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五十一章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推荐文章1:正解老子||《道德经》第51章 生而不有,是谓玄德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 生而不有,是谓玄德
【经文】道生之,德畜①之,物形②之,势③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④。故道生之,德畜之,长(zhang)⑤之育之,亭之毒之⑥,养之覆之⑦。生而不有,为⑧而不恃,长⑨而不宰。是谓玄德⑩。
【考注】①畜:畜养。②形:动词,表现。③势:万物生长的自然环境。④莫之命而常自然:不干涉、不主宰万物,任万物自化自成。命,支配,干涉。⑤长:抚育,使……成长。⑥亭之毒之:使万物旺盛。亭,人所安定也。毒,厚也。《易》曰:圣人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列子书曰:亭之毒之,皆谓厚民也。(《说文解字》)⑦覆:维护,保护。⑧为:施为,成就。(《广雅》)⑨长:尊者,居高位者。⑩玄德:潜蓄而不著于外的德性。
【考译】道造生万物,德养育万物,万物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环境使万物生长起来。因此,万物没有不尊崇道而重视德的。
道之所以受到尊崇,德之所以受到重视,就在于它不主宰万物而顺其自然。这就是:道造生万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生长发育,使万物成熟结果,使万物得到抚养和保护。造生万物却不据为已有,成就万物却不自恃其功,为万物尊而不做万物的主宰。道之恩德,玄暗不可得见。
【导读】第2章,老子首次提出“作而不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第10章,老子首次把“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称之为“玄德”,本章是第二次称“玄德”。故本章可以看作是第2、第10两章的继续,着重讲“道”“德”对万物的作用。在这里,老子再次阐述了“道”以“无为”而生养万物的思想——老子认为,“道”造生万物,“德”养育万物,但“道”和“德”并不干涉万物的生长繁衍,而是顺其自然,因此,本章中心思想仍然是警示统治者秉持“清静无为”的治理理念。
【辨析】本章主要讲道德和万物的关系。解读正文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回顾一下老子在第21章讲过的“道”与“德”的关系:道造生万物,又赋予万物千差万别的不同属性,这些属性就是物的德。因此,道是万物本原,德是事物的具体属性,道是德的根据。因此,道和德之间,德是道的德,德不能离开道;德是道的具象和表现,德以道为自身运行的唯一根据,即“孔德之容,惟道是从”(21章)。
总之,道乃德的内在实质,德是道的外在显现;道为本体,德为具体;道是无形的,德是具体可见的;道包含德,德于道,它们是辩证统一的,即一体两面:德是有,道就是无;道为父,德为母。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万物之所以能够生长和发展,就是因为其顺应了客观的自然规律即大道,老子称其为“道生之”。道产生万物以后,由德来抚养它们,老子称其为“德畜之”。道和德共同构成了完整的“道德”体系,万物由道生,由德养,道和德就像是生养万物的父母一样,当然尊贵了,即“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老子的上述主张否定了上帝的存在,体现了其唯物主义立场。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万物以道和德为尊贵,是出于道和德自身的感召力,没有主宰者,没有命令和安排,而是它们对客观自然规律的自发遵从,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因为遵循自然规律,万物顺其自然地诞生,又自然而然地发展,生生不息。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这段话把道德之尊贵称之为“玄德”,此“玄德”表现有二:一是“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即造生万物,养育万物,使万物受到抚养、保护,使其生长发展,成熟结果;二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即造生万物,但不把万物据为已有;抚育了万物,但不自恃有功;引导了万物,但不强加干涉,不以万物的主宰自居。“不有”“不恃”“不宰”的共同本质是“无为”,故老子赞之为“玄德”,即道是无名英雄,其恩德玄暗不可得见。
大道深厚无私,实在是人类的楷模。大道自然,无欲无求,在付出的时候从不考虑得到回,更不会因为没有回而生怨愤。人类却不同,一旦付出多于回,或是欲望得不到满足时,我们就会感到烦恼和怨恨,有的人甚至还会走向初心的反面,不但伤害自己,也伤害别人。
【感悟】爱是不控制、不支配
童年本是人的一生中最无忧无虑、最快乐的时光,但现在的孩子好可怜,从小就承担着巨大的压力,作业、考试、补习班、兴趣班……
孩子的累来自学校和老师,更来自家长超高的期望值。
孩子是独立个体,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家长必须克服自己的占有欲、支配欲,在孩子有了独立意识后,就应该尊重孩子的意愿,引导他追索他自己的人生。从幼儿园开始,我们就要做孩子的引导者、支持者、合,而不是主宰者,这才是“不辞”“不有”“不为主”。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推荐文章2:86《道德经》第五十一章·道生德畜
原文:
道生之,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也,德之贵也,夫莫之命而恒自然也。
道生之、畜之,长之、遂之,亭之、毒之,养之、复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是谓玄德。
简译:
·道生之,德畜之;
这里的“道”指宇宙的开始,万物的创造者,神灵一般的存在。
祂创生万物,然后以“德”管理、养育万物。“德”在这里指“道”的运行法则或者行为体现。
那么“道”行为体现是什么呢?答案就在本章蕞后一句: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意思是: “道”创生了万物,而并不占有;兴做万物而不自恃功劳;虽处致尊但不肆行主宰;
·物刑之而器成之。
万物就是在这种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法则下,自由自在的发展变化,各种力量相互作用、交织共舞,蕞终形成了和谐、稳定、光辉灿烂的大千世界。
·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
所以万物都尊崇“道”,且效法 祂的行为。
·道之尊也,德之贵也,夫莫之命而恒自然也。
“道”之所以受尊崇,“德”之所以受到珍贵和效法,在于万物没有受到谁的指示和命令,就那样自由自在的发展,便可走向那和谐、稳定、健康、平衡的永恒之境。
·道生之、畜之,长之、遂之,亭之、毒之,养之、复之。
“道”苼发万物,以“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方式养育万物,万物自由的生长,繁育,逐渐强大、高耸、健硕,相克,相生,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是谓玄德。
创生了万物,而并不占有,兴做万物而不自恃功劳;虽处致尊但不肆行主宰;这种“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智慧,对万物而言,无异于天地间蕞温柔的恩赐,让每一粒尘埃,每一片叶脉,都沐浴在自由与和谐的光辉之下。
----------------
本章的深刻意义,犹如晨钟暮鼓,警醒世人莫要自命不凡,肆意践踏“自然无为”这一法则。万物皆有其道,顺其自然,方能和谐共生,繁荣昌盛。
同时,这也是对统治者的谆谆告诫:人民如同大地上的万物,沐浴在上苍的恩泽之下,自有其成长与完善的路径;治理社会唯有逐步减少对人民生活的干扰与操控,减少到没有干扰与操控的“无为”境界,方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与人民的幸福。
------------------------------------------------
注释: (老子时代主要使用【金文】)
“道”是“導”(向导的导)的本字。“道”字,甲骨文是一条四通的大路 + 中间一个人字,表示一个人行走在路上。
“道”字的引申含义很多,比如
①本义,动词:为人带路,当向导。
②动词:指导,教导,讲解,说明,表达。 比如: 道白 道别 道贺 道歉 / 能说会道
③名词:四通八达的大路。比如:道路 弯道 河道 水道
④名词:途径,方法,规律,法则。比如: 拳道 医道 长生之道
⑤名词:真理,正道(正确的道路)。 比如: 道德 道理 / 布道 传道 公道
⑥名词:指宇宙的开始,万物的创造者,神灵一般的存在。
这第6条名词含义是我们要重点讨论的。
春秋战国烽火连天,人心惶惶,世态纷扰如棋局,老子立于乱世之渊,沉思祸根之所在;或许得师之启迪,又或冥冥中灵光一闪,他恍若洞悉了那股浩瀚无垠、隐于无形的神秘伟力,祂悄然维系着天地万物的和谐律动,万物于其掌心悠然自得,演绎着世间安宁的奥秘与法则……老子遂以“道”为号,敬称此不可思议之存在。
据古籍所载篇章,此时“道”在老子的思想里绽放新颜: 祂既是宇宙诞生的起点,又是穿越时空、永不消逝的永恒; 祂如同万物的慈母,孕育万物,又悄然扶持其生长轨迹;祂静默而深邃,唯以一颗平和之心,方能触及那份灵犀相通。大道无边,无远弗届,万物含于其内,亦复为其所容; 祂幽邃难测,奥妙无穷,是世间言语难以穷尽的秘境。此情此景,与世间各地子民所膜拜的造物之主、神灵、上帝、真宰、天公、苍穹……皆有异曲同工之妙,虽名号万殊,然其核心精神相通;祂是人类灵浑深处蕞崇高的敬仰,是引領迷航心灵归途的璀璨灯塔。在这一层意义上,无论何种信仰,皆是对“道”这一至高存在的不同诠释与追寻。
以上是关于“道”的各种含义,《道德经》中有很多个“道”字,并不都是一个意思。(本章“道”字为第6条名词含义)
【德】 ①本义,动词:得之正直,得之有道,得之坦荡,无愧于心。
②形容词:合乎天道的,自得自在的。
③名词:合乎天道的思想、方法。
④名词:共同遵守的价值规范,符合是非标准的思想品质。
⑤名词:善行,恩惠。
⑥动词:感恩,回恩惠。
“德”是道的体现,“道”化生宇宙万物,这就是“德”,“道”性蕴含于万物之中,使之能够生存发展,也是“德”。“道”虽化生万物,却不以德自居,不占有,不图,不主宰...,这也是“德”。
· 依顺万物本性做事才能合于道。不失单纯素朴的天然本性叫做德。
· 德者得也;人因领悟、践行“道的原则”而具有了安静、自然、无为、纯朴、不争等品质,可以称为得道、有德。
·参考《文子》
☆闭九窍,藏志意,弃聪明,反无识,芒然仿佯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际,含阴吐阳而与万物同和者,德也。
○隔绝外部干扰,收藏意志理想,抛弃聪明,返回单纯质朴的状态;坦然从容的生活,远离纷争琐碎;自由自在啊,不去操控搅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万物和谐共处,这就是德。
【器】:金文是个象形字,像纵横交错的经脉血管连接着两侧众多内脏。造字本义:名词,由纵横交错经脉血管相连接的众多内脏组织。
【自然】
“然”是“燃”的本字。然,金文(月,即“肉”,借代兽肉)(犬,猎犬,借代狩猎)(火,火堆,烧烤),表示烧烤猎物。在远古时代,烤制熟食是生存能力突破性的一大进步,所以“然”也表示“合理、正确”。
【自然】自己 然。
·自 : 自己、自由;
·然:合理、正确;
即:
·自己合理、自己正确;
·自己完善、自己形成;
·世间万物有自平衡的能力,自己可以达到和谐、稳定;
·说荃面一点就是:世间万物(包括人类自身身体、人类社会、丛林世界、宇宙天体等等)自由发展变化,在没有(某种强大的主观意志)强加干预、搅扰的情况下,自己可以达到和谐、稳定、健康、平衡...。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万物各自之间会产生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的各种力量,它们相互作用,相互治理,经过漫长岁月的磨合,各自形成了自己的运行规律,生活习性,使整个宇宙达到了一种和谐、稳定、健康、平衡...的状态。
也可以说:曾经和谐、稳定、健康、平衡的大千世界,是经历无尽岁月的自由发展变化而形成的!
·“生态平衡”也是“自然”的一种形态;
生态平衡是说生态系统是趋向平衡的;生态系统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自己可以达到平衡!
【生态平衡】概念是在表达: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有这种自己形成平衡的表现,有自平衡的能力。
而提出【自然】这个概念的古代先哲们,则视野更加开阔,他们指出宇宙中一切存在,就是宇宙天体,大地,丛林世界,人类社会等等都有这种自己可以达到平衡的表现,都有自平衡的能力。
它们还有一个共通之处是,都强调了人类的干扰是破坏平衡的重要因素!
·人们常说:不要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自然”就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简称“自然规律”,自然就是规律。
“自然”也是宇宙法则;今天的宇宙星云、大千世界或者就是无数被称作宇宙尘埃的精微粒子自由发展变化而产生的,没有谁的操控、主宰;自己形成、自平衡!
老子的“无为思想”也是根据“自然”这一法则、规律提出的;
——因为“自然”,所以“无为”。
《道德经》通行本 王弼,深谙此理,他的译文中有“天地任自然.无爲无造.万物自相治理。”的句子,非常准确,也是这个意思。
-----------------------
自然一词发展到现代的意思有:
天然,非人为也;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不勉强,不局促,不做作,不拘束,不呆板,非勉强的;4、副词或连词,犹当然。理所当然;
5、人或事物自由发展变化,不受外界干预;
6、广义指的是自然界、大自然, 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包括物质世界及物质宇宙。
......
【弗】字并不是简单的“不”的含义,否则直接用“不”就好了。
如图 ↑
甲骨文,“弗”字,像绳子捆绑物体,或表示绳子捆绑箭支、矛、兵器等,表示休战。引申为:约束、限治、停止、(不如何如何...);
引申:因认识到自己的局限,而限治、停止自己的行为。
相对的,因万事万物有“自然”、就是自己然、自平衡的能力;所以限制自己,不过多干涉、影响!(如:生而弗有,为而弗志也...)
—————
“弗”字加个“人”字旁,就厉害了!是不是说:能够克己的人,才算踏入了佛门?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推荐文章3:道德经第五十一章 原文: 道生之,德畜之,物开形之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
原文:
道生之,德畜之,物开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孰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文中译文:
道孕育了世间万物,德养育了世间万物,天地环境给予了万物不同的形态特征,而世间的各种力量互相作用之下,万物又得到了各自的成长和成就。所以,世间万物没有不尊崇大道而重视德性的。道受到万物的尊崇,德被万物看重,这正是因为二者没有命令和约束万物,万物自然会对两者产生情愫了。
所以,大道孕育万物,德性养育万物,进而帮助万物成长,培育万物,使万物生长、结果、成熟,给予万物滋养、庇护。给予万物生命而不将其据为己有,抚育万物而不居功自傲,滋养万物生长而不主宰他们的命运,这就是所谓的“玄德”了。
看完此章我的理解为: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认为与此章中的道生一是一样的,由道生出的一种能量,这种能量生出阴阳五行,亦将道的这种虚拟能量以德的实体体现,德将道的能量给予天地万物,天地万物便形成各自不同的形状,当形状成长到一定的程度后便成长为各自成熟的状态,所以天地万物都是遵循道的能量而以德赋予的形态存在的。我认为道是能量德便是能量的实体体现,(比如说四季轮回、黑夜白昼相互更迭、动植物生生不息的生死轮回等)所以道德之所为,万物没有不遵循的,而是以此为能量各自繁衍生息。以道的能量为尊之始,而产生德的实体之贵,所以二者都不会以尊贵自处而命令、干涉、索取万物,一切顺其自然的按照“道”的精髓理念去影响成就万物。
所以道生出能量,以德的方式来给予万物,万物按照德的方式生生不息的成熟、复长,道给予了生命的能量、让万物遵循德的形式生生不息却不占为己有、长成后也不收获果实,所以这样的德行称之为“玄德”。我认为老子还是对而我们人的欲望进行了批判,“玄德”是道才能做到的,而我们人有思想有欲望有的人有时候有“德”,大部分人基本不明白“德”而知德行之人更是少之又少,所以道之所行恩德,玄暗而不明。晚安!#细品道德经# #读书# #阅读的温度#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推荐文章4:《道德经》第五十一章生命智慧
速进!解锁《道德经》第五十一章生命智慧
家人们,今天一起深挖《道德经》第五十一章,探寻古人对生命与万物的深刻洞见。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道孕育万物,是生命起源;德滋养万物,助其成长。就像阳光雨露让种子发芽长大。万物各自呈现独特形态,外界环境与条件促使其发展成熟。这启示我们,世间万物都有根源与发展规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正因道与德对万物意义非凡,所以万物尊崇它们。但道和德并非强制主宰万物,而是让万物自然生长。如同父母给予孩子生命与关爱,却不强行规划其人生,而是尊重孩子的天性与选择。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生养万物,德培育万物,让它们成长、成熟、繁衍。可道生养万物却不据为己有,有所作为却不自恃有功,滋养万物却不加以主宰,这就是深远的德。做人也应如此,帮助他人不求回,功成身退,保持谦逊。
家人们,国学智慧博大精深,关注我,一起探寻更多《道德经》奥秘。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推荐文章5:《道德经》第五十一章?原文?译文?体悟
2022.12.15
1.原文 ●第五十一章 ●
道生之,德畜[xù]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xù]之。
长[zhǎng]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zhǎng]而不宰,是谓玄德。
?
2.译文
道产生万事万物,德行滋养万事万物,具体的形体使万物得到显现。外界的形势环境使万物得到成熟。所以万事万物都重视道,珍视德。道被重视,德被珍视的原因,就是他们没有遵循任何命令,完全任凭其自然而然地发展。因此,道产生万事万物,品性滋养万事万物,促使万物生长、滋养、成熟、结果,并且抚养庇佑他们。产生万物却不占为己有,领导万物却不主宰,这就是深远、 玄妙的德行。
3.体悟
“道”与“德”对生命有着不同的作用。“道”是生命的缔造者,没有道就没有生命的开始,“德”是生命的教育者,没有德,虽然有道能够制造生命,但是生命不一定能够得到维持。
道为体,德为用,体用一源。
道为无,德为有,无有不二。
道为无极,德为太极(阴和阳)。
“道”与“德”是对立统一的,有道才有德,有德才有道,遵道就是崇德,崇德也就是遵道。
遵道崇德因为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产生的表现形式也不同,特别是作为为官者要有做事而不喜功,谋事而不贪利的格局。
要做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目标如一,一以一以贯之,持之以恒,直坚持下去,学道就是修德,修德就是学道!
每一个人修身养德是一辈子要做的功课。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推荐搜索词:
1.道德经第五十一章原文及译文
2.道德经第五十一章注音版
3.道德经第五十一章感悟及体会
本文标题:道德经第五十一章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