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君亲师下一句
天地君亲师下一句推荐文章1:三毛:说朋道友
何为友谊?
三毛说:
朋友中之极品,
便如好茶,淡而不涩,
清香但不扑鼻,
缓缓飘来,细水长流。
说朋道友
:三毛
亲爱的朋友:
这几天将书信做了分类,这一期不再单独回信,只想将部分相同的信件在这里做一个总答复,因为性质是一样的。
许多青年朋友来的全是长信,信中愁烦、伤心、失望、愤怒的原因都是因为视为至爱的好友改变了态度,或辜负了情意等等、等等。在此我们谈的是友谊中所发生的变化,而不是指爱情类的情感那一类书信。
对于“朋友”这两个字,事实上定义很难下,它比不得“天地君亲师”那么明确而了然,因此所谓朋友,在认知和接受上都必然难免主观。
我总以为,朋友的相交,最可贵在于知心,最不可取的,在于霸占或单方强求。西方有一句谚语,说:“朋友的可贵,就在于自由。”这句话是深得我心的。
青年人交友,出于一片热切之心,恨不能朝朝暮暮,生死相共。这种出发点是可以欣赏而且了解的,因为人类常常觉得内心荒凉,期望有一个倾诉的对象。
而青年朋友许多心事羞于向父母启口,朋友便成为极为重要而急切的精神寄托,这也是十分合理的心态。
问题是,当人一旦忘记了距离的“极重要”和“必需”时,太过亲密的交往,往往将朋友这一个随时可能改变的关系,弄成复杂,甚而难堪。
总结所有的来信,对于朋友的失望,大半来自对方所言、所行达不到自己对他所要求的标准。而我却认为,朋友是不能要求的,一点也不能,因为我们没有权利。
古人一再的说,“君子之交淡如水”,这句话实在是不错的。那就有如住在小河边,每日起居中听见水中白鹅戏绿波,感到内心欢悦,但不必每一分钟都跑到门口去老看那条河。因为河总是在的。
朋友的聚散离合,往往与时间、空间都有很大的关系,当一个人的大环境改变了的时候,内心也是会有变化的。老友重逢,如果硬要对方承诺小学同窗时说的种种痴话,而以好朋友的身份向对方索取这份友情的承诺,在处事上便不免流于幼稚和天真,因为时空变了,怨不得他人无力。
再来说大部分的来信,其中多多少少涉及友谊之后而产生的金钱关系。
虽说好友有通财之义,但是急难时,总得等对方首先提出愿意相助,才叫不强人所难。
如果情感真切,而对方不能以金钱支助,他人可能有本身的困难或对金钱处理的态度,不能因为受拒而怪责那是不够朋友。一个好朋友,首先必须为对方设想,金钱之事,能不接触,是最体谅朋友的一种行为。
除非生死大事实在走投无路,可开口商借。但如芝麻小事或要朋友一同“上会”被拒,该怪责的当是自己,不是他人。
也有来信中说,被朋友出卖了,一再告诫不可说给第三者听的秘密,告诉了朋友,因而传扬开去,使人窘迫。
其实,这是我们自己的识人不清,也是自己出卖了自己。
这也愤怒不得,谁让你忘了“见人只说三分话”这句谚语的真理呢?反过来说,不做见不得人之事,一生光明坦荡,哪来的秘密叫人给传了出去会受到难堪?一个没有秘密的人,当然很少,如果实在是有,又想倾诉,那就请静心看看对方是否值得信任;如果心存怀疑,便不要一时冲动脱口而出,悔之不及。
更有来信说,自己对待朋友出自一片真心,想不到对方并未以真心回,因而十分痛苦,甚而痛骂朋友狼心狗肺等等。这些来信中,“想不到”三字用得最多。这不能怪别人,只怪自己怎么连这么简单的人情世故都“没有想到”,他人不是自己,我们要精准地控制自己都难,更何况控制另一个人?
也有一些优柔寡断性格的来信,说明自己正与一群朋友同流合污,又下不了决心脱离那个圈子,请问三毛要怎么办?
我说,就这么办,跳出那条污水河,比如壮士断腕,起初可能麻烦,事后想想,幸亏下了决心,不然失足千古,是不得一再拖延的。
一个影响不好的人,不能叫朋友,只能叫敌人。
当然,也不必去跟敌人对打,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快走快走,迟了来不及了。
更有来信说,对于某个死缠烂打的朋友实在极不欣赏,苦于情面或怜悯,不忍深拒,因而感觉感受束缚,又不能告诉对方,怕对方受伤。这种处理,实在是小看了他人,高抬了自己。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够说——“没有他我活不下去”。
人,在本身体内自有韧性与生命力,不会因为朋友疏远而去跳河,了不得十分悲伤,但时间久了,也是会过的。我们实在不必为对方想得太多,而低估了对方失友之后的再生。不会死的,请对方自己处理去吧。
朋友这种关系,最美在于锦上添花,热热闹闹庆喜事,花好月更圆。朋友之最可贵,贵在雪中送炭,不必对方开口急急自动相助。
朋友中之极品,便如好茶,淡而不涩,清香但不扑鼻,缓缓飘来,细水长流。所谓知心也。知心朋友,偶尔清谈一次,没有要求,没有利害,没有得失,没有是非口舌,相聚只为随缘,如同柳絮春风,偶尔漫天飞舞,偶尔寒日飘零。
这个“偶尔”便是永恒的某种境界,又何必再求拔刀相助,也不必两肋插刀,更不谈死生相共,都不必了。这才叫朋友。
话说回来,朋友到了某种地步,也是有恩有情的,那便不叫朋友,叫作“情同手足”,手足已入五伦之内,定义和付出当然又不同了。
两性之间的朋友,万一一方有了婚姻,配偶不能了解这份友谊而生误会,那么只有顾及家庭幸福,默默退出,不要深责。人间“不得已”的事情不是只有这一样,如果深爱朋友,必须以对方幸福为重,不再来往,才叫快乐。
男女之间,以纯友情转化为爱情,也未曾不可,相知又相爱,同组家庭,两全其美,不也很好?何必犹豫呢?
其实,天地可以称朋友,父母手足试试看,也有可能亦亲亦友,老师学生之间也能够亦师亦友,这也是教学相长。
如果能和自己做好朋友,这才最是自由。
这种朋友,可进可出,若即若离,可爱可怨,可聚而不会散,才是最天长地久的一种好朋友。
说了那么多,这封信实在不算是答复,只是很愉快地写出了对朋友的观点而已。
谢谢各位来信给我的灵感。
文章选自《亲爱的三毛》文章有删减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天地君亲师下一句推荐文章2:五者——天地君亲师
中华民族向来是礼仪之邦,有着五千多年的光辉历史,灿如星海的特色文明,以儒家仁义礼智信为基调。
说到儒家,就不得不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而,在这个崇尚礼仪的民族,尊亲重道,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尤为重要,是立身处世之根本,是开创进取之基石。
熟悉传统文化的朋友都知道,《易经》是华夏民族文化的总源头,有着万经之首的美誉,经伏羲氏创立、周文王改良、儒家创始人孔子发扬传承,形成一套融和天道地理人事三位一体的思维指导,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作所为无时无刻不需要借助《易经》的思维方式。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首提“天地君亲师”,是儒家祭祀的对象,意在教化世人敬天法祖,忠君爱国,孝亲顺长,尊师重教。那我们不禁要发问,为什么选“天地君亲师”?这里面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内涵吗?
一、天地
《易经·大象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道刚健恒久运行不息,君子应效法天道,奋斗不止。 《道德经》中说“道法自然,”天代表着开创发生之气,即阳气;地又代表着承载顺从之气,即阴气;天地阴阳二气是由混沌一气化生而来,未化生之前则是混沌之气,也就是无极状态,也就是“道”,“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演萬物,萬事萬物都由天地孕育而出,天地因而享有绝对崇高的地位,我们得以生长在天地怀抱之中,是天地的恩赐,造物主的恩宠,因而祭祀时注重天地恩情,警醒现实之中的自己。
二、君
君即是君主,是一个民族的最高统治者,古代讲求“君权神授”,即君王的权利是天神授予,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古代君主以天子自居,便是这个道理,君主制度是保障国家安宁、促进生产发展及人民安居乐业的唯一有效的政治制度,因此除去天地之外,君主自然是主导人民生死存亡的又一关键因素。
人民提倡忠君爱国就是忠诚于君主,爱护自己的国家,一定程度上,君主等同于国家。国与家唇齿相依,爱国即爱家,忠君即忠国。
三、亲
《说文解字》将“亲”解释为“至也,”即感情深厚,关系密切。后来被引申为“父母。”俗话说“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父母生养我们,帮助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恩情似海深、似天高。
佛在《四十二章经》中说“敬天地鬼神求福,不如孝敬父母,孝敬父母最得福,最显灵。”父母就是世间的两尊佛,重孝尊亲是生而为人的第一要务。
四、师
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哪怕教自己一天,一辈子也要当父亲一样对待。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是我们人生路上的指路明灯,教授我们技能,解答我们的疑惑,一个好老师甚至可以左右我们的人生走向。我们的技能、知识从老师那里获取,倘若不尊重老师也就是不尊重自己,倘若否定老师也就是否定自己。
“为学莫重于尊师。”历代贤王没有不尊重老师的,求学之路漫长,幸得老师引路,尊师重教,事师如事亲,谨言慎行,是每个人的必修功课。
处世先立身,做事先做人,华夏同胞当砥砺奋进,圆我大中华之梦。
天地君亲师下一句推荐文章3:中国人的礼仪可以说就是拜“天地君亲师”
在宋代的城寨和一些石窟寺之外,我们这次还看了秦代的朝那湫和要册湫遗址——都是祭祀遗址。您开始关注祭祀问题应该是在1996年底写作《秦汉祠畤通考》(收入《中国方术续考》),搭建了文献上的框架,不久前,又发表了《秦汉祠畤的再认识——从考古发现看文献记载的秦汉祠畤》(北大文研院“历史记忆与考古发现”研讨会,2019年4月)。二十多年来您一直关注这一领域,可否为我们谈谈其中缘起?
李零:《秦汉礼仪中的宗教》(注:1996年底完成,收入《中国方术续考》)可能是最早的一篇关于这一问题的文章。1997年,我到英国参加“前现代中国艺术、宗教讨论会”,这是我在那次会议上的发言稿。后来,又到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讲了这篇文章。英国的那次会议,大家的议题比较乱。当时美国学者对张光直的理论有所批评,认为张先生的泛萨满主义有问题。很多人把方术当成巫术来研究,所以当时我就强调,研究祭祀的入手处应该是秦汉时期的礼仪,因为礼仪是更高级形态、带有总体性的系统。我把方术视为一种工具性的东西,而礼仪是另一套系统。谈中国早期信仰传统,礼仪比较重要。当时我应《文物》的约稿,写了《入山与出塞》(《文物》,2002年第2期)这篇文章,后来,大概1999年的时候,《入山与出塞》又写成了一本书(文物出版社,2004年)。
就我自己的经历而言,我研究方术是因为之前在做简帛。我有一些研究是循着学院派的方式走的,而有一些研究就属于走岔路了,其实就是面对新材料时的自我调整。那个时期,我也开始注意法国汉学,法国汉学几乎成了宗教迷。我当时写《入山与出塞》则是为了纪念王国维所说的中国学术的五大发现。我做学问,喜欢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过去的事情其实都淡忘了。虽然我逐渐疏离了这个题目,但它还属于我所考虑的整体问题中的一部分。最新一期的《法国汉学》,我发表了一篇文章《中国古代的知识系统》,跟这一问题也相关。
李零
您认为礼仪和信仰的关系是什么?
李零:近代西方的传教士来到中国,和中国人发生接触,首先发生的是“礼仪之争”。争论的焦点就在于,中国的礼仪是不是宗教?这是学术史上的大问题。凡是研究传教史的人,或是研究汉学的人,对这一问题都非常重视。中国人的礼仪可以说就是拜“天地君亲师”。“天地君亲师”,其中的“亲”是祖宗,是祖先崇拜。“君、师”其实也属于祖先崇拜。至于“天、地”其实中国人也想到创世的问题了,我写《“太一”崇拜的考古研究》(注:1994年完成,收入《中国方术续考》)就谈到了这个问题。“太一”崇拜后来并没有完全消失,只是不再浮于表面。中国人自古以来都认为“天道远”,很务实,对“杞人忧天”这一类的故事很排斥。道教和后来引入中国的佛教都关心一些终极问题,可是这些问题不再是主流。当然,国家也有天、地、日、月、先农、先蚕等六坛祭祀,但国家祭天只是为了获得一种天命的合法性。而天命一旦被转换为“天子”,实际上更重视的就是天子了。天命跟老百姓的关系并不那么直接,相比之下,君王和老百姓才有直接的关系。天授命君主,君主代表老百姓的利益。
那么,您认为造成中国人不太相信“神创宇宙”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我们现在发现的祭祀色彩比较浓重的良渚文化、红山文化,最后是由黄河一线不那么发达的文明给吸纳、整合了?
李零:我认为,跟国家规模大有关系。要解释某一个文明里面没有什么东西,一定有很深的原因。各国的历史和发展轨迹其实有很多共同点,大家走的都是相同的路,可能只是在某个地方,不同文明的发展轨迹开始分叉,并强化某一方面的特点。基督教之所以能发展起来,恰恰是因为“国家”没有凝聚力。民间宗教都是杂拜,只有统治者才需要独尊。过去,统治者要想把松散的百姓团结在一起,要么靠王权,要么靠教权。中国更多的是靠国家实体去进行政治统治,而不是宗教。王莽改制的结果是,宗教最终变得多元化,国家没有统一的宗教,只有统一的王权。
大家会问,一个文明为什么会衰落?其实,文明本身太容易衰落了。文明都是很脆弱的,一磕就碎。要让一个文明绵延地发展下去很不容易。现在大家喜欢说复杂社会,而复杂社会就是脆弱的社会,因为复杂社会一个小零件出现问题,整个系统就会崩溃。
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开过良渚的会议,当时就有人问,为什么良渚不北上?其实良渚北上了,到了江苏、山东,只不过越往北影响越弱,对整个黄河流域没有那么大的影响。不过,在我看来,历史上都是如此,良渚在本土过得好好儿的,为什么要去那苦寒之地?恐怕黄河流域的人也不愿意到北方去。历史的趋势是,北方民族南下。中原人为什么到北方去,这跟匈奴、蒙古的南下很有关系。匈奴、蒙古的南下威胁到了中原王朝的安全,所以中原王朝才会往北推进防线。另外,大家谈文明崩溃时,往往会提到灾异说、瘟疫说、环境变化说、人口压力说等各种各样的说法。这些是综合性的因素,不能说不对,但其中一定还有更根本的因素,即复杂社会的控制、维稳的成本问题。这个成本是所有复杂社会都要面临的问题,支付不起,文明就会崩溃。只不过触发的因素有很多,或者是外敌入侵,或者是发生瘟疫。
现在还有一种说法是,良渚的衰落是因为水患,海平面上升,把良渚给淹没了。良渚的环境压力很大,山上发洪水,下面就有危险,良渚的城墙是兼做堤坝用的。良渚大量的土方都是用在修筑台、庙等高地的。有人会认为南方的生活条件好,但其实历史上都认为南方的生活条件很差。《禹贡》讲黄河下游和长江下游是洪水区,所以洪水的故事都是发生在黄河和长江的下游。
陇东、宁南学术考察所见
回到王国维的“五大发现”,当时是中西方研究碰撞最激烈的时期。西方学界如沙畹也有《泰山》和《投龙简》这样的早期信仰方面的研究作品。您对老一辈西方汉学家的研究作何评价?
李零:我不懂法文,仅仅是看一些翻译的东西。另外,我跟国外的汉学家有些直接接触,跟他们有口头交流,仅仅是一些耳食之学。我的感觉是,他们可能太迷宗教了,这有他们自身文化背景的原因。法国对中国的道教特别感兴趣。法国汉学家的研究其实很多是在找一种“亲缘认定”,宗教在西方是头号问题,所以他们会觉得宗教就是最大的问题。但是中国人没有西方人那样的宗教热情。
最近,马悦然先生去世了,他生前就说过,他对儒学不感兴趣,而对道教特别感兴趣。现在,西方人也开始重视儒学,他们认为,中国人迷儒学,必定也有原因,因此也应该给予一定的重视。像芬格莱特那本书(赫伯特·芬格莱特著,彭国翔、张华译《孔子——即凡而圣》,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在他看来,照理来说孔子在中国应该有很高的地位,应该是一位类似于耶稣的先知形象。而中国的实际情况又不是这样的,事实上没有所谓的“孔教”,更没有一群孔教僧侣。因此,芬格莱特解释说,孔子开创的实际上是另一种宗教。这不还是礼仪之争吗?西方的宗教有一套非常严格的制度,是不是异教需要经过罗马教廷的裁决。利玛窦的传教方式就受到了否定。他走的是上层路线,他觉得只要让皇帝、文人士大夫受洗皈依了基督教,中国就成了西方的天下了。但是中国的文人士大夫并不愿意信基督教,而是尊儒。怎么办呢?利玛窦只能宣布,儒不是宗教,就是中国文人可以尊儒,也可以信仰基督。利玛窦的策略没有得到罗马教廷的支持,罗马教廷说他是向异教妥协。
中国的民间信仰都是杂拜,民间甚至有一贯教,所谓“一贯”,就是贯穿儒释道三教。中国人很容易接受好几种信仰,但是西方不能允许。回到刚刚的话题,
出国的经历让我逸出了原来的学术轨迹。我从简帛、古文字研究发展出了对方术的研究,但我并不是像刘乐贤他们那一路的做文本研究。文本研究当然很重要,但我最后做的已经不是纯粹的文本研究了。
:王睿 王瑞
天地君亲师下一句推荐文章4:天地君亲师
我们过春节时,走亲访友时看到别人的堂屋上边有竖着写几个字,天地君亲师,当时不理解,后来学习了传统文化,现在凭记忆把这五个字解释一下,如果有不对的地方,也请同行批评指正。
易经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它是说,作为男人应该是顶天立地,敢作敢为,有担当。作为女人,应当厚德载物,主要是女德,谦卑,低调,家和万事兴,当好男人的贤内助,当好配角,包容男人的过失,现在有一句时尚的话,叫不忘初心,结婚以后,夫妻双方不可能没有矛盾,常思己过,想对方的好处。
亲。亲力亲为,待人和蔼可亲,父母面前尽孝道,兄弟姐妹面前尽悌道,师,老师,师傅,在儿女面前做好表率,榜样。这是一层意思,
天地君亲师另处一层意思,感恩上天的风调雨顺,感恩大地生长万物。我们得以生存,君,过去指皇帝,过去的老人有种忠君爱国。替国分忧,现在讲忠于党,奉献祖国,我在这里讲,感恩党的领导,我们生活在太平盛时,没有饥饿,没有战争,知足,恩。亲,像父母对子女一样爱护别人,师,象老师一样教育晚辈,传道,授业,解惑,做好榜样,要别人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真正做到养子使做善,把自己的晚辈紧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总之,天地君亲师是我们做人的标准。只不过比弟子规精简些。
天地君亲师下一句推荐文章5:天地君亲师,万福之源也
天地化生万物,乃一切众生之父母,
《易经》云:天地之大德曰生。人乃天地所生,
所以张载又说,读书人要为天地立心。
“天地君亲师”五个字的写法也极为之讲究:‘天地’二字写得很宽,取天宽地阔之意;
天者,万源之源也。
把“天”字排第一,一说是指天子皇权至上;
另一说是指天理法度高于一切;说法不同,但都指向一个共同点,
天代表至高无上,不可侵犯。
在古代人的印象中,天是人间祸福的主宰,
也是自然的支配者。天在能给人福泽的同时,也能给人灾难,
假设没有阳光的照耀,没有老天的雨露,庄稼能生长吗?
土壤不吸收氮气,种子不发芽,庄稼又从哪里来呢?
我们要时常感恩老天,感恩万物,所以奇迹的事情就发生了。
所以相信奇迹比得到奇迹更重要!
我们感恩什么,什么就会来帮助我们。
所以我们一定要在生命中看到上天无穷无尽的恩,并学会感恩。
地者,万物之本也。
“地”,指“地”字的“也”与“土”旁写成连笔,不能断开,称之为“地不分家”,意为地由土构成。
人类的一切生存所需都取之于地,地为万物之基,“土”、“也”不分离方称地利。
人类的一切生存所需都取之于地,把大地比作母亲,是再恰切不过的了。
地球这位无比伟大的母亲给了我们太多太多的恩泽,
却从未向我们索取过一丝回。
如果没有大地,我们寸步难行。我们的衣食住行都是因为土地滋养生长而来。
君者,一国之长也。
《荀子·大略》指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
国家对我们也有恩,我们是否想过去感恩呢?
因为国家为我们的生活学习提供了各种社会资源,
有了国家的庇护,我们才能生活在这个平安稳定的社会环境中
某集团,被列为中国化工企业500强。集团董事长说,他们的企业从做乡镇企业开始就是一本账,从未偷税漏税。正直的人看起来好像比别人要赚的少,但实际上却非常安全。
如果一个人心中对国家常常充满了感恩,我们的国家就很容易繁荣富强,中华民族就会很快实现中国梦,实现伟大的复兴。中国都复兴了,那我们自然也会国泰民安。
亲者,生命之根本也。
人的至亲者即是父母,父母就是子女的天和地,
中国二十四孝的故事是家喻户晓的,这就是教育为人子女应当孝顺父母。以至于《孝经》中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父母对子女任何的言语行为背后全来自于爱!不求回的爱!
因为有他们才有我们的生命,他们用尽一生的精力把最好的东西给我们,有他们的积德行善修福,才有我们今天这么美好的生活。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师志为己志,
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这个世间,最稀缺的不是干事的千里马,而是会用人的伯乐。
伯乐的作用是把千里马扶上马,千里马遇上伯乐,两者互相成就。
有了伯乐,才有凝聚力;
有了伯乐,才有大方向;
有了伯乐,才有中心点;
有了伯乐,才有驱动力!
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存在,也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
爱因斯坦、罗丹和达尔文在幼年都是非常笨拙的孩子,甚至被大多数人称为傻子,
生命中都暗藏一个伯乐,最后,他们都成为了被大众所知的人物。
感念师恩 , 立德树人 ,奋进担当!
孔子也在《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些全部都是社会繁荣,国家稳定,民族昌盛的基石。
感恩老天、大地生长滋养一切万物,承载我们的衣食住行;
感恩国家保护我们,我们才能平安自由;
感恩国家领导人日理万机,日夜操劳,我们才能生活得安稳如意;
感恩父母,给了我们生命的根基,幸福的生活;
感恩老师,给了我们教导,让我们获得知识与技能。
生命中越感恩就越幸福,天地君亲师是生命五大根,就是五大福气。
少了一条根,就少了一大福气,自然生活就会少一分能量。
仁——仁爱、义——忠义、礼——谦和、
智——睿智、信——诚信;
天——上天、地——大地、君——王上、
亲——父母、师——老师;
以天为至高神,主宰一切,到地为天之配,造化万物;到君为天之子,管理世间;到亲为家之长,祖宗之法;到师为人之魂,授业解惑。
欢迎每天关注阅读中华大家读书会平台,
学先贤文化,家庭更幸福,事业更成功!
天地君亲师下一句推荐搜索词:
1.天地君亲师下一句怎么说
2.天地君亲师下一句皆为父
3.六亲不认指的是哪六亲
本文标题:天地君亲师下一句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