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16字家训
曾国藩16字家训推荐文章1:曾国藩四句家训,后代没出过败家子!
有副对联这样概括曾国藩的一生:“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但其实曾国藩一生成就,靠的只是四句话。靠着这四句话,他屹立于内忧外患的时代,人格、学问、事业皆佳,无论毁之誉之,都不得不承认他做人做到了极致。
今日,我们来看看这位连毛泽东都拜服的“完人”,到底是靠着什么才有如此成就。
一曰 慎独则心安
修身之道,最难是养心,养心最难之处,又是慎独。“慎独”,是独自一人时,亦有一双慧眼观照自己,不做出格事,不说出格话。
慎独,之于他人是坦荡,之于自己,则是心安。一个表里如一的人,事无不可对人言,就少有愧疚、猜疑、顾忌……种种阴暗,心中自然绿意盎然,步步花开。
曾国藩将慎独作为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不是没有道理的。
二曰 主敬则身强
一个人的涵养,就在于一个“敬”字,待人不分众寡,待事不分大小,一一恭敬,从不懈慢。
主敬,不是不闻不思不见的兀然端坐,反而是一种淡然,因为时时有敬意,反而无事能安然,有事能应变,反观放纵的人,才会状况百出,手忙脚乱,所以曾国藩说,聪明睿智,皆由“敬”出。
一日敬畏一日精进,一日放肆则一日怠惰,一个人气象如何,由此可见。
三曰 求仁则人悦
“仁”,是仁爱,是推己及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一方面,每个人,都不该自私,子女对父母有责,为官则对生民有责,为学则对社稷有责,知仁爱,才不失大道。
另一方面,世上大部分的伟业,都不是一个人建立的,人生中许多转机,都是朋友提供的。但若以功利之心交友,别人回馈的也不过是功利之心而已。当你用豁达待人,以仁爱处世,自然可收获一批以心相交的挚友。
四曰 习劳则神钦
习劳,即身体力行,一个人衣食住行,与他所行之事所用之力想匹配,这才符合天道、受人赞许,也就是神钦。
有些富贵子弟,不营一业,而锦衣玉食,这必然是不能长久的。为什么有“少年富贵大不幸”的说法,因为不与努力匹配的所得,必将成为他日倾覆的引子。
即使已身居高位,曾国藩依然以勤勉自励。许多人眼中,勤奋只是成功的途径,其实,勤奋是为了让自己配得上更大的成功。
曾国藩身上有着中国几千年文化的全部积淀,无论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还是道家刚柔相济的处世之道,都在这四句话里淋漓尽现。
在这个离伟大越来越远的时代,我们却从曾国藩身上,看到了中国人的气度。
⊙版权声明:部分图片网络,侵删。
曾国藩16字家训推荐文章2:汪东明的《曾国藩家训印谱》24. 十六字诀(修身齐家篇)
:汪东明
24. 十六字诀(修身齐家篇)
昌化石(3.3*3.3*7.0CM)
边款:家勤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曾文正家训,东明。
解读:在曾国藩的传世家书、家训中,多次不厌其烦地提到“勤、俭”二字,“勤者,生动之气也;俭者,收敛之气也。”他不但对家中男丁严格要求奉行勤俭之道,对女眷也同样如此,据传他一个偌大的两江总督官邸,只有两个老妈子充当保姆,全部家务均由儿女们承担,他平日所穿衣服大多都是夫人和女儿们手工制作的,在同治七年五月二十五日的日记中,曾国藩清楚地写道:“将妇女功课单后添四语云:家勤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这十六字箴言,就是曾国藩家训中著名的治家“十六字诀”。 笔者与曾氏后人有些往来,发现曾家后人大都对这“十六字诀” 十分熟悉,经常能脱口而出,正是因为曾氏家训的传承,才使得自曾国藩起,曾氏后代子孙人才辈出,至今仍令世人瞩目。
(原文载于中国书画2020年5月27日15版)
曾国藩16字家训推荐文章3:隶书新作?曾国藩十六字家训(每日一品第1223期)
曾国藩是晚清重臣,也是近代史上有争议的人物,但其对子女的教育、建设好家风等方面非常值得后人借鉴。曾国藩曾给家庭留下十六字家训,一直为曾家后人所传承,至今仍熠熠闪光。这十六字箴言是: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意思是说:家族保持简朴,就能够兴旺发达,人保持勤劳,就能够健康;家族能够勤劳俭朴,那么生活就永远不会贫贱!可以说,这十六个字的中心内涵就是“勤”和“俭”!曾国藩对这两个字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一个人能够成功,一个家族能够延续,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富有时不能放荡,贫穷的时候不能堕落,始终如一地保持勤俭本色,家族才能兴旺发达,永续流传下去。
这幅书法用仿古洒金宣纸书写,尺八屏对裁(116X51厘米)。
——武锋(一峰)
曾国藩16字家训推荐文章4:曾国藩的十六字家训:家风的力量与女儿的命运
曾国藩,这位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名人,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深厚的家风教育而闻名于世。他的十六字家训“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不仅是他个人修身齐家的座右铭,也深刻影响了他的后代。然而,这句家训在他女儿身上,却成为了一种迂腐的枷锁,让她们的命运充满了悲剧色彩。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曾国藩的家训、家风以及他的女儿们的故事。
曾国藩的家训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首先,“家俭则兴”强调了家庭的节俭和勤俭持家的重要性。在曾国藩看来,只有家庭节俭,才能积累财富,兴旺发达。其次,“人勤则健”则强调了个人的努力和勤奋。他认为,只有勤劳的人,才能拥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最后,“能勤能俭,永不贫贱”则是对后代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继承这种勤俭的美德,从而避免贫穷的困扰。这种家训不仅在曾国藩的家族中扎根,也影响了许多后来的家族教育。很多人认为,曾国藩的家训是培养家风的典范,值得后人学习。
曾国藩非常重视家风的培养,他在教育子女方面非常严格。他的儿子们在他的影响下,普遍勤奋好学,成就斐然。然而,曾国藩的女儿们却在这种家风的影响下,遭遇了不同的命运。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女性的地位相对较低,曾国藩的女儿们虽然出身名门,但在选择婚姻和人生道路时,却受到了许多限制。他选择女婿时,更多考虑的是政治利益和家族联姻,而非女儿的个人幸福。这种选择虽然在当时的社会中并不罕见,但却让他的女儿们在婚姻中陷入了困境。
曾国藩的几个女儿,虽然都聪明能干,但她们的婚姻生活却并不如意。比如,曾国藩的长女曾纪泽,嫁给了一个并不爱她的丈夫,婚后生活艰辛,最终选择了离婚。而其他女儿的婚姻状况也大多不佳,或是家庭矛盾重重,或是丈夫对她们并不尊重。
在曾国藩的家训影响下,女儿们被教育要勤俭持家、忍辱负重,但她们却在现实中感受到无形的压力。她们既要承担家庭的责任,又要面对来自社会的种种偏见。这种矛盾让她们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最终导致了她们命运的悲剧。
曾国藩的家训虽然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在女儿们的身上却反映出了一种时代的局限性。我们可以看到,家风教育固然重要,但在实际应用中,也需要考虑到个体的需求和选择。教育不应只是单一的道德标准,而应该是多元化的,能够包容每个人的独特性。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许可以从曾国藩的家训中汲取一些智慧,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如何在传承优秀家风的同时,尊重每一个家庭成员的个体选择与幸福追求。
曾国藩的十六字家训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但在具体的家庭教育中,我们也应当反思其局限性。希望每一个家庭都能在传承优秀家风的同时,关注每个成员的幸福,让家训不仅是道德的约束,更是爱的传递。
曾国藩16字家训推荐文章5:曾国藩16字家训、39条语录、10大座右铭
郦波丨《曾国藩家训》合集(上、下部)+家训经典语录50句
郦波丨《曾国藩教子十法》合集(10集)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晚清时期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曾国藩是近代史上有争议的人物,但其对子女的教育却留给后人很多可借鉴的内容。勤奋、俭朴、求学、务实的家训家风一直为曾家后人所传承。请欣赏曾国藩的16字家训,30条语录,10句座右铭。
曾国藩家训16字
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曾国藩语录30条
1、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2、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3、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4、我要步步站得稳,须知他人也要站得稳,所谓立也。我要处处行得通,须知他人也要行得通,所谓达也。今日我处顺境,预想他日也有处逆境之时;今日我以盛气凌人,预想他日人亦有以盛气凌我之身,或凌我之子孙。常以"恕"字自惕,常留余地处人,则荆棘少矣。
5、静中,细思古今亿万年无有穷期,人生其间,数十寒暑,仅须臾耳;大地数万里无有纪极,人于其中,寝处游息,昼仅一室耳,夜仅一榻耳;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之一毛耳;事变万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能办者,不过太仓之一粒耳。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遇忧患横逆之来,当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则遇荣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知书籍之多而吾所见者寡,则不敢以一得自喜,而当思择善而约守之;知事变之多而吾所办者少,则不敢以功名自矜,而当思举贤而共图之。夫如是,则自私自满之见可渐渐蠲除矣。
6、家中兄弟子侄,惟当记祖父之八个字,曰:"考、宝、早、扫、书、蔬、鱼、猪"。余日记册中又有八本之说,曰:"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此八本者,皆余阅历而确把握之论,弟亦当教诸子侄谨记之,无论世之治乱,家之贫富,但能守星冈公之八字与余之八本,总不失为上等人家。
7、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
8、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不特写字,凡事都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9、诸弟在家读书,不审每日如何用功?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十月二十一日立誓永戒吃水烟,洎今已两月不吃烟,已习惯成自然矣。予自立课程甚多,惟记茶余偶谈、读史十面、写日记楷本,此三事者誓终身不间断也。
10、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恶劳,无论贵贱智愚老少,皆贪于逸而惮于劳,古今之所同也。
11、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若全无一分,未有不败。和字能守几分,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者。诸弟试在乡间将此三字于族戚人家历历验之,必以吾言为不谬也。
12、三乐:勤劳而且憩息,一乐也;至淡以消嫉妒之心,二乐也;读书声出金石,三乐也。
13、八德:勤、俭、刚、明、忠、恕、谦、浑。
14、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
15、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16、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玉汝于成。李申夫尝谓余怄气从不说出,一味忍耐,徐图自强。因引谚曰:"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此二语,是余生平咬牙立志之诀。
17、谚云吃一暂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务须明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戡恭然自馁也。
18、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19、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20、大约军事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巨室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
21、戒骄字,以不轻易笑人为第一义,戒惰字,以不晏起为第一义。
22、以耕读二字为本,乃是长久之计。
23、读经、读史、读专集、讲义理之学,此有志者万不可易者也。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然此亦仅为有大志者言之。
24、习字临《千字文》亦可,但须有恒。每日临帖一百字,万万无间断,则数年必成书家矣。
25、诸弟在家教子侄,总须有勤敬二字。无论治世乱世,凡一家之中。能勤能敬未有不兴,不勤不敬未有不败者。
26、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读书之种子也,世家之招牌也。礼义之旗帜也。
27、读书如譬若掘井,掘数十井而不及泉,不如掘一井而见泉。读书总以背熟经书,常讲史鉴为要,每日有常,自有进境,万不可厌常喜新,此书未完,勿换彼书耳。
28、思古圣人之道莫大乎与人为善。以言诲人,是以善教人也;以德薰人,是以善养人也,皆与人为善之事也。君相之道,莫大乎此;师儒之道,亦莫大乎此。仲尼之无常师,即取人为善也;无行不与,即与人为善也。为之不厌,即取人为善也;诲人不倦,即与人为善也。
29、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观密微,二者阙一不可。
30、修身十二款:
1)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慎。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如日之升。
2)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半时,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3)早起:黎时即起,醒后不沾恋。
4)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循外为人,每日以十叶为率。
5)读史:丙申购二十三史,每日读十叶,虽有事不间断。
6)谨言:刻刻留心,是工夫第一。
7)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8)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时时当作养病。
9)日知其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
10)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味眈着,最容易溺心丧志。
11)作字:早饭后作字半小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功课,不留待明日,愈积愈难清。
12)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曾国藩座右铭10句
1、“每逢大事有静气”。
按:曾国藩年轻时在官场沉浮,难免有心 烦气躁之时,便向理学名臣唐鉴先生请教,唐鉴送了他一个字——“静”,心 静下来,就能处理各种纷乱的军国大事。从那时起,曾国藩每天都要静坐一会儿,许多为人处世、治学从政的体会和方法,便都在此中获得。尤其在遇到重大问题时,他更是不轻易作 出决定,总要通过几番静思、反复权衡之后,才拿出一个主意来。为让气氛更宁馨些,还往往点上一支香。每见到这种情况,家人有再大的事也不打扰他。
2、“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按:这一天,曾国藩带着日记,又去拜见老师唐鉴。唐鉴审读他的日记,见满纸都是痛骂自己不成器的话,很是满意。翻到二十二日的日记,看上面写道:“自今日起改号涤生。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唐鉴称赞:“有志气!涤生,望你今后涤旧而生新。”
3、“不为圣贤,则为禽兽。只问耕耘 ,不问收获。”
按:如果不能以圣贤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便只能与禽兽一般为欲望所控制。只关心付出多少,不关心结果怎样。出处唐鉴曾送给曾国藩一本自著《畿辅水利》,一张亲笔楷书条幅:“不为圣贤,则为禽兽。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善化唐鉴。”跟了唐鉴一段时期,尤其在通读了他的《畿辅水利》一书后,曾国藩看出这位理学名臣并不是埋首故纸、空谈心性的书呆子,而是关心民瘼、留意经济、学问渊懿,亦不乏谋略的能吏。同样,唐鉴也知道曾国藩是老成深重、极有心计的干才。以后,唐鉴、国藩师生之间往往探讨程朱之学少,推究兴衰治乱的历史多。
4、“轻用其芒,动即有伤,是为凶器;深藏若拙,临机取决,是为利器。”
按:无论是处世还是用兵,平时深藏锋芒,关键时果断出手,出手便能解决 问题。出处曾国藩出兵征讨太平军前,有人赠予 曾国藩一口家传古剑,他的岳父欧阳老人说:“涤生(曾国藩字)今日喜得宝剑,老夫也高兴。老夫十分喜爱旧日读过的一首古剑铭,现把这首古剑铭送给你,轻用其芒,动即有伤,是为凶器;深藏若拙,临机取决,是为利器。”曾国藩听完这首古剑铭后,明白岳父的深远用意,十分感激地站起来说:“国藩牢记在心。”
5、“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
按:赞扬别人要在公开场合,批评别人要在私底下。出处曾国藩率湘军攻占武昌后,六弟曾国华带领在湘乡招募的五百勇丁来到武昌。曾国藩见到这个出抚给叔父的六弟,心中很是高兴。四个弟弟,他认为最有出息的便是这个为人倜傥雄奇的六弟。于是亲向六弟传授带勇识人的经验。曾国藩知道弟弟的脾性,说:“衡人亦不可眼界过高。人才靠奖励而出。大凡中等之才,奖率鼓励,便可望成大器;若一味贬斥不用,则慢慢地就会坠为朽庸。对待部属,大哥有两句话,望弟切记。”国华望着大哥,诚恳地说:“请大哥赐教。”“这两句话是: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国华点点头,轻轻地重复一遍。
6、“打脱牙和血吞”。
按:曾国藩对洋人的坚船利炮,以及诸如千里镜、自鸣钟、机器等,由衷地佩服。三十年前惨败于洋人的教训,他 记忆犹新。十多年的戎马生涯,对外国与中国在军事上的悬殊他看得很清楚。一个基本认识已在他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与洋人相争,不在于一时一事的输赢,而在于长远的胜负。中国目前不如洋人,一旦开仗,只有失败。要靠“打脱牙和血吞”的精神,忍辱发愤,徐图自强。
7、“天下事,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
按:世界上能做成的事情,多半是因为外界的压力被逼或者被激出来的。出处容闳是第一个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 中国留学生,曾国藩对其抱有极大希望,一力促成其办厂办洋务,然而容闳近年在办事的过程中,深感处处棘手,步步难行,多少次都想甩手不干,但最后还是挺下来了容闳本想向曾国藩吐一肚子苦水,听曾国藩这一说,便不敢再讲了,硬着头皮把总督交给的担子担起来。“纯甫,我知道你有难处。”曾国藩从“尽力办好”四字中,已知容闳的艰难,“老夫活了五十多岁,经事不少,知天下事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困难之处,正可看作是激励和逼迫。”
8、“历来有文坛上之泰山北斗,官场上却毫无建树,甚至一败涂地者,盖因不识此中差别耳!”
按:文坛和官场是有差别的,认识不到这两者的差别,多半会一败涂地。出处曾国藩麾下第一幕僚赵烈文,对大儒 船山先生王夫之非常崇敬。王夫之的名作《读通鉴论》在书局刻印过程中,他便零零星星地借来读过一遍,十分佩服船山的见事高明、议论深刻。此时看着这部被装订成十大本的 五十余万言巨著,真是爱不释手,心里油然生出一股对船山的由衷崇拜,“大人,船山公议论戛戛独造,破自古悠谬之谈。卑职想,若使其得位乘时,必将大有康济之效。”“不见得。”曾国藩轻轻地摇了摇头。“为何?”赵烈文颇感意外。他深知曾国藩一向尊崇王夫之,但为什么并不赞同这个观点呢?“船山之学确实宏深精至,但有的则嫌偏刻。比如对人的评价,求全责备的多,宽容体谅的少。若让船山处置国事,天下则无可用之人了。”曾国藩离开座位,在书案前走了几步后又说,“作文与做官并不是一回事。作文以见深识闳为佳,立论即使尖刻、偏颇点亦无妨,因为不至于伤害到某一个人,也不去指望它立即收到实效,只要自圆其说,便是理论,运笔为斤,自成大匠。做官则不同,世事纷繁,人心不一,官场复杂,尤为微妙,识见固要闳深,行事更需委婉, 曲曲折折,迂回而进,当行则行,当止则止,万不可逞才使气,只求一时痛快。历来有文坛上之泰山北斗,官场上却毫无建树,甚至一败涂地者,盖因不识此中差别耳!”
9、“乱极时站得住,才是有用之学。”
按:能够处理极为混乱复杂局面的能力, 才是真正有用的学问。出处湘军之父罗泽南也是湖南大儒。与曾国藩情同手足,他在武昌城下中弹兵败,临终写信给曾国藩,提及:“近年来与长毛作战,亦有一点心得。今将远别,愿送与我兄:“乱极时站得住,才是有用之学。”万语千言,难以倾诉,愿仁兄为国珍重。
10、“世界上的人,其实就是棋枰上的子”。
按:康福(字价人)是曾跟随曾国藩十几年的老部下,曾国藩去世前,康福突然来看他,要回了祖传的围棋。曾国藩说:“价人,你想过没有,世界上的人,其实就是棋枰上的子,无论是我们还是长毛(太平军)都如此。我常常这样想,每当想起这点,便很灰心,不知你想过没有?”“我也想过。不过我想,只有我们这些 人才是棋子,大人你老不是,你老是 执子的人。”康福笑着说。“不是的。”曾国藩摇摇头,凝重地说,“包括我在内都是棋子,都是身不由己任别人摆布的黑白之子。”“别人是谁呢?”康福睁大眼睛问,“是皇上吗?”“皇上有时是执子的人,有时又是被执的子,说到底皇上也是棋子。”曾国藩两眼望着空空的纹枰,似在深思。“那么这个‘别人’究竟是谁呢?”康福追问。“冥冥上苍!”曾国藩苦笑着回答。
:每日一首古诗词(微信号:mrysgsc)
曾国藩16字家训推荐搜索词:
1.曾国藩16字家训箴言
2.曾国藩16字家训家规挂图
3.曾国藩16字家训的意思
本文标题:曾国藩16字家训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