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统和中统的区别
军统和中统的区别推荐文章1:都是国民党的特务组织,“军统”和“中统”到底有何区别?
经常看谍战剧的人,肯定听过“军统”和“中统”这两个词,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军统”和“中统”的区别究竟在哪里。
军统和中统在职能、组织结构和历史沿革上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先说军统,它属于国民党军队序列的情部门,全称为“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主要职责是搜集军事情、反谍以及镇压革命等。
军统的前身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成立的复兴社特务处,因成立之初,成员均身着蓝衣,因此又被称之为“蓝衣社”。
1938年,在蒋介石的默许下,戴笠将特务处扩编为“调查统计局”。虽然名义上是“调查统计局”,但此时军统除了搜集情,还有暗杀、监视、绑架等特务职能,成为了国民党对付我党及进步群众的打手和帮凶。
当然,军统也并非一无是处,抗战爆发后,军统一方面加紧搜集敌人的情,一方面组织对日伪汉奸的刺杀和突袭,在一定程度上沉重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此外,军统还曾经在江浙沦陷区组织了数量不少的敌后抗日武装,对牵制日军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整个抗战期间,军统曾先后组织了五百余次刺杀和突袭行动,击毙日伪汉奸上万人。
军统的组织结构相对较为严密,层级分明。大体可分为内勤和外勤两套系统。内勤主要是局机关,共有八个处,组织层级为处、科、组三级。外勤的组织层级则为“区、站”两级,通常在华北、西北等大的地区设“区”一级机构,在各省设“站”。
需要说明的是,军统在一些重要城市如北平、天津、西安等也设“站”。军统在东南亚和欧洲的一些国家也设有派驻机构。此外,军统还设有专员、督察等职位,对各级分支机构进行监督和指导。
抗战胜利后,鉴于人民反对特务统治的呼声,国民党不得不对军统局进行改组,其核心部分被改编为“保密局”,其余部分则划归“国防部二厅”。而无论在任何时期,军统内部大多数人员的身份都是保密的,军统特工通常以潜伏的形式进行活动。
中统则是国民党党内的情部门,全称为“中国国民党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其前身是国民党中央组织部下属的调查科,调查科成立之初,职责仅限于对党员的调查和统计,和特务组织半点不沾边。
1927年,为了加强对国民党内的控制,在老蒋的授意下,调查科增加了特务职能,工作重心也逐渐从组织工作转向了特务工作。其主要职能是监控社会舆论和民众的思想动态,对国民党内部的异己进行打压和清除。
1938年初,陈立夫在征得老蒋同意后,将调查科扩编改组成了中统。抗战胜利后,中统改编为“党员通讯局”,但基本职能没有发生变化。
中统由于隶属于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其组织机构相对较为松散。中统以国民党设在各地的“党部”为依托,在各省市设立了调查统计室,与军统不同的是,中统的主要活动范围是各行政机关及大中院校。
抗战爆发后,中统的基层组织遭到了严重破坏,中统派驻沦陷区的地下人员也大都叛变,这直接导致了中统的没落。
值得一提的是,中统是由国民党大佬陈立夫一手创建的,因此整个中统基本只听令于陈立夫,其人事安排是老蒋所不能左右的。而军统就不同了,军统虽然也是戴笠一手创建的,但是戴笠与老蒋有师生之情,他对老蒋可谓是言听计从,也因此获得了老蒋的信任。
国民党内部争斗不断,军统和中统也不例外。抗战时期,军统的势力拓展到了除军队外的其他领域,导致其与中统的冲突逐渐升级,双方明争暗斗,势同水火。
1939年2月,有军统背景的山东第八区专员厉文礼,为了争权夺利,暗中指使手下将属于中统派系的鲁东行辕主任卢斌杀死。像此类事件在当时数不胜数,因此可以看出军统和中统的矛盾之深。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统在争斗中逐渐失势,而军统最终一家独大。总之,军统和中统尽管在职能上有很大区别,但是其反动本质没有丝毫差异,它们都是蒋介石维护反动统治的工具,它们的行为都被后世所不齿。
军统和中统的区别推荐文章2:国民党军统和中统有什么区别?谁的影响力更大?
中统全称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他是国民党cc系领导人陈果夫、陈立夫两兄弟所领导的特务组织。中统的前身是1928年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党务调查科,徐恩曾任处长,1938年3月,在国民党的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上,在蒋介石的提议下成立了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中统正式成立。
陈果夫和陈立夫
中统以各级国民党党部为基地,在各省市国民党党务内,均设有调查统计室,在大学院校、重点中学、文化团体内,也都建立了所谓的党员调查网,从事各种特务活动。中统的主要任务是调查和掌握,包括共产党在内的国民党敌对势力,从而稳固国民党的统治。
中统头目
因此,在抗战之前,中统的势力非常大。中统的实际控制人陈果夫,陈立夫兄弟,本身在国民党内具有强大的势力。当时有“蒋家天下陈家党”之说,可见陈氏兄弟在国民党内的地位。因此,国民党的各级基层党组织,都是中统的特务网延伸。
但是抗战期间,由于大片国土沦陷,沦陷区内的国民党基层机关基本上都被破坏,中统势力大为缩水。再加上陈氏兄弟并不如戴笠一般对蒋介石唯命是从,中统所获资源也渐渐不如军统,因此,军统势力在成立后期逐渐大于中统。
戴笠
军统全称为国民党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为了进一步加强集权,黄埔生贺衷寒、戴笠、郑介民、康泽等人组织了一个以军人为主体的复兴社(又称蓝衣社)。1932年,在复兴社内,又设了力行社,并设有一个专门进行谍活动的特务处,戴笠任处长,这就是军统的前身。
毛人凤和戴笠
1937年,力行社特务处与特工总部合并成立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即军统,军统下辖两个处,第一处负责党务,第二处负责情。戴笠自军统局成立以来任副局长,实际主持军统工作。直到1946年,戴笠因飞机失事去世后,方才由毛人凤接任局长,1947年军统局改名为国防部保密局。军统局的组织形式是局-区-站-组-队,军统局的特务也是遍布全国。
军统头目
抗战爆发后,尤其是40年代之后,由于抗日战争的需要,军统的地位不断上升。除了针对共产党及民主人士刺探情,军统在抗日战争期间,刺杀汉奸日寇和刺探日军情,亦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抗日战争期间,在戴笠的领导下,军统达到了极盛,仅特工人员就高达5万余名,甚至还有自己的军队,戴笠也因此被称为国民党“特工之王”。
戴笠
作为国民党的两大特务组织,军统和中统从来没有和睦相处过,两大特务组织互相仇视,甚至出现过杀害对方特工人员的行为。可见,两大特务组织的争斗已进入白热化。当然,1949随着国民党败退台湾,两大特务组织纷纷改组,蒋经国接手国民党情机构,中统和军统(保密局)也彻底烟消云散。
军统和中统的区别推荐文章3:军统和中统有什么区别?这两个组织现在什么样?
军统与中统从本质上来说,都神似明朝的特务机构。军统和中统实际上都源于类似明朝锦衣卫机构一样的的国民党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军统后来更类似于从事军情情的东厂,而中统更类似于监察百官的西厂,只不过比西厂的命长而已。
军统,中统与明朝的锦衣卫
军统与中统在各自有了名字之前,都属于国民党的锦衣卫组织,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这个调查统计局的名字初听起来似乎毫无厉害之处,但其实际上相当于蒋介石的御用爪牙,其实际功用与明朝锦衣卫一样,就是在法统之外,针对国民党军队军阀,党内派系,以及对抗共产党,私下执行蒋介石的个人的凶狠意志。
这个时候的军统还只是调查统计局的一个处,中统也只是另一个处,职能方面与它们本来的一样,军统于国民党复兴社,对军,中统于国民党党务调查局,对政,这也预示着后来两者分家之后的各自职能侧重,这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前。
军统与中统的成立,蒋介石的东厂与西厂
抗日战争爆发后,本着攘外必先安内的原则,蒋介石的特务组织要执行三大任务,对付共产党,对日本与汪伪,肃清党政军内异己,于是,原来的调查统计局两个处开始分家,军统和中统开始出现,并长期成为人们对国民党特务组织的代称,比之后来改组后的名字要响亮的多。
军统和中统都继承了统计局这个原名称,因为蒋介石觉得这个名字听起来比较人畜无害,虽然后来两者都成了道者闻之股栗的臭名昭著的特务组织。
此时的区别比之在一起的时候更加明显,军统隶属于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主要针对军队,异己分子的监视与调查,以及对外的军事谍探,类似于明朝的东厂;而中统隶属于国民党党部,主要针对党内事务,以及国民党党政官员的监察,主要是政,类似于明朝的西厂,这也与它们之前的工作一脉相承。
但是,两者在对日伪,对付共产党方面多有重合,所以互有明争暗斗,只不过,由于军统一直以来的工作都是暗黑操作,其组织在日本侵略中国后反而得以扩大,而中统多侧重于党内事务监探,随着国民党撤往重庆,其组织的网络也失去了根系,所以,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反而是戴笠领导的军统在蒋介石手下发挥的作用更多也一些,这也是军统更为出名的原因之一。
虽然后来有人说,两者的派系不同,中统不听老蒋的,但实际都是蒋介石的爪牙,这也正是蒋介石惯用的御下手段,有分歧的两者都重用,然后,两者分而治之。
只不过,随着戴笠的死亡,以及抗日战争的胜利,国民党迅速又从偏安一隅的重庆再回中原,中统的党务工作随着国民党掌控中国各大城市,也随之迅速膨胀,这个时候的中统开始坐大,远非与它一样任务的明朝短命的西厂可比。
这两个组织现在什么样?
军统后来改组为保密局,直到国民党败退台湾,由于保密局的名声太恶,到台湾后又改组为军事情局,仍然隶属于军事委员会,沿用至今,不过不再是国民党军事委员会,而是所谓的台湾地区国防部军事委员会,现在的组织成员多为原来军统大员的徒子徒孙与门生故旧。
中统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改组为党通局,仍然从事党务调查监察工作,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又改为内政部调查局,仍然从事国民党党内监视工作,只不过,随着国民党在台湾的失势,所谓的党内监察已经失去意义,慢慢的,中统这个特务组织现在演变为法务部调查局,从事对社会的监探工作,实际上相当于台湾地区的秘密警察部门。
国民党的秘密机构,大致脱不开明朝盛行的特务设置。成立的国民党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也就是国民党的锦衣卫组织;随后设立的军统与中统皆起源于此,因为军统脱胎于国民党复兴社,中统起源于国民党的党务调查科,按其本来的职能,军统更侧重于军事,中统更侧重于党政,似明朝的东厂与西厂,在后来对付共产党,以及日伪工作方面,两都有诸多重叠。
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军统延续比较完整,虽然名字改为军情局,但仍然是从事着军事谍探与反谍探工作,而中统由于国民党的失势,党务调查云云已失去意义,现在的名称虽然是法务调查局,实际上是台湾当局的秘密警察部门,监控社会舆情,但两者都脱不开本来按照明朝厂卫设置的本质,也因其一直以来的行径与明朝的厂卫毫无二致,所以遗臭万年的本事有过之而无不及。
毁我塑我 原创
军统和中统的区别推荐文章4:国党的中统、军统与中共的特科,都是特工组织,有本质区别吗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期,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出现了两个性质全异的特殊组织,一个是国民党中央组织部的党务调查科,一个是中共中央的特科,又称特三科、行动科。
这两大组织几乎同时出现,也为各自所代表的阶级展开了正义与邪恶的大较量。
对此,或许有人会说,不都是特工组织吗,能有什么本质区别?若真这样想,那就大错特错了。
党务调查科的领导人是陈果夫、陈立夫。
特科的第一任科长是赵世炎,赵世炎牺牲后,由大叛徒顾顺章接任,顾叛变后,由周恩来担任,并成为令叛徒敌特丧胆的“伍豪之剑”,被老百姓作“红队”或“打狗队”。
“伍豪”,曾为周恩来化名,“伍豪之剑”因此而得名。
1935年,党务调查科升格为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务调查处;1937年,党务调查处并入国民党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第一处。
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战爆发后,蒋介石将调查统计局改组为“中统”局和“军统”局,中统的领导人还是陈立夫,军统的领导人则是戴笠。
众所周知,“中统”和“军统”的基本任务就是破坏打击反对党派、迫害、暗杀、屠杀、监视、逮捕革命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窃取中共情、派遣特务打入延安、监控社会舆论等。
▲陈立夫、陈果夫
例如:1933年6月,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总干事杨杏佛遭到军统特务杀害;同年著名爱国抗日将领吉鸿昌遭到暗杀,幸免于难,后被引渡北平处死;1934年,著名学家、爱国人士史量才遭到杀害;1938年,第十八集团军高级参议宣侠父遭到军统秘密杀害;1940年,新华日社成都分社负责人洪希宗等数人遭到活埋,同时还有中共川康特委书记、八路军驻成都代表罗世文、川康特委军委委员车耀先等人遭到监禁,并在抗战胜利时又遭到杀害等。
后来,中统和军统发现光靠迫害和暗杀效果不好,于是制定了“重用叛徒,扩大自首潮流,以毒攻毒”的政策。例如,大叛徒顾顺章就是在这种政策下被捕后变节的,不但供出了许多我党地下工,甚至还为他们编写了一本《情业务》的教材;据北洋军阀政府内部档案记载,还有北方地区中共领袖李大钊,就是被叛徒张国焘给供出来,并最终遭到杀害。
不过,“中统”和“军统”也曾做过一些利国利民的事。例如: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军统”电讯部门成功破译了日军偷袭珍珠港的绝密情;并先后刺杀上海帮会头子张啸林、伪上海市长傅筱庵、伪杭州市长谭书奎等日伪分子;精心策划刺杀叛逃河内的大汉奸汪精卫,结果却错杀了曾仲鸣;河南站策反伪宣协军第一军副军长徐靖远,并乘检阅之机打死十多名日军检阅官;上海区特工行动50余次,毙伤日军60余人等。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将“中统”改为“党通局”,将“军统”改为“国防部保密局”。
但是,特科的主要职能却是镇压叛徒、震慑敌人以及秘密警戒中央的重要会议。
1935年9月,中央特科解散,历时近8年。解散后,特科成员应该并入了中共中央的保安部门,多数也应该成为了我党的地下工。
▲戴笠
1940年,蒋介石曾多次指示戴笠,要他安排特务到延安去刺杀中共领导人,而戴笠也不负所望,曾先后向延安派遣数十名层次很高的特工,并打入到了中共许多的要害部门,却又很快被辖区保安处所发现,甚至还策反了不少骨干分子弃暗投明,并因此曾一次性揪出了55名潜伏的军统特务。
虽然,国党特务也曾多次打入中共组织,但中共的地下工也曾多次成功打入中统和军统。
大家所熟知的中共地下党员钱壮飞,就曾打入了中统的内部核心。
尤其是1940年,中共地下党员张蔚林等5人曾打入重庆军统电讯总台,甚至还发展务主任等人入党,并为我党提供了大量情。
后来,不幸被军统特务发现,全部遭到杀害。蒋介石得知此事后,大为震怒,认为这是国党特务组织所蒙受的极大耻辱。
因此,戴笠受到了蒋介石最严厉的痛骂和斥责,但他却不得不承认中共比他厉害多了,而这样的结果应该也与当初的特科班底是分不开的。
最初的特科成员主要来自过去工人纠察队的骨干,他们都参加过上海工人武装起义;还有一些是来自北伐军,有过战斗经历的战士。而且,这些人里,既有神枪手,也有爆破能手。
据说,一旦成为特科成员,首先就要熟悉各种枪支的使用方法,甚至还要常常坐船出海,到吴淞口外的海面练习打靶,直到练成百发百中的神枪手。
▲周恩来总理
特科成立的第三年,成员就发展到了40多人,不但个个是神枪手,而且都会驾驶汽车。他们的装备除了各种型号的手枪,还有化学手榴弹,而化学手榴弹也是阻滞敌人追击的最好武器。
1949年11月6日,周总理在与张治中、邵力子、刘斐等原国民党和谈代表交谈时,当谈到国共两党的特务斗争时,周总理明显表示:“我们是依靠政治,不搞下流手段,同国民党的特务工作有本质不同。”
同时,据说我党地下工作还有两条禁令:一是不得色诱,二是不得暗杀。而这些“下流手段”,对于中统和军统特务来说,却是家常便饭。
为什么,我党会有这样的禁令呢?因为,只有这样才不会让老百姓心里产生恐惧和厌恶,甚至失去民心。
结果,也确实如此。国民党失道寡助,而中共却是得道多助,并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
也就是说,按照周总理的话“不搞下流手段”,这应该就是国民党的中统、军统与中共的科特的本质区别吧。
图片网络
军统和中统的区别推荐文章5:同为国民党反动派的特务,“中统”和“军统”有什么区别?
众所周知,国民党反动派的特务分为两大派系:中统、军统,都是蒋介石在中国实行反动统治的得力爪牙,不少人也会将两者混为一谈。那么同为国民党反动派的特务,“中统”和“军统”有什么区别?
首先,“中统”的创建者与老大一直是以陈果夫、陈立夫兄弟为首的“CC派”。“CC派”控制了国民党的党务和人事组织关系,被称为“蒋家天下陈家党”。因此“中统”的地位比较独立,蒋介石也会让三分。
与“中统”相比,“军统”的创建者与老大是以黄埔生为主的“复兴系”,基本上都是蒋介石控制中国社会的附庸与打手势力。因此“军统”对蒋介石的服从程度要高于“中统”,更受信任,但势力却有所不及。
其次,在表面的组织制度上,“中统”属于党务行政序列的机构,“军统”则属于军队序列的机构。正因如此,“军统”是有部队的,而“中统”只有党务行政人员,“中统”表面戒律之一就是““不碰军队””的。
最后,“中统”和“军统”的负责领域不同。“军统”主要负责与军事相关的特务,而“中统”负责的领域则包括了党务在内的政治领域,甚至连教育和金融都插了一脚,迫害社会进步人士基本都是中统干的。
综合来讲,在领导派系、负责领域和组织机构方面,“中统”与“军统”都存在差异。虽然“军统”更容易得到蒋介石的信任,但“中统”的势力和话语权是要大于“军统”的。
军统和中统的区别推荐搜索词:
1.军统和中统的区别哪个权力大
2.军统和中统的区别在哪
3.国民党分军统和中统的区别
本文标题:军统和中统的区别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