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卑斯山迎风坡推荐文章1:读书笔记-《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000120-阿尔卑斯山脉

  阿尔卑斯山脉 Alps


  阿尔卑斯山脉


  欧洲最高大的山脉。位于欧洲南部,西起法国东南部,经意大利北部、瑞士南部、列支敦士登、德国南部,东至奥地利和斯洛文尼亚,呈弧形东西延伸,长约1200千米,宽约130~260千米。总面积约20.7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山脉分为西、中、东三段。西阿尔卑斯是山脉最窄、高峰最集中的山段,最高峰勃朗峰(4810米)就在法、意边境;中阿尔卑斯介于大圣伯纳德山口和博登湖之间,宽度最大;东阿尔卑斯海拔相对较低。山脉主干向西南延伸为比利牛斯山脉,向南延伸为亚平宁山脉,向东南延伸为迪纳拉山脉,向东延伸为喀尔巴阡山脉。


  地质上属第三纪年轻褶皱山脉。它的形成与北大西洋扩张以及由此造成非洲和欧洲板块间相对运动密切相关。早白垩世以来,从非洲分裂出小板块不断北移,晚始新世开始与欧洲板块碰撞,逐渐隆起阿尔卑斯山脉。巨大的推覆构造为其显著特征,这是由于在板块碰撞过程中多次构成剧烈的冲断层,使有些巨大岩体被掀移动数十千米覆盖到其他岩体之上,并形成大型的平卧褶皱。这种推覆体构造以西阿尔卑斯最为典型。


  更新世时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最大的山地冰川中心。各种类型冰川地貌广泛分布,冰蚀地貌尤为典型。山峰岩石嶙峋,角峰尖锐,挺拔峻峭,并有许多冰蚀崖、U形谷、冰斗、悬谷、冰蚀湖等。有1200多条现代冰川,总面积约4000平方千米,其中以瑞士西南中阿尔卑斯的阿莱奇冰川规模最大,长22.5千米,面积130平方千米。


  阿尔卑斯山脉地处中欧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和南欧地中海型气候的分界线。山地本身具有气候垂直分布特征。高峰全年寒冷,在海拔2000米处年平均气温为0℃。山地年降水量为1200~2000毫米,但因地而异,高山迎风坡区年降水量超过2500毫米,背风坡山间谷地只有750毫米。冬季降雪量较大,高山普遍积雪。山区常出现焚风,引起冰雪迅速融化或雪崩。


  欧洲许多大河均源出阿尔卑斯山脉,如多瑙河、莱茵河、波河、罗讷河等。各河上游都具有山地河流特点,水流湍急,富水力资源。山区湖泊多系冰川成因,较大的有莱芒湖(日内瓦湖)、四森林州湖(卢塞恩湖)、苏黎世湖、博登湖、马焦雷湖等。


  阿尔卑斯山


  阿尔卑斯山脉的植被带具有明显的垂直变化。南坡海拔800米以下属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800~1800米为森林带,其下部是以山毛榉和冷杉为主的混交林带,上部是由云杉、冷杉、雪松等组成的针叶林;1800~2300米处寒冷多风,为森林线上限,以上逐步转为高山草甸;再往上则多为裸露的厌食和终年积雪带。野生动物有阿尔卑斯大角山羊、小羚羊、山拨鼠、山兔等。


  阿尔卑斯山


  阿尔卑斯山脉的布伦纳山口(1370米)、辛普朗山口(2009米)、圣哥达山口(2112米)等,自古以来就是南北交通的要道。1871年法、意间的塞尼山开凿第一条铁路隧道。1958~1965年法、意共同建成勃朗峰公路隧道(11.6千米)。1980年瑞士建成目前世界上最长的圣哥达公路隧道(16.9千米)。阿尔卑斯山区风景幽美,设有现代化旅馆、滑雪道、登山吊车等,为旅游、度假和登山、滑雪胜地,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山区主要城镇有法国的格勒诺布尔、奥地利的因斯布鲁克、意大利的博尔扎诺等。


  阿尔卑斯山迎风坡推荐文章2:气象学上的神奇效应

  编者按:在气象学中,温室效应和蝴蝶效应可能是最大众化的术语了,前者普及率极高,老少都能说上一两句;后者受到文化艺术乃至社会学青睐,外延极大丰富。但其实,气象学中的“效应”除了这两个以外,还有不少值得了解的,远的不说,近期社会热点中珠峰测量、南方暴雨等就能见到不少“效应”的身影。


  本期特别策划,带您一起做这几道“填空题”,开启新知识答卷。


  效应1 名中带车


  天气事件:5月30日,特大暴雨突袭珠海、香港、澳门等地。


  猜效应:暴雨云团一个接一个地经过珠海,__ __效应发威。(答案见下文第一段划线处)


  事后证实,这次过程是一次典型的“列车效应”发威所致。


  当日凌晨,珠江口出现暴雨云团,覆盖珠海、澳门、中山、香港多地,并延伸到惠州、汕尾、汕头沿海海面。珠海发布暴雨红色预警,香港发布红色暴雨警告……实况显示,在这次暴雨过程中,珠海市区局部一小时降水量接近100毫米,一些地区累计降水量超过250毫米,达到特大暴雨量级。而和5月22日东莞、广州的特大暴雨不同的是,此次珠江口暴雨的雨势猛烈程度稍逊一筹,但范围更大,持续时间更长。从云图和雷达图上看,暴雨云团像列车一样一个接一个地经过珠海,形成了列车效应,而这也是大暴雨和特大暴雨的典型象征。


  那么,何为列车效应?它的威力又如何呢?


  试想,当一个人站在铁轨旁边,一列列火车经过时,会有什么感受?火车有很多节车厢,当其经过时,肯定是很多节车厢一节一节地经过,而此时,站在铁轨边的人会接连不断地感受到一节节车厢经过时带来的巨大声音和冲力。一列火车尚且如此,连续不断的火车经过则更是“变本加厉”了。


  现在,将列车效应与降水相联系,就如同排列成串的对流云降水,每一朵对流云(被称为对流单体)都会产生短时强降水。而当多个对流云团依次经过某一地区的上空时,其所产生的降水量累计起来,就会导致大暴雨甚至特大暴雨,这就是降水列车效应的通俗解释。


  值得一提的是,列车效应在引发短时强降水和暴雨方面也有所不同。


  其实,列车效应是短时强降水与暴雨之间重要的联系桥梁。从暴雨和短时强降水之间的区别看,短时强降水强调的是强度,暴雨则强调累计值,即累计降水量,而二者之间又是紧密相连的,这其中就有列车效应的贡献,可以说,短时强降水不一定形成暴雨,但在列车效应下的短时强降水过程往往导致暴雨,甚至特大暴雨。


  如今,汛期已至,我国多地强降水陆续登上天气舞台,下一个列车效应会出现在哪里?我们密切关注。(宛霞)


  效应2 名中带谷


  新闻事件:5月27日,中国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


  猜效应:5月25日,在海拔7500米的大风口,由于__ __效应,风力加大,登山队只能在路线上匍匐爬行。(答案见下文第一段划线处)


  峡谷效应示意图。


  风力为什么在“大风口”会突然加大?其实,这正是受到了“狭管效应”(也称“峡谷效应”)的影响。狭管效应,又称峡谷效应,当气流由开阔地流入峡谷时,由于空气质量不能大量堆积,于是加速流过峡谷,风速增大,但当流出峡谷时,空气流速又会减缓。说回到珠峰上的狭管效应,在北坳营地往上的7500米左右,受到地势狭窄的影响,通过这里的风会明显加大,风速最大可达12级。


  除了珠峰,狭管效应在我国广袤的山河大川中其实并不少见。其中一个比较经常产生狭管效应的地区就是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其长度约1000公里,而宽度仅数十公里,南边有祁连山、阿尔金山东段,北边有部分阿拉善高原及北山(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南北山之间形成较窄的狭管。地形的狭管效应对局地风速的突然加强是河西走廊多大风的重要原因。当冷空气由新疆入侵并经过塔克拉玛干等沙漠地带,冷锋后的大风进入河西走廊,由于南北山区地形的狭管效应,风速不断加强。以1977年4月22日、1993年5月5日、2009年4月29日和2010年4月24日共4次历史上罕见的、横扫河西走廊全境的大风过程计算,大风只需13小时就能跑完全境。


  当把镜头再拉回我们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夏天穿裙子的女生同样会遇到狭管效应带来的烦恼:当走在两栋建筑物之间、路过地铁出入口,总要提前提防迎面扑来的“贼风”。这“小贼”十分狡猾,喜欢躲在建筑物之间或通道里搞突袭,甭管别处空旷之地如何风和日暖,只要一个转角进入它的地盘,就能被它召唤出的阵阵“贼风”吹起裙角、打翻遮阳伞。


  这个“小贼”对女生裙子的影响究竟有多大?石家庄铁道大学团队曾经在风洞试验室里做过一个城市街道宽度对街区通风影响的试验,在进入街道前风速比基本上在1左右 , 进入街道后风速急剧增大,在距离街道入口100米左右风速最大,宽度40米、80米、120米、200米的街道在此处的风速比分别是1.4、1.23、1.22、1.17。可见狭管效应还真是不得不防。


  不过有意思的是,也正是因为这一效应,才有了玛丽莲梦露裙角飞扬的经典镜头。细看之下,她正是站在地铁通风口处,而通风设施本就需要狭长的通道输送空气。


  当然,合理利用狭管效应,也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在台湾海峡,由于特殊地理环境形成的狭管效应,福建沿海成为我国风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我国东南沿海首个海上风电场——六鳌海上风电场的建设规划便是利用了这一地理优势。(王若嘉)


  效应3:名中带风


  天气事件:5月1日至10日,海南全省共12个市县出现1-9天的高温天气过程,多地最高气温均突破当地5月历史极值。


  猜效应:每年4月下旬到5月,海南本就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再加上__ __效应影响下西南季风翻过中南半岛下沉形成的干热风推波助澜,“蒸笼”的“火”简直越烧越旺。(答案见下文第四段划线处)


  这边北京慢吞吞刚刚入夏,那边海南几乎提前一个月就送出了自己的第一个高温三级预警。


  热!热!热!无疑是这个5月椰城百姓谈论最多的字眼。5月6日,昌江县七叉镇更是记录到43.4℃的高温,真是名副其实的“空调续命”。


  在海南4月至5月的高温预中总有这么一句“受西南气流影响”,但“西南气流”不是在季风低压与太平洋高压牵引下裹挟着来自印度洋、南海水汽的暖湿气流吗?怎么到了海南倒像是火场里吹出的热风?


  这就不得不提到“焚风效应”。


  普遍认为,焚风是一种由地形动力强迫引起的过山气流下沉造成的干热风,中纬度相对高度不低于800~1000米的任何山地都可能出现。早期理论认为,气流越过山脉时在迎风坡上升冷却,空气逐渐达到饱和状态,当其中水汽大部分或全部凝结并降落在山的迎风面以后,气流就像一团被挤干了水的海绵一样变得无比干燥,并在山脊的背风面随着下沉不断增温。但也有人指出,有些气流原本就来自高纬内陆,水汽含量较少,并不会形成降水,1984年发表的一个统计表明,在阿尔卑斯山脉10%的焚风没有降雨伴随。


  事实上,气流在升降过程中是否发生水蒸气相变仅仅关乎焚风温度估算是否引入不同公式,并不动摇其暖性机制的核心要素:当空气块从地面上升时,理想状态下虽然没有得到或失去热量,但上升后气块因压力降低而膨胀,消耗内能导致温度下降;当气块下沉,外界气压逐渐增大,气块体积被压缩,内能增加,温度也随之升高。


  要是实在难以理解,不妨换位思考,一座高山,在不补充水分的情况下,谁翻过去时还不是两颊通红、全身脱水只剩伸着舌头喘气的份呢?


  当然,体温再怎么飙升也比不上这种地形影响所带来的温度增量。1956年11月13日、14日,太行山东麓石家庄气象站曾观测到在短时间内气温升高10.9℃;1966年,加拿大阿尔伯达省平切尔克里克曾记录到4分钟21℃的升温,强焚风时升温之猛烈程度可见一斑。


  再回看海南,每年4月下旬到5月,当地本就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再加上西南季风翻过中南半岛下沉形成的干热风推波助澜,“蒸笼”的“火”简直越烧越旺。且由于中部山区阻隔,往往西北部市县的气温要明显高于东南部市县,也更易造成极端天气。(叶奕宏)


  效应4 名中带雨


  气候景观:从美国蒙大拿州翻越落基山脉,在西侧,你会看到绿色的山麓,巨大的黄松和落叶松,还有翱翔的白头鹰、鱼鹰;到了东侧,你看到的景象变成了草原、鼠尾草、鹿和叉角羚。


  猜效应:当盛行风从海洋吹向陆地,且沿海地区高大山脉的走向和盛行风风向角度较大,甚至呈垂直状态时,受__ __效应影响,山地迎风坡一侧降水丰富,而距离很近的山地背风坡一侧却降水稀少,因此产生了完全不同的景观。(答案见下文第二段划线处)


  温暖潮湿的空气从海洋登上陆地,却被迎面而来的高大山脉挡住去路。它随着山的高度不断攀爬,途中遇冷凝结,降下雨雪。当终于越过山巅俯身向下时,它却发现自己变成了被拧干的毛巾,不能再给山的这一侧带来丰富的降水。


  科学家将这样的现象形象地称为“雨影效应”。当盛行风多从海洋吹向陆地,且沿海地区高大山脉的走向和盛行风风向角度较大,甚至呈垂直状态时,山地迎风坡一侧降水丰富,而距离很近的山地背风坡一侧却降水稀少。这种降水的显著差异,让背风坡看上去就像是降雨区的“影子”,也被称为“雨影区”。


  满足雨影效应条件的地方不少。那些叫得上名字的著名山脉,如南美洲南部安第斯山脉、北美洲落基山脉、欧洲阿尔卑斯山脉,以及我国的天山山脉、喜马拉雅山脉都有此类现象。


  雨影效应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气候生态景观。如果你热爱旅行,自驾从美国蒙大拿州翻越落基山脉,在西侧,你会看到绿色的山麓,巨大的黄松和落叶松,还有翱翔的白头鹰、鱼鹰;到了东侧,你看到的景象变成了草原、鼠尾草、鹿和叉角羚。两个看似全然不同的世界在落基山脉山顶相连。


  在澳大利亚,东部新南威尔士州以北山脉和高原直接被称为“大分水岭”。它的走向与海岸线大致平行,从东部海洋吹来的湿润气流在东侧降下丰富地形雨,在西侧则气流下沉、降雨稀少,干旱的墨累-达令盆地正处在这一区域。为此,澳大利亚政府在雪山河及其支流修建水库,通过自流或抽水,经隧洞或明渠,将南流入塔斯曼海的雪河水调入墨累-达令盆地,建成了闻名世界的雪河调水工程。东水西调大大促进了该盆地农牧业发展。


  当然,除了干旱,不少雨影区还是世界上优质的葡萄产区,比如智利和阿根廷安第斯山脉东部、我国天山山脉南麓等雨影区。这里的葡萄生长期长,生长期间昼夜温差较大,葡萄园通风性良好,还能使葡萄园避免遭受到湿冷空气的影响。这些条件使葡萄在成熟时获得了恰到好处的糖分,因此风味十足,成了高品质的酿酒葡萄原料。有些酒评家甚至把雨影区称为“酿酒师的天堂”。(张格苗)


  阿尔卑斯山迎风坡推荐文章3:关于阿尔卑斯山你了解多少呢?

  #头条创作挑战赛#


  这是我参与头条创作的第九天,而这篇文章是我分享地理知识的第一篇,喜欢的友友们,请大家多多支持,点点关注!


关于阿尔卑斯山你了解多少呢?

  提起阿尔卑斯山,很多人都会想到一座高高耸立的巨大的山。然而很多人都不知道阿尔卑斯山其实是一条山脉,是欧洲最高的山脉!


你知道阿尔卑斯山在哪吗?

  阿尔卑斯山位于欧洲南部。西起法国东南部,经意大利北部、瑞士南部、列支敦士登、德国南部,东至奥地利和斯洛文尼亚。呈弧形东西延伸,直线长约1200千米,宽130~260千米。总面积约20.7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1]


  阿尔卑斯山脉分为西、中、东三段。西阿尔卑斯山是山脉最窄、高峰最集中的山段,最高峰勃朗峰(4810米)在法、意边境。中阿尔卑斯山介于大圣伯纳德山口和博登湖之间,宽度最大。东阿尔卑斯山海拔相对较低。山脉主干向西南延伸为比利牛斯山脉,向南延伸为亚平宁山脉,向东南延伸为迪纳拉山脉,向东延伸为喀尔巴阡山脉。[1]


你知道阿尔卑斯山是怎么形成吗?

  阿尔卑斯山脉是阿尔卑斯造山运动???期间涌现出来的,阿尔卑斯造山运动约在中生代将近结束的7000万年前开始的。在中生代期间(2.5亿~6640万年前),河水将被侵蚀的物质冲刷并沉积在被称为特提斯海???的广阔洋底,并在这里缓慢变成由石灰岩、黏土、页岩和沙岩组成的水平岩层。


  在第三纪中期(约4400万年前),非洲构造板块向北移动,与欧亚构造板块碰撞,那些早先沉入特提斯海???的深层岩石被挤压向结晶体的基岩及其周围而形成褶皱,这些深层岩石随同基岩升高至接近今日喜马拉雅山脉的高度。这些构造运动持续到900万年前才停止。在整个第四纪期间,侵蚀的力量啃咬着这庞大的新近形成褶皱而被推挤上来的山脉,形成了今日阿尔卑斯山脉地形的大概轮廓。


你知道阿尔卑斯山的地貌特征吗?

  阿尔卑斯山脉是一条典型的摺皱山脉,它由许多几乎平行的背斜和向斜构造组成,同时还有相当大规模的逆掩断层和推覆大断层。在现代地貌的形成中,第三纪末到第四纪初的垂直运动,以及以后的强烈侵蚀活动和第四纪冰川等影响很大。


  阿尔卑斯山脉的地貌特征,可归纳为下列四点:


  山势雄伟高峻;冰川地貌发育,分布广泛;各个山岭之间有隘口相通;东西两部分地形不一致。[2]


  阿尔卑斯山地地貌按海拔可分成三个部分:


  1.山麓冰水冲积平原和低地,海拔在500米以下,主要由冰破小丘`、冰水冲积平原和最低的山嘴组成。沿山麓线一带有众多的冰碳湖泊。


  2.丘陵带,海拔为50一1000米,包括一些巨大的老的冰硕丘陵和台地等.


  3.山地,海拔高于1000米,主要指结晶岩阿尔卑斯山地和石灰岩阿尔卑斯山地,谷底和附近的山顶间的高差达3000米之多.


你知道阿尔卑斯山的气候是什么样的吗?

  阿尔卑斯山是欧洲最重要的山地,地处温带和亚热带之间,是中欧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和南欧亚热带夏干气候(地中海气候)的分界线,气候同时具有明显的垂直变化特征。[3]


  阿尔卑斯山脉是南欧地中海式气候和中欧海洋咎与大陆性过渡气候的分界线,它的隆起阻挡了北面寒潮的南下,同时也有它本身的气候特征:


  气温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平均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约1℃。夏季的气温及南坡的气温递减率比较小。


  夏季北半球普遍高温,南坡是向阳坡,同时也是面向来自地中海风的迎风坡)最高峰勃朗山坡夏季0℃等温线在3500米;而冬季时130米处的气温却低达一5℃。


  气温不仅受高度的影响,同时也受地形起伏的影响。山谷地区的气候具有大陆性的特点,而山峰和山脊地区的气候则具有海洋性。山谷地区闭塞,气温变化比较大,而山峰高顶比较开展,气温变化比较小。同时,高山地区比山谷地区更易受西风的影响。冬季山谷深处产生倒置现象,即山谷低处气温可以很低,山坡高处气温反见升高,不象山谷常有霜害。


  降水量


  降水量一般是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到了一定的程度后,愈升高降水就愈少。阿尔卑斯谷中降水一般都很少,迎风坡高度增加,降水增加特别快,边缘山地降水比内地多。西部阿尔卑斯山地高度大,又处于迎西风的有利位置,故降水量比东部阿尔卑斯山地要来得多。


  总结


  阿尔卑斯山脉的气候特点是:(1)南坡气温高,降水丰富,森林线高;


  (2)北坡气温低,降水较少,森林线低;


  (3)山谷气候具有大陆性的特征,山峰和山脊气候具有海洋性的特征。[13]


你知道阿尔卑斯山上有哪些植被吗?

  阿尔卑斯山脉地处温带和亚热带纬度之间,成为中欧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和南欧亚热带夏干气候的分界线。同时它本身具有山地垂直气候特征。阿尔卑斯山脉的植被呈明显的垂直变化。可分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山脉南坡800米以下);森林带(800~1800米),下部是混交林,上部是针叶林;森林带以上为高山草甸带;再上则多为裸露的岩石和终年积雪的山峰。


  阿尔卑斯山脉中几个植物带,反映了其海拔和气候的差异。在谷底和低矮山坡上生长着各种落叶树木;其中有椴树、栎树、山毛榉、白杨、榆、栗、花楸、白桦、挪威枫等。海拔较高处的树林中,最多的是针叶树,主要的品种为云杉、落叶松及其他各种松树。在西阿尔卑斯山脉的多数地方,云杉占优势的树林最高可达海拔2,195米(7,200尺)。落叶松具有较好的御寒、抗旱和抵抗大风的能力,可在海拔高至2,500米(8,200尺)处生长,在海拔较低处可有云杉混杂其间。在永久雪线以下和林木线以上约914米(3,000尺)宽的地带是冰川作用侵蚀过的地区;这里覆盖着茂盛的草地,在短暂的盛夏期间有牛羊放牧。这些与众不同的草地──被称为“alpages”(高山盛夏牧场),阿尔卑斯山脉和植物带都是从这个词衍生出来的──都位于主要的、横向的山谷的上方。在沿海阿尔卑斯山脉南麓和意大利阿尔卑斯山脉南部,主要是地中海植物,有海岸松、棕榈、稀疏的林地和龙舌兰,仙人果也不少。


你知道阿尔卑斯山上有哪些动物吗?

  阿尔卑斯山动物种类也较多,岩羚羊、猞猁、狼、红鹿、金雕、水獭等动物都已经适应山地环境,虽然部分地区熊已消失,但高地山羊(它同岩羚羊一样,动作异常敏捷)却被意大利皇家猎物保护区所挽救。旱獭在地下通道中越冬。山兔和雷鸟(一种松鸡)冬季变成白色(保护色)。在一些小山脉的中间,设有几座国家公园可使当地的动物获得稳妥的保护。


  专业名词解释:


  (1)阿尔卑斯造山运动:是产生现代年轻最高山脉的构造运动。这个运动迄今尚未结束,并且和现代海洋的形成有直接关系。是一个发生在晚中生代(阿尔卑斯造山运动早期)和新生代的造山期,形成了阿尔卑斯带的山脉


  (2)特提斯海:(Tethys)是位于北方劳亚古陆和南方冈瓦纳古陆间长期存在的古海洋。1893年奥地利地质学家E.修斯创用特提斯一词,其源于古希腊神话中河海之神妻子的名字。由于类似其残存的现代欧洲与非洲间的地中海,故又称古地中海。现代地中海是特提斯海的残留海域。


  参考资料


  [1] 阿尔卑斯山脉 -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 ·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引用日期2023-04-08]


  [2] 龙亚平. 阿尔卑斯山脉及其气侯[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1986(1).


  [3] 姚永慧, 索南东主, 张一驰. 阿尔卑斯山山体效应及其对林线的影响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21.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阿尔卑斯山的信息呢?请在评论区与友友们分享吧!


  今日分享到此结束,下篇将与大家分享著名的喜马拉雅山脉。喜欢的友友们点点关注,进行订阅!


  阿尔卑斯山迎风坡推荐文章4:

  阿尔卑斯山迎风坡推荐文章5:水城威尼斯“干了”?

  元宵佳节过完还没几天,应该还有不少朋友沉浸在春节假期的美食和爆竹声中。然而就在我们一边吃着元宵或汤圆,一边欣赏着彩云追月的美景时,在欧亚大陆另一端的意大利,却发生了一件让人惊诧莫名的事:“水城”威尼斯,竟然没有水了!


  根据外媒道,当地时间2月26日,威尼斯遭遇了罕见“低潮”,城市当中运河水位下降,河床暴露,闻名世界的贡多拉船纷纷搁浅在淤泥中,慕名而来的游客们只能无奈地站在两旁的街道上,对着河底的淤泥徒然叹息。


水城干涸近年多见

  其实,如果去搜索相关新闻就会发现,近些年来,威尼斯时常会有低潮出现,笔者看到的最早一条消息可以追溯到2008年。值得一提的是,低潮现象竟大多发生在冬季。


  按理说,作为地中海沿岸的城市,在冬季出现低潮是很反常的。毕竟地中海气候的特点就是冬季湿冷多雨、夏季炎热干燥,所以夏季出现低潮才符合常理。


  但事实却恰恰相反,我们经常会在夏季听到威尼斯被水淹没,圣马可广场封闭的消息。怎么反而到了冬季,威尼斯竟然还没有水了呢?这就不得不提到当地的“假地中海气候”了。


意大利地形造就的特别气候

  在各类的地理教科书中,地中海沿岸广阔区域的气候类型都被划归为地中海气候,威尼斯也在其中。


  对于意大利中部的罗马,从当地常年各个月份的降水分布上看,确实是冬夏两季差异巨大,是非常典型的地中海气候。


  罗马各月降水量分布


  然而威尼斯的各月降水分布,却是如此的均匀。全年当中2月降水量最少,还不足50毫米,其它月份虽然多一些,但最多也就80多毫米。如此平均的降雨,把图表标题挡上,简直让人难以分辨这到底是地处地中海气候区的威尼斯,还是哪个全年都温暖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城市。


  威尼斯各月降水量分布


  这不免让人好奇,为什么就威尼斯的气候与众不同呢?其实,威尼斯之所以如此独特,和意大利的地形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纵观整个意大利,中南部普遍都是山区,另外北部还有阿尔卑斯山脉。在两片纵横的山脉之间,就是意大利最大的波河平原,威尼斯湾正是波河平原诸多河流的入海汇聚之地。


  在冬季,意大利中南部确实具有地中海气候多雨的特点,但水汽的输送通道被山脉所阻挡,所以波河平原往往降水稀少。但到了夏季,由于阿尔卑斯山脉的迎风坡作用,波河平原反倒成了整个意大利降水最多的地方,威尼斯在夏季自然也就不缺水了。


月亮也来凑热闹

  除了独特的气候条件,这次威尼斯的低潮也和元宵佳节有一定的关系,也就是受到了满月带来的潮汐变化的影响。


  潮水的涨落受万有引力控制,月亮和太阳都对地球的潮水有影响,其中月球与地球距离更近一些,因此影响力更大。在一整个月的潮汐变化当中,农历初一和十五都是大潮出现的日子,这和太阳、月亮、地球三者之间的相对位置有关。


  农历大年十五,在中国这边正欣赏着满月美景的时候,欧洲恰好位于与月亮相垂直的区域,海水正好处在低潮期。于是,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这次“水城干涸”的景象也就出现了。


多水才是大问题

  不过对于威尼斯来说,水位的下降虽然影响到了城市景观,但真正关系到城市存亡以及威胁市民生活的,其实是水位的上涨。


  意大利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之间,板块的漂移引起了阿尔卑斯山的上升和威尼斯的下沉。再加上近现代人们大量开采地下水,城市下沉现象被进一步加剧。虽然这种行为后来被禁止,但其恶果已经导致整个城市在20年内下沉了30厘米。低陷的城市遇上日益上涨的水位,结局可想而知。


  在1900年代,上文中提到的威尼斯市中心最大的广场——圣马可广场,每年只会被水淹10次。但到了21世纪,圣马可广场每年至少要被洪水淹100次。自1951年起,已陆续有9万市民“逃离”了威尼斯。


  虽然当地政府已经设置了水闸来隔离倒灌的海水,但也有专家和环保组织认为这项措施不仅不足以应对全球变暖带来的海水上涨,反而还会影响到当地的生态。


  气候变化给我们带来的是更加极端的气候和天气。在未来,威尼斯被淹没的风险会越来越大,而在少雨的时候,水上都市的独特风情也可能会更频繁地被干涸、淤泥所替代。也许有一天,我们真的会彻底失去这座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璀璨“水城”吧。


  笔者:苏景若,中国气象局气象分析师


  阿尔卑斯山迎风坡推荐搜索词:

  

  1.阿尔卑斯山迎风坡是北坡还是南坡

  

  2.阿尔卑斯山迎风坡为什么是北坡

  

  3.阿尔卑斯山迎风坡背风坡

  

本文标题:阿尔卑斯山迎风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