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是我美丽的家推荐文章1:荧屏时光的记录者——姚俊

  点击标题下方【蓝色文字】,关注我们!


  一个执着于美的匠人,


  一个默默记录感动与变化的记者,


  一个用作品呈现时代脉搏的歌者。


  他,姚俊,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


  两部纪录片被中宣部推荐为“全国青少年百部优秀教育片”。


  姚俊简介


  姚俊,男,汉族现年44岁,1973年生于威信县。1989年考入云南艺术学院附中四年制美术专业学习,1993年毕业后分配到威信县广播电视局工作,1998年5月通过公开招考调入昭通电视台工作至今。 自1993年,开始从事电视工作以来,以诚恳与热情、积极学习努力专研的作风积极地投入工作中,并在工作中成长成熟起来。


  2001年,为大山包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的专题片《鹤舞高原》获得第一个省级一等奖。


  2000年开始一直在昭通电视台专题部从事专栏节目、专题片、纪录片的编导摄制和后期编辑工作,并每年都获得省级大奖,是昭通市第一批从事纪录片、MV的创作人员,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与积累,为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工作20多年来,他参与了众多大型现场直播,录播,导播的工作,完成了一千多期的专题栏目的拍摄制作,30多部纪录片在云南电视台播出,数百分钟的素材被云南台、中央台采用,为宣传昭通做出了努力。同时,有30多部电视片获得省级大奖,3部纪录片获国家级大奖。其中2004年拍摄制作的《文化昭通》获得云南广播电视政府奖一等奖,短纪录片《回到大山包》分别获第五届“城市之星”电视节目社教类一等奖,最佳摄像奖,云南广播电视政府奖一等奖,MV《昭通是我美丽的家》《别在伤口撒盐》《苹果红了》等文艺作品均获得云南省广播电视政府奖一二等奖项。电视散文《孤独的风云》获省政府文艺类二等奖,长纪录片《双十行动》获云南广播电视政府奖社教类三等奖,专题片《色彩的灵魂》获云南广播电视政府奖社教类三等奖,栏目《关注》获云南广播电视政府奖社教类三等奖。


  近年来,作品更加成熟,纪录片《芦笙恋》获得省级一等奖,纪录片《悬崖上的春天》获得省级二等奖。尤其是参加国家级的大型政论纪录片《让祖国检阅》《中国道路》的拍摄制作之后,自己的业务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提高,两部作品均获得国家级“十佳纪录片”大奖,担任执行导演拍摄制作讲述云南民族发展的大型纪录片《创世诗篇》获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最高奖。


  由于工作业绩突出,2008年被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吸收为会员。


  现在,姚俊老师正参与昭通市总工会在全市开展的首届“乌蒙工匠”选举活动,目前已进入微信投票阶段,你只要动动手指就可以为姚俊老师加油助威。


  长按识别二维码


  进入投票页面


  为姚俊老师助力


  来 源丨昭通电视台


  审 稿丨杨宇航


  责任编辑丨 王凯


  投稿邮箱丨


  昭通电视台新媒体中心


  昭通是我美丽的家推荐文章2:2023年航拍“我的美丽家乡”丨昭通盐津:峰峦叠翠八阵岭

  

  信息:盐津县融媒体中心 陆志秋


  监制/刘芳 编审/汪小琪 编辑/袁柏杨


  信息送邮箱:


  法律顾问:云南原上草律师事务所 方明民 13887055548


  转载请注明来自“微盐津”微信公众号


  如需转载请联系0870—3033510


  

  

  昭通是我美丽的家推荐文章3:昭通市,:徐知恒

  地大物国,我爱中国。今天让我们在进昭通市,它的形状就像猫和老鼠剧情里的,猫用手抓着小老鼠一样,非常的形象与生动。


  富饶的昭通市,使得我们富强,让我们感受到了祖国母亲的伟大,把我们的城市建设的如此之好,如此的漂亮与富足。


  宜人的自然气候,使我们的植物茁壮成长,还有我们那些动物,在大山深处幸福地生活着,和我们人类一样,都有属于自己的目标,自己的理想。


  还有这干净的市区,多亏了我们勤劳的环卫工人,你们是这座城市里最可爱的人,让我们有了一个干净的环境,美丽的家园。


  昭通市位于云南省的东北方向,分别与我们的四川省,贵州省所接壤。昭通市主要呈南北走向,中部的位置向东凸出。主城区位于市区的南部的位置,主城区主要呈南北走向。


  市区的河流也比较多,另外还有一些水库,完全解决了市民朋友们的生活用水问题,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帮助,使得我们的自然环境越来越好!市区主要的河流有,昭鲁河,利济河,瓦窝河,中沟河等。最后还有一些水库,主要的水库有,永丰水库,甘河水库,红石桥水库等。


  此外市区的公园也比较多,这些公园大小不一,但都是市民朋友们锻炼身体的好地方,另外还有那迷人的花香味,而且还那么的漂亮,使我们陶醉,这是我们市区主要的绿色资源。市区主要的公园有,清官亭公园,省耕文化公园,乌蒙水乡公园,望海楼公园等。


  昭通,云南省下辖地级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地处云,贵,川三结合部的乌蒙山区腹地,是中国著名的南丝绸之路的要冲,素有锁钥南滇,咽喉西蜀之称,是云南连接长江经济带和成渝经济区的重要通道,是内地通往南亚、东南亚和云南通往内地的双向大走廊。


  二零零一年一月十三日,撤销昭通地区和县级昭通市,设立地级昭通市。


  昭通市设立昭阳区,以原县级昭通市的行政区域为昭阳区的行政区域。


  昭通市属于亚热带、暖温带共存的高原季风立体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


  昭通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品质优良,天麻,马铃薯,苹果,竹子等农特产品闻名遐迩,是世界优质天麻种源基地,世界马铃薯高原种薯之都,中国南方最大的优质苹果基地,中国筇竹之乡。


  昭通水能资源丰富,境内有溪洛渡,向家坝,白鹤滩三座巨型电站,是国家西电东送重要基地。煤,硫储量居全省首位,是全国野生天麻核心区域。


  昭通市下辖一个区,九个县,一个县级市。一个区就是,市中心的,昭阳区。九个县分别是,北部的永善县,绥江县,盐津县,大关县,彝良县,西南方向的巧家县,南部的鲁甸县,东北方向的镇雄县,威信县。最后还有一个县级市,那就是,北部的水富市。


  昭通市的交通系统也是非常的发达,关键是地理位置优越,三省交界处,去哪都方便。机场,火车,汽车客运站,都有,就是没有高铁动车,只有普通火车站。机场位于市区的东部,距离市区非常的近,机场名字叫,昭通机场。市区有三座普通火车站,距离市区都比较远,比机场距离市区还要远,三座火车站在一条线上,呈南北走向,由南向北依次是,昭通南站,昭通站,昭通北站。另外昭通市还有一座汽车客运站,方便各位游客朋友们去下面的县,还有市,那就是,汽车客运站,位于市中心。最后还有城市公交,共享单车等,方便市民朋友们的日常出行。


  昭通市的特色美食也非常的美味,例如。油糕稀豆粉是当地的传统风味小吃,选料精细,口感独特,美味可口,香辣醇厚,十分受当地人喜爱。到昭通旅游,千万不要错过这道特色美食,给你难忘的舌尖之旅。昭通凉粉是本地的特色美食,其制作方法将原料磨成粉搅成糊状,加白矾入沸水后放凉即成水晶状,因而叫凉粉。记忆深处总有那么些小巷子,摆着小摊,小摊贩的吆喝声,凉粉加油辣子,酱醋,葱蒜拌匀,一大碗吃下去,内心强烈的满足感,这些凉粉伴着昭通人的成长已经是烙印在心底的味道了。天麻炖鸡是云南昭通地区的一道特色美食,主要以老母鸡,天麻片为主要原材料,可谓是养身食疗最佳拍档,先老母鸡凉水入锅加八角焯水三分钟去腥,然后天麻,香菇,八角,辣椒,葱姜,红枣一起下锅,煮一个半小时候放入枸杞,最后临出锅加入适量盐即可,尤其用柴火烹饪出的天麻炖鸡,不仅鲜香味美,而且营养丰富。烧洋芋是昭通地方的特色小吃,也是昭通人的最爱,大街上很常见,支个大油锅就能做,一口铁锅,放上炭火,在上面烤上洋芋,烤好之后刮掉外面烧焦的皮,金色、沙沙的洋芋顿时香气扑鼻,用刀切成两半,抹点酱或者放点辣椒面,看起来美味极了,咬一口,香喷喷,既管饱,又解馋。


  这就是我们的家园,这就是我们的故土,这里是生我的地方,这里是养我的地方,这里就是我们的城市,我们的昭通市。


  昭通是我美丽的家推荐文章4:大美昭通 未来有我

  【:昭通日】


  “昭示文明 通达未来”,当老师把这几个字写在黑板上时,我顿时感觉有一束阳光照射到身上,暖洋洋的。这几个字是对我的家乡昭通最贴切的解读。昭通,一个风景优美、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自幼我就知道,昭通是一个景色如画、气候宜人的地方,每年都会有许许多多的游客来到这里感受不一样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这里有神奇的山海洞,有让人身心舒畅的西部大峡谷,还有难得一见的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黑颈鹤。我们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美丽景色,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每一个昭通人都很友善,每一个到昭通的外地人都能感受到我们的真诚和友好。


  “昭示文明”,不仅仅在故事里、书本里、历史中,更在每个昭通人的一言一行里。我们讲文明、懂礼貌,争当热情洋溢的志愿者,努力为家乡的发展添砖加瓦,让更多的人喜欢昭通。


  也正是因为这份热爱,昭通人团结一心,勇敢地应对风雨和挑战!今年夏天,下了几场很大的雨,部分群众被困。我看到在肆虐的洪水之中,有一抹颜色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温暖,那便是橘色!救援人员蹚过大水挨家挨户地排查险情,把群众带到安全的地方。遇到行动不便的老人和孩子,救援人员就将其背到背上。救援人员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进满是淤泥的小巷,顶风冒雨地清除淤泥,只为群众能平安回家。还有很多私家车在雨中抛锚,交警叔叔冒着倾盆大雨奋力推车,全力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道路畅通……很多个身影出现在危急时刻、紧要关头,很多个孩子被背在坚实的背上,我想,这一定是孩子们人生中最难以忘怀的时刻。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就是可爱的昭通人,这就是火热的昭通。大美昭通,未来有我。我们用双手扫除生活中的障碍,我们团结奋进,共创美好未来。我是一名小学生,我要做一名小标兵,我要接好新时代的接力棒!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小学生,我要把“昭示文明 通达未来”这几个字牢牢记在心间,不断进取、勇攀高峰,把我的家乡创造得更加美好!


  (指导教师 罗维会)


  彝良县海子镇中心小学 罗诗蕊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所有,若有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


  昭通是我美丽的家推荐文章5:石榴花开乌蒙山——昭通市“六以六为”书写“六张答卷”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情在昭通,爱在昭通,这里是各族儿女的家,红土高原写满了飘香的憧憬,美好的前程……”一首《昭通是我美丽的家》,无限深情地唱出了633万昭通各族儿女的心声。


  石榴籽心连心,民族团结一家亲。近年来,昭通市在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中,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紧扣“和谐乌蒙,同心筑梦”创建主题,以“责”为重担使命、以“教”为先聚共识、以“实”为要抓发展、以“交”为介助互嵌、以“法”为基促和谐、以“变”为导增质效“六以六为”,书写政治、文化、经济、社会、法治、创新“六张答卷”,全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01以“责”为重担使命,“一盘棋”推动各民族勠力同心、奋楫笃行,全力答好政治答卷


  坚持在强化政治基础上下功夫,将党的领导贯穿全市民族工作全过程、各方面,从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推进民族工作。具体从抓统筹、建机制、重学习、强基础等四个方面抓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


  抓统筹。昭通市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制定专项规划,出台精神家园共建、和谐关系共创、发展成果共享、民族事务共治、示范创建共促“五大工程”;培根铸魂提升、全域创建提升、“三项计划”提升、品牌培育提升、融入共建提升“五大行动”;进机关,促为民务实,进企业,促团结奋进,进社区,促和谐友爱,进乡村,促繁荣发展,进学校,促同心筑梦,进易迁安置点,促共建共享,进宗教活动场所,促文明和谐,进医院,促守望相助,进连队,促鱼水情深,进景区,促文旅融合“十进十促”等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文件,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建机制。健全民族工作委员制、民族工作协调机制,出台“两个纳入”相关制度,定期召开常委会、推进会、调度会等推进民族工作,全市形成了齐抓共管局面。


  重学习。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作为党委、政府重要政治任务、党委(党组)理论学习重点内容和各级党校培训必修课,实现党员领导干部全覆盖培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族人民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四个与共”,认同伟大祖国、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中国共产党、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五个认同”入脑入心。


  强基础。市、县两级分别成立示范创建中心和民族宗教事务中心,分别增加3—5个编制,确保基层民族工作有人懂、有人抓,各族群众工作满意度达95%。


  02以“教”为先聚共识,“一条心”推动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合力答好文化答卷


  坚持在丰富文化基础上铆足劲,“管肚子”与“管脑子”两手抓,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打通教育“主动脉”。制定干部教育培训中长期规划,扎实推进“五史”学习教育,编印各类学习资料32万余册,线上、线下专题知识测试27万余人次。充分发挥扎西会议纪念馆、罗炳辉将军纪念馆两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作用,大力弘扬革命精神,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


  建强教育“主阵地”。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场馆、长廊、公园等文化精品和标志性建筑,精心培育“石榴籽读书班”“金江石榴红宣讲队”,常态化开展宣传宣讲,提升中华文化认同度。


  挺进教育“主战场”。与《中国民族》《民族时》等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战略合作关系,动员干部群众关注“道中华”微信公众号等宣传教育平台,全面提升参与度和知晓率。


  坚持典型引路,创建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国家级2个、省级9个,教育基地国家级2个、省级2个,单位省级159个;认定劳模全国3人、省级6人,道德模范国家级1人、省级11人,中国好人4人。坚持把触角延伸到家庭,评选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户5600户,顾旭昌家庭被评为2021年全国“最美家庭”。


  03以“实”为要抓发展,“一股劲”推动各民族共同发展、同步富裕,聚力答好经济答卷


  坚持在筑牢经济基础上出实招,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积极融入成渝经济圈,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推进脱贫助民。作为全国脱贫人口最多的地级市,昭通在坚持脱贫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四个不摘”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2021年度考评居全省第一,易迁后扶工作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


  突出增收富民。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居民持续增收三年行动中,2021年,昭通市人均生产总值和地方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收入分别增长9%、6.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85%、8.91%。2023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1.03亿元、同比增长7.4%,总量前进1位、列全省第6位,增速比全国高1.9个百分点、比全省高2.3个百分点、列全省第4位;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增速比全国高4.2个百分点、比全省高13个百分点、列全省第5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0.2亿元、同比增长12.7%,增速比全国高4.5个百分点、比全省高4个百分点、列全省第4位;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3.08亿元、同口径增长13.3%,总量列全省第5位,增速列全省第4位。昭通在全省实现了位势之变的同时,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成绩来之不易。


  注重强基为民。大力实施“五网”建设,形成市内两小时、周边州市三小时“交通圈”。以绿色、高端、精品为方向,建成苹果、筇竹、天麻等基地,高原特色农业产业成为昭通振兴“支撑点”。


  强化保障便民。县域义务教育全部实现基本均衡发展,省级区域医疗中心项目云南省滇东北区域中心医院建成投用,城镇登记失业帮扶率保持在92%以上。


  聚焦生态利民。创建国家级卫生县城3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县1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1个、森林乡村9个,全市393条大小河流保持清水出昭通、森林覆盖率达到50.1%,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


  04以“交”为介助互嵌,“一家亲”推动各民族守望相助、手足情深,协力答好社会答卷


  坚持在构建社会结构上求突破,从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上强化“融”的导向,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构建“融合式”发展格局。坚持以旅促融,精心打造南丝绸古道、镇彝威红色旅游、金沙江高峡平湖三条旅游精品线路,全市3A级以上景区增至21家,旅游人次增长32%、总收入926.5亿元。坚持以文促融,擦亮第五个中国文学之乡品牌,用优秀文学作品引领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以行促融。积极创新探索,认定挂牌“三项计划”实践基地“石榴红同心营”30个、“石榴红家园”20个、“石榴红驿站”10个,推动“三项计划”落细落实。坚持以联促建,建立赤水河流域三省四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联创共建联盟,推动流域沿线各族群众同护赤水河,共圆中国梦;成立市内区域创建联盟3个、万人以上安置区联盟1个,推进区域间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优势互补,形成齐头并进的创建局面。


  共建“互嵌式”社区环境。跨省搬迁促互嵌,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推进3584户16659名各族群众跨省搬迁。省内搬迁促互嵌,建成全国第一、第二、第四大跨县搬迁安置点,易地扶贫搬迁35.47万人、水利水电移民搬迁20.42万,构建搬迁规模全国最大、移民搬迁人口全省第一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推动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转移就业促互嵌,规模化组织化推动各民族在全国范围内大流动、大融居,实现常年外出务工人数保持在250万人以上,转移就业人数、省外就业人数总量稳居全省第一。


  搭建“立体式”精神平台。常态化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周、日活动,举办各民族共同参与的“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等节日节庆纪念活动,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05以“法”为基促和谐,“一张网”推动各民族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奋力答好法治答卷


  坚持在依法治理上动真格,有效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全面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在“根”上教。深入推进“八五”普法和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各类法治宣讲8900余场次,发放资料230余万份。


  在“制”上立。调整废止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相适应的政策文件4个,健全市县乡村四级民族事务同步监测和联动响应处置突发应急机制,党员干部主动发声亮剑,稳妥处置涉民族因素的意识形态问题,三年来未发生涉民族因素上访案事件。


  在“网”上治。纵深推进市县乡村四级综治中心建设,创新开展“小小探头连万家、乡村振兴法治行”行动,全市安装探头48.6万个、联网35.1万个,创成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8个、省级77个。


  在“导”上促。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宗教活动场所促文明和谐”活动,创成省级和谐寺观教堂12个,146所专项工作风貌改造全部启动,已完工141所,全市宗教领域总体保持和谐稳定。


  06以“变”为导增质效,“一揽子”推动创建工作因势利导、见行见效,着力答好创新答卷


  坚持在探索创建路径上见成效,守正创新、勇毅前行,推动工作提质增效。


  讲活“扎西会议”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依托扎西干部学院在全国率先打造故事党课品牌,与四川、贵州共享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等红色教育资源,开展“重走长征路”等沉浸式体验教学,涵养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


  挖掘交融历史,深化团结共融。依托昭通各族群众共同演绎的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共融的鲜活历史,讲好“历史文化+民族团结”故事。精心打造豆沙关4A级景区,挖掘袁滋摩崖石刻深刻内涵,向游客讲述“维国家之统,定疆域之界,鉴民族之睦”的重大意义,增强各民族对共同开拓疆域、共同书写历史、共同创造文化、共同培育精神的认同感、自豪感、归属感。


  铸大国重器,育民族精神。积极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助力大国重器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指示,用电站建设展现的中国力量、中国速度和“精益求精、勇攀高峰、无私奉献”的工匠精神,激发各族群众爱国热情、凝聚人民力量、培育民族精神。


  坚持互嵌发展,擦亮交融名片。立足易地扶贫搬迁大市实际,以373个易迁安置点和21个移民安置点为重点,着力构建各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立足昭通劳务输出大市实际,与省外274个地区建立劳务协作长效机制,开创“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的“点对点、一站式”输出昭通模式,推动各民族在全国范围大流动、大融居。同护赤水河、共圆中国梦。


  同护赤水河,共圆中国梦。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建立完善云贵川三省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按照云贵川1:5:4的出资比例和3:4:3的分配比例,清算转移第一轮生态补偿资金1.8亿元,共同推进流域系统性和整体性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云南网记者 蔡侯友 沈迅


  昭通是我美丽的家推荐搜索词:

  

  1.美丽的昭通我的家

  

  2.我的家乡的美景昭通

  

  3.美丽家乡我的家云南

  

本文标题:昭通是我美丽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