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高新区管委会
合肥高新区管委会推荐文章1:陈伟任合肥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兼管委会主任
合肥高新区管委会推荐文章2:合肥一高新区管委会原主任被调查,曾主导三瓜公社盘活计划
2025年2月26日,多位接近合肥市政府、合肥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的人士向南方周末记者透露,合肥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原主任黄卫东于2月25日在合肥市级会议上被纪检部门带走。
目前该区管委会官网上领导栏已经不见黄卫东简介。2月26日,南方周末记者以相关项目联系人的身份,致电该区管委会办公室,值班人员称对于黄卫东情况不便透露,至于进行中的项目会否受人事变动影响,可通过其他相关负责人继续对接。
同日,合肥市纪委办公室回应称,黄卫东是安徽省省管干部,不归合肥市管理,对其涉嫌违纪情况并不清楚。随后,南方周末记者就上述信息先后以电话和短信的方式分别联系合肥市分管政府办公室、宣传的负责人,至本文发稿,未获回应。
3月28日,安徽省纪委监督委微信公众号公布,黄卫东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安徽省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公开信息显示,黄卫东,出生于1969年9月,汉族,研究生学历,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现任合肥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负责该区党工委、管委会全面工作,分管审计中心。
“2018年我跟黄卫东就认识了,他是合肥市长丰县人,日常交流比较委婉客气,说话模棱两可,你很难摸清楚这个人到底在想什么,城府比较深。”一名早年结识黄卫东的知情人士透露。
黄卫东曾先后担任合肥市政府办公厅秘书室副主任、主任,合肥市肥西县委常委,合肥市庐阳区委副书记、区长,合肥市招标投标监督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合肥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合肥市瑶海区委书记。
合肥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官网信息,目前已删除。
2021年5月—2022年10月,黄卫东曾任安徽巢湖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以下简称安巢管委会)主任,该区的半汤温泉养生度假区是安徽省首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曾因三瓜公社、半汤温泉、郁金香高地等主题景区名噪一时,尤其是作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典范的三瓜公社,因较好融合了农旅、文旅和商旅,曾获评全国旅游扶贫经典案例。(详见道《三瓜公社浮沉记:昔日明星扶贫项目,何以成为明日黄花》)
在黄卫东主政安巢管委会期间,三瓜公社因经历主政官员落马、资金链断裂和疫情冲击等因素而处境艰难,相关负责人当时多方寻找战略投资人以图盘活项目。
据2020年至2021年三瓜公社战略盘活的相关协议,央企背景的中交海投公司计划在三瓜公社的基础上投资200亿元发展文旅康养,但合同上的各合作方却经历了“淮商集团与中交海投——安巢管委会与中交海投、三瓜公社——安巢管委会与中交海投”的变化。
对于协议中的变化,三瓜公社负责人刘浩解释:“中交海投引入后需上管委会,管委会建议三方一起合作开发,但到2020年11月时,安巢管委会主任调任,几个月后新来的领导也就是黄卫东建议我退出,按照评估后我实际投入的资金并购三瓜公社,由管委会与中交海投直接合作。”
与刘浩的说法相佐证的,除了前述协议,还有彼时刘浩与黄卫东的微信聊天记录。对话显示,2021年12月,黄卫东获悉有施工方属地信访局反映三瓜公社拖欠工程款,刘浩恳请黄敦促相关部门尽快推进并购三瓜公社事宜。另有相关负责人与刘浩商讨挑选适格的评估机构。
评审结果出来后,刘浩需要移交资产,退出三瓜公社。2021年底,在向安巢管委会移交资产过程中,刘浩因为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被安徽省怀远县执法部门采取强制措施,其名下的公司资产也被司法冻结。中交海投的战略投资、安巢管委会的并购均被迫中止。
一名在皖有多个农旅项目的商人较为熟悉地方政商环境,据其透露,当地可能“想把这里(三瓜公社)收回,改为发展工业经济”。公开资讯中,黄卫东任职安巢管委会的一年半时间里,多次在会议上强调要招商引资、腾笼换鸟,深耕科技创新领域,优化产业结构。
南方周末记者 姚羿
责编 何海宁
合肥高新区管委会推荐文章3:陈伟任合肥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兼管委会主任(副厅级)
12月23日下午,合肥高新区召开领导干部会议,宣布省委关于合肥高新区主要负责同志任职的决定。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杨志斌出席会议并讲话。王文松主持会议并发言,陈伟作表态发言。
安徽省委决定:陈伟同志任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兼管委会主任(副厅级)。
陈伟 资料图
陈伟,男,汉族,1978年11月出生,2003年12月参加工作,2000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研究生学历,经济学硕士。此前为肥西县委书记。
:合肥高新发布、人民网安徽
合肥高新区管委会推荐文章4:有一种创新的魄力,叫合肥高新区管委会的“六次搬迁”
【编者按】坦白说,合肥并不在乎巷子宽窄与否,也不在乎城墙下是否有火车经过……我们在乎的是空间与光的量子纠缠,在乎的是“芯、屏、器、合”能不能带来更好的生活,更在乎的是,为了创新企业选址,政府甚至可以几度搬迁……
10月16日,由中共合肥市委宣传部、今日头条安徽区域联合策划推出的“创新之都-合肥”之“创新者说”系列人物专访正式推出,让这些走在时代前列的创新者们带领大家,去感觉合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激情澎湃,共同见证合肥崛起发展的创新之路。
有一种创新的魄力,叫合肥高新区管委会的“六次搬迁”——专访合肥高新区管委会原副调研员程波
历经二十八载栉风沐雨、执着求索,合肥西郊大蜀山麓的合肥高新区已然成为一片生机盎然的创新沃土,一方蓄势腾飞的发展高地,成功跻身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序列。
抚今追昔,今年60岁的合肥高新区管委会原副调研员程波感慨万千。合肥高新区管委会曾为建设、为创新,搬迁六次,这种大度和魄力在全省乃至全国都非常罕见。
合肥高新区的快速发展,是合肥打造有国际影响力“创新之都”过程中的一个缩影。合肥市历任领导班子一任接着一任,正是凭借着特有的“敢闯、敢试、敢干”的创新基因,先行一步,坚定不移地带领合肥闯出一条创新发展的领跑之路。
合肥科技工业园奠基仪式(资料图片)
建设初期, 首批创新团队奋战一线走在今天的合肥高新区,高楼大厦林立,道路四通八达,跨国企业、高科技公司和科研院所鳞次栉比,让人很难想象28年前的1990年10月17日,这里还是一片农田,最早一批开创者在一块土岗上竖起了奠基石——合肥科技工业园,这就是高新区的“前身”。
当年,34岁的程波放弃了合肥市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的“金饭碗”,抱着“一腔热血奔事业”的决心,加入合肥高新区创业团队,主要从事政策研究工作。“当时觉得这里就是合肥的深圳特区,大有前途。”程波回忆说,彼时的管委会位于淮河路上,从各单位、企业抽调了二三十人组成了创建团队,租住着200多平方米的办公点,办公条件很简陋。
1992年,合肥高新区正式挂牌,是全国第一批26个国家级高新区之一。当年年底,管委会从淮河路租借的房屋中,搬至高新区的一处二层小楼里。“此时开发区正在大建设,位于淮河路的办公地点距离太远,不方便办公。”程老回忆说,然而搬过去后,员工上下班又太不方便,距离市区太远,加上路况也很差,管委会特意买了几辆中巴车接送,颠簸四五十分钟才能到家。但是当时,大家都铆足了干劲,一直奋战在建设一线。
合肥高新区2018年百个亿元以上高质量发展项目集中签约
今年9月,中科大高新园区正式奠基
为了创新,三次出让管委会办公楼如今,看到位于望江西路与创新大道交口的创新服务中心大楼时,很多人都不知道,高新区管委会为了辖区企业发展,曾六次搬迁,其中三次让出了办公地址。
2003年,当时的合肥高新区管委会办公楼,位于园区入口处黄金地段,但办公大楼被前来高新区考察选址的省内一家进出口公司看中,求贤若渴的高新区破天荒地为此召开专题会议,决定以成本价转让。
2009年,入驻新址仅一年半的管委会办公楼,又被出让给一家辖区公司的高科技项目。
到了2011年,在租来的大楼里办公的高新区管委会,又为了服务企业再次搬家,入驻了现在的创新服务中心大楼。
“每一次搬迁,都是跟着建设走,跟着创新走。”程波认为,企业是高新区发展的源泉,政府要创造条件,提供温度,给予企业创新的动力。管委会的几次搬迁,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企业和项目,同时也带动西部的人气。而事实上,随着管委会的搬迁,更多高科技企业和项目也纷至沓来,在望江西路与创新大道交口附近,呈现出众星捧月之势。
从郊区农田到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前沿窗口,28年峥嵘岁月,合肥高新区走出了一条创新发展的领跑之路。不管办公地点如何变迁,永远不变的,则是高新区创新发展的思想,为企业服务、营造优越的创业环境的恒心。
体制创新,蜀山镇直属合肥市管辖在合肥高新区的发展历史上,不乏领先之处。合肥高新区就是全国第一批参与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试点单位的高新区。
“合肥高新区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关键人物,就是原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汤宝昌。可以说,他为高新区现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用‘居功至伟’这个词来形容,一点不为过。”程波感慨地说,当年,在汤宝昌的带领下,高新区的创业者们面对没有模式、没有制度、没有经验可参考的境遇,大胆创新,从政策、融资、人才、税收、招商引资等多个方面开创先河。
“上世纪90年代,合肥市共分为四个区:中市区、西市区、东市区和郊区,高新区位于当时郊区的蜀山镇,有用地需求时,需要先与蜀山镇协调,再向郊区政府协调,协调周期和难度都比较大。”程波回忆说,问题暴露出来以后,很快就得到改变,“市委市政府同意将蜀山镇从郊区脱离出来,划归直属合肥市政府管理,高新区管委会派出一名副主任担任蜀山镇党委书记。这样,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中科大先研院
安科生物展馆
人才创新,大学生可直接落户合肥“人才是创新的根本,当年合肥就是凭借科技和人才优势,争取到了国家级高新区这一金字招牌。”程波认为,当年合肥能够设立国家级高新区,一是因为大院大所比较多,合肥拥有以中科院为代表的一批科研院所,拥有一批以中科大为代表的高等院校;第二,当时合肥的人口虽然不多,但中级以上职称的人员占比比较大。
靠人才拿到“国字号”的高新区,自然非常重视人才的引进。“上世纪九十年代,户口管理很严格,也很金贵。为吸引人才,合肥市在高新区改革实行了新的落户政策,只要大学生与高新区的企业签订聘任合同,就可以直接落户合肥。后来,只要大学生拿着派遗证,就可以直接落户。”程波说,这在当年是很大胆的尝试,为高新区吸引和积累了众多人才。
多年后,程波有一次在小饭馆吃饭,一位陌生男士帮忙结了账,让他很是惊讶。“聊了之后才知道,他曾经找我办过落户,很是感激。”程波说,小伙子是2000年从安徽大学法律系毕业的,老家在农村,当时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拿着派遣证办理落户,没想到顺利解决,这个经历当时就坚定了他扎根高新区的打算。
合作创新,区县合作带肥西跨进百强县2005年10月,合肥高新区和肥西县按照“区划不变、户籍不变、合作开发、利益共享、统筹发展”的原则,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开发了安徽省首家跨区域合作工业园区——柏堰科技园。
“当时,高新区只有10多平方公里大,临近的肥西却有空间。我们采取肥西出地、高新区出资的方式建设了柏堰科技园,经济指标双方共享。可以说是优势互补,实现了双赢。”程波说,2012年,柏堰科技园成功跻身“安徽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被誉为“合肥第一、安徽首创、全国少有”的跨区域合作园区,“可以说这种合作方式,为肥西县早日跨入全国百强县,实现了经济指标的快速提升。”
2007年8月,借鉴这种“区县合作”的模式,合肥高新区与蜀山区联合组建了南岗科技园,先后引进大陆轮胎、惠而浦、科希曼等高新技术产业。
中国声谷
不变的坚守,重点引进高科技产业在不断创新变化之中,高新区还有一个不变的坚守,那就是高新区应该发展什么产业?如今来看,这不是一个问题,但在当年,这个问题是摆在全国所有高新区面前的大难题,争议不断。
当年,邓小平提出了“实现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的发展目标,这为高新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汤宝昌主任坚决认定要发展高科技产业,只有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才能实现持续发展。依托这些理念,为高新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程波回忆说。
最早入驻合肥高新区的安科生物,就是一个将高新技术转化为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的好例子。1990年,刚刚从德国留学归国的宋礼华成功转化科研成果——人 α- 干扰素单克隆抗体层析胶,产品问世两年,创下了6000万元利润,成为他创业历程中取得的第一桶金。
在随后的岁月里,合肥高新区陆续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张存储光盘、世界第一台VCD等众多引以为傲的产品。如今,从人工智能语音到世界最低温的深冷冰箱,从量子信息技术前沿到高端雷达装备,合肥高新区仍不断创造出中国乃至世界第一。
对于在高新区发展壮大的企业,程波用“小鸡”这个词来比喻,话语中满是疼爱。“在高新区,很多创业者有了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扶持,像小鸡孵化一样可以被扶持、被引领,在蹒跚学步中羽翼渐丰,最终创业成功!”
程波今年退休了,闲暇之余,常去高新区转转,告诉他这里是爷爷当年拼搏过的地方,“我把最亮丽的壮年都献给了高新区的建设,我自豪,无怨无悔!”
创新是发展之源。程波相信,凭借高新区特有的创新基因,持续迸发的创新活力,合肥高新区将不断加快崛起的进程!
政府主导,合肥抢占创新发展先机合肥高新区的快速发展,只是合肥打造有国际影响力“创新之都”过程中的一个缩影。作为第二个获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城市,合肥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出乎很多人意料,却都在情理之中。
时间往前推,合肥还曾腾出最好的校舍来接纳、安置中科大,市内建设的第一条供暖线也是留给了中科大……
合肥,还曾在人们不知人工智能为何物时,提供地方资金及产业规划支持,支持科大讯飞研发语音技术,衍生出中国声谷和“科大系”的产业链生态格局。
合肥,还曾先后投资近200亿元引进并支持京东方集团,从而建成国内唯一新型平板显示领域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解决我国“缺屏之痛”。
……
今日之创新之都,源于当年之远见。
回顾历史,合肥市历任领导班子一任接着一任,都是凭借着特有的“敢闯、敢试、敢干”的创新基因,用未来的眼光看发展,前瞻性地提前布局,才能抢占创新发展先机,带领合肥闯出一条创新发展的领跑之路。
“合肥是国内唯一一个同时获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的城市,可以说左手‘科技创新’、右手‘先进制造’,这是抢抓发展机遇得天独厚的优势,也考验着市委市政府的‘决策智慧’和相关部门的执行能力。”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宋国权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合肥将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助推产业创新,坚定不移走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之路!
“合肥未来发展的目标之一,是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宋国权强调,合肥将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四个一”创新主平台的部署要求,以刚刚揭牌成立的合肥滨湖科学城(合肥滨湖新区)为重要载体,加快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合肥“基础研究领先、应用研发见长”的优势,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创新,为城市的永续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为建设一个科技领先、和谐美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现代化城市努力奋斗。
合肥高新区管委会推荐文章5:安徽合肥一高新区管委会原主任被调查,曾主导三瓜公社盘活计划
据微信公众号“安徽纪检监察”3月28日消息,安徽合肥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工委原书记、管委会原主任黄卫东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安徽省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目前,该区管委会官网上领导栏已经没有了黄卫东的简介。
黄卫东资料图 微信公众号“聊时局”
据微信公众号“聊时局”道,公开资料显示,黄卫东,1969年9月生,汉族,研究生学历,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中国共产党党员。
黄卫东长期在合肥工作,曾任市招标投标监督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庐阳区委副书记、区长,合肥东部新中心党工委书记、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等职。
2018年3月任瑶海区委书记,2021年5月任安徽巢湖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副厅级)、党工委书记,2022年11月任合肥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黄卫东曾主导三瓜公社盘活计划
微信公众号“三瓜公社”3月28日也发布了黄卫东被查相关消息,其中称黄卫东曾主导开发区国资对三瓜公社的并购,至今后患无穷,还称其强行解散了三瓜公社团队。
文旅中国曾发文介绍说,2015年,安徽巢湖经济开发区与安徽淮商集团联手打造了三瓜公社,对汤山古村落重新建设布局,打造了“冬瓜民俗村”“南瓜电商村”和“西瓜美食村”三个特色村。三瓜公社以“线下体验、线上销售,企业引领、农户参与,基地种植、景点示范”为模式,走上“互联网+三农”的发展道路。
三瓜公社 微信公众号“三瓜公社”
2018年,半汤温泉养生度假区获批安徽省首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作为度假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瓜公社、半汤温泉、郁金香高地、半汤老街均颇具人气。2019年,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改委确定的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公布,共计320个重点村,汤山村位列其中。2020年,汤山村又成为安徽省百家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
三瓜公社还先后荣获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国家安全产品产业示范基地、安徽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016年安徽省先进集体、2017年安徽省首批特色小镇、中国特色小镇50强等诸多荣誉。
然而,2023年初有网友实地参观三瓜公社时大失所望,高地上没有花草、公社里没有了经营的商户,整个园区罕见人迹。
据南方周末道,在黄卫东主政安巢管委会期间,三瓜公社因经历主政官员落马、资金链断裂和疫情冲击等因素而处境艰难,相关负责人当时多方寻找战略投资人以图盘活项目。
据2020年至2021年三瓜公社战略盘活的相关协议,央企背景的中交海投公司计划在三瓜公社的基础上投资200亿元发展文旅康养,但合同上的各合作方却经历了“淮商集团与中交海投——安巢管委会与中交海投、三瓜公社——安巢管委会与中交海投”的变化。
对于协议中的变化,三瓜公社负责人刘浩解释:“中交海投引入后需上管委会,管委会建议三方一起合作开发,但到2020年11月时,安巢管委会主任调任,几个月后新来的领导也就是黄卫东建议我退出,按照评估后我实际投入的资金并购三瓜公社,由管委会与中交海投直接合作。”
与刘浩的说法相佐证的,除了前述协议,还有彼时刘浩与黄卫东的微信聊天记录。对话显示,2021年12月,黄卫东获悉有施工方属地信访局反映三瓜公社拖欠工程款,刘浩恳请黄敦促相关部门尽快推进并购三瓜公社事宜。另有相关负责人与刘浩商讨挑选适格的评估机构。
评审结果出来后,刘浩需要移交资产,退出三瓜公社。2021年底,在向安巢管委会移交资产过程中,刘浩因为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被安徽省怀远县执法部门采取强制措施,其名下的公司资产也被司法冻结。中交海投的战略投资、安巢管委会的并购均被迫中止。
(观察者网综合微信公众号“安徽纪检监察”、微信公众号“聊时局”、微信公众号“三瓜公社”、文旅中国、南方周末等)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合肥高新区管委会推荐搜索词:
1.合肥高新区管委会招聘2025年
2.合肥高新区管委会领导班子
3.合肥高新区管委会招聘
本文标题:合肥高新区管委会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