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的翻译推荐文章1:《清平乐村居》丨那些年,我们一起读过的课文

  听音频,让全国最好的声音带你穿越回到少年


  初中《语文》第2册 人教2001年版


  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山东济南府(今济南市)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清平乐村居的翻译推荐文章2:简读《清平乐·村居》,感受田园牧歌中的质朴温情与生活画卷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辛弃疾的这首《清平乐·村居》,宛如一幅清新自然的田园风俗画,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农家生活场景,词中洋溢着质朴的生活气息和温馨的家庭氛围,让我们领略到南宋乡村生活的独特魅力。


  

  上阕:村居环境与温馨画面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词的开篇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简单而又质朴的村居图景。低矮的茅草屋,潺潺流淌的小溪,溪边生长着的青青绿草,寥寥几笔,便营造出了一种宁静、清幽的氛围。


  “茅檐低小”,显示出这户人家生活的简朴,没有华丽的屋舍,却有着与自然相融的质朴。


  “溪上青青草”,则为画面增添了一抹生机与活力,让人仿佛能感受到溪边青草的鲜嫩与清新。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在这宁静的环境中,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正带着微醺,操着柔媚的吴地方言,相互逗趣、谈笑风生。“醉里”二字,不仅描绘出老夫妻饮酒后的惬意状态,更烘托出他们生活的闲适与悠然。


  “吴音相媚好”,生动地展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感情和温馨的互动,那轻柔婉转的吴侬软语,仿佛带着江南水乡特有的温柔与韵味,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情趣。“白发谁家翁媪?”看似不经意的一问,却引发了读者的好奇与遐想,进一步增强了画面的感染力。


  

  上阕通过对村居环境的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宁静、和谐、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为下阕对孩子们的描写做了铺垫,也奠定了全词温馨、质朴的情感基调。


  

  下阕:农家儿女的劳作与童趣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这描绘了家中两个大孩子的劳作场景。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地里辛勤锄草,展现出他的勤劳与懂事,承担起了家中田间劳作的重任。


  二儿子则在家里专注地编织着鸡笼,动作娴熟,显示出他的心灵手巧。这两句诗,将农家儿女的勤劳刻画得栩栩如生,让我们看到了他们为家庭默默付出的身影,也反映出当时农村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小儿子的形象则与两个哥哥截然不同,他是那么的天真活泼、顽皮可爱。“亡赖”一词,在古代并非贬义词,而是形容孩子天真无邪、顽皮淘气的模样。


  小儿子正趴在溪边,悠闲地剥着莲蓬,享受着自己的小乐趣。一个“卧”字,将小儿子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神态描绘得淋漓尽致,仿佛我们能看到他趴在溪边,嘴里哼着小曲,手脚并用剥莲蓬的可爱模样,让人忍俊不禁。


  

  下阕通过对三个孩子不同行为的描写,展现了农家生活中孩子们的天真烂漫和勤劳懂事,与上阕老夫妻的温馨画面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一幅完整而生动的农家生活画卷,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情趣和天伦之乐。


  

  意境心境


  

  这首词最大的特点是运用了白描手法。辛弃疾以简洁质朴的语言,不加过多的修饰和渲染,如实地勾勒出了村居的环境、人物的形象和活动,却能让读者感受到其中丰富的情感和生活的韵味。


  像“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等语句,简洁明了地描绘出事物的特点,使画面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和感染力。


  

  同时,词中的细节刻画也十分生动。比如“醉里吴音相媚好”,一个“醉”字和“相媚好”的描写,将老夫妻之间的深厚感情和温馨互动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中,“卧”字更是神来之笔,将小儿子的天真、顽皮刻画得入木三分,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情趣。


  这些生动的细节,让整首词更加鲜活,仿佛带领读者走进了这个农家小院,亲身感受着他们的生活。


  

  而在结构上,这首词层次分明,布局合理。上阕先描绘环境,再引出人物,为全词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下阕则分别描写三个孩子的活动,从大到小,依次展开,使整首词既有整体的和谐感,又有丰富的变化,生动地展现了农家生活的全貌。


  

  这首词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农耕社会中乡村生活的宁静与和谐,展现了普通百姓家庭的天伦之乐和勤劳质朴的品质。在古代,农业是国家的根基,乡村生活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首词为我们了解南宋时期的乡村风貌和人民生活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同时,它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家庭、亲情的重视,以及对自然、质朴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清平乐村居的翻译推荐文章3:清平乐·村居[给孩子读的古诗词]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吴音:指吴地的方言。


  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翁媪( ao ):指老公公、老婆婆。


  无赖:这里指顽皮、淘气。


  卧:指趴着。


  [大意]:茅草屋的屋檐又低又小,屋前的溪边长满了青草。老夫妻说着让人沉醉的吴地方言聊天逗乐,他们满头白发,是谁家的老人?


  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地锄草,二儿子正编织着鸡笼。最惹人喜爱的是顽皮的小儿子,他正趴在小溪边剥着刚摘下来的莲蓬。


  [鉴赏]:这首词在辛弃疾的词中显得别具一格。词中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画面,呈现出一种清新的风格,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


  清平乐村居的翻译推荐文章4: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村居》

  原文


  村居


  高鼎 清代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译文


  农历二月,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轻拂堤岸的杨柳陶醉在春天的雾气中。


  村里的孩子们早早就放学回家,赶紧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注释


  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醉:迷醉,陶醉。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等蒸发出来的雾气。


  散学:放学。


  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鸢:老鹰。


  创作背景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高级编辑陈恒舒:关于这首诗,近年来有一些选本和赏析文章称其为“高鼎晚年归隐于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即兴之作”(周啸天《啸天说诗》,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甚至说高鼎“遭受议和派的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晚年归隐于上饶,诗中孩子们无忧无虑放风筝的生活,大概是诗人壮志难酬后心之所向的生活”(李娜《浅谈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代童趣诗》,《文教资料》2017年第1期)。


  这些说法其实是误将另一首同题作品——辛弃疾《清平乐·村居》的写作背景原封不动地照搬了过来,“强加”在高鼎《村居》的头上。究其原因,这两首诗均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篇目,均写乡村生活,也都写到了儿童活动(辛词中有“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之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经常将这两首作品相勾连,一来二去,遂成张冠李戴之误。


  《拙吾诗文稿》中的诗作均以年代为序编排,从《村居》所在的位置来看,这组诗当作于同治二年(1863)春,当时三十六岁的高鼎正避乱宁波乡间教书为生,写的乃是战火不曾波及的宁波乡间的盎然春意和童真童趣。


  赏析


  这首描绘春天风光的小诗,是诗人闲居农村时的即景之作。


  “草长莺飞二月天”写时间和自然景物。生动地描写了春天时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柳树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草长莺飞”四个字,把春在的景物写活,使读者仿佛感受到那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氛,读者的眼前也好像涌动着春的脉搏。


  “拂堤杨柳醉春烟”写村中的原野上的杨柳,“拂”,“醉”,把静止的杨柳人格化了。枝条柔软而细长,轻轻地拂扫着堤岸。春日的大地日暖融融,烟雾迷蒙,微风中杨柳左右摇摆。诗人用了一个“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写活了杨柳的柔态;写活了杨柳的神韵。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主要写人物活动。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孩子们放学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儿童正处在人生早春,儿童的欢声笑语,兴致勃勃地放风筝,使春天更加生机勃勃,富有朝气。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结尾两句由前两句的物写到人,把早春的迷人渲染得淋漓尽致。


  春景既然如此动人,生活在这如画的春光中的人更是如此,诗的后两句,由景而及人,诗人饶有情致地写了一个群童放风筝的场面。天气实在太好了,连平时爱在外贪玩的小学生们也一反常态,放学后早早地回到家,赶紧放起风筝来。“散学归来”用一“早”字,说明连孩子们也让这风和日丽的气候给打动。


  全诗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写人,前半部分基本上是写的静态,后半部分则添加了一个动态。物态人事互相映衬,动态静态彼此补充,使全诗在村居所见的“春”景这一主题下,完美和谐地得到了统一。


  《村居》是一首七言绝句。此诗第一、二句写时间和自然景物,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春天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明媚、迷人的景色;第三、四句写的是人物活动,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这首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洋溢着欢快的情绪,给人以轻松、美好的感受,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高鼎(1828年-1880年),字象一,一字拙吾,浙江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清代诗人,有《拙吾诗文稿》。高鼎生活在鸦片战争之后,大约在咸丰年间(1851~1861),其人无甚事迹,一般人提到他,是因为他写了一首有名的与放风筝有关的的诗——《村居》。


  清平乐村居的翻译推荐文章5:六一儿童节,来品一品辛弃疾这首《清平乐·村居》的三个妙处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亡 同:无)


  诗即生活,生活即诗。


  戎马一生的辛弃疾,39岁就告老还乡了。此时陪伴诗人的是邻人,和三个儿子。一个16岁左右,一个13岁左右,一个7岁左右。


  诗人并没有在颓废中老去,反而在乡村生活中,领略到生活之美,诗性之美。


  辛弃疾用一双诗性之眼,在“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绝美《西江月》中,也曾为我们呈现过。


  这首词最大的特点是“重”字的运用。


  古人最忌讳重字,但这首词重字竟有三处,分别是:青青,低小与小儿,溪上、溪东与溪头。


  然,妙就妙在这三处重字的运用。


  妙处之一:青青。夏天是“蕃秀”的季节,一切植物都在拼命生长,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这是天地气交、万物华实的一种表现。


  处在这一大环境中,我们才能感受到万物的生发之气,给我们带来的能量与信息。


  妙处之二:低小与小儿。低小,言居住的状态,是乡村农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房子很小,但幸福还在。又


  低矮又简陋的茅草屋,并不能阻止幸福的发生。


  房子大小,与幸福无关。


  有没有爱,才与幸福有关。


  妙处之三:溪上、溪东与溪头。


  三个溪字,画面感极强,既展示了辛弃疾填词时的广阔审美视角,也点明了上饶水多的地理特点,同时溪水也代表着自然之美。


  人只有融入自然,才能感受自然带来的心旷神怡。


  除重字之妙外, 三个动词“锄”、“织”、“剥”的使用,也非常精妙。


  孩子们天真浪漫,热爱生活的形象,跃然纸上。


  即使时光已悄然走过八百多年,我们从中依然能够感受到辛弃疾与家人其乐融融的生活场景。


  今天是儿童节,希望辛弃疾这首快乐的《清平乐》,能给你捎去一份童趣与天真,带你领略生活中的诗意与美好。


  :严勇。


  清平乐村居的翻译推荐搜索词:

  

  1.清平乐村居的翻译意思

  

  2.清平乐村居的翻译文

  

  3.清平乐村居的翻译意思20字

  

本文标题:清平乐村居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