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报恩寺琉璃宝塔
大恩寺琉璃宝塔推荐文章1:从大恩寺琉璃宝塔:看中国古代对塔建筑的情有独钟之处
在中国历史上,古建筑的种类繁多,各有各的特色,其中塔形建筑以独特的形状,展现在世人面前。在中国历史上,古塔非常之多,以南京市秦淮区的大恩寺中的琉璃宝塔来看,它堪称是一座奇迹,被誉为“天下第一塔”,琉璃宝塔建于明朝朱棣时时期。当时明成祖让郑和监督建造,历经近20年才完工。
琉璃宝塔也成为中世纪七大奇观之一,1856年,毁于太平天国运动中。2010年,在遗址中发现佛祖顶骨舍利,加上之前发现的玄奘法师的顶骨舍利,这两颗舍利如同至宝般,以及许多遗物,为此,琉璃宝塔的重建工程提上日程。称为琉璃宝塔,主要是当时明朝采用琉璃修建的多。而2012年开工重建,2015年完工,但如今的琉璃宝塔,采用的是玻璃修建而成。
为什么不用琉璃修建?主要是考虑到地下地宫的安全,里面出土了佛祖舍利和阿育王塔等珍贵文物。如果采用木材料或石材料,重量必然会加重,对地宫形成威胁,因此采用比较轻盈的玻璃材料,但看起来没有古朴典雅。根据史料记载,大恩寺琉璃宝塔高达78.2米,采用琉璃修建,明朝动用了10万人力,耗资248.5万两白银,宝塔共有9层,设有146盏长明灯。
在《明会典》中的记载:“如烧制琉璃砖,所用白土,均在太平府采取”。在《太平府志》的记录中,这里的确生产白土。明朝利用这里的白土,烧制而成各种琉璃砖和琉璃瓦,由于是皇家修建,宝塔精益求精,光是琉璃工匠,就集齐了1714名。建成后的琉璃宝塔,用光彩夺目吸引世人的目光。
一:塔建筑的起源塔建筑在中国有着不一样的历史文化,而塔也和佛教有联系。在古印度中,塔伴随着佛教的兴起,然后和佛教一起传入我国,在中国称塔,但在古印度并不叫塔,而是称为窣堵坡,后来又简称为兜婆和塔婆。在中国的塔,种类繁多,可分为:八角形塔、方塔、圆塔、六角形塔、九重塔、无缝塔、龛塔、雁塔、楼阁氏塔等等,多达几十种类型,中国如今保存着两千多座古塔。
在佛教中,塔的意义很大,它不仅是藏经的重要地方,更是舍利的供奉地。当塔建筑跟随佛教文化进入中国时,却发生了变化,中国文化影响了塔的发展。从地域文化上来看,有印度塔、藏式塔、汉式塔,这三种塔比较常见。印度塔属于南亚次大陆,以及东南亚各个国家都有这种塔。藏式塔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有藏民的地方,基本也有藏式塔。而汉式塔主要分布在中国内地和朝鲜半岛,以及日本和越南等国,基本是受汉文化影响的地方,塔都是汉式塔的类型。
古代中,建塔也是分等级的,不同的等级,露盘层数也不同。根据《真谛三藏》等史料的记载,一:如来,露盘(层数),八层以上;二:菩萨,七盘;三:缘觉,六盘;四:罗汉,五盘;五:阿那含,四盘;六:斯陀含,三盘;七:须陀洹,二盘;八:轮王,一盘。
从这里看到塔的等级,等级越高代表的地位越尊重,八层以上都是供奉如来佛的,琉璃宝塔拥有九层,可见它的地位之高。在中国,汉式塔基本以土木、砖、金属、琉璃等材料修建。这和印度的不同,印度的是覆钵式类型。本土的塔,有着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存在,印度的塔却出现了与性有关的文化,这和印度的文化有关,也是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而修建塔中,在佛教里,是一种功德的表现,也是对佛教的信仰。
二:中国古代塔的类型变化从如今的塔的造型来看,汉式塔都非常优美和漂亮,有棱有角,加上琉璃瓦的闪亮,衬托出中华文化的魅力,这在西方都很难找到这种类型的塔。汉朝末年以后,在玄学、道教、佛学等的影响下,审美观念发生重大的变化。以前重在实用,如今人们更加注重审美,不管是社会、建筑、人物、自然、山川等,人们都以审美眼光来欣赏。在精神层面,更加追求放飞自己的心灵。此时的塔,还没有进入真正的发展期,只因制造的材料和技术,都缺乏经验。
隋唐时期,塔进入一个鼎盛时期,经过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到隋唐时候,塔的类型、高度、美观等,都有了巨大进步。此时佛教兴盛,塔更是繁荣。隋唐的塔刚健质朴,以大雁塔为例,它是中国如今最早最大的四方楼阁式砖塔,和印度的塔有点相似,还不能完全突出中国汉式塔的特点。而小雁塔才是真正突出唐朝塔的审美观念,大雁塔被明朝修建过,塔不能表现出唐朝的审美。
宋元时期,开始出现清秀雅典的塔,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繁荣,从中也影响到塔的修建。此时的塔,屋檐更加鲜明,下有楠木制作的斗拱支撑,檐角向上翘,看起来非常漂亮。此时的塔,逐渐形成明清时期的塔。明清时期的塔,繁复华美,更加体现儒家文化。此时明清的建筑不再追求创新,而是在细节上发挥,塔建筑也是如此。特别是在建造技术,以及雕刻技术上,发挥的淋漓尽致。比如:明朝的塔,都修建基座,宋元时代就缺乏这个。
明清的塔,代表中国塔建筑的巅峰,它形成一种塔文化,伴随的是中国塔建筑的演变史。为了追求美观,明清的塔,均有琉璃出现,其中大恩寺的琉璃宝塔就是典型的代表。作为八面九层的琉璃宝塔,是八角形塔的巅峰,更是塔建筑的典范。根据《御制大恩寺左碑》的记录,琉璃宝塔:高壮坚丽,度越前代。由此可见评价之高。
三:中国塔文化的独特在中国,一般寺庙中,都有塔的存在,只因为塔是埋葬舍利的地方,而寺庙又是法师修行的地点,两者的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关系。当然,也有不存在寺庙中的塔,这个因地域文化有关。寺庙中的塔,位于中间的位置,这是佛教精神性,崇拜主导的地位,更是在建筑形式上的表现。从印度传入进来的塔,一开始是没有宫塔制度这个造法的,经过中华文化的汉化,塔不再是一座单调的塔,它四周还匹配着各种建筑群,所以常出现在寺庙中。
所谓的宫塔制度,宫是指中国的宫殿模式,由围墙划分区域,结合中国的宫殿模式,建造出独一无二的中国塔。如今我们看到的塔,特别是明清时期的,和皇宫中的建筑,类型相似,尤其是屋檐部分,这种塔的寺庙,称为宫塔式寺院。除了这个,还有楼塔式寺院,它们都是寺院与塔的结合。不管什么样的寺院,塔都是寺院的主体建筑,和印度的相比,中国塔文化更加丰富,更能代表儒家文化和汉化后的佛教。
四:中国对塔文化的情怀中国对古塔情有独钟由来已久,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古塔对中国的意义非凡,在许多方面影响着中国人,由此中国产生了对塔的眷恋之情,都有哪些因素?
1:佛教的影响,由于佛教对古代中国的影响之深,人们信仰佛教,而塔是佛教的中心象征。当佛教世俗化后,塔建筑也被中国古代建筑师吸收与改进,配合庭院式的建筑,塔更是以一种文化元素融入其中。
2:皇家权威的影响,由于皇权至上,皇家的建筑是完美、精湛的代表。朝廷在建造塔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许多杰出的建筑,都有朝廷的身影。以琉璃宝塔来看,没有朝廷的支持,是不可能完成的,毕竟需要的人力物力太多,不是一般人能够支撑的,因此,辉煌的古塔,是离不开朝廷身影的,由此也影响到平民百姓的思想和崇拜。
3:高层感体现,在中国古代许多建筑中,唯一最高的建筑是塔,用高度是对佛教文化的尊敬。对于皇家园林,或许很多人无法进入,感受不到,但对皇家修建在寺庙的塔,还是可以近距离观看的,而塔的高度,一般都会成为一个地方的标志性建筑,高层建筑塔文化和文学文化完美的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独特的中国塔。
五:总结从塔的形式类型、高低不同、精密与复杂程度等,都体现每一个朝代,每一个地方的塔,均有差别。中国对塔的情有独钟,是由历史文化所熏陶出来的,即使是从古印度引进的,但也经过汉化、本土化、世俗化等,形成一种中国人喜欢的独特建筑文化。塔不仅仅是在建筑造型上让人留恋,它的细节更是让人惊叹。
在众多塔建筑中,佛教文化随处可见,有佛祖、菩萨、金刚等众多佛像,它们可以是雕塑像被人供奉,也可以是被雕刻在墙上,被人欣赏。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塔文化有着独特的魅力,吸引众多人的喜欢。在如今现代化中,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的崛起,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建筑同时。塔建筑,也有着自身的古老、沧桑、朴质、文化底蕴深等魅力,它们是中华文化中一部分。
大恩寺琉璃宝塔推荐文章2:Nanjing’s Porcelain Tower 大恩寺琉璃宝塔刷爆英国媒体版面,只因神龙见首,“伦敦兄弟”即将揭开面纱
大恩寺琉璃宝塔推荐文章3:大恩寺到底有谁在啊?康熙你要来三次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康熙南巡图》第十一卷江宁恩寺局部
清代王翚、杨晋绘制 | 北京故宫博物院
本文字数1178字
阅读需要4分钟
“你一句春不晚 我就到了真江南”
当下南京 游人如潮
三百多年前的一个春天
康熙皇帝也不远万里
第三次南巡至此
他又一次登临金陵城高处
远眺春色、激昂赋诗
而看似闲适的游赏之下
却藏着另一番帝王谋略……
1684年,康熙首次南巡。
他在江宁期间第一次见到了大恩寺以及琉璃塔,于《南巡日记》中这样赞叹:
恩寺,规制宏壮。宝塔九级,金碧琉璃,尽镂梵相,结构之巧殆竭人工,非前代内帑所修,不能至此。
他登上琉璃塔即兴赋诗,留下一代英主的不凡气魄:
|南京大恩寺琉璃塔实景复原 摄影:禹涵
登临塔顶之后,康熙还亲自挥毫为宝塔每层各赐题一匾:
南京大恩寺琉璃塔实景复原 摄影:禹涵
1689年,康熙再下江南。
第二次南巡结束后,曹筌担任“《南巡图》监画”,征召画家开始绘制《康熙南巡图》。
|《康熙南巡图》第十一卷:恩寺(局部)
《康熙南巡图》共绘十二巨卷,第十一卷开卷就可看到大恩塔,在浩浩荡荡的巡游队伍前,大恩寺被塑造成显著的江南文化地标。
1699年,康熙第三次南巡。
得知琉璃塔因灾出现损坏后,他下令由官府出资立即予以修复,工程刚一结束,就再次登临宝塔。
|康熙时期大恩寺《金陵四十景图》 高岑
塔下六朝古都欣欣向荣的场面,让康熙又一次豪情进发,写下了《修恩寺塔初毕登之》五言律诗:
塔势摇晨旭,凭陵上九霄。
琉璃庄净域,金碧启香寮。
地俯三山近,江环匹练遥。
隔窗云雾起,户户瑞烟飘。
历史记载道,康熙六下江南,至少三顾大恩寺。这座明朝遗存,为何让清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如此钟爱?
康熙乾隆爷孙俩是出了名的爱“微服私访”,但帝王们的出巡并不仅仅是游山玩水,多有政治上的考虑。
江浙地区在清朝前期反清复明的气氛浓厚,康熙六次南下除了视察河工,还有体察民情的用意。
|《康熙南巡图》中的南京街景
作为朱明王朝皇家庙宇,大恩寺与明孝陵一样,在明清易代之际成为明遗民的栖身之所和文化寄托。
石涛、戴本孝、髡残等明遗民画家,在清朝统治初期的几十年间聚集于大恩寺长干里一带,他们在大恩寺的交游代表了一批遗民的情感指向。
|髡残,《恩寺图》,在南京期间作品
为了安抚明朝遗民,几代清帝南巡时都曾多次造访大恩寺,石涛本人也在僧侣和其他义民文人中迎接康熙,此地成为了清朝当局呼吁与南方文人和解的地方之一。
|《康熙南巡图》局部
值得一提的是,康熙六巡南京,五次都坚持亲自祭拜明孝陵,他认为:
洪武乃英雄奋起建功立业之主,不可与他君并,朕当躬往致奠。其祭文着撰拟进览。
在1699年的第三次南巡时,他还题写了“治隆唐宋”,称颂朱元璋的功绩超过了唐太宗和宋太祖。
这些举措都彰显了康熙南巡的文治深意,而我们也见证到了“天下一统”之下的康乾盛世。
|全景动态版《康熙南巡图》
参考文献:
《南京大恩寺史话》.祁海宁、龚巨平著
《明遗民画家与南京大恩寺———以石涛、戴本孝、髡残在金陵恩寺的活动为中心》.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
《康熙南京踏春,明孝陵、玄武湖、秦淮河一个都不少》.江苏文脉
《大恩寺琉璃塔-永乐之大窑器》.无用研究社
:大恩寺遗址景区
编辑:陈琪
审核:赵嵘
发布:郑钦月
仅供交流分享,不涉及商业用途,版权属于原,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权益,或所标并非第一原创,请联系后台,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审核处理。
点分享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