7位大臣的猛烈抨击,包拯甚至和仁宗面对面交锋,言辞激烈之时,唾沫星子溅了仁宗一脸,气得仁宗拂袖而去。迫于众臣之势,宋仁宗不得不作出让步,同意外戚不得担任“两府”的建议。皇祐三年(1051年),给张尧佐去掉一些职务。以包拯为首的谏官们,在与外戚的斗争中,取得胜利。仁宗公开宣布“自今后妃之家,毋得两府任职”,对避免类似汉唐外戚专权、祸乱朝政的历史悲剧重演,起到了一定作用。
其二,弹劾宰相宋庠。宋庠是宋代为数不多的状元宰相,皇祐八年(1049年),他与名臣文彦博一同拜相。两年后,这位状元宰相不作为,引起包拯不满。包拯弹劾宋庠的理由是:“固位无耻”。平心而论,这一理由有些牵强,清代学者冯景在《包拯集校注》一书中含蓄地点明,包拯弹劾宋庠,有与自己的同榜进士文彦博结党的嫌疑,他对宋庠的指责是铲除异己的借口,宋仁宗也认为“包拯阴结文彦博”是事实。这起事件闹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风波,文彦博被贬谪,包拯请求外调,出京4年。
从外官调为京官,把包拯放到御史的位子上,宋仁宗给自己找了个“麻烦”,当然也可以说,是他成就了“包青天”。
没有王朝与马汉
1056年,包拯被调回京城开封,掌管开封府,终于,与传说“对上号”——开封有个包青天。然而,包拯坐镇开封府总共一年多的时间,他的身边,既没有张龙赵虎、王朝马汉,也没有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而砍国舅脑袋、杀负心驸马、铡亲侄子包勉、打皇后銮驾等出神入化的故事情节,就更是没影儿的事了。
如果非要在开封任上给他找出点“名堂”,有一件事够得上标准。开封城里有条惠民河,屡疏不通,雨季涨水,淹了南半城。包拯一调查,发现是因为达官显贵们占用河道两岸,修建豪宅,在河道中堵水建公园,导致河道不通。包拯一声令下,全部清除,结果,“人患”一除,水患消解。这一举动,被京城百姓传为佳话,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的谚语。包拯在开封府任上,铁面无私,秉公执法,维护了京城的治安,名声更盛,赢得了“青天”的美名。
其实,包拯的主要政绩并不在开封府,也不在英明断案,而是在一年之后,61岁的他被提拔为三司使,也就是之前张尧佐担任过的那个职位。包拯通过经济财政改革,为全国百姓做了件大好事——改“科率”为“和市”,免除部分地区的“折变”,切实减轻了百姓负担。两年后,拜枢密副使,又过了一年,也就是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病逝。京城百姓莫不哀伤,宋仁宗停朝一天表示哀悼,并亲自到包家悼唁。看到他家徒四壁,衣服器用饮食仍如当年没做官时,仁宗不禁感慨落泪。
化身成清官文化符号
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大,这一规律很典型的一个,就是历代对包拯的“神化”过程,时代越往后,加在包拯身上的传说故事越多。
首先,儒学经过五代动乱时代的衰微,到了宋朝,重振儒家伦理,“君君、臣臣”重回道德正规,因此,宋朝奉行“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而这一政策的成熟则是在仁宗时代。包拯、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轼、范仲淹、文彦博等一大批名臣的出现,灿若星辰。也只有在士大夫精神高度张扬的时代,才能容得下包拯。他为官27年,升迁26次,在三年一迁的惯例下,不能不说是一个官场奇迹。在此氛围下,历史便选择了包拯这样一个有节操、名气大、人缘好的官员。他死后不久,就被推向神坛,许多其他官员的一些优秀事迹也被移花接木,加在他身上。
其次,当时,宋代经济催生了瓦肆等娱乐场所和话本小说,包拯恰逢其时,成了话本、公案小说创首选的塑造对象,杜撰和虚构的成分越来越多。宋朝灭亡后,元代戏曲、明清小说,都需要包拯这样的创作素材,不断推陈出新,一个文学的包拯越来越饱满,而一个历史的包拯越来越淡化。
再次,宋元以来民间文学催生“清官文化”,由于下层百姓的衷心企盼和官府的着力宣扬,清官成为民间渴望。包拯化身“青天”,成为“清官”文化符号之一,他本身是谁,已经没人关心,也不再重要。
包拯是哪个朝代的推荐文章3:真实的包拯:善于弹劾,身边没有王朝马汉
历史长河中,能被绝大多数人记住的人,包拯算是一个。已化身“青天”的包拯,人们的口耳相传,并在戏剧舞台上活跃。那么,一个真实的包青天又是怎样的呢?
“不持一砚归”
现实中的包拯没有离奇的身世,既不是黑脸怪胎,也没有什么兄嫂。那是大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的一天,安徽合肥的包府一片喜气洋洋,因为39岁的包进士终于如愿以偿,夫人为他生下一子。这名婴儿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包青天,由于前两子早夭,三子包拯就成了家中的宝贝。
生于官宦世家,必然要通过科举追求功名,29岁那年,皇帝点了他的进士,同榜的还有文彦博。包拯被任命为建昌县知县。可是,因离家太远,年迈的父母舍不得这个宝贝儿子。为了不让双亲为难,包拯干脆推掉官位,在家专心侍奉二老,这一侍奉就是10年。其间,父母相继去世,包拯守孝在家。为此,司马光、欧阳修等人的笔下夸奖了包拯的孝行“少有孝行,闻于乡里”。10年后,已人到中年的包拯才走出家门。“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这是他在进京途中为自己写下的官场座右铭。
包拯的第一份差事是天长县的知县,在天长任职期满后,包拯升任端州知州。端州是产名贵砚台的地方,端砚最受士大夫珍爱,是时髦的雅器,也是每年要进贡给朝廷的土特产。地方官员在“贡砚”之外,还索要数十倍的数量,用于打点各级官员,这一潜规则在当地流行多年,无形中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包拯上任后,高调破除了这一潜规则,规定“贡砚”之外,不得多征一块砚,违者重罚,并表态自己绝不贪求。此事在当地掀起轩然大波。3年知州期满后,包拯离任,果然“不持一砚归”。“清廉正直”四个字,从此伴随包拯一生。
被称为“包弹”
这件事传到京城,皇帝大加赞赏,任命包拯为监察御史,负责监督百官,这无疑给了包拯一个发挥特长的平台。他也确实表现出了作为一名谏官的素养,在内政外交在内政外交上提出许多上提出许多批评意见,因善于弹劾,时人称其“包弹”。其中最著名的有两件事。
其一,弹劾张尧佐。张尧佐平庸无能,因是宋仁宗爱妃的伯父,所以一升再升,权拜三司使,掌管财政、人事等实权,遭到朝臣非议。包拯联合其他谏官一起弹劾,然而,宋仁宗却力挺张尧佐,张的职位不降反升。包拯3天之内再度弹劾,结果,君臣之间起了冲突,仁宗一意孤行,再次提拔张尧佐为“宣徽使”。这下可引起了公愤,招来包拯、陈旭、王举正等7位大臣的猛烈抨击,包拯甚至和仁宗面对面交锋,言辞激烈之时,唾沫星子溅了仁宗一脸,气得仁宗拂袖而去。迫于众臣之势,宋仁宗不得不作出让步,同意外戚不得担任“两府”的建议。皇祐三年(1051年),,给张给张尧佐去掉一些职务。以包拯为首的谏官们,在与外戚的斗争中,取得胜利。仁宗公开宣布“自今后妃之家,毋得两府任职”,对避免类似汉唐外戚专权、祸乱朝政的历史悲剧重演,起到了一定作用。
其二,弹劾宰相宋庠。宋庠是宋代为数不多的状元宰相,皇祐八年(1049年),他与名臣文彦博一同拜相。两年后,这位状元宰相不作为,引起包拯不满。包拯弹劾宋庠的理由是:“固位无耻”。平心而论,这一理由有些牵强,清代学者冯景在《包拯集校注》一书中含蓄地点明,包拯弹劾宋庠,有与自己的同榜进士文彦博结党的嫌疑,他对宋庠的指责是铲除异己的借口,宋仁宗也认为“包拯阴结文彦博”是事实。这起事件闹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风波,文彦博被贬谪,包拯请求外调,出京4年。
从外官调为京官,把包拯放到御史的位子上,宋仁宗给自己找了个“麻烦”,当然也可以说,是他成就了“包青天”。
没有王朝与马汉
1056年,包拯被调回京城开封,掌管开封府,终于,与传说“对上号”——开封有个包青天开封有个包青天。。然而,包拯坐镇开封府总共一年多的时间,他的身边,既没有张龙赵虎、王朝马汉,也没有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而砍国舅脑袋、杀负心驸马、铡亲侄子包勉、打皇后銮驾等出神入化的故事情节,就更是没影儿的事了。
如果非要在开封任上给他找出点“名堂”,有一件事够得上标准。开封城里有条惠民河,屡疏不通,雨季涨水,淹了南半城。包拯一调查,发现是因为达官显贵们占用河道两岸,修建豪宅,在河道中堵水建公园,导致河道不通。包拯一声令下,全部清除,结果,“人患”一除,水患消解。这一举动,被京城百姓传为佳话,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的谚语。包拯在开封府任上,铁面无私,秉公执法,维护了京城的治安,名声更盛,赢得了“青天”的美名。
其实,包拯的主要政绩并不在开封府,也不在英明断案,而是在一年之后,61岁的他被提拔为三司使,也就是之前张尧佐担任过的那个职位。包拯通过经济财政改革,为全国百姓做了件大好事 改“科率”为“和市”,免除部分地区的“折变”,切实减轻了百姓负担。两年后,拜枢密副使,又过了一年,也就是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病逝。京城百姓莫不哀伤,宋仁宗停朝一天表示哀悼,并亲自到包家悼唁。看到他家徒四壁,衣服器用饮食仍如当年没做官时,仁宗不禁感慨落泪。
化身成清官文化符号
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大,这一规律很典型的一个,就是历代对包拯的“神化”过程,时代越往后,加在包拯身上的传说故事越多。
首先,儒学经过五代动乱时代的衰微,到了宋朝,重振儒家伦理,“君君、臣臣”重回道德正规,因此,宋朝奉行“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而这一政策的成熟则是在仁宗时代。包拯、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轼、范仲淹、文彦博等一大批名臣的出现,灿若星辰。也只有在士大夫精神高度张扬的时代,才能容得下包拯。他为官27年,升迁26次,在三年一迁的惯例下,不能不说是一个官场奇迹。在此氛围下,历史便选择了包拯这样一个有节操、名气大、人缘好的官员。他死后不久,就被推向神坛,许多其他官员的一些优秀事迹也被移花接木,加在他身上。
其次,当时,宋代经济催生了瓦肆等娱乐场所和话本小说,包拯恰逢其时,成了话本、公案小说创首选的塑造对象,杜撰和虚构的成分越来越多。宋朝灭亡后,元代戏曲、明清小说,都需要包拯这样的创作素材,不断推陈出新,一个文学的包拯越来越饱满,而一个历史的包拯越来越淡化。
再次,宋元以来民间文学催生“清官文化”,由于下层百姓的衷心企盼和官府的着力宣扬,清官成为民间渴望。包拯化身“青天”,成为“清官”文化符号之一,他本身是谁,已经没人关心,也不再重要。
栏目主编:张武 文字编辑:宋慧 题图: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雍凯
:学习时
包拯是哪个朝代的推荐文章4:古时的包拯相当于现代的什么职位,普通人恐怕一辈子也见不到真人
“开封有个包青天 ,铁面无私辨忠奸”对于这一句词调,想必大家都是有所耳闻吧?如果比较喜欢包拯包青天的人应该还能唱出来。一部《三侠五义》,一部《包公案》,早已经将包拯“铁面无私”的形象深入到了民间心中。特别是包青天黝黑的皮肤加上额头中间那一弯月亮,着实令人印象深刻。
包拯曾经担任过三司户部判官、三司户部副使、河北都转运使、权知开封府、枢密副使等等,你们可能不太了解这些官都有多高的地位。没关系,下面让小编来告诉你。据史料记载啊,包拯每个月的固定收入折合下来是2000贯,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人民币100多万,那么这仅仅是包拯一个月的收入,一年下来的话少说也得1400万人民币。
怎么样?是不是很羡慕呢?这样的工资是我们现在多少人做梦都不敢想象的啊!即使是在如今我敢说也没有几个人能达到这样的收入,如果包拯生活在现代,一定也是个大土豪。他为什么可以拿到这么高的薪水呢?
然而我们熟知的包青天却是开封府尹这个官职,通过观看影视剧,许多人认为这个官职就是类似于县太爷一类的官职,但其事实非如此,开封府尹的其实官非常的大,而且管的事情也非常多,那这个官职在当时是具体是什么职能?又和现代的什么官职相似呢?
开封府尹是北宋时期非常重要的一个官职,是北宋首都汴梁的首府衙门,也是许多储君即位前担任过的职位,例如宋太宗、宋真宗等皇帝,都曾担任过开封府尹,一般能够担任开封府尹的官员品级最少都需要二品,所以包拯在做开封府尹的时候就已经是二品大员了。而这个职务需要统揽首都所有的:司法、民生以及行政等事物,也就等同于如今的北京市长。
但是我们都知道,尽管这个部门有很大的实权,但是包拯在位期间却运用这种权利除恶惩奸,他不仅对待工作事务很清明,而且遇到困难就解决困难,遇到棘手的案件就想方设法明察秋毫,明辨是非,还老百姓以清明世界。除此之外包拯还树立领导干部以清明的形象,所以包拯的这种品格刚好就和昏官相对应。
另外一方面,为官清明也是老百姓的期盼,能够清清明明的办事,老百姓肯定是拥护,而糊里糊涂做官人,老百姓必然会痛恨,虽然那时候的老百姓拿昏官没有办法,但是他们可以用文学形式来抨击和讽刺,让这些昏官遗臭万年。而相反的就是就像包拯这样的清官,百姓也一样使用文字来夸赞他们,所以包青天才会流芳百世,一直到今日还被人津津乐道。
包拯是哪个朝代的推荐文章5:正史上北宋名臣包拯,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到底是怎么死的?
影视剧《包青天》把包拯铁面无私的形象诠释的淋漓尽致,尤其是他那黑面月牙深入人心,而且还有日断阳夜断阴的本事,身边还有两位得力的助手公孙策、展昭。他手持尚方宝剑威风凛凛,堂前有各种刑具,比如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等,都是用来惩治不法之徒,影视剧中包拯判过很多冤案,他是贪官、邪恶之人的克星,老百姓得以依靠的父母官。
其实正史上的包拯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厉害,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也是不存在的刑具,而且尚方宝剑皇帝也不可能轻易给他,就连公孙策、展昭都是小说家杜撰出来的人物。
包拯被后世之人誉为包青天,他为什么能够美名远扬?笔者今天为大家还原历史上真实的包拯。
包拯剧照
包拯其实不黑在大家印象中,包拯有着一张漆黑的脸,额头上还有一个弯弯的月牙,体现出与众不同的形象,其实正史上的包拯长得并不黑,而且还非常白,是个白面书生,那么包拯为什么会被“黑化”呢?
包拯出生于公元999年,1027年高中进士,最初担任建昌县知县,包拯非常孝顺,因为要照顾年迈的父母辞官回家直到父母去世,他才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后来业绩突出被政府调到端州当知府,虽然端州盛产砚台,但是包拯却没有私吞一点脏污。
庆历三年(1043年),这一年包拯44岁,他被宋仁宗直接调到京城担任殿中丞(从五品),后来还担任开封府尹、三司使,三司使主要是掌管财政的官吏,开封府尹就是开封府的最高长官,开封是北宋的首都,开封府尹类似于现在的首都市长。
包拯真实画像
北宋时候的官职没有像现在划分得这么细致,开封府尹的权力远远大于现在的首都市长,包含市长、市委书记、公安局局长等职务,包拯可谓是大权在握。
那么包拯的黑跟开封府尹有什么关系呢?因为包拯的前任是一位名叫赵扩的好官,跟包拯一样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由于他秉公执法、六亲不认,朝中官员见他就躲得远远的,由于赵扩长得黑,大家称呼他为“赵黑子”,还给了他一个“铁面御史”的美称。
说来也巧,这位“赵黑子”正好是包拯的前任,但是他没有包拯有知名度,后来民间文学把他们俩的优点结合在一起,杜撰了一位铁面无私、办案如神的包青天,漆黑的脸庞更能生动地描绘铁面无私的形象,这就是“包黑炭”的由来。
包拯剧照
包拯没有铡过陈世美陈世美的原型叫陈年谷,陈年谷是清朝人,他的妻子叫秦馨莲。陈年谷于顺治十二年高中进士,被选任为地方知县,后来因政绩突出,考核成绩优秀,受到顺治帝的重用。康熙十年,46岁的陈年谷被政府提拔为户部郎中。
陈年谷为官期间清政廉明,他惩奸除恶,实行仁政,受到广大老百姓的喜爱,那么这么一位体恤百姓的官员为何会被人杜撰成为忘恩负义之人呢?
因为陈年谷在顺治年间,主持过乡试,替政府选拔了一些优秀的人才,深得顺治皇帝的喜爱。有些人科举不顺就想走后门,陈年谷考取功名之前,有两位“义结金兰”的同学,他们找到陈年谷,希望老同学能够向朝廷举荐自己,能够求得一官半职。
按照清代律例只有举人才有资格被举荐为官,而陈年谷的两位同学只是秀才,不符合条件,所以陈年谷没有举荐他们,陈年谷也算厚道,送了两位同学每人200两银子,答他们昔日的恩情,但是两位同学却因得不到举荐而耿耿于怀,在回去的途中贿赂《琵琶记》的班主,将《琵琶记》改为《铡美案》,男主改为陈世美,女主改为秦香莲,以此来羞辱陈年谷,骂他是忘恩负义之徒。
所以是因为陈年谷的铁面无私得罪昔日的同窗,给自己造成一些不良的影响,后来民间文学直接把陈世美一案穿越到了宋代,塑造包公不畏惧皇亲国戚的完美形象。
陈世美剧照
正史上的包拯喜欢弹劾权臣宋仁宗亲政时,北宋的局势并不乐观,经济颓势不说,老百姓隔三差五的起事造反,让仁宗皇帝很是头疼,所以他想出一计,学习历代明君推行仁政,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
当时包拯贤明远扬,仁宗觉得重用包拯能够安抚百姓,让老百姓觉得政府也有清官,并不是贪官污吏横行的社会。
古代那些注重政治形象的皇帝,多半不敢动正直廉洁的官员,他们是贪污腐败的对立面,皇帝对他们一再忍让会让臣民觉得自己谦虚、善于纳谏,贤名为此滚滚而来。
小老百姓怕政府,而统治者怕留下骂名千古,比如李世民重用魏征,嘉靖皇帝重用海瑞,汉文帝重用张释之,这些古代留下千古美名的皇帝这样做无非是让大家看看自己如何地礼贤下士,尊重人才。
这类帝王善于伪装,用愚民政策来麻痹老百姓,这些只不过是他们的政治手段罢了,所以说宋仁宗在位期间重用包拯,接受包拯的直言顶撞,那是因为仁宗皇帝需要包拯。
包拯剧照
包拯为了扬善惩恶不仅常常上书皇帝,跟皇帝较劲,而且还非常喜欢弹劾大臣,比如他弹劾贩卖私盐的按察使张可久、宰相宋庠、大臣张方平、尚书宋等人。
首先我们来看看包拯弹劾最多的两位大臣。
一位是转运使王逵,他说王逵滥用酷刑,滥杀无辜,非法夺取百姓钱财等等,虽然王逵跟仁宗非常信任的宰相陈执中私交甚好,但是包拯一点也不怕他,连续七次上书仁宗皇帝弹劾王逵。
仁宗不理他,他还不依不饶,最后说了一句:“今乃不恤人言,固用酷吏,于一王逵则幸矣,如一路不幸何!”即你把舆论抛之不理,重用残害百姓的官员,这样有利于王逵,那天下百姓的苦又有谁明白呢?仁宗没办法只好将王逵革职。
另外一位是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包拯前后六次弹劾张尧佐,说他靠着侄女上台,没有什么才能,不配担任三司使,而且外戚专权对国家危害太大,后来仁宗把张尧佐贬为宣徽南院使。
张贵妃剧照
包拯之死史料记载包拯是于嘉祐七年(1062年)五月突然病逝,享年六十四岁。近来包拯的墓志铭被公开,让大家对包拯的死产生了怀疑。
墓志铭上有这样一句话:“嘉佑七年五月己未,方视事,疾作为归。上遣使赐良药,辛未,遂以不起闻。”也就是说包拯临死前服下皇帝赐的药不久去世,而且从包拯发病到死只有短短的13天。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院对包拯的遗骨进行研究发现钙、铁、汞元素的含量超过了我们现代人,古代的毒药主要有砒霜(砷)和朱砂(汞),朱砂除了制毒,还有防腐的作用,也就是说当时有可能为了保存尸体,在包拯的棺木中放入朱砂,也有可能包拯生前服用过含汞的食物和药。不过大家还是支持包拯属于寿终正寝。
但是包拯13天内突然死亡,又服用了皇帝赐的药,遗骨中又检测出汞元素超标,加上他生前得罪了那么多的权贵,被人下毒害死也是有可能的。
图片来自网络,删除。
包拯是哪个朝代的推荐搜索词:
1.包拯是哪个朝代的人皇上是谁
2.包拯是哪个朝代的人
3.包拯是哪个朝代的皇上叫什么名字
本文标题:包拯是哪个朝代的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