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推荐文章1:人民日大家手笔:西周以刑辅德思想的启示
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为今日乃至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西周社会崇尚道德,孔子赞之曰“郁郁乎文哉”。西周金文显示,西周社会所崇尚的道德的核心在于诚信。与此同时,西周还视刑德为一体,以刑辅德,标准既高且严,这对于形成“郁郁乎文哉”的社会是至关重要的。汲取西周以刑辅德思想中的合理因素,对于我们今天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周人认为,修德与刑罚实为一事之两面。然而,这种对刑德关系的思考却长期被后人曲解。《论语·为政》载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的本意并不是将刑与德彼此对立,而主要是强调单独用政、用刑的弊害。但后人误解孔子的原义,将刑与德对立起来,认为德为贤人君子所修,而刑则专为庶民小人而设。这种误解混淆了古人立刑的初衷,不符合西周刑德思想的本义。
西周金文所提供的刑罚史料虽然极不系统,但仍可从中看出周人对于用刑的思考。比如,西周膡匜铭曰:“汝敢以乃师讼,汝尚忒先誓……宜鞭汝千,幭剭汝。”意思是说,牧牛违背先前所立的誓言,对其处以鞭刑一千,并施以墨刑。再如,夨人盘铭曰:“我既付散氏田器,有爽,实余有散氏心贼,则鞭千罚千,传弃出……我既付散氏隰田、庄田,余有爽变,鞭千罚千。”意思是说,散氏向夨交付田地必先从耕田的农具开始,后又交付田地,两事皆立誓,如有贼心不诚,则受鞭刑一千,罚金一千,或流放逐远。这些史料记述了西周刑罚的一些真实情况:受刑者之所以受刑,是因其缺乏诚信的失德行为。这清楚地表明,西周刑罚的意义并非仅仅在于对失行者的惩罚,而是重在对失德行为的约束。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已是不言自明的问题。但刑罚的重点如果仅仅在于禁暴惩恶,而不能戒其未发,其局限性就非常明显。因此,西周刑罚思考的重点首先在于以刑罚约束失德行为。德之不失,又岂可失行。这表明,周人早已懂得,崇尚道德、维护诚信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西周金文史料表明,西周刑德思想很重要的内容就是以刑辅德。因为修德并不完全依赖于人的自觉自律,一旦人不能自觉修德而有所背失,借刑罚以正之就成为修德不可或缺的重要补充。换言之,道德的丧失不能仅靠说教加以匡正,而必须借助刑罚,这体现了西周对刑德关系的基本思考。《礼记·乐记》曰:“刑以防之。”即以刑罚作为防范道德丧失的手段。周人刑罚的目的是将其作为德行推广的辅助,而信为德之本,失信也就是失德,所以对于失信的行为必然处以刑罚。西周的文治不仅在于礼乐严整,更在于全社会崇德修信的风尚。这使诚信成为周人道德的核心思想,失信者要付出高昂的代价。西周社会实行以刑辅德,不仅反映了周人对于诚信之德的重视,而且也符合后来儒家的主张。《论语·为政》载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车不能行自然是无用之物;人而不信,纵有他才,也是无用之人。周人对于诚信的推崇,由此可见一斑。
从本质上讲,西周刑罚并非只针对失行者而设,其首先约束的是失德行为,其以刑辅德的目的是相当清楚的。西周社会对道德尤其是诚信的重视意味着失德失信同失行一样难逃刑律的惩罚。西周刑罚的首要作用即在于辅德,这是西周刑德思想的根本。毫无疑问,杀人越货的危害是巨大的,但德行的丧失、心灵的污染所造成的社会危害决不可言轻,因为它会使世道人心涣散而产生动荡。
西周金文是西周史研究的直接史料,在西周金文中经常可以看到周人崇德之辞,这应是当时社会风尚的客观反映。西周社会距今已有3000年,时间虽久远,但古人的思想并不遥远,其思想中的合理因素值得今天借鉴。深入研究西周以刑辅德思想,不仅有利于了解中国古代法制史,而且对于今天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法治社会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 人民日 》( 2019年08月26日 08 版)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推荐文章2:《论语》:“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激励和刑罚谁更有效果?
【原文】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翻译】孔子说:“用行政命令来治理百姓,用刑罚来制约百姓,老百姓只求免于刑罚,却没有羞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规范百姓,民众不但有羞耻之心,而且能够自己纠正自己的错误。”
治理国家有德治和法治两种思路,大家觉得,激励和刑罚谁更有效?
如果这个问题不好回答,我们用一个题目来转换,是夸奖让一个孩子变的更好,还是惩罚让一个孩子变的更好。前者是大拇指教育,后者是棍棒教育。哪个效果更好一些?
有人奉行前者,家庭内部也要民主平等,认为夸奖的力量大于批评,对于孩子的鼓励和承认会让孩子走的更好。德治也是这样,尊重和鼓励激发了人的内驱力,人的良知会真正地起作用,自愿自觉地想变的更好。
有人相信棍棒的力量,孩子不打不成才,恐惧和敬畏会让孩子不偏离正确的方向。刑罚更是如此,人性自私,如果不用刑罚的力量来震慑来保证社会的底线,国将不国。
孔子选择哪一种答案?A或J B?孔子的答案是:都到我碗里来吧。
孔子主张“德”和“礼”并重,德是人内在的向上的意愿,礼是外在的强制规则,内外兼修并蓄,软硬的手段一齐起作用,社会秩序才能正常运行,百姓才会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学生感言】老师夸我的时候,我想做的更好,老师批评我的时候,我只想着丢人,没想自己错在哪了。
每周四则,三年读完《论语》,欢迎你的加入!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推荐文章3:文光读《论语》每天学一句(2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欢迎观看文光读《论语》,我会每天为大家讲解一句论语和大家一同体会传统文化的智慧与魅力。
今天要讲的这段话为,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翻译为:孔子说:“用法律政令指导人民,用刑罚来迫使人民获得规范,人民会为了免受刑法而遵守法律,但是内心没有羞耻感;用道德来指导人民,用礼仪来规范人民,人民就会知道羞耻明辨是非。”
很多人不明白“礼”的实质,认为礼就是讲礼貌,就是应对尴尬时的手段而已。在之前的《论语》中,有子已经论述过一次“礼”了,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有子那次只是描述了一下礼的外貌而已,今天孔子为我们更深一步来揭示“礼”的实质。
要想知晓“礼”的实质作用,先看看这样一个问题。
为什么总有些人屡教不改,他们真的不懂得道理吗?
有些习惯性犯罪的人员,每次出狱不久即会再次犯罪被抓,难道警察就从来没教育过他们不能犯罪的道理吗?肯定不是,只要是正常人一般都能想明白不可犯法的逻辑原理。那他们为什么还会屡次犯错呢?很大的原因就是缺乏仪式感,内心只有对于暴力的恐惧,而从没有受到过感化,这样出狱之后只要有一点利益诱惑,就会再次抱着侥幸心理尝试犯罪。
那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答案要培养仪式感,“礼”在外貌上的表现很大程度上就是仪式感,要从人年纪小的时候开始培养各种对应的仪式感,诚心立志要有立志的仪式感,应人接物要有待人的仪式感,开展工作要有开展工作的仪式感。培养仪式感就是培养人的精神,培养人的精神就是要制定好“礼”,人是需要精神的,“礼”就是塑造精神的方法。优良的礼仪会培养人产生优良的精神,优良的精神会培养人产生相应的羞耻感,人有了羞耻感做事自然就会有底线,自然就不愿意犯罪了。
我们现在的社会很大的一项问题就是人们都相信“法”,而轻视“礼”。
可能有人会说,我们中国古代不轻视礼,各种繁文缛节难道就好了吗?还是现在好,没有限制无拘无束,多自由啊,那些喜欢犯罪的人是他们自身的本质不行。
这么说也有道理,但我要讲的是,人根本就没有所谓的自由灵魂,每个人都是从小开始遭受他自身周围各种环境因素以及各种氛围因素的影响而综合塑造出的灵魂,这灵魂就是人的本质,体现在外就是这个人的精神。古人繁文缛节的礼,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少数统治者私欲而束缚人的一种统治手段,可是近代人们为了消灭统治者,也一并的将“礼”也消除殆尽了,这就产生了很多不良的效果,比如,如今许多人行动没有仪式感,内心空虚生活迷茫,容易受到别人错误的诱导,极度的自私主义没有民族归属感,只知享乐玩物尚志等等。
综上所述,“礼”的实质意义重大,礼的复兴不是一两个人就能够办成的事业,一定是要以国家民族的力量去构建才有可能成功。当有一天礼仪取代了法令,世界也就归于了大同。
欢迎大家多多批评探讨,让我们一起来品读《论语》一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与魅力,增强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
点击查看上一篇文章:文光读《论语》每天学一句(20)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推荐文章4:王冬玲 二十八幅匾额书法欣赏
王冬龄 行书 崛起
王冬龄 1992年作 草书 龙马精神
王冬龄 美意延年
王冬龄 书法 宁静致远
王冬龄 2006年作 极乐
王冬龄 行书书法 春风拂面
王冬龄 戊寅(1998)年作 精神
王冬龄 2009年作 金声玉振
王冬龄 自觉 佛
王冬龄 海纳百川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王冬龄 逍遥游
王冬龄 2003年作 隶书 翰墨缘
王冬龄 庚辰(2000)年作 金石可镂
王冬龄 道法自然
王冬龄 癸酉(1993)年作 静观
王冬龄 隶书 玄圃积玉
王冬龄 林泉高致
王冬龄 翰墨风流
王冬龄 花雨云涛
王冬龄 金石寿
王冬龄 “诗情画意
王冬龄 “翰墨人生”
王冬龄 龙马精神
王冬龄 涌金厅
王冬龄 美轮美奂
王冬龄 碧桃满树
王冬龄 静思
图片来自网络,仅供学习参考。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推荐文章5:品读《论语》,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学会“以礼服人”
小伙伴大家好,我是老汤,书接上回,本文咱们继续对论语《为政篇》进行品读学习,学习内容为第二节与第三节。
一
首先是第二节,原文如下: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在这一句中,孔子用“思无邪”三个字对《诗经》进行评论,意思是《诗经》用一句话来形容,其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孔子的这三个字,算是对《诗经》盖棺论调了,从而确定了诗经在中国诗歌历史中的正统地位。
我们知道诗经被称为中国诗歌的源头,而诗经之中有很多关于爱情、憎恨等人类原始情感的描述,但是一旦和“儒”联系在一起,也就有了一个“护身符”了,否则,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孔子这三个字的论调,后世的我们是否还能接触到这完完全全的305首诗歌。
二
其次是第三节,原文如下: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句话的释义,大家可以自行去搜索,我这里主要说一下它的内涵,在我看来,这句话其实说的是管理学,大到一国,小到一家,都要进行管理。那么如何去管呢?孔子在这里给了两种选择,一个是用严格的规则去进行约束,奖惩之道;另外一种是用道德礼法去教化,春风化雨。
以上两种管理方式,都能让被管理者不会犯错,但是用规则去约束,达到的结果是“民免而无耻”,被管理者不会因为自己出错而感到羞耻;如果用道德礼法去教化呢,被管理者“有耻且格”,有羞耻心并且会自动改正。
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也能看到可以与这句话相互佐证的实例,比如一个公司如果对待员工非常苛刻乃至刻薄,处处设置一些不合理的惩罚措施,久而久之,员工的抵触情绪会非常大,更加 混天度日,工作效率反而大幅降低,久而久之,公司发展越来越差。
反之,如果一个企业在合理的工作范围内,给职工很高的宽容度,比如海底捞的管理中,给予普通服务员的“免单权”等,又比如在河南许昌有一个“胖东来”超市,每周二下午闭馆休息,要求职工下午6点后不许加班等,这种对于员工的“优待”,其实本质是是一种“礼遇”,是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礼”的范畴的。礼贤下士,从而换来的是赤胆忠心,所谓“君待我以国士,我必以国士之”,就是这个道理。
这样一来,到底是用制度管人还是“以礼服人”,孰是孰非,高下立见。但是,话又说回来,选择什么样的管理方式,还要结合环境、形势以及被管理者本身的素质而进行优化选择,并不能盲目的“以礼服人”,这一点大家切记,因势利导,随机应变,还是非常重要的。
品读《论语》,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学会“以礼服人”。【朗读者老汤】#头条品书团#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推荐搜索词:
1.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是什么意思
2.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3.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翻译
本文标题: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