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是什么时候推荐文章1:中国父亲节的起源与由来

  父亲节并不单单是一个外国人的节日,而是由中国人自己拟订的节日。


  只不过中国最开始拟订的日期是8月8号。一是因为8月8谐音为“爸爸”二字。二是因为“父”字形同“八八”,且“八八”读音也与“爸爸”相同。故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上海的有志之士们提倡了创立父亲节,也叫“八八父亲节”。据说当时刚好是抗战即将要胜利之时,日本鬼子投降前夕,中国的有志之士们也是为了暗中表示怀念祖国之意!


  新中国解放后,为了与国际接轨,就按国际上的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天订为了父亲节!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孝道和亲情的国家和民族,每年这一天中华儿女们用各种方式或祝福或纪念着自己伟大的父亲。


  父亲是孩子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一个角色,他们总是默默地为家付出着自己的一切。祝福平凡而又伟大的父亲们节日快乐!


  父亲节是什么时候推荐文章2:父亲节是8月8日,而不是6月的第3个星期天,牢记我们的传统节日!

  这个星期天是父亲节,但我想说不要太执着这个父亲节。先别骂我,先听我说。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国家自己的传统节日气氛赶不上那些外国节日。现在我们很多年轻人遇到了情人节和圣诞节,一个接一个地买花和礼物,这叫盛装出席,这叫盛大。


  再来看看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比如端午节、清明节、重阳节,有几个年轻人追捧。说得好听点,如果没有端午节,清明节三天假期,估计年轻人都忘记这些传统节日。


  父亲节也是如此。我们都知道6月的第3个星期天是父亲节,但这是美国人的父亲节,与我们中国人无关。当然,你想说买点东西孝敬父亲,当然没问题。但你知道吗,我们中国人有自己的父亲节,8月8日!


  这个数字背后隐藏着三大意义,四个字,家国仇恨。1945年8月8日,也就是抗日战争宣布胜利的前一周,为了纪念那些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男人,设立了中国父亲节。因为8月8日,八八音同的爸爸,也因为汉字的两个八稍微变形,就是父亲的父亲,三个原因一叠加,就决定每年8月8日是我们中国人的父亲节。所以不要跟着美国人盲目起哄,我们中国人过我们的中国节日。


  你怎么看过洋节?欢迎评论区评论。


  父亲节是什么时候推荐文章3:母亲节和父亲节是怎么来的?

  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父亲节,它们是这么来的呢?


  国际通行的母亲节和父亲节都于美国。为了纪念自己的母亲,一个名叫安娜的妇女于1907年5月12日在教堂举行了第一个母亲节仪式。几年后,为了纪念自己的父亲,人称多德夫人的妇女在1910年6月19日举行了第一次父亲节庆祝活动。后来,美国国会在1944年将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定为母亲节;但是直到1972年才由尼克松总统签署文件,正式将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定为父亲节。


  中国也有自己的父亲节。1945年8月8日,上海发起了庆祝父亲节的活动,按照“爸爸”的谐音,将8月8日这天定为了全国性的父亲节。


  一位小朋友为母亲写的生日祝福语,写得好,提供给大家分享。


  今天是您的生日,我祝您身体健康,快快乐乐每一天,能像南山那样长寿,像东海那样幸福。您生育了我,教我做人,我儿时的调曾听奶奶说,把你们折腾得够呛,我现在不会了,我一定会乖乖地长大,不再让您担心。您也快快乐乐地,多保重身体。我争取考上一个好大学,答您对我的养育之恩,让您以后多享清福,过上好日子。


  祝您生日快乐!


  父亲节是什么时候推荐文章4:我爱你,老爸!

  

  父爱沉酿不识意


  一朝初醒才知味


  从出生的第一天起


  父亲就出现在我们的生命里


  要真正读懂父爱


  可能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


  

  有时


  他如一座灯塔


  在我们未知晓大道理


  未接触高深学识之时


  教会我们做人做事


  在关键时刻指点迷津


  

  有时


  他像一棵参天大树


  在我们只是小小幼苗


  努力向上生长时


  用宽阔的脊背


  为我们抵挡外界的风雨


  

  有时


  他不苟言笑、严肃冷面


  当你被老师批评


  倔强地不愿承认错误


  他会板着脸教训


  为你立下规矩


  

  

  有时


  他又像一个“大顽童”


  温柔地陪伴我们的童年


  守护我们的童心


  

  每次打水仗、堆雪人


  荡秋千、看球赛


  他玩起来甚至比我们


  还要开心


  
这就是我们的父亲含蓄又真情深沉而伟岸

  他不善言辞


  不会把爱挂在嘴边


  却愿意倾尽所有


  把最好的都给你


  在他眼里


  你身上没有小事


  无论要花费多大周章


  都要帮你实现梦想


  他的一生都在付出


  为儿为女、为家庭


  早出晚归


  辛苦打拼


  

  你曾埋怨过他忙


  害怕过他凶


  嫌弃过他不够关心你,不爱夸人


  但却不知道


  他也曾为你偷偷流过眼泪


  也曾打心底里为你骄傲


  ……


  
时光匆匆流走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发现父亲已默默走向生活的幕后清晨做好面条荷包蛋深夜温好一杯热牛奶

  
也不知道是从何时起那个离家远走奔赴梦想的你突然就变成了父亲的客

  

  他曾是你眼中的超级英雄


  无所不能


  后来你才发现


  父亲也会老


  他曾陪你蹒跚学步


  鼓励你奋力奔跑


  如今跑了好远的你


  突然回头才明白


  他也需要你的陪伴


  

  小时候


  我们坐上父亲的肩膀


  成为了看得更远的人


  长大后


  每当在外遭遇困难,受了委屈


  他的臂膀和背影


  依然能带给我们


  无法替代的安全感


  

  他是赋予


  我们生命的那个人


  也是把我们


  捧在手心的那个人


  父亲的模样


  可能有千千万万


  但唯一不变的


  是他对你毫无保留的爱


  

  今天是父亲节


  别忘了,对那个


  一直爱你的“老男孩”


  说一句


  “老爸,我爱你”


愿天下所有父亲永远快乐健康

  :新华社微信


  统筹/监制:李瑜、于卫亚


  海设计:殷哲伦


  :周喆、单靖翔


  编辑:王宜玄、伍越、郎湉


  
父爱如山!

  父亲节是什么时候推荐文章5:微史记 |“爸爸”是从何时开始叫起的

  6月19日就是父亲节了。父亲节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地,全世界有52个国家和地区将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定为父亲节。在这个父亲节来临之际,我们聊一聊,父亲是什么时候被称为“爸爸”的?


  阿里巴巴不可能是青年


  “爸爸”这个称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叫起的?这个问题早在清末民国时就引起了学者的关注。马来亚大学博士、信阳农林学院外国语学院宛磊教授多年前曾深入研究过这个问题。他告诉记者,“爸爸”这个称谓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是外来语与汉语本土词汇相互碰撞、交融的结果。


  据宛磊考证,“爸”这个字出现较晚,三国时期张揖撰训诂书《广雅·释诂》时方见收录;六朝梁时期,苏州人顾野王撰《玉篇》,对这个字做了简单明了的解释:“父也。”


  为什么会凭空出现“爸”这个字呢?宛磊介绍说,在“爸”字出现之前,对父亲的称谓是“父”。但汉末魏晋时期,“父”字的书面音和口语音有了分歧,“父”字随书面音继续发展,发展到现在,读成“fù”音;而口语音则由一个新造字来承袭,这个新造字就是“爸”,“爸”的读音发展到现在,读作现在的“bà”音。


  但“爸”这个表示“父亲”的称谓,直到清代都没有得到普及,在众多表示父亲的称谓中,它一直没能脱颖而出。在留存至今的历代古籍中,它也极少出现。明末清初的文人张自烈在其撰写的《正字通》中,对“爸”字作出了解释:吴人呼父也。可见,当时“爸”还只是吴地的方言。


  宛磊告诉记者,在“爸”字缓慢发展的同时,大概从唐代开始,一种发音类似“爸爸”、被写作“八八”“巴巴”的称谓进入了中国。据宛磊介绍,“八八(或巴巴)”原是阿拉伯语,是对男性长者的尊称,放在人名的后面。例如,阿拉伯文学中有《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其中的“阿里”是主人公的名字,“巴巴”是对这位主人公的尊称,而并不是名字的一部分。


  前些年流行一首歌曲《阿里巴巴》,歌词中写:“阿里,阿里巴巴,阿里巴巴是个快乐的青年。”若从“巴巴”的本意看,阿里不可能是个快乐的“青年”,他只可能是个“老年”。


  唐朝是一个经济繁荣、文化昌明的时代,它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经商和学习,对异族文化也特别包容。宛磊说,“也就是在这一时期,西亚地区的商人大量进入中国,并在东南沿海城市及京杭大运河沿岸定居。他们将阿拉伯文化带进中国,其中也包括‘巴巴’这样的外来词汇。”


  “现在,扬州、镇江一带还有‘巴巴’的历史痕迹。扬州的回族人,把祖父而不是父亲称为‘巴巴’;镇江城内,还有‘大爸爸巷’、‘小爸爸巷’,可能某位有影响的老者,曾在这里居住,随后才出现这个街名。”宛磊说。


  唐宋以后,“巴巴”一词渐渐扎根在中国人的世俗生活中。在明代,文人王文龙于《龙兴慈记》一书中记载:季巴巴、王妈妈,圣祖(朱元璋)微时有恩邻人也。登极后召至,命工部造房与居,官其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朱元璋还贫寒的时候,他的邻居季姓老者、王姓妈妈,对他多有恩惠。他登基后,便接他们到南京,让工部造房子给他们住,还任他们的儿子为官。


  “爸爸”何时成为主流称谓


  那么,“巴巴”“八八”什么时候变为表示父亲的称谓的呢?


  宛磊认为,外来语“巴巴”是对老者的一种尊称;而汉语“爸”指称的是父亲,是高过自己一辈的老者。从南宋到清代,阿拉伯语“巴巴(或八八)”一词与汉语固有的“爸”字有了碰撞和交融,从读音乃至涵义上,开始了向“爸爸”的转变。


  学者胡士云也持同样的观点。他在其论文中阐述称,南宋时期,汉语中的双音节亲属称谓逐渐增多,而且口语中的亲属称谓也多为叠用形式。元明清三代,话本、戏曲等广受大众欢迎的通俗文艺作品中的称谓比较接近口语,这也促进了叠音词称谓的普及。特别是清朝的白话小说,开始使用“爸爸”这一称谓指称父亲。


  但这种转变是相对缓慢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爸爸”可能是对老者的尊称,也可能是对父亲的专称,这两种涵义是同时存在的。


  民国笔记《花随人圣庵摭忆》中记载慈禧一事:


  西太后手指诸女,语德宗曰:“皇帝,谁堪中选,汝自裁之。合意者即授以如意可也。”……德宗对曰:“此大事,当由皇爸爸主之。”


  这里的“皇爸爸”指的是慈禧,“爸爸”在这里就并非是父亲之意,更可理解为它是指对老者的尊称。


  而在《老残游记》中,有这样的文字:


  我也是听人家说的:府里南门大街西边小胡同里,有一家子,只有父子两个:他爸爸四十来岁,他女儿十七八岁,长的有十分人材,还没有婆家。他爸爸做些小生意,住了三间草房,一个土墙院子。


  这里“爸爸”的指向就非常明确,它就是父亲的意思。


  甚至到了1930年代,“爸爸”的涵义还引起了一场小风波。当时,小学语文课本将“父亲”依北京话改为“爸爸”。有人不赞成这种更改,认为这么改是改错了,“爸爸”不是对“父亲”的专称,“非对称”。语言学家黎锦熙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在1933年8月12日的《世界日·国语周刊》上专门刊文《“爸爸”考》,支持以“爸爸”称呼父亲。


  到了1945年,上海申刊文,倡议设立父亲节,定在八月八日,因为“八八”谐音“爸爸”。可以想见,这一时期,“爸爸”这一称谓比1930年代在世俗生活中有了更宽广的接受度。


  真正让“爸爸”成为对父亲的主流称谓,则要到推广普通话之后。据胡士云的研究,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爸”“爸爸”“阿爸”等爸系称谓,只分布在134个方言点中的39个点上。而在推广普通话之后,人们受到以普通话为标准的大众媒体的影响,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爸”系称谓已扩散分布至各大方言,现在已成为对父亲最流行的称谓。


  古人如何叫“爸爸”


  既然以“爸爸”来称呼父亲是近代才流行的事,那么,此前的人们又是如何称呼父亲的呢?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教授郭熙将其分为六大类:


  一为父类,“父”“父亲”;二为爸类,包括“爸,爸爸,郎爸”;三为爷类,包括“爷,阿爷”;四为为爹类,包括“爹,阿爹”,五为大类,包括“大,阿大”;六为伯类,包括“伯,老伯”。


  郭熙认为,这六大类,父类称谓最为古老,汉语文献中对父亲的最早称谓便是“父”,在甲骨文时代,它就指称父亲了。但如前文所说,“父”这个字后来脱离口语,独自发展,它的口语音由“爸”替代。


  “爷”类称谓时间略晚,“爷”这个字在三国以后才被记录下来。郭熙认为,这个字有多种写法,有的写法与汉字构造传统并不相符,它很可能只是起到记音的作用。换句话说,这种称谓有可能是外来的。但是,“爷”最终进入了《木兰辞》、《车马行》这些文学作品。“爷”能入诗,说明它已经被社会广泛接受,并普遍使用,成为对父亲的主流称谓。


  郭熙研究称,唐代总体以“爷”称父,北宋时仍是“爷”占主导地位;但到了南宋和元以后,“爹”出现了,“爷”又被“爹”取代。“爹”这个字最早出现在南宋时期的《广雅》一书中。后来的辞书对它的解释是:羌人呼父;或北方人呼父曰爹;荆土方言谓父为爹。但很快,这个称呼成为主流,直到清末都很强势。郭熙就清代白话小说对“爹”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统计,发现《红楼梦》中有34处,《儒林外史》中有484处,《歧路灯》中有124处。“爹”类称谓的顽强可见一斑。“爸”类称谓能走到今天并成为主流,当初和“爹”类称谓是有过一番抗争的。


  而至于“大”类、“伯”类称谓,一般都存在方言里,一直没有进入主流汉语。


  扬子晚/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参考资料:


  汉语“爸爸”词源考,宛磊,兰州文理学院学2014.9


  “爸爸”疏证,胡士云,涌泉集:李如龙教授从教五十年纪念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11


  对汉语中父亲成为系列的多角度考察,郭熙,中国语文2006.2


  “爸爸”考,黎锦熙,黎锦熙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4.5


  父亲节是什么时候推荐搜索词:

  

  1.父亲节是什么时候几月几号

  

  2.父亲节是什么时候2025

  

  3.父亲节是什么时候英语

  

本文标题:父亲节是什么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