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的推荐理由
水浒传的推荐理由推荐文章1:24年过去了,为什么98版《水浒传》仍然是经典,解析幕后故事
1994年,央视决定拍摄《水浒传》,作为四大名著中最晚进行拍摄的影视剧,导演、演员们都顶着很大的压力。
因为其他的三部作品都是毁誉相半,褒贬不一。
《西游记》拍摄于1982年,1986年在央视播出了前11集,1988年全集25集才播出完毕,主要被吐槽的点是剧集太短。
《红楼梦》筹备于1981年,杀青于1984年,这部剧遭到了很多学者的攻击。
《三国演义》1990年投入拍摄,1994年正式上映,此剧最大的问题是角色更换得太频繁,导致观众出戏。
因此,这一次拍摄《水浒传》央视抱了一雪前耻的决心。
总导演选定的是张绍林,他曾是《三国演义》剧组中的导演之一,行业经验非常丰富,国内很有含金量的奖他都拿了个遍,专业能力也是有目共睹的,由他担任总执行导演一定事半功倍。
但是张绍林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却不是很开心,按影视学术界来讲,
“改编名著就等于是挖祖坟”,肯定是要挨骂的。
不管怎样,他还是临危受命接下了挑战,也给自己找了个恰如其分的理由“只要拍得好,观众们也没有嫌弃的理由,就不会挨骂”。
既然想拍出经典,那各个方面都需要足够的精彩才可以,没想到剧组刚一筹拍就遇到困难。
01、民间流传的《水浒传》是有很多版本的,有的是70回的,有的则更详细一些是100回的。
小说整体的大纲是一致的,唯一的区别就在于“招安”的部分有没有。
负责剧本主编剧的人员争论不断,有的人认为既然有长有短,那就应该拍长的,尽可能的还原原著,充分的将其内容展现。
但编剧顾问田连元则简直拍摄短篇幅的,精简剧情,主要是讲述好汉们的兄弟之情,最后以所有人聚集梁山决定起义结束,给观众留下一个喜庆的结局。
张绍林再三考虑、斟酌觉得这两个方案都不妥。
此剧的核心内容是百姓们不愿再受压迫,决定起义最后被招安,若是只拍摄前半段,舍去起义后发生的一些,相当于外强中干,阵仗很大,实则没有核心。
但要是完全按照原著,首先经费不足以支撑,其次原著的主线不够明显,很容易让观众入戏。
比如,小说的前40回主要是以人物传记为主,详细生动地描绘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书迷读起来也是津津有味。
可是到起义后,侧重点则放到了战争上,人物的塑造不够细致,会让人觉得粗制滥造。
最后,他力排众议,决定乾坤大挪移地确定了主要的5个主演,并以他们的故事作为整部剧的发展线,删除多余、重复的内容,精简浓缩,让整部剧剧情额的走向清晰,明朗。
为了确保剧本的质量,张导将编剧“软禁”在了秦皇岛专门的院子里,不让他们跟外界有接触,最到程度地让他们专注。
直到剧本的内容全部审核通过,他们才被放出来,其中一人张争光,由于创作是压力太大无法入睡,经常需要靠吃有助于睡眠的药物,渐渐的却形成了依赖性,日常的生活中也需要靠药物助眠。
此剧播出后,湖南有位网友由于入戏太深,看见宋江带着兄弟们接受招安听从朝廷安排后,愤怒地将自己家20寸的电视给砸了,此事还登了。
央视电视台得知后,第一时间给其买一个24寸的大电视,并亲自送到家中。
由此可见,这部剧当年的热度、受欢迎程度有多高。
02、剧本确定后,张导又对打戏如何拍摄犯了难。
《水浒传》主要的的精髓就是草莽英雄们见义勇为,扶危济困,其中不少的武打戏份。
豹子头林冲,原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头领了一批虎豹般的勇猛之士;花和尚鲁智深,主要事件则是倒拔垂杨柳、拳打镇关西的故事。
108个好汉,不论男女都有身怀绝技,个个武功高强。
因此除剧本外,武打戏是这部剧的重中之重,打戏拍得好,成功了一大半。
但是当年内地的娱乐圈发展缓慢,各种技术和设备都不先进,甚至处于落后阶段,关于打戏方面的经验更是薄弱。
最终,张导和副导演张纪中商议,决定邀请袁和平出马。
袁和平著名的动作指导,绰号“八爷”,
1962年以演员身份出道,8年后,转型成为了一名动作指导,由他指导的影片有成龙的《醉拳》,李连杰的《黄飞鸿》,武侠剧《卧虎藏龙》等。
剧组能请到袁和平,张纪中的牺牲可大了。
正式筹备阶段,张纪中因一次意外,胯骨多处地骨折、损伤,整台手术进行了7多小时才脱离危险。
伤筋动骨一百天,他刚好一点,就安耐不住地杵着拐杖去找了袁和平。
当时,袁和平正在杭州等拍戏,第一次请他时,他果断拒绝了,张纪中连人都没有看见,第二次的还是无功而返。
拒绝的主要原因,他也拖助手转达了,他从来没有指导过电视剧的拍摄,整体的节奏肯定是和电影不一样的,其次就是拍摄的周期过长,和他后面的工作安排有冲突。
但是张纪中并没有放弃,他知道《水浒传》在书迷的心中的地位,一定要尽可能地追求极致。
他听剧组的工作人员说,袁和平晚上会有吃宵夜的习惯,于是他拖着自己伤残的腿和美食,守在房间门口。
袁和平刚一打开房门,就看见在门口凄凉的张纪中,对方一脸真诚地说“古有刘备三顾茅庐,今有张纪中三次邀请,您答应吧”
这不达目的誓不休的阵仗,他怎好再拒绝,就这样袁和平答应指导。
说到做到,袁和平将很工作计划都往后延期,专心直至地突投入到了《水浒传》剧组,并且还带着自己的袁家班。
剧中所有的搭戏无一例外都是他设计的,很多武打替身也是他袁家班的成员。
整部剧一共拍摄了15个月,他和他的团队就干了15个月。
张导将文戏和武戏的演员分为了两拨,武戏演员全部由袁和平管理。
短短的时间内,原本一点不过功夫基础的好汉们,不仅武艺高强,武打的场面更是精妙绝伦。
剧中,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绝对是高光之一。
拍摄时,袁和平为了能凸显出花和尚盖世武功,以及效果呈现的逼真性,要求必须将树埋进土里,而且一定是演员亲自将拔出。
树是埋进土里了,但是演员尽管再力大无穷也不可能拔出呀!
于是,他找来了带吊车,让演员借用吊车的力量,真实还原花和尚这一场景。
就因为这个场景,当时演花和尚的演员臧金生差一点受伤。
由于电车设备老化,在启动后钢丝断了,一直在空中旋转,打得到处都是,离臧金生的头就一扎的距离。
可以说,剧组的演员是在拿命拍戏。
想必当年关注此剧的朋友们,应该听说过“武松打虎”是用的活老虎吧!
当时,剧组专门从动物园找一只三岁大的东北虎,这个年龄的老虎已经属于成年了,个头非常大,很凶猛。
为了拍摄此景,剧组专门用在演播厅外面搭了个2米多高的铁栅栏,里面有树、草、房屋,这是演员和老虎的活动的范围,摄像组则在一旁的小笼子里进行拍摄。
老虎的脾气秉性根本摸不透,
正式开拍后,老虎根本不愿意配合,直接一跳冲出了笼子,所有人都惊慌失措大喊“老虎跑出来了”,好在它只是“罢工”,自己找了个地方睡觉了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后来,又调来了一直孟加拉虎,可能是品种不同,这只老虎就没有上一只凶悍,一波两折才得以完成此场景。
而这些的主意都是袁和平提出、指导的,他绝对担当的起“幕后英雄”的称号。
他不仅创作出了很多无法复刻的打戏,还培养了一大批动作人才,而这些人现在已经成为了内地动作指导的中流砥柱。
03、整部剧最重要的两个因素确定后,现在就差演员的选定了,于是导演们一致决定进行全国招募。
当年选导演、选角色,绝对不是谁腕大、谁名气大就选谁,而是谁有真本事,谁最符合角色的气质。
如,饰演阮小五的演员,他原是健美选手,对于表演根本没有接触过,但是导演就是看中了他的正气凛然、气壮山河的气质,当场决定选用他。
原著中对阮小五人物的描述:一双手浑如铁棒,两只眼有似铜铃!
这句话用来形容张衡平,也恰如其分。
还有吴用的扮演者宁晓志,他原是南京军区文工团的演员,导演见他的第一眼就被他自身儒雅的气质所吸引,并觉得吴用这个角色非他莫属。
也许这就是命中注定,只要是符合角色外形、气质的人,就有机会。
接下来,我们简要介绍一下主要人物。
李雪健(宋江)
李雪健应该算是导演第一个挑选的演员,可是当他接到邀请的时候,他狠心地拒绝了。
首先是他认为角色脸皮厚太严重,戏剧舞台上、话剧舞台上都曾出现过,创作的空间太有限了。
其次,剧本中的人物设定太坏了,最后既然带着兄弟们接受招安了,他不喜欢。
尽管自己心中已拿定主意,但是耐不住导演的一再邀请,最终,他还出演了。
为了能演好这个贯穿全剧的角色,他可谓是煞费苦心。
剧中浔阳楼写诗那段,他特意请了书法老师学习毛笔字,苦练了本个月,才有了剧中宋江潇洒提笔的场景。
李雪健在拍摄招安接圣旨时,故意将屁股翘得很高,尽显奴性,也难怪观众会气愤到砸电视。
事实证明,李雪健老师将宋江演“活”了,他的坏深入人心,就连他的 母亲都告诉他暂时不要回山东老家了,乡亲们都恨透你了。
臧金生(鲁智深)
试戏现场,此角色可谓是竞争激烈。
臧金生的专业能力很强,北电的毕业生,入行后也经常出演土匪、强盗等角色,角色气质上的拿捏也是很到位,唯一不足的就是太瘦了。
当时的他只170斤,要想达到花和尚魁梧肥硕的身形,导演命令他必须达到200斤。
为了能顺利地拿到角色,臧金生向导演保证,两个月内必达目标。
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他开始疯狂地增肥,每天没有别的任务,就是吃好喝好睡好。
增肥了一段时间后,他又开始健身,因为花和尚是壮而是不胖。
整个过程搞得臧金生痛苦余生,但结果是好的他成功的争取得到了角色。
丁海峰(武松)
武松在选角时,真正印证了“是你的角色它自己就会来找你,不是你的甭管使什么招都没用”。
张导对武松选角就一个要求,
“男人看了会嫉妒,女人看了会喜欢”。
可就这一个简单的要求,却始终找不适合的人选。
而且这个角色还一定不能凑合,因为武松是五大主线之一。
主要的演员团队都已经到齐了,但是武松这个角色是始终没有找到满意的,这可把张导急坏了,
结果,他在路过时,无意间看见旁边有一位坐在屋里看电视的少年,他眼前一亮。
这人正是丁海峰。
当时,丁海峰刚毕业,也拍过几部戏但是反响多不好,当张导跟他说想让他试戏武松时,他像是遇见了伯乐。
进组后,张导对他的第一个要求就是练壮,尽可能的将自己的肌肉的维度涨几倍。
虽然丁海峰的能出演武松是个意外,但是他凭借自己的出色的表演赢得了观众们的认可。
此剧播出后他名气大噪,一跃成为了当红演员。
赵小锐(李逵)
李逵的精彩部分主要在整部剧的后半段,由于赵小锐出演过于精彩,
观众们认为,赵小锐就是李逵,李逵就是赵小锐。
一开始导演听说赵小锐很擅长游泳,便想让他出演阮小七,但是由于他太喜欢李逵这个角色,一心只想出演李逵。
他为自己争取到了试戏角色李逵的机会,导演也很满意他的表现,和臧金生一样,他的问题也是太瘦了,要想出演此角,体重必须达到180斤左右。
赵小锐这时可管不了那么多,只要是能让他出演李逵,什么要求他都答应。
于是,他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从原先的 150斤爆增到了182斤。
重要章节“李逵岐山打虎”,和武松一样使用的也是真老虎。
生性再勇猛的人, 面对一只真老虎也会很胆怯、害怕,为此,拍的的前一太天晚上,他给父母和妻子写了两封信,可以理解为“遗书”。
但好在危险的事情没有发生,这段起分一共拍摄了6条,总共用时一个多小时,这一个多小时对于赵小锐来说简直像过了10年。
宋文(武大郎)
除了快意豪情的梁山好汉外,武大郎这个角色也是让人印象深刻。
别看宋文只有一米五左右的身高,但他绝对是剧中武功最高的人。
宋文并不是专业演员,而是工人武术队的成员。
无论是拳脚功夫,还是枪刀剑戟他样样精通,多次在全国武术比赛中取得冠军。
一开始他最想出演的其实是王英,但是导演觉得他没有角色的风流劲,一脸老实样到是演武大郎很合适。
他接受了导演的建议,出演了武大郎。
事后他还调侃说“这个角色很轻松,不用练武,不用练肌肉,每天就是蒸馒头”。
梁丽(孙二娘)
梁丽一开始进组争取的角色是潘金莲,但是被导演拒绝了。
为了营造出武大郎和潘金莲身高差,导演组在选角色的时候设定“潘金莲”必须一米七以上。
不死心的梁丽又为自己争取了孙二娘的角色,哪知又被吃了闭门羹。
导演的理由是他们需要找个身材壮实的演员饰演,她不合适。
回到家后,梁丽考虑孙二娘不一定必须要“身材壮实”,
于是她给导演打电话沟通,她觉得孙二娘应该是一种以柔克刚的角色,美色是她必不可少的“武器”。
在梁丽的说动下,导演被同意让她出演孙二娘。
让梁丽出演孙二娘是正合适,虽然角色是个男人性格,但是她必定有女人的妩媚在,梁丽将这两者的把控的很好。
总结
虽然内地的娱乐圈发展的迅速,每年上映的剧有几十部,但是观众们宁愿看十几年的剧,都不愿意了解一下现在的剧。
因为,现在主场团队都各怀鬼胎,制作方希望尽管看到收益,演员希望得到流量,很少有真正创作的团队。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不光是演员的努力,导演、编剧、服装、道具,任何一个环节掉链子都会失败。
可以一部好的影视作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
而《水浒传》就是如此。
标注:原创不易,抄袭、洗稿必将深究。图片于网络,如果请48小时与我联系删除。
水浒传的推荐理由推荐文章2:为什么说读懂开头第一回,就读懂了整部《水浒传》?
《水浒传》是四大名著之一,在这四本书中,小说家们都用了一个相同的笔法,那就是将全书的主题浓缩在开头的第一回里。例如《三国演义》第一回通过桃园三结义及张角黄巾三兄弟来引出三个国家兴衰的故事;《西游记》第一回通过猴王西游学道,影射了唐僧西天取经之事;《红楼梦》第一回则通过甄家的兴亡,来对照贾家的败落。《水浒传》的第一回也采用了相同的写法,将全书的主题隐含在其中,读懂这一回至关重要。
在版本方面,《水浒传》有繁本与简本的区别,一般认为百回的繁本更接近原貌,明朝嘉靖时人郭武与万历时人李贽读的就是这个版本。一百回版的《水浒传》里,第一回回目叫作“张天师祈禳瘟疫 洪太尉误走妖魔”,在它的前面还有一个“楔子”;而在金圣叹改编的七十回版“古本”中,第一回是“王教头私走延安府 九纹龙大闹史家村”,他把原来的“禳瘟疫”与“走妖魔”部分并入了契子里。在金圣叹的版本中,许多诗词都被删掉了,而且他还对原文若干地方进行了润色,已失其原貌。所以,我们在解读第一回时,采用的是一百回的繁本,而且将契子并在其中来读,试着弄明白这部分内容究竟有何深意?它又是如何概括全书主题的?
明朝版本的《水浒传》
《水浒传》第一回有什么深层内涵?《水浒传》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其中有九十九回讲的都是宋徽宗当政年间的事,唯独第一回的故事发生在北宋中叶的宋仁宗年间,可见这一回具有高度的独立性。
和《西游记》一样,《水浒传》也是以邵雍的作品来开头。它引用邵雍写的《观盛花吟》来感叹五代乱世结束,北宋的太平日子即将来临。在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的极乱之后,天道终于循环,上界的霹雳大仙下降转世为宋太祖赵匡胤,这个天子扫清寰宇、荡静中原,建立起了大宋帝国。当时的道士陈抟就高兴的说:“天下从此定矣”。因此,《水浒传》的开头是从乱世进入了太平时期。
从宋太祖到宋仁宗这段时间里是宋朝的上坡路阶段。太祖是上天的霹雳大仙,仁宗则是踏地的赤脚大仙,他们影射的就是三十六天罡与七十二地煞。宋仁宗当政时期,北宋国运走向了巅峰,一连三九二十七年都是五谷登封,号为“三登之世”。然而物壮则老、日中则斜,在极盛之后,北宋开始转向衰败。《水浒》中写道:“嘉祐三年上春间,天下瘟疫盛行,自江南直至两京,无一处人民不染此症”,一场忽然起来的瘟疫打断了宋朝发展的步伐。当时的“文曲星”包拯亲自出俸合药,救治万民,谁知疾病控制不住,“瘟疫越盛”。于是便有一干“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庸官合群商议,上奏天子,请求道士来“禳瘟疫”,这样便间接导致了洪信“走妖魔”的公案来,为宋朝从大治走向大乱埋下了伏笔。
因此《水浒》写道:
“不因此事,如何教三十六员天罡下临凡世,七十二座地煞降在人间,哄动宋国乾坤,闹遍赵家社稷。”
以上“契子”的内容,它暗示宋朝即将由盛转衰,而《水浒》所讲的就是宋朝末世时期的故事。
其实历史上宋仁宗嘉祐三年并未发生大瘟疫,《宋史》里也没有洪信这个人,《水浒传》只是用宋仁宗来影射宋徽宗,用洪信来影射高俅而已。徽宗因迷信道教而导致国家衰败,所以《水浒》说仁宗听信佞臣之言,祈求道士来做法禳瘟,导致国家由盛转衰;洪信刚愎自用、愚昧圣听,放走了妖魔,与高俅盗窃权柄、残害忠良相呼应,这就暗示了一百单八将出现的原因。
张天师究竟向洪信暗示了什么?在繁本《水浒》第二回的开头有一首诗,其中有两句说道“自来无事多生事,本为禳灾却惹灾......高俅奸佞虽堪恨,洪信从今酿祸胎”,这可谓是第一回的主旨了。
第一回写道宋仁宗在嘉祐“三年三月三日”坐于宸殿,受百官朝贺,所谓三三得九,九是极阳之数,这个日期也暗示着宋朝开始转向衰败。早朝时丞相赵哲与文彦博班奏说京师瘟疫盛行、民不聊生,请求陛下采取“释罪宽恩,省刑薄税”等措施,以便“禳天灾,救济万民”。于是仁宗便下令降赦天下罪囚,免除民间赋税,这本已是周全措施,应保持定力、尽心而为。然而疫情不见好转,仁宗龙体不安,便想“无事生事”起来。这时恰逢范仲淹“越班启奏”,请求朝廷修设三千六百分罗天大醮,并请宣嗣汉天师星夜来朝。
仁宗立即批准范仲淹的建议,派殿前太尉洪信为天使,前往江西信州的龙虎山请天师张真人来朝。洪信星夜赶赴抵达龙虎山后,便问监宫真人说:“天师今在何处?”住持真人回答说:“这代祖师号曰虚靖天师”,他性好清高,所以结庐在山顶,修真养性,要想见他,得太尉一人亲自上去。那个住持真人特别叮嘱说太尉需要“一点志诚心”才能见得天师,洪信便应允下来。
第二天,众人送洪信来到山脚下,住持真人又再次告诫说:“太尉要救万民,休生退悔之心,只顾志诚上去。”谁知这个洪信是一个娇贵的草包,他才走了二三里路,便埋怨这是件苦差事,初次萌生了退悔之念,所以天师化一只老虎来吓唬他;之后,洪信走了三五十步,又对皇帝口出怨言,再生退悔之念,所以又有大蛇来吓唬他。最后天师见他并无“志诚心”,便直接出面劝返。洪信下山后,才知道那个劝他返回的道童就是天师。
“太尉要救万民,休生退悔之心,只顾志诚上去。”
通过考证,我们可以知道,其实这个姓张的天师就是张继先,历史上确实有这么一个道士。《宋史·徽宗本纪二》就记载说:“赐张继先号虚靖先生”。而最早记载水浒故事的《大宋宣和遗事》也有对张继先的记载,里面说宋徽宗崇宁五年,解州有一只蛟在盐池作崇,布毒气十余里,伤人甚重。朝廷便“诏命嗣汉三十代天师张继先治之”,事成之后,宋徽宗封张继先为“虚靖真人”。《水浒传》从《大宋宣和遗事》中继承了这个故事,将蛟龙施毒改成了“张天师祈禳瘟疫”。因为张继先是徽宗时候的人,而《水浒》写的是仁宗时期,所以才把他写成了一个儿童。但其实历史上的张继先在宋仁宗死后才出生,因此这也属于小说家之言。
张天师屡次向洪太尉与宋仁宗暗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要怀有道童一样“志诚心”,保留住赤子之心,才能救赈灾民。如果皇帝与太尉都无诚心,或者认为吃素的形式便是志诚,那怎么能够救万民于水火呢?因此,主持道士说的:“朝廷天子要救万民,只除得太尉办一点诚心”、“如若心不诚,空走一遭”,这便是“禳瘟疫”的真谛。如果朝廷能够坚持文彦博提议的以民为本之措施,那么瘟疫即使一时肆虐,终究也会像白虎、大蛇一样退去;而如果朝廷无有志诚,不诚心待民,而是将万民的性命托付给道士与鬼神,那不过是空走一遭罢了。正因为宋朝失去了爱民的志诚心,迷恋方术鬼神,而且重用像洪信这样的奸臣,所以上天要放出石碑下的一百零八个“妖魔”来惩罚它。
道童之心,最为志诚
洪信放走妖魔,北宋极盛而衰《大宋宣和遗事》说昔日黄帝斩蚩尤,将其封印在池中,后人便立祠以祭祀。日久之后祠宇颓败,故而变为蛟来害人,张继先便请蜀将关羽和山神石氏来平乱,将其封印起来。这个故事对《水浒》“误走妖魔”的内容可能有影响。而更早的时候,唐朝也有一个类似的故事。《集异记》说唐朝苏州有个百姓名叫汪凤,他的家中常有青气冲天。县里有一个名叫张励的小官知道后,认为可能有宝玉藏在地下,便向汪凤买下了这块地,之后组织人手进行开挖。他们挖到六七寸深时看到一个盘石,盘石下面有一个大柜,被铁索严密的封了起来。张励急忙打开铁柜,又拆去铜盘,忽然有一只大猴跳出来,盘中有石铭写道:“祯明元年七月十五日茅山道士鲍知远囚猴神于此。其有发者,后十二年胡兵大扰,六合烟尘,发者俄亦族灭。”之后,在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起兵造反,果然使唐朝陷入了战乱。
《水浒传》第一回吸收了前代的故事框架,将其改成了“洪太尉误走妖魔”的情节。当时在请完天师之后,洪信便在道观里游玩,忽然他看到一所殿宇,上书“伏魔之殿”,于是便问道士们这是什么地方。主持真人回答说:“此是祖老大唐洞玄国师封锁魔王在此”,这可能暗示里面封印的是唐朝安史之乱时的反贼们。洪信听说,便执意要看魔王。道士们惧怕太尉的权势,只得把封皮揭了,看到里面只有一座石碑,上面写着“遇洪而开”。
在洪信的命令下,大青板终于被工匠们挪开了,里面立即滚出一道黑气,在空中散作百十道金光,然后向四面八方散去。主持真人叫苦不迭,急忙跟洪信说这里埋的是一百单个魔君,“放他出世,必恼下方生灵。”因此,这一百零八个人是应运而生的魔王,而造成他们存在的正是洪信这种庸官。这个庸官在回京述职时,向仁宗隐瞒了“误走妖魔”的事。
因此,简单的来说《水浒传》第一回表达了两个基本观点:一、皇帝失去志诚之心,迷信道教鬼神,使国家走向衰落;二、佞臣们仗势胡为,制造了无数造反的妖魔,遂使宋江等人降生人间,“哄动宋国乾坤,闹遍赵家社稷”。
水浒传的推荐理由推荐文章3:为什么要读《水浒传》?
关于四大名著我不用多说,大家都了解。近期,有人质疑,说不能读《水浒传》,里面打打杀杀,是对学生的毒害。对此,浙江省教育厅回复读《水浒传》的必要性。原文如下:
您的来信我们已经认真阅读,感谢您对中小学生成长的关爱。孩子是祖国的未来,阅读又是教育的基石,中小学生读什么书,怎么读书,备受社会关注。您认为中小学生不适合读《水浒》,关于这个问题,自古就有“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的说法,著名学者刘再复先生也认为《水浒》“蕴含着毒气和血腥气”,可见您的顾虑与担忧是有一定道理的。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将《水浒》收入中小学课文,甚至提倡整本书阅读?我想教材编写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关乎国家下一代接班人的培养,关乎国家的前途与命运,作为教材的编写者绝对不会草率为之,肯定是经过好几番讨论研究才能确定,而且教材的审定也是要一关一关慎重审查的。最后《水浒》内容能被选入教材,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考虑:
第一,《水浒》文学价值巨大。《水浒》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长篇小说,开创了白话章回体小说的先河。即便是刘再复先生,他也不否认《水浒》“是有才艺、有艺术魅力的大才子书”。可以说《水浒》是一部非常接地气、最能反应现实与人性的文学作品,书中很多创新之处,被后世文学争相模仿。仅从文法角度来说,全书“行文如行兵”,谋篇布局非常纯熟,将草蛇灰线法运用得淋漓尽致。明代文学家金圣叹曾指出,水浒书中的十五种创新文法,包括倒插法、夹叙法、大落墨法、绵针泥刺法、弄引法等,这些写作手法直到今天,我们仍能常常看到。中学生通过阅读,可以从文本的语言、人物塑造和情节设计等方面赏析作品,提升语言技能和鉴赏水平。
第二,《水浒》是批判性阅读的好载体。《水浒》价值取向与现代文明不合拍,是阅读《水浒》不可回避的问题。但阅读《水浒》是否必会造成中学生误入歧途?目前并没有证据表明当代青少年误入暴力犯罪深渊,与《水浒》有直接的因果关联。就算退一步来说,如今阅读的渠道太多太多,但单靠“堵”的方式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堵不如疏,疏不如引,惟有理性地引导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与随心所欲、听之任之,让学生个体“偷摸着自由阅读”相比,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水浒》内容被选入教材,又何尝不是明智之举?正如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敏强所认为的,“《水浒》内容很有价值,应在中小学课本中保留,但是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授课老师有必要进行引导。”我们不能一味地强调其经典性而完全忽略对学生困惑的引导,也不能因为其充斥“暴力”等元素而因噎废食,应该让学生理解中国古典小说中的“精华”和“糟粕”,要以理性的态度来解读它,通过解读,实现解“毒”。
所以,我们也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能够用准确的方式引导中小学生实行批判性阅读。批判性阅读能力,是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实际上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已经注重批判性阅读与思维习惯的培养,也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这对学生阅读思维乃至个人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第三,《水浒》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这其实是前面两点的延伸。《水浒》没有给我们展现一个“正确”的世界,而是一个多样的世界。有善,有恶,有善与恶之间的种种不得已,幻想、隐忍、挣扎、妥协、反抗……一言一行背后都镌刻着人性的复杂。丰富且深刻的内核,是《水浒》被列入名著的理由,也是值得我们(包括中小学生)一读再读的根本原因。中小学生该怎样阅读《水浒》这部名著呢?教学中,教师会引导学生读故事、读人物、读社会、读人性,如“庙堂失序与江湖理想”“个体失路的偶然与必然”“快意恩仇与暴力滥杀”“水浒女性的是是非非”“侠义与忠义”“江湖聚义的善与恶”“反叛与归顺”等专题探究,学生带着这些思辨性的专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去开展深度阅读,不仅能够进入文本深处,也能培养他们的个性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阅读可以丰富思想、增长才干,促进人的思想观念的现代化,但如果阅读仅仅读了文字却无思考,那么阅读就没有任何意义。学生通过批判性阅读的过程,能够有效筛选信息,“站出来”去分析思索深层意义,阅读才发挥了其真正的意义。所以,重要的不在于你“读了什么书”,而在于你“怎样把每本书读好”,有针对性地指导孩子阅读,让他们学会判断,在经典书籍(包括《水浒》)中吸取精华,才能真正让阅读为学生打好精神底色。
心随文动,相互映发,质疑思辨,提要钩沉……这些都
本文标题:水浒传的推荐理由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