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推荐文章1:内蒙古察哈尔火山群 “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降落人间

  在内蒙古的东部地区,火山是常见的景观,这里有一条火山喷发带,绵延近千公里。这其中大多数火山被森林覆盖,很难清晰地看到火山形态,而在察哈尔右翼后旗和察哈尔右翼中旗的火山却不同,这里的30多座火山犹如串珠状分布在草原上,平坦的地势让火山的完美身姿展露无遗。从高空俯瞰,高耸挺拔的火山犹如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当地村民按照火山的相对方向给几座火山取名为“北炼丹炉”、“中炼丹炉”和“南炼丹炉”。如果你想看典型的火山形态,那就来看察哈尔火山群,地壳之下运行的是不屈烈火,高山之巅展现的是白云蓝天,是这里最好的注解。(文:郭敏 摄影:薛瑞平)


  察哈尔火山群喷发时间近是内蒙古高原南缘最年轻的火山群,火山形态遭受风化、剥蚀的时间不长,体型保持较好。(薛瑞平 摄)


  图为察哈尔右翼后旗乌兰哈达火山群的“北炼丹炉”火山,其体态挺拔秀美。(薛瑞平 摄)


  从高空俯瞰,被大肆挖掘的“南炼丹炉”火山犹如抽象的艺术作品。(薛瑞平 摄)


  火山,这种独特的地质景观常以骇人面目出现,这是一片尚未被大肆炒作、得以保持清净的火山。(薛瑞平 摄)


  在低缓的草原上,远远望去,傲立的火山身姿挺拔、优美。(薛瑞平 摄)


  在地质专家看来,乌兰哈达火山群的典型性与稀有性,具备了成为火山地质教学研究基地的良好条件,是一座天然的火山博物馆。(薛瑞平 摄)


  乌兰哈达火山群有30多座火山,是火山家族中的“奇葩”,火山犹如串珠状分布在地壳裂隙上。(薛瑞平 摄)


  从高空观望,火口大敞,像一个直径180米、深30米的超级碗。(薛瑞平 摄)


  站在乌兰哈达火山群面前,只让人感到尘埃落定的空寂。(薛瑞平 摄)


  在察哈尔右翼后旗,火山遗迹随处可见,纽带一样的熔岩流上开着大大小小的花朵。(薛瑞平 摄)


  乌兰哈达火山将成为公路旅行新景观。(薛瑞平 摄)


  火山喷发的火山熔岩在大地上形成了许多熔岩雕塑,凝固的岩流犹如“石河”(薛瑞平 摄)


  这些遗迹足以给我们带来丰富的联想,并时时被旺盛的生命力所震撼。(薛瑞平 摄 :中国天气网内蒙古站)


  七天天气预看这里!!!-----链接地址:


  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推荐文章2:《西游记骗了你!太上老君炼丹炉背后的历史真相》

  在历史与神话交织的迷雾中,有一个名字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那便是老子。


  他不仅是道家学派的开山鼻祖,更是一位承载着无尽智慧与神秘色彩的传奇人物,其留下的《道德经》,虽仅五千余言,却似一座蕴藏着宇宙至理的深邃宝库,对后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神话溯源:老子的神秘诞生


  在古老的神话传说里,老子的降临充满了奇幻色彩。相传,他的母亲玄妙玉女,在一次外出时,忽见天空流星划过,一道耀眼的光芒径直投入她的口中。


  从那之后,玄妙玉女便有了身孕,而且这一孕便是长达八十一年之久。最终,在一棵李树下,老子诞生了。


  神奇的是,他一生下来就白发苍苍,故而得名“老子”。这个传说赋予了老子超脱凡人的神异开端,似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他将肩负着为人间带来非凡智慧的使命。


  在中国古代神话体系中,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他是三清之一,地位尊崇无比。


  太上老君常居于兜率宫,在那八卦炉中炼制着神奇的丹药,这些丹药不仅能延年益寿,甚至还能让人起死回生。《西游记》里,孙悟空大闹天宫时,被太上老君投入八卦炉中煅烧,意外练就了火眼金睛,这一情节更是让太上老君的形象家喻户晓。


  这神话中的太上老君,与历史上的老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让老子的形象在人们心中愈发神秘莫测。


  乱世中的智者——


  回归历史,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那是一个风云变幻、礼崩乐坏的动荡时代。周王室日渐衰微,诸侯之间征伐不断,战火纷飞,百姓深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传统的社会秩序土崩瓦解,道德规范也在利益的纷争中变得模糊不清。


  老子在周王室担任守藏室之史,得天独厚的条件,让他得以饱览当时的各类典籍,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历史典故到治国方略,无所不窥。


  在这浩如烟海的知识中,老子不断思索着社会乱象的根源以及解决之道。随着对社会现实的洞察愈发深刻,他逐渐意识到,人们对功名利禄的过度追逐,正是导致社会动荡不安、人心浮躁的罪魁祸首。


  眼见周王室的衰落已无可挽回,老子毅然决定离开这个权力与纷争的中心。


  他骑着一头青牛,缓缓向西而行,准备去寻找一片能让心灵得到安宁的净土。当他来到函谷关时,关令尹喜察觉到有祥瑞的紫气从东方飘来,他心中明白,定是有圣人即将过关。果不其然,老子骑着青牛出现在眼前。


  尹喜久仰老子大名,恳请他留下一些智慧的教诲。盛情难却之下,老子便挥笔写下了震古烁今的《道德经》。


  《道德经》:五千言中的无尽智慧


  《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虽篇幅简短,却字字珠玑,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


  开篇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便如一把神秘的钥匙,开启了人们对宇宙和人生真谛探索的大门。


  这里的“道”,是一种超越了人类语言和认知范畴的存在,它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是天地运行的根本法则。世间万物,大到宇宙星辰,小到蝼蚁尘埃,皆由“道”而生,又遵循着“道”的规律运行。


  在为人处世方面,老子倡导“无为而治”。但这里的“无为”并非消极怠工、无所作为,而是不要刻意去追求那些违背自然规律和内心本真的事物。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当我们放下对功名利禄的过度执念,不过分计较得失,以一种平和、淡然的心态去生活时,反而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成就和幸福。


  生活中,许多人在功名利禄的道路上一路狂奔,不惜牺牲健康、亲情和友情,最终却发现自己迷失在了欲望的深渊之中。倘若他们能领悟老子“无为”的智慧,或许就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港湾。


  老子还强调“柔弱胜刚强”。水,是世间最为柔弱的物质之一,然而它却能以持之以恒的力量穿透坚硬的石头,这便是“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的生动体现。


  在生活中,当我们面对强大的困难和挑战时,如果一味地采取强硬对抗的方式,往往容易遭受挫折。相反,若能学会像水一样,以柔和、灵活的方式去应对,运用智慧和耐心去化解矛盾,或许就能柳暗花明,迎来转机。


  老子的思想,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哲学领域,道家思想与儒家、法家等思想相互交融、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哲学的丰富内涵。许多思想家从《道德经》中汲取灵感,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中国哲学的思想体系。


  在政治方面,历史上不乏统治者借鉴道家“无为而治”的理念来治理国家。西汉初期,经历了长期的战乱,民生凋敝,统治者采用道家思想,轻徭薄赋,让百姓休养生息,从而迎来了“文景之治”的繁荣局面。


  在文化艺术领域,道家思想也渗透到诗词、绘画、书法等各个方面,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内涵。许多文人墨客在作品中表达了对自然、对“道”的追求,展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


  老子,这位从神话与历史中走来的智者,他的故事和思想将永远被人们传颂。《道德经》也将继续在岁月的流转中,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着无尽的智慧源泉,让我们在探索宇宙、人生的道路上,不断汲取力量,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推荐文章3:这个“炼丹炉”里有乾坤:废盐炼一炼,气体变硫酸

  不是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中无量仙翁的天元鼎,更像是《西游记》中的太上老君炼丹炉,这套被称为“工业炼丹炉”的系统,将传统焦化行业的脱硫废盐历经“烈火淬炼”,化作了清亮的浓硫酸……中冶南方都市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国内首次使用“焚盐制酸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已应用于广西盛隆冶金有限公司焦化三期项目。


  研发人员在检查设备运行情况。通讯员袁凌霄供图


  焦化行业作为钢铁工业的“能量供给站”,在焦炉煤气脱硫时也同步产生大量的“脱硫废液”副产物,主要是各种废盐、粗硫磺(黑硫磺)。这些危险废物因成分复杂、处理成本高昂,长期面临处置困境。


  而传统处置工艺就像用不同筛子反复过滤杂质,需要安装一大堆设备,导致运维成本很高,还容易造成二次污染。


  3月12日,该项目技术负责人罗海兵打开电脑,向长江日记者展示他们的最新工艺,“我们研发的‘焚盐制酸法’,相当于用智能电饭煲取代了柴火灶。”


  他向记者解密“炼丹炉”的运作奥秘:“我们有着三重‘炼丹诀’,能够‘点废成金’。”


  这些废物中含有煤粉及焦油,焚烧过程中极易导致喷枪堵塞和焚烧结焦,影响系统稳定运行。“那么,我们就‘化硬为软’。”


  技术团队在“炼丹炉”的前端设计了一个多种原料稳定化预处理环节,将固态废盐、液态废盐、硫氰酸铵等废料统一转化为液体。


  “炼丹炉”焚盐制酸示意图。通讯员袁凌霄供图


  该公司自研的“卧式焚盐炉+大空腔立式膜式壁余热锅炉”,相当于一个结构独特的“炼丹炉”,将液体废盐进行“雾化焚炼”——技术团队特制了一种高压喷枪,将液体进行压缩雾化,使其在1000℃~1100℃高温中裂解为各种气体。


  这个炉体在保证高效焚烧的同时还能在线清灰、避免积灰堵塞炉膛,又将余热充分回收,实现能量梯级利用。


  在“炼丹炉”后端,这些气体一部分转化为浓硫酸,回到焦化厂再利用;还有一部分“尾货”制成硫酸铵(化肥)进行外销。


  在北部湾畔的广西盛隆项目现场,焦化行业的顽疾找到了“解盐妙方”:废料来多少炼多少,可实现年处理危废17000吨(废盐约12000吨/年,黑硫磺约5000吨/年),制酸转化率达99.8%,年产浓硫酸2.5万吨。


  广西盛隆废盐制酸项目实景图。通讯员袁凌霄供图


  一年多的稳定运行,这条“焚盐制酸”生产线全面实现了固体废盐不落地、系统生产的浓硫酸全部可以回用,由此产生数千万元经济效益,也带来巨大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这项“焦炉煤气脱硫废液资源化利用技术”,已形成包含6项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


  (长江日记者金涛 金文兵 通讯员袁凌霄 参与采写:龚萍)


  【编辑:陈明】


  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推荐文章4:坐落在草原上的太上老君炼丹炉,点缀在乌兰察布上的一颗颗明珠

  察哈尔火山群共有20余座火山,位于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乌兰哈达苏木境内。该火山群形成于地质历史的第四纪晚期,最后一次喷发距今约一万年,属年轻的休眠状态下的“活火山”。由于地壳内部岩浆经过管状通道喷出时,各火山口喷发的强度和喷出的物质不同,形成了穹状、岩渣、混合火山锥等四种特征的火山锥。


  火山不仅是一种地理遗迹,同时还体现着一种文化。这里的火山地段处在农业、牧业结合带,相互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文化,即农耕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这两种不同文化就像岩浆与地表的碰撞与搏击,产生了大量的历史传说,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并由此产生了灿烂的察哈尔文化。


  察哈尔右翼后旗的乌兰哈达火山群,从高空俯瞰,高耸挺拔的火山犹如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当地村民按照火山的相对方向给几座火山取名为“北炼丹炉”、“中炼丹炉”和“南炼丹炉”。


  乌兰哈达火山群经历了两个地质时期的火山活动,分别是第四纪晚更新世(距今12万年前)和全新世(距今1万年)。在晚更新世时,火山活动受东北和西北向地壳裂隙的控制,火山熔岩便沿着裂隙涌出地表,这种喷发方式被称为裂隙式喷发,也因现在仅能在冰岛观察到这种火山喷发,又被称为冰岛式火山。到全新世时,原来裂隙式的火山活动停止,裂隙带多被熔岩堵塞,火山活动转为总体受断裂带控制的中心式喷发-斯通博利式喷发,这就是30多座火山呈串珠状展布的原因。在长约12公里的断裂带上,北、中、南三座"炼丹炉"火山相继喷发,以及尖山西部几座小型溅落火山锥。这种火山的岩浆沿中心管道喷发,爆破喷出火山碎屑物,降落形成火山锥,而且火山喷发时间近,火山锥结构完整、体态完美。


  察哈尔右翼后旗的乌兰哈达火山群,从高空俯瞰,高耸挺拔的火山犹如太上老君的炼丹炉, "北炼丹炉"火山,这种火山会沿中心口有韵律地多次喷发,熔岩流动性强,喷发时的爆炸较为温和,很多火山碎屑落回火山口或其附近,会再次被喷出。这种火山会形成明显的火山锥,在低缓的草原上,远远望去,傲立的火山身姿挺拔、优美;形如钟状,火口浑圆深大,俯瞰像一个超级碗。


  察哈尔文化体现了蒙古族最显著的文化特质——天人合一、万物有灵的思想体系和生态价值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他们在始终坚守着这一亘古不变的文化母题和对传统文化的忠诚和热情,尊重自然规律、操守自然法则。察哈尔文化所蕴涵的敬畏自然、崇尚生命、热爱生活的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体现了游牧文明最基本最普遍的价值追求,也反映其最深层、最核心的思想理念。


  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推荐文章5:想去看看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吗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故事在我国民间流传已久。那么八仙究竟是凭空杜撰出来的人物,还是确有其人?


   应当说,大部分神灵都是以历史人物为依据而产生的,所谓“八仙”自然也不例外。今天小编就来聊聊八仙中铁拐李的故事吧。


   华山的南峰与西峰之间,有座小山峰叫孝子峰。因孝子峰顶建有炼丹炉,所以也有人将孝子峰直呼为"炼丹炉"。传说太上老君和八仙中的铁拐李,都曾在此炼过丹。八仙之首"铁拐李"荣升仙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铁拐李是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首——药王。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中说他姓李,名玄。据说他他是唐玄宗开元至代宗大历之间人,相貌清秀,举止潇洒、不务名利,学道于终南山。某一天他看到《山海经》上有一段记述:“可以精思作合神药者华山、霍山、恒山、嵩山…"于是就从终南山跑到华山来修炼了。


   当他见到老君炼丹的炉灶后,非常高兴。心想,老君是我李家先祖,我何不用祖先遗物,在此炼些仙丹呢?


   于是,便把这炼丹炉重新修整一番,炼起丹来。七七四十九天之后,居然炼出一炉上好的金丹。丹炼好了,装进葫芦,带在身上,除了自己吃外,还到处周济世人。


   李玄吃了金丹后,每每静坐,就感到自己的灵魂离了躯壳,逍遥于天地之间。但是,由于内功不够,灵魂离躯壳后,苦不能遨游很远。不过有了这种功夫,心中高兴,他便更加勤于修炼,经常静静地一坐好多天。


   有一天,他又要端坐入静,便对他的两个徒弟说:“我这次入静,约得七天才能回来,你们好好看护我的房屋(道家以身躯比作房屋),勿使野物损毁。”说罢便入静去了。


   李玄灵魂出了躯壳,在空中飘飘荡荡,忽见一白发老人,从云中走来。李玄赶忙迎了上去,说:“呃!你也会驾云?你姓啥,叫啥,要往哪里去?”老人说:“你看我像谁就是谁,我是从来处而来,向去处而去。”


   李玄一时不解其意,端详了半天,总觉得老头很像传世的老君。他这么一转念,老人已知他在想什么,便说:“对了,我就是老子。” 李玄一听,欢喜若狂,忙趴下磕头,随即问道:“太上老君今天去哪座名山洞府,能不能提携弟子观光观光?” 老君说:“王母娘娘邀我赴会。”


   李玄心想,瑶池乃王母圣地,我何不走走?便恳求老君带自己去。老君推辞不过,见他如此心切,一时恻隐之心油然而生,便说:“既然要去,我就携你前去,可是要记住,到那里不能出来看。”说罢,把袍袖一招,李玄钻进袍袖里,赴瑶池去了。


   会罢,老君要回太清宫去了,路过华山,便把李玄从袖内抖出。李玄千恩万谢,叩别老君。老君说:"你回去没用了,你的房舍全无,回去作何道理?'' 李玄不信,叩头便走,老君只得微微发笑。


   却说李玄入静时,嘱咐两个徒弟,好好看护他的"房屋",七天后回来。不料两个徒弟看护到第六天时,家中来人说:他们的父母病重。这两个徒弟思念父母心切,万分着急,可是师父还没回来,耐着性子再等了一天,看看七天已过,还是不见师父回来,便说:"师父从来没出去过这么多天,这回恐怕不再回来了,不如把师父躯壳焚化了,也免得野物伤损,我等回家也好放心。" 二人商量停当,便把李玄的躯壳焚化了,下山而去。


   李玄回到华山,东找西找不见了自己的躯壳,两个徒弟也不见了,感到非常懊恼。这时,老君又来到他的面前说:“不要找了!'房舍'已被你的弟子焚化了。”李玄一听,大哭起来,跪倒在老君面前哀求道:“念我大道未成,‘房舍’已无,如何修真?太上老君慈悲,救救弟子。”


   老君说:“你随我来,我给你个‘投胎夺舍’之法,另找个‘房舍’修行吧。” 李玄跟着老君来到山崖下边,见地上躺着一个死去的乞丐。老君说:"你就借这个'房舍'吧。"李玄一看,心中老大不愿意。但见老君刚手一推,喝道:"李玄还不醒来。"


   李玄睁开眼,才发现给自己找的房舍不仅相貌丑陋还瘸了一条腿,万分嫌弃。


   老君哈哈笑道:“痴人,这个躯壳活着时,为人正派,心地善良,极是友孝,很受乡镇里尊重,虽然相貌丑陋,形体又残,却是个有德之躯。你看看尘世上有多少仪表堂堂的酒囊饭袋,有几个是有德之辈? 样子好看,与修道又有何益,我看这个'房舍'顶好,你借他成道后,天上添一个怪样神仙,不也很好吗?”


   “来,你拜我为师,谁问起你,你就说是我的徒弟。莫说地上散仙、三岛神仙,就是三十三天大罗金仙也不敢小看你,谁个能嫌弃你呢?”


   李玄急急叩头,拜过尊师,高兴非常。老君给他一个炼丹烧火用的铁铲,叫他拄着拐杖行路。从此,李玄就拄着这根铁拐,到处济世活人,拯厄救难,因为姓李,又拄着个铁拐,人们就亲切地称他“李铁拐”。


   后来又有人把他的姓放到中间去了,叫成“铁李拐”。


   铁李拐头上绑的那根“扎袜带”和拄的那根铁铲,后来就成了道人们戴的“一字巾”和拿的“方便铲”了。


   小伙伴们,听完八仙之首铁拐李的故事,是不是也想马上来华山修炼呢?!是不是也想看看传说中的炼丹炉呢?约上自己的小伙伴们,快快行动起来吧!


  【编辑:华旅集团营销中心】


  投稿|来稿请投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


  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推荐搜索词:

  

  1.

  

  2.

  

  3.

  

本文标题:太上老君的炼丹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