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推荐文章1: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推荐文章2:聊一聊我使用电话和手机的经历
我是一位50后。我们小时候的梦想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今天想和年轻朋友们聊一聊我使用电话和手机的经历。
我记得最初的电话是带摇把的,在我10来岁的时候就知道有这种电话机了。1982年,程控电话技术引入我国,1990年代开始,程控电话在全国范围内逐渐普及。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曾在县委党校和宣传部工作,对外联系时,市内可以直接拨号,但出市区包括县里跟乡镇打电话,要用座机向长途电信局挂号,接通后电话局转过来开始通话。
1980年代,我们夫妻俩不在同一城市,相隔100多公里,电话联系就按平时的约定,定时到长途电话局挂号到对方单位,并在那里等候。一般情况下,挂电话的人少,等候一会儿可以搞定,如果人多,则要等一两个时甚至更长时间,还有可能因为线路故障白等一两个小时。通一次电话大约1到3元钱,要知道,那时的工资每月才几十元钱。所以那时人们之间的交流,一般都是书信。
据有关资料统计,1990年代我国固定电话拥有率为1.1%,11亿中国人(1990年我国人口为11.43亿)只有1.8万部手机,当时人们将它称之为手提电话,还有一种叫法为“大哥大”,这种手提电话就像大砖头一样,没有现在的手机那样精制。
那个时候,家里装有电话特别是有手机,那是身份的象征。
1992年9月我调来惠州,这里相对要发达一些。但家装电话也才刚开始,装电话得先向电话局申请,并需先交一笔3,000多元的初装费,然后才能选号和施工,其间得有1到3个月时间的等待。
这时安装的电话已是程控电话了,装好后在家就可以打长途。当我用自家电话打到原单位时,我原来的同事表达出非常羡慕的语气(那时内地家庭电话更少)。
电话的座机费是固定的,好像是每月26元,话费按使用多少另算。
家里没装电话或在外面有紧急事需要联系怎么办?这就有了专门做这门生意的公用电话亭,有些小店也顺带经营此项业务,随后,邮电部门推出了IC卡,类似于电话亭但无需人值守,方便了需要打电话的人。
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还有一种通讯工具曾短暂风行一时,叫着BP机,也称传呼机,BP机通过传呼台接到信号后,机主再通过固定电话回复。当时个人名片上一般都印有办公电话、家庭电话、BP机和E-mail,后来有了手机后名片上又才加上手机号码。
BP机这种通信工具随着手机的普及在经历了短暂的辉煌之后,很快地退出了历史舞台,大约只经历了七八年的光景。
今天我仍记得我的BP机号码是988-315088。
前面说的大砖头那种手提电话,是一种模拟信号技术,体型大,功能单一,价格昂贵,使用范围大多限于生意之人和富豪人家,其使用和存在的时间也不长。
大约从1993年代起,我国开始引入基于数字信号的手机,手机体积逐渐缩小,功能开始多样化,从此我国手机开始了普及之路。
我用的第一部手机是1998年从香港买回来的(当时内地手机货少且价格贵),然后去邮电局开户。我买手机用了3,800元,开户时还要缴纳初装费2,200元、无委管理费65元、SIM卡200元,共计6,265元(我购买和装手机的发票现在还在)。当时手机功能还没有现在这么多,记得开始时也只有语音通话,随后才有了短信等其他功能,那时我的工资每月才不到1000元,每月话费就要大几十上百元。
对比起来,现在的手机,不仅其价格相对便宜,而且在装程序上也简单方便多了。
还有那时的手机打进打出都要收费,话费也比现在贵,直到2009年10月1日全国手机才实施单向收费。
我开户时全国手机还是10位数,1999年7月22日全国统一升级为11位数,我的手机是在138后面增加一个零。
现在家庭已很少装固定(座机)电话了。
手机也由最初的单一的通话功能升级到更多功能了,包括收发短信、聊天交流、查询资料、收看新闻、影视传播、拍照视频、撰写文章、导航定位、购物旅行、银行转账,微信支付、身份认证等,可以说“一部手机在手,就能走遍天下”!
感恩社会的发展!感恩时代的进步!感恩科技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推荐文章3:七十年代的偏远农村地区,有固定电话吗?
#头条深一度频道上线#
刚才我在电视剧?《平凡的世界》里,看到由王雷饰演的孙少安在用村支部里的固定电话?给县里的田福军通话时,我就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那个时候的农村,真的有固定电话吗?
七十年代农村电话寻踪:一段被岁月尘封的通信记忆!
在历史的长河中,七十年代的农村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质朴而宁静。
那时的农村,是否已有了固定电话的踪迹?
下面让我们一同穿越时光的隧道,来探寻那段被岁月尘封的通信记忆吧!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句五、六十年代流行的口头禅,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然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七十年代广袤的农村时,却发现电话并未如想象中那般普及。
正如古人云:“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当时的农村,因地域、经济条件的差异,电话的普及程度也大相径庭。
在繁华的城郊或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地区,或许电话已经开始悄然走进人们的生活。
人口较多的大队,也或许能见到手摇电话的身影。
然而这些电话,主要用于公务的上情下达和会务通知。对于大多数普通民众来说,电话仍然是遥不可及的奢侈品。他们既没有摸过电话,更不会使用这个新鲜玩意儿。
“通信之路,阻且长矣。”
七十年代的农村,电话线路并未全面铺开。
生产队一般情况下,是绝对不可能有电话机的。信息的传递,仍依赖于传统的书信或口头传达。
正如《诗经》所云:“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在没有电话的日子里,人们只能通过书信来寄托思念,通过口信传递信息。那份期盼与无奈,溢于言表。
当然,历史的长河中,也总有一些例外。在某些经济发达或交通便利的地区,电话的普及程度要高于其他地方。
这些地区的人们,或许能更早地享受到电话带来的便利。
然而,对于大多数农村地区而言,比如这部电视剧里的陕北农村,电话的普及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随着时间的推移,电话?开始逐渐走进了千家万户。
从手摇电话到程控电话,从固定电话到移动电话。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让人们的沟通变得更加便捷。
正如古人所言:“千里始得足下土,吾辈更应砥砺前行。”通信技术的进步,正是时代发展的一个缩影,见证了社会的进步与繁荣。
回望七十年代的农村,虽然没有普及固定电话,但人们依然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历史篇章。
如今,当我们再次回首那段时光,不禁为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感慨万分。
“时光如水,总是无言。”
七十年代的农村通信记忆,虽已渐行渐远,但却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中。
我是一个妥妥的八零后,生于鲁西北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我记得自己都外出上学了,给家里打电话还是打到村支书家里呢!
您别忘了,这个时候依然是两千年左右了!
我记得在改革开放之前,也就是70年代末期,中国的通信设施还是比较落后的。
那时候,固定电话的普及率很低,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城市里可能有更多的电话,但农村可能主要依靠邮政系统或者派人传递消息。
70年代,具体指的是1970年到1979年,而改革开放是在1978年底开始的。所以整个70年代大部分时间,都是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因此,资源分配较为集中,基础设施的建设可能优先考虑城市和工业区。
然后,考虑到当时的技术水平。电话系统,可能需要较长的线路和基础设施支持。
而农村地区的地形复杂、人口分散,铺设线路的成本较高,因此村支部是否有条件安装电话?
这还真是一个让人值得商榷的话题!
另外,我想到一些历史资料或案例。比如,某些特殊情况下的农村可能会有一些应急电话,或者是政府机构如村支部因为工作需要而特别申请安装。
但这种情况,是否普遍存在呢?
在这里,我们还需要区分“电话”指的是哪种类型。
如果是手摇式电话还是更早期的设备?
在70年代,农村使用的电话可能是比较原始的。比如通过有线传输,需要连接到附近的交换局。
如果村支部离镇上的邮电局不远,或许有可能安装一部电话,但数量应该非常有限。
此外,参考一些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中的描写,或许可能对我们会有帮助。
例如,有些反映70年代农村生活的作品可能会提到通讯方式的落后。比如写信、派人送信等,偶尔有急事可能需要到镇上打电话。
总结起来,虽然不能完全排除个别村支部在70年代末期安装了电话的可能性,尤其是在靠近交通要道或有重要经济任务的村庄。
但整体来说,这种情况应该是非常少见的,不属于普遍现象。大多数农村地区的通信仍然依赖传统方式,电话的普及率极低。
在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农村,村支部安装固定电话的情况极为罕见,其主要原因如下:
1. 历史背景与技术条件!
- 通信基础设施薄弱:
70年代的中国,仍处于计划经济时期。通信建设重点,在城市和工业领域。农村地区网络覆盖率极低,长途线路稀缺,且维护成本高昂。
- 电话技术限制:
当时电话系统以人工交换为主,需依赖物理线路连接至乡镇邮电局。农村地形复杂、人口分散,铺设线路难度大,成本高。
2. 政策与资源分配!
- 优先级问题:
国家资源,优先满足城市和关键单位需求。因此,农村基层单位的通信设备配置较低。村支部若无特殊任务(如防汛、军事联络),通常难以获批安装电话。
- 财政约束:
农村集体经济薄弱,无力承担电话设备及线路费用。即使有需求,也需层层审批,实际落地可能性极小。
3. 替代通讯方式
- 传统信件与人力传递:
农村主要依赖邮政系统寄送信件,紧急情况则通过专人骑车、步行传递消息,效率虽低但成本可控。
- 广播与宣传喇叭:
政府通过有线广播系统传达政策指令,部分村支部可能配备简易扩音设备,用于集体活动通知。
4. 特例与阶段性进展!
- 少数试点村:
改革开放前夕(如1978年后),东南沿海等经济活跃地区可能试点引入电话,但范围有限。
- 军队或特殊单位:
若村支部驻地有部队、林场等特殊单位,可能沿用其内部通信设施,但这不代表普通行政村普遍拥有电话。
5. 社会文化影响!
- 信息封闭性:
农村居民接触外界信息的渠道有限,电话的缺失,反映了当时城乡数字鸿沟的显著。
- 集体化生活模式:
生产队活动以集体为单位,个人通信需求不高,进一步降低了安装电话的必要性。
结论如下:
70年代绝大多数农村村支部,是无法安装固定电话。少数特殊情况(如靠近城镇、有特殊任务)可能存在个别案例,但绝非普遍现象。
农村电话普及的转折点发生在改革开放后的80-90年代,随着乡镇邮电所扩张和“村村通”工程的推进,电话才逐渐进入寻常农家。
这一历史细节折射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基础设施建设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城乡二元结构下资源配置的长期差异。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推荐文章4: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推荐文章5:你知道“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句话出自什么年代吗?(一)电灯
#记录童愿成真时刻##我家那些亊#?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是我小时候,常听到大人们说的,人们憧憬向往的理想生活。多少有些调侃的味道,这理想和愿望已都真的成为了现实。
就说电灯吧,现在城市的孩子们可能不以为然,我可是有亲身经历、难忘的小故事。这真实的小故事讲给您听听:
我在老家上小学时,还是在50年代。每天晚上和姐姐一起趴在小炕桌上写作业,娘在旁边做针线活,炕桌上放着一个小煤油灯,三人共用。
因灯光昏暗,必须靠近一些,我时常被烧了头发,发出滋滋的声音。每天每个人的鼻眼儿被油烟熏得黑黑的 ,擤出来的鼻涕都是黑的。
刚上小学时,有一次写语文作业时,看不清楚书上的字,我就拿起书,靠近油灯去看,不小心,语文书右上角挨上了油灯上豆粒大的火苗。书角烧着了,娘立刻放下手上的针线,用大手迅速把火拍灭。但是书的右上角还是烧了十几页,幸亏没有烧到书中的文字。
因此我别扭了很长时间,看见语文书就不痛快,这可是上学后的第一本语文书啊,直到第二学期换了新书,心里才放下些。那本书,一直留到高中毕业。
三年级时来到天津,虽然住平房,但屋里有了电灯。看到墙上的一根灯绳垂下来,一拉,满屋生辉,亮如白昼。高兴极了,写作业觉得亮堂堂,再也不怕油灯烧到头发或烧到书夲儿了。
现在想想,其实当时全屋只有一个15瓦的电灯泡,可是,当时觉得比油灯强百倍,还记得那灯口有博棍的和螺丝口的两种。
后来生活不断提高,灯泡换成了水银灯管,多是30瓦或40瓦的,写字看书做针线活,都方便多了,心里更敞亮了。
现在住房条件改善了,老旧平房拆除了,有了自主产权的住房,灯饰也开始讲究了。客厅大气美观的吊灯,卧室温馨舒适的节能灯,SE丅灯,各种造型新颖的护眼台灯。
孩子们写作业有了舒适的环境,专用的桌椅,适用的台灯,他们幸福的童年,让我羡慕。同时也想起了我们的童愿早已成真。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推荐搜索词:
1.
2.
3.
本文标题: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