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红婵陈芋汐夺冠推荐文章1:

  来源:钱江晚报


  4月26日,话题“比大熊猫更濒危的动物全国仅剩1只”登上微博热搜,话题所描述的正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斑鳖(biē)。有消息称,“这只‘世界上最孤独的动物’比大熊猫更为珍稀,目前中国境内仅存此一只。”


  这是否属实?4月27日,潮新闻记者联系了苏州上方山动物园,科研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根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国内就这一只斑鳖,如今生存情况良好。


  “世界上最孤独的动物”


  “到苏州逛动物园,斑鳖是一定要看的。斑鳖是全世界最大的软壳龟,生存仅留一线,只剩越南还有些许可能,中国或者说长江种群只剩最后一个个体,是个雄性,就生活在苏州的上方山森林动物世界(上方山动物园)里。”科普作家花蚀曾在文章里如此说道。


  苏州上方山动物园的国内唯一一只斑鳖。受访者供图


  据新华社,斑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鳖,背甲可达1.5米,体重115公斤,曾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钱塘江、太湖)和云南红河流域,但从2006年开始,红河流域至今都未发现过斑鳖的幼体和亚成体。


  古代中国人对斑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记录,并给这种庞然大物起了一个专门的名字“鼋(音同‘元’)”。早在三千年前的商朝就有以“鼋”为原型铸造的青铜器,而之后“鼋”也频繁出现在众多的古籍文献中。


  相传清朝杭州藩司衙门门前有两座石栏围绕的大池,其中隐藏着藩库的水门。看守水门的大鼋就在池中,杭州人称之为“癫头鼋”。这些传说较难查证,但“藩司前看癞头鼋”曾是杭州城中的一景。


  进入近代,斑鳖的分布区域及种群数量急剧减少,仅在红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被发现过。至21世纪,全球斑鳖减少至个位数,成为最濒危的物种之一。


  另外,2019年4月13日,中国唯一一只雌性斑鳖在苏州动物园进行第五次人工授精后不幸死亡,目前该“极度濒危”动物全球已知仅剩三只,被称为“世界最孤独的动物”。


  据新华社,当时苏州动物园工作人员介绍,此前全球已知斑鳖为四只,其中苏州动物园内有一雌一雄。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的资料显示,苏州动物园的雄性斑鳖背甲和生殖器有严重的伤痕,造成了终身残疾,无法自然授精。


  “对极度濒危的斑鳖来说,这是一个灾难性的损失。全球斑鳖仅剩三只,其中苏州动物园是一只雄性斑鳖,另外两只在越南,性别不详。”中国动物园协会总工程师刘农林说。


  斑鳖的消失有一定的必然性


  “所有动物灭绝都是跟环境的不适应造成的,可能因为人类活动的影响。”苏州上方山动物园科研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据新华社,2019年,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中国项目前负责人解焱博士得知雌性斑鳖在苏州动物园不幸去世的消息时沉痛表示“很遗憾”。“人类在拯救物种、防止灭绝方面,真的是太无能为力了。十几年的努力,都未能改变这个物种的命运。”


  据悉,目前苏州上方山动物园内这只国内唯一的斑鳖名叫“苏苏”,它的展区位于动物园的生境馆后方。园方工作人员称,游客可以不时看到苏苏露出水面换气,但偶遇需要运气。


  游客木目曾去动物园观看斑鳖,“看着巨大的苏苏在水里缓慢优雅地游动,内心的激动是按捺不住的,它实在太美了。”木目说,但看着看着内心也泛起一阵心酸,它只是静静地游着,也许也知道自己再也找不到同伴了吧。


  相关专家表示,龟鳖类有记载的最大年龄超过160岁。而死亡雌性斑鳖年龄超过90岁。苏州动物园的雄性斑鳖据推测年龄在100岁左右。


  “斑鳖保护不力的直接原因在于保护得太晚,人类开始有所行动时,它们的野生种群已经受到了毁灭性打击,而人类对于这个物种又几乎一无所知,之后无论是就地保护野生个体还是人工圈养繁育都是步履维艰,杯水车薪。”海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陈怀庆曾发文表示。


  陈怀庆认为,从一个更深层次的角度思考,会发现斑鳖的消失有一定的必然性。作为大型河流中的顶级捕食者,斑鳖十分依赖一个健康、完整的生态系统,其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也比其他中小型物种更为强烈。


  “当大江大河的生态系统因人类的利用和发展而显著衰退时,顶级捕食者们不可避免地随之走向消亡。”陈怀庆表示,作为一个特别长寿的物种,这一庞然大物仍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不断提醒人类反思如何平衡自身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


  来源:潮新闻 记者 朱高祥


全国仅剩1只的动物推荐文章1:

  冲动是魔鬼,冲动是野兽,冲动之下做出的事情都是无法挽回的,所以我们的迷人的老祖宗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做事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但是在现实生活当中,绝大多数人都是冲动型人格,遇到事情冲动起来,完全不考虑造成的后果。


  2025年5月3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一段视频,河北沧州一篮球赛场爆发冲突,一名球员抄起凳子,结果被特警当场秒摔。


  其实大家都知道,篮球属于暴力运动,正常情况下来说,这些年轻的篮球运动员都是血气方刚的年龄,打球的时候难免会发生一些小摩擦和冲突。


  但是在这里得提醒大家一句,必须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千万不要因为冲动害了自己。


  从网传的视频画面可以清晰的看到,比赛双方的球员情绪都十分的激动,已经爆发了激烈的的语言通已经爆发了激烈的语言冲突。


  双方的冲突愈演愈烈,突然,失败一方的一名年轻球员直接冲向了观众席,然后就直接抄起了一把凳子,直接冲回了赛场。


  相信大家都知道,这是要坏事的节奏啊,如果是单纯的吵架,顶多就是被批评一下,拿着凳子冲入赛场打人,一旦造成严重后果,这就是赤裸裸的违法犯罪了。


  很显然,这名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已经被怒气冲昏了头脑,完全不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说是迟,那是快,就当这名年轻的球员抄着凳子即将冲进赛场的时候,一名身形魁梧的特警直接抱住了这名年轻的球员,然后当场将他抱摔在地。


  然后紧接着其他几名特警从他的手里面夺下了凳子,并且控制了这名冲动的球员。


  不得不说,这名特警看起来身形圆润,但是动作真的是太专业,也太帅了,一秒钟就将这名球员给制服了。


  也正是因为特警的及时出手,才避免了冲突,进一步扩大,应该说,这名特警救了这名球员。


  试想一下,一旦这名球员打伤别人,那就面临着法律的惩罚,不但是毁了自己的前途,更加毁了自己未来的人生。


  这名河北沧州的特警一下就火了,相信大家都知道,河北沧州被称为中华武术之乡,是真正的藏龙卧虎之地,这1点从特警的身上,我们就看到了。


  看似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年大叔,没想到有这么强的爆发力,还有这么好的身手,看到没有,这个才叫专业。


  事后,这名球员也诚恳的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且也知道是特警挽救了自己,要不然真的不知道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


  这段视频被传到网上后,立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河北沧州一篮球赛场起冲突,球员抄凳子泄愤被特警抱摔拦下的事情,成为舆论的热点话题,引起网友们的激烈讨论。


  一位来自河南的网友在评论区留言称,这名特警真的是太厉害了,这么壮的运动员,一下就秒摔了。


  一位来自广东的网友在评论区调侃,应该给这个特警加鸡腿,处理太及时了,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


  一位来自江苏的网友在评论区留言称,特警处理的非常果断及时,对于这样不懂事的孩子,就必须采取果断措施,应该让他到局子里清醒一下。


  一位来自湖南的网友在评论区调侃,这名球员只是想拿个椅子给大家坐,没有问题吧?


  一位浙江的网友吐槽,这位特警只是想让你躺着休息一下,也没有问题啊。


  一位来自内蒙古的网友在评论区留言称,这位特警的一个抱摔挽救了他,当然了,也挽救了一个家庭。


  河北沧州的这位特警一下就火出圈了,对于这样的事情,大家有什么看法呢?


球员抄凳子泄愤被拦推荐文章1:

  “因为第一学历是‘双非’(非985、非211)院校,应聘某些知名大厂、研究院和央国企连进面试的机会都没有。”4月9日,国内某知名985高校的研三学生李志宇向记者讲述了他参加秋招求职的“囧事”。


  近年来,每到毕业季,关于第一学历就业歧视的话题常常引发热议。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建议破除就业唯学历论#话题冲上热搜榜第一位,多位代表委员建议用人单位取消不合理的学位门槛和院校出身限制,给予求职者公平竞争的机会。


  本科“双非”求职者遇学历门槛


  本科毕业后,李志宇以高出国家线50多分的成绩考入某985高校的电子信息专业。研究生期间,他多次拿到奖学金,在SCI上发表4篇论文。


  “找工作时我投了几家汽车和互联网行业的大厂,都因第一学历被拒了。”李志宇说,虽然企业不会明示,但“卡”第一学历已成为心知肚明的“潜规则”,学生们还会戏称这样的企业为“学历厂”。


  碰到“学历厂”,即便是同一院校、相同专业甚至同班的研究生,也会因第一学历差异,有不同的待遇。


  “2021年博士一毕业我就投了老家的一所211高校,对方打电话很客气地告之,我的本科经验跟他们的目标不是很匹配,这让我以为自己跟重点高校无缘了。”某985高校讲师李楠楠说。


  李楠楠本科“双非”,但硕士考上了全国排名前十的高校,博士就读于全球百强高校,其间出国访学,发表多篇论文、参加多次学术会议。


  即便如此,李楠楠仍遭遇了第一学历歧视,但她发现并非所有重点高校都将第一学历作为“硬杠杠”。入职现在的高校后,行政人员曾私下表示,她的弱项就是本科院校不好,胜在其他成绩够亮眼。


  “我的许多师弟师妹就没有这么好的机会了,比如一个师妹,本科‘双非’,拿到的最好的录用通知就是一所普通高校的,实在不甘心又去读了博士后。”李楠楠说。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前程无忧”的一项相关调研显示,七成受访者曾遇到第一学历限制。其中,有四成受访者曾接触到企业在招聘信息中明确标注了“985/211本科优先”“仅限统招/全日制本科”等;近三成受访者表示在应聘时虽然企业对第一学历没有明确标注,但仍感受到“隐形门槛”。


  “唯第一学历”扭曲人才评价标准


  招聘系统设置“本科985/211”筛掉80%简历;“双非”本+985硕的成才率在HR眼中比本硕985低30%;某985硕士投200家企业仅15家给面试,HR直言“本科太拉胯”……这样的新闻事件不时被曝出,引发讨论。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袁亚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人才就业选拔中过于强调第一学历,甚至是“唯第一学历”,严重扭曲了人才评价标准,破坏了人才成长规律。他直言,“唯第一学历”的本质是“唯出身论”,是“唯帽子”,而不是唯能力、唯本事。


  “我们教研组有30多个硕士生,很多本科‘双非’的学生都非常珍惜机会,也非常刻苦,有的还拿到了好几个国际奖项,但在找工作的时候,往往机会却不如本科985的学生那么多。”李楠楠说。


  李楠楠告诉记者,去年秋招开始后,教研组里本硕都是985的学生基本上很快就找到了心仪的工作,且都是知名企业。那些因本科“双非”被卡在简历环节的学生只能不断降低标准。


  “我的一个室友本硕都是本校,去年7月份就拿到了大厂的录用通知,大部分同学也是10月份就定下来了,我是去年11月份签了一家合资企业。”李志宇说。


  遏制学历歧视需多方综合施策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人员、职业中介机构从事职业中介活动,应当向劳动者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公平的就业条件,不得实施就业歧视。实施就业歧视的,劳动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广东广和(长春)律师事务所律师王雨琦说,虽然法律作出了相关规定,但并无相应的行政处罚条款,且缺乏对第一学历门槛的明确禁止,少数用人单位守法意识不够,侵权成本低,再加上应聘者维权意识不足,维权成本高,进一步纵容了第一学历就业歧视问题。


  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不过,“明码”歧视虽然少了,但有的企业以“国内外名校”“国内知名高校”等模糊表述替代,或在简历筛选、面试环节设置“隐形门槛”。


  实践中,不少求职者面对不平等对待,即便知晓可以向劳动监察部门反映情况,但最终都选择了“沉默”。有的是因为企业并未明确说明,难以确定未被录用是否真的源于第一学历,有的一心只想尽快找到工作,不愿在投诉上耗费时间精力,还有的认为第一学历歧视并非个别企业的问题,投诉也难以改变现状,徒劳无功。


  “应当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从源头消除第一学历歧视。同时,有关部门也要明确就业门槛定义、违法责任及救济途径,细化行政处罚条款,激发企业的守法意识,并让求职者敢维权、能维权。”王雨琦说。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李迎新建议,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牵头,联合教育部、公安部等部门,开展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治理,通过联合督查,派员检查、抽查等形式,对用人单位进行监管,并开通社会热线,明确举报必查、违法必究,遏制就业门槛现象。


  (部分受访者为化名)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本文标题:全红婵陈芋汐夺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