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推荐文章1:医学史上的4月16日:沙利度胺可以改善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历史上的今天,即1992年4月16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人员首次道沙利度胺(Thalidomide)可以改善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提高接受骨髓移植的患者的生存率。随着新应用的发现,沙利度胺“亦正亦邪”一波三折的应用史上又开启了新的篇章。


“海豹儿”的罪魁祸首

  沙利度胺(反应停)于20世纪50年代初开发,最初目的是用于治疗癫痫。人们逐渐发现这个药对癫痫的治疗效果并不明显。而随后,却发现了沙利度胺除了镇静、催眠作用外,还有强大的止吐效果。于是将它大量地应用于止吐及治疗早孕反应,“反应停”这个名字也由此得来。但随着沙利度胺在止吐和治疗早孕反应等方面的应用开始,大量的畸形儿也随之出现。这些孩子没有四肢,手和脚直接长在身体上,样子很像海豹,因此医生们把他们叫作“海豹儿”(海豹肢症phocomelia)。1957年~1962年,英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非洲、拉丁美洲等相继出现了1万多名海豹儿。


  澳大利亚的产科医生William McBride和德国的儿科医生Widukind Lenz同时怀疑到沙利度胺的应用和婴儿致畸的关联。之后,在1961年,Widukind Lenz用实验证实了上述猜测。之后,沙利度胺立即从市场上被召回。相对于上述国家,美国则幸运得多,药理学家和医学博士Frances Oldham Kelsey以“需要该药进行进一步的药理研究”为理由,拒绝了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对理查森梅里尔制药公司申请沙利度胺在美国上市的请求,从而使美国的孕妇得以幸免。后来的研究发现沙利度胺作为一个手性化合物(指分子量、分子结构相同,但左右排列相反,如左右手),其R-构型抑制妊娠反应活性,而S-构型有致畸性。即使服用R-构型沙利度胺,依然无法保证其没有毒性。


  作为“反应停”事件的主谋,沙利度胺从此被打入冷宫。


沙利度胺应用的新发现——人设由坏转好的开始

  20世纪70年代起,人们开始发现沙利度胺对麻风、风湿病和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作用。1998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先后批准沙利度胺用于治疗麻风结节性红斑和骨髓瘤(myeloma),但是因其致畸作用,严格限制在孕期或者针对备孕妇女用药。2006年5月,沙利度胺被批准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此时,沙利度胺再次成为了研究热点,续写了峰回路转的传奇。


改善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提高存活率

  历史上的今天,即1992年4月16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人员首次道沙利度胺可以改善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提高接受骨髓移植的患者的生存率。要知道,自唐纳尔·托马斯开始应用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后,异体移植排斥反应这个词就伴随着移植失败和死亡而来。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or反应,是异体移植能否通过排斥反应的第一步。


  而沙利度胺的作用就是改善移植物抗宿主反应。自此,沙利度胺从恶到善,随着新应用的发现,这个药一波三折的应用史上又开启了新的篇章。


沙利度胺简介

  沙利度胺是一种合成的谷氨酸衍生物。在室温下,它是一种白色结晶粉末。


  20世纪50年代,由德国开发,主要用于治疗癫痫。然而,由于缺乏疗效,它被一度用作辅助睡眠,同时也曾被广泛用作孕妇怀孕期间的止吐药。


多面手沙利度胺

  国外学者道,用沙利度胺治疗7例不能用各种抗炎药和免疫抑制剂治愈的类风湿患者,在几周内,在400~600 mg/d的剂量范围内,症状大部分得到缓解。所有患者的红细胞沉降率和类风湿因子滴度均恢复正常或下降,其中1例在12周时消失。沙利度胺联合甲氨蝶呤治疗顽固性类风湿关节炎7例,其中5例坚持治疗,4例3~9个月内关节压痛减轻,关节肿胀减轻。


  沙利度胺治疗风湿病的适应症范围如下:


  1.白塞氏病。


  2.系统性红斑狼疮。


  3.类风湿关节炎。


  4.结节红斑、克罗恩病。


  5.硬皮病:治疗12周后,可明显减轻胃食管反流症状,治愈十二指肠溃疡,并导致色素沉着。


  6.顽固性强直性脊柱炎、多发性骨髓瘤(MM)。


  临床治疗风湿病的剂量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并维持在一个最高量较为安全。


是药三分毒

  沙利度胺的不良反应包括:嗜睡、头晕、嗜睡、头痛、便秘、恶心、呕吐、口干、干性皮肤、红斑、丘疹、水泡性皮疹,但一般情况不严重,停药后可消失。


  应注意的不良反应是多发性神经炎,主要症状是表面或深度感觉丧失和肌肉无力;症状的发生与剂量和持续时间不成比例;症状开始出现的时间也有很大差异;对于未终止治疗的病例,这些症状是不可逆转的。此外,还应注意白细胞减少、肝功能异常以及众所周知的致畸作用。其他罕见的副作用包括心动过缓、水肿、血凝异常、肾衰竭、肺炎、感觉不良和甲状腺功能减退。


  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推荐文章2:移植物抗宿主病日 专家呼吁重视慢性排异早期干预黄金期

  中国青年客户端讯(中青·中青网记者 夏瑾)每年2月17日是移植物抗宿主病日(GVHD Day)。该疾病日由美国移植与细胞治疗学会(ASTCT)等全球九大组织共同成立的GVHD联盟发起,旨在联合患者、医护人员及社会各界力量,提高对移植后排异反应的认知,推动早期疾病管理,最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今年该疾病日首次进入中国。


  近年来,我国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呈现“井喷式”发展趋势,年均增长率达10%,移植总量位居全球第一。然而,约50%的患者在移植后面临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等并发症风险,其中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俗称“慢性排异”的发生率高达30%-70%。


  新桥医院血液病医学中心主任、重庆市首席医学专家张曦教授介绍,cGVHD不仅累及皮肤、指甲、口腔、眼睛、胃肠道、肝脏、生殖器、关节筋膜或骨关节等多个组织和器官,更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2年以上晚期非复发性死亡的首要原因,且由于cGVHD早期症状多样且不典型,容易被漏诊误诊,超过50%的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中至重度,严重影响患者移植后的生存时间和生命质量,因此“早筛、早诊、早治”是最关键的管理准则。


  张曦强调,慢性排异和移植的原发病复发问题是移植术后患者面临的两大核心挑战,在cGVHD早期管理的黄金期进行干预至关重要。他建议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术后应与移植中心保持密切联系,一旦出现疑似排异反应,应尽早确诊并接受规范治疗。


  “‘早治’不仅指确诊后的初始治疗应尽早启动,还意味着在一线治疗未能达到预期疗效时,应在医生评估下尽早调整治疗方案。”张曦补充说。


  近年来,治疗cGVHD的靶向药物JAK抑制剂、BTK抑制剂、ROCK2抑制剂等逐步应用于临床。其中,ROCK2抑制剂于2024年11月28日纳入新版国家医保目录。


  张曦表示,cGVHD的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创新疗法的可及性固然重要,但术后随访的规范化管理同样关键。“希望社会给予cGVHD患者更多关注,助力患者迎接更美好的未来。”张曦说。


  张曦教授与病人家属沟通病情。受访者供图


  :中国青年客户端


  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推荐文章3:移植物抗宿主病日:专家呼吁重视慢性排异早期干预黄金期

  :环球网


  每年2月17日是移植物抗宿主病日(GVHD Day),由美国移植与细胞治疗学会(ASTCT)等全球九大组织共同成立的GVHD联盟发起。今年,该疾病日首次进入中国,旨在联合患者、医护人员及社会各界力量,提高对移植后排异反应的认知,推动早期疾病管理,最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近年来,我国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年均增长率达10%,然而约50%的患者在移植后面临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等并发症风险,其中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俗称“慢性排异”的发生率更是高达30%-70%。


  新桥医院血液病医学中心主任、重庆市首席医学专家张曦教授表示:“cGVHD不仅累及皮肤、指甲、口腔、眼睛、胃肠道、肝脏、生殖器、关节筋膜或骨关节等多个组织和器官,更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2年以上晚期非复发性死亡的首要原因,且由于cGVHD早期症状多样且不典型,容易被漏诊误诊,超过50%的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中至重度,严重影响患者移植后的生存时间和生命质量,因此‘早筛、早诊、早治’是最关键的管理准则。”


  张曦教授指出:“慢性排异和移植的原发病复发问题是移植术后患者面临的两大核心挑战,在cGVHD早期管理的黄金期进行干预至关重要。而尽早建立免疫耐受以维持免疫稳态,不仅有助于治疗cGVHD同时能保留移植物抗白血病(GVL)效应,更可降低原发肿瘤的复发风险,拥有双重价值。因此,我们建议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术后应与移植中心保持密切联系,一旦出现疑似排异反应,应尽早确诊并接受规范治疗。”


  (图为张曦教授在与患者家属沟通病情)


  在治疗层面,超过一半的cGVHD患者在接受一线标准治疗后仍需二线或更后线的治疗,包括甲氨蝶呤、吗替麦考酚酯等,近年来JAK抑制剂、BTK抑制剂、ROCK2抑制剂等靶向药物也逐步应用临床。对此,张曦教授表示:“‘早治’不仅指确诊后的初始治疗应尽早启动,还意味着在一线治疗未能达到预期疗效时,应在医生评估下尽早调整治疗方案。”


  其中,部分cGVHD的创新疗法已纳入新版国家医保目录。2024年12月9日,国家医保局在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解读活动中重点列举了9种具有代表性的药品,这些药物具有较高临床价值和创新性,价格大幅下降,并填补了治疗领域的空白。其中就包括cGVHD治疗领域的ROCK2抑制剂。


  张曦教授强调:“cGVHD易反复发作并持续进展,治疗的核心在于维持免疫稳态与逆转纤维化。ROCK2靶点的发现及其相关创新疗法为患者带来了新希望。ROCK2抑制剂这类创新疗法价值在于恢复免疫平衡并逆转纤维化的双向机制,有助于双重治疗目标的尽早达成。”


  此外,张曦教授呼吁:“cGVHD的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创新疗法的可及性固然重要,但术后随访的规范化管理同样关键。特别是在我国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数量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我们希望社会给予cGVHD患者更多关注,凝聚多方力量,共同助力患者迎接更美好的未来。”


  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推荐文章4:骨髓移植后肺功能又出现不可逆损伤 16岁白血病少女双肺移植成功获新生

  东方网通讯员李东、沈天正6月2日道: 6月1日,16岁的小新和妈妈手挽手,脚步轻快地走出了瑞金医院的大门,当她看到阳光穿过头顶的树叶洒进街头,心头也涌入了大片大片的快乐——“上海复苏了,我也复活了!”小新的重生十分不易,用九死一生形容也不为过:白血病后骨髓移植不到两年,就因不可逆的肺损伤做了肺移植手术,术后又赶上了疫情……但不幸中的万幸是,她在医护帮助下迈过了艰辛的每一步,终于迎来全新的人生。


  两年前,小新因持续的贫血,找到在瑞金医院血液科的胡炯主任医师,最终被确诊为混合细胞型白血病。小新很坚强,陆续挺过了化疗、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等一系列治疗。然而去年底,小新出现了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慢性移植物抗宿主反应——进行性呼吸困难,是由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引起的。


  去年11月,小新肺功能已经无法代偿,还出现了重度营养不良和肌肉萎缩,身体状态极差。瑞金医院多学科团队立刻开展讨论,专家认为:小新肺功能的损伤已不可逆,而且情况越来越糟,只有肺移植手术一条途径。


  “虽然这类患者在肺移植中不多见,但结合国内外肺移植中心的回顾经验,患者进行肺移植后总体预后良好,生存和生活质量获益较为显著。”胸外科杜海磊副主任医师介绍说。


  3月13日,一位脑死亡的患者捐献了他的器官,小新幸运地获得肺移植手术机会。由于移植成功与否与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密切相关,在医院各部门的协调配合下,国内著名肺移植专家陈静瑜教授团队和瑞金医院胸外科李鹤成教授团队当机立断,决定在第一时间为小新行全麻下行平卧位不断胸骨序贯式先左后右减容双肺移植术。


  手术的一个难点在于供肺需要与身高体重、心胸比率匹配,小新体型瘦小,胸廓也很小,医生在术中进行了肺部修剪整形及部分肺部减容,最终双肺成功移植到小新体内,功能及血液循环良好。此外,不断胸骨的术式创伤更小,恢复更快。


  在手术室、麻醉科、体外循环、肺移植团队的紧密配合下,经过近7个小时奋战,手术顺利完成,小新住进了ICU。术后3天非常关键,医生需要严密监测她的各项生命体征,来判断刚移植到体内的肺脏是否在良好地工作,随时调整治疗,以免前功尽弃。此外,如何在避免超急性排斥的同时进行有效的抗感染治疗,也是一个重大考验,每次用药的调整,都需要医院多学科专家的反复讨论。


  4月29日,小新转入胸外科病房继续治疗、康复。尽管在上海疫情防控最紧要的关头,为了确保小新斗志始终在线,胸外科向医院申请让小新的妈妈进院陪护,经过严格的疫情防控流程,母女俩疫情期间在病房团聚了。同时,胸外科团队再次组织了线上多学科专家的会诊,针对小新肝功能受损、术后康复等问题又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安排。


  “看到小新,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样,就希望她健健康康的,快乐地奔跑,肆意地追求梦想,真希望孩子赶快好起来。”护士长胡琰霞说,小新的坚强成熟下,也有孩子气的一面,一般上午查房、抽血比较早,小新喜欢睡懒觉,就为她特意调整了时间,等她睡醒了再做检查;而且,小新瘦弱且静脉细小,两年多的时间里打针、抽血次数太多,因此请麻醉科医生帮她做了动脉留置套管针,尽量减小痛苦。


  康复科孙昕医生每天都要陪伴小新完成康复训练,那些看起来很简单的动作,对于术后病人,特别是呼吸系统仍未完全恢复的小新来说有时是很艰难的。孙医生就跟小新说:“现在你走不动,就把我当成你的拐杖,但一定要加油,未来的路还有很长,你妈妈也在等着你,我希望你不仅能自己大步向前走,还能陪好妈妈做她的依靠。”


  由于小新营养状况一直欠佳,食堂的盒饭吃了太长时间,她有点挑食,因此,医生、护士们都在想办法,让她多吃一点。小新妈妈说,疫情最吃紧的那段时间,病房的护士们会特地买来零食饮料给小新,责任医生杜海磊只要一有空,就找小新聊天,给她打气。


  或许小新不是那么幸运,她那么年轻,就要与残酷的白血病进行抗争。但小新又是幸运的,她得到了及时精准的诊断治疗、多学科的研究讨论、技艺精湛的手术、细致入微的护理康复。


  今天,小新带着这一腔崭新的呼吸出院了,她笑着说:“大上海保卫战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我的身体保卫战也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她说现在就想“飞”回去,回家第一件事,要好好抱抱她的猫猫狗狗们。


  李鹤成主任指出,目前大部分人对肺移植术还不了解,导致原本有通过实施肺移植术挽回生命的人失去机会,有不少慢阻肺或尘肺患者应该尽可能提早选择肺移植,提前筹划肺移植不但能提高寿命,也能大幅度提升生活质量。


  目前,瑞金医院是上海唯一一家拥有全器官移植资质的医疗机构,开展心脏、肝、肺、肾脏、胰腺、小肠等器官的移植。疫情期间,医院共完成10例器官移植手术,其中肝脏移植4例,肾移植3例,心脏移植2例,肺移植1例。


  阴霾已经过去,迎接小新的是晴朗的阳光,就像我们这座城市一样,张开双臂,迎接一个崭新的未来!


  : 东方网


  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推荐文章5: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对青少年危害复杂 专家提醒需早期管理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广州3月9日电 (蔡敏婕 刘馨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高达30%至70%。东莞台心医院南方春富血液病研究院血液外科主任廖建云接受采访时表示,该病对青少年患者危害复杂,及时防治尚有逆转可能。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主要用于治疗恶性血液疾病或肿瘤,如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再生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等。


  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干细胞来自健康个体,而非患者本人的捐献。目前临床上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中,有很大比例的患者面临“慢性排异”反应。


  “这个疾病本质是免疫系统攻击宿主器官引发的慢性纤维化病变,可累及皮肤、黏膜、肝脏等多个系统。”廖建云指出,患者常表现为皮肤硬化、干眼症、口腔溃疡、关节活动受限。


  对于儿童及青少年患者,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危害更为复杂。生长发育期的孩子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会导致骨密度下降、性腺发育迟缓和身高停滞。青少年患者因外貌改变、社交受限产生的心理创伤,叠加治疗依从性差、家庭经济压力等问题。


  目前,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一线治疗依赖糖皮质激素,但约50%患者存在激素耐药或无法耐受副作用。“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会导致感染风险激增,而反复感染又会诱发疾病复发,形成恶性循环。更严峻的挑战在于器官纤维化的不可逆性。”廖建云表示,一旦皮肤硬化等病变进入晚期,即使控制住炎症,功能损伤也难以恢复。


  针对cGVHD防控,廖建云多次强调“早筛早诊早治”的重要性。她表示,纤维化初期病变尚有逆转可能。随着ROCK2抑制剂等创新药物进入医保,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治疗正从“控制症状”迈向“功能康复”的新阶段,“我们不仅要提高生存率,更要让患者有尊严地生活。这需要药物创新、多学科协作和医保政策的共同发力”。(完)


  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推荐搜索词:

  

  1.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主要见于

  

  2.移植物抗宿主反应和宿主抗移植物反应

  

  3.移植物抗宿主反应常见于

  

本文标题:移植物抗宿主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