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尼克号主人公
泰坦尼克号主人公推荐文章1:《泰坦尼克号》女演员去世,享年91岁,一生出演79部影视剧
今日,据媒体道,《泰坦尼克号》的演员艾尔莎·瑞雯已于2020年11月3日逝世,享年91岁。
艾尔莎·瑞雯在《泰坦尼克号》出演大船即将沉没时与丈夫在床上紧紧相拥的老妇人,虽然她的戏份不多,但是这个场景足够震撼,它展现了灾难面前人类矢志不渝的爱和勇敢,网友都留言说对这一幕印象太深了。
电影中的两位老人并非是由导演全然虚构,他们的原型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斯特劳斯和他的妻子。灾难来临时,因为救生艇的空间有限,所以斯特劳斯让妻子登上救生艇逃命,但是斯特劳斯夫人不肯独自生存,于是两人便都留在了即将沉没的泰坦尼克号上。
艾尔莎·瑞雯出生于1929年,她从41岁起才开始出演电影,在这之前艾尔莎一直在舞台剧中磨练演技。1970年,她出演自己的银幕处女作《蜜月天使》。
艾尔莎·瑞雯也在许多其他的电影有过出演,在1985年的电影《回到未来》中,她饰演钟楼女士。艾尔莎也在多部影视剧中饰演了许多小角色,比如《宋飞正传第一季》《火线狙击》《人人都爱雷蒙德第一季》,她的最后一部作品是《无言以对》。根据猫眼影人页数据,艾尔莎·瑞雯共出演了79部影视剧。
艾尔莎·瑞雯很好地诠释了"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这句话。作为演员,再小的角色都要拼尽全力去揣摩,《泰坦尼克号》中的两位老人相拥迎接死亡的镜头让许多人记忆犹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两位好演员的倾情演出。
艾尔莎·瑞雯去世时已近期颐之年,就像《泰坦尼克号》里的女主角罗丝一样,她的人生多姿多彩,希望这位女演员一路走好。
泰坦尼克号主人公推荐文章2:《泰坦尼克号》中,杰克和卡尔,到底哪一个才是“第三者”?
一直没有勇气去评论这样一部电影,一部可能在许多人心目中,排在第一的电影,甚至,无法用第一来排序的电影。
泰坦尼克号
再次看这部电影,我想到了一个问题——如果你是 “露丝”,你会选择 “杰克” 还是 “卡尔” ?
“你跳,我也跳”的炙热爱情炙热的爱情
第一次看《泰坦尼克号》时,我还不知道什么是爱情,侥幸全身而退。但等我到了能看懂电影的年纪,竟也无可救药地相信了电影里那绚丽夺目,又稍纵即逝的爱情。
杰克和露丝
杰克和露丝的故事其实一点也不复杂,甚至还有些俗套。不过是穷小子和贵小姐的爱情奇遇。
一个身无分文,却敢说自己就是世界之王
世界之王
一个出身名门,却没有掌控命运的自由
命运之女
这两个生活在世界两极的年轻人,似乎天生就有吸引力,注定了要在一起。
激情来临
当杰克第一次在船头看到霞光款款的露丝,我们就预测到了露丝和未婚夫卡尔必然要无疾而终的婚约。我们喜欢极了门不当户不对的爱情,也许是因为,我们都活在门当户对的婚姻里。
你跳,我也跳。
你跳,我也跳
哪有第一次见面就如此谈生论死,生死相依的把戏,换哪个女生能够承受得了这样迅猛的追求攻势。再加上寒风刺骨,命悬一线,即便没有爱情,急速的心跳都已经让人相信了爱情。
如果这时候还告诉你,这个男人,不仅貌比潘安,还才华横溢,善于捕捉女人的美丽。女生要是还不沦陷下去,简直就是岂有此理了。
完美爱情中总会有“配角”露丝的未婚夫,富商——卡尔。
从彬彬有礼,到歇斯底里。
情侣装
男人们梦寐以求的,不正是从强大对手那里占尽便宜嘛,男人们玩的哪个游戏,不是从宛如弱鸡,最后到平步青云。
于是男生也在电影里找到了代入感,虽然微胖的露丝算不上是所有男人梦中情人的样子,但能在强大的竞争对手这里抱得美人归,却像极了男人们想要的爱情。
多年以后,我们也许早已不记得凄美爱情故事里那个第三者的模样。
第三者?
也不记得了,那个第三者从一开始其实就和露丝在一起,而穷小子杰克才是真正的第三者,只不过我们都默认了,感情里不被爱的那个,才是第三者。
卡尔,一个伟大爱情故事里的小人物。他的人设异常清晰,通过自己的重重阻挠,进一步证明,杰克和露丝之间牢不可破的爱情。
卡尔
富有的男人在故事情节里常常要贴上薄情寡义的标签。但《泰坦尼克号》里的卡尔,应该算已经仁至义尽了吧。
他虽然对艺术知之甚少,却尊重露丝的艺术品位,欣赏女性的自我意志,每次都带着自己不屑一顾但露丝喜欢的毕加索的作品。
卡尔对情敌的嫉妒也是彬彬有礼,给足了露丝的面子,邀请杰克参加晚宴。即便是想让对方出丑,此情此景也完全合情合理吧。
卡尔算不算绅士
在露丝的不当的言行之后,卡尔一样会暴怒,却最终还是为她戴上价值连城的海洋之心。人们说卡尔的控制欲太叫人恐惧,那换个清心寡欲,对你没有任何控制欲的,如何?
送给露丝海洋之心
相比卡尔,露丝却可以不顾一切地与杰克在三等舱的派对上把酒言欢,莺歌燕舞。在她和卡尔的卧室里,褪去衣物,戴上未婚夫送的海洋之心,让认识不到两天的杰克勾勒自己一丝不挂的裸体。
究竟是谁,背叛了谁,立竿见影。
究竟是谁背叛了谁?
当卡尔,再次见到露丝在甲板上跟杰克站在一起,他依然还是会帮冻得瑟瑟发抖的露丝披上自己的大衣。他撒谎哄露丝上船,微笑着安慰她,会把杰克也带走。试问船上那么多的乘客,杰克的性命与他又有什么关系呢。
同在一个甲板上的卡尔
卡尔虽是一个配角,但他也是真的深爱着露丝,只想让心爱的女人能够活下去。
谁是第三者
当露丝生命里的两个男人,同时同屏趴在栏杆上微笑着向她告别时,这两个男人,又有什么分别呢?
他们都没有上救生艇
他们从见面开始便格格不入,处处为敌,可此时此地,财富,才艺,身世,背景都已经没有意义。留在这艘正在下沉的巨轮上的,只有他们对露丝的爱而已。
最终,露丝拒绝上救生艇两次,卡尔也同样拒绝了两次。
可这样的拒绝也没有避免让他失去生命中最珍贵的两样宝贝,海洋之心和露丝。
从始至终,他只是这个爱情故事里的一个小人物,一个配角而已。
爱情故事中的“宠儿”爱情的宠儿
露丝一定是前世留下了太多恩德。才修来了今世这般的福。同时得到两个绝世稀有男子的宠爱。
一个腰缠万贯,富可敌国,愿意千金散尽搏得红颜一笑。
一个风流倜傥,潇洒不羁,妙手生花让瞬间的美丽流芳百世。
即便是家道中落,即便母亲严厉刻薄,不近人情,即便要在两难的抉择里苦苦挣扎,哪个女子又会说不愿意呢?
爱情的宠儿
卡尔和杰克,如果是你,你会选谁呢?
你会选择谁?
看着电影,太容易选择杰克,面对现实,太容易选择卡尔。
选择谁,都是最好的安排。只可惜,大部分人,并没有机会选择。
没有选择,比不得不选择,更加残忍。
说了那么多,似乎都像是在数落和挖苦女主角露丝。谁让她把整个故事里最珍贵的东西都据为己有了。
可电影最让我动容的,却还是这个叫人又爱又恨的露丝。
叫人又爱又恨的露丝
不是她为了杰克奋不顾身地潜入冰水,不是她从救生艇跃然而起的生死相依,也不是那你跳我也跳的约定,而是露丝分别杰克以后,坚决活下去的勇气。
要知道,在寒风中睡去,比在刺骨的海水中挣扎,要容易得多。随杰克长眠大海也比精打细算地过好劫后余生,要容易得多。为爱殉情,无论何时何地都为人赞颂,苟且偷生无论哪朝哪代都遭人唾弃。
我们身边有太多人以爱之名,将受之父母的身体发肤当成儿戏,好在爱情观有失偏驳的露丝,人生观还是正确的。
所以她说自己被杰克拯救的,不仅仅是生命而已,而是一个女人能够被拯救的一切。
老年的露丝
爱一个人最好的方式,也许就是将他的意志一直延续下去。只要他的意志还在,他就依然没有离去。
露丝用了杰克的姓氏
那个叫杰克道森的年轻人如今只活在她一个人的记忆里。
这一晚,年迈的露丝再次爬上栏杆,一如曾经那个满天繁星的夜里。
其实,那颗海洋之心她一直珍藏在身边,如今,她将这颗见证他们爱情的宝石轻描淡写地沉入海底,送给年轻时的爱人,她要告诉杰克,她现在长命百岁,儿孙满堂,享尽天伦之乐,她学会了骑马,像男人那样没有禁忌,学会了驾驶飞机,真正在天空中自由翱翔,她周游世界,实现了当初羡慕杰克做过的所有事情。
照片是露丝精彩的人生
美照
学会了开飞机
学会了骑马
完成这一切的动力,她从来不曾提及,正如露丝自己说的,女人的心,深如大海。
心之所归
现在,只剩下最后一件事情,她还没有实现。露丝爬上栏杆,但绝不是纵身大海,因为这里,并不是她应该死去的地方,她的归宿,一定是杰克口中那舒服的床铺和温暖的被褥。
或许,是时候该去见心上人了吧。
那么,如果你是 “露丝”,你会选择 “杰克” 还是 “卡尔” ?
#泰坦尼克号##爱情##电影#
感谢您对半只猫的支持
投票后看结果
相关阅读:
拍《泰坦尼克号》花了多少钱?除了买“一座岛”,还买了啥?
泰坦尼克号主人公推荐文章3:泰坦尼克幸存者里有6位中国人?他们后来怎样了?
1912年4月14日,泰坦尼克号沉没,2224名船员和乘客中仅有705人幸存,其中包含6名中国人。
所有幸存者到达美国纽约后,都受到了英雄般的礼遇,但6名中国人却在24小时之内被美国驱逐出境。他们的逃生经历几乎不被记录,甚至被刻意抹去。
2021年4月16日,纪录片《六人》上映,最大程度还原了6名中国人当年的故事。以当时华人移民群体的普遍经历,映照当下的种族主义和反移民政策,不禁令人深思。
- “美国梦” -
“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他们的造物主那里被赋予某些不可让渡的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独立宣言》
1912年4月10日上午,英国南安普顿港挤满旅客与送行的人群。手握编号1601、价值56英镑9先令11便士的三等舱船票,中国人Fang Lang和他的七名同伴挨个走上舷梯。登船之前,他们的职业是水手。
他们最终在位于巨轮下层甲板的三等舱落脚。两天之后,经停爱尔兰皇后镇(现为科夫)港口后,泰坦尼克号向开阔深远的北大西洋驶去。此时,与8个中国人同在船上的共有一等舱乘客338人、二等舱乘客279人、三等舱乘客704人及船员908人。
19世纪中期,在淘金热的吸引下,大批华人来到美国。他们开设洗衣坊、中餐厅、杂货店。30年里,约30万华人移居美国,大多数定居于美国西海岸。
华人移民还为美国国家建设以及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的塑造做出了巨大贡献。1869年,首条横贯美国东西部的太平洋铁路竣工,其建造过程凝结着数以万计华工的汗水、智慧与生命。
8个中国人为何登上泰坦尼克号,我们今天已经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在那个年代,千千万万华人移民正向心中的“美国梦”奔赴而去。他们相信了《独立宣言》里描绘的美好愿景,认为通过努力就能得到幸福。
- 海难发生之后 -
“天高海阔浪波波,一条棍子救生我,兄弟一起有几个,抹干眼泪笑呵呵。”
——Fang Lang
1912年4月14日23时40分,巨轮撞上冰山。
据《六人》导演罗飞推测,8位中国人中,Choong Foo最早意识到危险来临,逃离到13号救生艇。资料显示,13号救生艇中有一位东方人,不会说英文。“这符合Choong Foo的特征。他英文特别不好,中文也是写不了字。”
Fang Lang与另外两位中国乘客落入了水中。两人溺亡,Fang Lang找到一块漂浮的门板,最终被14号救生艇解救。余下的四位中国人,则登上C号折叠船逃生。
根据14号救生艇上多位幸存者的叙述,Fang Lang被发现时,已经趴在门板上快要冻僵了。据幸存者卡罗林·哥烈回忆,Fang Lang被救起后,曾试图与船上的人沟通,发现他们听不懂后,就主动推开一个吃力划桨的水手,拿起桨划了起来。
“他就像个英雄一般,直到我们被大船救起。”
对于自己在泰坦尼克号上的经历,Fang Lang在余生中很少提起。人们只在他写给家乡台山亲人的信中,发现了一首诗:“天高海阔浪波波,一条棍子救生我。兄弟一起有几个,抹干眼泪笑呵呵。”
泰坦尼克号上的2224名船员和旅客,最终生还了705人。
- “一边倒”的道 -
“美利坚合众国参众两院在国会通过本法后九十日内,至本法通过后十年内,华工来美的时间为,特此暂停;在暂停期间,任何中国劳工不得来美国,或在上述90天期满后,不得留在美国境内。”
——1882年《排华法案》
海难发生后,美国《纽约时》和上海《申》都进行了详细道,而8个中国人幸存了6人这一细节,也引起了两国读者的关注,甚至引发了争议:生还比例如此之高,中国人是否用了“不光彩”的手段逃生?
美国的《布鲁克林鹰》事后道说:“没人能说清这些华人从哪里冒出来的,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上了救生艇的,但他们确实坐在里面。”
很快,西方媒体的道开始“一边倒”。传播最广泛的说法,是“中国人假扮女人逃进救生船,藏在椅子下方,并挤占了女性与孩子的逃生舱位”。
罗飞查阅资料后,认为这很可能是一种误会。那时的中国男人留辫子,会让人以为是假扮成女人。此外也有资料显示,C号救生艇并未坐满,也不存在抢占女人与孩子位子的情况。“藏在椅子下方”也被验证并不可行。
但在那个种族主义盛行的年代,这种说法一度令人深信不疑。
6人获救后,和其他幸存者一起被送往美国。其他幸存者都被许可留在美国休息几天,受伤的也可以去医院救治,但因为《排华法案》,他们24小时后就被迫离开了美国。
- 历史从未终结 -
2021年4月14日,美国参议院以压倒性的投票结果决定,推进对抗反亚裔美国人仇恨犯罪的立法。
获救后,Fang Lang更名为方荣山,一生都西装革履,追求成为体面商人;Lee Bing辗转到加拿大,开过一家咖啡厅;Ah Lam继续做船员,能查到的最后行踪,是和几千名中国船员一起被遣送到香港或上海;LingHee也一直在海上当船员,最后去了印度,下落不明;Chang Chip在后续的某次航行中染上肺病,病死在英国;Cheong Foo因为同音的名字太多,目前仍未确认身份。
泰坦尼克号沉没在一战爆发前夜。当时,西方社会内部隐伏着巨大的阶级矛盾,而白人对其他有色人种的优越感也臻于巅峰。这艘象征着当时最高工业成就的巨轮,也成为了当时社会阶层和种族分化的生动展示。
英国纪录片导演亚瑟·琼斯说:“那个时代充满了‘种族歧视’。人们可能都没有意识到,但是他们的言语、行为都表现出白人的优越,华人、亚洲人连同意大利人和爱尔兰人,都被认为是不如白人的外国人。”
1912年,泰坦尼克号沉没。船上中国乘客的故事被歪曲丑化,“黄祸”化身傅满洲的形象也在这一年诞生。
对于当时的许多西方人,那就是中国人的缩影。虽然《排华法案》在1943年被废除,但华侨华人在美国的地位并没有得到明显提升。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海外华侨华人屡屡遭受歧视、仇恨犯罪。
华裔老人在街头被殴打,亚裔餐饮业者收到“是否能订购蝙蝠”的电话……主流社会认证的“模范少数族裔”,在根深蒂固的歧视面前依然脆弱。
好在,如今的中国已经不是一百多年前的中国,华裔也不再沉默。
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2021年4月14日,美国参议院以压倒性的投票结果决定,推进对抗反亚裔美国人仇恨犯罪的立法。
或许,这会是个好的开始。
愿“人人生而平等”不再是一句空话,愿每个努力追求梦想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回。
: 中国新闻网
泰坦尼克号主人公推荐文章4:泰坦尼克上被救下的最后一人,一个台山人的沉浮人生
太平洋的两岸,方荣山留下了两幅面孔。
对家乡人,他知无不言,在银信(附带汇款的家书)中诉说着“在家千日好,出路时时难”,告诉亲友,自己乘的船撞到了冰上,靠着一根浮木获得重生。但在自己的妻儿面前,他却沉默寡言。
上个世纪初,迫于生计,大量华人从广东滨海小城台山出发远渡重洋,在这个如今的华侨之乡,当年亲人客死他乡、销声匿迹的故事俯拾即是。
1912年,那艘号称“永不沉没”的巨型游轮撞上冰山,三等舱的乘客方荣山在冰冷的海水里挣扎逃生。这是一场世人皆知的灾难,但对很多远渡重洋的台山华侨来说,也不过是人生旅途中的小坎坷。
《六人:泰坦尼克上的中国幸存者》纪录片的拍摄,让半个多世纪以来,方氏家族间口耳相传的“海难逃生”传奇,穿过汪洋大海,解答了方荣山妻儿脑海里的疑问,也补全了关于泰坦尼克号的历史。
下南洋
下川岛四面环海,大大小小的沙滩遍布,走几步,顺手一捞,便是一手海水。被大海包围的孩子,打小就练就了一身好水性,方荣山也不例外。
4月17日,方荣山的家乡下川岛水洋村。新京记者 汪畅 摄
方氏家族的晚辈们口耳相传,说方荣山十几岁时已经开始打渔。他所在的水洋村并不靠海,方荣山常常会走一公里,抵达南角村和芙湾村附近的出海口,和伙伴们一同出海。他带着编织好的鱼网,撑一条木船,离开岸边几百米,有时还会纵身一跃,跳进海里抓鱼。
打到了鱼,便拿到略尾圩去卖。至今,略尾圩仍是下川岛的贸易中心。
在后辈们的口中,方荣山是家族里的“聪明人”,年轻时读过一些书,认识一些字。身材也比同辈人显得高大。
台山人的移民热是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的。因为最开始的目的地都是现在的东南亚一带,也被称为“下南洋”。这其中,有人被欺骗、胁迫后贩卖至中南美洲和东南亚部分地方,成为做苦力的“猪仔”,没有合法身份,无法在海外娶妻生子,也无法回乡,绝大部分孤零零地在异乡死去。
比“猪仔”幸运些的,是“赊单华工”。他们可以在招工公司赊着账,免费登船,公司先承担衣食住行的费用,借的账按月从工资扣除,只有还完了钱,才能自由往来家乡。
时光悠悠,同时代的人早已远去。对于方荣山为什么要出国,一路去了哪里,留下的晚辈们并不知晓。现有的信息,也只是来自长辈的只言片语。方荣山在台山的后人,方萃群和朱红品都提到,方荣山并非自由移民,他是“猪仔”,“那时家里贫困不堪,吃了上顿没下顿,常常要在岛上挖野菜充饥。”
他们猜测,“方荣山下南洋,是为了赚钱,改善生活。”
那是上个世纪初,方荣山乘着船从小岛出发。这一去,便再没回来过。
沉默的父亲
约50年后,在太平洋的另一端,方荣山结婚生子。
然而,面对至亲,方荣山却是沉默的。直到今天,前妻谭亚凤都认为方荣山是个神秘的人。
1955年,二十岁出头的谭亚凤经由表哥介绍,嫁给了60岁上下的方荣山。在香港成婚后,二人一同前往美国。那时,除了“方荣山”这个名字,谭亚凤对这名未婚夫一无所知。
婚后,一些关乎整个小家庭的大事,方荣山从来不找妻子商量。每次都要等到事情发生,谭亚凤才开始知晓。尽管有了两个孩子,这段婚姻最终还是破灭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二人离婚,孩子们跟着谭亚凤生活。
方荣山寄给胞妹方树莲的照片。受访者供图
上学时,Tom Fong每周都会抽出一天,乘坐公交车前往父亲的住所。在那个狭小而干净的公寓里,父亲提起笔教他写中国汉字。父亲从不提及过去,他也不会问,“那时候父亲八十岁左右,而我才二十岁,不思考历史,不思考过去。”
沉默的日子持续了很久,久到Tom Fong甚至忘记了自己的中文名,忘记了当初跟着父亲学的那些汉字。
直到2003年,平静被打破。那时,他和表弟一同参观“岩上之屋”的展览。走到泰坦尼克号的展览物前,表弟突然提起,方荣山以前上过这艘船。
Tom Fong感到震惊,这是他第一次听说,父亲居然和泰坦尼克号有关。他想起了很多往事,儿时参加的聚会上,也曾有一位亲戚告诉他,父亲曾经坐船撞到过冰山,掉落到海里后,他找到了一块门板,取下身边浮尸身上的皮带,将自己绑在门板上,最后等来了救援。年幼的Tom Fong没有多想,以为那是父亲在中国的遭遇。
方荣山寄给胞妹方树莲的照片,背面写有留言。受访者供图
“这是真的吗?”从博物馆回来,Tom Fong无法再从父亲口中得到答案,父亲已经于1986年去世。带着满脑子疑问,他问母亲,父亲是不是从泰坦尼克号上逃生的?谭亚凤觉得不可思议,她从未听说过这些事,便对着儿子说,“我说你神经病啊,你傻啊。”
Tom Fong不甘心,他又想起了父亲的那本日记。这是父亲的宝贝,走到哪儿,他就带到哪儿。当着妻儿的面,他也毫不掩饰地在上面写写画画,只是从未将日记向他们展示过。父亲曾对Tom Fong说过,如果你想知道我的经历,等我去世后,就看这本书。可惜后来无论Tom Fong怎么找,都没有找到它。
在Tom Fong眼里,父亲就像一本厚重的历史书,只是这本书从未被他的至亲翻开过。
他无数次记起父亲的眼睛,一对小小的黑眼珠,嵌在皱纹密布的脸庞上。每当父子视线相交,他总觉得父亲在说,“我想告诉你更多事。”但是每一次,方荣山都未曾开口,只是沉默地注视着。
Tom Fong疑惑了多年,那些父亲没说出口的故事,到底是什么?
方荣山?Fang Lang?
因为一封邮件,Tom Fong开启了“寻父之旅”。
邮件来自《六人:泰坦尼克上的中国幸存者》纪录片的研究团队。在一个与泰坦尼克号相关的网站中,研究团队发现了Tom Fong和儿子的留言,他们自称是幸存者Fang Lang的后代。
纪录片拍片现场的研究团队成员。受访者供图
两周后,在美国威斯康辛州,Tom Fong和研究团队碰面,向他们展示了父亲的照片,并告诉他们,Fang Lang的真名其实叫方荣山。
这是一个重大的发现。研究团队根据资料考证,1912年,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之后,曾有一艘折返的救生船,发现了一名浮在门板上的东亚面孔,他是整个泰坦尼克号上被救下的最后一人。据电影《泰坦尼克号》导演卡梅隆透露,影片最后,女主角露丝靠着浮木逃生的桥段,便是来自这段素材。
但Tom Fong的信息,只是两位亲戚的口证。这让研究团队犯了难,
本文标题:泰坦尼克号主人公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