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推荐文章2: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英雄——吉国桢
新华社西安8月13日电(记者李浩)“爷爷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光明前途而牺牲,是我们所有人的榜样。家人在做任何事时,都会以爷爷的精神来严格要求自己,我们在教育自己子女时也都常常讲起爷爷的故事。”烈士吉国桢的侄孙吉胜任每每念起他,崇敬之情便油然而生。
吉国桢,1899年生于陕西省华县(今渭南市华州区)。1920年春考入咸林中学,在进步教师魏野畴等人影响下,开始接受新思想,与同学发起组织了学生自治会,开展读书、讲演、演新剧等活动,并参加了进步团体——青年励志社。
1924年,吉国桢前往北京求学,加入了旅京陕西青年的进步组织共进社。他在复习考大学的同时,积极参加共进社所领导的革命活动。同年夏,吉国桢考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并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吉国桢参加游行示威,散发传单,并深入工厂,向工人们揭露帝国主义压榨工人、镇压中国革命的罪行。同年夏,吉国桢等人发起成立上海大学陕西同学会,创办了《新群》半月刊,宣传马列主义,揭露帝国主义及封建军阀孙传芳的罪行。
1926年夏,吉国桢被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同年秋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9年回国后,吉国桢担任中共陕北特委书记。他主持开办党、团员训练班,秘密开展学运、农运和兵运,使陕北的党、团组织和革命运动有了很大发展。至1930年夏,陕北党团组织遍及十余县,党团员达二千余人。
1930年7月起,吉国桢先后任陕西省委常委兼西安市委书记,并参加省委组织委员会、军事委员会和职工运动委员会的领导工作。同年10月,省委机关被国民党特务发现,吉国桢和二十多名省、市委领导同志、基层党团干部被敌人逮捕。吉国桢在狱中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严守党的机密。11月底,吉国桢越狱。出狱后,省委决定由吉国桢负责组织临时常委,主持省委工作。
1931年5月,吉国桢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在严酷的白色恐怖下,他不避艰险,整顿各地党团组织,领导党团组织深入基层,发动农村游击战争,在敌军部队中策动兵变,组织城市工人罢工,有力地回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吉国桢还很重视兵运工作,担任河南省委书记伊始,就根据了解到的情况,向党中央建议开展对国民党二十六路军的兵运工作,并派遣一位在二十六路军中有广泛关系的干部到该军进行策动工作,为促成宁都起义做出了贡献。吉国桢还指导省委宣传和组织部门先后出版了《中州时事》《中州新闻》《群众周刊》《党的建设》等刊物,揭露军阀罪行,宣传红军作战的胜利及各地群众斗争的情况,加强了对党员和群众的教育。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吉国桢在河南领导成立抗日组织,展开抗日救亡运动。是年冬,吉国桢积劳成疾,一度半身瘫痪,卧床不起。经过治疗,病情稍愈,他又投入紧张的斗争。
经过吉国桢和战友们的努力,遭受严重破坏的河南党组织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党员由几百人发展到2300多人,遍布全省90多个市、县,成立了开封、郑州两个市委,豫南和豫北两个特委,许昌、洛阳等5个中心县委,临颍、舞阳等3个县委,孝义、淮阳和军事学校等20多个特别支部。
1932年7月下旬,因叛徒告密,吉国桢在郑州被捕,后被押往开封。在狱中,敌人妄图从他口中得到党组织的秘密,对他威逼利诱,严刑拷打。原本就有伤病在身的吉国桢被打得遍体鳞伤,但他始终坚贞不屈,敌人未能得到任何口供。8月22日凌晨,吉国桢与13位同志一起,高呼着“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革命万岁!”的口号,高唱着《国际歌》,大义凛然地走向刑场,英勇就义,时年33岁。
英雄已逝,但他的精神巍然常存。在吉国桢的家乡,人们依然传颂着他的英雄事迹。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推荐文章3:薛其坤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众人眼中的“网红校长”“7-11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著名凝聚态物理学家薛其坤,又多了一个新身份。
6月24日,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京揭晓,薛其坤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此前,他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菲列兹·伦敦奖、未来科学大奖、巴克利奖。35岁当教授,50岁攻克量子世界难题,如今,61岁的薛其坤成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
薛其坤在实验室。清华大学供图
相较于天赋,科研更多是日复一日的坚持
“我走上物理科研之路起初是因为高考时物理考得比较好,差一分满分,成绩好就会有一种荣誉感,觉得自己比较擅长,就慢慢走上了这条道路。”薛其坤曾在接受采访时讲其自己的求学经历。
走上科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谈到年轻时的经历,薛其坤说:“我可能有一点天赋,但好像也不算有天赋。”青少年时代的薛其坤成绩突出,高考时物理满分100分,他考了99分,如愿考入山东大学光学系激光专业。但是两次考研却接连失利。
薛其坤曾多次在公开演讲中分享这段坎坷经历:1984年,他大学毕业参加研究生考试,结果高等数学考了39分;他转而就业,进入曲阜师范大学教书,此后他利用两年时间复习,于1986年再次参加考研,结果普通物理考了39分,再次失利;直到1987年,这位“有志于成为科学家”的青年才终于“上岸”,考上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态物理专业研究生。
对于物理的学习,薛其坤曾说过,有同学觉得物理比较难,但实际上如果掌握了正确的方法,物理和其他学科是一样的,最主要是把基础知识课程学扎实,把所有的概念融会贯通、所有知识点掌握牢固。
“我既然选择了做基础科学的研究,暂时的挫折就算不上困难。相较于天赋,科研道路上更多的是日复一日的投入、努力和坚持,再高深的学问,也是在找到方向之后,一步一个脚印,慢慢从基础向高深推进的。”薛其坤说道。
强烈的学术志趣是追求卓越的最大原动力
硕士毕业后,薛其坤选择继续读博。公开资料显示,1992年,他在导师陆华教授的引荐下,前往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学习和进行科研工作。
而在日本期间,联合培养导师樱井利夫教授的实验室被称为“7-11实验室”,明确提出,每周6天,早上7点需到达实验室,当晚11点之前不允许离开。“每天就是三件事:吃饭、睡觉、搞科研。”尽管“语言不通、技术不熟、睡眠不足”,在崩溃边缘数次徘徊,他都还是把自己从放弃留学回国的念头前揪了回来。
清华大学在推文中写道:“挺过了最初的适应期,他开始每天第一个到实验室,最后一个离开,是全实验室扫描隧道显微镜实验制备针尖方面水平最高的学生。”
曾几乎处于崩溃边缘的薛其坤,在漫长过程中如何扛住了科研的艰辛?对此,薛其坤曾回答称:“强烈的学术志趣是追求卓越的最大原动力。”在南方科技大学2023年开学典礼的讲话中,薛其坤也鼓励同学们向着极致的热爱前行,在知识殿堂里求“真”,于科技高峰处求“是”。
2008年,薛其坤抓住拓扑绝缘体这个研究方向,带领他的团队协力攻关,很快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后续的一两年,研究一度陷入了瓶颈。薛其坤坦言:“基础研究的成果往往和投入的时间是成比例的,我们团队也早就做好了坐‘冷板凳’的心理准备。”
2012年底,由薛其坤院士领衔的团队从实验上首次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成为凝聚态物理领域的重大进展,成果于2013年3月在《科学》杂志在线发表。这是我国科学家从实验上独立观测到的一个重要物理现象,也是世界基础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科学发现。
2023年10月,美国物理学会宣布,薛其坤获得2024年度的巴克利奖。该奖项凭借严格的评选标准和高度科学性,被认为是国际凝聚态物理领域的最高奖,这是该奖自1953年授奖以来,首次颁发给中国籍物理学家。
获得该奖项后,薛其坤在接受采访时说道,不管是做一个课题,还是任何一个职业,人都要有信念,效祖国的信念,或者是对人生目标的追求,这个信念刚开始可能是处于萌芽状态,但会随着人生经历逐渐变成一生中的精神支柱。有了信念,不管碰到多大困难、遇到多大挫折,都会克服、经受住考验。人如果没有信念,碰到一点困难就会放弃,取得一点成绩就会膨胀,不要说“冷板凳”,即便“热板凳”也不一定坐得稳当。
“中国科学家机遇无限,大有可为”
科技创新亟须破解“卡脖子”难题,其中高校应怎样发挥作用?
对此,薛其坤回答称,高校中有宝贵的人才资源,要发挥这些人才的价值,集中做好有组织的科研。往往解决“卡脖子”问题需要团队作战,学校可以把不同院系在不同方向具备优势的老师、学生组合在一起,集中解决问题,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努力方向。
薛其坤介绍,其团队有两大研究方向。第一个方向是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以及拓扑绝缘体相关的领域,提高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观测温度,本身在科学上就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同时可以大大提高它的产业化应用和普及。第二个方向就是对高温超导机理进行攻关。“1986年发现高温超导以来,已经将近40年了,但是我们对高温超导的机理还不清楚。这也是凝聚态物理的一个世界性难题,我们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他指出,科学精神的内涵很丰富。做科研工作最重要的品质之一是实事求是,尊重实验、尊重数据、尊重制度,一定不能作假、打折扣。第二就是做好长期努力奋斗准备,科学研究需要探索的过程,不可能一下子就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所以每一步都要扎扎实实走好。这两点对于所有科技工都特别重要。
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薛其坤感到无比光荣。“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科技工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我深受鼓舞,感到无上的光荣。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也属于我们清华的团队,属于所有爱国奉献、努力拼搏的广大科技工。”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薛其坤说,在人类尚未开拓的科学疆域中,中国科学家机遇无限,大有可为。他会把这次表彰作为新的起点,继续努力,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事业中,奋斗终生,为祖国争光。
新京记者 冯琪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贾宁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推荐文章4:吉国桢: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英雄
“爷爷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光明前途而牺牲,是我们所有人的榜样。家人在做任何事时,都会以爷爷的精神来严格要求自己,我们在教育自己子女时也都常常讲起爷爷的故事。”烈士吉国桢的侄孙吉胜任每每念起他,崇敬之情便油然而生。
吉国桢,1899年生于陕西省华县(今渭南市华州区)。1920年春考入咸林中学,在进步教师魏野畴等人影响下,开始接受新思想,与同学发起组织了学生自治会,开展读书、讲演、演新剧等活动,并参加了进步团体——青年励志社。
1924年,吉国桢前往北京求学,加入了旅京陕西青年的进步组织共进社。他在复习考大学的同时,积极参加共进社所领导的革命活动。同年夏,吉国桢考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并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吉国桢参加游行示威,散发传单,并深入工厂,向工人们揭露帝国主义压榨工人、镇压中国革命的罪行。同年夏,吉国桢等人发起成立上海大学陕西同学会,创办了《新群》半月刊,宣传马列主义,揭露帝国主义及封建军阀孙传芳的罪行。
1926年夏,吉国桢被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同年秋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9年回国后,吉国桢担任中共陕北特委书记。他主持开办党、团员训练班,秘密开展学运、农运和兵运,使陕北的党团组织和革命运动有了很大发展。至1930年夏,陕北党团组织遍及十余县,党团员达二千余人。
1930年7月起,吉国桢先后任陕西省委常委兼西安市委书记,并参加省委组织委员会、军事委员会和职工运动委员会的领导工作。同年10月,省委机关被国民党特务发现,吉国桢和二十多名省、市委领导同志、基层党团干部被敌人逮捕。吉国桢在狱中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严守党的机密。11月底,吉国桢越狱。出狱后,省委决定由吉国桢负责组织临时常委,主持省委工作。
1931年5月,吉国桢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在严酷的白色恐怖下,他不避艰险,整顿各地党团组织,领导党团组织深入基层,发动农村游击战争,在敌军部队中策动兵变,组织城市工人罢工,有力地回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吉国桢还很重视兵运工作,担任河南省委书记伊始,就根据了解到的情况,向党中央建议开展对国民党二十六路军的兵运工作,并派遣一位在二十六路军中有广泛关系的干部到该军进行策动工作,为促成宁都起义作出了贡献。吉国桢还指导省委宣传和组织部门先后出版了《中州时事》《中州新闻》《群众周刊》《党的建设》等刊物,揭露军阀罪行,宣传红军作战的胜利及各地群众斗争的情况,加强了对党员和群众的教育。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吉国桢在河南领导成立抗日组织,展开抗日救亡运动。是年冬,吉国桢积劳成疾,一度半身瘫痪,卧床不起。经过治疗,病情稍愈,他又投入紧张的斗争。
经过吉国桢和战友们的努力,遭受严重破坏的河南党组织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党员由几百人发展到2300多人,遍布全省90多个市、县,成立了开封、郑州两个市委,豫南和豫北两个特委,许昌、洛阳等5个中心县委,临颍、舞阳等3个县委,孝义、淮阳和军事学校等20多个特别支部。
1932年7月下旬,因叛徒告密,吉国桢在郑州被捕,后被押往开封。在狱中,敌人妄图从他口中得到党组织的秘密,对他威逼利诱,严刑拷打。原本就有伤病在身的吉国桢被打得遍体鳞伤,但他始终坚贞不屈,敌人未能得到任何口供。8月22日凌晨,吉国桢与13位同志一起,高呼着“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革命万岁!”的口号,高唱着《国际歌》,大义凛然地走向刑场,英勇就义,时年33岁。
英雄已逝,但他的精神巍然长存。在吉国桢的家乡,人们依然传颂着他的英雄事迹。
(新华社记者 李浩)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推荐文章5:329@365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昨天晚上睡得很好,今天早上起床精神不错。一日三餐吃的和昨天差不多,只是果汁中将甜菜头换成了葡萄,主食还是以小米粥为主。
午觉是每天都睡,只是自然醒的时间一般都在下午三点左右,今天醒的比较晚,也不知为什么接近下午四点半才醒。能睡是好事,但这就影响了去公园晒太阳。午觉后还是去公园散了散步,到了公园太阳基本上已经落到树林里了,我只是晒了一会太阳,便绕着公园走了两圈。
由于太阳落山之后气温下降的比较快,当我走第二圈时,在林荫道中感觉到有点凉,引起流鼻水,导致爆咳。这次爆咳持续时间不长,我回到家就不怎么咳了。现在的体质就是这样,外部环境的较大变化有点适应不过来,但我坚信:生命是顽强的,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推荐搜索词:
1.生命不息运动不止的经典语录
2.人民日奋斗金句
3.生命不息奋斗不已的议论文
本文标题: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