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推荐文章1: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推荐文章2: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推荐文章3:在上博,这些画作见证着托尔斯泰与列宾交往时俄罗斯的忧伤

  列宾为友人托尔斯泰、屠格涅夫所绘的肖像,苏里科夫笔下在冰雪中被拖往克里姆林宫拷打的女贵族莫洛佐娃,以及克拉姆斯柯依笔下的神秘女子《无名女郎》——有人认为她是列夫 · 托尔斯泰小说《安娜 · 卡列尼娜》中的女主人公……这些俄罗斯美术史上的煌煌巨作明天起将在上海博物馆二楼展厅正式对外展出。


  12月14日,中俄联合主办的“巡回展览画派:俄罗斯国立特列恰科夫美术馆珍品展”在上海博物馆开幕,并于12月15日正式对外开放。此次展览将通过风俗画、肖像画、风景画和历史画等四类68件油画代表作的呈现,包括列宾、列维坦、希施金、克拉姆斯柯依、苏里科夫、彼罗夫等多名杰出油画家的作品,全面反映19-20世纪初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对“澎湃新闻·艺术评论”表示,这些展出的大多画作都是从俄罗斯国立特列恰科夫美术馆基本陈列中选出的,“很多名作现在到俄罗斯反而是看不到的,只有到上海博物馆才可以看到。”


  “19世纪的巡回展览画派,和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所代表的文学一样,完全是俄国的一个高峰。”知名美术史学者奚静之说。


  展览海


  “如果说俄罗斯有一个什么画派,中国人最熟知,那一定是巡回展览画派,对中国油画家影响非常之大。”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今天下午的开幕式上对“澎湃新闻”表示,“这次俄罗斯国立特列恰科夫美术馆珍品展选择了68件精品。”


  据悉,此次俄罗斯国立特列恰科夫美术馆珍品展览为六个部分,分别是:“学院与传统”、“巡回与先驱”、“自然与情怀”、“人物与个性”、“历史与现实”和“求新与探索”,集中向公众呈现“巡回展览画派”的时代价值与艺术成就。借助他们的作品,观众得以透过画家们所表现的欢乐与哀伤、游戏与传说,深入了解俄罗斯人民的日常生活。同时,人们也将从中发现普通民众的风俗、民族服饰的特色和历史事件的面貌等诸多有趣的内容。


  俄罗斯国立特列恰科夫美术馆馆长泽里菲拉·特列古洛娃在接受“澎湃新闻·艺术评论”采访时说,本次展览最大的看点为所有作品都是“巡回展览画派”的经典,都是杰作。本次展品是俄罗斯国立特列恰科夫美术馆的常设作品,可见其重要性。尤其是在第三部分“自然与情怀”、第四部分“人物与个性”、第五部分“历史与现实”。“自然与情怀”中展出了画家费奥多尔·亚历山德罗维奇·瓦西里耶夫的《融雪》(1871年),描绘了冬天的融雪之日,一位身背行囊的老人和一个女孩正沿路而行,萧瑟的景物中蕴含着一种内在的伤感,瓦西里耶夫在此充分展现出他对时代的关切和对普通民众艰苦生活的同情。“人物与个性”中,值得推荐的是克拉姆斯柯依所作的《无名女郎》(1883年),这幅画带着她传奇而神秘的气质来到观众的面前。与其他众多保守风格的人物形象不同,克拉姆斯柯依笔下的这位年轻女郎动人美丽的脸庞和人物的每一处细节,都诱使观众去探求人物背后的秘密。对于此次展出的克拉姆斯柯依的《无名女郎》,泽里菲拉·特列古洛娃表示,在克拉姆斯柯依众多严谨的肖像画中,这幅《无名女郎》可能是画家唯一体现感官美之力量的作品。


  克拉姆斯柯依 《无名女郎》 1883年


  肖像画是体现“巡回展览画派”艺术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他们开创的“心理肖像”具有洞察对象个性、揭示人物心理的特点。每位大师都能以各自的独特方式与他们笔下的人物展开“对话”,直击人物的内心深处。“巡回展览画派”的肖像画涵盖了俄国知识分子的各个阶层,如作家、音乐家、科学家、思想家等。本次来展的肖像画中,观众将有幸欣赏到列夫·托尔斯泰、柴可夫斯基和屠格涅夫等人物的肖像。绘画大师列宾在1887年夏天创作的《列夫·托尔斯泰肖像》(1887年),仅用了三天就完成了,他生动地捕捉到了托尔斯泰脸部的特征和内在丰富的个性,展现了画家惊人的洞察力。


  据有关介绍,画家列宾(1844-1930)与俄罗斯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的亲密交往,从1880年起到1910年列夫·托尔斯泰逝世,大约持续了30年之久,列宾为托尔斯泰画过七十多件写生作品,包括油画、水彩、素描及雕塑。他们彼此相访,互通书信,交流思想,同时也进行艺术创作方面的积极探讨。列宾笔下的托尔斯泰非常生动,既有托尔斯泰犁田耕地的素描和油画,也有写作中的托尔斯泰,还有长椅上、病榻上的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像一株橡树,扎在大地上,列宾的画笔,忠实地记录了文学大师,没一点虚饰,这一刻是两个大师心灵的接近,在大自然中清除了一切浮躁和杂念。作于1887年,此次在上海博物馆展出的《托尔斯泰肖像》是列宾所绘托尔斯泰所有肖像画中最出色的一幅。画上的托尔斯泰目光避过观众,直视远方,表现了集中思维的神态。这是一个强壮而高尚的男子汉,一个带着贵族风度的伯爵,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作家。


  列宾《列夫·托尔斯泰肖像》1887年


  列宾《屠格涅夫肖像》


  列宾 《纤夫涉水》1872年


  第五部分“历史与现实”中,展出了列宾名作《伏尔加河上的纤夫》(1870-1873)的另一版本——《纤夫涉水》(1872年)。在辽阔的伏尔加河上,有一艘货船,因为是逆风行使,所以帆没有张起来。河面上映着倒影。一群穿着破烂的纤夫,迈着沉重的步子,踏着黄沙,沿着河岸一步一步向前走。他们大多身子向前倾,可见都在使劲,可见船上载着很重的货物。当时,画家列宾凭借此作声名鹊起并驰誉全俄与欧洲。作品聚焦于纤夫们艰辛劳作的场景,表现了人物的内在力量、个性气质和人格自尊。萨维茨基的《修铁路》(1874年)也极具代表性。


  萨维茨基《修铁路》1874年


  瓦西里 · 伊万诺维奇 · 苏里科夫最著名的画作是《女贵族莫洛佐娃》(1883-1887 年),作品的主题是 17 世纪俄国历史上的悲剧事件,有着巨大的悲情感。当时,俄国经历了一场全面的宗教改革,东正教教会出现了分裂。莫洛佐娃是此类改革的坚决反对者。画家聚焦于女贵族莫洛佐娃被带往克里姆林宫接受质问和拷打,以逼迫其屈从的瞬间场面。在《女贵族莫洛佐娃》一作完成之前,画家曾创作了大量的草稿和数百张习作。由于《女贵族莫洛佐娃》尺幅太大不便运输,此次展出的是《雪橇上的女贵族莫洛佐娃》。苏里科夫创作了无数版的习作,以完善雪橇上莫洛佐娃的人物形象和手部姿势,尤其是她高举的右手。本次展览展出的是其中最富于表现力的一版,也是人物动作的最终定格版。莫洛佐娃的脸部表情和深色外衣,垂落雪橇的衣缘和干草等,所有这一切都传递出了雪橇在行进中的动感。


  苏里科夫《雪橇上的女贵族莫洛佐娃》


  巡回艺术展览协会,是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俄国最具革新精神的民族艺术团体之一。这个创作团体集结了一批年轻大胆、才华横溢且具有独立思想的艺术家,构成了俄国杰出的艺术家群体——“巡回展览画派”,其成员包括彼罗夫、萨夫拉索夫、列宾、列维坦、苏里科夫、瓦斯涅佐夫和科罗温等众多驰名欧洲的杰出画家。自1870年成立至1923年解散,巡回艺术展览协会共计举办过48次巡展,足迹遍布圣彼得堡、莫斯科、基辅、哈尔科夫、敖德萨、喀山、沃罗涅什、里加等地,“巡回展览画派”也因此得名。巡回展览画派从1871年第一届展览开始,至1923年共举行了48次展览。巡回展览画派一登上俄国画坛,就受到一切进步艺术家们的重视和关注,热情支持他们的有乌斯宾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契柯夫和斯塔索夫等,他们为巡回展览画派鸣锣开道,大造舆论。


  “巡回展览画派”成员留影


  俄罗斯国立特列恰科夫美术馆的历史可追溯至1856年。当时,24岁的商人帕维尔·米哈伊洛维奇·特列恰科夫首次购藏了两件俄国画家的作品。从此,特列恰科夫便终其一生、孜孜不倦地收集俄罗斯画家的作品,他不仅慷慨斥资,还坚持以在莫斯科建立一座俄罗斯艺术博物馆为其毕生的重要使命。1892年,特列恰科夫将他的全部藏品,连同亡弟谢尔盖·米哈伊洛维奇遗留下来的少部分欧洲经典藏画一起捐给了莫斯科市。当时,这批藏品总计约为2000 件。直至1898年去世前,特列恰科夫一直担任着美术馆董事,并积极致力于扩充藏品。1918年,特列恰科夫美术馆从市立博物馆跃身为一座国立博物馆,并以创建者特列恰科夫的名字永久命名。如今,美术馆的藏品数量已近20万件。


  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李仲谋对“澎湃新闻”说,俄罗斯国立特列恰科夫美术馆的藏品几年前曾在中国进行过展览,但这一次与此前不同的是,很多展品都是从基本陈列中选出的精品,一些作品从未到过中国展示,“当时我们想就要与之前的展览有所区别”。


  彼罗夫《钓鱼者》1871年


  为了让观众更深入了解百年前的巡回展览画派与当下中国的关系,此次特展的一大看点是以视听结合的观展方式展现给观者。上海博物馆策划组织了《巡回展览画派与中国》系列访谈栏目,邀请靳尚谊、詹建俊、邵大箴、全山石等12位不同历史时期接受过俄罗斯美术训练的艺术家、美术史家,与观众分享了他们的艺术经历和感悟,并对本次展览的重要展品进行赏析。


  格罗维奇·马科夫斯基《奔离风暴的孩童》1872年


  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表示,如果说俄罗斯油画对中国油画有着巨大的影响,那么“巡回展览画派”则是对中国油画影响最首要的。另外,在展框技术层面上,杨志刚说,本次展览所有的油画作品上都配上了一种低反光、低反射的玻璃,因而既有效的保护了作品,又满足了观者。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是上海博物馆继“北方之星:叶卡捷琳娜二世与俄罗斯帝国的黄金时代”、“宝光璀璨:法贝热珠宝艺术展”和“盛世威仪:俄罗斯皇家军械珍藏展”之后,再一次与俄罗斯重量级博物馆携手合作的成果。本次展览的举办将进一步推动中俄两国的文化交流,增进我国人民对俄罗斯艺术的了解,并以此促进中俄两国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


  展览现场的瓦斯涅佐夫《阿廖努什卡》有着一种俄罗斯特有的忧伤(局部)


  俄罗斯国立特列恰科夫美术馆馆长泽里菲拉·特列古洛娃在接受“澎湃新闻·艺术评论”采访时表示,俄罗斯也曾于2015年在中国举办俄罗斯油画大展,但在上海的这次展览将让中国观众更加了解俄罗斯的社会文化、生活品味及风土人情,不仅仅停留在艺术领域。另外,特列古洛娃馆长非常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她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把中国传统文化介绍到俄罗斯。


  希施金的《夜》1871年


  展期:2017年12月15日—2018年3月4日(周一闭馆)


  开幕:2017年12月14日


  地点:上海博物馆二楼第二展厅


  主 办 :


  俄罗斯国立特列恰科夫美术馆 上海博物馆


  协 办 :


  俄铝


  ——————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推荐文章4: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推荐文章5:《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指挥水手病患军官,伸出右脚见证生活重担

   俄 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很多时候,当我们面对一幅名画时,都是不知所措的,更搞不懂这幅画究竟“好”在哪里?一幅好的作品最厚重的部分皆源自于生活,比如这幅俄罗斯画家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如果你仔细观察画面中每一个人的衣着、神情状态,你就可以从他们的脸上、衣着、行态读出很多信息。


  但是在看画之前,首先要融入画中,面对艺术,要拿出一颗纯净的心灵,脱下伪装的外衣,抽掉浮躁的空气,让你的心变得安静,可以与大自然对话的时候,你再去审视这幅作品,或许你会从他们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十一个人 分三组


  

解构作品的灵魂部分:人物

  我们先来看画中的灵魂部分:十一个人。根据衣着、表情等信息,调动你的脑细胞来猜猜他们的身份。


  我们先把人物分成三组,为什么是三组?这涉及到一个构图的视觉效果,我们看到画面中十一个人在排列上是有高有低,错落有致,十一个人就像站在一条线上,中间有一个轴线人物,将他的前后又分成两部分,前后分别为五人。那么这个中轴线的人是谁呢?


  中间一组


  很明显,位于直线的中轴人物便是那位红衣少年。列宾对中轴人物用了红色,这也是对这个醒目位置的重视,好画家的用色可谓弹无虚发。


  这位红衣少年是纤夫队伍中最年轻的一个,他的实际年龄也不到20岁,这么年轻生活的枷锁就套到了他的头上,从他那透着白皙的皮肤,可以想象他应该加入这支队伍不久,两只手不自觉的,一手扣着,一手托着纤带,力图减轻纤带对胸口的勒痛感。他的脖子上还戴着一个十字架的信物,眉头紧锁,但他的目光中似乎充满了叛逆的不平,他弄不明白生活为什么这样折磨自己。


  看了他,不自觉的激起你心底的怜悯恻隐之心,为了生活,早早背上了成年人的重担。又不由得愤怒,对那个时代残酷的社会给予猛烈的抨击。这也是画家所要表达的内涵之一。


  第一组


  列宾从大量的速写中精挑细选出这十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他们除了纤夫的身份,还有一个曾经的被隐藏社会身份。


  走在最前面的头上包着头巾的老头,他曾经是一位神父,也担任过唱诗班的指挥,由于被教会革职,失去了生活的,最终沦落为一名纤夫。列宾有意将他放在首位,用意很深,好似他在指挥着一首沉重的劳工号子。


  第三组


  第三组图中有一个穿着坎肩、戴着帽子,还穿着一双靴子,这身打扮显示了他过去曾经是一名军人,为沙皇俄国打过仗,但也没有因此而得到更多的生活保障,成为退伍老兵的他,依旧需要自己挑起生活的重担。


  他们中间有病患有水手有地道的农民,还有被生活折磨的奄奄一息的人。看排在最后一位,他垂头丧气,双手下垂,好似一个上了绞刑架的死囚。


  步调一致的右脚


  画中有一处细节,我们需要注意。我们仔细看所有人的脚,都是右脚在前,左脚在后。这个集体性的动作是保证这支队伍行进的要害之处,他们的生计全依赖这次行动,走在最前面的老者,目光坚定的看着远方,作为队伍中的领头羊,他发挥着自己的指挥功能,他的每一次抬腿都牵动着所有人的脚步。


  通过对人物的初步了解,再加上周围的环境,晴朗的天空,金黄色的沙滩,蓝色的伏尔加河背景,大船在画的左边, 纤夫们被置放在画面中心,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成为全画的重心。


  纤夫的领头羊指挥官


  通过这些物象,既再现了他们拉纤的共同点,又通过他们的神情状态深刻的体现出他们的特异之处。所谓意象,即在入木三分的“象”上揭示出“意”,可以说,每一幅画都是在写意。


  在这幅画中,暗淡迷蒙的背景,空旷的海滩,给人以惆怅、孤苦、无助之感,使我们更能透视纤夫们孤苦的灵魂。这对画旨的体现,情感的烘托起了极大的作用,也成为后人总不能忘掉这幅画的重要原因。


  

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大画家盖伊在看到这幅画时,不由得赞叹“在这幅油画前,《最后的晚餐》也就算不得什么了。”


  列宾和杜甫一样,都是现实主义的艺术大师。杜甫的诗有“诗史”之称,将列宾的画称为“画史”一点也不夸张。


  列宾出生在一个屯垦军官家庭,全家人在屯垦地耕作,生活贫困而又艰难。每个人的生活都会或多或少的受到童年时代的影响,列宾的幼年贫困生活经历,对他个人前期的绘画风格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


  列宾 自画像


  19世纪70年代,列宾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民主主义题材和现实主义的绘画风格,他说:现在庄稼汉是鉴定人,因此必须表现他们的的利害关系,由此他创作了极具表现力和震撼力的风俗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列宾完成这幅作品前后花费了将近4年时间,而在创作这幅画之前至少经历了8年时间的沉淀。20岁时他考上了位于圣彼得堡的皇家美术学院,便有机会经常到涅瓦河边写生。偶然的机会,他从很远处看到沙滩上缓慢移动的“黑影”,他很好奇,等走近后才发现原来这是一群劳苦大众,在此之前,他从来没有看到过纤夫。


  列宾名画《查波罗什人写信给土耳其苏丹》


  纤夫拉纤的情景深深的印在了他的脑中,成为他挥之不去的记忆,从此萌生了要创作一幅画的念头。直到游览了俄罗斯的母亲河伏尔加河之后,他的思想创作成熟了,决定画一幅反映纤夫劳作的画,名字就叫《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他把涅瓦河边的情感移植到了伏尔加河,因为伏尔加河一向被视为俄罗斯人的母亲河,所反映的历史寓意更加深刻。


  列宾出生的年代,虽然俄罗斯表面废除了农奴制,但实际上并没有给广大人民带来真正的福音。历史的演变似乎总有一个过程,在中国也同样出现过这样的情况,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统制,但实质也没有给底层的劳动人民带来福音。


  列宾也是肖像画大师《托尔斯泰》


  列宾把自己对现实社会的个人体验,融合到了这群贫苦的纤夫身上,纤夫的形象契合了他的创作思想。为了画出这幅作品,他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大量的速写、写生和素描,西方古典绘画讲究人物画的原型,通过写生稿绘制出各个角度的人物,等到这个人物在画家的笔下把握成熟后,再将所有人物组合到一起,之后确定整幅画作的素描稿,物体间的明暗关系,然后才是色彩稿和色彩之间的关系,经过最终定稿之后才进入真正的创作阶段。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幅人物群像画具有十分突出的古典主义绘画特征,具有深刻的文学性的主题,庄重单纯的形式,造型严谨,构图均衡,整组形象具有雕像般的简练与概括,使人产生一种肃穆的美感。


  古典主义绘画要求色彩服从于造型,无需过多的表现笔触,而列宾则将色彩与笔触融入画面,达到更加突出情感的画面效果,使整幅作品情感饱满更容易让人过目不忘。


  看双箭头 双向拉力 使画面形成张力


  

极富动态的张力与生动的背景设计

  画作中的十一名纤夫,他们的身体都是倾斜着的,这正是拜他们身后不远处那条大船所赐。十一人的纤夫队伍代表向前的一股力,大船则代表向后的力量,这是一对力的矛盾,画面的张力感也由此而生。


  从拉纤的方向看,队伍的行进路线是从右往左,十一个人的身体由于拖拽绳索发生严重倾斜,他们的上身与脚都不在一条垂直线上,这就造成了压迫感,增强了画面的戏剧性。


  色彩稿


  再看不远处河水中庞大的大船,它巨大的体态,高高竖起的桅杆,都在暗示着一股巨大的后拖力,平静的河水,晴朗的天空,没有一丝风,它的前行只能靠纤夫的体力拖动,可以想象纤夫们所承受的压力有多大!


  远处的大船与近处的纤夫通过一条纤绳维系在一起,但他们的力量却是相背的,由此构筑了一支“双箭头”,整个画面充满了戏剧的张力,一根纤绳成为了体现张力的关键,勾勒出一个动态的过程,从而也牵动了观赏者心理的线。


  年轻的列宾以惊人的观察力和精巧的构思,把看似平凡的结构画出了耐人寻味的味道,难道你不佩服吗?


  这也是列宾的作品 画面的张力远不能与传世的名作相比


  除了对人物原型的考察,他还对伏尔加河岸边的地理环境进行了深入的观察。他发现伏尔加河是一条平原河流,流速缓慢,沙洲、浅滩、废河道等很常见,因此,纤夫拉纤便成为这条河上来往船只的最佳选择,这也增加了作品的生活性。


  我们看到画面中的地形就是一个浅滩地形,十一个人站立的地方正好是一个缓坡,画面的右侧有一滩积水的印记,这也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牛轭湖的缩影,左侧最前方也有一个小浅滩,前后形成呼应,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感。


  《库尔斯克省的宗教行列》


  大背景的天空以淡绿、淡紫、靛蓝描绘,显得天气炎热,空旷而又深远,前景处沙滩上的两只破篓子,由于风吹日晒,严重风化,只剩主架,与大背景呼应,增加了画面的悲凉空寂之感。在西方传统的静物中,专门借用沙漏、头盖骨等残缺的物品来表现“虚空”的主题,以此隐喻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那个破烂的篓子就起到了这种效果。


  其实,《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也是一个古老的绘画题材,很多人都画过,但只有列宾的作品被后人铭记,这其中一方面归功于列宾对一幅作品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扎实的创作功底,和一份赤诚的民族正义感。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当时的环境,时代造就英雄,这句话永不过时。但是在时代面前,想要成功上位,请先练好基本功,还有一颗对生活的赤诚之心。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推荐搜索词:

  

  1.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谁

  

  2.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原图

  

  3.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谁画的

  

本文标题:伏尔加河上的纤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