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人物品质
诸葛亮的人物品质推荐文章1:透过《出师表》,看文中体现出来的诸葛亮的个人性格
诸葛亮没有经历过老年,他的人生一共只有53个春秋,53岁,放到现在,还是个壮年呢,如何能是老年呢?
所以我常想,人年纪越大,越有智慧,假若诸葛亮能活到80岁往上,还不出生出多少值得后人推崇的智慧,而蜀国的命运大概率也会改变,只可惜这些念头,只能在幻想中掠过。
诸葛亮大概是累死的吧,司马懿说他“食少而事多,其能久乎”,诸葛亮干起工作来,是既拼命,又细致谨慎,事无巨细,他都要一一过问,别人去管他不放心,不是怀疑别人,而是知道别人做的不会那么细致入微,这几乎成了他的习惯。
所以我常常又想,太过于拼命地工作,是不是又成了诸葛亮不够“聪明”的一个方面呢?保存体力,慢慢来的话,从长远看,更有利于整个的事业,但是话说回来,我们这都是从事后看,事后谈的,当事人谁能算的那么准呢?如此去要求一个人,太不现实,太苛刻了,也太梦幻了。
以上言及的诸葛亮的性格,其实从他的《出师表》中,就能体现出来,这篇表文本身,很大一部分内容,就是具体的事务分工的精细安排和建议,另一部分是谈及自己对先帝的感念,以及国的决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摆事实,讲道理,娓娓道来,因为是臣对君的表文,又不能太过直接,要委婉、温和,要让刘禅看着舒服,舒服了,才能听得进去,才能乐于接受,不然,上表亦毫无作用。
要去打仗了,要去北伐了,后方的事情,他放心不下,诸葛一生唯谨慎,他不希望刘禅和宦官走得太近,亲了小人,势必就会远了贤臣,那不就重蹈了桓灵二帝的覆辙了吗?所以他一定要在表文中,把人事安排写好,把贤臣给刘禅指出来,然后让他只要按此去用人,就可以了,就不会出错了。但话又不能说的生硬,不然皇帝觉得你如此替我做主,行我该行之事?于是诸葛亮除了行文语气与用词的谨慎外,又特别提及“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明确指出要以身作则,这下别人就好接受多了。
诸葛亮是个爱操心的人,什么事都放心不下,通俗地说,这就是他写《出师表》的最大的原因,办事谨慎,爱操心,特别富有责任心,尽职尽责,鞠躬尽瘁,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特别靠得住事。此外,诸葛亮性格中,还有一点,就是特别具有原则性,这就具体表现在他对制度建设抓的很紧,落实的很到位,执行的很严格。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制度要完善,执行起来要一视同仁,宫中府中不能有两样,不然何以服众?该奖励的奖励,该罚的罚,都一定要落实到位。
具有责任感的人,特别是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人,他也一定是个重情义的人,《出师表》的后面部分,诸葛亮追忆自己与先帝的相遇,相知,相随,开拓事业的历程,其中既有自己的深情的一面,又深知肩上担子的分量何等之重,情与义,交融叠加,让一代名相把自己所有的精力和才智,挥洒在了蜀汉“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事业之上。
当然,诸葛亮这么说,可能还有一个微妙的原因,那就是提及先帝,更易于使刘禅“信服”和“听得进去”,哪怕不高兴也罢,也得假装乐意地接受,我想找个因素,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好在刘禅基本上,至少在面子上,还是听诸葛亮的话的,只是在具体的操作上,也果然应了诸葛亮的担心,蜀国后期宦官乱政,黄皓给刘禅出了很多馊主意,这也足见诸葛亮之先见。
北伐未成,英雄悲歌,不过也丝毫未影响诸葛亮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自26岁走出茅庐,诸葛亮为蜀汉事业,奋斗了27年,鞠躬尽瘁,问心无愧。
诸葛亮的人物品质推荐文章2:从诸葛亮的三种形象来看,解读诸葛亮从“人”到“神”的神化历程
提起诸葛亮,大多都是从《三国演义》中所了解的。《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能够呼风唤雨、向天借命。我们都知道《三国演义》不算历史故事,而是虚实结合的小说,其中最让人喜爱的武将估计会有很多,但要说文将,绝大多数人喜欢的都是诸葛亮。不仅仅是因为他绝世聪明的智慧,更是因为他对刘备的忠、对刘禅的义、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冷静淡然。
而真实的诸葛亮又是什么样子的呢?通过对诸葛亮的形象变化过程,可以考察出他从人到神的历史形象和神话形象。
一、概述诸葛亮的几种形象
诸葛亮的形象大致分为三种,分别是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这三种形象既有相似的地方又有一定的差异,其中历史形象是最接近真实的,其次是文学形象,相对而言与真实形象差别最大的是其民间形象。
1.诸葛亮的历史形象
诸葛亮最真实的形象是怎样的已经无从知晓,历史形象是根据各种正史的记载,结合历史事件,以及其本人的作品所推断出来的。目前来说三国中的事件,《三国志》以及裴松之的《三国志注》的记载是被大多数学者所认可的。
历史上的诸葛亮主要做过三件大事:第一件大事就是帮刘备制定了三分天下的战略,这件事我们从《三国志·蜀传·诸葛亮传》中的《隆中对》可以清晰的看出诸葛亮的战略眼光;第二件大事就是联吴抗曹,当时势弱的刘备集团面对气势汹汹的曹操大军,联合孙权是唯一的出路,事实证明诸葛亮的策略完全正确;第三件大事则是对蜀国的治理,面对刘备临终前的托孤,诸葛亮不负所托,把蜀国治理的井井有条。
通过诸葛亮一生中的三件大事可以看出诸葛亮的历史形象在于非凡的政治能力和优异的治国才干,而相对而言,他的军事才能远远没有政治才能那么突出。因此陈寿对于诸葛亮的评价是:"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还是比较贴切的。
2.诸葛亮的文学形象
诸葛亮最为人所知的途径来自于《三国演义》,很多人认为罗贯中把诸葛亮当成了绝对的主角。作品中的他有着远大的抱负、超世的才能和鞠躬尽瘁的节操。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把诸葛亮的"智"与关羽的"义"、曹操的"奸"并称为"三绝",说诸葛亮是"古今来贤相第一奇人"。
《三国演义》出现以前的文人作品中。有写诸葛亮的智慧和功绩的,比如杜甫的《八阵图》中的"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但更多的是对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格所感叹,比如杜甫《蜀相》中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再比如陆游《书愤》中的"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而随着《三国志平话》、《三国演义》等一系列文学作品的塑造和渲染,诸葛亮的形象逐渐神化起来。正如鲁迅评价文学中的诸葛亮:"状诸葛多智而近妖。"因此诸葛亮的文学形象就是在其政治才干和忠诚的基础上,加上了智如鬼神的军事才能。因此文学作品中的他能够料事如神,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3.诸葛亮的民间形象
诸葛亮的民间形象更接近道士,从早期的《三国志平话》中就说诸葛亮本是一位神仙,能够撒豆成兵、挥剑成河。在元代的杂剧里,诸葛亮已经是一位典型的道士了。这一点从《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中也可以看出,诸葛亮寻常打扮就是羽扇纶巾,弹琴时会焚香穿云鹤长袍,作法求雨时穿七星长袍、手持七星剑。
民间中相信诸葛亮有通鬼神之术,能够降妖作法、呼风唤雨,排兵布阵更是手到擒来。其民间形象的神化程度远远大于文学作品中的形象,部分文学作品如《三国演义》中也是对他的民间形象的提取,再结合历史事件加以塑造而来。
二、古人对诸葛亮神化之影响
对诸葛亮的神化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各个时期不同阶层在现实需求和精神寄托的结合之下,以文学作品、民间故事、戏曲杂剧等方式不断塑造的。
1.《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的神化
我们都知道,对于诸葛亮形象的塑造,《三国演义》是最著名也是最成功的一个。《三国演义》本身就存在很浓重的"尊刘贬曹"倾向,三国中重要的官渡之战等曹方战役被相对淡化,而对刘备方面的"博望坡之战"、"赤壁之战"等浓墨点缀,并将诸葛亮的作用放大。
比如赤壁之战中孙权方占有绝对的主动,诸葛亮只是起到了推动成立"孙刘联盟"的作用,但在作品中诸葛亮成了计谋过人的主要人物,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巧借东风等事迹被大肆渲染。以至于在后人大多数的眼中,统一北方的曹操成为了奸贼形象,勇武双全的孙权是犹豫不决的形象,取得了博望坡之战的刘备是虚伪做作的形象,连博望坡之战也完全归功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草船借箭
通过罗贯中把各种事迹的改编、虚构、放大,把诸葛亮塑造为了一个用兵如神的军事家、拥有治国才能的政治家、才思敏捷能言善辩的外交家。在一些桥段里,还凸显了他的神奇术法和通晓天文地理的才能。最为一部文学作品,《三国演义》迎合了大众心理,塑造了一个德智全才的理想主人公。
2.各个阶层对诸葛亮形象的推动
自古君主阶层对诸葛亮都倍加推崇,盖其原因,就是诸葛亮身上具备了一个臣子的最高操守,忠、义、信、才样样具备。他对刘备忠心耿耿,鞠躬尽瘁以刘备三顾之恩。刘备死后也从未想过自立为王,而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为匡扶汉室劳碌奔命。因此,是帝王奴化民众、教化群臣的最好典范。原子称诸葛亮"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所有的封建皇帝都希望有这样德才兼备的臣子为自己效力。因此诸葛亮被封建统治阶级所认可和推崇是必然的,这也是其被神化并广泛传播的重要保障。
士人和文人阶层对诸葛亮的形象神化更有重要的作用,正是一部部被广为流传的文学作品,使得诸葛亮的事迹被保留下来。诸葛亮在南阳躬耕多年,一朝得遇明主便一展心中抱负,最后更是三分天下,肩负匡扶汉室的职责。文人自古便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自己读书的理想,因此很多怀才不遇的文人也想像诸葛亮一样被皇帝所信任。李白的"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杜甫的"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都表达了对诸葛亮的羡慕,连罗贯中也有着对个人机遇的愤懑不平和匡世济民的人生抱负。
对于广大普通民众来说,每个人都希望过上和平安乐、丰衣足食的生活。每逢乱世,自然渴望有一个英雄人物来拯救劳苦百姓。勇武的将军可能会被期望,但兼具军事才能和政治才干的诸葛亮更符合人们的需求。在百姓的心中,诸葛亮不但有突出的军事才能,更有着治国安邦的才干。在他治下的蜀国百姓安居乐业,当时的益州也相对安定的多,是战乱之时的理想生活环境。诸葛亮治军严明、治民公平公正、事必躬亲,是百姓心中完美的治国形象,因此,在普通百姓的口口相传中,诸葛亮的形象被一步步的神化。
三、总结
从历史人物形象到文学人物形象和民间人物形象的不断演变中,诸葛亮也从行军谨慎、治军严谨、为政清明且忠君的政治家,被塑造成了法力无边、无所不能、近乎完美的术士。其他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则被平庸化,很多莫须有或者其他的人事迹被强加在诸葛亮的身上吗这不得不说是对正史的扭曲。
不过神化诸葛亮也是出于各个阶层的需要,神化后的诸葛亮是人们的精神寄托。他是帝王心中德才具备、忠心耿耿的臣子,是落魄文人怀才不遇时内心希望,是战乱时期贫穷百姓心中的治国安邦的定海神针。对于历史学者来说当然更注重其真实的历史形象了,作为文学爱好者,更注重的是情节的吸引力和人物的塑造力,对于普通民众,则更在意的是人物形象所能带给自己的精神寄托。
虽然通过不同途径了解到的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大相径庭,但诸葛亮能够流传千古而经久不衰,与他高尚的品格和出众的才华是分不开的。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点就值得后人一生所学习了。
参考文献:
1、 《诸葛亮是怎么被一步步神化的》
2、 《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诸葛亮形象的演变之路》
3、 《被神化的诸葛亮,实际上是怎样的?》
4、 《三国志》
诸葛亮的人物品质推荐文章3: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被后人所歌颂的几点人格特征
前言: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众多的历史人物被广大的观众们熟知,奸勇有谋的曹操、义薄云天的关羽、火烧连营的周瑜等等。其中电视剧中被塑造的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无疑就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了。自罗贯中先生写《三国演义》以来,该作品一直为广大群众所传颂和喜爱。其中又以诸葛亮尤为著名。历史上如文天祥的《正气歌》“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陆游的《游诸葛武侯台》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都对诸葛亮赞赏有加。那么我们来看看诸葛亮都具备哪些超凡脱俗的特质,能让那么多的文人墨客们不惜笔墨。那么本文将从诸葛亮的工作态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情操、卓越的才能以及远大的政治抱负四个方面对诸葛亮的人物形象进行剖析,为读者们更好地了解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
诸葛亮的经典形象
对自己:严于律已、恪尽职守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三足鼎立以来, 蜀国之所以会变得越来越强大,这跟当时健全的法条和制度是分不开的,当然也要靠执政者的仁政措施。这几点在诸葛亮身上可以说是都具备,做为最高管理者中的一员更重要的是具有务实、严于律己的优秀品质。我们以博望坡之战为例:曹操指派夏候惇、于禁等率兵十万,杀奔新野,为解新野之急,诸葛亮第一件事并不是如何调兵,而是如何用令“主公若欲亮行兵,乞假剑印”。由于剑印的确立,才使关、张二将用心听从诸葛亮的指挥。望坡之战也是诸葛亮辅佐刘备的第一战,也是俗谚“新官上任三把火”的第一把火。他首先做的是用制度约束住人,也就是俗话说的无规矩不方圆。而后再按部就班的调兵遣将。经过这场战争的胜利更是让关羽、张飞等人对诸葛亮也愈加敬重。另一点佐证是诸葛亮不恃才自傲,为维护汉室天下,他做到对内实行法制,赏罚严明,对犯法人不管其地位高低,功劳大小和自己关系亲疏都要依法惩治。李严是蜀国重臣之一,他在一次督运粮草、器械中误了期限,为了逃脱罪责,竟假传皇上诏令命诸葛亮退兵,诸葛亮了解李严为一已之故废国家大事,立即予以严厉处分,而李严的独生子李丰颇有才能,他又任命李丰为长史。这正是罚了李严,并没有因为父亲有过错而埋没了李丰的才能。诸葛亮之所以法度严明,还在于他的以身作则。马谡做为一个军事要重员,在街亭之战中,由于居功自傲,不听王平劝告,失去了战略要地街亭,导致进取中原计划的破灭,针对此事,诸葛亮并没因马谡是重臣,又与自己私交甚密而废军法,最终挥泪斩死马谡。用孔明的话说:昔孙武所以能制胜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令当斩之,而他的哭也体现出了他对汉室的忠贞,吾非为马谡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城临危之时,曾嘱吾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今果应此言,乃深恨已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而诸葛亮对此次战争的失误,不是只追究他人的责任了事,而是从自身寻找原因,他意识到这次战争的计划失误,是用人不当,为能使军法严明,他自作表文,令蒋琬申奏君主,请自贬承相之职。诸葛亮还知人善用,推举有才有志的人出来为官,那怕是敌方阵营中的人才,他也要千方百计收他归顺,象老黄忠、魏延,最令人称颂的是计收姜维这个有智之士,都显示出他的过人之处。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将相能做到这一步十分难能可贵,这也是他被人们广为传颂的原因之一。关于马谡事件能够反映出两点:第一诸葛亮事后对工作的防微杜渐、以免再次发生。第二是严于律己、奖罚分明的工作作风。
运筹帷幄的诸葛亮
对事业:对事业对国家的忠诚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情操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小说,它反映了乱世之中群雄之间的矛盾,并把这种矛盾描绘的有实感、有深思、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也是罗贯中先生最为人称道的地方。故事中诸葛亮被塑造为智者和贤者的典型代表来塑造的,作为乱世当中的一代贤相,誓死效忠于刘备。并大篇幅的突出描写了他对刘备的那份忠贞。俗话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诸葛亮把刘备当做自己的伯乐,并用了自己的一生去答他的知遇之恩,为蜀汉霸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刘备死后,他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独当一面。
胸有成竹的诸葛亮
诸葛亮为汉室天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更为突出的表现在他的前后出师表上。在《前出师表》中,“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之于陛下也”这也是他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现在天下三足鼎立,益州又是穷困偏僻之地,在生死存亡的关健时刻,只要内臣和外臣忠心于汉室,将先帝的高尚品德发扬光大下去,亲贤臣,远小人,汉室兴隆指日可待了,如果不这样就会重蹈桓灵二帝的覆辙。又剖析自我,认为正是由于先帝不认为我出身卑微,还曾三次于草庐之中恳求我出山,令我十分感激。虽然自己奔波二十一年,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于先帝托付之任不敢有半点懈怠,因此我应该答先帝之恩,忠于自己的职守,出师伐寇,兴复汉室的大业。在此基础上他指出了哪些大臣是可以依靠的,哪些大臣是必须疏远的,满纸忠义之心,读之使人泪下。《后出师表》中,“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这里诸葛亮分析了当时的实际情况,认为先帝身边虽然人才济济,伐贼还不能胜,而偏安蜀都,这是坐以待毙。伐寇,有人认为不可行,他认为这是可行之计,因此,他阐述了几个方面的不解,即:“蜀幅宇狭小,难以与敌国持久地抗衡,若不乘敌国空虚之时北伐,不仅不能实现先帝遗愿,而且可能导致坐以待毙。还有,蜀地人才匮乏,人才损失惨重,若不抓紧利用目前的人才资源,数年之后,就会丧失北伐中原的人才资源,就可能永远丧失北伐中原的机会;”等。于是他追述先帝的遗德,认为自己应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无怪乎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称赞说: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诸葛亮的高尚情操不仅表现在对汉室,也表现在对待部下的态度,从马谡的被斩到李严的降职,这些看来是被对方咬牙切齿的事,诸葛亮却处理的十分自然,使人心服口服,毫无怨言,其原因就是他的忠义之心和为人师表的心性,不为一已之私而废国家大事,君子犯法于民同罪。正是这样,他才赢得了上下的一致拥护,我们从不同的人,闻听诸葛亮的死讯后的反映,就可看出诸葛亮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如君主闻听到承相已亡的消息后,大哭不已曰:天丧我也,哭倒于龙床之上。“吴太后闻之,亦放声大哭不已,多管无不哀恸,百姓人人涕泣”。就算是被诸葛亮处分的蜀长水校尉、廖立和李严亦大哭,李严甚至忧郁病死,他们哭的原因是蜀国失去了一位贤相,一个国家的栋梁之材,可见诸葛亮的情操何等高尚。前人元微之赞孔明曰:拨乱扶危主,殷勤受托孤,英才过管乐,妙策胜孙吴,凛凛出师表,堂堂入阵图,如公全盛德,应叹古今无。鞠躬尽瘁的诸葛亮
自身的才能:卓越的军事、政治、外交才能
《三国演义》将诸葛亮塑造成在政治和军事上拥有远大抱负、做人有着高尚的情操、外交上又有着舌战群儒的本领,活脱脱的被描绘成一个完人形象。他有感于刘备的知遇之恩,辅佐刘备,为共图霸业奋斗了一生。蜀汉的兴衰,三国之间的每一次重大的军事、政治斗争,几乎都与诸葛亮有密切的关系,显示了其经天纬地之才,精通军事、政治、外交的才能。
杰出的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在辅助刘备建立蜀国、打击豪强、任人唯贤、改善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等许多方面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从三十八回谈起,书的为突出诸葛亮的大智大勇,一开场就把他给描绘了出来。“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接着把玄德等人渴求拜见大贤的心情表露出来。诸葛亮初见刘备时便提出了拒蜀、联吴、抗魏的长远战略思想,显露了一个政治家高瞻远瞩的雄才大略,“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他所预见的这些情况是否正确呢?是否只是一个纸上谈兵的人物?接着就把诸葛亮超人智慧展现开来,略施小计,在博望坡用火攻大败曹军,终令关羽、张飞等人折服。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拜为军师,日夜操演军马。当年秋,曹操令夏侯惇为都督,于禁、李典、夏侯兰、韩浩等为副将,领兵十万,直奔新野,征讨刘备。 刘备闻讯后,立即召集将士,诸葛亮首次分兵派将,要求众将依计而行。夏侯惇与于禁引兵至博望坡后,刘备、赵云佯装败走。此时天色已晚,并刮起大风。夏侯惇只顾追击,不知不觉陷入埋伏圈内,四周突然燃起大火,杀声震起。一时间,四周芦苇全部燃着,火借风势,火光冲天。曹军自相践踏,死者不计其数。赵云又带兵杀回,夏侯惇带领部分军马突火而逃。此时,关羽见火起,出兵截住粮草,一把大火,粮草全部燃着。于禁、李典走小路逃脱。张飞见火起,领兵在博望城放火烧着辎重。夏侯兰、韩浩夺路逃脱。这一仗曹军死伤无数。刘备赢得了的第一次全胜。 这是孔明出山后打的第一仗。诸葛亮略施小计,在博望坡用火攻大败曹军,终令关羽、张飞等人折服。史书有诗为赞:“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当然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的智慧不是天生就有的,虽然书中某些地方对他的智慧进行了神化般的描写,但他在对待少数民族问题上,表现出宽容和睦的外交家风采的方面还是说明了他智慧的就是实践。蜀汉建国之后,刘备不听诸葛亮的苦劝,坚持要给二弟关羽仇,以致夷陵大败,身死白帝城。蜀国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南中各路豪强又先后起兵叛乱,一时间南中诸郡并皆叛乱。非但如此,叛军还煽动少数民族首领孟获乘机叛乱。为了安定蜀国后方,诸葛亮亲率大军征讨,制定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策略来平定叛乱。南王孟获作为当地少数民族的首领,在当地影响甚广。为了能使孟获从内心诚服,诸葛亮又一次开创了战争史上的奇迹,将孟获七擒七纵,终于使孟获心悦诚服,也赢得了西南少数民族的民心。为后来的以夷制夷,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做出了重要贡献。出色的外交家: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外交风采也是占了很大的篇幅的,也是本书当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舌战群儒”,《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写道,诸葛亮于赤壁之战前夕,到柴桑游说孙权与刘备联合抵御曹操,同孙权麾下张昭、虞翻、步骘、薛综、陆绩、严畯、程德枢等文人儒士发生激烈口舌交锋。诸葛亮言辞犀利,“众人见孔明对答如流,尽皆失色”。此一情节为古今戏曲影视作品所渲染,成为烘托诸葛亮个人智慧的重要片断。这也充分体现了诸葛亮在外交上的风采。但如曹操取得荆州南下时,诸葛亮已经历过战争,对敌我双方的长处和弱点都已作了比较,而诸葛亮在其它的战争中之所以取胜,由于他对具体情况进行了调查的结果。如在几次战争中,诸葛亮事先实地观察地形,调查对方兵力部署,根据地形和客观实际情况,制定了有利的作战方案,击败了敌人,又如诸葛亮敢于使用空城计,就是因为他对敌方将领的情况作了分析,知道司马懿了解自己,“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从而利用司马懿对自己长期形成的认识,采用了十分弄险的疑兵之计解除了危机,诸葛亮不但善于分析情况,而且善于解决问题,他不但满腹经纶,而且善于组织,他运筹帷幄,料事如神,又安详沉着,指挥若定,使诸葛亮成为了智慧的化身。因此,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正确判断于实践,只有实践才能锻炼一个人。劳心劳智的诸葛亮
远大的政治抱负
他的政治抱负,在书中很早就被铺垫好了。如在《三顾茅庐》中,刘备就在南阳的田间听到耕种的农民们高唱优雅的歌曲,他很惊讶这些农夫竟可以唱出如此高雅的田园歌曲,而农夫们告诉他,这些歌曲都是隆中的那位“卧龙”先生所做。从此我们可以看出,隐居时的诸葛亮,是和这些农民们经常交流接触的,他们一起劳动、一起耕种。在后来诸葛亮的《出师表》中,他也写道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也与他一贯事必躬亲的行事风格相一致。正是因为这样的经历,使诸葛亮有机会可以和广大的下层人民交流接触,并体味生产劳动的艰辛。对诸葛亮来说,这无疑是他非常重要的生活磨练和心理磨练。《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学习方法也提到过:“三人务于精读,而亮独观其大略。”这三人,是指徐庶、石广元、孟公威。也就是说此三人读书注重全篇不落的精读全部,而诸葛亮缺区别于他三人,只是总览大纲或粗略的观其大意。然而诸葛亮以这种独特的学习方式区别于徐庶等三人。这也印证了日后的诸葛亮,必定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统揽全局的价值观。对他而言,知识与学问,应该是拿来用的,而不应该是卖弄和应试的,这也在日后他的工作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与此同时,诸葛亮还深入民间四处游走、关心政治局势,在体察民间的疾苦的同时,还会虚心向劳动人民学习风俗、生活、生产常识。在诸葛亮出山以后,在蜀国的工作形势和工作任务对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需要博览群书,对天文地理、农工算计、医卜星相、兵器机械等都要有相当的研究。诸葛亮不仅具有高远的理想和强烈的政治抱负,而且积极进取,为实现理想和抱负的行动百折不挠,直到累死在前沿阵地。他经历了许多挫折和磨难,如失荆州、败夷陵、刘备死、南中乱、多次出征祁山而无功。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便是诸葛亮一生的真实写照和总结。虽然有着远大的政治野心和复,但纵观他的一生真的是壮志未酬。
诸葛亮前出师表
总之,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给了他最完美的人设,并且他的形象也是全书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人物之一。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会对他的料事如神,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精通外交无所不能的个人能力所折服。以至于千百年来,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一直受人敬仰,相比于他的智慧而言,他的死而后已的精神、远大的政治抱负也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
参考文献:
罗贯中:《三国演义》
陈寿:《三国志》
诸葛亮的人物品质推荐文章4:品读诸葛亮:他是人而不是神,至少在战略层面有三个失当之处
千百年来,诸葛亮作为师表形象一直被人们景仰和膜拜。特别是在民间传说和文学演义中,诸葛亮简直成了忠诚和智慧的化身,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无限神化和放大。然而诸葛亮到底是人而不是神,既然是人便有人的缺点和不足。那就让我们站在唯物史观的角度,品读一下诸葛亮的缺点和不足吧。
诸葛亮是公认的政治家、战略家,但在蜀汉的大战略运筹把握上,有明显失当之处。诸葛亮自隆中出山,首提隆中对战略,接着火烧新野,游说联吴抗曹,助力大战赤壁,乘势辅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在他的精心运筹和综合治理下,相对弱小、基础薄弱的蜀国,得以和曹魏、孙吴三足而鼎立。仅凭这些,诸葛亮就可以担得起政治家、战略家这一称号的。然而,审视诸葛亮主张和推行的政略战略,还是有很多值得商榷之处。
比如著名的隆中对战略。诸葛亮主张“一旦天下有变”,“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实际上这是不符合兵家集中用兵的基本原则的。再者,荆、益二州本身中间是三峡天堑,也难以在战略上相互呼应。
诸葛亮十分看重战略要地荆州,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缺乏战略总体考量。正史之中,“刘备是有意还荆州的,法正等也有这种想法”。而诸葛亮坚持荆州不还。不还荆州自然会与东吴结怨,这就使蜀汉面对东吴和曹魏两个敌人,这也与诸葛亮一向坚持的联吴抗曹的大战略相悖;放弃荆州不仅能结成东吴这个战略同盟,而且大将关羽的十余万精兵从前出的战略态势回归西川,可极大地加强蜀汉的整体防御力量。
对于隆中对战略,曾有这样的评价:“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帅克认为这一评价还是很客观中肯的。
再比如诸葛亮的北伐战略。《出师表》称,“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在这种“疲弊”的大战略背景下出兵,显然并不合时宜。更何况先后六出祁山,连年征战,结果国力大耗,次次无功而返,国势也愈加“疲弊”。至于诸葛亮本人,更是死而后已,直到病逝五丈原,使后人发出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无限慨叹。
也有一些人为诸葛亮的北伐战略开脱,主要观点是弱小的蜀国只有奉行以攻为守的策略,才能更好地图生存、求发展。这种说法显然是牵强靠不住的。三分天下,蜀国既是最弱,那就干脆学勾践的“卧薪尝胆”,这是最基本的、朴素的道理。更何况,三国之间的战略博弈,大三角关系之中,最弱小的一方通常战略回旋空间余地会更大一些,反倒更容易把握和驾驭。
然而,弱势的蜀国在诸葛亮的主政下,并没有把握和驾驭好这种博弈,反到是以所谓的正统观念、“兴复汉室”等来绑架蜀国的战略,这就难免使蜀国的大战略带有很大的外向性和盲动性。诸葛亮的六出祁山和姜维的九伐中原都是这一大战略下的产物。其结果是这一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大战略根本行不通,最终吃亏的往往是蜀国,最终最先灭亡的也恰恰是蜀国。
诸葛亮虽然位列“武庙十哲”,但在统兵打仗特别是战略战术运用上,有明显失当之处。提起诸葛亮的统兵打仗,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草船借箭、赤壁借东风、三气周瑜、安居平五路、智斗司马懿等一系列的神操作和大手笔。人们总是以为诸葛亮料敌如神、用兵如神,没有打不赢的仗,没有战胜不了的对手。唐代更是将诸葛亮奉为“武庙十哲”之一。
实际上,这些都是传说和演义有意无意地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神化和夸大了。鲁迅那句话说得好:“状诸葛之智而近妖”。但诸葛亮是人,不可能具有“妖”的本事。
其一,刘备在世时,诸葛亮更多扮演的是刘邦手下萧何这样的角色,真正领兵打仗的机会并不多。据《三国志》记载:“先主外出(征战),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取益州刘备带的是庞统,取汉中刘备带的是法正,即使是举国之力伐吴的夷陵之战,刘备也没有带诸葛亮。包括后来刘备托孤时,将“兵权交给的也是李严,而不是诸葛亮”。
其二,刘备去世后,诸葛亮经与李严较量夺回兵权,这才有机会真正亲自挂帅出征。诸葛亮亲自挂帅出征的最主要杰作就是六出祁山。一出祁山的时候,刚开始还打了几个小胜仗,占了一些地方。但接着的是失街亭一个大败仗。之后的几次出祁山,也鲜有大的亮点。特别是像曹操打赢官渡之战、周瑜打赢赤壁之战那样有决定性影响的大战,诸葛亮从来没有组织指挥过。
其三,诸葛亮六出祁山采用的战略战术,总体来讲乏善可陈,靠这种战略战术打败强大的魏国根本不可能。“诸葛一生唯谨慎”。而兵家最注重奇正结合、出奇制胜。历史上的白起、韩信等军事大家用兵概莫如此。但诸葛亮的六出祁山,每次出兵的方向路线、策略方法大都是一样的。致使魏国早有防备、严阵以待,结果六次出兵都没有达成预期战略目的。再反观三国末期,邓艾率领几千军士偷渡阴平,直捣蜀国国都,一举迫使蜀国投降,这是何等高超的战略战术呀!
《三国演义》等小说和影视中,经常描述诸葛亮会给遂行任务的将军几个锦囊,并要求到关键时刻拆开按计行事。实际上,这种锦囊妙计也是诸葛亮按部就班、亦步亦趋战略战术思维的根本体现。这种思维不可能那么前瞻、那么富有远见。尽管冷兵器时代的战争节奏较慢,但即便再慢,战场上的情况变化也不会少的,靠关键时候打开所谓的锦囊,“黄花菜早就凉了”,基本上是没多大用的。
诸葛亮后期主要对手司马懿曾这样评价诸葛亮:“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三国志》对诸葛亮军事才能的评价也不高:“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司马懿作为诸葛亮的多年对手,他的评价应该说富有针对性和客观性的。而《三国志》作为正史,对诸葛亮军事才能的评价也应该有相当的可信度的。
诸葛亮是治国理政之能手,但在人才的发现、培养和使用上,有明显失当之处。刘备在世时,以他的贤德和魅力,将一大批文臣武将聚集在他的麾下。包括诸葛亮、庞统、法正等治国理政能手及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五虎上将”。蜀国人才群体一度达到顶峰。
刘备去世后,蜀国的人才政策延续性执行性显然不够,人才战略开始走下坡路,最终导致人才群体越来越弱化。及至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窘境。
出现这种人才窘境,无疑诸葛亮应该是负有主要责任的。“食少事烦诸葛公”。诸葛亮大事小事统抓统管,甚至是军中只要是“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这虽体现了诸葛亮高度负责精神,但无疑也扼杀了他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导致了诸葛亮治下的蜀国,出现了没有发现好人才、没有培养好人才、没有使用好人才的局面。
尽管诸葛亮《出师表》中也推荐了几个人才,包括“此皆良实,智虑忠纯”的“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军事人才方面提到了“性行淑均,晓畅军事”的向宠将军。然而,从后来的历史和三国人物志上看,这几个人除费祎还有点名气外,其他人并没有怎么突出的表现。
包括诸葛亮后期极力培养使用的姜维也是如此。《三国志》称“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显然,《三国志》对姜维的总体评价很一般,只是“粗有文武”而已,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说明姜维的缺点和不足还是很突出的。
至于看人看走眼启用马谡就更不应该了。其实,刘备早就提醒过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但诸葛亮并没有把刘备的告诫听入于耳,在街亭这么重要的战事之中,还是偏执地启用了马谡,结果导致街亭大败,最后不得不上演出挥泪斩马谡的历史悲剧。
人才是根本,人才是关键,人才是王道,而诸葛亮在这方面做得显然是不够理想的,甚至是存在好多问题的。这也是蜀汉较之其他两国最先灭亡的根本原因之一。
帅克认为,客观品读诸葛亮,包括品读他的缺点和不足,这并不影响诸葛亮的地位、形象和功绩。千百年来,人们讴歌诸葛亮、喜欢诸葛亮、传颂诸葛亮,肯定是有它存在的道理和原因的。特别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事业精神,政治上无限忠诚的可贵品质,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一向倡导的传统美德。既然是这样,帅克到是觉得,诸葛亮千年师表的神化形象一直固化下去、流传下去、影响下去,不也是挺好的吗?
(帅克品读:坚持原创,坚持客观,坚持公正。点击关注,看更多精彩内容)
诸葛亮的人物品质推荐文章5:诸葛亮的4条人生启示!最让人钦佩的竟然是这条
诸葛亮的人物品质推荐搜索词:
1.诸葛亮的人物品质四字词语
2.周瑜的人物品质
3.诸葛亮的人物品质是什么
本文标题:诸葛亮的人物品质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