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什么意思推荐文章1:什么是格物致知

  什么是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


  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最早出自西汉戴圣编纂的《礼记·大学》篇


  意思是通过观察


  分析事物的原理及其本质


  从而获得真正的知识和理解


  这里的


  “格”可以解释为探究、推究


  “物”指的是事物或现象


  “致”是指达到或获得


  “知”则是知识或者智慧


  格物致知强调的是一种


  实践与思考相结合的认识方法


  主张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深入考察


  不断探索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以达到对宇宙真理的认识


  在儒家思想中


  这一概念还与


  道德修养和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相联系


  认为只有通过格物致知


  明白事物之理


  才能正确地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简而言之


  格物致知是一种


  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深入研究来


  增进内在智慧和学问的过程


  体现了中国古代哲人


  对知识获取途径的深刻认识


  格物致知什么意思推荐文章2:“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曾仕强给你一个解释

  什么叫格物致知?就是你要重视科学。所以很多人都觉得中国的儒家好像对科学不是很重视,尤其有人说易经是妨碍中国科学发达的,这都是乱说。


  中国是非常重视科学的,格物致知就是你要把事情搞清楚,要把物弄清楚,得到充分的知识,然后用这种理性来指导你的情绪,指导你的感情。一个人只要很理性的时候,他的情绪一定是很正常的。但是人不可能经常都理性,人不可能每一个时候每一件事情都理性,不可能。


  人无完人,法无良法,所有的法都有缺陷,都有人不满意。先格物致知,得到一些知识,用知识很理性的来指导自己的感情,这就叫做自律。自律就是自己管自己。


  格物致知什么意思推荐文章3:中华思想文化术语①“格物致知”“别材别趣”如何翻译?

  近日,“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第二批术语对外发布,对“楚辞”“非攻”“格物致知”等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特征与思维方式的核心术语,作出了简明的中文释义和英文翻译。接下来几天,“微言教育”将陆续向大家亮出这些词语,我们一起学习吧。


  

  【英译】Attached to the Land andUnwilling to Move


  【释义】安于故土生活,不轻易迁往他处。这是传统农业社会一般民众普遍具有的一种思想观念和情感。其实质,首先是离不开土地,因为土地是农业社会人们赖以生产、生活的基本资源;其次是离不开祖宗坟茔和血亲家族,因为传统中国是宗法制社会,祖宗崇拜是基本信仰,聚族而居是社会常态。此外,离开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环境和社会,人们会感到不便或不安。这种思想观念和情感偏于消极或保守,但也体现了人们热爱家乡、热爱土地、热爱亲人、热爱和平的纯良品格。


  

  【英译】Eight Trigrams


  【释义】由“—”(阳爻)和“- -”(阴爻)每三个一组合成的一套符号系统。三“爻”合成一卦,共有八种组合,故称“八卦”。“八卦”的名称分别是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古人认为“八卦”象征着自然或社会中的一些基本事物或现象,其基本的象征意义分别是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古人借由“八卦”彼此之间的交互演变及其象征意义,来理解和阐发自然与社会的运行变化及其法则。


  

  【英译】Bense (Original Character)


  【释义】原义指本来的颜色,引申指本来的样子、面貌。作为文学批评术语,主要有三种含义:其一,指符合文体规定的艺术特色和风貌;其二,指符合作家艺术个性的特色和风貌;其三,指作品中真率自然地贴近生活原貌、表达自己真实思想或感情的风格。本色不仅是对的要求,也是对作品的要求。宋代文论中,本色多用于评述文体的特性;明清文论中,本色多指诗人作家的个性风格,也用来倡导不加雕饰地贴近生活原貌的创作风格。“本色”常与“当行”连用,相当于“本真”,往往与道家自然之道的思想相联系,用来反对过分雕琢的创作态度与作品风格。


  

  【英译】Virtue Comparison


  【释义】用自然物包括动植物的某些特性比附人的道德品格。引申到文学审美领域,一般是用美好的事物直接比喻高尚的人格精神,将自然现象看作是人的某些精神品质的表现和象征,体现出儒家将审美与文艺道德化的思维模式。人比德于自然,意味着对自然的欣赏其实就是对人自身特别是人所具有的伦理品格的欣赏。后成为修辞与诗歌创作的一种方式。


  

  【英译】Style Differentiation


  【释义】辨明文学作品的体式与风格。指创作时根据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选择合适的文学体式与风格,从而创作出内容与形式高度和谐一致的优秀作品。古代的文学家在从事文学创作时往往首先考虑文章的体式。魏晋南北朝时的文学批评家们详尽探讨了各种文体的艺术特征和艺术规律,强调创应根据思想感情表达的需要选择相应的文体进行写作,并应严格遵守所选文体的创作风格、语言形式与表达技巧,这样才能写出优秀的作品。与之相对的是“破体”,指打破各类文章体式与风格的界限,使之相互融合。“辨体”有时也指辨别与追求高尚的文学品格与境界。


  

  【英译】Distinct Subject and ArtisticTaste


  【释义】诗歌应具有的特殊题材和特殊的人生趣味。北宋以来,在黄庭坚的倡导下,江西诗派追求学问,以议论入诗,忽略诗歌自身的感兴特点。南宋严羽对此深为不满,在《沧浪诗话》中提出这个概念,旨在划清诗与非诗的界限,说明诗歌的本质是吟咏情性,而不是堆砌书本知识、卖弄学问;诗歌重在表现感受、传达意味,而不是单纯阐发义理,诗的义理应融化在审美意象中。“别材别趣”的提出,说明文论家注意到了诗歌自身的审美特性,倡导回归唐诗的创作方式和风格。


  

  【英译】Individual Collection


  【释义】汇集某一作家个人诗文作品的集子(与汇集多人诗文作品的“总集”相对)。西汉刘歆《七略》有“诗赋略”,录有屈原、唐勒、宋玉等66 家的作品,皆以作家为单位,是图书“别集”之始。东汉以后别集渐繁,两汉魏晋南北朝别集见于《隋书?经籍志》的就有886部,历代文人学者几乎人人有集。只收诗作的称为诗集,单收文或诗文并收的称为文集。别集常以作家姓名、字号、谥号、籍贯、居住地等命名。别集保存了某一作家的全部传世作品,是作家心灵世界的真实展示,也是后人认识和研究作家思想与文学成就的主要材料。


  

  【英译】Fortress / City


  【释义】四周由城墙环绕的城邑。“城”本指城墙、城郭,是筑土而成的、具有军事防御及防洪功能的设施,城外一般挖有护城河。古代王朝国都、诸侯封地、卿及大夫的封邑,都以筑有城墙的聚落为中心,所以称为“城”。“城”音“盛(chénɡ)”,意思是“容纳民众”。其根本功能为保护民众,是“民惟邦本”这一政治理念的具体体现。


  

  【英译】Chuci (Ode of Chu)


  【释义】楚辞是由屈原创作的一种诗体,后来又成为代表中国古代南方文化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运用楚地(今湖南、湖北一带)的文学体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因而得名。“楚辞”之名,西汉初期已有之,后刘向辑录成集,收战国时期楚国人屈原、宋玉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严忌、王褒、刘向等人作品共16 篇,后来王逸作《楚辞章句》时增加了自己的一篇,共17 篇。楚辞通过独特的文体与文化内涵,反映出南方楚国文化的特点,抒情色彩浓厚,想象丰富,保存了上古许多神话故事,彰显出不同于《诗经》传统的一种全新的文学精神与文学体式,成为与《诗经》并驾齐驱的文学形态,后世称这种文体为“楚辞体”或“骚体”,称研究《楚辞》的学问为“楚辞学”。


  

  【英译】Once the Lips Are Gone, theTeeth Will Feel Cold.


  【释义】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相互间关系密切,相互依存,有共同的利害关系。据《左传?僖公五年》载,晋国向虞国借道,以便攻打虞国的邻国虢国。虞国的大夫宫之奇向国君进谏说:虢是虞的屏障,虢亡,虞必随之而亡,虞和虢是唇亡齿寒的关系。这实际反映华夏民族自古以来重视邻国关系和与邻友善、务实的地缘政治思想。


  

  【英译】Expressiveness


  【释义】说话、写文章要能简明扼要地表达内心的意思。孔子反对过度追求辞藻华丽,强调文辞只要能确切而简洁地传达出思想感情即可,并倡导“文质彬彬”的审美观念。这一术语后来经过刘勰、韩愈、苏轼等人不断继承与发展,形成了中国文学追求语言自然凝练、反对过分雕琢的美学旨趣与风格。


  

  【英译】Dao Operates Naturally.


  【释义】“道”效法、顺应万物的自然状态。这一命题出自《老子》。“自然”指事物自主、自在的状态。“道”创造、生养万物,但“道”不会对万物发号施令,而是效法、顺应万物之“自然”。“道”与万物的关系,在政治哲学中表现为统治者与百姓的关系。统治者应遵循“道”的要求,节制自己的权力,以无为的方式效法、顺应百姓的自然状态。


  

  【英译】Metropolis


  【释义】国都,国君处理政事及所居的城邑。“都”与“邑”的区别是:有宗庙(陈列祖先和前代君主牌位)的城叫做“都”;没有宗庙的叫做“邑”。宗庙是大夫以上贵族统治者祭祀祖先的庙宇,是祖先崇拜的产物、宗法制度的体现,也是“都”的根本标志。周朝时,各诸侯国的政治中心都叫做“都”;秦汉以后,统指国都、帝王的治所。后规模大、人口多的城邑都可称为“都”。


  

  【英译】Self-driven Development


  【释义】指天地万物不假外力,自己独立生成、变化。由郭象在《庄子注》中提出。具体而言,“独化”包含三重含义:其一,天地万物的生成和变化都是自然而然的。其二,天地万物的生成和变化都是各自独立的。其三,天地万物的生成和变化都是突然发生的,是没有原因和目的的。“独化”观念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同时也否定了一物构成另一物发生与存在的原因。但就世界整体而言,“独化”而成的万物又处于某种和谐的关系之中。


  

  【英译】The Law Does Not Favor the Richand Powerful.


  【释义】法律对一切人平等,对权贵也绝不徇情偏袒。古代法家主张,治理国家应该不分贵贱亲疏,一切依据法律规定而予以奖惩。其主旨强调公正执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主张为历代推崇,是“依法治国”思想的重要之一。


  

  【英译】Denouncing Unjust Wars


  【释义】反对、禁止不义的战争。“非攻”是墨家的基本主张之一。墨家认为,违反道义的攻伐战争有着严重危害。不仅被攻伐的国家遭到极大破坏,发动战争的国家也会因战争造成大量的人民伤亡及财产损失,因此应该禁止不义的战争。墨家也通过实际的行动反对并阻止国家间的相互攻伐,并研究了用以防御攻伐的战术、器具。


  

  【英译】Shield and Fortress / Dukes andPrinces


  【释义】本指盾与城,后用来比喻诸侯,以及国家政权、理论主张等的捍卫者。“干”即盾,是古代的一种防御性武器;“城”即城墙或城郭,是具有防御功能的建筑设施。用“干城”比喻诸侯,与“崇城”(比喻天子)相对。称天子为“崇城”,表明天子地位之崇高、优越;称诸侯为“干城”,表示诸侯的职责是拱卫天子,必须服从天子号令。后泛指忠实得力的保卫者——不仅指地位低的人保卫地位高的人,有时也指地位高的人保卫地位低的人。


  

  【英译】Gang and Rou


  【释义】人和事物所具有的两种相反的属性或德性。主要有三种含义:其一,就自然物或器物而言,“刚”指坚硬,“柔”指柔软。其二,就个人的品格而言,“刚”指为人刚毅、坚强,“柔”指温柔、谦逊。其三,就为政、执法的风格而言,“刚”指严厉,“柔”指宽宥。“刚柔”被认为是“阴阳”的某种具体表现。“刚”与“柔”之间的对立与调和是促成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在具体事物或行事中,二者应达到某种平衡,“刚”与“柔”过度都是不好的、危险的。


  

  【英译】Changing the Mandate /Revolution


  【释义】变革王命。“革”,变革;“命”,初指天命,后来指王命,即帝王的政令或帝王的统治权。犹言江山易主、改朝换代,即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古人认为,“王命”源于“天命”(上天的意志),故“革命”本质上是实施变革以应“天命”。而“革”是宇宙的基本规律,“革命”是这一规律的具体体现;判断“革命”合法性与成功的依据,则在于“革命”的领导者是否顺应了上天的意志和民众的意愿。近代以降,“革命”转指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重大变革。


  

  【英译】Study Things to AcquireKnowledge


  【释义】在与事物的接触中体认人伦日用之道。“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大学》,与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称“八条目”。“致知”在于“格物”,二者密切相关,故有时并称“格致”。历代学者对“格物致知”的含义有多种不同的理解:或强调在对事物的接触中穷究其“理”;或强调亲自实践以掌握各种德行、技艺;或以心意所在为“物”,进而以内心的修正为“格物”。


  格物致知什么意思推荐文章4:

  格物致知什么意思推荐文章5:谈谈格物致知

  《大学》中“八条目”讲的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里谈谈格物致知。


  朱熹在该书相关章节补写道:“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意思是: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人的心灵都具有认识能力,而天下万事万物都总有一定的原理,只不过因为这些原理还没有被彻底认识,所以使知识显得很有局限。因此,《大学》一开始就教学习者接触天下万事万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进一步探究,以彻底认识万事万物的原理。经过长期用功,总有一天会豁然贯通,到那时,万事万物的里外巨细都被认识得清清楚楚,而自己内心的一切认识能力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再也没有蔽塞。这就叫万事万物的道理都被认识了,这就叫做认识事物的最高境界,或者说知识达到顶点了。


  格物致知,格,就是观察研究;物,就是自我之外的世界,包括人和物;致,就是获得、获取;知,就是知识、学识;格物致知,就是观察研究事物事理获得知识。


  政治学经典《利维坦》的英国人霍布斯把知识分两种:“一种是关于事实的知识,另一种是关于断言间推理的知识。前一种知识就是感觉和记忆,是绝对的知识。后一种知识被称为学识,是具有条件的知识。关于事实的知识记录下来就称为历史,一类是自然史(博物志),这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事实或结果的历史,如金属史、植物史、动物史等等属于这一类,另一类历史是人文史,也就是国家人群的自觉行为的历史。”


  与霍布斯同时代的同为英国人的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有句经典格言“知识就是力量”。他认为,知识不仅是促进国家强大、实现人性自我完善的动力,更重要的是,知识是认识和驾驭自然的力量。他说:“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正如身体上的缺陷,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来改善一样。”


  如何获取知识?


  一是读书,读有字之书。我们不可能事事经历,大多数知识还是靠读书获取间接的知识。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方塘”因为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朱熹这首小诗把读书开阔视野、拓展胸襟、丰富大脑的作用作出了形象而富有哲理的表达。书海无涯,光是古今中外的人文社科经典我们穷极一生都难以读完,每一部经典都是一个无尽的宝藏。读书,关键是读经典。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作为中国人,笔者一直最推崇《道德经》《论语》《史记》《红楼梦》,一直认为它们是文史哲、诸子百家最有代表性的经典。读书不可生吞活剥,不可像蜘蛛只顾从自己肚里抽丝结网,也不可像蚂蚁只会采集与使用,而必须像蜜蜂那样,从花朵中采集材料进行整理消化,从而酿出甘甜的蜜。读经典最关键的是坐得下来,沉得进去,读得下去。唯有找到正确的门径,找到合适的方法,才不至于入得宝山空手而归。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的党员干部,要读马克思主义(广义的)经典著作。读哲学、读历史,哲学和历史是人类智慧的双眸。哲学是一切科学之母,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是最好的老师。


  二是调研,读生活之书。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论持久战》等经典著作,每一篇都是来自毛泽东对国情准确全面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延安时期,陈云当中组部部长七年,记住了近三千干部的名字,熟悉干部的情况,我们说知人善任,不知人又怎能善任呢?知人一样离不开调研。习近平总书记也是善于调查研究的典范,他说过,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情况搞清楚了,想出来的点子、举措和方案才能符合实际。调查研究也是不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过程。


  三是实践,读无字之书。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的诗强调的是实践的重要。王阳明讲“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毛泽东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亲口吃一吃。实践出真知。周恩来在南开读书时,写下自勉联: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处读书。


  比知识更重要的是学识


  知识固然重要,但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智慧就是学识,学识在书本之外。知识需要在实践中去运用,学识需要在实践中去提高。有些人,心里塞满历史上的日期和人物,对于国家甚至世界的时事极为熟识,可是他们的态度或观点是错误的。这种人有广博的知识学问,可是缺乏见识或辨别力。博学仅是塞满一些事实或见闻而已,辨别力或见识却是基于判断力。


  在今天这样一个知识与信息爆炸或者说呈几何级增长的时代,我们每天都可以通过便捷的途径和媒介接触各种知识与信息。学会如何去辨别其真伪和价值就显得很重要,如何学会选择就离不开见识和智慧。一个人必须具有独立的判断力,才有辨别力或见识。人们往往把识和胆连在一起,胆识可以说是人类难得的美德。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以,我们既要学又要思,把学和思结合起来,变成学识和见识。


  :学习时  :瞿孝军


  格物致知什么意思推荐搜索词:

  

  1.格物致知什么意思解释

  

  2.王阳明格物致知什么意思

  

  3.克明俊德格物致知什么意思

  

本文标题:格物致知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