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什么时候灭亡
明朝什么时候灭亡推荐文章1:南宋和明朝到底灭亡于什么时候呢?
南宋疆域图
这的确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因为很多王朝在被灭亡的时候,并不是立即灭亡干净了,还会有一些残存势力继续打着前朝的旗号来进行抵抗,试图卷土重来。于是就有了该王朝到底灭于哪一年的问题。
1276年,伯颜大军兵临杭州,宋恭帝赵?被迫出降。从这一刻来说,南宋王朝就已经灭亡了。由元朝人脱脱担任总裁而编纂的《宋史》就是把南宋的灭亡定在了这一年。对于南宋大臣后来所拥立的两个皇帝,元朝根本不承认他们皇帝的身份。
元世祖忽必烈画像
就在宋恭帝出降的时候,益王赵昰、广王赵昺在驸马都尉杨镇、国舅杨亮节护送下潜出城外,逃往婺州。1276年夏天南宋的部分大臣文天祥、陆秀夫等人,拥立益王赵昰在福州称帝,改元炎兴元年。元朝的大军并没有放松对南宋残余势力的打击,在元军的不断追击下。赵昰君臣被迫南逃,一直逃到了南海之滨。1278年,赵昰病死,其大臣给他上庙号为端宗,葬于香港的大屿山岛。之后,群臣又拥立赵昰的弟弟广王赵昺为帝,在坚持了313天之后,1279年3月19日陆秀夫背负着赵昺跳海身亡。至此,南宋王朝彻底灭亡。
崖山海战示意图
所以,1276年和1279年的区别是,前者是南宋王朝正式灭亡的日子,后者是南宋王朝彻底灭亡的日子。
再来说明朝,1644年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其实已经宣告明朝的灭亡。尤其是后来的清朝,坚持宣称随着崇祯皇帝之死,大明朝已经终结。清朝宣布自己虽然是明朝的继承者,但他们并不是明朝的敌人,推翻明朝的是李自成,清朝的江山是从李自成手里夺取的。而且,清朝对于明朝的大臣们来说,还是恩人,因为他们杀掉了李自成,等于为明朝复了仇。
但就在崇祯皇帝去世后,南方尚且有半壁江山。南京的大臣们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改元弘光。已经入住北京的清朝,坚决不能容忍南方还有明朝的残余势力存在。他们一路南下,弘光政权坚持了一年就被清朝消灭了。
在弘光政权被消灭后,南方又出现了几个政权。先是鲁王朱以海以监国的名义在绍兴建立政权,接着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改元隆武,隆武政权也存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朱聿键被俘后绝食而死。之后其弟朱聿鐭在广州称帝,改元绍武,一个月后广州城破,朱聿鐭自杀。1646年11月在朱聿鐭称帝几天后,桂王朱由榔在肇庆称帝,建立永历政权。1659年,永历帝朱由榔在清军的追击下,逃入缅甸。这会儿,打着明朝旗号的就只有台湾的郑氏政权了。但对于逃到外国的永历皇帝,清朝也不放过,清军进入缅甸之后,缅甸人被迫将永历帝献给清军。1662年6月1日,永历帝父子及眷属25人在昆明篦子坡遭弓弦勒死。明朝就彻底灭亡了。
1644年崇祯皇帝之死,宣告了明朝的正式灭亡。在南方由延续了十多年的政权,一般被称为南明。1662年,南明的灭亡宣告了明朝的彻底灭亡。
明朝什么时候灭亡推荐文章2:为什么说,明朝灭亡是早晚的事情,有三个重要原因,必亡
清朝之于我们来说应该是被一个比较熟悉的朝代了,因为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是封建帝制的结束,其建立到灭亡期间也谱写了一段时间的近代史。清王朝也是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政权,在历史上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那么,它是由谁建立起来的呢?其建立又是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呢?
其实在历史上,各个部落与中原地区的矛盾一直存在,有的只是通过战争胜王败寇而被压制住了,而这个压制,只能是暂时的,因为待其力量强大后,新一轮的反抗又会开始;有的则通过和亲等方式来换取两邦之间的和平相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帝王的更新换代,这种方式也并不能长时间的维持两邦的和平。
在清王朝之前是明朝,早在明朝的时候,女真人就建立了政权并且开始对明朝开展了争斗。当时的女真人努尔哈赤建立了金后,开始疯狂的出战,掠夺了大量的土地,对蒙古则采取联姻的方式,坚持了近百年之久。在明朝期间,满洲政府便开始对后金政权进行改革,开展一些兴汉学的教育,把汉文化传入他们中,并且开始重新聘用汉人的官员等。
其实从这些就可以看出,他们已经在开始做侵入中原汉人的领地的准备了。这些措施也极大的促进了他们的发展,提高了他们的各方面的水平。在一六三六年,皇太极正式改国号为“大清”,大清王朝自此正式建立了,与此同时也开展了对明王朝的征战。
又有哪些原因让清王朝可以打败明朝的统治呢?
在明朝的统治期间,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对他们的各种统治让他们的仇恨不断被激化。明王朝对各个少数民族实行分而治之的方式,也就是把他们的部落分开来统治,这无疑会导致他们各部落的分裂和部落的争斗。其实其统治者就是要达到这样一种目的,让女真人部落四分五裂,让其没有能力开展反抗的斗争。
但是这还不够,在其部落斗争导致已经四分五裂的情况下,还以反叛的罪名将其他部落首领处死。手法非常残忍以至于少数民族部落对其的统治恨之入骨,以此便完全激发了他们的仇恨,开始团结起来,使满洲人团结一致的开展反抗斗争。通过中国上世纪的反抗战争也可以看出整个部落或者民族内部的团结一致才是取得胜利的关键。
另一方面的原因则是来自明王朝自身的。明朝政府的腐朽与堕落的统治使其内部开始产生分裂,这给满洲人带来了可乘之机。后来又加上连年的自然灾害,农民的生活苦不堪言,一些有识之士不甘于这种生活,于是便纷纷开展了各种起义斗争,这无疑是加剧了明王朝的灭亡。
此时的明王朝所剩的具有战斗力的军已经不多了,李自成的军队攻陷了北京后,崇祯皇帝自杀又为满洲人减少了一个强劲的对手。此时就只剩下张献忠和吴三桂的军队了,但是张献忠的军队又远在西北地区,所以对大清入主中原根本就构不成什么威胁,所以最后就是吴三桂了。
吴三桂这个人物其实我们已经很熟悉了,在历史上也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若不是他带领着清军入关恐怕历史将不是我们现在这个样子。因为李自成霸占了他的爱妻,他自此大怒,为了复,他不再举兵抵抗并接受了劝降书,开始叛变转而投靠大清。他的加入壮大了清王朝的势力,但是同时也削弱了明朝的势力。
其结果都不用说了,明王朝战败也就是早晚的事了。明王朝的军队被吴三桂和满清的军队打得溃不成军。由此可见,要是没有吴三桂这个人,有没有后来的清王朝入主中原暂且两说,至少清王朝不知会晚多少年才能成功。
最后一个原因还是来自于明王朝,其对少数民族的统治政策一直得不到他们的支持,这无异于是作茧自缚。明王朝的压迫统治使得各个少数民族部落早就怨声载道,只要一有机会便会彻底爆发出来。自然,在清王朝团结起来开始反抗与建立新政权的斗争时,各少数民族部落便自觉的加入了大清的军队。其中有很多颇具实力的军队比如蒙古八旗也就是当年的蒙古军。
一个朝代的崛起必然还带来另一个朝代的灭亡。历史是一个不断前进上升的过程,只有顺应其发展的趋势,才能取得自身的长久存在。
明朝什么时候灭亡推荐文章3:明朝是什么时候灭亡的——基于“正统观”的考察
丨胡丹
1
明朝灭亡的时间,一般将其定于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即李自成破北京、崇祯帝在煤山上吊的那个历史节点上。
这是清朝官方钦定的说法。
当年四月间,“闯贼”攻破北京的消息传到关外,虎视已久的“大清”毫不迟疑,马上打着替明朝仇的旗号,进入山海关,趁火打劫,迅速击败李自成,并于五月占领北京。
这就是明朝“天子守边”的坏处,京师离边太近,强敌入侵,数日即抵城下,而都城一旦不守,整个“朝廷”(中央府部院寺机关及其官员,俗称“朝臣百官”)都跑不掉,被人打包全收了。崇祯皇帝一死,满朝官员坐困京城,如瓮中之鳖,眼见三个月内换了三茬主子(明、闯、清),那目瞪口呆之状,可以想象。有些人逃了,而多数人只得留下来,侍奉不同的新君。
清军打败李自成,算是替邻居了仇,它也不把自己当外人,就在邻家住下,连同自家小皇帝福临也从关外接来,一家子搬进紫禁城,不走了,一住三百年!
1644年,也是清顺治元年。
自女真人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在今天中国的版图上,就有两个并存的王朝。后金(清)从它建国之日始,就与大明为敌,并不奉其正朔,两国各自纪年。清军入关后,没有革除崇祯年号,即承认明朝存在、两国并立的事实,但崇祯十七年(顺治元年)三月之后,“天下”就只许使用大清年号了——这是因为,清朝咬定明朝已经灭亡,大清是承大明而有天下,其他一切自立者皆为僭伪。
明朝在永乐年间迁都北京后,在南京保留了一套中央级的政府班子,虽说人员配备不齐,倒也是一个现成的朝廷。当崇祯末年天下大乱时,好几位王爷逃到南京,先帝殉国的消息传来,南都官员忙一边开丧,一边从众王爷中选出一位福王朱由榔(崇祯帝的堂弟),扶之登上宝座,他就是弘光帝。那时还是五月,当年还剩下大半年时间,改元得等到明年,故南都系年仍用崇祯十七年。
弘光继崇祯之统,是合法的新朝廷,但大明的版图已非完璧:清军占领了它的旧都,控制了朝廷的百官,在北直隶、山东、河南、河东等地盘踞为窟穴。俗话说,请神容易送神难,何况清军还是不请自来,它既然来了,还肯走吗?南京当局决定试探一下,于是遣使向北京方面提出联合“剿(闯)贼”的倡议。
南京真乃天真了得!清人的想法还用试吗?
明、清两国邦交本就不好,崇祯还在时,清军就四次入侵京畿,它这回强行入关,说是帮大明杀贼、替崇祯仇,其实就是个托词,你还“信他的邪”?可见南京不止皇帝昏庸,大臣也不高明。
北京的反应不出逆料,南京乞清军帮忙剿贼,清廷反指责南京不该擅立朝廷,令弘光“削号归藩”(即削去帝号,仍称福王)。显然,大清已自居为“天下主”,根本不承认南京或南明政府的合法性,它咬死明朝已经灭亡!
南京竟然还为自己的存在辩解,看不出大清的责难是它向南征伐的战鼓。
2
清廷要入主中原,成为新的正统中国王朝,必须宣布它的“前任”大明已死!
清人用心良苦,这些工作打它进京就开始了,如改葬崇祯帝后,令臣民服丧,谥曰庄烈愍皇帝,陵曰思陵……这些是来帮忙的邻居该做的吗?此时的清廷已是鸠占鹊巢。
得了机会就要坐天下,清廷的政治文化完全是“中国式”的,它现在的定位,已不再是偏处满洲、控驭东蒙的大清国,而是继承中华正统、君临天下神州的大清朝!
所谓“朝”,是自尧舜三代以来,正统嬗递有自之中国朝代;“清国”向“清朝”的进化,是清人入关后政治观念变化的根本。
过去清国虽有与大明“争正统”的一些举动,如胁迫明朝的藩属国朝鲜向其称臣,但它还没有“一统天下”的野心,其定位只是一个与明朝平等的国家。“中国”只能有一个,那时的清廷还不认为自己是中国。入关之后,形势大变,清廷的政治立足点随之而变,如今它要做中国了。
现在有些人不承认清朝是中国王朝,甚至说“明亡之后无中国”,而事实是,清廷自入关后,就始终在为确立自己的中国王朝地位而努力,它不承认南明,坚定不移地灭明,都是为了证明自己是明朝在中国正统王朝谱系上的合法继承者。
清人在安葬崇祯帝时,已暗示明朝已经灭亡,这一点很快变成明确的政治话语,如其诏书所言:“本朝立国东陲,历有年所,幅员既广,无意并兼。昔之疆场用兵,本冀言归和好,不幸寇凶极祸,明祚永终,用是整旅入关,代明雪愤。”它宣称,清兵是在“明祚永终”后入关的,灭明者是贼(闯),不是清;而“南中(南京)乘衅立君,妄窃尊号,亟行乱政,重虐人民”,它自然不肯承认,且必须加以征伐。
(《多铎得胜图轴》局部。豫亲王多铎正接受明朝的降表)
顺治二年(1445年),多铎率师向南进军,大军还未开到扬子江,清廷已迫不及待地开“明史馆”,要修“胜朝”之史了。后代王朝修前代史,是历代中国王朝相沿已久的政治传统,清廷在正式与南京兵戈相向前,先宣布它的灭亡,既为其征讨正名,亦为釜底抽薪之计。自然,此举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明史馆匆匆开了,而《明史》最后修成,则是九十年后的事情。
当然,明朝亡不亡,不由清人嘴巴说了算,最后还得动手把它推进坟墓。
此时南京政府还占有淮河以南的广大土地,如果它争气,能够击败南侵的清军,则金宋战争的历史将重演:弘光帝所领导的大明将成为“南明”(一如“南宋”),与北方的清廷平分天下,再次形成南北分立的局面。
历史上的南朝或北朝,往往自居“中国”,而视与其并立者为蛮夷或僭逆。如果1644年后的情形是(南)明、清分治,它们也必然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争正统(即争为中国王朝)的过程,然后开始平等或不平等的邦交。那么今日之中国,将很不同!在这个意义上,谁愿意看到中国再次分裂呢?
可历史没有假设,史实是,腐败的弘光朝廷不堪一击,成立仅一年就被清人所灭。时为弘光元年(1645年),也是清顺治二年的五月——这回明朝真的玩完了!
3
清廷用兵大胜,在“既俘福藩,南服略定”后,即命十月在江南举行乡试(省级科举考试),并诏告天下,“特弘大赉,嘉与维新”。同时赦免河南、江北、江南等地官民“絓误”,所有(前明)横征逋赋,悉与蠲免。大军所过,免当年额赋之半,余免三之一……俨然为新天子溥恩天下之义。
对于明朝灭亡的时间,清朝官方的话语,前后完全一致,并通过撰写史书、文字狱等形式,不断加以强化。
清廷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所尽的努力,是前朝不能相比的。我们可结合元朝人对“宋亡”的记事来加以理解:
公元1279年3月19日,南宋残部与元军在广东新会之崖门近海激战。日暮时分,宋军大溃,宋相陆秀夫绝望,负起年仅9岁的幼帝赵昺,投海而死。元修《宋史》称,此役后,“宋遂亡”。
(崖山海战模型)
现在有人说,“崖山之后无华夏”,实际上是接受《宋史》的观点,认为宋朝是在崖山之战中灭亡的。然而崖山海战前三年(1276年),南宋君臣献都城临安(今杭州)出降,就不是它的灭亡吗?
元人在修《宋史》时,在“宋亡”这件事上的“书法”实在有些奇怪。
崖山之战记在《宋史》“本纪四十七”中。本纪是“纪传体”史书中皇帝的传记,这篇本纪包括3个人,即南宋的最后三位君主。他们是哥仨儿:赵?和他同父异母之兄赵昰、弟赵昺。赵?就是献城投降的那位末帝,被元朝降封为瀛国公。元军占领宋都临安,可与清军占领北京相比;临安献城后,?的两位庶兄弟罡和昺,随母亲杨太后出逃,先后称帝,在元军的穷追下,一路狼狈南奔,亦与南明之隆武、绍武、永历相似。
《宋史》将昰和昺的事迹“附”在瀛国公?后,无异于承认他们被拥戴为“宋国之主”的事实,但在那篇本纪中,却只称呼他们在宋朝所授的王号,而不承认他们“帝”的身份。但不是帝,为何将二王事迹羼入专记帝王之事的本纪?
又,《宋史》既然不认可昰与昺的帝位,为何将其不幸的结局与宋之亡国联系起来?当赵?率南宋百官投降,并且“诏谕(全国)郡县使降”时,就应认定为宋朝灭亡,不该复将宋亡系于一个“僭统者”的跳海自杀上。
以上矛盾无疑是作史者的疏忽,他们修史时很有点“不讲政治”,难怪人们说,元朝末年仓促成书的《宋史》,编校不精,是较为粗疏的一部“正史”。
同样是修前代史,清人修《明史》,就没有犯这样低级的“政治错误”。莫说本纪,就是整部《明史》,对隆、永等南明之君都无一个字的记载;“一年皇帝”朱由崧则收在《诸王传》里,且云“自立于南京,伪号弘光”。
明朝灭亡时间如何定,关系到清朝的正统地位,不是小事,清廷坚定的史观是:明亡于崇祯帝煤山自吊,灭明者为“贼”(闯),大清是从“贼”的手中夺的天下。乾隆四年(1739年)定稿颁行的《明史》,就在崇祯帝死后称“明亡”,并称“(帝)之蒙难而不辱身,为亡国之义烈矣”(《庄烈帝纪》);同时将爝火不息,奋战不休,一直到康熙元年(1662年)才最后扑灭的“南明”事迹一概抹杀。在清代,敢书南明年号即是大逆不道,也没人敢以弘光或永历之亡为明朝之亡。
《明史》在长达数十年的修撰中,明确把握并坚持的一个重大核心理念,即正统观,它以崇祯殉国划线,之前承认明朝居“天命”与“正统”,明亡后就由清朝继承其中国王朝的地位,而其他奉明正朔者,皆为残渣余孽与僭伪。在这一点上,全书完全一致,毫无摇移,更无抵牾之处。而元人则不能将临安之降断为宋亡,故《宋史》一边削宋末三帝帝号,一边却为其立本纪,造成“书法”上的混乱——仅就修前朝史这一点来看,清廷的统治技巧远较元朝更臻圆熟。
(清兵来了)
4
当下的教科书和历史读本仍多徇旧说,将明亡定于崇祯十七年;学术意义上的“南明”研究,也是从崇祯殉国开始的,包含了弘光那一年。但愈来愈多的学者,倾向于认同弘光朝存在的事实,认为宜将明亡定于弘光元年五月——如是,则明朝的历史将多出一年,即从1368年(洪武元年)建国,到1645年(弘光元年),一共278年。
这两种划分法,应以孰为是呢?
我的看法,还是定以崇祯十七年为宜。
崇祯十七年说,不仅是清人的口实,也是基于中国自秦汉以来形成的“正统”观念。以元末明初为例:朱元璋建政,要早于1368年正式建立大明国号,但朱元璋从来不说他称王就是明朝之始,更不否定元帝北逃前元朝统治的正统性。1368年,是元至正二十八年,也是明洪武元年,明军北伐占领大都(北京),元顺帝北逃出关,元遂亡——尽管顺帝又活了一年多,直到洪武三年(1370年)才去世,然后是他的皇太子即位,此后“大元”还坚持了几代人,始终不承认自己灭亡,但元亡于至正二十八年已为定论(即使其合法君主元顺帝还活着)。这是因为,“元”失去的不仅是关内土地,更是中国正统王朝的地位,流落塞北的“元朝”只等于一个虚号,只能被人轻称为“北元”了。
认识弘光朝还可以参照金灭宋之际的宋高宗赵构。
赵构南渡,最初也是定都南京,不妨试想一下,假如赵构也如弘光一样迅速失败,那1127年灭亡的就是宋,而不是北宋,因为压根就不会有南宋,何来北宋?而宋之亡否,也不取决于赵构自立时间的久暂。可是赵构比弘光要幸运,他建立的江南政权存活下来,是为南宋,与金分治淮河南北长达百年。而“南明”则是类似帝罡与帝昺的流亡者,它们坚持的时间很长,却根本无法与南宋等量齐观,其地位远不足以撑起一个“北明”。所谓“南明”,只在学术研究的范畴内才有意义,而不代表它拥有与清朝对等的实力、地盘与历史地位。
一言以括之,如果弘光像赵构那样幸运,那么1644年亡者应为“北明”,在江南新建且筑基久远者为“南明”。而事实却是,朱氏子孙在江浙闽粤等地接续建立政权,皆如南宋之罡、昺,只空悬一个正统的旗号,不旋踵而败,并不存在一个事实上的“南明”。
在明清易代之际,明朝遗民与反清人士自然是不肯承认明朝亡于崇祯的,这种(值得尊重的)情感必然着落于“华夷之辨”的议题上,而“华夷之辨”的本质就是正统观,故“仗义”抗清者,与清朝代明而兴,顶起中华正统王朝的帽子,实为殊途同归,皆归于同一政治主旨之下。
其实,后人讨论明朝灭亡的时间,除了正统之争及历史观的建构,还为了历史书写的方便。对今人来说,明清易代已无关乎“大义”,则宜从旧,如果将弘光的一年强行计入明朝,则徒增麻烦,是不必要的。
本文发表于《看历史》2017年第3期,名为《南宋可以算作“宋”,南明为何不能计入“明”》,有所删改。欢迎关注“皇帝不称朕”微信公众号:hdshuoshi(皇帝说史)
明朝什么时候灭亡推荐文章4:为什么南宋可以维持150年南明就不行?1234年2月9日孟珙灭亡金国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为什么南宋可以维持150年南明就不行?1234年2月9日:孟珙的南宋军队和塔察儿的大蒙古国军队联合攻破蔡州,金哀宗自尽,金末帝身亡,金朝灭亡。
为什么南宋可以支持100多年,南明迅速就垮台了?
南宋和南明不是同一个概念。
为什么历史上会出现南宋这个王朝?
主要是北宋政权错误的军事战略,导致首都暴露在敌人的军事威胁下,被敌人攻破。
客观来说,北宋将首都建立在开封就是一个昏招。
北宋是后周的延续,后周是五代十国时期最后一个北方国家。
整个五代十国时期,中原王朝始终受到北方辽国契丹人的威胁。
契丹人控制了燕云十六州,重兵集团随时可以进入华北大平原,杀到开封城下。
游牧民族最强悍的地方,在于有强大的骑兵集团。
在古代,无论世界哪个国家,步兵都难以正面对抗骑兵。但骑兵也有局限性,就是对地形要求较高,在平原才能发挥百分之二百的威力。
任何一个以步兵为主的国家,理应避免在平原同敌人骑兵集团作战。
如果违背这个原则,这个国家往往都会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北宋就犯了这样的愚蠢错误。
自然,如果北方游牧民族实力比较弱小,中原王朝还可以不太在乎这点。
可惜,契丹人创建的辽国是很强的,建立以后始终是中原王朝的巨大威胁。
北宋之前的五代十国,北方五代统治者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共五国。
其中后唐是被后晋带着契丹大军打垮的,讽刺的是后晋稍后也被契丹军队消灭。
契丹人本来可以占据中原,因不适应华北气候,传染病肆虐,加上游牧制度无法统治农耕民族,这才放弃华北回到北方。
后汉刘志远捡漏建立王朝,完全是契丹人让给他的江山。
而后周郭威篡夺后汉以后,一些想要北伐夺回燕云十六州,消灭北方契丹人的巨大威胁。
后周最后一个皇帝,柴荣在北伐燕云十六州时重病被迫班师。
可以说,五代十国北方五个朝代,有四个朝代的兴衰存亡同北方契丹人有关系,来自北方的威胁非常大。
北宋建立以后,就军事上来说非常不利,尤其是首都开封直接暴露在敌人威胁之下。
北宋曾多次试图夺回燕云十六州,然而契丹军队还是很强大,几次战争都没有成功,有的还是惨败。
到了宋徽宗时代,北宋已经陷入颓势,各方面都衰落下来。
相反,女真大军突然崛起,摧枯拉朽的打垮契丹,建立了金国,仍然控制着燕云十六州。
此时金国军队是满万不能敌的强盛时代,在全世界都难以遇到敌手。
北宋禁军则腐败、无能、战斗力低下,双方军力相差极大。
在这种关键时期,北宋并不迁都而是继续在开封死守,等于坐以待毙。
金国在2年内连续两次围攻开封,北宋第一次勉强守住,第二次开封就被攻破,这就是靖康耻。
北宋灭亡,只是王朝北方领土大体沦陷,南方地盘却大体完好。
早在魏晋后期的南北朝时期,中国的经济中心和人口就开始南迁。
到了宋代,南方和北方的地位已经逆转。
即便是南宋初期的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中国南方的南宋有3000多万人口,北方的金国则只有2000万人口,双方经济也有很大差距。
南宋保持南方半壁江山,也足以维持军政统治,可以同强敌长期对抗。
北宋的灭亡,可以说是皇帝过于昏庸的军事失误导致的,国内远没有到明末那种内部瓦解的地步!
在宋徽宗时代,虽然有民众的起义反抗,规模还是有限的。我们熟知的宋江,只是山东一伙流寇,不成气候。江南方腊起义倒是差点形成燎原之势,但宋军不到半年将将其打垮。
总体来说,宋朝各方面还没有到民不聊生、揭竿而起的地步。
北宋本不应该灭亡,如果无能的宋徽宗能够及时迁都到南方,即便黄河以北沦陷也没什么了不起,将来还有反攻夺回的机会。
另外,战乱中南方各省的地方政府完好无损,赵构称帝以后顺利控制整个南宋地区,没有什么大规模内讧情况。
北宋灭亡后,南宋一样可以坚持100多年,最终被蒙古人花费40多年才消灭。
南明就完全不同。
明朝是内部崩溃的,就如同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一样。
中国历史上存在四次小冰河期,分别是商代末期、汉朝末期、唐代末期和明代末期。
明末正好位于最后一次小冰河时期,出现大面积的天灾。
明朝政府也陷入腐败和混乱中,根本无力救灾,导致农民叛乱。
全国都很残破,国家经济崩溃,连基本的军费都无法维持。
如果没有外敌满清,这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司空见惯的改朝换代。
中国历史的朝代经济规律,就是这样的。
王朝初期人口稀少,耕地较多,农民大多拥有自己的土地,官僚、贵族、地主也掌握部分土地。人少地多,无论农民还是地主都有足够的土地,可以实现共存的局面。
但是,中国长城以内的土地是有限的。几十年后人口激增,农民的土地不够了,即便大量开垦荒地也不能应付大量的人口。
同时,官僚、贵族、地主开始利用权力和财富聚敛土地,形成大面积的土地兼并。作为一个农业王朝,农民没有土地也就无法生存。
在每个王朝中后期,都会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人口非常多,耕地总面积达到历史顶峰,粮食总产量也高得惊人,似乎国家欣欣向荣。实际上,此时达到国家的临界值,人均粮食是大大减少的。
清朝初期的人均粮食产量,在1665年康熙时代初期为1183斤,当时到1700年康熙晚期为1245斤。
随后就开始下降,康乾盛世最后一年,1795年嘉庆皇帝上台时,人均粮食为867斤,减少了很多。
从1665年到1795年,满清粮食总产量从1160亿斤,提高到2500亿斤,增幅明显。
无奈人口增加速度更快,所以人均粮食反而大大减少。
这就是王朝的关键时期!
此时中央政权进行变法,减少农民的土地压力,或者像宋朝一样通过对外贸易减少农民的压力,王朝就可能中兴一段时间,比较迟的进入崩溃期。
遗憾的是,王朝或早或迟都会陷入这个崩溃期。
这个崩溃期大多是遭遇连续的天灾,比如中国历史上四个小冰河时期,要么就是强大外敌的入侵,导致耗费巨额军费应付。
人多地少的矛盾,已经无法解决。
尤其是天灾下出现大量老百姓饿死的情况,王朝政府根本是无力救灾的。比如满清光绪时期的丁戊奇荒,3年饿死了1300万人,2000万人逃荒到外地。这场特大旱灾遍及北方河南、山西、陕西、河北、山东、山西,时间是1875年。
饿死上千万人口,还是在清王朝国内稳定时期,又可以通过海外贸易购买粮食,足可以想象更久远的中国古代是什么局面。
古代的老百姓眼见横竖都是死,必然会起来反抗,这就是农民起义了。
农民起义的真正意义,不是说推翻了原有的朝代,而是在连续不断的天灾和战乱中,导致全国人口大减,甚至出现千里无人烟的情况。
唐朝鼎盛时期,人口高达8000多万,经过黄巢农民起义以及五代十国的战乱,北宋建立的时候人口才3000多万。
同样的道理,明代人口鼎盛时期近2亿人,到了满清建立后的顺治时期,人口才1.2亿。
通过农民起义和战乱造成的人口锐减,王朝再次实现了人和土地的均衡,开始另一个循环。
而北宋根本没有到这个阶段,只是明朝达到了。
明朝是从内部崩溃的,如果没有满清存在,就会是常见的改朝换代,由李自成或者张献忠建立下一个王朝。
就李自成或者张献忠来说,也没什么了不起的,他们胜利只是捡便宜罢了。
满清同样是捡便宜,实力比李自成、张献忠更强,当然就会获胜了。
就南明政权来说,除了四分五裂以外,它也没有像样的军事力量。
当时明军北方主力,不是在关外被满清歼灭或者投降,就是在同农民军的持续作战中,消耗殆尽。
由此,南明最强的左良玉,表面上有十多万人马,却连李自成的农民军都打不过,战斗力很弱。这些军队类似于武装难民,只是虚张声势而已,不堪一击。
清军南下以后,左良玉的儿子左梦庚见清军轻松击溃李自成部,知道自己不是对手,直接率部投降。
再说通俗点,明朝是一定会灭亡了,只是谁上台而已。
北宋还没到灭亡的时候,是被宋徽宗这个傻鸟意外折腾灭亡了。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请通知删除。
明朝什么时候灭亡推荐文章5:为何以1644年为明朝结束时间,而不是1683年呢?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倒数第二个大一统封建政权,起于1368年,结束于1644年,国祚276年,共历12帝16世。
在1644年北京沦陷,崇祯帝以身殉国以后,北方虽然被李自成的大顺政权所占据,但南方的半壁江山还处于明朝的控制之下,这些忠于明朝的势力拥立明朝宗室藩王为帝,建立了南明政权,直到1683年随着台湾被清朝收复,明郑势力的覆灭,南明才彻底灭亡,延续了39年。
参考晋朝分西晋、东晋,还有宋朝分北宋、南宋来看,很多人认为明朝的灭亡应该不以1644年为止,而是要以1683年为止。
那么明朝的灭亡时间到底是1644年,还是1683年呢,今天宋安之来具体说说。
首先明朝是灭亡于1644年,这是公认的。
为什么还有人认为应该以1683年为结束时间,其实也是有着一定的历史基础的,但我们细细来看,其实明朝肯定是不能以1683年为结束时间的。
以存在时间来看,南明是很不及格的。
以王朝灭亡以后,延续的地方性或者说偏安一隅的政权来看的话,东晋是103年,南宋是152年,而南明只有39年。
而且尴尬的是,南明虽然有四帝一监国,但其存在时间有着很大的水分,准确来说以1659年永历帝朱由榔由滇西逃往缅甸北部来看,意味着南明政权已经彻底退出中国大陆,实际上就已经标志着南明的名存实亡,也就是说南明也就是存在了15年而已。
再纵观南明历史,疆域不稳定,都城不稳定,帝系传递也不是那么平稳,甚至经常自相残杀,诸如隆武政权与鲁王监国政权之间自相残杀,绍武政权与永历政权之间自相残杀,所以很明显就属于是流亡政权。
以南明这样的存在时间,还有疆域不稳定等情况来看,很明显是不能纳入明朝的历史之中的。
以南北对立来看,南明更是不及格。
东晋偏安一隅以后,一直延续了103年,最后被内部的权臣刘裕代晋立宋。
南宋偏安一隅,延续了152年,最后亡于元朝南下。
以这两个政权来说,他们最起码实现了长时间的南北对立,也是当时南北对立情况下的正统王朝。
像东晋建立以后,北方是五胡十六国乱世,东晋是当之无愧的正统。南宋建立以后,北方是金国,在元朝时期辽、金、宋俱是正统王朝,到了清朝,乾隆帝甚至认为南宋是当时大分裂时期最具正统的王朝。
我们再看看南明,本来南明在明朝灭亡以后,是当时天下四大势力中最根红苗正的势力,李自成的大顺、张献忠的大西是农民起义军建立的,关外大清是地方少数民族将领努尔哈赤反叛明朝建立的政权,相比之下南明是最具有正统性的。
但南明是烂泥扶不上墙,实际存在也就是15年,划江而治也就是第一个政权弘光政权做到了,但随着1645年弘光政权的覆灭,其他三个政权连长江天险都丢了,谈何南北对立呢?
而清朝很强悍,在入关以后先灭李自成之大顺政权,又亡张献忠大西政权,又一口气消灭南明最强大的弘光政权,到了1659年就将永历政权赶至缅甸。
清朝在十几年时间就大致上大一统了中国,奠定了自己大一统王朝的位置,南明政权没有实现南北对立,存在时间又那么短,自然不能称之为正统王朝,更是不能算入明朝的存在时间之中。
所以综合来说,1644年是明朝全国性政权结束的时间,而延续的南明政权不争气,存在时间短暂,又不是正统王朝,所以自然不能算入明朝,所以明朝的灭亡时间只能按1644年算。
当然明朝还有17帝的说法,是将南明弘光加入其中,其实南明的弘光政权以各方面来看,也是可以算入明朝的,但是弘光政权在1645年就覆灭,也就是短短一年而已,争论这一年时间,也是没有什么意义。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专注于明清史及其中国大历史,喜欢以不一样的角度来说说那些一成不变的历史,觉得可以的朋友记得点赞关注哈。
明朝什么时候灭亡推荐搜索词:
1.明朝什么时候灭亡的具体时间
2.明朝什么时候灭亡清朝什么时候建立
3.明朝什么时候灭亡崇祯几年
本文标题:明朝什么时候灭亡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