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山有多高
喜马拉雅山有多高推荐文章1:登顶才是第一步!珠峰到底有多高?3个月后才能揭晓
登顶了!!!
登顶了!!!
27日11:03
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
成功从北坡登顶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
45年前的今天
中国人首次将觇标带至珠峰峰顶
出征!向着珠穆朗玛峰!
珠穆朗玛峰
坐落在“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
是世界第一高峰
但珠峰到底有多高,一直备受关注
1852年
英国人从印度测得珠峰高度为
8840米
首次确定珠峰为世界最高峰
从此,
给珠峰“量身高”这一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就再也停不下来
1975年
我国首次精确测得
珠峰的海拔高程为
8848.13米
2005年
我国再次精确测定
珠峰峰顶岩石面海拔高程为
8844.43米
15年过去了
珠峰长高了还是变矮了?
2020珠峰高程测量正式启动
第三次为珠峰“量身高”
这是我国专业测绘人员首次登顶珠峰测高
目前登顶成功的测量队员
将在峰顶竖立觇标,
安装GNSS天线
开展各项峰顶测量工作
为何今年重新测高程?
今年也是人类首次从北坡成功登顶珠峰60周年、中国首次精确测定并公布珠峰高程45周年,开展此次珠峰高程测量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2020珠峰高程测量技术协调组组长、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党亚民对媒体表示,重测珠峰高程主要有两个原因:珠峰高度一定发生了变化;珠峰测量技术也有了大的飞跃,新技术可以明显提升珠峰测量精度。
短期来看,一次地震也可能影响珠峰的高程。1934年发生在尼泊尔的地震,震中离珠峰只有9.5公里,影响显著,第一高峰因此“矮”了约63厘米。2015年4月,尼泊尔又遭遇8.1级大地震,发生地点远在200公里以外。有学者利用卫星遥感数据研究珠峰高度,结果表明珠峰高度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长期来看,珠峰以每年4.4毫米的速度缓慢升高,这就意味着10年会升高4厘米左右,30年升高13厘米多。如果珠峰高程的测量精度在10厘米左右,那么二三十年后,就需要重新测量珠峰高程了。
大地测量学家陈俊勇形象地给出测量珠峰的理由——就像父母会定期给自己不断成长的子女量量身高一样。“人类要不断深入地认识自然,中国人要不断深入地认识自己的国土。”他说。
据了解,此次珠峰高程测量的核心目标是精确测定珠峰高度,测量成果可用于地球动力学板块运动等领域研究。精确的峰顶雪深、气象、风速等数据,将为冰川监测、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如何给世界第一高“量身高”
测量分为“三部曲”
给珠峰量身高,总体说来,分三步走。
第一步是高精度的海拔高程起算面的确定。首先,将黄海高程基准(中国海拔高程的起算面),从青岛用水准测量方法一步一步传到珠峰地区;其次,进行珠峰地区大量的前期和后续的测量工作,如在珠峰地区的GNSS(全球卫星定位)测量、水准测量、重力测量等,精确地将这个海拔高程起算面延伸到珠峰下面。也就是说,先要知道珠峰的0米起点究竟在哪。
第二步是峰顶“会战”测量。主要包括3项工作:通过高精度GNSS定位方法,测量出珠峰雪顶的位置;在海拔6000米左右,利用三角高程和交会方法,测量峰顶觇标,确定珠峰高度;通过冰雪雷达探测仪,测量峰顶一定范围内雪面到岩石面的距离。
最后一步是珠峰海拔高确定。通过严密计算,将峰顶的GNSS测量成果、三角高程和交会测量成果归算到海拔高,包括雪面高和岩面高。
在这过程中,6个交会点的确定和在珠峰顶插上觇标是关键步骤。“交会测量是此次珠峰测量的重要内容,交会点是实施交会测量的基础,只有在交会点架设测量仪器,才能获取交会点至峰顶觇标的距离、角度等观测数据,通过计算获取珠峰的高程值。”参与此次珠峰测量的自然资源部第一大地测量队副总工程师刘站科介绍,交会点必须与珠峰峰顶通视,不能受自然地物的阻挡。
当精确高程传递至珠峰脚下的6个峰顶交会点时,将在珠峰之巅竖立测量觇标。运用“勾股定理”,推算出峰顶相对于这几个点的高程差。这也是测绘队员必须亲手将觇标插上珠峰的主要原因。
为了使测量数字更精准,测量团队还会将雪深雷达、重力仪等仪器携带到峰顶,而这些仪器都需要专业测绘人员操作。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大概需要2到3个月时间进行计算,才会得出珠峰精确的‘身高’。”党亚民说。
为珠峰“量身高”,
一定要人登顶测量吗?
可能你会问:为什么非要人力给珠峰测身高?是否可以用无人机或机器人代替?
据介绍,卫星遥感精度不够,也只能测得雪面高度;峰顶空间较小,直升机无法降落,螺旋桨引起的风还可能引发雪崩。
相关测绘专家表示,人,尤其是专业测绘队员登顶,可使测量数据更可靠、更具说服力。而目前的技术手段尚无法确保测量型无人机或机器人在峰顶作业。
给珠峰测“身高”不是简单的拉标尺,因此新数据不能马上公布。
登顶测量结束后,科学家们还要在对数据分析、处理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研究、严密计算和反复验证,才能确定珠峰精确高程。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大概需要2到3个月时间。
2020珠峰高程测量
世界第一高峰是长高了?还是变矮了?
我们一起期待谜底揭晓吧!
综合人民网、新华社、央视新闻等
大众业·齐鲁壹点整合编辑 周静
找记者、求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料! 我要料
喜马拉雅山有多高推荐文章2:一半在中国、一半在尼泊尔,世界第一高峰,究竟是哪个国家的?
提到享有世界高峰美誉的山峰在哪里?很多人都会异口同声地说道:“在中国,它是珠穆朗玛峰。”当然也有其他国外友人会说:“在尼泊尔。”那么为何会如此不同的看法呢?其实,从严格上来讲,珠穆朗玛峰应该是一分为二的,一半在中国边境线内,另一半在尼泊尔境内。那么,它到底归属于哪个国家呢?
珠穆朗玛峰地势特点
有着世界最高屋脊之称的珠穆朗玛峰,它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因为海拔高,造成珠峰这里的空气是稀薄的,而且风速很快,温度极其低,气候复杂多样。也许在阳光明媚的上午,你看到的珠穆朗玛峰是白雪闪烁,寂静无边,但到了下午你眼中的珠峰就会变成狂风暴雪,犹如一头怒吼的狮子。
珠穆朗玛峰地势险峻,环境极其复杂,在它山坡的北部雪线高度为五千八到六千二百米左右,在它山坡的南部雪线高度是五千五到六千一百米。那么,珠穆朗玛峰所有冰川之所以不会融化,主要是依靠印度洋季风带来的降水进行补给,在山脊和峭壁之间遍布着近548条大陆性冰川。
从整体上来看,珠穆朗玛峰不仅巍峨宏大,而且在它周围近二十公里以内,群峰林立,层峦叠嶂。对于很多人来说,登上珠穆朗玛峰是一件非常有挑战的事情,因为在登山峰过程中总会遇到各式各样的突发状况。
比如寒冷和饥饿,还有我们常见的高原反应,可以说没有好的身体素质以及坚韧不拔的毅力,是无法成功登峰的。所以说很多人都认为登上珠穆朗玛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要登上珠穆朗玛峰就会让人有很大的成就感。
珠穆朗玛峰的边界线一分为二
关于珠穆朗玛峰到底是归中国所有还是归尼泊尔所有的问题,一直都是有纠纷的。珠穆朗玛峰拥有三个名字,在中国它名为珠穆朗玛峰,在尼泊尔它名为Sagarmatha,在英国它名为George Everest,西方人从18世纪中期就已经知道了这座山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当时来自英国殖民地的一位印度调查员从地图上记录了这座山峰。
从此西方人便知道了它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然而在17世纪中期,也就是我国处于康熙年间的时候,珠穆朗玛峰就已经被发现了,换句话而言,我们比英国殖民地更早发现近一百三十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本着“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对珠穆朗玛峰进行了重新划分。经过与尼泊尔谈判,明确了它的最终划定边界。珠穆朗玛峰的北坡属于我国,南坡属于尼泊尔。
那么为何要一分为二呢?世界各国在当时都在关注珠穆朗玛峰的问题,我国认为因为珠穆朗玛峰地处于中国境内,所以它应该归属于中国。而尼泊尔一方认为,尼泊尔与中国西藏地区是接壤的,所以应该以珠峰为界进行划分,它是属于中尼双方的。
在当时很多别有用心的国家,都对珠穆朗玛峰进行了用心地渲染,希望借助珠穆朗玛峰进行挑起事端。所以为了不影响两国人民的感情问题,最终的划分是以南北进行划分的。也就是说从北边而言,它隶属于我国,从南边而言,它属于尼泊尔。
对于全世界而言,为什么珠穆朗玛峰属于中国?
为了不影响中尼友谊,在毛主席的领导下,我国与尼泊尔进行了多次谈判最终达成了将珠穆朗玛峰化为中尼两国边界线的协议,南边归尼泊尔,北边归中国,而且珠穆朗玛峰也被称为中尼友谊山峰。按照边界线划分,珠穆朗玛峰一分为二,不仅属于我国,也属于尼泊尔,可为什么全世界都认为珠穆朗玛峰是属于中国呢?
从攀登角度来说,珠穆朗玛峰的南侧是极其容易攀登的,它的地势不是很陡峭,从尼泊尔的南面能够轻易登上山顶,从南边攀登成功的案例数不胜数。而从北边登峰的成功案例却寥寥无几,北侧不仅地势险峻,而且积雪丰厚,很多世界各国登山队最后都是以失败而归。
从众人眼里,越具有挑战的事情,就越容易充满成就感,为此很多人都以从北侧登峰成功引以为自豪,渐渐的中国便拥有了世界最高珠穆朗玛峰,在众人眼里它属于中国。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划分,是针对于山峰的峰顶而言。
另外,从历史角度来看,在数千年的中华大地的厚土中,尼泊尔是中国最后一个宗藩,既然它曾是中国的藩属国,那么,在很多人眼中珠穆朗玛峰也是属于我国,只是因为有了英国殖民的出现,尼泊尔不再属于中国。
对珠穆朗玛峰的生态保护迫在眉睫
从原则上来说,珠穆朗玛峰是中尼两国的友谊划分,它的一半是属于中国,另一半是属于尼泊尔。不管它的划分有多大的争议,我们都要明白目前珠穆朗峰的生态环境形势严峻,随着挑战的人数逐渐增多,珠穆朗玛峰出现的垃圾也日益增多。
除了白雪皑皑,还有很多生活用品垃圾。要知道对于西藏地区的藏民们来说,珠穆朗玛峰是他们圣洁的女神,可却有很多攀登者对此置之不理,将垃圾随意丢弃。这些生活垃圾,都是自然环境无法分解的,当地村民只能背着竹筐寸步难行,将它们一点点拾走。而那些无法搬运的垃圾,只能通过焚烧的方式进行处理。原本珠穆朗玛峰的氧气就稀薄,随着焚烧释放的二氧化碳,高原的空气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有当地藏民表示:“珠穆朗玛峰是我们的母亲,不能让垃圾把它污染了,每一次登山清理垃圾,我们都是在拿性命做赌注,希望那些挑战珠峰的人能够自觉将垃圾带走。”在珠峰面前,人类应该将自己的良好素质展现出来,而不是随意践踏这圣洁的生态环境。
喜马拉雅山有多高推荐文章3:伟大的山界之王——喜马拉雅山脉
?↑一群国家地理控,专注于探索极致世界
每个时代、每个领域
都有自己的
“王”
喜马拉雅山脉
就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
山界之王
它不仅拥有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雪峰群
(请横屏观看,喜马拉雅山脉;摄影师@天书&标注@老J)
▼
还拥有
世界上最深的高山峡谷群
(请横屏观看,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摄影师@小风)
▼
更在冰雪之下、峡谷之中
孕育着难以计数的生物物种
堪称生命的乐土
(珠峰东坡嘎玛沟高山植被带;摄影师@南卡)
▼
是谁创造了喜马拉雅?
它又凭什么成为山界之王?
01
王的诞生
数十亿年来
地表岩石圈板块
分分合合、聚散不断
而它们每一次汇聚
在陆地上都伴随着线状山脉的相对隆升
于是
一代又一代的山脉拔地而起
各领风骚数千万年
而最近的2亿年来
地球上规模最宏大的板块汇聚
当属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
全球最高的高原
青藏高原即由此而来
(2亿年来的地球板块运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初始碰撞时间目前仍存争议,主要限定在6500-5500万年前;动画制作@陈随/星球研究所)
▼
短兵相接之处
岩层褶皱、断裂、堆叠不断
水平方向上大量缩短
垂直方向上剧烈增厚
世界上最高、最年轻的山脉应运而生
这便是喜马拉雅山脉
(请横屏观看,喜马拉雅山脉地形图;制图@陈景逸&陈随/星球研究所)
▼
至今
山脉主脊平均海拔超过6000m
全球14座8000m级独立山峰中的10座位列于此
169座7000m级独立山峰中的83座
同样被其收入囊中
让其他一众山脉望尘莫及
(请横屏观看,7000m以上独立山峰归属;制图@陈景逸&陈随/星球研究所)
▼
其中
即将迎来新高度的世界第一高峰
珠穆朗玛峰
如同“王的代言人”
格外引人瞩目
(珠峰,全新的测量或将刷新其高度;摄影师@小风)
▼
其周围还环绕着
世界第四高峰洛子峰
(下图左侧山峰为洛子峰,右侧为珠峰;摄影师@杨建)
▼
世界第五高峰
马卡鲁峰
(马卡鲁峰;摄影师@陆雨春)
▼
以及世界第六高峰
卓奥友峰
(卓奥友峰;摄影师@小风)
▼
它们共同组成了世界最高山峰群
可谓群星闪耀
(珠峰及周围群峰;摄影师@行影不离)
▼
珠峰
以东、以西120-125km处
世界第三高峰
海拔8586m的干城章嘉峰
(干城章嘉峰,是世界上位置最靠东的8000m级山峰;摄影师@行影不离)
▼
和世界第十四高峰
海拔8027m的希夏邦马峰
比肩而立
(希夏邦马峰;摄影师@小风)
▼
希夏邦马峰以西
世界第八高峰马纳斯鲁峰
(马纳斯鲁峰;摄影师@天书)
▼
世界第十高峰安纳普尔纳峰
(安纳普尔纳I峰;摄影师@天书)
▼
以及世界第七高峰道拉吉里峰
在230km范围内
依次排列
(道拉吉里峰东北坡面,G219国道老仲巴县城视角;摄影师@天书)
▼
这9座8000m级独立山峰都集中于主脊中段
余下的一座是第九高峰
南迦·帕尔巴特峰
它海拔8125m
地处喜马拉雅山脉的最西端
属巴控克什米尔
(南迦帕尔巴特峰;摄影师@天书)
▼
8000m以下
如7952m的格重康峰
(格重康峰,最高的7000m级山峰;摄影师@陆雨春)
▼
7782m的南迦巴瓦峰
(南迦巴瓦峰;摄影师@小风)
▼
7538m的库拉岗日
(库拉岗日及卡若疆峰;摄影师@小风)
▼
7756m的卡美特峰
都风姿绰约
(卡美特峰;摄影师@天书)
▼
此外
还有为数众多的6000m级高峰
它们许多甚至没有名字
但若放到其他任何地方
都足以让人顶礼膜拜
(阿玛达布拉姆峰,6814m;摄影师@天书)
▼
可以说
从此一代新人胜旧人
山界诞生了全新的王
王
又无时无刻
不在展露自己的威严
02
王的威严
这威严源于其无可匹敌的
绝对高度
垂直方向上
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逐渐降低
至4500-5000m以上
年均温度已降至0°C以下
珠峰峰顶甚至会出现-50°C以下的极限温度
于是
无数极高山上
冰雪经年不化,累积形成冰川
从而孕育出令人瞩目的低纬度冰川群
(从太空拍摄的不丹与中国边界处冰川群;图片源自@NASA)
▼
它们就如同
“王的皇冠”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珠穆朗卓峰;摄影师@李健)
▼
因为那里
不仅温度极低
氧气也十分稀薄
似乎要将一切生命体都拦截在外
(大气氧分压随高度变化示意;制图@陈随/星球研究所)
▼
而冰川本身更是危险重重
一个冷酷的生命禁区
就此诞生
水平方向上
连绵高耸的山脉
仿佛N倍升级的“绝境长城”
天然地阻隔着南北生命的往来
只允许极少数候鸟飞越
(喜马拉雅冬季候鸟飞跃;摄影师@胡澍)
▼
不止于此
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还使南北两翼的环境都大相径庭
每年夏天
从印度洋裹挟大量水汽的
南亚季风都呼啸北上
但平均海拔超过6000m的喜马拉雅山脉主脊
是水汽分子难以逾越的屏障
随着气流被迫抬升
它们终将遇冷凝结形成降水
大量降落在喜马拉雅山脉南翼
(喜马拉雅山地降水形成示意;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
当气流好不容易越过主脊来到北翼时
水汽已然所剩无几
降水量也大幅度下降
仿佛一线便划分出
一干一湿两个世界
(喜马拉雅山脉7月降水量分布示意;制图@陈景逸&陈随/星球研究所)
▼
受此影响
喜马拉雅山脉南翼可孕育出
茂密的森林
(喜马拉雅山脉南翼森林繁茂,远处山峰为鱼尾峰;图片源自@视觉中国)
▼
北坡山地
多以草原、草甸覆盖地表
(纳木那尼峰北坡草原;摄影师@孙岩)
▼
其中
喜马拉雅中段主脊海拔最高
屏障作用最为明显
连冰川的类型都受此影响
其南坡
固体降水多、雪线低
主要发育海洋型冰川
冰川运动迅速、多冰碛、多裂缝
(珠峰南坡昆布冰川;摄影师@刘磊)
▼
北坡补给较少
则发育亚大陆型冰川
冰川运动速度相对较缓
却更为纯净
(喜马拉雅北坡冰川;摄影师@李珩)
▼
冬季
屏障的作用同样存在
此时
盛行于中纬度的西风南移
受青藏高原阻挡被迫分流
其中一支绕行喜马拉雅南翼
(青藏高原冬季西风分流示意;制图@陈景逸&陈随/星球研究所)
▼
降水被截留在
喜马拉雅山脉西南一侧
靠北的青藏高原一侧同样降水稀少
(喜马拉雅山脉1月降水量分布示意;制图@陈景逸&陈随/星球研究所)
▼
无论夏、冬
喜马拉雅山脉的屏障作用
都在不同地方以不同方式上演
如同一道巨型封锁线
彰显着王的威严与决绝
(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南北环境对比;图片源自@NASA)
▼
值得注意的是
印度板块还在持续向北推移
山体岩层还将继续缩短
问题也随之而来
喜马拉雅山脉是否会持续长高?
持续长高的山脉是否会越发冷酷?
不可否认
喜马拉雅山脉还有继续长高的可能
但这种增长不是无限制的
因为
最厉害的王也有敌人
它们将从各个角度出发
攻击王的身体、改变王的模样
03
王的敌人
对于喜马拉雅这样海拔高度的山脉而言
阳光、风、冰川、流水、生物等
一切与之相接触的外力
都是它的敌人
它们总是在持续不断地风化剥蚀山体
数千万年来
喜马拉雅山区岩层
持续抬升约20-25km
其中
至少有厚达12km的岩层被剥蚀移除
正是有了外力的对抗
王的身体才没有增长到更加可怕的高度
(山地隆升及剥蚀示意,该图仅为简化模型,未加入地层变形效果;制图@郑伯容&云舞空城/星球研究所)
▼
但是
外力对山体的破坏并不均衡
冰川与河流的剥蚀力量远超其他
它们将进一步重塑王的模样
高山之上
流动的冰川是绝对的主力
它们
或覆于山顶
(岛峰冰川;摄影师@曲子华)
▼
或在山间蜿蜒
往往开山劈石
无往不利
(下巴伦冰川与上朗冰川汇合;摄影师@陈剑峰)
▼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