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名人推荐文章1:智者云集:春秋诸子百家的传奇人物与故事

  在春秋时期,华夏大地上诸侯纷争,民众苦苦挣扎。然而,正是在这片动荡的土地上,许多智慧的思想家如繁星般闪耀,形成了“诸子百家”的璀璨群星。他们不仅是时代的见证者,更是思想的引领者。


  故事的开端在一个名为“智谷”的地方,这里是众多学子向往的圣地。智谷中,山清水秀,青松挺拔,吸引了许多思想家前来聚集。每当月圆之夜,智谷的山顶上便会举行一场盛大的“智者大会”,来自各个门派的代表人物齐聚一堂,分享他们的智慧与见解。


  这年秋天,智谷的大会吸引了众多学子和民众前来观摩,期待能从中汲取智慧。大会的主持人是伟大的哲学家孔子,他以仁爱与礼仪著称,深受人们的敬仰。孔子首先发言,他以“仁”为核心,讲述了如何通过道德修养来治国平天下。他的话语如春风化雨,滋润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接下来,墨子也上台发言。墨子主张“兼爱”与“非攻”,他的思想与孔子的仁爱形成鲜明对比。墨子激昂地讲述着如何通过无私的爱来解决纷争,倡导和平与团结。他的观点引起了热烈的讨论,许多人开始思考如何在战争中寻求和平的解决之道。


  正当大会进行得如火如荼时,老子缓缓走上前。他的出现让人们为之一静。老子以“道”为中心,强调自然与无为而治。他用简单却深邃的语言道出了“道”的真谛,讲述了顺应自然的重要性。老子的智慧如同清泉,滋润着每一个听众的心灵,许多人在他的教诲中感受到内心的平静。


  在这场智者的对话中,荀子也参与其中。他强调“人性本恶”,认为通过教育与制度的约束,才能使人向善。荀子的观点引发了热烈的争论,许多年轻学子开始思考人性的复杂性,以及如何在社会中找到平衡。


  随着夜色渐深,智谷的大会进入了高潮。各位智者的思想交锋如同璀璨的烟花,照亮了整个夜空。众人不仅聆听到了不同的哲学思想,更感受到了思想碰撞带来的智慧火花。


  大会的最后,孔子站起身来,微笑着说:“我们虽然观点不同,但都在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那就是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这句话引起了全场的共鸣,所有人都意识到,智慧的多样性正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随着大会的结束,智谷的夜空中星光璀璨,众多学子带着各自的思考与启发,踏上了归途。春秋时期的智者们不仅留下了深刻的思想,更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智慧与真理。


  在这片土地上,诸子百家的智慧如同星辰般闪耀,永远照亮着人们追寻真理的道路。#春秋时期#?#春秋诸子百家#?#百家争鸣#?#争气斗艳#?


  春秋战国时期名人推荐文章2:春秋战国各主要诸侯国、国君及年历

  春秋初期,主要诸侯国包括,齐、鲁、晋、秦、宋、燕、郑、蔡、陈、卫。


  春秋初期主要诸侯国及来历


  齐国:武王伐纣后封给功臣吕尚,就是我们熟知的姜子牙,吕氏,姜姓,名尚,子子牙,并给齐国征伐其他诸侯国的特权。


  鲁国:武王封给其弟周公旦,周公后为周王卿士,辅佐武王子周成王,平三监之乱。


  晋国:始封武王子唐叔虞,其为周成王胞弟,姜太公外孙。


  卫国:始封武王九弟康叔封,后世子孙有康氏,卫氏。


  蔡国:武王初封其弟蔡叔度,后参加三监之乱,周公旦平乱后,再次封给蔡叔度之子蔡仲。


  陈国:妫(读归)姓,舜帝后裔,武王封于陈地,后以陈为氏。


  宋国:子姓,始封给纣王庶兄微子启,后世以宋为氏。


  燕国:武王封与其弟姬奭(读氏)


  郑国:姬姓郑氏,始祖为郑桓公姬友,西周末年周厉王少子,周宣王异母弟,周幽王叔。


  秦国:赢姓赵氏,相传为舜帝后裔,周宣王时期秦仲被封大夫,到秦庄公后为西垂大夫,到秦襄公因护周平王东迁有功,始被封为诸侯。


  可以看出,各主要诸侯国中,秦、郑被封最晚;除陈、宋、秦为外姓,其他都是姬姓国。


  你认为还有哪些重要诸侯国?


  春秋初期诸侯国地形图


  到了战国,姜齐变田齐,晋分韩、赵、卫,其他诸侯经过征伐多被吞并,最后主要诸侯国为齐、秦、韩、赵、魏、燕,再加上非周室的楚,就是我们熟知的战国七雄。


  各主要诸侯国年历如下,整理不易,看后请给个赞!


  齐国,只列姜齐


  鲁国


  晋国-1


  晋国-2


  郑国-1


  郑国-2


  宋国


  蔡国


  陈国


  卫国-1


  卫国-2


  燕国-1


  燕国-2


  燕国-3


  秦国-1


  秦国-2


  春秋战国时期名人推荐文章3:盘点春秋时期的4位奇人,有一女号称杀三夫一君一子,亡一国两卿

  春秋时期虽然没有战国时期那么有名,不过却也是丝毫不弱;据记载,在这三百年时间中,有三十六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之,五十二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次,也就是说,平均三年就有两次战事,战争频率比战国时期要多得多。在如此混乱时期,自然也出现了不少奇人,而这里要盘点的就是其中的四位奇人,来看看都有谁吧。


  TOP、4 齐襄公


  齐襄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第十四位国君,齐僖公长子,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异母兄;齐襄公在位期间,荒淫无道,昏庸无能,但如果仅仅是这样,还不足以让齐襄公成为春秋五大奇人之一,那究竟是为何呢?齐襄公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妹妹,叫文姜,这 文姜是当时远近闻名的绝色美人,后来这文姜被嫁给了鲁桓公,还给鲁桓公生了个儿子——鲁庄公。


  据说在齐襄公还是太子时,便和妹妹文姜私通乱伦;虽然后来这文姜成了鲁国王后,但仍然没有断绝与哥哥齐襄公私底下的联系,经常借口回娘家,其实就是和齐襄公厮混去了。鲁桓公知道此事后,责怪文姜,文姜将情况告诉齐襄公,齐襄公怕事情闹大,于是派彭生杀害妹夫鲁桓公,而后再杀彭生以向鲁国交代。不过这个奇葩齐襄公最后也没好结局,后被部下公孙无知所杀。


  TOP、3 夏姬


  说起中国古代美女,很多人可能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西施、貂蝉、王昭君和杨贵妃这些;而说起妖女,可能很多人想到的是褒姒、喜以及妲己,虽然这么说没错,但是让们和夏姬比起来,那还是有点差距,这夏姬才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妖女,史载她三次成为王后、先后七次嫁给别人为夫人,共有九个男人因为她而死,号称“杀三夫一君一子,亡一国两卿”。


  这夏姬乃是郑国公主,郑穆公的女儿,她生得蛾眉凤眼,杏眼桃腮。据记载,这夏姬未出嫁时,便与自己的庶兄公子蛮私通,不到三年,公子蛮就死了。后来她嫁给了陈国大夫夏御叔,结果九个月就生了个大胖小子,十二年后夏御叔病死;之后夏姬彻底放飞自我,只要成为她的裙下之臣,莫不早丧,直到遇到与她真心相爱的楚国大夫屈巫后,才结束了这个魔咒。


  TOP、2 叔梁纥


  叔梁纥是周代诸侯国宋国君主的后代,生于春秋时期宋国栗邑,本是当地的贵族,后为逃避宋国战乱,流亡到鲁国昌平陬邑;他人品出众,博学多才,能文善武,曾官陬邑大夫。据说他体格威猛强壮,浑身都是力气,能轻松举起城门,曾与臧畴 、臧贾率领三百名甲士夜袭齐军,逼得齐国撤军,与鲁国名将狄虒弥、孟氏家臣秦堇父合称“鲁国三虎将”。


  叔梁纥力气的确很大,但这还不是成为奇人的关键;据记载,叔梁纥的正妻施氏,生了九个女儿却没有儿子,小妾为他生了长子孟皮。孟皮有足疾,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请求纳颜氏女儿为妾。颜氏有三个女儿,只有小女儿颜徵在愿嫁叔梁纥。颜徵在时年不满二十岁,而叔梁纥已经六十六岁,年龄相差悬殊,两人为婚于礼不合,夫妻在尼山居住并且怀孕,故谓之“野合”。而生的这个儿子,就是后来的孔子……


  TOP、1 老子


  不过如果要说谁才是春秋时期的第一奇人,我想应该还是老子了,他不但是春秋时期的第一奇人,他应该还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奇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当然了,之所以说老子是古代第一奇人,当然是有原因的。


  他不仅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被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而且在唐朝时,被追认为李姓始祖。就连孔子都曾找他请教过;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但是老子后期却西出函谷关,从此下落不明。


  当然了,春秋时期的奇人可能不止以上四位,但是这四人可以说在各自的领域都做到了近乎极致。齐襄公昏庸无道,结果被自己的属下杀死;夏姬作为一个女子,结果杀三夫一君一子,亡一国两卿,世所罕见;叔梁纥力能举城门,在66岁时还生了个儿子,当然了,要不是他儿子是孔子的话,估计也没人知道他;而老子一直以来,都被当作智慧的巅峰。


  春秋战国时期名人推荐文章4:战国六大老将:魏国一位,燕国一位,赵国两位,秦国两位

  战国时期名将辈出,其中白起、吴起、乐毅三人是唐朝武庙十哲,孙膑、廉颇、王翦、田单、赵奢、李牧位列唐朝祭祀的古今六十四名将,细心的朋友会发现这一时期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有不少老将活跃在战场上,其中不乏位高权重之人,今天就来说一说战国六大老将:魏国一位,燕国一位,赵国两位,秦国两位。


  

魏国:龙贾

  龙贾是和庞涓同一时代的魏惠王时期名将,史料记载龙贾在魏惠王十二年(公元前358年)曾筑长城于西边(魏长城比秦长城大概还要早130年),公元前341年马陵之战庞涓战败自杀之后,统领魏军作战的主要是公子卬和龙贾,龙贾在公元前331年雕阴之战败于公孙衍之手后被杀,龙贾为魏国征战几十年,堪称是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


  

燕国:剧辛

  赵武灵王麾下有乐毅、庞煖、剧辛三大名将,前295年沙丘宫之变后三人各奔东西,其中乐毅和剧辛到了燕国,不过两人境遇却有天壤之别,乐毅五国伐齐差点灭了齐国,并凭此战功跻身于武庙十哲之列,剧辛在燕国蹉跎了几十年一直郁郁不得志,直到燕王喜准备对赵国用兵的时候才重用他,此时他至少也有七十多岁了,不料一出山就遇到老朋友庞煖,一场大战下来燕国战败、剧辛被杀。


  

赵国:庞煖、廉颇

  庞煖曾和赵武灵王论兵,那个时候他就已经小有名气了,前295年沙丘宫之变后庞煖不知去向,直到50多年后赵国因为廉颇被逼出走、乐乘不辞而别导致名将青黄不接,此时李牧在边关无法抽身,庞煖才被人举荐给赵王,没想到80多岁的庞煖大放异彩,先是率兵大败进犯的燕国,接着又在两年之后(前241年)率五国联军合纵攻秦,庞煖出其不意绕过函谷关打了秦国一个措手不及,一直打到离咸阳仅有七、八十里的蕞地,可惜联军军心不齐最终功败垂成。


  廉颇是战国时期最有名的老将,是赵惠文王、赵孝成王、赵悼襄王时期的三朝老臣,一生为赵国征战四方战功赫赫,曾在几之战中大败秦军,和白起、李牧、王翦并称战国四大名将,可惜最后却被赵悼襄王夺去兵权,被逼得远走他国,“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最终终老于楚国,去世的时候至少有70多岁。


  

秦国:司马错、蒙骜

  司马错历仕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三朝,前316年率兵攻灭巴、蜀两国,此后一直为秦国征战四方,曾出任国尉、左更、客卿等职位,前280年还率军攻取楚国黔中郡,司马错为秦国征战几十年,从他的经历可以看出司马错毫无疑问也是一员老将。


  蒙骜历仕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始皇四朝,屡立战功,是王翦之前秦国主要统兵大将之一,其子蒙武,其孙蒙恬、蒙毅也都是秦国的名将,蒙骜去世于公元前240年,享年七十多岁。


  春秋战国时期名人推荐文章5:春秋战国武侠史:刺客列传中的五位传奇大侠,你更喜欢哪一位呢?

  金庸先生的《神雕侠侣》中,有过这样一段对话,用更高的层次诠释了武侠的定义。


  郭靖对杨过说:只盼你心头牢牢记着‘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八个字,日后名扬天下,成为受万民敬仰的真正大侠。


  说明,在金庸心中,武侠跟民族情怀是分不开。


  可能与香港曾作为殖民地的历史有关,也代表着那个时代,香港人在面对列强欺压,表现出强烈的民族归属感。


  而实际上,郭靖说的八个字是源自古老的墨家思想:以天下为己任。


  武侠是一个概念,其原型却是一种古老的职业——刺客。


  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侠之大者,谓之刺客,八个字也是成立的。因为很多著名的刺客,脱离了武侠意义上的爱恨情仇,将国家责任视为第一要义。


  李白曾写下: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那么古时的刺客,是不是个个武艺高超呢?


  说起刺客,亦有历史可考,刺客出现的最早时期是春秋。司马迁《史记》中的刺客列传,便记录了先秦时期的五位传奇刺客。


  

第一位刺客曹沫。

  实际上,曹沫并非是一名刺客,而是其行为与刺客有关。可能是司马迁为抛砖引玉,做出的铺垫。


  曹沫是鲁国的大将,被齐桓公打得找不着北,向鲁庄公告罪。


  鲁庄公说齐强鲁弱,非战之罪。而曹沫为鲁国失去大片国土而羞愧,在齐鲁大会上,以匕首挟持齐桓公,让其归还占据的鲁国土地。


  齐桓公无奈答应,但事后想要返回,却被管仲劝住。说君王不能失信,否则将失义于天下诸侯。


  这句话也为后来的刺客源源不断地产生,奠定了基础。


  在现在看来,曹沫的行为像过家家,可能很少有政治家会受武力胁迫而妥协。尽管春秋战国已经处于礼崩乐坏的阶段,信诺依然是很牢靠的统治基础。


  曹沫这种行为在金庸的《天龙八部》中也有映射,比如乔峰胁迫耶律洪基,有生之年不再侵犯大宋边境。


  充分说明,一诺千金对于君主的重要意义。同时,这也为刺客的滋生酿就了养分。


  既然君主无戏言,那么为达成政治目的,刺客的出现也就不意外了。而曹沫既然是一国大将,肯定有些武艺,但具体什么程度,无从考证。


  

第二位刺客专诸。

  这个人可了不得,至少有三个有名的词条跟他有关系。比如‘惧内、’‘鱼肠剑’、‘糖醋鱼’,都是于专诸。


  专诸有万夫不当之勇,却非常怕老婆。伍子胥问过原因,他说:能屈于女人之下,必能伸于万夫之上。便是惧内一词的。


  这种回答好像没有什么逻辑,如果非要给个解释,难不成是大丈夫能屈能伸?


  鱼肠剑和糖醋鱼跟专诸有什么关系?


  这两样东西可能说明,专诸有勇气,但武艺应该很一般。


  为什么呢?


  专诸为帮公子光(吴王阖闾)夺位,自告奋勇去刺杀吴王僚。所用的道具就是一条烤鱼。


  这种烤鱼全称叫全炙鱼,也便是糖醋鱼的前身。而专诸将一把匕首藏在烤鱼中,便是后世鼎鼎有名的鱼肠剑。


  公子光宴请吴王僚,侍卫众多。专诸献上烤鱼时,掰开鱼肚,取出匕首刺杀了吴王僚。然后,自己也死在侍卫的乱剑之下。


  正如司马迁所说:专诸进炙,定吴篡位。


  间接说明,暗杀吴王僚需要的是勇气和胆魄,与武艺没有很大关联。


  而且跟曹沫不同,专诸之所以肯献身,仅仅是为了答公子光的知遇之恩。


  

第三名刺客豫让。

  这个人是笔者诸多刺客中最为敬佩的一人,他的事迹足以让人感佩落泪。其中有名的成语‘斩衣三跃’和‘士为知己者死’都是于豫让。


  说起来,豫让的忠勇跟专诸很像,只是前者的过程更为坎坷,也更具气节。、


  豫让开始做过范氏和中行氏的家臣,一直未受重用。直到跟了智伯,才受到礼遇和厚待。只不过,后来赵襄子联合魏国和韩国灭掉了智伯。


  豫让逃往山里,听说赵襄子将智伯的头骨做成了酒杯。想起智伯曾经的恩情,下定决心要为主公仇。


  第一次行刺,豫让进入赵襄子宫里,做修理厕所的工作。但赵襄子如厕之前,感到心中激动,派人捉拿了修厕所的人。拷问之下,知道这人是豫让,感佩他的忠勇行为,命人将其放走。


  可是事情并没有这样结束,豫让并不死心,为了第二次刺杀,将身上的颜料涂抹,使皮肤腐烂,吞咽火炭,破坏原来的声音。


  有次在路上,有朋友认出了他,苦劝道:凭着您的忠勇和才能,去投奔赵襄子,一定会受到重用,到那时再去刺杀,不是更容易吗?为什么要这么折磨自己呢?


  豫让的回答让世人动容,他这么说:我如果去投奔赵襄子,他就是我的主公。再行刺杀便是不义行为,我要用自己的方式为智伯仇,目的也是为了让后来那些有不臣之心的臣子感到羞愧。


  后来,豫让又得到了一次机会,在一座桥下刺杀赵襄子。但由于赵襄子的马受惊,行刺行为再次失败。


  赵襄子猜到这人就是豫让,责问道:你曾侍奉过范氏和中行氏,他们都被智伯灭了,你怎么不去给他们仇,反而跟我死磕到底?


  豫让回答:智伯视我为国士,士为知己者死。


  赵襄子本来很感动,但怕豫让还要刺杀,一时间举棋不定。豫让知道自己难免一死,请求赵襄子脱下衣服,连斩了三次,权当为智伯仇,然后举刀自刎。


  死前喊了一句:吾可以智伯矣!


  这便是斩衣三跃的由来。


  后来,豫让的事迹传开,为后世所感动。


  这里有人猜测过,豫让的武艺不凡。斩衣三跃中就显示了其高超的剑术,他之所以不杀赵襄子,也是为了答赵襄子上次的不杀之恩。


  

第四位刺客聂政。

  如果说前三位刺客中,曹沫占一个忠字,专诸占忠勇二字,豫让占忠勇义三字,而聂政还要多加一个孝字。而且,聂政的武艺比前三者都要高得多。


  聂政本是韩国人,因杀过人,带着母亲和姐姐去往齐国避难,以屠夫为业。而当时,严仲子受到韩国君主的宠信,被宰相侠累忌恨,早晚都有被搞死的可能。


  所以,严仲子逃出韩国,寻找能帮他杀掉侠累的人选。在路过齐国时,听说了聂政的名号。于是带着重金去请求帮助。


  聂政很感动,他只是一个屠夫,却被士大夫亲自来拜见。只是他还有老母亲需要侍奉,姐姐也没有出嫁,于是婉拒了严仲子的请求。


  直到母亲去世,严仲子以亲子之礼厚葬了聂母,在讲究礼仪那个年代,聂政想不感动都难。于是,他答应了严仲子的请求,一人一剑去往了韩国。


  此后,聂政来到侠累府上,冲过众侍卫的阻拦,一刀斩杀了侠累,刺客列传中记载,聂政杀侠累是以白日贯虹之势,可见其武艺高强到什么地步。


  而且,在完成刺杀之后,又杀侍卫数十人。因害怕世人知道自己的身份,连累姐姐。所以,先用刀毁了自己的容貌,又挖去了眼睛,最后剖腹而死。


  在我们现在看来,聂政的行为看起来有些傻,为了别人去杀别人,葬送了自己的性命。但在那个时代,聂政跟豫让一样,之所以能名留青史,正是因为胸中的执著和义气。也正是武侠的雏形。


  郭沫若的《棠棣之华》就是为了赞颂聂政的侠义精神。


  

第五位刺客荆轲。

  如果说前四位已经是武侠的雏形,那么荆轲就是武侠的集大成者。真正做到为国为民,也占了一个仁字。


  这也正是司马迁刺客列传中,笔墨最重的一位刺客。


  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最典型的人物就是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说的也是荆轲。


  然而,荆轲也是刺客列传中唯一失败的刺客,却没有影响他名垂千古。


  为什么?


  因为他刺杀的人是千古一帝——秦始皇。


  荆轲的武艺如何?


  太子丹如此器重,肯将刺秦大任交付,肯定是个武艺非凡的天才。如果说荆轲开始就想杀死秦王,可能也不会失败。


  只是他刺杀秦王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保护燕国,还为了其他六国诸侯得到复国。尽管失败了,但同样赢得了普世的尊重。


  所以,荆轲才是刺客列传中的侠之大者。


  笔者认为,武侠的精髓不仅仅是爱恨情仇,还有家国情怀。纵观广派武侠小说,金庸先生的作品最受欢迎,正因为其作品中的侠义精神,最符合新世纪的价值观。也是新世纪的刺客列传深度延伸。


  春秋战国时期名人推荐搜索词:

  

  1.春秋战国时期名人排行榜

  

  2.春秋战国时期名人名事

  

  3.春秋战国时期名人大全

  

本文标题:春秋战国时期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