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枷锁:从依附到觉醒的漫长历程


  自二战结束以来,欧洲与美国的同盟关系始终笼罩在“保护者与被保护者”的权力框架下。1947年的马歇尔计划以131.5亿美元重建欧洲经济,却也将欧洲纳入美国主导的全球资本网络。


  北约的成立表面上是为了“防住苏联人”,实则成为美国控制欧洲军事自主权的工具——首任北约秘书长伊斯梅尔曾直言其功能是“压住德国人、留住美国人”。


  冷战期间,欧洲的安全焦虑与美国的霸权需求形成共生关系:欧洲依靠美国的核保护伞对抗苏联,而美国则通过北约东扩将欧洲变为对抗俄罗斯的战略缓冲带。


  这种关系在苏联解体后并未终结,反而因俄罗斯的“威胁叙事”延续至今。欧洲政客长期将俄罗斯塑造为“必须警惕的北极熊”,以此合理化对美国军事依赖的延续。


  然而,2022年俄乌冲突的僵局彻底暴露了俄罗斯的军事局限性。欧洲媒体开始反思:“不考虑核武器,俄罗斯根本没有能力入侵欧洲”。这一认知动摇了跨大西洋同盟的根基——当“共同威胁”的叙事破产,欧洲为何仍需为美国的全球战略买单?


  2025年的裂痕:军事、经济与文化三重脱钩


  军事自主化:从北约“搭便车”到欧洲核保护伞


  2025年3月,特朗普宣布考虑从德国撤出3.5万名驻德美军,并将部分兵力转移至匈牙利。这一决策不仅是对欧洲防务开支的不满(北约成员国中仅11国达到GDP 2%的军费目标),更暴露了美国对欧洲安全承诺的功利性。德国《柏林日》尖锐指出:“撤军意味着美国将欧洲盟友推向了战略孤立”。


  作为回应,法国总统马克龙重启“欧洲核保护伞”计划,呼吁将法国核威慑覆盖至波兰、波罗的海国家等前沿地带。


  这一举动被俄外交部解读为“核恫吓”,却获得东欧国家的热烈支持。德国基民盟领袖默茨甚至公开呼吁英法扩大核保护范围,直言“美国已对欧洲命运漠不关心”。


  欧洲的军事自主化已从理论探讨进入实操阶段:德国计划将国防开支提升至GDP 3.5%,欧盟启动千亿欧元防务基金,旨在填补美国撤离后的情与太空通信短板。


  济博弈:从“盟友”到“韭菜地”的认知撕裂


  特朗普在2025年3月内阁会议上威胁对欧盟加征25%关税,并宣称“欧盟成立就是为了搞砸美国”。此举引发欧洲强烈反弹:德国基尔研究所警告,关税战将导致欧美经济萎缩2.3%,推高通胀压力;欧盟委员会则拟定了复清单,涵盖农产品、奢侈品与数字服务税。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产业竞争与能源自主。美国通过《通胀削减法案》补贴本土新能源产业,却以“国家安全”为由限制欧洲企业参与关键技术合作。与此同时,欧洲加速推进绿色转型以摆脱对美能源依赖:北溪管道被炸事件后,欧盟将203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目标从40%上调至55%,并借助非洲太阳能项目构建独立供应链。挪威燃料公司哈尔特巴克暂停对美海军供油、丹麦零售商标记美国商品等民间抵制运动,更凸显经济“去美国化”已从政策层面向社会层面渗透。


  文化觉醒:从“精神殖民地”到价值观自主


  美国中情局曾通过资助媒体、渗透精英阶层塑造欧洲的“亲美意识形态”,默克尔、德拉吉等政要的“旅美经历”一度被视为政治资本。然而,2025年的欧洲年轻一代正在打破这种文化霸权:芬兰50%民众宣称“不再信任美国”,瑞典网民在Reddit论坛呼吁用法国云计算替代亚马逊服务,甚至中国企业深度求索(DeepSeek)取代ChatGPT成为科技界新宠。


  德国选择党领袖魏德尔的演讲《经济自主与减少对外依赖》引发共鸣,其主张不仅关乎产业政策,更暗含对美式全球化叙事的反抗。法国学者指出:“当Z世代用TikTok替代推特获取信息时,美国的话语权垄断已出现结构性裂痕。”


  未来的十字路口:单极霸权的终结与多极世界的孕育


  2025年3月的三组标志性事件,预示了美欧关系的可能走向:


  1. 联合国安理会第2774号决议:中美俄罕见共同支持俄乌停火,而英法选择弃权。这暗示美国为遏制欧洲离心力,不得不向中俄做出战术妥协。


  2. 欧盟贸易专员访华:谢夫乔维奇在美欧关税战背景下寻求与中国对话,试图以“经济多边主义”打破美国围堵。


  3. 北欧“抵制美国”运动:民间与企业界的自发行动表明,反美情绪已从政治精英扩散至公民社会。


  历史的经验表明,任何同盟的瓦解都始于共同目标的消失。当欧洲意识到“美国优先”的本质是“欧洲最后”时,跨大西洋关系的重构已不可避免。这场变革的终点或许不是彻底“离婚”,而是从“主从关系”转向“竞合共存”——在气候变化、数字治理等领域合作,在防务与产业政策上竞争。


  德国外长贝尔伯克所称的“新野蛮时代”,恰恰是旧秩序崩塌与新规则孕育的阵痛期。欧洲若想成为多极世界中的一极,必须超越“反美”或“亲美”的二元叙事,在自主与团结之间找到动态平衡。正如法国《世界》所言:“真正的战略清醒,不在于选择对抗谁,而在于定义自己是谁。”


本文标题:欧洲的人间清醒,和美国的“渣男”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