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图片高清图片
甘草图片高清图片推荐文章1:甘草,形状图片浅看
甘草图片高清图片推荐文章2:甘草,百药之王,我们叫甘草秧
荒地里,向阳山坡上,似乎越干燥它就越旺盛,喜光、耐旱、耐热又耐寒是它的天性。
它就是百药之王——甘草,多年生的木质草本,我们叫它甘草秧。其实,土里的部分叫甘草,地面的部分叫甘草秧。
一
春生青苗,茎枝直立,高一二尺,茎杆竖棱如刀刻,底根部分木质化,着白毛,生刺毛。在黃蒿林里,在地畔格愣,独树一帜。
二
羽状复叶互生,形如槐叶;叶柄细长,托叶早落;叶长半尺有余,小叶繁多圆润,叶梢钝圆,叶尾浑圆,两面着生短毛。
三
总状花序腋生,花团密集;花萼如钟,亦着短毛,生刺毛;蝶形花冠,发紫发红,色泽浅淡。旗瓣似方实圆,基部有短爪,翼瓣和龙骨瓣有长爪,形态各异,略显笨拙。
荚果犹如黑豆荚,如镰甚或如环弯曲,密生刺毛,棕色,种子如肾多粒。
四
叶不翠花不艳,杆不直腰不硬,枝不长根不旺,几乎是一根筋,拼命地往地里钻。
我不甚喜欢它,但从小就知道它是药材。在那个贫困的年代,男人的甘草女人的山桃,是贴补家用的重要。五黄六月,男人们一背一背地刨,又一捆一捆地拿到街上去卖。
有经验的人能根据位置及枝叶大小,判断甘草的粗细长短,很轻易就能刨一大捆。
格愣上开壕,当地里挖坑,长的三四尺,短的一两尺,粗的如指头,细的如筷子。
红皮黄瓤,浑身竖纹细孔。甘草气微味甜,又叫甜草,甜根草。
其根味甘性平,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
唐代名医甄权说,“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也有“百药之王”的美誉。
网图,侵删。
甘草图片高清图片推荐文章3:每天一味中药-甘草
从前,在一个偏远的山村里有位草药郎中,他总是很热心地为人治病。有一天,郎中外出给一位乡民治病未归,家里却来了许多求医的人。郎中妻子一看这么多人急等着丈夫治病,便暗自琢磨:丈夫替人看病,不就是那些草药嘛,我何不替他包点草药把这些求医的人打发了呢?她忽然想起灶前地上有一大堆草棍,拿起来咬上一口,觉得甘甜怡口。于是,她就把这些小棍子切成小片,用纸一包一包地包好,发给了那些病人。
过了些日子,几个病愈的人特地登门来答谢郎中,说吃了他留下的药,病就好了。草药郎中一听就愣住了,而他的妻子却心中有数,赶忙把他拉到一边,小声对他如此描述了一番,他才恍然大悟。草药郎中又急忙询问那几个人的病情,方知他们分别患了咽喉疼痛、中毒肿胀之病。此后,草药郎中便在治疗咽喉肿痛和中毒肿胀时,均使用这种“干草”。由于该草药味道甘甜,郎中便把它称作“甘草”,并一直沿用至今。
甘草
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
本品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和根茎。
相关名
粉草、生草、节甘草、甘草梢、国老、蜜草、蜜甘、美草、灵草、灵通、主人、大嗷、蕗草、炙草、炙甘草。
图片
教材
产地
甘草主产于内蒙古、甘肃、新疆等省区,以内蒙古伊盟的杭旗一带、巴盟的橙口及甘肃、宁夏的阿拉善旗一带所产的品质最优,西北其他地区、东北、华北亦产,目前已有人工栽培。胀果甘草主产于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地。光果甘草主产于新疆。
采收加工
春、秋两季采挖,以春季产者为佳。切去茎基、幼芽、支根及须根,再切成长段后晒干。
性状鉴别
甘草
根呈圆柱形,长25~100cm,直径0.6~3.5cm。外皮松紧不一。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具显著的纵皱纹、沟纹、皮孔及稀疏的细根痕。质坚实,断面略显纤维性,黄白色,粉性,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常有裂隙,显"菊花心"。根茎呈圆柱形,表面有芽痕,断面中部有髓。气微,味甜而特殊。
胀果甘草
根和根茎木质粗壮,有的分枝,外皮粗糙,多灰棕色或灰褐色。质坚硬,木质纤维多,粉性小。根茎不定芽多而粗大。
光果甘草
根及根茎质地较坚实,有的分枝,外皮不粗糙,多灰棕色,皮孔细而不明显。
饮片甘草片
为类圆形或椭圆形厚片,外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具纵皱纹。切面略显纤维性,黄白色至黄色,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有裂隙,显"菊花心"。质坚实,具粉性。气微,味甜而特殊。
炙甘草
为类圆形或椭圆形厚片,外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微有光泽。切面黄色至深黄色,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略有黏性。具焦香气,味甜。
性味归经
甘,平。归脾、胃、肺、心经。
性能特点
本品味甘性平,主入脾、肺经,兼入胃、心经。既益气补中,又缓急止痛、缓和药性,还祛痰止咳、解毒。蜜炙平而偏温,补气缓急力强;生用平而偏凉,能泻火解毒。
功效
益气补中,祛痰止咳,解毒,缓急止痛,缓和药性。
主治病证
(1)心气虚的心动悸、脉结代。
(2) 脾虚乏力、食少便溏。
(3) 咳嗽气喘。
(4) 疮痈肿毒,食物或药物中毒。
(5) 脘腹或四肢挛急疼痛。
(6) 调和诸药。
配伍
甘草配白芍:甘草味甘,功能补气缓急;白芍酸收,功能养血柔肝。两药相合,缓急止痛力强,治脘腹或四肢拘急疼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 2~10g;或入丸散。泻火解毒宜生用,补气缓急宜炙用。
使用注意
本品味甘,易助湿塞气,故湿盛中满者不宜服。反大戟、甘遂、芫花、海藻,均忌同用。大剂量服用甘草,易引起浮肿,故不宜大量久服。
药理
本品能抗心律失常、抗消化性溃疡、解痉、镇咳祛痰、解毒、保肝、抗炎、抗菌、抗病毒、抗变态反应,并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等。
甘草图片高清图片推荐文章4:小孩子特爱含着的至宝,大人们止咳化痰的药草——甘草
甘草,别名又称国老、甜草,相信大家小时候感冒发烧的时候听家长说起过,依稀记得大人们哄我们喝完中药后,偶尔会给我们甜甜的甘草,我们轻轻地含着,那沁人心脾的甘甜味和平时吃的糖果不太一样,所以我们很快就记住了它甘甘甜甜的味道。
甘草的产地
甘草主要产于东北、华北、西北及山东等地,为什么广东不盛产甘草呢?原来甘草主要生于干燥草原及向阳山坡,而广东气候偏湿润且草原山坡比较少,所以自然地甘草就不爱在广东这里安居乐业啦。
甘草及其药理
甘草属于多年生草本双子叶被子植物,是一种补益中草药,于春秋两季采挖。它的家谱中共有三兄弟:甘草、胀果甘草和光果甘草。大哥甘草的根呈圆柱形,灰棕色,表面可能带红;老二胀果甘草根强茎壮,有的有分枝,外皮粗糙,多灰棕色或灰褐色,质坚硬,木质纤维多;老三光果甘草不红外皮不粗糙,皮孔细皮肤好。
依据药性,甘草可分为两大流派:甘草流和炙甘草流,主要的区别是甘草能解决咳嗽痰多,缓解药物毒性和烈性,而炙甘草则能养胃且治疗心悸和脉动不稳。总的来说,甘草用于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是个比较百搭的和气药草。
甘草的日常药用
讲完甘草的药理后,大家可能更加关心如何把甘草运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饮食当中去。当然甘草稍加加工就可口服,但是与其他药材搭档会比它单打独斗更有疗效哦。比如说,它找到了桂枝这个好朋友,可以组成桂枝甘草汤和炙甘草汤这两种较佳组合。桂枝甘草汤主治发汗过多、手心冒汗;而炙甘草汤则是主治阳气虚弱,心脉失调,干咳无痰,睡不着心里又虚又烦,口干舌燥。也可与党参、白术等药材共同制药,如四君子汤、理中丸等。
最后给大家详细讲讲甘草的用量,这个可是要划重点的哦。大剂量甘草长期服用可是会引起浮肿的,另外每天服用过量甘草,可影响男性的性功能。还有,甘草会导致血压上升和低血钾症,所以有出现性功能衰退、高血压和浮肿的患者要赶紧给自己打个警告,赶紧停止服用甘草。
最后的最后,甘草是我们中医中的一个小小药材,在这里只是简单地科普了下它的产地、药理及用法,详细使用方法还是要去找医生咨询哦。
(文章:2019年安安网校园行作品)
甘草图片高清图片推荐文章5:话说补土|一味既可补虚又可清热的本草——甘草
脾胃好,百病少;好脾胃,食疗养。自然的产物是最适合脾胃的“补品”,草木虫鱼,瓜果菜蔬,无分贵贱,皆可成为有益于脾胃的“本草”。善用生活中唾手可得的材料,活学活用,当自己的“调养师”。
医学指导: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广东省中医院岭南补土学术流派学术带头人 卢传坚 教授
在医圣张仲景的著作《伤寒论》中有这样的记载,“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意思是如果出现咽喉疼痛而且属于中医认为的少阴病的情况时,可以服用甘草水来治疗,可见甘草是一味很好的利咽喉、止疼痛的草药。但甘草的作用远不止这些,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甘草的世界。
细
解
本
草
甘草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甘草味甘,微寒,归心、肺、脾、胃经,在中医院校《中药学》教材中,甘草同人参、黄芪等药同类,均归类于补气药中,可见甘草适用于虚人,以补虚为主,
具体说来,其作用有补心脾气,止咳祛痰平喘,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药性。所谓调和药性,指的是方剂配伍中,如果加入一味甘草,就可以降低某些药物的毒性(偏性),而且甘草味甜,可以加强汤药的口感,所以甘草又有“和事佬”之称。目前药房中甘草分生用、蜜炙两种,生甘草偏于清热解毒,比如咽喉肿痛、口舌生疮都可以;炙甘草性温,偏于补气补虚。
功
效
医用方面,甘草很适合于瘦人服用,尤其是肌肉瘦削无力甚至萎缩,都是应用甘草的指征,这是因为中医学理论有“脾主肌肉”一说,肌肉瘦削等症状均是由于脾虚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导致的,而甘草恰恰是补脾佳药,所以甘草是瘦人诸多药食同源的选择之一。另外对于心悸、心慌的病人,甘草更是汤药中不可缺少的,如治疗“脉结代,心动悸”的炙甘草汤,“脉结代,心动悸”相当于现在的心律失常,其中炙甘草的量用到四两,对于缓解心慌、心悸是有帮助的,当然对于紧张、焦虑或受外界刺激所引起的心悸心慌另当别论,这时就要疏肝解郁了。
中医临证开方时,都很注意甘草的生用与炙用,凡是药方中写“甘草”者,药房均按生甘草抓药,凡药方写“炙甘草”者,当然按炙甘草抓药。当病人脾胃虚弱时,往往要用炙甘草,这是因为甘草用蜜制过,其温补之力增强,甘入脾,脾胃虚弱之人本就喜甜食,炙甘草味甜,一举两得。
市面上也有很多甘草制成的零食,如甘草杏、甘草橄榄、甘草话梅、甘草糖……均取甘草生津补虚的作用。甘者令人中满,故易水肿(眼胞、下肢等)的人群不适宜服用甘草。
活
用
甘麦大枣馒头
这里介绍一款零食,味道尚可。主要治疗神志方面的疾病——甘麦大枣馒头,甘麦大枣馒头对于一些无故悲伤、动辄哭泣或精神压力大的女性有效,她们往往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烦躁、紧张又莫名悲伤,这时,不妨试试甘麦大枣馒头。
材料:大枣100g,生甘草50g,面粉500-1000g。
做法:生甘草煮水去渣,和面,大枣100g做枣泥,掺入面中,揉至表面光滑。盖布发酵,发酵后揉匀排掉气体,制成圆形面坯。蒸好后即可食用。
点击“阅读原文”,浏览补土论坛,还可获取更多资讯哦~
专家介绍
卢 传 坚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医大师禤国维教授弟子,全国首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国家级人才培养对象,广东省中医院岭南补土学术流派学术带头人,银屑病临床与基础研究创新团队负责人。现任广东省中医院、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免疫学分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药免疫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银屑病专委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皮肤性病分会银屑病学组副组长,广东省中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标准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标准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组织生物样本库分会中医药学组组长等职务。
主持并完成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多项;主编出版专著20部(英文专著6部);以第一及通讯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SCI收录60多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和软件著作权共9项,国家中药新药临床批件1项,中药新药研发成功转让2项,获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共12项。曾荣获“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全国首届杰出女中医师"、“中国女医师协会五洲女子科技奖”、“南粤巾帼创新十杰”、“广东省三八红旗手标兵”等称号。
供稿:广东省中医院岭南补土流派
图片源自网络
编辑:查冠琳 责编:宋莉萍
甘草图片高清图片推荐搜索词:
1.中药甘草图片高清图片
2.甘草图片高清图片大全
3.甘草图片高清图片 植物
本文标题:甘草图片高清图片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