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推荐文章1:柏拉图与苏格拉底的对话

  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老师刘让他找到麦田里去,摘一颗全麦田里最饱满、最美好的麦穗来,但是只能摘一次,并且只能向前走,不能回头。于是柏拉图按照老师说的穿过麦田,却两手空空地走出了田地。


  苏格拉底问他为什么没有摘到麦穗,他说:“因为只能摘一次,又不能走回头路,期间即使见到最饱满、最好的,因为不知前面是否有更好的,所以没有摘;走到最后,又觉得总不及之前见到的好,原来最饱满、最美好的麦穗早已错过了,于是我什么也没有摘。”


  苏格拉底告诉柏拉图说:“这就是爱情。”


  之后又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事婚姻,老师就叫他先到树林里,砍下一棵全树林最大、最茂盛的树放在家里作圣诞树。这一次的要求也是只能砍一次,并且只能向前,不能回头。于是柏拉图照老师的说法去树林里砍树。这次,他带了一棵普普通通,不是很茂盛也不算太差的树回来。老师问他,怎么带来这么棵普普通通的树回来,他说:“有了上一次的经验,当我走到大半路程还是两手空空时,看到这棵树也不太差,便砍下来,免得再错过,什么也带不回来。”


   苏格拉底说:“这就是婚姻!”


   婚姻和爱情最大的区别就是知足……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推荐文章2:荐读/柏拉图与苏格拉底的哲理名言

  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轻易地放弃了不该放弃的,固执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


  ——柏拉图


  我们一直寻找的,却是自己原本早已拥有的;我们总是东张西望,唯独漏了自己想要的,这就是我们至今难以如愿以偿的原因。


  ——柏拉图《理想国》


  智者说话,是因为他们有话要说;愚者说话,则是因为他们想说。


  ——柏拉图《柏拉图对话录》


  

  无论你从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后就不要停止。无论你从什么时候结束,重要的是结束后就不要悔恨。


  ——柏拉图


  孩子害怕黑暗,情有可原;人生真正的悲剧,是成人害怕光明。


  ——柏拉图


  把你的脸迎朝阳光,那就不会有阴影。


  ——柏拉图


  

  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能把握的幸福。


  ——苏格拉底


  快乐的秘密并不在于寻求更多想要的,而是在于培养清心寡欲的能力。


  ——苏格拉底


  当许多人在一条路上徘徊不前时,他们不得不让开一条大路,让那珍惜时间的人赶到他们的前面去。


  ——苏格拉底


  

  假使把所有的人的灾难都堆积到一起,然后重新分配,那么我相信大部分的人一定都会很满意地取走他自己原有的一份。


  ——苏格拉底


  好的婚姻仅给你带来幸福,不好的婚姻则可使你成为一位哲学家。


  ——苏格拉底


  我与世界相遇,我自与世界相蚀,我自不辱使命,使我与众生相聚。


  ——苏格拉底


  :诗歌散文世界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推荐文章3:希腊三贤——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希腊三贤,大家一定都听说过——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亚里士多德又是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我其实没有读过他们的作品,以我的脑壳,应该也读不懂。不过,既然写到了轴心时代,孔子、释迦牟尼都写了,不写希腊三贤,时代的代表人物就不够完整,所以到处复制,排序加工,希望与大家一起增长知识。


  【苏格拉底——我唯一知道的是我的无知】


  苏格拉底(前469年—前399年),出生在一个雅典普通家庭,父亲是一个雕刻匠,自学成才。苏格拉底生就有着狮子鼻,肥厚的嘴唇,凸出的眼睛,矮小的身体。他容貌平凡,语言朴实,却具有神圣的思想。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严寒酷暑,都穿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只是专心致志地做学问。


  作为公民,他曾三次参军作战,当过重装步兵,在战争中表现得顽强勇敢,还曾在雅典公民大会中担任过陪审官。


  苏格拉底把自己看作神赐给雅典人的一个礼物,任务就是整天到处找人谈话,讨论问题,探求真理和智慧。他在广场、庙宇、街头、商店、作坊、体育馆……室外的一切公众场合,与青年人、老年人、有钱人、穷人、农民、手艺人、贵族、平民……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什么是虔诚?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勇气?什么是真理?以及你的工作是什么?你有什么知识和技能?你是不是政治家?如果是,关于统治你学会了什么?你是不是教师?在教育无知的人之前你怎样征服自己的无知,等等。


  许多有钱人家和穷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围,向他请教,苏格拉底用“问答法”教授他们,他称之为“产婆术”。因为他母亲是一个产婆,他拿来比喻这种教学方法——为思想接生。在教授某种概念时,他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


  有教育家把他和孔子作了个对比:苏格拉底,是永无终止的追问,由思辨推导结论;孔子,直接给出结论,却没有思辨的过程。前者激发学生,后者固化学生。苏格拉底只是学生们通向更高思维历程的“助产士”,其身后有柏拉图、有亚里士多德,青出于蓝胜于蓝;而孔子的后学们却永远都活在“至圣先师”的笼罩之下。


  四十岁左右,他成了雅典的远近闻名的人物。他在雅典和当时的许多智者辩论哲学问题,被认为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他把哲学定义为“爱智慧”,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


  苏格拉底把自己比作一只牛虻,因为雅典好像一匹骏马,但由于肥大懒惰变得迟钝昏睡了,所以很需要有一只牛虻紧紧地叮着它,随时随地责备它、劝说它,使它能从昏睡中惊醒而焕发出精神。苏格拉底把批评雅典看作神给他的使命,这种使命感和由此而来的思考探索,便成为他生活与哲学实践的宗旨。他知道自己这样做会使许多人十分恼怒,要踩死这只牛虻,但神给自己的使命不可违,故冒死不辞。


  最终,这只”牛虻“被现代人所津津乐道的“民主“害死了。他被控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腐化青年和反对民主等,判处死刑。众弟子不忍心看老师无辜受罚,便悄悄制定了周密的越狱计划,苏格拉底却拒绝了:如果我真的有罪。那么政府抓我就是没错的。我应该呆在这个地方。如果我没罪,那么我就不应该以这种方式走出监狱。这不等于承认了自己有罪吗?苏格拉底饮下毒酒而死,终年70岁。


  苏格拉底热爱雅典城邦,他更不容许最神圣的信仰有丝毫的被亵渎,因此,他毅然选择死亡。他并非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但他更注重自己的灵魂,他相信神无处不在,无所不能,万事万物都是神有意识有目的的巧妙的安排。他没有背叛神,既然如此,死亡也就是神对他的召唤,他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于他自己热爱的城邦,于他一生遵从的法律,于他永恒不变的理想追求。


  苏格拉底的影响是巨大的,在欧洲文化史上,他一直被看作是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几乎与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所占的地位相同。哲学史家往往把他作为古希腊哲学发展史的分水岭,将他之前的哲学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他以一种对哲学的崭新理解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纪元,更以其灵魂转世与净化的基本思想,给柏拉图以极其深刻巨大的影响,并通过他们一直影响到希腊化罗马时代乃至后世的西方哲学。


  

  【柏拉图——你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柏拉图生于一个较为富裕的雅典奴隶主贵族家庭,青年的柏拉图起初打算继承家族传统而从政,但后来情况发生变化。在与斯巴达的战争中,雅典民主制失利,随即“三十僭主”上台执政。“三十僭主”转而又被新的代议制政府取代。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受审并被判死刑,柏拉图对现存的政体完全失望,于是开始游遍意大利、西西里岛、埃及、昔兰尼等地以寻求知识。据说他在四十岁时,约公元前387年结束旅行返回雅典,并在雅典城外西北角创立了自己的学校——柏拉图学院,这所学院成为西方文明最早的有完整组织的高等学府之一,是中世纪时在西方发展起来的大学的前身。学院存在了900多年,直到公元529年被查士丁尼大帝(拜占庭皇帝)关闭为止。学院课程设置包括算术、几何学、天文学以及声学。学院培养出了许多知识分子,其中最杰出的是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唯心主义是在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这个哲学基本问题上,认为精神(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决定物质,物质是精神的产物。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表现形式: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独立存在着一种客观精神,它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万物是由它产生出来的。


  柏拉图指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


  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但是构成这些有形物质的形式或理念却是永恒不变的。柏拉图指出,当我们说到“马”时,我们没有指任何一匹马,而是称任何一种马。而“马”的含义本身独立于各种马(“有形的”),它不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因此是永恒的。但是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于感官世界的马,却是“流动”的,会死亡,会腐烂。这可以作为柏拉图的“理念论”的一个初步的解说。


  回忆说是柏拉图为论证他的理念论而提出的一种认识论学说。他强调感性认识不可靠,认为感觉的对象是个别事物,而个别事物只是“理念”(一般概念)的“影子”或“摹本”。他宣称灵魂不死,认为灵魂在未转世进入肉体以前,生活在理念世界中,具有理念的知识;进入肉体时,由于肉体的玷污,忘记了这种知识,通过一些具体事物的刺激,就能唤起不朽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而获得真正的知识。如通过美的花、美的人等具体美的事物,便可回忆起绝对的完全的美的理念。


  柏拉图还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完整的学前教育思想,并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的人。柏拉图中年开始从事教育研究活动,他从理念先于物质而存在的哲学思想出发,在其教育体系中强调理性的锻炼。


  他要求3~6岁的儿童都要受到保姆的监护,会集在村庄的神庙里,进行游戏、听故事和童话。柏拉图认为这些都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7岁以后,儿童就要开始学习军人所需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包括读、写、算、骑马、投枪、射箭等等。从20~30岁,那些对抽象思维表现特殊兴趣的学生就要继续深造,学习算术、几何、天文学与和声学等学科,以锻炼他的思考能力,使他开始探索宇宙的奥妙。柏拉图指出了每门学科对于发展抽象思维的意义。他主张未来的统治者在30岁以后,要进一步学习辩证法,以洞察理念世界。经过5年后,他就可以成为统治国家的哲学王了。


  柏拉图最重要的著作《理想国》,向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的乌托邦的画面,他认为:国家应当由哲学家(哲学王)来统治,国中的公民划分为卫国者、士兵和普通人民三个阶级。卫国者是少部分管理国家的精英。他们可以被继承,但是其他阶级的优秀儿童也可以被培养成卫国者,而卫国者中的后代也有可能被降到普通人民的阶级。卫国者的任务是监督法典的制定和执行情况。为达到该目的柏拉图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他的理想国要求每一个人在社会上都有其特殊功能,以满足社会的整体需要。在这个国家中,女人和男人有着同样的权利,存在着完全的性平等,政府可以在为了公众利益时撒谎,每一个人应该去做自己分内的事而不应该打扰到别人。柏拉图在《律法》中则指出,“宪法国家”是仅次于理想国的最好的国家。


  哲学方面,在西方哲学的各个学派中,很难找到没有吸收柏拉图著作的学派。教育方面,他的《理想国》与卢梭的《爱弥尔》、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被称为教育史的三个里程碑。在传播方面,我最早听说的,是那个名叫柏拉图之爱的爱情观。


  【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公元前384年,亚里士多德出生于色雷斯的斯塔基拉。这座城市是希腊的一个殖民地,与正在兴起的马其顿相邻。他的父亲是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宫廷御医。17岁时,他赴雅典在柏拉图学园就读,从18岁到38岁,跟随柏拉图学习哲学二十年。这一时期的学习和生活,对他一生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在雅典的柏拉图学园中,亚里士多德表现的很出色,柏拉图称他是“学园之灵”。但亚里士多德可不是个只崇拜权威,在学术上唯唯诺诺而没有自己想法的人。他同大谈玄理的老师不同,他努力的收集各种图书资料,勤奋钻研,甚至为自己建立了一个图书室。


  公元前347年,柏拉图去世,亚里士多德在雅典继续呆了两年。此后,他开始游历各地。三年后,亚里士多德被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召唤回故乡,担任当时年仅13岁的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当时,亚里士多德四十二岁,对这位未来的世界领袖灌输了道德、政治以及哲学的教育,对亚历山大大帝的思想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正是在亚里士多德的影响下,亚历山大大帝始终对科学事业非常关心,对知识十分尊重。


  公元前335年腓力去世,亚里士多德回到雅典,亚历山大资助他建立了自己的学校。学园的名字吕克昂——以阿波罗神殿附近的杀狼者(吕刻俄斯)来命名。在此期间,亚里士多德边讲课,边撰写了多部哲学著作。亚里士多德讲课时有一个习惯,边讲课,边漫步于走廊和花园,因此学园的哲学被称为“逍遥的哲学”或者是“漫步的哲学”。他的作品很多都是以讲课的笔记为基础,有些甚至是他学生的课堂笔记。因此有人将亚里士多德看作是西方的第一个教科书。


  亚里士多德虽然是柏拉图的学生,但却抛弃了他的老师所持的唯心主义观点。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实物的原型,它不依赖于实物而独立存在。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世界乃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质料”是事物组成的材料,“形式”则是每一件事物的个别特征。柏拉图断言感觉不可能是真实知识的源泉,亚里士多德却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亚里士多德却成为唯物主义的先驱。


  教育方面,亚里士多德首先提出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思想;赞成雅典健美体格、和谐发展的教育;主张把天然素质、养成习惯、发展理性看作道德教育的三个源泉。


  他把科学分为理论的科学(数学、自然科学和后来被称为形而上学的第一哲学);实践的科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战略学和修饰学);创造的科学,即诗学。


  亚里士多德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他几乎对每个学科都做出了贡献。他的写作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法律。亚里士多德关于物理学的思想深刻地塑造了中世纪的学术思想,其影响力延伸到了文艺复兴时期。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推荐文章4:亚里士多德没有超越柏拉图

  希腊文里“理念”有两个词,即idea和eidos,两者都是出于动词eideo(观看),其中idea是阴性形式,eidos是中性形式。伽达默尔明确指出了两者的使用在柏拉图那里是有区别的。他指出,柏拉图仅仅把idea这个单词用于善(agathon),而从不用eidos,这表明善的idea具有一种自身独具的特征。


  

  伽达默尔对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之间分歧的现象学分析主要集中在《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哲学中善的理念》中,其分析的意图在于确定二者之间共同的善。众所周知,亚里士多德重点批判了柏拉图的理念论和善。伽达默尔认为实际上柏拉图已经进行了类同的自我批判和自我修正,由此得出自己关于两人分歧的论断,并作为其哲学释义学的基本。


  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善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对善的理念的批判,其次在《形而上学》最后一卷中论述努斯(nous)这个动力因中也有所批判。根据《形而上学》中的说法,柏拉图的理念论和善的理念都与苏格拉底寻求概念或定义的方式有密切关联。亚里士多德指出,努斯是以自身为对象的,是对自身思想的思想即思之所思,同时它也是最高的善。他认为,柏拉图提出善是本原的观点是对的,但是他没有指出善是动力因、目的因还是形式因。而亚里士多德认为努斯既是动力因也是目的因,它以自身为对象,它就是最高的善。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善的批判可概括为五个方面的论证:其一,有不同领域、不同范畴的善,善的理念以同一个理念应用于其他不同的善是不可能的;其二,善的理念是关于所有善的一门共同知识的学科,而不同的善分属不同的学科,道德的善属于伦理学的研究范围;其三,善的理念即善自身与其他具体的善在定义或本质上是一致的,没有什么不同,都是善,而善自身就只能是空洞的名词;其四,善的理念是独立分离存在的,也不是我们所能达到和实行的善,就算有这样的善,也是哲学的其他分支讨论的;其五,认识善自身对其他学科追求善是无益的。


  对于这些批判,伽达默尔特别重视从语词上进行考察,进而探究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哲学之间的一致性和连续性。他指出希腊文里“理念”有两个词,即idea和eidos,两者都是出于动词eideo(观看),其中idea是阴性形式,eidos是中性形式。一般都会认为这两个词是可以通用的,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那里,两个词也都有出现。但是,伽达默尔明确指出了两者的使用在柏拉图那里是有区别的。他指出,柏拉图仅仅把idea这个单词用于善(agathon),而从不用eidos,这表明善的idea具有一种自身独具的特征。eidos总是仅仅指称事物,这与其中性的形式相符合。虽然idea也能指明一些事物,如意见(doxa)和知识(episteme),但是在使用中主要是被当作“某物的洞见”。也就是说,柏拉图对eideo这个词的中性形式和阴性形式的使用是有着不同内涵的。eidos只能用于事物,不能说善的eidos,但是idea既可以指称事物,也可以指称善的。那么,善的idea中的idea的确是不同于事物的eidos,其范畴的内涵显然高于eidos。如果eidos揭示出的是看的形而上学或光的形而上学,那么,idea所揭示的是包含这种光或看的因素的更高层次的形而上学。


  伽达默尔以自己对柏拉图的理解来解释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善的理念的批判并没有超出柏拉图哲学的范围,并且这种批判恰恰说明了两者哲学之间的连续性和一致性所在。亚里士多德对理论哲学、实践哲学和技术的划分实际上肯定了这种善的理念的优先性。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指出,善本身不是ousia(作为存在之存在或本体),但是善本身在尊严和能力上都超过ousia。尽管柏拉图这里的ousia与亚里士多德的ousia有所不同,但英语里一般把柏拉图的ousia翻译为essence(本质),把亚里士多德的ousia翻译为substance(实体),这说明了亚里士多德的ousia与柏拉图的ousia至少有着某种共同的东西即essence(本质)。伽达默尔正是抓住这个问题而肯定了柏拉图的善的理念对ousia的超越,至少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亚里士多德的ousia,这也就使得善的理念具有超验性。


  伽达默尔总结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分歧和共同的善之后,得出如下的结论:就把存在的问题建立在自然的存在者(physei onta)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eidos或数学—理念结构的普遍性上而言,亚里士多德事实上批判了柏拉图的学说。但是最终,他没有实现对柏拉图的超越。在人的行为中,我们筹划为目的的善仅仅是被我们的实践智慧(phronēsis)所规定和具体化,亚里士多德的这个观点和柏拉图类同,柏拉图也采用了实践理性的东西并上升到辩证法。尽管柏拉图的phronēsis比亚里士多德的含义更广,但在技艺(technē)和知识(epistēmē)上,两者的phronēsis是同义的,真正的辩证法也是提供实践的。事件和言语(logos)的统一是理解柏拉图的关键所在。亚里士多德所认为的美德不是logos,但美德与logos共存,在这一点上,也与柏拉图相同。在logos和ēthos(伦理)的关联上,两者也是一致的。实践智慧孕育的生存论的考虑不在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之外,也不是实践哲学所限制的领域。无论是形而上学,还是实践哲学,都是以人的生存本身的实现为最终目标。


  (单位: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推荐文章5:柏拉图:苏格拉底为什么接受不公的判决,放弃逃生?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受到一桩最严重的指控,人们说他腐蚀青年的心灵,只相信自己所发明的神,有叛国罪的嫌疑。苏格拉底在受审时,向在场的同胞们辩白自己。他知道这些不实的指控根本不值一驳,要想证明清白,关键在于改变法官和公民们对自己的看法——在他们看来,苏格拉底先是可恶,然后才有罪。就如鲁迅所言:


  “我先前总以为人是有罪,所以枪毙或坐监的。现在才知道其中的许多,是先因为被人认为‘可恶’,这才终于犯了罪。”


苏格拉底的申辩

  苏格拉底说人们觉得他可恶,首先是出于嫉妒,因为德尔斐的神曾说他是世上最有智慧的人。为此,他选择用谦逊来避免嫉恨,说智慧是属于神的,自己并不敢僭越,更不敢自吹自擂,他唯一的智慧就是有自知之明而已;


  其次,他也没有败坏过青年,这只是那些悠闲安逸的富家子弟所造的谣言。如果说苏格拉底腐蚀青年,给他们提了许多不好的建议,使其误入歧途。那么这些青年就一定会出庭斥责他、惩罚他和复他才是。然而,没有人这样做,这些青年以及他们的长辈都为苏格拉底求情,拒绝做伪证。


  对于是否爱国,法庭上更无人有资格来抨击他。因为苏格拉底曾参加过多场战役,获得了拯救其他公民生命和保家卫国的功绩。他遵纪守法,兢兢业业地履行公职,不屈服于“三十巨头”的淫威,一直按照法律和正义来处理事情。


  苏格拉底并非无神论者,他说太阳是一块石头、月亮是一团泥土,但这并非是不信神的证据。因为他相信超自然的活动,所以也必然相信超自然的存在。苏格拉底并没有发明新的神,他只是更侧重于从活动方面去说明神,而不是存在方面。


  最后,苏格拉底请求人们改变对他的偏见。他虽然说了许多大实话,揭露了城邦与人性的短处,刺疼了大家的虚荣心,但目的还是为了城邦与公民们的利益。城邦就像一匹马,由于身形巨大而动作迟缓,所以才苏格拉底这只牛虻来刺激它,使其活跃起来。他飞来飞去,唤醒、劝导、指责每一个人——雅典人啊,你们何必要“一巴掌把我打死,然后继续昏睡呢”?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


对苏格拉底的判决

  苏格拉底的初次申辩结束后,五百人议会进行了投票表决。其中有281票认同其有罪,220票认为无罪,有罪判定最终生效。苏格拉底提议用缴纳罚款来代替死刑,但他没有太多钱,所以只能缴30明那,这是他所做的最后争取。因为他年事已高,不能接受在监狱中度日,也不愿意被放逐。


  然而,那些觉得他犯了“可恶罪”的人,依然通过了死刑的判决。他们本想看苏格拉底痛哭流涕,摆出一副可怜的样子来求饶,以便从中取乐,获得优越感。然而苏格拉底的坚韧不屈激怒了他们,所以才要在肉体上消灭这个可恶的人。


  苏格拉底坦然的接受了死亡,他告诉法官们,“任何事情都不能伤害一个好人,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诸神不会对他的命运无动于衷”。法庭判处了苏格拉底有罪,而事实本身也将判处雅典人是堕落的、邪恶的,他们会得到“处死那个聪明人苏格拉底”的骂名,并在法治的腐坏之下,走向被灭亡。


  雅典人违背自己的法治精神,处决了无辜的苏格拉底,他们也就毁灭了自己所赖以生存的价值观,把法律变成了打击复异己的工具。城邦用这种败坏的、恶劣的观念来教育下一代,从而断绝了自己的未来,它们要么陷入互害的内乱,要么惨遭异族的压迫。


  末了,苏格拉底在法庭上给那些投他有罪的人留下最后的遗言:


  “如果你们指望用把人处死的办法来制止对你们错误的生活方式进行指责,那么你们的想法错了。这种逃避的办法既不可能又不可信,最好的、最方便的办法不是封住别人的嘴,而是自己尽力为善。”


  分手的时候到了,苏格拉底去奔赴死亡,而雅典人则继续苟活,究竟是谁的去路更好?只有历史才能知晓。


  狱中的苏格拉底


拯救苏格拉底的逃亡计划

  苏格拉底在申辩中说自己不愿意被监禁,也不愿意流亡,他只想缴纳罚款以抵罪,如果不能,则欣然接受死刑。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记载,判决令下来的那个月正逢德利阿节,按照法律规定,在朝圣团从德拉斯回来之前不得处死犯人,所以苏格拉底获得了三十天的缓期。


  在这段时间里,他的生活跟以前没什么两样。朋友们劝他继续上诉,他却说自己已经到了该死的时候了。他审视自己的生活,认为所谓的幸福就是意识到日子越过越好,如果自己活得更长久一些,就不得不忍受老年的痛苦。到那时目力减退、听觉不灵、思想迟钝、记性也会越来越差,如果自己意识不到这种倒退,生活也就毫无价值,如果意识到了,反而会觉得自己变得越来越不幸,徒增痛苦。


  于是,苏格拉底接受死亡,他认为这是正义的事,对于那些不义的指控,在申辩无效后,沉默就是最好的辩护了。他说:


  “我宁愿选择死也不愿奴颜婢膝地乞求比死还坏得多的苟且偷生。”


  这很可能就是苏格拉底最终接受不公判决的原因,而在他的另一个学生柏拉图的记载中,则另有说法。柏拉图认为苏格拉底接受死刑,拒绝逃生,有两个重要的原因:


第一个是哲学、宗教的原因:苏格拉底认为死亡是一种解脱,他相信灵魂不死,认为灵魂挣脱肉体才能获得自由。这个理论出现在《斐多篇》里;第二个是政治学的原因:苏格拉底认为如果自己抗拒法律的判决,选择流亡,这便是以恶恶,践踏了个人与城邦间的契约,不仅伤害城邦,也会伤害到自己的亲人、朋友。《克里托篇》论述了这个观点。

  柏拉图在自己的著作里,常用苏格拉底来做自己的代言人。《克里托篇》中的观点是否属实,我们不得而知,它代表的是苏格拉底的思想还是柏拉图的看法,我们也难以知晓。这篇对话记载:


  就在执行死刑的前一天,克里托来到监狱中探望苏格拉底,告诉了他朋友们已经制定的逃亡计划。只要苏格拉底愿意,他们可以买通狱卒,帮助他逃亡到帖撒利去。克里托说:“你的敌人想要毁掉你,而你的做法就像你的敌人想对你做的事情一样”,以其接受不公的判决,还不如大胆地反抗。然而,苏格拉底却拒绝了他们的好意——因为,他认为这样做不符合正义。


  苏格拉底饮鸩


未经官方许可就逃走是否正当?

  对正义的毕生追求是苏格拉底的基本信念,他认为判断某种行为是否得当,得看它是正义的还是不义的,是光荣的还是可耻的,是善的还是恶的。


  于是,苏格拉底向克里托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我们必须考虑未经官方许可就逃走是否正当?如果我们讨论的结果认为这样做是正当的,那么我们一定要进行这样的尝试;如果结果认为不正当,那么我们必须停止这样做。”


  苏格拉底坚持自己的原则,说“作恶在任何意义上对作恶者来说都是恶的和可耻的”,即使他们升官发财、长命百岁以及欺世盗名,都改变不了这么一个事实。恶人可以获得善终,躲过应,不受惩罚,但这丝毫改变不了作恶者可耻这个事实。所以,苏格拉底认为就算作恶能获利,人在任何处境下都一定不能作恶,因为它违背正义,是不当的。


  既然人在任何处境下都不能作恶,那么即使他受到了恶待,也应当如此。通过以牙还牙、以暴制暴来保护自己,这也是作恶,是非正义的。如果我们坚持要做个正义的人,用正义来指导自己的行为,那么就得坚持“在任何处境下都不能作恶”的原则。如果有人要侵害我们,我们通过自身的力量制止了他的行为,这不是作恶,而是防卫;可是,当别人侵害过我们之后,我们也用同样的手段来复他,这便不是防卫,而是作恶,因为它破坏了法律的权威。


  遭受不公宣判时,是否应抗法而逃?


  仇人美勒托在法庭上迫害苏格拉底,后者进行了申辩,这是防卫。但他防卫失败了,被判处死刑,这时如果他选择在未经官方许可的情况逃走,是否还属于正当防卫呢?苏格拉底自己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坏人们破坏了法律的公正性,利用法律来迫害苏格拉底,这是不义的行为。而苏格拉底如果也违背法律,未经官方许可就逃走,便是真正犯了叛国罪,也同样也是不义的。


  因此,苏格拉底认为他留下来,接受死刑,便是坚持了自己的原则。他通过承受不义的判决来坚持自己的正义。如果他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逃走了,自己也就不再是正义之人,而是做了不义之举,“所有的爱国者都会用怀疑的眼光看着你,把你当作法律和政令的摧毁者。”这样,苏格拉底实际上就跟美勒托一样,都是在作恶——他在仇人的逼迫下,居然也作恶起来。


  苏格拉底已经七十岁了,他知道自己作为一个不义之人,如果流亡到他乡去,会是怎样的苟活日子。他已经不像年轻人们那样,还有“不怕没柴烧”的希望了。如果非法逃走,他的城邦、亲人、朋友也会因为自己被迫的不义之举而遭受伤害。所以,苏格拉底决定奔赴死亡。死亡捍卫了他的正义,保护了他的亲朋,谴责了他的敌人,控诉了他的城邦。


  为正义而死,坚决不做不义之事,苏格拉底用自己的实践来证明了他的哲学理论。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推荐搜索词:

  

  1.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关系

  

  2.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关于麦穗的对话

  

  3.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关系

  

本文标题:苏格拉底和柏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