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家书!抗美援朝战场上,《小兵张嘎》作者写信勉励未婚妻
北京日客户端 | 记者 牛伟坤
今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启动抗美援朝家书征集。一个多月来,博物馆不断收到询问捐赠的电话和邮件,战争亲历者本人及家人们纷纷捐出家书,带领人们在字里行间回望那段可歌可泣的岁月。
近50封家书时间跨度长内容丰富
粗略统计,目前家书博物馆已经收到了来自20多位捐赠者的近50封家书。这些家书的时间跨度长,有的写于抗美援朝战争初期第一至第五次战役期间,有的则来自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凯旋之时。从内容上看,家书里既有绵绵不断的儿女情长,也有惊心动魄的生死瞬间,更多的是感人至深的凌云壮志。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家书出自名人之手,比如志愿军首次与美军交手的云山战役中主攻团团长吴宝光、《英雄儿女》创毛烽、《小兵张嘎》的徐光耀等。
徐光耀写给未婚妻申芸的信
“这些家书进一步丰富了我馆的馆藏,为我们还原历史提供了新的资料和视角。”家书博物馆副馆长张丁表示,该馆在继续扩大征集力度的基础上,也将加快整理已征集到的家书,创新展示形式,让更多的人看到这群“最可爱的人”真实的战斗和家庭生活,感受他们动人的家国情怀。
家书看点
昂扬斗志:“等着不久胜利归来的日子吧”
看到刊登在《北京晚》上的征集消息后,94岁高龄的刘珠玉想到自己保存了70多年的家书,便马上让儿子与家书博物馆取得联系,为这些珍贵的记忆寻一个好归宿。写信者是老人的丈夫吴宝光,信件来自抗美援朝战争前线。1950年11月初,在志愿军首次与美军交手的云山战役中,吴宝光曾任主攻团39军116师346团的团长。电视剧《跨过鸭绿江》中,就有吴宝光给尖刀连下达任务的场景。
刘珠玉老人向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捐赠家书
这场战役后的第二天,吴宝光就给妻子写了一封简短的信:“出国不知多少天,没有机会给你去信。今天有这样不幸机会,毛主任负伤了就给他带去一封信。我还是如前,不必顾虑。”遗憾的是,这封便条似的短信却没有送达。吴宝光在5天后的第二封信中说明了原因:“前次毛主任负伤给你带去一封信,叫一个骑兵送了四五十里,不幸毛主任因流血过多牺牲了就未带去。”
“志愿军入朝之初处于运动战中,没有书信传递系统,家书只能依靠伤员捎带。”张丁说,正因为如此,战争初期的家书就显得更加珍贵。在断断续续的多封家书里,吴宝光始终保持着昂扬的革命斗志和乐观的革命精神。他在信中这样安慰妻子:“我们都不要难受,再和美帝来拼一场,叫它在我们面前低头吧”……“不必难过,等着不久胜利归来的日子吧。”
吴宝光的9封家书及立功证明
此次刘珠玉老人不仅捐出了丈夫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一至第五次战役中写给自己的9封家书,还有116师346团政治处给刘珠玉开具的回家生产的2封介绍信、战役期间346团留守处战友写给刘珠玉的3封信,以及吴宝光在第三次战役中的立功证明书和5张在朝鲜前线拍摄的小照片。
贴心勉励:“要注意自己业务的提高”
看到征集公告后,徐光耀也找出了他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写给未婚妻申芸的信件。同在战场上的两个人以文字诉真情,为我们回望那段历史打开了新的窗口。
徐光耀、申芸在朝鲜战场
提到徐光耀,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小兵张嘎。的确,小说《小兵张嘎》和电影剧本《小兵张嘎》都出自他的手。事实上,在《小兵张嘎》之前,也就是1950年初,徐光耀已经出版了长篇小说《平原烈火》,且一年内再版四次。随着《平原烈火》的走红,徐光耀来到中央文学研究所深造,成为丁玲的得意门生。1952年4月,朝鲜战场上激战正酣, 申芸随所在文工团先期到达战场,正在文研所进修的徐光耀也坐不住了,随即也请缨赴战。
信中流露出的真挚情感打动人心。1952年10月10日的信中,徐光耀为“没有在那些好日子让你得到我一封信,我没有能慰问你一声”向女友道歉,他坚信对方肯定会原谅自己,因为“近来的日子我确实过得很紧张”。信中,他悲痛地形容战事,“我所熟悉和心爱的战士们,正在山顶上流血牺牲,他们很多人都伤亡了。”
两个人也在信中交流工作、互相督促。比如,1952年9月2日,徐光耀在信中写道,“亲爱的,我不希望你成为一个纯技术的人……也要有意识注意自己业务的提高……在朝鲜生活,要时刻留意朝鲜生活的特点……”相关的内容在徐光耀的日记中也有所呼应,在当天的日记中,徐光耀这样归纳自己的一天:“我又想起风格、特色等等来,决定还是给芸写封信,让她注意自己艺术创造的风格,有意识地培养、保持和巩固它。另外,生活在朝鲜,要注意朝鲜的特点,以便提高自己的生活内容,锻炼自己的感受能力。”
胜利喜悦:“圆满完成了任务!”
创作了《黑山阻击战》《英雄儿女》等电影剧本的毛烽在文艺圈里赫赫有名,很少人想到,他也是战争的亲历者。此次,毛烽的女儿拿出了一组毛烽与妻子宁敏的往来书信,为我们透露了更多历史的细节。
毛烽的家书
1953年1月15日,毛烽在信中为妻子还原战场生活:“前面到处都是交通沟和坑道,坑道上面的积土非常厚,什么炮弹炸弹也能顶得住。就敌人扔原子弹也不要紧。”他发自肺腑地感慨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太可爱了”,“战士们的情绪很高,完全有把握有信心粉碎敌人的任何冒险进攻。”当然,前沿部队的生活还是很苦的,“除随时准备战斗外,每天要修工事十二个钟头,在坑道里阴暗潮湿,终日不见太阳。”这让毛烽感触颇深,“拿我们在前线的后方的人和前沿部队的生活来比较,真是感到我们太享福太安全了。生活在祖国的人们就更不能比了。当然正是由于前沿部队的艰苦作战,祖国才能够进行大规模的建设。”他借此勉励妻子,“望你常常想起在前线上的战士们,更加努力工作吧!”
老秃山战斗时,毛烽在前线目睹了志愿军战士英勇作战的感人场面。后来在创作电影剧本《英雄儿女》的时候,毛烽就把这些见闻加在了电影里,比如战士们趴在铁丝网上让战友们踏着自己身体前进的场面。此次战斗结束后不久,1953年4月8日,从前线回到军部驻地后,他再次给妻子写信,信中洋溢着振奋和喜悦:“咱们军自上阵地以来整整五个月,取得了很大的胜利,圆满完成了任务,共歼敌近万人,守住了阵地。尤其是老秃山一仗就歼敌二千余人,给敌人以很大震动。”
凯旋盛况:“永远离开这个美丽的国家了,怎能不留恋呢?”
朝鲜停战后,志愿军开始分批撤出朝鲜回国。7月26日,北京一位收藏家向家书博物馆捐出的一封家书成为这一历史时刻的生动见证。这封信写于1958年8月3日,是志愿军女战士凯旋时寄给自己未婚夫的。长达7页的信中,女战士以细腻的笔触还原了朝鲜人民欢送志愿军以及国内欢迎志愿军的热烈场面。
“当进车站时,大家都哭了,朝鲜百姓哭得更厉害。是啊,永远离开这个美丽的国家了,怎能不留恋呢?”女战士写道,朝鲜人民的欢送行列一直站到鸭绿江桥头。“朝鲜阿玛尼更是流着眼泪抚摸着我们,从每个人的眼睛里流露出难舍的深情。”在未到安东(现辽宁省丹东市)时,女战士心想:中国人不会像朝鲜人那样热情。“可是却出乎意料之外,一进安东车站,简直锣鼓喧天,鞭炮连天,人们都笑啊!问啊!穿着最漂亮的衣服来迎接我们。”志愿军一路上受到的热烈接待还不止如此,“坐火车这一段路实在难受,热得要死,并且每到一个大站总要下去联欢。祖国人民总是那样不怕热,不怕累的欢迎我们,一路所看的太使我们感动了。”
在信中,女战士也不禁感叹祖国的变化:“祖国是变了,特别是在这一年中,不但在各个建设上有了很大成就,最主要的是人的思想变了……”
本文标题:珍贵家书!抗美援朝战场上,《小兵张嘎》作者写信勉励未婚妻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