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耳多久一次为宜推荐文章1:采耳日渐盛行,那问题来了,人体真的需要采耳吗?听听专家怎么说!

  如今,在大街小巷、商场内经常能看到“采耳师”的身影,他们借助挖耳勺、鸡毛棒等工具为人们掏耳朵,每次服务45分钟至1小时左右。有的采耳师在公园摆摊,一次收几十元;有些“专业”的店铺,采一次要上百元。很多体验过的人都表示“很舒服”“每次耳朵痒了都会来”……这种民间采耳可靠吗?


  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陈崇学告诉《生命时》记者,“采耳师”是民间产生的行业,并未经过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不属于正式职业。正常人在生活中并不需要采耳,也不提倡大家自行采耳。这是因为,采耳过程中所清理的耵聍(俗称耳屎)是人体自然代谢的产物,形成后会自动脱落、排出,不需要人为掏出。相反,如果在采耳过程中造成损伤,反而影响耵聍的脱落,甚至形成耵聍栓,堵塞耳道。


  另外,“采耳师”所使用的工具并非医学专业工具,存在很大的健康隐患。一是不卫生导致交叉感染。采耳过程中,所有人使用的都是同一个掏耳勺,消毒措施不到位,很容易导致交叉感染,引发疾病。


  二是工具不专业损伤耳膜。“采耳师”使用的工具一般是毛刷、耳勺和头灯,并不是医院里的专业工具。比如医生在清理耳道时头顶带的是反光镜,会将光源聚集到一点,能清楚看到耳道内部。而采耳师所戴头灯,看似专业,照出的光实际上是散射光,无法看清耳道内部。耳勺、毛刷也并非医用,一旦用力不当,很容易损伤外耳道,甚至造成鼓膜穿孔,导致耳鸣、疼痛、听力下降。


  陈崇学强调,人在正常情况下不需要采耳,只有出现下列3类问题时才需要去正规医院进行检查,再由专业医务人员进行操作。


  1.耳朵里有明显的堵塞感。有些人先天外耳道口狭窄,耵聍无法正常自行排出,堵塞形成耵聍栓。当堵塞感十分明显时,需要到医院进行检查,必要时进行清理。


  2.出现听力下降。有些人年纪不大,也没有耳疾,突然出现听力不佳,需到医院进行检查确诊。


  3.不当采耳后出现问题。一些人经常随意采耳,不知不觉对耳道造成损伤,致使耵聍无法顺利排出,耳朵“越掏越堵”;或者是采耳时有异物(如棉棒的棉花)掉入耳中,严重时出现出血、疼痛、肿胀等症状,此时一定要去医院就诊。


  (更多贴心易懂的健康科普,三甲名医直播互动,请关注人民好医生APP)


  采耳多久一次为宜推荐文章2:健康在线丨耳别乱掏!一个月采耳3次 耳朵反而“不好使”了

  封面新闻记者 周家夷


  最近有个采耳视频引发不少关注,技师先往客人耳朵里放一把茶叶,然后用热水灌下去,耳朵里集满了茶水。紧接着,技师手持工具又是吹蒸汽,又是挠痒痒,但每个动作都让人看得胆战心惊!网友调侃:“这是采耳呢,还是‘泡茶’呢?”


  生活中,也有不少人喜欢采耳,有人甚至一个月采耳三、四次,殊不知,不规范的采耳不仅不能清洁耳朵,甚至还会引发更严重的问题!


  本期封面天天见“健康正前方”栏目,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主任医师蒋路云、住院医师邹井山,就来和大家聊聊耳鼻喉科“官方”掏耳朵和“网红采耳”的区别。


  一个月采耳3次 男子耳朵“不好使”了


  邹井山回忆,最近一次夜班,他遇到了一位年轻患者。该患者表示自己洗澡后感觉耳朵闷胀,并有轻度的听力下降。没有感冒、外伤,怎么耳朵突然就出问题了呢?


  邹井山给他做了耳内镜检查,发现患者外耳道已经完全被耵聍(俗称的耳屎)堵塞,于是追问病史。原来,该患者最近一个月去外面的小店采了三次耳。


  “主要是因为洗澡时外耳道不慎进水,将集聚的耵聍泡大,从而完全堵塞了外耳道,引起了相应的不适感。”邹井山说,之所以会集聚这么多耵聍,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还要归结于不规范的采耳。


  他表示,不规范的采耳可能存在更大的潜在风险,比如器械消毒不到位导致外耳道发生炎症,还有一小部分采耳者不了解耳朵结构就从事采耳工作,导致损伤鼓膜的也不少见。同时采耳还有一些禁忌症,如有外耳道炎症、鼓膜有破损等都不适合采耳。


  此外,门诊上遇到自己掏耳朵被旁人碰到手后,把外耳道或者鼓膜戳伤、戳破的,错误使用掏耳工具导致外耳道感染也很常见。


  耳鼻喉科:“官方”掏耳朵重在治疗


  邹井山医生介绍,耳鼻喉科掏耳朵是以治疗为目的,主要针对外耳道一些异物、病变、耵聍栓塞的处理;而网红采耳主要是按摩属性,以愉悦身心为主,不具有治疗属性。


  “以前在偏远地区有江湖郎中摆摊掏所谓的‘耳结’,动不动就能掏出来黑豆大小的‘耳结’,可以想想,如果耳朵里有这么大的东西,估计耳朵早已听不见了。当然,采耳和这类所谓掏耳结的,又是有很大不同的。”


  耳朵到底能不能掏?医生表示,首先日常低频率的掏耳朵是可以清洁耳朵的分泌物,但过于频繁掏耳朵会降低外耳道抗感染的能力,因为耵聍本身对外耳道起着一定的保护作用。


  而采耳更多是类似于按摩保健,很多人喜爱采耳是因为采耳过程中刺激神经带来的酥麻感,偶尔去一次的采耳也未尝不可,但一定要去正规专业的采耳店,更别抱着治疗的目的去采耳,耳朵不舒服还是需要到耳鼻喉科进行检查治疗。


  感觉闷头闷脑,应该及时治疗


  耳朵分泌耵聍太多该怎么办?蒋路云主任介绍,耳朵分泌耵聍是正常生理现象,耵聍可以吸附灰尘,防止小虫子进入,但是有一部分朋友是属于油性耳朵,分泌比较旺盛,可以适当的进行掏耳朵,但是不要用太过锐利的东西进行掏耳,也不能太频繁,因为反而会刺激外耳道分泌更多耵聍。


  如果耳朵里闷堵塞感非常强,即大家常讲的“感觉闷头闷脑的”,一定及时去耳鼻喉科就诊,通过专业器械进行处理,保障安全。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料微信关注:ihxdsb,3386405712】


  采耳多久一次为宜推荐文章3:堪比“颅内高潮”的采耳,多久去一次好?

  吃了吗?


  困了吗?


  来放松一下?


  ▽


   ?


  一块块陈年污垢被掏出来


  要多解压有多解压


  有许多人没事就喜欢探店采耳


  各种各样的工具轮流上阵


  舒服得睡着


  就连看的人


  也会轻易被“带入”


  ▽


  图源:小安做采耳


  不过


  采耳真的像网上说的那样


  既能好好清理耳朵,又能放松、保健吗?


  大多数人不需要频繁掏耳朵


  大部分人家里都常备着棉签或挖耳勺,每当感觉耳朵堵塞或刺痒时,就会下意识掏一掏。


  为了掏得干净,很多人甚至买了螺旋耳挖、弹簧耳棒、可视镜头等各样道具。


  但实际上,你的耳朵可能根本不需要被如此精致地清理——耳屎虽被冠上“屎”字,可它却不是耳朵的排泄物。它有一个文艺的学名:耵聍。


  耵聍的形成,其实对人大有用处。


  人体的耳部结构由里到外依次是耳蜗、鼓室、外耳道和耳廓。


  外耳道的外侧三分之一是软骨部,这里的皮脂腺和耵聍腺,会负责分泌出一种抗菌、防水的蜡状物质。这种物质和脱落的外耳道表皮混合在一起,就组成了耵聍,它们共同为人的耳朵建立起一套防御机制。


  图源:腾讯医典


  虽然耳朵眼很小,但对于细小的尘垢和昆虫而言,无异于大敞四开的门洞。耵聍的存在,可以阻止这些外来物质进入体内。


  同时,含有油性、呈现酸性的耵聍还可以让耳道保持干燥,维持酸碱平衡,让我们的耳道不会沦为一个潮湿又多碱的天然培养皿。


  1980年至2011年间的数项研究表明,耵聍对多种细菌都有灭杀效果,还能够有效阻止真菌繁衍。


  由此可见,“屎”字实在是对它的误解,小小的耵聍其实用处无限。如果掏得太干净了,反而对耳道没有益处。


  也许你会担心:耵聍越积越多,会不会造成耳道堵塞、听力下降?这种情况叫做耵聍栓塞,确实有的人有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但是大多数人其实不必担心。


  外耳道和耳蜗之间有一道薄膜作为屏障,耵聍根本穿不过去,主要聚集在外耳道的外侧。


  耵聍会不断向外耳道的道口(也就是耳廓)移动,我们咀嚼、吞咽或运动时,它就会在不经意间被排出。


  如果掏耳太多频繁,其实还有意想不到的缺点。


  比如美国耳鼻喉学会就曾指出,经常清除耳屎的人,耳屎会越来越多。因为在掏耳的过程中,会刺激到外耳道腺体,想想看:作为耳道的卫兵,腺体发现耳道里的防御机制被破坏了,是不是就会分泌更多?结果就只能是恶性循环了。


  那不自己掏,去找专业些的采耳机构会不会好很多?


  答案也许会让你失望——


  去外面采耳,比想象得危险


  和家里相比,许多采耳机构的道具花样繁多。


  鹅毛棒、孔雀羽、小音叉、马尾棒,它们各有各的用处:先是轻拂面孔,再是刺激耳道,接着还有耳部按摩。活脱脱是掏耳界的十八般武艺。


  然而,根据多家媒体道,这些采耳工具,在保管和消毒上都是不达标的。


  比如像羽毛一样的孔雀羽,它往往是采耳的开场白,会在耳朵里旋转,但很多采耳机构都不能做到一客一换,而是循环使用。在消毒时,也只是用酒精擦拭一下,根本起不到杀菌的作用。如果上一位客人的耳道里有真菌,很容易就被工具传递给下一位。


  此外,采耳机构的采耳流程也有隐患。比如,很多人会拿鹅毛棒在脸部和耳道来回横跳,如果脸部有异物,很可能就会被这些容易吸附微小颗粒的绒毛带到耳朵里,在经过掏耳之后,你的耳朵,可没有丝毫防御性。


  最重要的是,很多采耳机构往往还会提供其他组合服务,比如足疗、按摩等,因此这类场所往往都是较为湿润的,就算工具清洁到位了,也会在这样的环境中滋生微生物。


  很多医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都表示过,遇到的耳道里有真菌感染的案例,无一例外,都是去过采耳机构。


  但工具的危险性,还不是最主要的。商家页面里“资质丰厚”的技师,实际上,大多都是自卖自夸,目前,国家还尚未认证“采耳师”这一职业,也因此并不存在统一认定的行业标准。有媒体道,许多采耳师,可能培训一周就上岗了。


  正常的掏耳朵,只是用具清洁耳道,但采耳店里的采耳,往往会打着让人放松、舒适的名义,拿各种工具刺激耳道,如果力度过猛,很可能造成外耳道损伤,严重的,甚至会刺穿鼓膜。这就得不偿失了。


  市面上的网红采耳店,许多还宣称能治疗中耳炎,但很遗憾,这更是个噱头。


  首先,采耳店并没有医疗行业的从业资质。其次,中耳炎是发生在耳朵的鼓室中的,鼓室和外耳道之间有鼓膜作为界限,掏耳朵根本治不了中耳炎。


  图源:腾讯医典


  如果你真的要掏,请注意这些


  对于许多人来说,掏耳朵是一种习惯,只要掌握正确的姿势,掏耳也没什么坏处。


  首先,掏耳不要过于频繁,毕竟耳屎会在我们的正常咀嚼、运动中被排出。我们可以在觉得耳朵有明显的堵塞或刺痒感时,再去简单掏一掏。


  其次,选择工具一定要谨慎。很多人习惯用棉花棒,觉得可以把耵聍沾出来,但这种方法并不推荐。


  相比之下,掏耳勺更合适。不过,在用掏耳勺的时候,也不要掏得太深,避免会刺穿鼓膜,造成疼痛和听力下降。


  由于体质不同,环境各异,有一些人,是要及时掏耳的,比如:


  在游泳和洗澡时不注意防护,水浸入了外耳道;或者一些人外耳道狭窄、表皮细胞生长异常,耵聍排出能力较差。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及时掏耳,耵聍长久堆积后,可能造成听力下降。


  但若感觉到明显的耳道堵塞、听力下降或者头脑晕眩,最好去医院挂个号,查清楚是什么情况。


  如果确定是耵聍堵塞,医生通常会用药水软化耵聍,再用专业工具掏,这样比较安全。


  另外,小孩子发育不成熟、老人耳道松弛,对他们来说,耵聍可能不会顺利地自然排出,同样需要去医院处理。


  图源:丁香医生


  附录1:2007年,一个21岁的网友,在“Steady Health(保持健康)”网站上发表了一个帖子,帖子的主要内容是:从小开始,当手指划过皮肤,或者看木偶剧、听人讲故事时,身体会出现特殊的感觉。


  这个帖子获得了很多共鸣。随后,很多网站开始讨论和研究这种现象。有人创造了一个词用来专门指代这种现象——ASMR。


  ASMR的全称是“Autonomous Sensory Meridian Response”,直译过来就是“自发性感觉高潮反应”。它还有一个更炸裂的名字,叫做“颅内高潮”。


  附录2:关于“颅内高潮”,文献上最经典的描述是:有一股麻刺的感觉,从后脑勺开始,逐渐传到颈部、肩部、手臂、脊柱和腿部,整个过程,让人感到特别放松和舒适。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感觉是自发性知觉经络反应,和性无关。


  附录3:想要体验“颅内高潮”,多数人需要借助一些听觉和视觉刺激。比如:


轻声细语或耳语平静和重复的声音,比如翻书声吃东西的咀嚼声和喝水的声音揉纸团的声音敲击声,比如手指敲打塑料或木头的声音在麦克风前轻轻吹气的声音看见某人在做一件非常平常的事情,比如叠衣服,准备食物某些手势

  其中,耳语用得最多,也被认为最有效。


  参考文献:


  [1]Okuda I, Bingham B, Stoney P, Hawke M (June 1991). "The organic composition of earwax". The Journal of Otolaryngology. 20 (3): 212–5. P.


  [2]Ear wax: MedlinePlus Medical Encyclopedia. medlineplus.gov. [2021-03-07].


  [3]Khan S (2019). "Cerumen impaction". The APRN and PA's Complete Guide to Prescribing Drug Therapy. doi:10.1891/9780826179340.0061.


  [4]The mysterious properties of the wax in your ear retrieve from


  [5]Cerumen retrieve from


  [6]Experts Update Best Practices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Earwax (Cerumen Impaction) Important Patient Education on Healthy Ear Care retrieve from


  [7]北京青年:耳屎到底多重要?看完你就知道了!(2023).


  [8]吴雯芳,粟青梅.去足浴店采耳 脚气跑到耳朵[EB/OL].潇湘晨,2017-10-12.


  [9]王勇,杨莉.采耳莫跟风,当心染耳病![EB/OL].太原晚,2022-07-11.


  据 深圳卫健委 O10


  采耳多久一次为宜推荐文章4:挖耳一时爽 小心招霉菌

  如今,街头的采耳店越来越多,很多人耳朵一不舒服,就喜欢去采耳放松一下。也有很多人时不时就自己掏一下耳朵,结果却掏出了鼓膜穿孔、霉菌性外耳道炎……那么,自己到底能不能掏耳朵呢?日常生活中哪些习惯会损伤听力?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在广州市大元帅府广场组织开展义诊,该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专家就听力障碍问题为广大市民答疑解惑。


  文/图 广州日全媒体记者张青梅 通讯员胡颖仪、孙冰倩(除署名外)


  脚气真菌可传染耳


  林女士最近两三天觉得耳朵内奇痒无比,去医院一检查,竟然是耳朵里面“发霉”了。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副院长、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科带头人于锋教授介绍,霉菌性外耳道炎又叫做外耳道真菌病,它是一种外耳道的真菌感染性疾病,一般在潮湿高温的地区高发,所以在广东地区发病率较高。当外耳道进水或者积存分泌物、常滴用抗生素液等情况下比较易发病,常见有曲霉菌及念珠菌等。


  “这种真菌跟引起脚气病的菌群是一样的,临床上碰到很多患有脚气病的患者同时有霉菌性外耳道炎。一问才知道,有些人可能不太讲究卫生,摸了脚不洗手,又去摸耳朵,结果就传染上了。”


  于锋称,霉菌性外耳道炎的主要症状有耳痒、耳内不适、流水样分泌物,分泌物阻塞耳道时影响听力。


  “油耳”建议定期就医清理


  如今专门的采耳馆越来越多,很多人喜欢去采耳放松一下,“临床我们也有发现,一些患者是去采耳后发现耳朵痒、流水才来就诊的,一查也是霉菌性外耳道炎,我们推测,很可能跟采耳工具消毒不严格有关。”于锋介绍,有些采耳机构一般都是用酒精消毒,但酒精只能消毒细菌,是杀不了真菌的,给真菌消毒一定要超过100℃的高温,医院都是用高压炉来消毒的,所以采耳馆的消毒措施根本达不到要求。如果正好碰到一个耳朵“发霉”的人用过采耳工具,下一个人再用很可能会被传染。


  “其实我们的耳朵都是有自洁功能的,耳垢会随着咀嚼运动自行排出,不用特意清理。”如果是一些耳耵聍分泌旺盛的“油耳”人士,可以定期每三个月去医院找专科医生清理一次,“不建议自己清理,如果不小心把耳耵聍推进去反而会堵塞耳道,引起听力下降。”


  三种情况要及时就医


  于锋提醒,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护听力,如果出现这三种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


  第一,突发性耳聋。如果睡一觉第二天醒来突然听不见了,一定要马上就医。突发性耳聋与睡眠不好、劳累、精神紧张、不当用药等多种因素有关,有些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等可能因供血问题引起突发性耳聋,可能是脑卒中前的表现,一般在72小时内治疗效果会比较好,所以务必及时就诊。


  第二,出现外伤。如果耳朵出现外伤,一定要去看医生,千万别自己买药水滴一滴。如果鼓膜破了,保持干洁,绝大多数可以自愈,滴药水反而会造成二次伤害。


  第三,感冒后突然耳朵痛。有些小孩感冒后,耳朵突然剧痛,疼得哇哇哭,这很可能是感冒引起的急性中耳炎,是一种严重并发症,这时一定要立即去看耳鼻喉科,一般及时治疗不会留下后遗症,否则有可能引起听力慢慢下降。


  特别提醒


  “人老耳聋”并非正常现象


  于锋介绍,很多人由于日常生活习惯不好导致听力下降,比如劳累、熬夜、长期精神压力大等,还有一些人喜欢长期开大音量戴耳机,对听力的损害尤其明显。以佩戴的方式来区分,耳机包括插入式和耳麦式两种。插入式耳机直接对耳朵有冲击,危害更大,一般建议连续使用不超过15分钟,耳麦式耳机建议使用不超过半个小时。另外音量不超过满格音量的三分之二,在地铁、商超等噪音较大的环境里,尽量不要听音乐。


  还有很多人认为“人老耳聋”是正常现象,对此,于锋表示,老年人不一定随着年纪增长,一定会出现听力下降,如果听力下降比较明显,那肯定存在问题,所以建议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年做一次听力体检,有问题及时干预,比如佩戴合适的助听器。“注意是‘配’助听器,不是‘买’助听器,要找专业的人配,不能自己随便买一个戴,‘配’得好有助于保持听力,‘配’不好反而可能让听力下降得更快。”


  : 广州日


  采耳多久一次为宜推荐文章5:“采耳”,就是爱耳?

  文/本记者 罗子泓


  通讯员 李琪彬


  张舒姗


  图/本记者 张江毅


  孔雀毛拂过面部,音锤在耳畔沙沙作响,耳勺、耳扒、镊子等“轮番上阵”,给耳朵来一次“深度清洁”……近年来,一股“采耳风”在我市兴起,采耳店越开越多,这项起源于川渝地区的休闲方式,也走进了市民生活。


  大家为何热衷于采耳?采耳背后,又暗藏着哪些风险?今天是“世界爱耳日”,本记者近日走访采耳门店、培训机构和医院,了解采耳服务、人员资质以及采耳健康风险等情况。


  采耳是解压方式 也存在健康风险


  采耳,顾名思义就是掏耳朵。它最早起源于民间,是一些手艺人的谋生手段,如今,演变成一种现代人放松身心的休闲方式。


  记者在某团购平台搜索“采耳店”,弹出的结果约有530条;其中一家采耳连锁店的63元“专业采耳+耳道检测”团购套餐,更是在半年内售出了1800多份。除专门开设的采耳店外,不少足疗店、按摩养生馆也引入了采耳服务,“古法采耳”“可视采耳”“睡眠采耳”等单次采耳价格大多在60元至100元之间。


  “采耳分为耳道检测、清理和舒缓按摩等步骤,会用到探照器、耳勺、耳扒、马尾扫、孔雀毛等十多种工具。结合灯光,音乐,按摩等服务,客人很快就能放松下来。”嘉禾路一家采耳店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市民张女士是采耳店的常客,她几乎每月都要做一次采耳。“一方面为了清理耳朵,另一方面为了放松身心。”张女士说,采耳的感官享受很直接,工具在耳旁或进耳时,会有“酥酥麻麻”的感觉,她愿意为这样的效果买单。


  有的市民在采耳后出现耳朵疼、流脓等情况,直呼“再也不去采耳了”。一位本地网友在团购平台的点评中写道:“技师说我的耳朵有炎症,很严重,并让我在店内治疗。后来我去医院,医生说这是真菌感染而非炎症,且可能是因为采耳的器具没有消毒干净、交叉感染引起的……”


  采耳入行门槛低 并无专业资格证


  随着“采耳风”的兴起,许多门店开始招聘技师,培训机构也顺势做起采耳培训生意。记者随机联系了几家门店和培训机构发现,采耳师的入行门槛较低,其培训时间可长可短,从业资质也无明确标准。


  “我们提供入职培训,学采耳、美容大概需要4天。”一家本土连锁采耳店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另一采耳品牌的门店店长则说,没有工作经验的采耳师得先培训30天,“技术总监会手把手教学,学员和学生上课一样,前半个月学习、熟悉工具的基本操作,后半个月才有实践的机会。”


  从事采耳培训的机构参差不齐。网络上,既有中医学校开设“采耳头疗”课程,也有美业培训机构承接采耳一对一教学服务。


  他们均表示:学员无需医学、护理等知识,零基础包教包会。机构授课内容包括可视采耳、巧取耳结石、中耳炎调理、香薰耳烛和营销技巧、装修选址等,培训时间5天至15天,课程价格普遍在3000元到4000元不等。


  培训结束,机构会颁发结业证书。若需“分量”更重的,“可以用350元学员价,办一张网上可查的‘高级采耳师’证。把身份证照片和个人全身照发来就行。”一家机构称。还有机构透露,他们可以帮学员名参加采耳师考试,考试通过后,可获“官方发的证”。随后,记者向我市人社局咨询相关事宜,工作人员表示,目前暂无此类证书。


  医生提醒


  耳道清理因人而异


  不建议经常性采耳


  一般人真的需要采耳吗?“大部分黄种人的耵聍(俗称‘耳屎’)是干性的,人在讲话、吞咽等时候,它会自行脱落,一般不需要特殊的清理。”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洪拥军说。


  厦门市中医院耳鼻喉科主任余斌表示,人的耳道是一个微生态自然平衡的环境,正常情况下,耳垢堆积多了会自然排出,“少数人的耳道出现问题,平衡环境被打破,自身清洁功能降低,或是分泌比较旺盛的‘油耳朵’,才可能出现耳道堵塞。”从医学角度看,适当的耳垢可以滋润外耳道皮肤,阻挡灰尘、细菌等进入耳道深处,具有一定生理功能。


  “频繁采耳可能会影响外耳道皮肤,造成细菌感染或破坏耳道内正常环境等,引起外耳道炎症,所以不建议市民经常性采耳。中耳炎患者等人群也不建议,容易造成中耳炎急性发作。”余斌说。


  洪拥军提醒市民,采耳前,消费者要特别关注采耳工具是否经过清洁消毒,避免工具不洁引起真菌性外耳道炎。采耳过程中,若出现疼痛、听力下降等表现,要立即停止采耳,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 厦门日


  采耳多久一次为宜推荐搜索词:

  

  1.采耳多久一次为宜采耳多了有什么坏处

  

  2.采耳多久一次为宜油耳

  

  3.采耳多久一次为宜知乎

  

本文标题:采耳多久一次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