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州是现在的哪里
黔州是现在的哪里推荐文章1:误读千年的“黔驴技穷”之“黔”
“黔驴技穷”,出自唐代文学家柳宗元(773—819年)寓言故事《黔之驴》。字面意思是说:一头驴被人用船运到黔地,它的自卫能力就是用腿踢物,这一点小本领被黔中聪明的老虎识破,于是将它制服并吃掉。实际寓意是貌似强大、身无长技者,最终必定失败。这与柳宗元身处逆境直接关联。
《黔之驴》全文如下: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形之庞而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就是这则寓言,由于千年误读,将外来的驴,安上“黔”之头衔,演化为黔驴无本事,被老虎吃了。带来了不少非正面影响。本来是“驴技黔穷”,却误读为“黔驴技穷”。这仅仅是就字面而言。事实上《黔之驴》中的“黔”,与贵州一点关系都没有。
光绪《彭水县志》所载“黔州”
“黔”,作为行政区划名称,最早见于《史记·秦本纪》:“楚北及魏西与秦相接,北自梁州汉中郡,南有巴、渝,过江南有黔中、巫郡也。”秦代黔中郡,其郡治在辰州(今湖南怀化),辖今湖南西部及毗连的四川、贵州区域。唐代学者张守节《史记正义·苏秦传》明确指出:“楚黔中郡,其故城在辰州西二十里,皆盘瓠之后也。”三国时“黔、巫、秭归、房陵皆在江北”(《三国志·魏书》)。此时的“黔”,位于今渝东沿长江一带,显然也与贵州无关。
《晋书》记晋代有36郡,其中“取巫中地为黔中郡”“分黔中为长沙郡”,此时“黔中郡”在湖南境内。后周置黔州。隋大业三年(607),由黔州改置黔安郡(治今重庆彭水)。唐代,设有黔中观察使(治黔州),领涪、溪、思、费、辰、锦、播、施、珍、夷、溱、南、巫等州(《旧唐书·地理一》)。其属地中仅思、播、珍三州在今黔地。
柳宗元因“二王八司马”事件被贬邵州刺史(州的正职),行至半路,加贬为永州司马(刺史的部属)。永州,即今湖南永州(位于湖南南部)。《黔之驴》为柳宗元在永州期间所作。在唐朝时期,能与《黔之驴》沾边的“黔”则是当时在西南设立的黔中道。黔中道包括今天的重庆南部、湖北西南、湖南西北、贵州东北等地,治所在黔州(今重庆彭水)。所以,不管是从当时的地域关系还是古地名变迁来讲,《黔之驴》中的“黔”应该是在黔中道辖地内,而不是指今天的贵州。
唐代,不少诗文均提到“黔中”“黔阳”“黔南”“黔州”等,用法不一,但均指黔州(治今重庆彭水),与今贵州无关联。
例如,綦毋潜(692—749年)《送崔员外黔中监选》诗云:“持衡出帝畿,星指夜郎飞。神女云迎马,荆门雨湿衣。”孙逖(696—761年)《送张环摄御史监南选》“江带黔中阔,山连峡水长”。杜甫(712—770年)《送王十五判官扶侍还黔中》“……黔阳信使应稀少,莫怪频频劝酒杯”。这些诗句中的“黔阳”均指“黔中道”。刘长卿(709—789年)《送任侍御谪黔中》:“不识黔中路,今看遣使臣。猿随万里客,鸟似五溪人。”司空曙(720—790年)《送庞判官赴黔中》“乱山来蜀道,诸水出辰阳四”。天宝七年(748)进士李嘉祐《送上官侍郎赴黔中》:“莫问黔中路,令人到欲迷。水声巫峡里,山色夜郎西。”孟郊(751—815年)《赠黔府王中丞楚》:“旧说天下山,半在黔中青。又闻天下泉,半落黔中鸣。”权德舆(759—818年)《送黔中裴中丞阁老赴任》:“景霁山川迥,风清雾露开。辰溪分浩淼,僰道接索回。”李频(?—876年)《黔中罢职泛江东》“黔江初罢职,薄棒亦无残”。唐末诗人杜苟鹤(846—904年)《送人尉黔中》“知尉黔中后,高吟彩物华”。这几位诗人所言“黔中”,也是指“黔中道”。
刘禹锡(772—842年)《送义舟师却还黔南》(并引),在引文中说得更为明白,“黔之乡,在秦楚为争地……”战国时期秦国与楚国争夺的就是湘西、川东、黔东一带。其诗云“黔江秋水浸云霓,独泛慈航路不迷”。窦群(760—814年)《自京赴黔南》“西南一望云和水,犹道黔南有四千”。白居易(772—846年)《送萧处士游黔南》“江从巴峡初成字,猿过巫阳始断肠”。许棠(822—?年)《寄黔南李校书》:“从戎巫峡外,吟兴更应多。郡响蛮江涨,山昏蜀雨过。”贾岛(779—843年)《送皇甫侍御》“来使黔南日,时应问寂廖”。晚唐诗人薛能(817—880年)《长安送友人之黔南》:“衡岳犹云过,君家独几千……陆路终何处,三湘在素船……”晚唐诗人顾非熊《送皇甫司录赴黔南幕》“黔南从事客,禄利向来饶”。几位诗人所言“黔南”,是指“黔中道”。白居易《寄黔州马常侍》:“……可惜风情与心力,五年抛掷在黔中。”诗名用“黔州”,诗中则用“黔中”。表明两者同义。苗发《送孙德谕罢官往黔州》;李频《将赴黔州先寄本府中丞》等,均写到“黔州”。
此外,贵州遵义人赵国珍(苗族),天宝十一年(752)任黔州(治今重庆彭水)都督,兼任黔中道观察使等职,在任十余年,清正廉洁,政绩突出,他升职后,当地官绅于上元二年(761)立“唐黔南节度使赵国珍德政碑”,以示纪念。更明示唐代“黔南”与贵州无关。
《柳宗元黔之驴取材考》季羡林
历史上,今贵州地域汉代称“牂牁”。战国《管子·小匡》载:“桓公曰:‘呈乘车之会三,兵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北至於孤竹……南至吴、越、巴、牂牁……’”表明战国时期,牂牁已名闻中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即筹划经营“西南夷”各部。其中南夷有且兰、夜郎、鄨、同并、漏卧、勾町、进桑七侯邑。《史记·西南夷列传》言:“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夜郎古国位于今贵州境内,为南夷各小国之首。《汉书·司马相如传》“关沫、若,徼牂牁,镂灵山”,说汉代疆域已达到牂牁。《后汉书》载:“牂牁郡,武帝置。”共有16城,3万余户,26万余人。汉代牂牁郡领故且兰、夜郎等17县,地域包括今贵州省大部、云南东南部和广西西部毗邻地带。三国蜀汉将牂牁郡一分为三,牂牁郡名下仅有且兰、夜郎、谈指、毋敛、鄨、平夷六县。西晋时,今贵州地大部属益州牂牁郡,其余分属宁州兴古郡、益州朱提郡、梁州涪陵郡、荆州武陵郡。东晋晋怀帝永嘉五年(311),牂牁郡分为牂牁、平夷、夜郎三郡。隋代,今贵州分属沅陵、黔安、巴东、明阳、牂牁、泸川等六郡。唐贞观四年(630),在黔中道置黔州都督府(治黔州)。督黔、牂、播、思等50羁縻州。
绿荫轩——黄庭坚谛黔州(治今重庆彭水)所建
到了宋代,仍有黔州(今重庆彭水)之设,黄庭坚于1095年贬为涪州别驾(佐官),安置于黔州(治今重庆彭水)。写了《谪居黔南十首》,其诗描摹黔南地理环境:“山郭灯火稀,峡天星汉少”。“苦雨初入梅,瘴云稍含毒。”黔州之名一直用到南宋绍定元年(1228),升黔州为绍庆府(仍治今重庆彭水)止。黄庭坚《黔州黔江县题名记》言:“黔江县治所,盖楚开黔中郡时,哥罗蛮聚落也……胶西逢兴文为黔州军事判官……”
极而言之,明代以前,“黔”字并不代表贵州。直到明永乐十一年(1413)设置贵州布政司,才以“黔”为贵州别称,如《明史·本纪第四》载“自后滇、黔、巴、蜀间,相传有帝为僧时往来迹”。《明史·本纪第二十三》云“贵州黔东诸府”。《明史·食货志》言“荆州上接黔、蜀,下联江、广”。
此后,有了郭子章《黔记》,更突出了“黔”的地理分区意义。但此时,距柳宗元写《黔之驴》已有600年之遥。
最后简述一下寓言《黔之驴》的渊源。
1948年,季羡林先生《柳宗元黔之驴取材考》(载《文艺复兴》)一文认为:柳宗元写这篇寓言,是有所本的。他说:“在中国书里,我到现在还没找到类似的故事。在民间流行的这样的故事是从外国传进来的。我们离开中国,到世界文学里一看,就可以发现许多类似的故事。时代不同,地方不同,但故事却几乎完全一样,简直可以自成一个类型。我们现在选出几个重要的来讨论。”
季先生例举了印度寓言集《五卷书》《本生经》,以及希腊《伊索寓言》和法国的相关寓言。基本的意思大体相似。如《五卷书》中的寓言说:某城市一个洗衣匠有一头驴,因为缺少食物,瘦弱得不成样子。洗衣匠想了个主意,将老虎皮蒙在驴身上,把它放到大田里吃人家的麦苗。人们以为是老虎,不敢把它赶走。有一天,驴听到远处母驴叫声,也跟着叫起来。人们才识破其伪装,就把它打死了。其他几个寓言故事情节,大同小异。因此,季羡林先生明确指出:“柳宗元或者在什么书里看到这故事,或者采自民间传说。无论如何,这故事不是他自己创造的。”这更说明“黔驴技穷”与贵州不沾边了。
:微信公众号“文史天地”
:孙娟 纳光舜
编辑:潘茜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黔州是现在的哪里推荐文章2:历史时期的贵阳,古代时期地名及行政演变过程
秦代夜郎郡
秦代,贵阳属夜郎郡,贵州虽属于秦帝国版图,但属于帝国的边缘地区,华夏文明的影响力很弱。
西汉益州牂牁郡
汉承秦制,西汉时在郡县两级行政的基础上,加设州牧级行政区,前身为刺史,是地方监察机构,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刺史(州牧)逐渐成为地方军政长官,贵阳属益州刺史部牂牁郡,但依旧是“化外之地”。
东汉益州牂牁郡
东汉时,贵阳仍属益州刺史部牂牁郡。
蜀汉益州牂牁郡
三国时期,贵阳归属三国当中实力相对最弱的蜀汉,尽管蜀汉对这一地区的控制力较弱,也一度出现“叛乱”,但行政规划依旧属益州牂牁郡。
西晋益州牂牁郡
诸葛亮病逝后,蜀汉国力日渐衰弱,最终被魏国所灭,西晋完成再次统一后,贵阳仍属益州牂牁郡。
南齐宁州南牂牁郡
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行政区划大幅度调整,南朝齐时,贵州一代设置宁州,贵阳属南牂牁郡,地名晋乐。
隋牂牁郡
隋代建立后,重新实施郡县两级行政,贵阳仍属牂牁郡。
唐黔中道矩州
唐代时,国土辽阔,在前代郡县制的基础上,调整为道州县三级行政,贵阳属黔中道矩州,贵州简称之黔由此而来。
北宋夔州路
北宋之后,实施路州县行政制度,贵阳属夔州路黔州所领诸羁縻州矩州。
南宋夔州路
南宋时期,秦岭淮河以北领土丧失,行政区划依旧延续北宋传统。贵州仍属夔州路黔州,地名矩州。
元代湖广行省
元代时,实施行省制度,贵州属湖广行省八番顺元宣慰司,地名贵州。
明代贵州贵阳府
明代基本延续前代的行省制度,贵阳属贵州宣慰司,地名贵阳府,为贵州省会,该地名沿用至今。
清代贵州贵阳府
清代时,行省疆域与明代大同小异,贵阳仍属贵州省,贵阳府为贵州省会。
黔州是现在的哪里推荐文章3:为什么贵州省简称“贵”、“黔”呢?
贵州省,地处中国西南腹地,与重庆、四川、湖南、云南、广西接壤,是西南交通枢纽。贵州历史悠久,是古人类发祥地之一,远古人类化石和远古文化遗存发现颇多。早在24万年前,就有人类栖息繁衍,已发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80余处。贵州省辖贵阳市、遵义市、六盘水市、安顺市、毕节市,铜仁市、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那么,问题来了,贵州省为什么简称“贵”、“黔”呢?
一
首先,就贵州省这一地名来说。根据史料记载,公元974年,土著首领普贵以控制的矩州归顺,宋朝在敕书中有:“惟尔贵州,远在要荒”一语,这是以贵州之名称此地区的最早记载,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公元1119年,北宋朝廷为奉宁军承宣使知思州土著首领田佑恭加授贵州防御使衔,“贵州”才成为区划的名称。不过,对于当时的贵州来说,主要指今天的贵州省贵阳市一带。明朝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设置贵州承宣布政使,正式建制为省,以贵州为省名。
二
清朝雍正皇帝在位时,贵州省的疆域基本形成。清末,贵州建置设有12府、13州、43县。由此,类似于江苏省、浙江省等省份,贵州省的简称“贵”也来自于省份名字中。另一方面,关于贵州省简称“黔”,则要追溯到战国这一历史阶段。战国时期,楚国设置“黔中郡”,战国后期,秦灭楚后,秦国将楚国的黔中郡和巫郡合并成新的黔中郡,郡治在原巫郡所在地(今湖南怀化市以南40公里的黔城),辖今湖南西部及毗连的四川、贵州等区域。
三
南北朝这一历史阶段,北周于公元574年废奉州置黔州。黔州辖境相当于当今湖南沅水澧水流域、湖北清江流域、重庆黔江、彭水区域和贵州东北一部分。隋大业三年(607),黔州改置黔安郡,治彭水县(今重庆彭水县郁山镇),领彭水、涪川(今贵州德江、思南之间地)二县。武德元年(618),也即唐朝建立后,改黔安郡复置黔州。根据《唐书·地理志》等史料的记载:黔州黔中郡下都督府,本黔安郡,天宝元年更名。
四
最后,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唐朝分江南道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黔中道治黔州(今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领黔、辰、锦、施、巫、业、夷、播、思、费、南、溪、溱、珍、充等州。即今贵州大部、重庆湖北湖南小部。由此,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今贵州省的部分地区曾处在黔中郡、黔安郡、黔州、黔中道等区划中,所以贵州省除了简称“贵”,又简称“黔”。如今,贵州省总面积达17.6167万平方千米,总人口约为3500万人。
文/情怀历史
黔州是现在的哪里推荐文章4:世界苗乡 养心彭水
乌江画廊
郁山摩围育盐丹,九黎阿依似画廊。
彭水,位于重庆市东南部,处武陵山区腹地,居乌江下游,自汉初置县2000余年,历为道、州、县三级治所地。这里孕育了先秦时期的“盐丹文化”、唐宋时期的“黔中文化”、革命时期的“红色文化”。这里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华诗词之乡,北宋大诗人、大书法家黄庭坚在此留下诸多墨宝和诗词作品。
彭水是重庆唯一以苗族为主、全国苗族人口聚居最多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拥有全国最大的苗族传统建筑群——蚩尤九黎城。这里自然生态优美,峡谷奇险纵横、溶洞千姿百态、山川秀美怡人。
新时代、新思想、新作为。70万勤劳聪慧的苗乡儿女,正在用“民族、生态、文化”编织着彭水人的梦想,全力打造“世界苗乡·养心彭水”。
鞍子石磨盘
一首苗歌·娇阿依
千古苗韵情悠悠
“山歌不唱哟就不开怀哟,娇阿依……”
彭水苗族民歌——《娇阿依》,曲调自然奔放,体现了苗家儿女的热情淳朴。娇阿依意为“漂亮的姑娘”,传唱至今的《娇阿依》是彭水苗族民歌经典代表曲牌之一。彭水苗族民歌尤其以鞍子镇一带的苗族民歌最富盛名,其中,《娇阿依》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鞍子民歌”的精华。
对于《娇阿依》在内的彭水民歌,最早出于何时尚不可知,但唐宋时期,这里的民歌兴盛风靡。唐朝诗人许棠在《寄黔南李校书》中就说:“俗士尚巴歌”。北宋诗人黄庭坚在彭水期间,赞叹彭水当地“善音者”,能够把自己创作的词句,即席“试歌”。在黄庭坚的诗词中也对彭水民歌多有描述。如:“歌停樽板舞停鸾”、“蛮歌走饷……香凝午帐”、“摩围山色醉今朝……竹枝歌是去思谣”等等。
“娇阿依”作为巴渝优秀民间艺术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远古萌生,见证了这方水土民族民间文化的悠远璀璨,见证了苗乡儿女的激情浪漫。
鞍子苗歌
一曲苗舞·踩花山
原汁原味原生态
“遍舞摩围,递歌彭水,拂云惊浪……”这是北宋诗人黄庭坚描绘彭水民间歌舞的诗词。
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彭水苗族的舞蹈起源尚早,黄庭坚在欣赏彭水歌舞后,即兴挥笔写下“酒阑传碗舞红裳”等诗句。
生活在彭水的苗族儿女住苗寨、行苗礼、习苗俗、唱苗歌、跳苗舞……彭水通过多年的挖掘、整理、提炼,编排出一套集娱乐、健身为一体的苗族风情舞“踩花山”。苗族踩花山节又称“踩花山”,每逢农历四月初八,彭水苗族儿女身穿节日盛装,击鼓敲锣赶赴踩花山节,举行对歌、跳舞、玩狮、射弩、踢毽子、爬花杆等活动。
万人同唱娇阿依,万人共舞踩花山。中国乌江苗族踩花山节已经连续举办了八届,是彭水“一节一赛”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彭水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近年来,彭水通过举办各种民族民间舞蹈大赛,不断挖掘整理民族舞蹈,通过民族民间舞蹈大赛,让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等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带动当地民俗旅游发展壮大。
一座苗城·九黎城
城景融合贯古今
蚩尤九黎城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总体布局为旅游核心区、旅游服务区和休闲娱乐区。
蚩尤九黎城是彭水展示和传承苗族文化的窗口和基地,彰显出了厚重和丰富的苗族文化内涵。蚩尤九黎城集苗族建筑、苗族文化、旅游景区、游客接待于一体,继承和延续了苗族历史文化、民俗风情,重塑了苗族精神,荣获“重庆十大旅游目的地”“中国品牌旅游景区”等殊荣,是彭水最闪亮的城市名片、旅游文化产业名片。
蚩尤九黎城有世界建筑历史上唯一一个建有九道朝门的景区大门——九道门;这里有世界上最高、最大、最多苗族图腾人物——九黎神柱;这里有世界上最高、最大的四合院吊脚楼建筑群——九黎宫。
抓好蚩尤九黎城的建设,是彭水抓好“产城景”深度融合,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彭水坚持“老城提质、新城提速、古城提韵”,在城市建设上按照景区的标准来建设城市、管理城市,将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建设之中,实现城即景、景即城,城景互动、景城融合。
蚩尤九黎城
一座山·摩围山
森林氧吧悬云端
“今宵无睡酒醒时,摩围影在秋江上”是北宋诗人黄庭坚在彭水期间,浸润在摩围山色中写下的诗句。
摩围山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被称为“悬在云端的氧吧”,平均海拔1500米,是重庆市新兴的养生度假旅游景区。作为国家森林公园、全国森林康养基地、重庆市中小学生社会教育实践基地的摩围山,每个季节有不一样的美,如画如卷、惬意安宁。摩围山森林覆盖率达91%,常年平均气温14.9℃,实为“中国森林氧吧”,是避暑纳凉圣地。
在森林公园中漫步,雾气缭绕、鸟鸣山幽、仿佛人间仙境;驻足飞云口,可以观祥云升腾、日出日落,任脚下云舒云卷;森林木屋点缀在林间,与参天松柏相伴,是天然的休憩福地;摩围山石林神秘而美丽,古今文人墨客在此吟诗作画,留下“文化石诗林”。
摩围山景区目前已建成并开放的景点有:飞云口、罗曼谷、豹头崖、高山草场、拓展训练及露营基地等,可满足旅游观光、会议商务、游学、写生、夏令营等需求。
一条河·阿依河
奇山奇水奇峡谷
阿依河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融山、水、林、泉、峡于一体,集雄、奇、险、秀、幽于一身,河水清幽而景色绝美,泛舟江上恰似置身于美妙仙境,被誉为“新巴渝十二景”之首。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原始古朴的峡谷风光——神秘的母子溪大峡谷;踏上悬空栈道探秘幽幽河谷一线天和幻化仙境光幕帘的青龙谷奇景;戏水七里塘,水碧山青、波光粼粼,两岸翠竹环绕,苗家情歌回荡山谷,仿佛置身于山水画中。
在这里,你可以游览峡谷听音、竹筏放歌、碧潭戏水、浪遏飞舟、情定苗寨、青龙天梯、青龙洞和青龙谷等项目。徒步穿行,可观奇花异草,古藤老树;荡舟江上,可享激流险滩,惊涛碧浪。这里,已连续8年举办国际漂流大赛。
在这里,阿依河天梯是全户外观光高度亚洲第一的电梯,是游客体验阿依河惊险奇绝的必到之景;巴山廊亭依岩而建,山石为基、原木为柱、青瓦层叠,古朴自然是人文与自然完美结合的典范至境;青龙洞内化学沉积形态极其丰富,被誉为“地下地质博物馆”。
阿依河漂流
一幅画·乌江画廊
神奇秀美似仙境
乌江画廊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乌江彭水电站大坝到酉阳龚滩古镇之间,全程34公里,为乌江画廊景观的精华段,两岸绝壁、灌丛密布、水急滩险,被誉为“千里乌江,百里画廊”。
百里画廊“奇山、怪石、碧水、险滩、古镇、廊桥、纤道、悬葬”构成了乌江画廊的景观要素。高山深谷,峡滟相接,江中碧水奔流,两岸绿荫连绵,集“剑门之雄,三峡之壮,峨眉之秀”于一体,宛若人间仙境,恰似天然山水画廊。
乌江彭水段纳郁江、诸佛江、阿依河诸水,岸成犀牛、马峰、庞公三峡,山造摩围雄姿、犀牛望月、黄岩绝壁、河门锁江景观,雄关漫道,美不胜收。乌江彭水电站建成后,高峡平湖、碧玉环山、竹木滴翠、水天一色,如画如诗,正如清代诗人翁若梅所言:“蜀中山水奇,应推此第一。”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游人泛舟乌江,置身百里画廊,感受高山突兀雄奇、峡谷险峻奇异、江水波光摇曳,壮美与柔情在此交融,激情与恬静在此碰撞,移步换景,让人流连忘返。
一口古盐井
黔中文化铸辉煌
在郁山镇中清河北岸的石鞺岩下,一股泉水从石穴中涌出,飞落中清河里,这就是西南地区两个天然盐泉之一的飞水井。
著名民族史学家任乃强在《四川上古史新探》中说,郁山盐泉早在巴族尚未立国以前,就已成为这一地区人民的食盐,由此诞育的“黔中文化”,与中原解池所在的华夏文化的诞生,约略同时。盐业的发展催生了黔中文化的发展与变迁,从殷商之际的“濮国”,周朝的楚黔中、秦黔中,汉武陵郡到唐朝黔州、黔中道和宋朝黔州、绍庆府,前后历时三千余年之久,其核心区域始终在武陵地区。围绕郁山盐泉的泉盐,采卤、煮盐、运输、销售,数以万计的百姓为此而奔波忙碌。“万灶盐烟,郁江不夜天”“白天看千人拱手,夜尝万盏明灯”等诗句,真实反映当时盛况。
彭水的山水之美和璀璨的黔中文化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的眷顾。黄庭坚于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至绍圣五年(公元1098年),在彭水(当时为黔州治所在地)生活了整整三年。期间,黄庭坚与本地官员、文士和百姓友好相处,传播中原文化,设席讲学,教育青少年,从事诗文书法创作,留下了许多重要的历史文献,其中包括闻名天下的书法名迹《砥柱铭卷》、《廉颇蔺相如列传卷》等书法作品,和近300首(篇)诗词散文。
2010年,《砥柱铭卷》在北京保利拍卖公司以4.368亿元的高价成功拍卖,这是中国当代文化史上一个备受关注的事件,这也是彭水最为珍贵的文化瑰宝,是彭水灿烂历史的重要篇章。
黄庭坚书法《砥柱铭》局部
一本美食谱
一菜一汤是乡愁
彭水两江交汇,水运发达,南来北往,八方汇聚,厚重的历史文化交融奠定了彭水美食的基础,形成了独特的苗家美食。
在今年举办的“绿色中国行——走进世界苗乡养心彭水”开幕式现场,发布了《苗乡菜谱》,让这本美食谱迅猛走红全国。《苗乡菜谱》收录了郁山三香、嘟卷子、心肺米粉、无忌烧白、郁山擀酥、苦荞粑蘸蜂蜜等100余道苗家菜。
“吃鸡不见鸡,吃豆不见豆”。这是人们品尝太子豆花(又名:鸡豆花)后的真实体会。相传,太子豆花为唐代太子李承乾的丫环可心所创,流传至今已有1300余年的历史。太子豆花用优质母鸡的肉、蛋、油,以及剩余鸡肉、鸡骨熬制的鸡汤制成。
《苗乡菜谱》收录的各类特色美食,以晶丝苕粉为原材料制作的酸辣粉丝,是一道独特的苗家菜,成为彭水一张张响当当的美食名片,更是彭水美食文化的真实写照。近年来,彭水传承美食文化,推陈出新,成功打造出了“彭水晶丝苕粉”等一批叫得响的地理商标品牌,畅销世界各地。
一张留言条
红军精神永流传
“老板:我们吃了你半坛咸菜几根大葱,烧了几根柴,共补你黄豆六升。红七师机炮连一排条。”这是80多年前,红军经过彭水黄家镇时,留给老乡黄学珍的一张字条。
1934年5月8日,红三军在军长贺龙、政委关向应的率领下攻打彭水县城。当时,老百姓还不了解红军是怎样的一支部队,加之反动派的宣传,老百姓都躲藏了起来。饥肠辘辘的战士们推门进了黄学珍家,生火做了一顿饭,烧了他家几根柴禾,用了几根大葱,吃了半坛咸菜。临走时,官兵们留下6升黄豆作为补偿,并写下了一张字条贴在了门板上。黄学珍回来后,抬眼看见了门上的字条,随之捧起黄豆,心中感概万分:红军真是咱老百姓自己的军队呀!于是,他决心将字条保存下来,做个永久的纪念。1958年,黄学珍主动把带有字条的门板锯下来上交,现存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如今,“一张留言条”的故事在彭水人人能讲。为了更好地传承这份“鱼水深情”,县委、县政府将黄学珍的老房子改造为红军历史陈列馆,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增强自身修养,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一身正气为民服务。
红军留言条原样
本版文图由彭水县委宣传部、彭水日社提供
黔州是现在的哪里推荐文章5:令人闻之恐惧的古代流放之地,如今又是什么模样?
前段时间,估计不少人和长君一样沉湎于良心剧《琅琊榜》中。当大家都在讨论戏里戏外的CP秀时,长君注意到24集中,一品侯谢玉被流放黔州。临行前,他问妻子此生能否再见面。
你也许会生疑,黔州是哪?难道被流放后就意味着和家人相隔两地永不能再见了吗?
古代所说的流放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进行惩罚的一种刑罚。将已定刑的人押解到荒僻或远离乡土的地方,以对案犯进行惩治。作为一种刑罚,它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远古流放之刑出现,到清末被废除,历经几千年。
由于流放之地本身就是荒蛮之所,古时交通又不方便,所以,流放某种意义上和生离死别也真的差不多。
从小看到大的影视剧中某某人一旦被流放,多是黔州、宁古塔。虽不知该地多荒蛮,但看着戏里演员闻之惊恐的表情,便可不明觉厉。但直到长君搜索后才知道,那些恶瘴之地如今真是另一番情景。不信,你看。
流放地:黔州
著名流放人物:《琅琊榜》谢玉、唐太宗十四子李明
今重庆彭水县郁山镇为古时黔州府所在地。如今,该地不仅以盐丹文化而饱负盛名,同时郁山古镇也是风景秀丽之地。
黔州地理示意图
今彭水郁山古镇后照河
流放地:房县(现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南部,南临神农架林区)
著名流放人物:房县史称“帝王流放之地”。唐中宗李显流放房县十四年半后又回京当了皇帝。
房县地处大别山神农架,因“纵横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如有房屋”而得名。这里地处崇山峻岭之间,交通闭塞,与世隔绝距离都城却又不太远,故多将被废黜的诸侯王安置在这里,既便于严密监视又可防止他们东山再起。但现在的大别山和神农架不让小编说,你就知道他们人气有多旺。
房县目前是全国著名的“木耳之乡”、“黄酒之乡”,是武当山、神农架、长江三峡黄金旅游线上的重要连接点,有野人谷、野人洞等景点。2013年,湖北神农架国家地质公园、湖北黄冈大别山国家地质公园还当选为“中国最美地质公园”。
神农架美景
大别山
流放地:海南崖州
著名流放人物:苏轼
海南岛有个景点叫天涯海角,呵呵哒,它就是古人眼里令人恐惧的流放之地。就是地图上这个点。呜呜呜,明明是迫不及待想去避寒的大海南好么....
在古代,因海南远离帝京,孤悬海外,一直被认为是边陲蛮荒的“天涯海角”。古人渡海来到这里基本就是到了能想象中的世界尽头了。同时,岛屿隔离更带来了心理的隔离。流放真是效果绝佳。
但现在的三亚市却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啊!!!这个季节一来,多少人忙不迭往三亚跑,死贵死贵的海鲜都挡不住人们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向往。此外,还因为有苏轼等著名人物流放时所住的居所、遗迹等,这里还形成了独特的“流放地文化”。。。
流放地:丰州(现位于福建省南安市东部,与泉州市区接壤)
说明:丰州在清代属三等流犯应流地方
福建在古代是一个个雨林密布,老虎横行的地方。但现在再提福建,却是阳光、沙滩和小文艺。
流放地:伊犁
著名流放人物:纪晓岚 林则徐
古时伊犁地处偏僻,路途遥远,且清政府平定准噶尔部及南疆之乱后,设立伊犁将军府,驻扎重兵,流放的一部分人是给披甲人做奴隶。
如今我们再想到伊犁,虽然还是略感空气干燥、水资源匮乏,但它不事雕琢的壮美景色却深深的吸引着我们,甚至有人说,“看过伊犁,其他地方就会变成将就”。同时因紧邻欧亚国家哈萨克斯坦,对外贸易也很发达。
伊犁美景
流放地:宁古塔(现黑龙江省宁安县)
著名流放人物:明朝兵部尚书张缙彦
长君先解释,宁古塔不是一个塔,而是一个地方的名称,今黑龙江省宁安县。古时,这里环境恶劣,气候异常,常年冰封,环境严酷,人迹罕至。明清易代之际,清统治集团对明朝归顺的汉人官僚极为敏感,动辄便遭流放,而宁古塔便是当年有名的流放地之一。
如今的宁安县,处于珲春市与绥芬河市两个国家级开放口岸城市的中心地带,条件优越,土地资源得天独厚,是国家重点支持的七个A类持续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区之一,又因镜泊湖、渤海国遗址等风景名胜,每年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流放地:潮州
著名流放人物:韩愈
韩愈有首诗叫《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曰: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该诗是韩愈流放潮州路上写下的,字里行间有一种透骨的悲凉。
潮州地处闽粤交界,古时远离政治文化中心,经济又欠发达,少数民族众多,瘴气严重,环境极为恶劣,故称为统治者选择的流放地之一。
如今珠三角之潮州,繁华扑面而来,文化目不暇接,既有传统文化,也有地域和民俗的。行走在潮州,韩江、牌坊街、广济桥、西湖、开元寺以及五花八门的潮州美食,既饱眼福,又对得起舌尖。
《水浒传》里提到的流放地都在哪
宋代按照犯人罪行的严重程度,分别有多种流放方式,流放地主要是各州府驻军建立的牢城,如“水浒”中屡屡提到的沧州牢城。《水浒传》有关流放的记载很多,这也能从侧面看到宋代发配流放之频繁。
流放地:河北沧州
流放人物:林冲、朱仝
熟读《水浒》的人,对沧州当然记忆深刻。林冲由于被高俅陷害私自带刀入白虎堂,被“脊杖二十,刺配远恶军州。”这“远恶军州”就是指沧州。但如今的“远恶军州”之地却是国务院确定的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是环渤海经济区和京津冀都市圈重要组成部分。
流放地:孟州
流放人物:武松
《水浒传》中,杀死潘金莲和西门庆的武松,被县长大人判打四十板子,刺配孟州了事。武松在孟州遭遇了母夜叉孙二娘、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如今的孟州还有一个武松公园。
流放地:江州
流放人物:宋江
《水浒传》三十二回中写到,宋江杀了阎婆惜后出走外乡。后来父亲谎称病逝,将宋江骗回家。却不小心被官府知道,将宋江抓到后刺配江州。
江州即今天的江西九江市。
流放地:大名府
流放人物:杨志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