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考古发现
中国十大考古发现推荐文章1:厉害了!“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河南数量全国第一
河南商首席记者 吴军 实习生 王嘉兆
2019年的河南,在文化建设方面有很多亮点。
2020年1月18日,《河南文化发展告(2020)》出版暨推动河南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举行, 揭晓了2019年河南文化建设八大亮点。
2019年河南文化建设八大亮点:
1、70多家景区实现了“刷脸游”“扫码游”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加速了智慧旅游的普及应用。2019年2月,河南省召开智慧旅游工作推进会,并成立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河南分中心。
目前全省共有70多家5A、4A景区实施规范化智慧旅游建设,“刷脸游”“扫码游”极大缓解各大景区客流高峰时造成的拥堵问题。
体验型的文化业态应时而生,一批文旅项目即将面世。2019年4月份举行的河南省生态旅游招商暨文化产业项目洽谈会上,共签约95个文旅项目,签约总金额共计577.18亿元。
2、文化产业增加值首次跃居中部第一
河南省文化产业呈现出发展趋势向好、产业聚集势头强劲、新型文化业态增长较快、文化品牌效益持续提升等良好态势,文化产业整体快速健康发展。
2017年河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1341亿元,增速为10.6%,总量居全国第八,首次跃居中部第一;规模以上文化产业企业3424个,增长6.7%,居全国第六、中部第一;2013年至2017年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均保持了9%以上的增长率,超过同时期GDP增速,全省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3、“老家河南”整体形象不断凸显
从“心灵故乡”到“豫见中国”再到“中华源”,文化与情感碰撞,“老家河南”持续发声,不断传递“老家”情感,已经成为国内屈指可数的形象鲜明的成熟文化旅游品牌,获得海内外业界和游客的广泛认同。
2019年河南《政府工作告》中提出要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叫响“中华源?老家河南”品牌,将打造“中华源?老家河南”品牌上升到河南省年度重点工作层面,获得多部门支持。
4.“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河南数量全国第一
河南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序展开,河南省共计有62处文物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我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计420处。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
截至2019年8月,河南省共有45项考古发掘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数量为全国之最。
5.在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中,3家入选
河南省加强与“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开展“当功夫遇上瑜伽”中印文化主题展示交流会;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行“中国文字丝路行——《汉字》国际巡展”;“中国郑州文化交流团”赴非洲四国开展交流;举办“嵩山论坛——华夏文明与世界文明对话2019年会”、“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2019海峡两岸鬼谷子文化交流大会”等国际学术会议。
在2019-2020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公示名单中,河南省共有3家企业、3个项目入选。
6.河南籍作家有8人摘得茅盾文学奖,全国居首
豫籍作家李洱创作的长篇小说《应物兄》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茅盾文学奖是我国文学最高奖,多年来,河南籍作家先后有8人摘得茅盾文学奖,获奖人数位居全国首位。
豫剧现代戏《重渡沟》荣获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实现了我省在中国艺术节大奖七连冠和文华大奖六连冠。
歌曲《小村微信群》获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河南省优秀剧(节)目展演”活动成功举办,演出优秀剧(节)目22台,现场观众人数近3万人次,网络直播点击量951万次。组织了第十三届全国美术展览壁画展、“中原画风”美术作品巡展等大型展览。
7.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河南入选10个
2018年,河南省旅游局公布了109个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2019年,河南省10个村庄入选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
目前,河南乡村文化旅游从点到面,初步覆盖全省范围;从单一到多样,涵盖多种文化形态;从自发到有序,初具规范产业形态;从小买卖到大产业,对地方经济产生积极影响。
8.河南省共有18个国家级特色小镇
河南特色小镇依托当地文化生态资源,初步形成了一批文化旅游特色镇、工业园区特色镇、商贸物流特色镇、矿业资源加工特色镇、农副产品加工特色镇、特色养殖种植特色镇。
目前河南省共有18个国家级特色小镇、8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河南文化旅游特色小镇是特色小镇的重要类型,对于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部署有重要意义。
(见习编辑 张惟一 李英旋)
中国十大考古发现推荐文章2: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它们都是什么来头?
今天(3月31日)
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四川稻城皮洛遗址
河南南阳黄山遗址
湖南澧县鸡叫城遗址
山东滕州岗上遗址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祭祀区
湖北云梦郑家湖墓地
陕西西安江村大墓
甘肃武威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
新疆尉犁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
安徽凤阳明中都遗址
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四川稻城皮洛遗址
皮洛遗址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
平均海拔超过3750米
地处金沙江二级支流傍河三级阶地上
遗址南北长约2000米
东西宽约500米
总面积约100万平方米
皮洛遗址地理位置图。(图片: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
皮洛遗址是一处时空位置特殊、规模宏大、
地层保存完好、文化序列清楚、
遗物遗迹丰富、技术特色鲜明、
多种文化因素叠加的
罕见超大型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
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遗址地层标准剖面。(图片: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
河南南阳黄山遗址
黄山遗址位于南阳市东北部
卧龙区蒲山镇黄山村南、白河西岸
分布在一处五级台地组成的
高17米小土山上及周围
黄山遗址发掘区全景与独山鸟瞰(东北向西南)。(图片: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
黄山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
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玉石器制作
特征鲜明的中心性聚落遗址
在南阳盆地中遗址面积最大
遗迹规格最高
内涵丰富
反映了新石器时代晚期
南北文化交流融合发展的基本特点
为探讨豫西南地区社会复杂化
和文明化进程提供了关键材料
仰韶早期墓与玉料。(图片: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
湖南澧县鸡叫城遗址
鸡叫城遗址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澧县涔南镇鸡叫城村
地处洞庭湖西北的澧阳平原
西南距城头山遗址13公里
鸡叫城遗址历年发掘区及重要遗迹现象位置示意图。(图片: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
海量稻谷糠壳和稻田、稻田片区的发现
为理解稻作农业视野下中华文明起源
和早期国家形成的途径与方式提供了重要资料
具有良好生态多样性的澧阳平原鸡叫城聚落群
依靠自身稻作农业经济的支撑
以土地、农业、人口为要素
完整演进了古文化—古城—古国的全过程
水稻田剖面。(图片: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
山东滕州岗上遗址
岗上遗址位于
滕州市东沙河街道陈岗村东部漷河两岸
依河流和公路可将遗址分为东、西、南三部分
是海岱地区目前发现面积最大的大汶口文化城址
根据地层关系及出土陶片判断
城址时代为大汶口文化晚期
岗上遗址总平面图。(图片: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
岗上遗址大型城址的发现
连同一批显示了社会剧烈分化、
财富集中于大墓、
突出器物箱的棺椁制度
及一整套陶玉骨牙器为代表的礼器等
为实证海岱地区
以至中华文明五千年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南区墓地出土部分陶器。(图片: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祭祀区
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郊
地处成都平原北部沱江流域
面积约12平方公里
三星堆遗址祭祀区分布示意图。(图片: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
新发现的前所未见的遗迹和文物
进一步丰富了三星堆遗址的文化内涵
也将深化关于三星堆遗址及古蜀文明的祭祀场景和祭祀体系研究
弥补以往这方面研究的缺陷和空白
同时 进一步实证和阐释“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基本认识
五号坑出土金面具。(图片: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
湖北云梦郑家湖墓地
郑家湖墓地位于湖北省云梦县城关镇
楚王城城址的东南郊
总面积约15万平方米
西距睡虎地墓地约3000米
A区M58器物组合。(图片: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
遗址出土了一批珍贵的文字材料
包括遣策、铜鼎铭文和长文木觚
其中 战国晚期木觚全文约700字
记载谋士筡游说秦王寝兵立义
体例和文风与《战国策》近似
为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中华第一长文觚”
形制罕见 内涵丰富
学术价值重大
M277遣策。(图片: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
清理了一批难得的秦文化饱水墓葬
极大丰富了秦墓资料的完整性
生动展示了秦文化与楚文化逐渐融合
统一于汉文化并汇入中华文明的历史过程
陕西西安江村大墓
江村大墓位于西安市东郊白鹿原上
北距世传为汉文帝霸陵的“凤凰嘴”约2000米
根据考古资料
江村大墓所在的汉文帝霸陵陵区范围近30平方千米
霸陵陵区外景。(图片: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
本次考古工作否定了“凤凰嘴”为汉文帝霸陵的传统认识
确定了霸陵的准确位置
解决了西汉十一陵的名位问题
包括汉文帝霸陵在内的西汉帝陵规模、形制、布局及内涵的基本掌握
为西汉帝陵制度形成、发展、演变的研究提供了详实的考古资料
为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制度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江村大墓外藏坑出土部分铜器。(图片: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
甘肃武威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
甘肃武威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位于甘肃省武威市西南
地处祁连山北麓
主要分布于武威南山区冰沟河与大水河中下游北岸的山岗之上
甘肃武威吐谷浑王族墓葬群位置及分布图。(图片: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
该墓群的发现使我们能够从文字和实物层面
生动揭示吐谷浑民族逐渐融入中华文明体系的历史史实
并从中窥见归唐吐谷浑人思想观念、物质生活、文化认同等历史细节的变迁
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提供典型案例
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提供学术支撑
慕容智墓出土木镇墓兽。(图片: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
新疆尉犁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位于新疆尉犁县东南90公里处的荒漠无人区
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孔雀河烽燧群中的一座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全貌(东北至西南)。(图片: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
烽燧发现文书为国内遗址出土数量之最
大量珍贵文物活化了唐代戍边生活场景
这是国内首次对唐代烽燧遗址进行的主动性考古发掘
系统揭露遗址全貌
明确烽燧为唐代“沙堆烽”故址
为边塞军事建置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实物资料
文书开元四年八月四日牒下界内所由为加远番探侯防备等事。(图片: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
安徽凤阳明中都遗址
明中都是明太祖朱元璋在家乡凤阳兴建的都城
洪武二年(1369年)诏建
六年后以“劳费”为由罢建时已初具都城规模
城址由三重城垣构成
面积达50平方公里
城垣、宫殿、坛庙、中央官署、军事设施,与路网、水系及建城时的窑址、石料厂等遗存
共同构成了庞大的明中都遗址群
明中都遗址位置图。(图片: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
明中都前朝区宫殿的形态因史料记载不详而一直成谜
2015-2021年的发掘廓清了明中都前朝主殿及附属建筑的布局
解决了40余年来的猜测和争论
极大推进了明中都的认识和研究
出土的部分琉璃瓦当。(图片: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
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项目
是我国早期人类起源、史前文化
与中华文明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进程的生动诠释
展现了绚丽多彩、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风采
组稿:刘远航
转自: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
: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中国十大考古发现推荐文章3:10张图了解2020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10张图了解2020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①贵州贵安新区招果洞遗址:跨越整个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②浙江宁波余姚井头山遗址:河姆渡遗址发现近50年来,又一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石器时代遗址;③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迄今黄河流域发现的仰韶文化中晚期规模最大的核心聚落。更多戳图了解!
: 人民日
中国十大考古发现推荐文章4:一文看懂中国30年十大考古新发现
5月5日
经过五天的评选
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在北京揭晓
从1990年第一届评选至今
十大考古已走过30年
这30年
中国考古事业得到蓬勃发展
重大考古发现层出不穷
到底这30年
哪个省入围“十大考古”最多?
什么时代的遗址入围最多?
什么样的遗址入围最多?
发掘单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南京大学
项目负责人:王社江
?点击链接查看项目介绍?
陕西南郑疥疙洞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
发掘单位: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饶河县文物管理所
项目负责人:李有骞
黑龙江饶河小南山遗址
发掘单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工作队、神木市石峁遗址管理处
项目负责人:孙周勇
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皇城台
发掘单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项目负责人:秦岭 曹艳朋
?点击链接查看项目介绍?
河南淮阳平粮台城址
发掘单位:中国国家博物馆、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运城市文物保护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戴向明
?点击链接查看项目介绍?
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
发掘单位: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陈国科
?点击链接查看项目介绍?
甘肃敦煌旱峡玉矿遗址
发掘单位: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随州市博物馆、曾都区考古队
项目负责人:郭长江
湖北随州枣树林春秋曾国贵族墓地
发掘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田小红
?点击链接查看项目介绍?
新疆奇台石城子遗址
发掘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海省海西州民族博物馆
项目负责人:王鹏
?点击链接查看项目介绍?
青海乌兰泉沟吐蕃时期壁画墓
发掘单位: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项目负责人:孙键 崔勇
?点击链接查看项目介绍?
广东“南海I号”南宋沉船水下考古发掘项目
三十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到底哪家强?
内容转自公众号“未名文博”(WM-HERITAGE)
原十大考古新发现 共享的三十年!
前言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全国各地每年都有许多重大的考古新发现。这些新发现充分展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与丰富内涵,以及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进步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极大激发了各族人民的爱国主义热忱与文物保护意识,而且在国际交流合作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1990年开始,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文物社和中国考古学会举行每个年度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以下简称“十大新发现”)评选,这个评选活动对全国的考古学研究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促进了考古学知识的传播,吸引公众关心考古学研究进程。评选十大新发现要求,在发掘过程中保证考古发掘的科学质量;内容评选标准是要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所谓新发现,是指的这项考古发现除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之外,还要在中国考古学科发展上具有新的内容信息和新的认识。自首批十大新发现公布至今,历时三十载,值得回顾与纪念;又恰逢4月18日是国际古迹遗址日,本文简单梳理了自1990年至2019年每年公布的十大新发现评选结果,通过遗址价值、地理位置、遗址类型、遗址年代等基础信息数据的整理,探寻和呈现古迹遗址研究发展趋势和中华文明研究的最新进程。
整体情况
十大新发现是每次从几十个精选的申项目中筛选出10个作为上年度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从1990年开始至2019年为止,经统计共公布290项(2020年初,已经启动2019年度十大发现的遴选工作,截止本文定稿前尚未正式发布2019年十大新发现评选结果)。
从地域分布情况看,河南、陕西、江苏三省是入选十大新发现的常客和大户。河南省年均1.48个,遥遥领先;陕西省年均0.83个,江苏省年均0.72个。河南省评选的中国十大考古发现数量最多,总数高达43项,其中古城址(A类遗址)数量居全国之首,为14项;从遗址年代来看,夏商周遗址和战国秦汉遗址最多,分别有14项、12项。
图1 遗址所在地域分析
图2 各省数量最多的遗址类型热力分析图
(颜色越深代表数量越多)
从遗址年代看,战国秦汉时期(包含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入选新发现最多,共计77项,隋唐宋元时期(包含辽金)64项其次,新石器时代遗迹共计62项,夏商周时期遗迹58项,旧石器时代遗迹为20项,明清及其他时期最少,共计9项。对于年度跨度大的遗址,以其最早或最具有代表性的发现作为统计年代。
图3 遗址主要时代分析
我们将遗址简要分为以下6类以便于统计分析。
遗址A类(古城址)
遗址B类(聚落/居住/窖藏)
遗址C类(窑业遗址/矿冶/手工业作坊)
遗址D类(建筑/衙署坛庙/祭祀遗迹)
遗址E类(王陵/墓葬)
遗址F类(运河水利等其它遗址)
从遗址类型来看,A类遗址共计51个,B类遗址77个,C类23个,D类28个,E类94个,F类16个。对于综合性的遗址,以其最具有代表性、价值最高的遗址类型作为统计类型。王陵墓葬类(E类)及聚落窖藏类遗址(B类)入选最多,两者合计约占总数的一半。古城址类(A类)也占有一定比重。窑址/矿业/手工作坊(C类)及衙署/寺庙/祭祀遗址(D类)和水利工程(F类)入选较少。
图4 遗址主要类型分析
图5 A类(古城址)遗址区域热力分布图
(颜色越深代表数量越多)
图6 B类(聚落/居住/窖藏)遗址区域热力分布图
(颜色越深代表数量越多)
图7 C类(窑业遗址/矿冶/手工业作坊)遗址区域热力分布图
(颜色越深代表数量越多)
图8 D类(建筑/衙署坛庙/祭祀遗迹)遗址区域热力分布图
(颜色越深代表数量越多)
图9 E类(王陵/墓葬)遗址区域热力分布图
(颜色越深代表数量越多)
图10 F类(运河水利等其它)遗址区域热力分布图
(颜色越深代表数量越多)
不同的考古学年代下,其遗址的类型构成也各不相同。史前时期的十大新发现中,聚落遗址占绝大多数;夏商周至战国秦汉时期,王陵古墓葬类遗址占半壁江山;至隋唐以后,不同的遗址类型分布趋于平均;至明清时期,入选十大新发现的则主要是手工业遗址、水工遗址等。
史前及石器时代遗迹共82项
其中聚落遗址的B类占65%
图11 史前及石器时代遗迹类型分布图
夏商周时期遗迹共计58项
其中代表王陵墓群的E类有28项
图12 夏商周时期遗迹类型分布图
战国秦汉时期遗迹77项
<本文标题:中国十大考古发现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