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亿年地质瑰宝遭“践踏”:女子赤脚闯洞拍照引生态保护风暴


  4月27日,贵州道真县大磏镇一桩看似寻常的“打卡”事件,将地质遗迹保护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尖锐矛盾推向舆论浪尖。一支招商考察团队中,一名女子为追求“出片”效果,竟脱鞋赤足踏入奥陶纪晶花池,在历经4.8亿年地质演化的“地下水晶迷宫”中留下刺眼足迹。


  脆弱的“时间琥珀”遭致命一击


  该洞穴是当地水利工程勘探中的意外发现,内部布满由碳酸钙沉积而成的石钟乳、钙板及晶簇状石花,宛如凝固的时光秘境。地质专家指出,这些沉积物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人体油脂、化妆品残留及体温扰动均会破坏其脆弱的化学平衡。女子赤脚踩踏的行为,极可能造成晶簇断裂、沉积层氧化,甚至引发不可逆的生物矿化进程停滞,堪称“以足尖抹去万年光阴”。


  保护红线为何难阻“越界冲动”?


  事件曝光后,涉事洞穴迅速拉起警戒线。中国地质学会洞穴专委会秘书长张远海痛心疾首:“专业科考团队进入此类洞穴时,需穿戴无菌防护服、戴手套,连呼吸都需控制湿度,而此次行为无异于‘用高跟鞋踩踏兵马俑’。”更耐人寻味的是,涉事者系招商引资对象,暴露出部分地区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利益博弈中的失衡困境——当“发展冲动”凌驾于科学管理之上,再珍贵的自然遗产都可能沦为“牺牲品”。


  守护“不可再生之美”需全民觉醒


  目前,当地文旅部门已启动地质遗迹保护专项整治,但舆论场中的反思仍在发酵。网友怒斥“无知比无知更可怕的是傲慢”,地质学者疾呼“莫让‘到此一游’成文明绝唱”。这起事件犹如一记警钟:在地质遗迹开发利用的“天平”上,生态价值与科研价值必须重于流量与利益。唯有建立严格的准入机制、普及全民地质科普、完善生态补偿制度,方能守护这些“凝固在岩层中的地球史诗”,让后人得以继续对话4.8亿年前的地球心跳。


本文标题:女子回应赤脚踏入万年晶花池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