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时间长短排序推荐文章1:中国各个朝代统治时间

  夏朝约公元前2070 - 约公元前1600年,统治约471年。


  商朝约公元前1600 - 公元前1046年,约550多年。


  周朝分西周和东周。西周是公元前1046 - 公元前771年,共270多年;东周公元前770 - 公元前256年,约514年。


  秦朝公元前221 - 公元前207年,15年。


  汉朝分西汉和东汉。西汉公元前202 - 公元25年,共227年;东汉公元25 - 220年,195年。


  三国时期,魏220 - 265年,45年;蜀221 - 263年,42年;吴222 - 280年,58年。


  晋朝分西晋和东晋。西晋265 - 317年,52年;东晋317 - 420年,103年。


  南北朝时期情况比较复杂,南朝宋420 - 479年,59年;齐479 - 502年,23年;梁502 - 557年,55年;陈557 - 589年,32年。北朝北魏386 - 534年,148年;东魏534 - 550年,16年;西魏535 - 556年,21年;北齐550 - 577年,27年;北周557 - 581年,24年。


  隋朝581 - 618年,37年。


  唐朝618 - 907年,289年。


  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后梁907 - 923年,16年;后唐923 - 936年,13年;后晋936 - 947年,11年;后汉947 - 950年,3年;后周951 - 960年,9年。十国时间跨度从902 - 979年,各政权统治时间长短不一。


  宋朝分北宋和南宋。北宋960 - 1127年,167年;南宋1127 - 1279年,152年。


  辽朝907 - 1125年,218年。


  金朝1115 - 1234年,119年。


  元朝1271 - 1368年,97年。


  明朝1368 - 1644年,276年。


  清朝1644 - 1911年,267年。


  朝代时间长短排序推荐文章2:中国朝代顺序表,中国历史朝代歌,中国有多少个朝代?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经历了无数朝代的更替,这些中国历史朝代你都记得住吗?用朝代歌的方式方便记忆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名称。本专题整理了各个版本的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顺口溜完整版,把这个背熟后,妈妈就再也不用担心你记不信了。导读(目录)展开↓中国历史朝代顺序


  图:中国朝代顺序表,中国历史纪年表


  :三皇五帝、夏、商、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汉(西汉、东汉)、三国时期(魏、蜀、吴)、晋(西晋、东晋)、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隋、唐、五代(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十国(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宋(北宋、南宋)、辽、西夏、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朝代歌(朝代歌诀)


  朝代歌第一种:大陆人教版小学历史教材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朝代歌第二种:香港版本第一首


  炎黄虞夏商,周到战国亡,秦朝并六国,嬴政称始皇。楚汉鸿沟界,最后属刘邦,西汉孕新莽,东汉迁洛阳。末年黄巾出,三国各称王,西晋变东晋,迁都到建康,拓跋入中原,国分南北方,北朝十六国,南朝宋齐梁,南陈被隋灭,杨广输李唐,大唐曾改周,武后则天皇,残皇有五代,伶官舞后庄,华歆分十国,北宋火南唐,金国俘二帝,南宋到苏杭,蒙主称大汗,最后被明亡,明到崇帧帝,大顺立闯王,金田太平国,时适清道光,九传至光绪,维新有康梁,换位至宣统,民国废末皇。


  朝代歌第三种:大陆苏教版历史教材、香港版第二首


  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朝代歌第四种:香港版本第三首


  夏后殷商西东周,春秋战国秦皇收。西汉东汉魏蜀吴,西晋东晋兼五胡。匈奴羯氏羌慕容,拓跋代北后称雄。宋齐梁陈是南朝,北魏齐周称北朝。北周灭齐传於隋,隋又灭陈再统一。隋灭唐兴称富强,五代十国各称王。契丹兴起在北方,建号为辽入汴梁。五代梁唐晋汉周,宋朝建国陈桥头。女真建金先灭辽,打破汴京北宋消。南宋偏安在江南,蒙古兴起国号元。灭金灭宋归一统,元朝统治九十年。明代共传十六君,满洲初起号后金。后金国号改为清,入关称帝都北京。人民觉悟革命起,清帝退位民国立。


  朝代歌第五种


  盘古开天神话传, 三皇五帝数千年。炎帝黄帝华夏祖, 尧舜禹王位让贤。夏商西周奴隶制, 东周列国变封建。秦汉统一开疆域, 三国纷争起战乱。西晋东晋南北朝, 隋唐疆域又扩展。五代十国闹割据, 宋辽夏金归大元。明朝船队下西洋, 清朝锁国被破关。民国内战加外战, 人民共和开新篇。


  朝代歌第六种:香港中学生常用简易版本


  黄虞夏商周,春秋战国秦,两汉三国晋,晋后南北分,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及民。


  朝代歌第七种


  三皇五帝夏商周,归秦及汉三国谋。晋终南北隋唐继,五代宋元明清华。


  朝代歌第八种:模仿周杰伦《菊花台》


  你的课堂,历史中流淌;夏商的事悠悠,开来继往。周朝太长,一分成了双;春秋在竹简上,战国忙打仗。秦灭六国,长城曾辉煌;就因为那暴政,二世而亡。汉在远方,西元前后伤;随风飘散,新的模样。(新:王莽新朝)三国残,两晋殇,胡人模样已泛黄;北方人断肠,天苍苍,野茫茫。吴晋偏,宋齐梁,陈的江山被剪断;六朝胭脂粉,在何处成双。隋朝太短,唐落了灿烂,凋谢的丝道上,五代不堪。宋朝渡江,南北拆两半,怕辽金上了岸,江山在摇晃。元的江山,马蹄声狂乱;明朝的戎装,呼啸沧桑。清军入关,天朝轻声叹;一声巨响,如此难堪。历史书,满是殇,你的容颜已泛黄;读书人断肠,伤心事,静静淌。北风乱,夜未央,二十五史剪不断;徒留我孤单,落下泪两行。


  朝代歌第九种


  夏商西周继,春秋战国承。秦后西东汉,三国西东晋。两晋南北朝,隋唐大一统。五代和十国,宋辽与夏金。元明清三代,中国疆土定。


  中国历史朝代名由来


  中国历史悠久,朝代更零星纷繁。每朝的创建者要首手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确立国号(朝代名称),简称朝名。国号就是一个国家的称号。《史记·五帝本纪》:“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


  宋代及宋代以前,大小国家的国号都是依照地望取的。春秋国家诸如晋、宋、汉、周、赵、魏、楚、吴等等这些明星国号,在后代也经常反复出现,就是因为后代建国或者起兵或者领袖的封地,都在这些古老的区域内。


  李氏在太原任职起兵,故国号为唐。赵匡胤在开封黄袍加身,国号为宋。刘邦被项羽封为是汉王,统一后国号为汉。司马家世居晋地,国号为晋。隋朝开国主杨坚承袭父亲爵号称“随国公”,即以隋(因随字中有“走”,故而去掉走字,造字隋)为国号。即使是南北朝时期胡人建立的政权,国号也严格依据地望,如北凉、南燕、前秦、后赵等等。其中有一个例外,是西汉末期王莽建立的“新”朝,有革故鼎新之意,赋予了王莽新政的含义。


  其实,在宋代之前,胡汉建国大都在禹贡九州的体系下活动,建国者都能找到各自对应的地望。而随着中国的扩大,地望已经不能涵盖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国家了。比如,禹贡九州并没有包括东北和蒙古地区,所以从东北起家的胡人也很难按照地望来取国号。从辽开始,金元等从东北亚起家的胡人取消了以地望立国号的传统,而赋予国号以意义。辽在契丹语中是铁的意思,金能胜铁,故女真取国号为金。所谓“大哉乾元”,元是初始的意思,故蒙古取名为元。明虽然是汉人建立的政权,然而也不准备恢复古制,据说国号取自明教。清则是金的变体。


  综上,国号的取法,辽以前是依据地望,辽以后是赋予国号以意义,还是挺有规律的。


  武则天国号为周,因为出身本不显,为了表明自己其实出身显赫,就开始想给自己找个出身很高的祖宗,最后找到了周平王小儿子,因为他出生时手心纹路呈武字,后人就以武为氏,表明武氏出于姬姓。与此同时,也给自己母族杨氏强行附会了姬姓。所以给自己父亲从应国公加封为周国公。唐人认为,唐以前的盛世只有周和汉,而周又比汉更为称赞。《对词摽文苑科策》里言,周用王道教化一而人从,汉杂霸道,刑政严而俗伪。所以武则天在建立周朝之前,就用周礼进行改革。


  朝代的名称是由什么决定呢?大致有五个来由:由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而来,来自创建者原有卦号、爵位;源于创建者原始所在或政权统治的区域;源于宗族关系;寓意吉祥。


  具体的国号及其由来:


  夏:据传禹曾受封于夏伯,因用以称其政权为“夏”。另据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禹的儿子启西迁大夏(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后,才称“夏”。


  商:相传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于商,以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名。后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后,又以“殷”或“殷商”并称。


  周: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时,迁居于周原(今陕西岐山)。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后来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因在镐的东方,就有“西周”和“东周”的称号。


  秦:据《史记》记载,本为古部落,其首领非子为周孝王养马有成绩,被周孝王赐姓为“嬴”,并赐给了一小块土地(今甘肃天水县,另说是陇西谷名)。后来襄又救周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皇统一六国,始建秦国。


  汉:项羽封刘邦为汉王,其封地在汉中。后刘邦击败项羽,统一中国,国号称“汉”。汉朝前期都长安,后期都洛阳,故从都城上有“西汉”和“东汉”,从时间上有“前汉”和“后汉”之分。


  新:王莽所创的朝代 国号“新”的含义:新的本义是改旧、更新。西汉后期在天人感应的五德终始学说支配下,社会政治涌动着一种新德代替旧德的思潮,在这样的背景下,王莽以新德的代言人自居,“革汉而立新、废刘而兴王”,并最终完成“再受命”的代汉过程。汉为火德,为赤帝,王莽为土德,自称是“托于皇初祖考黄帝之后”,依照五行相生之理,土德代火德,意在赤帝传黄帝,天命授之。


  魏:汉献帝曾封曹操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汉后便称“魏”。以皇室姓曹,历史上又称“曹魏”。曹操谥号魏武帝。


  蜀:刘备以四川为活动地区,蜀指四川,其政权帮称“蜀”。历史上也称“蜀汉”。汉指东汉的继续。


  吴:孙权活动于长江下游一带,历史上曾建吴国,曹魏曾封孙权为“吴王”,故史称“孙吴”;又以地位在东,也称“东吴”。


  晋:司马昭逼魏帝封他为“晋公”,灭蜀后进爵为晋王。后来他的儿子司马炎继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为皇帝,国号“晋”。


  隋: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隋文帝后袭用此封爵,称为“随朝”。他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为“隋”。


  唐: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封为“唐国公”,爵位传至李渊。太原起兵后,李渊称“唐王”,后废杨侑建唐朝。


  辽:辽原称“契丹”,契丹是族名,改“辽”是因居于辽河上游之故。


  宋:后周恭帝继位后,命赵匡胤为归德节度史,归德军驻宋州(今河南商丘),赵匡胤为宋州节度使。故陈桥兵变后,发迹在宋州,国号曰“宋”。


  西夏:拓拔思恭占据夏州(今陕西横山县),建国时以夏州得名,称“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称“西夏”。


  金:金都城上京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位于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相传其水产金,女真语“金”为“按出虎”。


  元:据《元史》记载:“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是取《易经》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认为与蒙古人的风俗与图腾有关,有的认为与佛教有关。


  明:朱元璋是元末起义军之一,是继承郭子兴而发展起来的,郭子兴属于白莲教组织。白莲教宣称“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将要到来”,借以鼓舞人民反对黑暗的元朝统治。所以又称“光明教”。白莲教的首领韩山童称“明王”(他的儿子韩林儿称“小明王”),都体现其教义宗旨。朱元璋不仅曾经信仰白莲教,而且承认自己是白莲教起义军的一支(他曾为小明王左副元帅)。朱元璋取得政权后,国号称“明”。


  清:满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时建立金国。明末女真势力复强,重建金国(后金)。后金为了向外扩展,割断了同明朝的臣属关系,清太宗皇太极把“女真”改为“满州”,把“金”改为“清”。在宋时女真人受制于契丹人,他代针对“辽”字在契丹语中是 “铁”的意思,因此命名“金”,表示比铁更坚强有力,可以压倒“辽”。“金”改“清”的原因,史学家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是皇太极要避免引起尖锐的矛盾。


  中国历史概述


  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有将近4000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


  发现于云南元谋的猿人化石表明,距今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是中国境内已知最早的原始人类。距今近60万年前居住在北京周口店一带的“北京人”,能直立行走,能制造、使用简单的工具,并知道了用火。距今一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遍布中国各地。在距今六七千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和西安半坡遗址,发现了人工栽培的稻谷和粟粒及农耕工具。


  最古老的王朝夏朝开始于公元前2070年。夏王朝的中心地区,在今河南省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其势力和影响已达到黄河南北,并开始进入奴隶社会。继夏而兴起的商、西周进一步发展了奴隶制度。之后是王室势力衰微,诸侯争霸的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被认为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阶段。


  大约在5000年前,中国人已知道了冶炼铜的技术。3000多年前的商代,开始使用铁器;在制陶方面,有了白陶和彩陶;丝织生产也相当发达,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提花丝织技术。到了春秋时期,制钢技术已经出现。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空前活跃,涌现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著名的哲学家老子、孔子、孟子和军事学家孙武等人物。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结束了长达250多年诸侯纷争的战国时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秦。秦始皇统一了文字,统一了度量衡,统一了货币,建立了郡县制度。由他奠定的封建国家框架在以后的2000多年中一直被人们延用着。他在十几年的时间里组织30多万人在中国北部修建了绵延5000公里的长城,并生前就开始修筑庞大的坟墓。1974年发现的、守护秦始皇陵的秦兵马俑震惊了世界。8000个如真人大小的陶俑、陶马和战车栩栩如生,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公元前206年,刘邦建立了强大的汉王朝。汉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极大发展,人口达到5000万。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公元前140—前87年)是汉王朝最为强盛的时期,他使中央政权实际控制的地方从中原扩展到了西域(今新疆及中亚一带)。他派使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开了从长安(今陕西西安)经新疆、中亚直抵地中海东岸的道路,被称为“丝绸之路”,中国绚丽的丝织品经此源源西运。随着东西交往的密切,佛教也于公元一世纪时传入中国。公元105年,官员蔡伦总结了民间造纸的经验,发明了造纸术,使人类的书写材料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汉之后,经历了三国、晋、南北朝、隋等朝代,李渊于公元618年建立了唐朝。李渊的儿子唐太宗李世民(626—649年在位)实行一系列开明的政策,把中国封建时期的繁荣昌盛推向了顶峰:有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纺织、染色、陶瓷、冶炼、造船等技术也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全国水陆交通纵横交错。七世纪六十年代,中国的力量不仅在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伊犁河流域牢牢扎根,甚至扩展到中亚的许多城邦。中国与日本、朝鲜、印度、波斯、阿拉伯等许多国家建立了广泛的经济和文化联系。


  唐亡后,经历了五代十国战乱频繁的时期。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建立了宋朝(960—1279年)。宋朝曾先后有北宋、南宋,南宋时政权南迁,将北方先进的经济、文化推广到南方,促进了该区域的经济开发。宋代天文、科技以及印刷术均居世界前列,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堪称人类印刷史上的一大革命。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其孙子忽必烈1271年入主中原,建立元朝(1271—1368年),定都大都(今北京)。忽必烈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多政权并立的局面,实现了包括新疆、西藏及云南地区在内的全国大统一。造纸、印刷术、指南针、火药是中国古代科技的“四大发明”,至宋元时期相继传入世界各地,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建立了明朝(1368—1644年)。其子朱棣(1360—1424年)即位后,开始大规模营建北京城池和宫殿,并于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1405年至1433年,他派太监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进行了七次规模巨大的海上远航,途经东南亚各国、印度洋、波斯湾、马尔代夫群岛,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的索马里和肯尼亚,是哥伦布时代以前世界上规模最大、航程最远的海上探险。


  明朝后期,中国东北部的满族人迅速崛起,于1644年建立清朝(1644—1911年),定都北京。清朝最著名的皇帝康熙(1661—1722年在位)统一了台湾,遏止了沙俄的入侵。他还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制定了由中央政府最终决定西藏地方领袖的一整套规章制度。在其统治下,中国疆土面积超过1100万平方公里。


  十九世纪初,清王朝迅速衰败。英国在这一时期向中国大量输入鸦片,清政府力图查禁鸦片。英国为保护鸦片贸易,于1840年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清政府最后同英国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鸦片战争之后,英、美、法、俄、日等国家不断强迫清政府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自此,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200多年的统治,同时也结束了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制。袁世凯曾经改国号为“中华帝国”,总共做了83天皇帝,很快死于民众的唾骂,从此中国不再有皇帝了,但是无形的帝王思想却存在民众心中。


  中国历史朝代年表


  图:中国历史年表(点击↑图放大)


  原始社会


  约170万年前 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约80万年前 蓝田人生活在陕西蓝田一带


  约20——70万年前 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18000年前 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约5000——7000年前 河姆渡 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4000——5000年前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父系氏族公社


  约4000多年前 传说中的炎帝 黄帝 尧 舜 禹时期


  奴隶社会


  夏(约公元前21世纪到约公元前16世纪)


  约公元前21世纪 禹传子启 夏朝建立


  商(约公元前16世纪到约公元前11世纪)


  约公元前16世纪 商汤灭夏 商朝建立


  约公元前14世纪 商王盘庚迁都殷


  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


  约公元前11世纪 周武王灭商 西周开始


  公元前841年 国人暴动 共和元年


  中国历史开始有明确纪年


  公元前771年 犬戎攻入镐京 西周结束


  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迁都洛邑 东周开始


  中国历史朝代年表


  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 商鞅开始变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 秦统一 秦始皇确立郡县制 统一货币 度量衡和文字


  公元前209年 陈胜 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 巨鹿之战


  公元前206年 刘邦攻入咸阳 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楚汉之争


  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 西汉建立 公元前138年


  119年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 王莽夺取西汉政权 改国号新


  17、18年 绿林赤眉起义爆发


  东汉(25年到220年)


  25年 东汉建立


  73年 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 蔡伦改进造纸术


  184年 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200年 官渡之战


  208年 赤壁之战


  三国(220年到280年)


  220年 魏国建立


  221年 蜀国建立


  222年 吴国建立


  263年 魏灭蜀


  265年 西晋建立 魏亡


  西晋(265年到316年)


  280年 西晋灭吴


  316年 匈奴兵攻占长安 西晋结束


  东晋(317年到420年)


  317年东晋建立


  383年 淝水之战


  南北朝(420年到589年)


  420年 南朝宋建立 南朝的开始


  439年 北魏统一北方


  485年 北魏实行均田制


  494年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534年 北魏分裂东西


  577年 北周灭北齐,北方统一隋(581年到618年)


  581年 隋朝建立,继承北周 北朝结束


  589年 隋统一南北方 南朝结束


  605年 开始开通大运河


  611年 隋末农民战争开始 山东长白山农民起义 唐(618年到907年)


  618年 唐朝建立 隋朝灭亡


  627年——649年 贞观之治


  7世纪前期 松赞干布统一吐蕃


  8世纪前期 粟末秣褐建立的政权 以渤海为号 同一时期 南诏首领皮罗阁合并六诏为南诏


  8世纪中期 骨力裴罗统一回纥


  713年——741年 开元盛世


  755年——763年 安史之乱


  780年 实行两税法


  875年——884年 唐末农民战争


  五代(907年到960年)


  907年 后梁建立 唐亡 五代开始


  916年 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


  北宋(960年到1127年)


  960年 北宋建立


  979年 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1005年 宋 辽澶渊之盟


  1038年 元昊建立西夏


  11世纪中期 毕晟发明活字印刷术


  1069年 王安石变法


  1115年 完颜阿骨打建立金


  1125年 金灭辽


  南宋(1127年到1276年)


  1127年 金灭北宋 南宋开始


  1140年 宋 金郾城大战


  1206年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


  1227年 蒙古灭西夏


  1234年 蒙古灭金


  元(1271年到1368年)


  1271年 忽必烈定国号元


  1276年 元灭南宋


  1351年 刘福通等领导红巾军大起义


  明(1368年到1644年)


  1368年 明朝建立 盟军攻占大都 元亡 明初 开始修建明长城


  1405年——1433年 郑和七次“下西洋”


  1421年 明成祖迁都北京


  明朝中后期 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开始出现


  16世纪中期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


  1581年 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


  1616年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1628年 明末农民战争爆发


  1636年 后金改国号为清


  1644年 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 农民军攻占北京


  明亡 清(鸦片战争以前)(1644年到1840年)


  1644年 清军入关


  1662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4年 清朝设置台湾府


  1685-1686年 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1689年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1696年 昭莫多战役


  1727年 清朝设置驻藏大臣


  18世纪中期 维吾尔贵族大和卓、小和卓发动叛乱


  1771年 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


  1912年 清帝退位


  朝代时间长短排序推荐文章3:中华上下5000年历朝历代统治年限一览表

  中华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其历朝历代的统治年限,你都知道多少?现在为你整理出中华历朝历代统治年限一览表,希望对你有所了解和帮助。


  夏朝:470年;


  商朝:554年;


  西周:275年;


  东周:517年;


  春秋:294年;


  战国:254年;


  秦朝:14年;


  西楚:5年;


  汉朝:423年;


  三国:60年;


  西晋:51年;


  东晋:153年;


  南朝:169年;


  北朝:191年;


  隋朝:38年;


  唐朝:289年;


  宋朝:319年;


  元朝:98年;


  明朝:277年;


  清朝:276年。


  没想到吧,一统天下的大秦王朝,结果只有短短的14年的历史,在烟波浩渺的历史长河中,只能算是一瞬,但是留给每一位中华后人,确实记忆犹新。


  难怪汉朝被后人称之为大汉王朝,毕竟统治了423年。


  唐朝,被后人称之为大唐盛世,统治年限为289年。


  宋朝,明朝,清朝的统治年限都十分漫长的历史。


  欢迎点赞,评论,收藏,转发。


  朝代时间长短排序推荐文章4:特级历史老师梳理古今中外时间对照表,系统详细,方便记忆查询

  特级历史老师用了2个月时间归纳整理的古今中外时间对照表,包括古、今、中、外的时间单位、计时方法以及之间的各种换算方法,体统、详细、全面,方便、查询、记忆!不敢说最全,但是,可以说比一般的对照表要全面的多,只要看完这篇文章,就知道是不是系统全面了?


  先提示一下,这篇文章有点长,耐心看完不后悔。


  九个字总结:“系统”、“全面”、“看完不后悔”。


  这些与时间有关的常识,适用于小学、初中生、高中生的平常考试,也适用于中考、高考、考研,国考等,参加工作后,平时写文案、写文章等都能用上,用途广泛。是一份难得的好资料,感兴趣的可以保存备用。


  平时在翻看、查阅古书时,由于记不清楚古代时间、各种时辰、五更、甲子、三元九运等名称、以及古代常用时间计法和现代的时间对应关系,阅读和研究时带来很多麻烦。为了个人方便,利用2个月时间,查找有关历史资料,归纳梳理编辑了这些《古今中外时间对照表》,再遇到时间方面的问题就可以一一对照解决,很简单,很轻松,一目了然。现在已经加快了我的阅读和研究的速度,感觉效果不错,实用很方便,今天分享给朋友们,了解古今中外时间单位,了解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了解古代时间与现在时间是如何对应的。


  一、现在时间单位概念和之间的换算关系


  1、长于年


  (1)银河年(GY),也称为宇宙年,是太阳系在轨道上绕着银河系中心公转一周的时间,估计在2.25亿至2.5亿“地球年”之间 。


  (2)千年,是跨越一千年的时间跨度。在阳历中,如果一个年份可以被1000整除就被称为千年(或者那个年份之后的一年),如2000年或2001年都可被认为是新千年。在2000年全球庆祝新千年到来时,就发生了有关到底2000年还是2001年才是新千年开始的争论。一派观点认为,由于阳历历法从公元1年开始算起,因此公元1年至1000年是第一个千年,而第二个千年开始于1001年,这样推算下去,2001年才是新千年的开始。


  (3)世纪,一个世纪是一百年,通常是指连续的一百年。当用来计算日子时,世纪通常从可以被100整除的年代或此后一年开始,例如2000年或2001年。这种奇数的纪年法来自于耶稣纪元后,其中的1年通常表示“吾主之年”(year of our lord),因此第一世纪从公元1年到公元100年,而20世纪则从公元1901年到公元2000年,因此2001年是21世纪的第一年。不过,有人将公元1世纪定为99年,而以后的世纪则为100年,如果按照这种定义的话,2000年则为21世纪的第一年。


  (4)年代,我们把一个世纪分为10个单位,1个单位10年,每10年叫做1个年代。同时年代也常适用于用公元纪年。一个世纪为100年,依次按每10年为一个历史时期进行划分为10个年代,依次分别叫做10年代,20年代,30年代......90年代,100年代。


  2、年,是与地球在轨道上绕太阳公转有关事件再现之间的时间单位。


  一般而言,年的长度取为太阳在天球上沿黄道从某一定标点再回到同一定标点所经历的时间间隔。由于所选取的定标点不同,年的定义也不同,通常有:近点年=365.25964日


  恒星年=365.256363004个平太阳日(≈365日6时9分10秒)


  回归年(贝塞尔年)=365.242199174日(≈365日5小时48分45.5秒)


  交点年=346.62003日(346日14小时52分52.9秒)


  1984年起,天文学上采用儒略年(不可和历法上的儒略历相混淆)作为统一的年的时间单位,规定为365.2425日,与回归年相比每3000年误差1日。


  现代公历里,平年一年为365天(包含52周1天),闰年一年为366天(包含52周2天)。


  (1)贝塞耳年


  恒星年是以天球上固定的点(如遥远的恒星)为参照物的运动周期,用于天文而不是历法。


  (2)回归年


  回归年是太阳中心在黄道上连续两次经过春分点(或秋分点、冬至点和夏至点)的时间间隔,即太阳连续两次直射于北回归线(或南回归线)的时间间隔。因此,回归年又称“季节年”。回归年稍短于恒星年,其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应用于日食,月食的推算。


  (3)近点年


  地球绕日运转的轨道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地球中心连续两次经过轨道上的近日点(或远日点)的时间间隔,是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周期。这是近点年的定义。由于近日点和远日点的前移(每年东移11秒)其长度为:T=365.25964日比恒星年长0.00328日,近点年也是日地距离变化的周期,又是整个地球接受太阳辐射能数值发生变化的周期,不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


  (4)交点年


  交点年是太阳沿黄道连续两次经过同一黄白交点所需的时间,其长度为346.6200日。由于黄白交点每年西移20°,因此,交点年相应地比恒星年短。约短20日。交点年又称食年,因同日食,月食的成因有关,故名。


  3、季度


  人们俗称的“季度”,就是把一年平均分成四份,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一年可以分为四个季度,每个季度历时3个月。第一季度:1月-3月;第二季度:4月-6月;第三季度:7月-9月;第四季度:10月-12月。


  4、月


  月球是历法中的一个时间单位,照理说,他的长度应该与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自然轨道周期相当,但传统上都是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作为一个月的长度,也就是一个月(太阴月)的长度是会合月(朔望月),大约是29.53日。对出土文物符木的研究推断,在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人类就已经会依据月相来计算日子。迄今,会合月仍是许多历法的基石。一年分为12个月;中国农历一年也为12个月,农历的闰年为13个月,多出的一个月称为闰月。


  5、旬


  旬 ,本义是十日。旬的概念从夏朝开始已经存在,在甲骨文中就有旬字。中国古代天干纪日,每十日周而复始,称一旬。因此专门用一个“旬”字来表示这个时间概念。中国人仍然使用旬来表示十天这个时间。一月可以分为三旬,分别为上旬、中旬和下旬。同时旬也可以作为十岁讲。如:八旬老者等。


  6、周


  星期,又作周或礼拜,是古巴比伦人创造的一个时间单位,一个星期为七天。


  星期的起源应该是连系著月亮的周期,因为七天大约是月亮一周的四分之一。


  后来犹太人把它传到古埃及,又由古埃及传到罗马,公元3世纪以后,就广泛地传播到欧洲各国。明朝末年,它也随基督教传入了中国,因而称为礼拜。


  一星期的七天是从拉丁语直接转变过来的,拉丁语中星期日为“太阳日”,星期一为“月亮日”,星期二为“火星日”,星期三为“水星日”,星期四为“木星日”,星期五为“金星日”,


  星期六为“土星日”;法语直接采用拉丁语的名称,只是将星期日改为“主的日”;因为五颗行星的名称都是古罗马神话中的神的名字。英语将其中几个换成古日尔曼人神话中的神,如星期二变为日尔曼战神“提尔”的日子,星期五变为日尔曼女神“弗丽嘉”的日子,星期三变为日尔曼神“奥丁”的日子、同样地星期四也是日尔曼神“索尔”的名字;俄语和斯拉夫语言中,已变成“第一”、“第二”日……。


  在中国,可能是在8世纪时透过明教的传入,使中国有了新的观念,并以“七曜”来分别命名。日曜日是星期天,月曜日是星期一,火曜日是星期二,水曜日是星期三,木曜日是星期四,金曜日是星期五,土曜日是星期六。中国在民国成立后改称星期,其中的“星”字便是指这七曜,但在日本、韩国和朝鲜仍沿用此名字。


  中文世界教会常以“礼拜一”、“礼拜二”、…称呼星期诸日。受其影响,一般民众也这么用,亦将“礼拜”一词等于“周”。如“下周”等于“下礼拜”。


  广东话(广州话)、吴语和闽南话口语也以“礼拜一”、“礼拜二”…方式称呼星期,星期日则称为“礼拜日”,简称“礼拜”。闽南话口语并未使用如“拜一”的简称。


  7、候


  古代把五天称为“一候”;


  现在气象学上仍沿用:~温(每五天的平均温度);


  全年有二十四节气,七十二侯。


  8、日


  日是计量行星自转一周的时间单位。口语中常俗称天。


  一个太阳日约等于24小时;


  一个恒星日等于23小时56分4.09894秒;


  (1)太阳日


  太阳日有两个概念,其一是民俗学的概念,说的是太阳的生日。为农历六月十九,黄历上有记载。其二是指中国古代“七曜”中的“日曜日”,与西方的星期日暗合。在天文学中太阳日的指的是:地球同一经线相临两次面向太阳所用的时间。


  (2)恒星日


  连接一个地方正南正北两点所得的直线为子午线,子午线和铅垂线所决定的平面是正南正北方向的子午面。某地天文子午面两次对向同一恒星的时间间隔叫做恒星日,恒星日是以恒星为参考的地球自转周期。


  在天文学上,定义恒星日的不是具体的恒星,而是黄道对于天赤道的升交点,即白羊宫第一点,就是北半球的春分点。但是春分点在不断的西移(岁差),所以天文学上的恒星日与太阳日还是有区别的。


  恒星日短于太阳日。


  9、小时


  小时是一个时间单位。小时不是时间的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时间的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是秒),而是与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相协调的辅助时间单位。除闰秒外,一小时一般等于3600秒,或者60分钟,或者1/24天。在英文或数学中常用“h"表示。


  10、分


  分又称作分钟,是时间的量度单位。分的英语是minute,原意是“微小”的意思,也表示min。刻=15分钟、字=5分钟(闽南广东地区用法)。


  11、秒


  秒是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符号是s。有时也会借用英文缩写标示为sec.。


  国际单位制词头经常与秒结合以做更细微的划分,例如ms(毫秒,千分之一秒)、us(微秒,百万分之一秒)和ns(纳秒,十亿分之一秒)。虽然国际单位制词头虽然也可以用于扩增时间,例如ks(千秒)、Ms(百万秒)和Gs(十亿秒),但实际上很少这样子使用,大家都还是习惯用60进制的分、时和24进制的日做为秒的扩充。


  12、短于秒


  (1)分秒(decisecond),是比秒小而且比厘秒大的单位,是一秒的十分之一(0.1秒),简称ds。


  (2)厘秒(centisecond),是比分秒小而且比毫秒大的单位,是一秒的百分之一(0.01秒),简称cs。


  (3)毫秒(millisecond),是一种较为微小的时间单位,是一秒的千分之一(0.001秒),简称ms。典型照相机的最短曝光时间为一毫秒。一只家蝇每三毫秒扇一次翅膀;蚊子二十毫秒振翅一次;蜜蜂则每五毫秒扇一次。由于月亮绕地球的轨道逐渐变宽,它绕一圈所需的时间每年长两毫秒。在计算机科学中,10毫秒的间隔称为一个jiffy。


  (4)微秒(microsecond),即百万分之一秒(10的负6次秒),简称μs。光在这个时间里可以传播300米,大约是3个足球场的长度,但是海平面上的声波只能传播1/3毫米。高速的商业频闪仪闪烁一次大约持续1微秒。一筒炸药在它的引信烧完之后大约24微秒开始爆炸。


  (5)纳秒(nanosecond),即一秒的10亿分之一(10的负9次秒),简称ns,又名“毫微秒”,常用作内存读写速度的单位。光在真空中一纳秒仅传播30厘米(不足一个步长)。个人电脑的微处理器执行一道指令(如将两数相加)约需2至4纳秒。另一种罕见的亚原子粒子K介子的存在时间为12纳秒。


  (6)皮秒(picosecond,)即纳秒的千分之一(10的负12次方秒),简称ps,又名“微微秒”,最快晶体管的运行以皮秒计。一种高能加速器产生的罕见亚原子粒子b夸克在衰变之前可存在1皮秒。室温下水分子间氢键的平均存在时间是3皮秒。


  (7)飞秒(femtosecond),也叫毫微微秒,即10的负15次秒,简称fs。是标衡时间长短的一种计量单位。1飞秒只有1秒的一千万亿分之一,即1e?15秒或0.001皮秒(1皮秒是,1e?12秒)。即使是每秒飞行30万千米的光速,在一飞秒内,也只能走0.3微米,不到一根头发丝的百分之一。可见光的振荡周期为1.30到2.57飞秒。一个分子里的一个原子完成一次典型振动需要10到100飞秒。完成快速化学反应通常需要数百飞秒。光与视网膜上色素的相互作用(产生视觉的过程)约需200飞秒。


  (8)阿秒(attosecond),又名阿托秒、渺秒和微微微秒,相当于10的负18次秒,简称as。是可测量的最短时间,中性π介子的寿命。如果宇宙的年龄几百亿年,那么10的负18次相当于其中的1秒。科学家是用阿秒来对瞬时事件进行计时的。 研究人员已经用稳定的高速激光产生了仅持续250阿秒的光脉冲。


  (9)仄秒(zeptosecond),即10的负21次秒,简称zs。


  (10)瞬间(jiffy),物理学上约是10的负24次秒的3倍。(3e?24秒)


  (11)幺秒(yoctosecond),即10的负24次秒,简称ys。0.3ys是W及Z玻色子的寿命,23ys是氢的同位素的半衰期。


  平时常用的时间单位名词


  一刹那 1秒


  一弹指 10秒


  一柱香 5分钟


  一盏茶 10分钟


  一刻钟 15分钟


  一小时 60分钟


  一时辰 120分钟(2个小时)


  时间差求法:


  北京时间,准确地说是指在东经120度所在地区的当地时间,由于北京大约在东经117度左右,故此北京时间12:12才是标准的北京当地时间的12点正。而或东或西的不同地区就要根据当地所在区域内的东经度数推算。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一周(360度),需24小时,每4分钟1度(1度距离相差4分钟,“东加西减”原则)。其他地区,依此推算即可。例如:当北京时间12:00时,黑龙江东半部(东经130度)就是12:40,{12:00+(130-120)×4分=12:40};西藏西半部和新疆中部(东经90度)就是10:00,{12:00-(120-90)×4分=10:00}。东经120度北京时间12点与其他地区所在东经度数时间对照表:


  现在时间单位计算明细表


  二、我国古代计算时间的方法


  1、仿制的古代计时器–铜刻漏


  古人说时间,白天与黑夜各不相同,白天说“钟”,黑夜说“更”或“鼓”。又有“晨钟暮鼓”之说,古时城镇多设钟鼓楼,晨起(辰时,今之七点)撞钟时,所以白天说“几点钟”;暮起(酉时,今之十九点)鼓时,故夜晚又说是几鼓天。夜晚说时间又有用“更”的,这是由于巡夜人,边巡行边打击梆子,以点数时。全夜分五个更,第三更是子时,所以又有“三更半夜”之说。


  (1)时以下的计量单位为“刻”,一个时辰分作八刻,每刻等于现时的十五分钟。旧小说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意即,在午时三刻钟(差十五分钟到正午)时开刀问斩,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即时消散,此罪大恶极之犯,应该“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


  (2)刻以下为“字”,关于“字”,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仍然使用,如“下午三点十个字”,其意即“十五点五十分”。据语言学家分析,粤语中所保留的“古汉语”特别多,究其原因,盖因古中原汉人流落岭南,与中原人久离,其语言没有与留在中原的人“与时俱进”。“字”以下的分法不详,据《隋书律历志》载,秒为古时间单位,秒以下为“忽”;如何换算,书上没说清楚,只说:“‘秒’如芒这样细;‘忽’如最细的蜘蛛丝”。


  (3)古时计时工具有两种,一是“日晷”,二是“漏”。日晷是以太阳影子移动,对应于晷面上的刻度来计时。日晷不用说了,大家应该在北京故宫里和观象台上见过。漏是以滴水为计时,是由四只盛水的铜壶组合,从上而下互相迭放。上三只底下有小孔,最下一只竖放一个箭形浮标,随滴水而水面升高,壶身上有刻度,以为计时。原一昼夜分100刻,因不能与十二个时辰整除,又先后改为96,108,120刻,到清代正式定为96刻;就这样,一个时辰等于八刻。一刻又分成三分,一时辰共有二十四分,与二十四个节气相对。注意,这分不是现时的分钟,而是“字”,在两刻之间,用两个奇怪符号来刻,所以叫做“字”。字以下又用细如麦芒的线条来划分,叫做“秒”;秒字由“禾”与“少”合成,禾指麦禾,少指细小的芒。秒以下无法划,只能说“细如蜘蛛丝”来说明,叫做“忽”;如“忽然”一词,忽指极短时间,然指变,合用意即,在极短时间内有了转变。


  (4)十时辰制


  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即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3时又72分钟,即4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晚上11时又96分钟,即0时36分。


  (5)十五时辰制


  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6)百刻制


  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


  (7)刻———古代用漏壶计时。


  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1时 43.2分旧小说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意即,在午时三刻钟(差十五分钟到正午)时开刀问斩,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即时消散,此罪大恶极之犯,应该"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阴阳家说的阳气最盛,与现代天文学的说法不同,并非是正午最盛,而是在午时三刻。古代行斩刑是分时辰开斩的,亦即是斩刑有轻重。一般斩刑是正午开刀,让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恶不赦之犯,必选午时三刻开刀,不让其做鬼。皇城的午门阳气也最盛,不计时间,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门斩首者,也无鬼做。


  (8)刻制


  古代一昼夜划为十二个时辰,又划为九十六刻。


  一刻约15分钟。


  古代计时器–铜刻漏---计时单位


  2、“时”即时辰,等于现代的两小时。


  (1)中国古代一昼夜分十二个时辰,亦即两个小时一个时辰。白天人们可看太阳、日晷或计时的“铜壶滴漏”之类东西判断时间,夜晚则不知时间了,于是由专人看着 “铜壶滴漏”,按照时辰打鼓告诉民众。古人规定,逢戌时(约合现在晚上七点至九点钟)开始,叫做“起更”,也就是“一更”;二更是亥时,即合现在夜晚九点至十一点钟;三更是子时,即夜间十一点至凌晨一点……五更是最后一更,已到寅时,即黎明前的三点至五点钟。


  (2)古代一昼夜分为12时辰和现代时间的对应关系


  【子时】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古时尚有午夜、子夜、夜半、夜分、宵分、未分、未且、未央等别称;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

  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二十一时至二十三时(21点到23点),此时正是夜阑人静之夕,故又称人定,还称夜夜。


  古代十二时辰与现代时间名称对应表


  3、更: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


  古代五更与时辰、现代时间对应关系


  夜间时辰, 五更 ,五鼓, 五夜, 现代时间;


  黄昏 , 一更 ,一鼓, 甲夜, 19-21点;


  人定 , 二更, 二鼓, 乙夜 , 21-23点;


  夜半 , 三更, 三鼓 ,丙夜, 23-1点;


  鸡鸣 ,四更 , 四鼓 ,丁夜 , 1-3点;


  平旦 ,五更, 五鼓, 戊夜, 3-5点;


  从晚上7点开始起更,一更约两小时,三更就是11时至1时。古代夜间击鼓更。所以用鼓作为更的代称。所以三更也叫做三鼓(戌时~寅时(19:00~次日5:00)点:古人一更又分五点,一点合24分钟。三更四点,就是半夜12时36分。


  刻:古代用漏壶计时,一昼夜共100刻,一刻合14分24秒(约十五分,所以一个时辰有八刻),因此“顷刻”指很短的时间。


  字即5分钟,字下有“秒”忽“等,具体计算不详


  五更时间对照表


  4、甲子循环--六十甲子


  (1)一甲子,源自中国古代纪年法,一甲子有六十年,此外,人们也用一甲子来表示年岁,如“他已有一甲子的寿命了”或“今日是他一甲子诞辰”等。


  (2)中国古代纪年法,用天干地支组合,甲乙丙丁子丑寅卯等组合起来恰好共60个,甲子也就是第一个组合,组合顺序是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每60个一循环,十天干与十二地支按顺序两两相配,从甲子到癸亥,共六十个组合,称六十甲子。 古人用天干地支来表示年、月、日、时。年月日时就象四个柱子一样撑起“时间”的大厦,所以称为四柱。


  (3)十天干和十二地支进行循环组合:甲子、乙丑、丙寅......一直到癸亥,共得到60个组合,称为六十甲子,如此周而复始,无穷无尽。年月日时都是60一个循环。60在时间领域是个奇妙的数字。不但中国古人用60作为循环,来自西方的计时法中,一分钟是60秒,一小时是60分钟。同样,一天24个小时,和中国传统的每天12个时辰(时辰也就是大时,两个小时为一个大时)对应,中国用5天作为一个时辰的大循环,所谓“五日一候”,共是60个时辰。下面列出(4)六十个干支组合(称为六十甲子):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5、三元九运,是中国划分大时间的方法,


  (1)古人把20年划分为一运,三个20年也就是三运,形成一元。三个元运就是上元、中元、下元,每一元三个运,合称为“三元九运”。


  (2)三元九运每一元为60年,即干支纪年的一个循环,又叫一甲子。而年份的划分按照干支历是以立春节气为岁首的,并非公历的1月1日或夏历(农历)的正月初一。


  (3)“三元九运”,分别是:


  三元 —— 上元、中元、下元


  上元 —— 一运、二运、三运


  中元 —— 四运、五运、六运


  下元 —— 七运、八运、九运


  (4)三元九运之间的列对应关系如下:


  上元一运甲子癸未二十年,配合一白,叫一白运。


  上元二运甲申癸卯二十年,配合二黑,叫二黑运。


  上元三运甲辰癸亥二十年,配合三碧,叫三碧运。


  中元四运甲子癸未二十年,配合四绿,叫四绿运。


  中元五运甲申癸卯二十年,配合五黄,叫五黄运。


  中元六运甲辰癸亥二十年,配合六白,叫六白运。


  下元七运甲子癸未二十年,配合七赤,叫七赤运。


  下元八运甲申癸卯二十年,配合八白,叫八白运。


  下元九运甲辰癸亥二十年,配合九紫,叫九紫运。


  (5)三元九运的年份对应。为了让大家明白,现将最近“三元九运表”列出:


  上元


  一运1864年--1883年(甲子年至癸未年)


  二运1884年--1903年(甲申年至癸卯年)


  三运1904年--1923年(甲辰年至癸亥年)


  中元


  四运1924年--1943年(甲子年至癸未年)


  五运1944年--1963年(甲申年至癸卯年)


  六运1964年--1983年(甲辰年至癸亥年)


  下元


  七运1984年--2003年(甲子年至癸未年)


  八运2004年--2023年(甲申年至癸卯年)


  九运2024年--2043年(甲辰年至癸亥年)


  注意:以上公历年份和干支历年份只是大概对应关系,公历和干支历的年份起点不同


  通过这个实例,应该看看明白了。


  “三元九运”计算时间明细表


  6、古代“二十四”个时辰与养生


  (1)时辰养生歌诀


  总结一首歌诀,有助于您更好地遵照12个时辰来养生:


  寅时天亮便起身,喝杯开水楼下行;


  定时如厕轻如许,卯时晨练最宜人;


  辰时看书戏幼孙,巳时入厨当灶君;


  午时进餐酒少饮,未时午休要抓紧;


  申时读写诗文,酉时户外看流云;


  戌时央视新闻到,闭目聆听好养神;


  亥时过半快洗漱,子时梦中入画屏;


  丑时小解一时醒,轻摩“三丹”气血盈;


  脉络通畅心如水,一觉睡到金鸡鸣。


  十二时辰对应的养生歌诀


  (2)每个时辰应该如何养生


  子时——睡觉保护阳气


  半夜11点到凌晨1点的时候叫子时,这个时候是一天当中太极生命钟的阴极,按照阴阳消长的规律,这个时候阴气是最重的,而阴是主睡眠的,那么我们就要遵从这个阴阳的消长规律,在这个时候我们要处于熟睡的状态。


  大家注意,不是这个时候我们才上床,而是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已经处在熟睡状态了。那么什么时候该上床呢?应该在10点半左右。子时的时候,是胆经值班。胆气在一阳生的时候,是刚刚长出来的阳气,还很微弱,我们要特别保护这个阳气,应该怎么保护呢?最好用睡觉来保护,所以夜半的时候,我们就不要再去跳啊唱啊的,而应该睡觉。这时候要开始养阳气,而养阳气要从它微小的时候就要保护它。


  丑时——肝经造血时间


  丑时是凌晨1点到凌晨3点的时候,是肝经值班。肝经是主生发的,这个时候的阳气比胆经值班的时候要生得大一点了。肝脏要解毒、要造血,就是在这个时候进行,所以半夜里,千万别去酗酒,千万别沉迷于游戏了。这个时候人体得休息,肝还要工作。有肝病的人多是爱熬夜的人,因为半夜肝要造血、要解毒,如果不给它喘息的机会,自然就容易发病。


  寅时——号脉的最好时机夜里3点到夜里5点是什么时候呢?这时候叫做平旦。因为此时天气要开始平衡了,阴阳开始平衡了。此时肺经值班。此时,天刚刚亮,这时候中医号脉是最准的时候。我们可以看你的脉硬不硬,脉硬呢,40岁以上的人要考虑是否得了高血压;二三十岁的如果脉紧,可能是工作压力太大,还可能是有焦虑症。又紧又硬的脉叫做弦脉,如果是弦脉就要考虑你是不是有高血脂、动脉硬化了。


  卯时——空腹喝水,排出毒素


  卯时是大肠值班的时候,它是早上5到7点钟。12时辰养生有个重点,就是卯时起床后要喝一杯空腹水,有便秘的人这样做就可以帮助你减轻便秘。因为大肠在此时精气开始旺盛,大肠一鼓动,再加上你的水的帮助,大便就下来了,就能帮助你解毒。要知道大便里的毒占人体所有毒的50%。卯时气血流注于大肠经,卯时在天地之象代表天门开,代表二月,万物因阳气的生发冒地而出,故是排便的最佳时机。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寅时肺气实了,卯时才能正常地大便。


  辰时——早餐营养要均衡


  到辰时的时候,是胃经值班了。这个时候是7到9点,7点钟我们要吃早饭了,而这个时候是胃经值班,所以,胃在此时是最容易接纳食物的。早餐一定要有动物蛋白,要有一味荤,比如说你咸菜就泡饭就不行,得加上一点有动物蛋白的东西,要有一点肉,或者鸡蛋。


  巳时——工作学习的第一个黄金时间


  接下去上午9到11点是巳时,这时是脾经值班的时候。脾经是主消化的,这个时候,它要吸收营养。而这个时候也是大脑最具活力的时候,是人的一天当中的第一黄金时间,是老人锻炼身体的最好时候,是上班族最出效率的时候,也是上学的人效率最高的时候。所以,我们必须吃好早饭,保证脾经有足够的营养吸收,这样,大脑才有能量应付日常的运转。


  午时——睡好午觉养阳气


  午时11点到下午1点的时候,是心经值班。这个时候大家要注意,心经值班的时候我们要吃午饭、睡午觉,因为按照太极阴阳气化规律,这个时候阳气最旺。《黄帝内经》说,阴是主内的,是主睡觉;阳是主外的,主苏醒。午时是阳气最盛的时候,我们吃完午饭稍事休息继续工作,这个时候也出效率。阳虚的人这个时候就要好好地睡上一觉,最养阳气。那么阳气不虚也不盛,正常的人怎么办呢?我们午时只需休息半小时到一小时,养养我们的心经。因为我们的心脏很累,除非你是身体很强的人,你可以不睡午觉,一般的话我们还是要睡午觉。睡午觉要平躺,这样可以让大脑和肝脏得到血液,有利于大脑养护。《黄帝内经》有一句话,叫做“卧,则血归于肝”。你要平躺,这样血液才养肝。肝脏对人体有个重要的分布血液的作用,你睡午觉起来以后,肝脏就可以

本文标题:朝代时间长短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