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帝庙供奉的是谁推荐文章1:道中华丨关公有多少般神通?他竟然也是这些民族的神灵

  2022年11月1日,1994版电视剧《三国演义》关羽的扮演者陆树铭先生因病辞世,引发广大网友集体悼念。陆先生用其出神入化的表演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威武神勇、义薄云天的关羽形象,让更多人喜爱上关羽这个在民间颇具神话色彩的历史人物。


  1994版电视剧《三国演义》关公剧照。


  关羽作为蜀汉大将,在英豪辈出、群星璀璨的三国时代可能并不是最耀眼的,但在他死后,却不断地被人们演绎、神化,由人而圣,由圣而神,成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普通百姓,黑白两道之徒、三教九流之辈都顶礼膜拜的神灵。


  在中原地区,关公作为忠义文化的典型代表,被历代统治者极力尊崇表彰,加封赐号不断。佛教也很早就创造了关公死后显圣荆州玉泉山,被天台宗智者大师指点而皈依佛门的传说,使关公成了佛教两大护法之一的伽蓝菩萨。道教紧随其后,编织出关公受到张天师之邀,降服祸害河东解州盐池的蚩尤神,成为盐池保护神的神话,将关公塑造为道教体系中降神助威的武圣人,“三界伏魔大帝”。在各种社会力量的推动下,特别是借助关公戏、《三国演义》等通俗文艺的媒介作用,关公忠义勇武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关公不仅是儒、道、佛家尊奉的对象,也是军队崇信的战神、商人虔敬的财神,以及以屠宰、理发、木作、刀剪铺等为生计的从业者祭拜的行业保护神。


  解州关帝庙里的关公塑像。


  洛阳关林的关帝塑像。


  在所有这些神格当中,战神和财神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由于关公生前作战英勇,所以最晚在中唐时期,在他死难的荆州一带,关公就已经被民间视为保护地方的战神。到了宋元时期,军队在作战前参拜关公庙,祈祷关公显灵助阵更是蔚然成风。但在国家祭祀层面,关公战神地位的确立却比较晚。在唐德宗时短暂存在的武成王庙中,关公作为64位历代名将之一从祀武成王姜子牙,但只排在左边第15位。此后,从北宋仁宗年间至明初,关公也只是作为普通的名将厕身于武成王庙中。到洪武二十年(1387),朱元璋废除了相沿数百年的武成王庙制度,致使国家层面的战神祭祀出现真空。但在军队崇尚战神的传统推动下,明王朝又不得不树立一个战神,于是,长期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战神关公就此脱颖而出。洪武二十七年(1394),明王朝在南京鸡鸣山修建关羽庙,并列入国家祀典。至此,关羽正式取代姜子牙,成为国家战神,并在官方、民间各种势力的推动下不断扩充其社会影响力。


  关公作为财神,则可能与明清时期地域性商人集团晋商的活跃有着很大关联。明代为了鼓励商人运输粮食到边塞,实行了以粮食换取盐引,给予商人贩卖食盐资格的开中法制度。晋商因得靠近北方边塞的地利之便,逐渐发展成为全国数一数二的商帮,晋商会馆也随着他们商业版图的扩张而遍布全国各地。在会馆中,晋商通常会供奉出自山西本土的神灵关公,以求联络乡谊,保障生意兴隆,使得关公作为财神被人们所接受。此外,在讲求义利之辨的传统社会,关公信义轻财、重承诺守信用、有恩必的形象,也有助于缓解商人追逐财富而造成的内心紧张。


  清代年画《上关下财》。年画上为关公,下为财神,寓有官有财之意。


  明·商喜《关羽擒将图》。


  有意思的是,对于关公的崇拜并不限于中原地区,在广大的边疆民族地区,关公也是当地民众普遍崇奉的重要神灵。


  满人传说中的“关玛法”


  早在满人入关之前,关公故事便已随《三国演义》等通俗文艺一同传入东北地区。小说中关公所展现出的人格魅力,很容易让善于骑射、崇尚勇武的满人产生心理上的亲近。上层统治者出于加强统治,以及笼络汉、蒙、朝鲜等人群的需要,大力推崇身兼勇武与忠义品格的关公。据说努尔哈赤与明军作战时,曾在梦中得到关公的面授机宜,助其脱困,为此,他特地在赫图阿拉城西修建了关帝庙。皇太极把关公列入萨满教每天凌晨祭祀的朝祭神,这一做法在后来清代的宫廷生活中得到延续,关公是坤宁宫祭的重要神灵。清朝统治者尊奉关公为清军的守护神,每次出征之前都要致祭关帝庙,以祈求关帝保佑他们攻城略地,决胜千里。上层统治者的推崇,使得普通满人对关公顶礼膜拜,不少普通民众甚至用“关”字给子女起名,以求得关公的佑护。满族八大姓氏之一的瓜尔佳氏多汉字音译为关姓,可能也与关公崇拜有关。


  豫剧《义薄云天》剧照。


  满人又称关公为“关玛法”,“玛法”也就是满语的“爷”和“祖”。长期以来,满族民间就流传着不少关玛法的传说故事,其中有一部叫《关玛法乌勒本》,用满语讲述了“关玛法”的传奇人生:他是草龙转世,为神母所救,后被追兵赶杀,神母让他去河边洗洗脸,于是就变成了红脸小孩。他力大无穷,精于射箭,长大后跟长白山之神超哈占爷比武、与恶神耶鲁里撕斗,拯救北方苦难的女真人。整个故事由讲述者以边讲边唱、唱念结合的形式进行,通常需要十多个晚上才能完结。


  满人问鼎中原之后,极力宣扬关公的忠义勇武,奉关公为清王朝的护国尊神。清廷对于关公的加封达13次之多,关公也从生前的“汉寿亭侯”升格为光绪年间的“忠义神武灵佑仁勇显威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使关公真正成了三百六十度无死角、全方位保护国家百姓的完美神灵。此外,清廷还要求各地建立供奉关公的庙宇,向民众灌输忠君国的观念,使得清代出现“关公庙貌遍天下”的景况。有人统计过,清代中叶全国各地的关帝庙达30多万座,甚至比孔庙的数量还多。时至今日,关帝庙仍然是许多地方的重要文化景观。


  满族人家供奉的关公和祖先。


  藏传佛教万神殿里的“格萨尔”


  在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海棠山的摩崖石刻造像群中,有一处“骑马关老爷”造像:关公一身戎装,骑在赤兔马上。他左手牵着缰绳,右手持青龙偃月刀,胸前有五缕长髯,前后祥云环绕。引起学者特别关注的是,关公身后侧刻有一枚方形藏文印章,汉译为“敕封班禅额尔德尼之印”。在佛龛之外的穹顶上刻着一行藏文,汉译为“关老爷”;左右刻有一副上下两端饰以祥云、双层莲花瓣图案的蒙古文对联,汉译为“福分就好比细长的悉多河水那样丰沛,寿数就好像月亮的如意宝珠那样美好”。在地处东北的关公造像中出现如此明显的蒙、藏文化因素,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历史秘密?


  骑马关老爷像。


  其实,蒙古人早在金元交替之际就已接触到关公信仰,鉴于解州池盐对国家财政的重要性,他们很自然地延续了宋、金两朝在崇奉盐神关公这件事上的做法。待蒙古人凭借其空前的武功入主华夏、建立元朝之后,勇武过人的战神关公对他们来说定然有着独特的魅力。史料记载,元代宫廷举行的盛大佛事法会“游皇城”,抬关公神像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全国各地开始普遍建立关王庙,元大都城的民众受上层统治者的影响,也在端午节举行盛大的赛关王会。到了明后期,崛起于东北的清朝统治者将其与蒙古上层的关系比作是刘备与关羽,一来是以关羽的特殊地位笼络对方,二来则是利用关羽的忠义精神羁縻蒙古。清代,伴随着内地的驻屯官兵、旅蒙商人、垦荒民众拖家携口地来到蒙古地区,供奉战神、财神关公的庙宇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蒙古高原上,在归化城、恰克图、乌里雅苏台等城镇都建有关帝庙。由此可见,骑马关老爷造像中出现蒙古文对联并不令人意外。


  至于造像中藏文的出现,则与藏传佛教对于战神关公的吸纳,以及蒙古人对藏传佛教的皈依有关。


  雍和宫藏清代关公唐卡。


  元代,战神关公的形象就已传入藏传佛教。明代晚期以降,随着内地与藏区之间人员往来、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藏传佛教文化占据主流的各藏区内陆续建立起一些关帝庙。尤其是在清朝前期出兵平定西藏、青海地方动乱之后,派驻当地的官兵也把对关帝的虔诚信仰带了进来。对于来自汉地的神灵关公,藏传佛教的章嘉活佛、土观活佛、六世班禅等活佛高僧并没有将其拒之门外,而是出于加强藏区与中央之间的联系,维护藏与满汉各族的友好团结的考虑,通过撰写祈供文来详细介绍关公的来历和祭祀仪轨,将关公列入藏传佛教的护法神行列。在祈供文中,章嘉活佛还现身说法,讲述了关公通过托梦方式帮助他躲过赴京途中的灾难,允诺守护佛法的故事。而关公红脸美髯的形象,与藏传佛教中的护法神赤尊赞、战神格萨尔等颇为相似,使得关公很容易被普通藏民附会为相应的神灵。


  相传在乾隆五十七年(1792),福康安、海兰察统率清军反击廓尔喀入侵西藏的战争中,有一次清军因不熟悉地形而陷入敌人设的伏击圈,敌军恃险反扑,清军将士们虽然奋勇冲杀,却仍无法突出重围。正当士气极其低落之时,忽见敌阵中火光四起,呐喊声震天,满汉士兵仿佛望见无数关公手持大刀杀进敌营,藏族士兵似乎看到无数格萨尔王纵马杀敌。在神灵的感召助阵下,清军士气大振,有如神兵天降,冲向敌阵,夺取战略高地,最终扭转战局,取得大胜。凯旋之后,士兵们惊奇地发现,他们在战斗中依稀看见的神灵,正是出征前动工修建的磨盘山关帝庙里供奉的关帝。从此,藏民又把这座关帝庙称作“格萨拉康”,也就是格萨尔神殿。可见,战神关公和格萨尔王虽在信奉者眼里有所区分,实际上却是一体的。


  平定廓尔喀得胜图。


  关公,就这样被接入藏传佛教的万神殿中,成为世代居住雪域高原的各民族共同崇拜的神灵,进而遍及整个藏传佛教文化的影响区。蒙古人因受到藏传佛教的影响,在建造海棠山关公像之时镌刻上藏文内容,也就不难理解了。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珠穆朗玛关帝庙内的关帝雕像。


  锡伯族心目中的“武圣箭神”


  锡伯族是世居东北的民族,在跟汉族、蒙古族的文化交往中接受了关公信仰,康熙年间修建的锡伯家庙太平寺中就有关帝庙。在成建制地西迁新疆之后,锡伯族也把对于关公的虔诚信仰带了去,锡伯族所在的每个牛录都有供奉关公的庙宇。锡伯族是一个擅长射箭的民族,经常举行射箭比赛。在比赛之前,箭手们要共同拜箭神关公,以乞求能像关公那样百步穿杨、英勇无敌,取得比赛成功。关公也是戍守边关的锡伯族人无比尊崇的武圣。锡伯族至今仍有传说,在道光六年(1826)平定张格尔叛乱的关键之战浑巴什河战役中,500名锡伯族官兵与近万名张格尔叛军激战,幸得关公从天而降助阵,才扭转了战局,以少胜多,最终奠定整个战争的胜利。战后,锡伯营官兵铸造了一口大钟,钟扣铸有关公头像,钟身上刻着“忠义神武仁勇灵佑诸神帝君”的铭文。如果我们回头看清军反击廓尔喀入侵时出现的传说,就会发现,关公已经成为包括汉、满、藏、锡伯等各民族共同抵御外来入侵,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维护边疆地区稳定的重要象征。


  此外,西南地区普遍存在对关索的信仰,以前人们一直以为关索是关公的第三子,最近研究发现,关索其实是关公本人在当地的变型。在苗族、白族、羌族、土族、赫哲族、达斡尔族等民族中,也都有着对于关公的独特崇拜。


  明代泥塑彩绘关公像。


  清代人赵翼曾感慨关公信仰的兴盛:“今且南极岭表,北极寒垣,凡儿童妇女者,无不震其威灵。香火之盛,将与天地同不朽。”清代空前的大一统格局,为内地与边疆之间的人员往来、经济交流、文化交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关公也在官方、民间力量的共同推动下,从内地传入边疆地区,进入当地的庙宇神殿,成为各民族普遍崇奉的神灵。在这个过程中,有关于关公的传说故事、祭祀关公的仪式乃至关公的造型风格可能会变得更具民族特色,但是,各族民众都深深认同关公忠义勇武的内在精神,都将关公视为护国安民、永靖边疆的文化象征,这是最值得我们今天去挖掘和珍视的。


  简介:


  郑俊华,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青年教师,毕业于复旦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中华民族史研究。


  : 中国民族宗教网


  关帝庙供奉的是谁推荐文章2:前门关帝庙有什么特别,光绪皇帝竟拜了64次为什么关帝庙建在城楼下?

  上期结束的时候,给群里朋友们出了道题:为什么北京都城九座城门中,有七座城门里有关帝庙?关帝庙建在城楼下面,不像两座真武庙建在箭楼后边,或其他的地方,为什么?


  后来群里没有应答,我估计这道题可能有点冷门。下面我就说一下,大家听听有没有道理:


  首先这七座关帝庙在东直门、朝阳门、崇文门、正阳门瓮城的西北角;宣武门、阜成门、西直门的关帝庙建在瓮城东北角。看起来没有规律章法,但仔细分析,还是有章可循。


  明成祖朱棣在永乐年间建关帝庙。当时都城东侧的东直门,当时叫崇仁门是元朝的叫法;朝阳门叫齐化门,老北京人口语是“齐活门”。


  东边崇仁门,西边齐化门;西侧是西直门,那会儿叫和义门;阜成门叫平则门。这4座城门还是元朝至元四年(1267年)刘秉忠安排建的老城墙和老城门。在元朝的至元十九年(1359年)冬,又修筑了瓮城和箭楼。这四座城门在明朝永乐年间有瓮城,朱棣决定把关帝庙建在瓮城里的。


  为什么没有像安定门、德胜门的真武庙那样建在城门对面?德胜门箭楼底下没门洞。在箭楼后边建真武庙不影响交通。前门有门洞,东西两侧还有闸楼,闸楼下面有门洞。可东直门、朝阳门、西直门、阜成门四座门在明朝永乐年间,不是这种情况。如果是这种情况,也可能就把关帝庙建在箭楼后边了。


  根据历史记载,在元朝至正十九年冬季,建瓮城和箭楼时,箭楼下面有城门洞。1969年拆西直门发现的元朝和义门箭楼也证实了这一说法。


  1969年拆除西直门露出的千斤闸。


  1969年拆除西直门露出的元代和义门


  从照片可见,上面的箭楼已经看不见了,明朝建西直门箭楼时,拆完后给压上了,但在箭楼下面有城门洞。这四座城门瓮城中间是进出城的道路。不可能在道路中间建关帝庙。


  在瓮城中间不适合建关帝庙,就剩瓮城4个犄角了。哪个犄角建?靠箭楼的两个犄角的土城墙是元朝至正19年用夯土建起来的,到明朝永乐年间,刚过50多年,下大雨就往下冲泥土,稳固程度差。靠城楼的两个犄角的城墙是元朝至元四年建的,到明朝永乐年间接近150年了,稳固程度要好得多,所以这四座城门的关帝庙都建在瓮城里挨着城楼的犄角。这是出于安全的考虑。


  北京90%的关帝庙都有一个特点:坐北朝南,面南背北,以示正统。中国北方,除关帝庙的其他庙宇、寺院,也普遍有这个规律。


  看一下这7座关帝庙的照片:


  东直门的瓮城。关帝庙在瓮城西北角,坐北朝南。


  朝阳门的瓮城,关帝庙也在西北角,坐北朝南。


  崇文门瓮城,关帝庙在西北角的。坐北朝南。


  正阳门瓮城里,西北角的关帝庙,坐北朝南。东北角是观音寺。


  宣武门瓮城东北角的关帝庙,坐北朝南。


  阜成门瓮城东北角的关帝庙,这张照片看不见城楼,从南往北拍的。虽然看不见城楼,仍然能看出是坐北朝南;旁边能看见瓮城北侧闸楼下面的城门洞。


  乾隆时期的地图。标着西直门瓮城东北角的关帝庙。


  这7张照片能清楚地看到,这7座关帝庙,全是坐北朝南。


  那么为什么没把关帝庙建在瓮城的西南角、东南角?城墙比较高,如果建在瓮城里西南角或东南角,就是阴山背后、无冬立夏都看不见太阳,又冷又暗,不适合建关帝庙。


  而且坐北朝南,是中国北方建筑庙宇、寺院的普遍规律。假如把关帝庙建在靠瓮城南墙的位置,就不是坐北朝南了。


  当然,在北京也有特例,关帝庙不是坐北朝南的也有。老百姓管这种特殊情况叫倒座庙。比如海淀区苏州街那边,原来就有一座关帝庙是坐南朝北的,就叫倒座庙。这是特殊性。


  结论是:东直门、朝阳门、西直门、阜成门这4座关帝庙所在位置是最佳或唯一的选择。都城南边的3座城门,以及南半部整个城墙,都是在永乐年间南移过来的。原来元朝老的南城墙不在这趟线。建关帝庙的时候,还没建瓮城和箭楼,所以南边这3个城楼下建关帝庙坐北朝南,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儿。这就是我对这道题的解释。


灵验的前门关帝庙

  根据历史记载,光绪皇帝在位期间,曾先后64次到正阳门瓮城里关帝庙参拜烧香。为什么要去这么多次?他一共在位34年,平均一年都要接近两次了。光绪帝在位的时候,基本上都是慈禧太后大权独揽。前15年他年龄还小,只能当傀儡,18岁亲政之后,从名义上来说,慈禧太后就把政权交给光绪帝了。可实际上,大权还是掌握在慈禧太后手里。光绪帝始终没能摆脱慈禧的压制和掌控。


  光绪非常想成为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可是在慈禧强势控制打压下,没办法挣脱。他去正阳门关帝庙参拜关老爷,不是想借助关羽的声势维护清朝统治,而是希望关老爷能够保佑他真正掌有国家权力、施展才华抱负。我觉得这是他内心的真实想法。


  他听下人们说,正阳门关帝庙的关老爷最灵验,有求必应。他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只能把希望寄托到了关老爷这里了,但局势一如既往的没有任何改变。他逐渐把满腔热血化作了满眼泪水和满腹惆怅。这是我对光绪帝64次参拜关老爷的一个看法。


  1902年1月8号,光绪和慈禧从西安回銮北京。在马家铺下火车,坐轿回紫禁城。路过正阳门的时候,慈禧太后去瓮城里东侧拜观音菩萨。光绪帝就到西侧的关帝庙拜关公。据说这是唯一留下来的一张关于光绪帝的照片。低着头在从轿子里头迈出来,看不见正脸。听说他拍了不少照片,但按慈禧太后的意图给销毁了。现在确实很难找到光绪帝的照片。


  七座关帝庙里的关老爷塑像,并非全都一致。其中6座里有塑像,东直门的那座里只有牌位。6座庙里的塑像现在看不见了;但当初老人们曾经看过,是不一样的。


  不仅是塑像不一样,其他方面也有区别,包括庙的面积、里面的贡品、祭祀的东西等。下面说一说正阳门瓮城里的关帝庙。


  明朝嘉靖皇帝把宫里供奉的关老爷塑像,请到了前门瓮城关帝庙。这有个小故事:据说在嘉靖年间,世宗皇帝有时候让算命大师给大臣们看手相、批八字。他在旁边观察,估计他想看看这些大臣里是否有对他不忠的人。一天算命大师给大臣们算完命后,他让算命大师给宫内供奉的关老爷批个八字。批八字是中国封建社会根据人出生的年、月、日、时,8个天干地支,来推断这人一生的祸福、善恶、吉凶等情况。给关老爷的神像怎么批?谁也说不出关老爷生辰的八字。可这位大师有办法。他问这尊塑像雕刻完成的年月日时。根据雕刻完成的时间来推算。算来算去说这尊塑像主凶,必遭雷邪。他对哪个大臣们也不敢说不好的词,就把不好的词用到塑像上了。说得嘉靖皇帝哈哈一笑,没过几天,他安排下面重新雕刻一尊关帝像,且要在黄道吉日完工。新关帝像摆上,把原来这尊抬走,敲锣打鼓送到前门瓮城的关帝庙了。没过多少天,全城老百姓传,皇上赐了一座关帝像给前门瓮城的关帝庙,而且做这尊关帝像是原来皇上的御用之物,那是有求必应,非常灵验。结果一传,全城的老百姓蜂拥而至到正阳门瓮城里的关帝庙来求拜,求福求寿求子求平安求功名的络绎不绝,香火非常盛,所以前门瓮城关帝庙的塑像和别的地方是不一样的。


  清朝末年,北京城流传正阳门关帝庙非常灵验。主要有两件事儿:


  其一,清顺治年间,有个著名诗人王士祯参加科举,考前到正阳门关帝庙求签。他求的签语是,“今君更深为宏通,且向江头作钓翁,玉兔重生应发迹,万人头上逞英雄”。后来王士祯中了进士!本来应该留在京城做官,可他没在京城,去了扬州。几年后,康熙年间,他被提拔为国子监的祭酒,后来官至刑部尚书。老了之后,他回顾自己一生沉浮,认为完全应验了关帝庙的求签签语。后来在京城就流传说,“灵签第一推关庙,更去前门庙里求”。


  其二,咸丰年间,有个到京城会试的举子李若侬,也到前门关帝庙求签。他抽的签是:名落孙山外。他一想这回考试肯定没戏了。可他还是考了,结果考中了,得了进士。他觉得前门关帝庙这签不灵啊。中了进士后,要参加皇上亲自面试的殿试;一举中了探花,就是第3名。在他前面第一名状元叫孙家鼎,第2名榜眼叫孙念祖。他这个第3名恰好就在姓孙的后面,和关帝庙抽签说的“名落孙山外”合上了。他觉得前门关帝庙这签可真灵。这个消息也传遍了京城。


  前门瓮城关帝庙里,有一匹明朝永乐年间的汉白玉石马,被列为关帝庙三宝之一。


  一个关老爷的一轴画像。据说这是唐代画圣吴道子的亲笔画,现在看不见了。1900年八国联军闹北京的时候,被德国兵抢走了。


  还有一件宝贝是三把大刀,最大最沉的一把长有2丈,重400斤;小一点的是120斤,还有一把是80斤。这三把大刀都是清朝嘉庆十五年(1810年),陕西绥德的承守营都司马马国义在前门外打磨厂三元刀铺专门定制的,铸铁的真刀。


  相传关老爷单刀赴会是农历五月十三,每年这天前门关帝庙都要举行一次磨刀典礼。安排人把三柄大刀抬出庙门,同时请来三元刀铺的工匠,按照正常磨刀的方法,把这三把大刀磨光。同时举行一个仪式,放回原处。每年农历五月十三,全城的老百姓都到关帝庙来观看磨刀典礼,人山人海、水泄不通。磨刀需要蘸着水,所以老百姓说,农历五月十三必定下雨;而且有一句谚语叫“大旱三年,忘不了农历五月十三”就这么一句话。


  很遗憾,1967年关帝庙被拆了,三把大刀也不知去向。


永乐年间北京三大变化

  基本用了5期时间和朋友们分享了,我对明朝永乐年间,北京都城变化研究的3大重点,再总结一下:


  1、永乐年间,朝廷安排在丽正门外盖了一大片房子,涉及到大栅栏起源。


  2、明朝永乐年间迁都开始,朝廷在都城的安排八座城门,以打点来通知开关城门。一座城门是以敲钟来通知。这就是老北京的俗话“九门八点一口钟”。研究这句俗话产生的真正原因。


  3、明朝永乐年间,朝廷安排在九座城门旁各建一座庙。明成祖朱棣想通过建庙,达到什么目的?明末又增建了一座庙,成了十座庙,其中一座庙没有塑像,就是老北京俗话说的“九门十座庙,一座无神造”。研究这句话包含的全部的信息。


  :北京日?旧京图说


  主讲 | 赵振华(一把驳克枪)


  文字整理 | Margaret Li


  录音整理 | 马玉明


  编辑 | 黄加佳


  流程编辑:郭丹


  关帝庙供奉的是谁推荐文章3:海内外信众关帝诞辰日齐聚山西常平关帝庙祭祀朝拜

  中新社运城7月17日电 (刘小红)7月17日,中国农历六月二十四,是关帝诞辰日。当天,来自中国内陆省份和港台地区等20余个代表团及众多关公信众齐聚山西运城常平关帝庙,参加关帝诞辰大型祭祀朝拜活动。


  17日,纪念关帝诞辰1857周年庆典祭祀活动如期在山西常平关帝家庙举办。当天一早,关帝家庙门口就挤满了等待焚香、朝拜的信众。


  当日上午,众法师步履轻盈、手执法器登坛,以最虔诚的姿态祈求国运昌隆,风调雨顺;在声势浩大的祈福法会结束之际,鞭炮齐鸣中数千只和平鸽飞向蓝天。


  当日10时许,祭祀活动正式开始。在常平关帝庙献殿前,陈列着整只的猪、牛、羊等丰盛的祭品,信徒们列队肃立,聆听主祭人宣读祭文。随后,在悠扬的古乐声中,各个祭拜团队及中国各地关公信众在司仪的引领下,按次序一一进入家庙献殿祈福、上香,行三拜九叩礼仪,表达拜关公、敬关公、学关公的信念。


  此外,在关帝诞辰日当天,关帝庙还为参加活动的信众们提供限量1857份晋南特色风味的“关帝长寿面”,并馈赠“福寿花馍”,以寄寓健康、长寿、吉祥、平安。


  据了解,在关帝诞辰前一天,为展示关帝圣像风彩,弘扬关公精神,工作人员在锣鼓、鞭炮声中抬着载着关老爷的轿子,从常平关帝家庙开始,沿常平村的巷道进行关帝巡游乡里活动,为广大民众赐福保佑。


  关公名羽,字云长,生于公元160年,卒于公元219年,为今山西省运城市常平乡常平村人。关公去世后,其形象逐渐被后人神化,成为民间祭祀的对象。此后,关公故事至明代中叶流传已十分广泛,其忠义形象也因此深入民心。如今,世界各地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关公故事流传。


  山西常平关帝庙为海内外唯一的“关公家庙”,庙中供奉着关公始祖及关公上三辈祖父母的生像,是关公及关公文化的崇拜者和关注者向往的圣地。常平关公家庙与解州关帝庙、关帝祖茔并称“三关”。(完)


  关帝庙供奉的是谁推荐文章4:

  关帝庙供奉的是谁推荐文章5:我在“关帝庙”等你

  大殿屋檐雕刻


  关帝庙大门


  庙内保存的文物


  庙内墙上隐约可见雕刻有松树、老虎等图案


  沿着郑登高速公路一路往西,道路两边的绿意逐渐浓郁起来。嵩山天下奥,好奇者、探秘者纷至沓来,魂牵梦绕。


  关帝庙木匾上的文字之谜、遗失的石牌坊埋藏在哪里……本期带你探寻嵩山脚下历史悠远的唐庄镇关帝庙村。


  郑全媒体记者 袁建龙


  登封融媒记者 安歆


  通讯员 吕茵 文/图


  走近关帝庙,但见在一旁苍翠欲滴树木的映衬下,黄色外墙显得格外庄严肃穆。我们于庙前小路拾级前行,晴好天气里,偶有穿透树荫吹来的阵阵凉爽,很是惬意。游人穿梭在偌大的庙里。庙后的纸坊水库边,钓鱼爱好者闲适地等候那一条“愿者上钩”的鱼儿。


  关帝庙位于登封市唐庄镇关帝庙村唐庄至郭庄公路北侧。关帝庙是人们为纪念三国名将关云长而兴建的庙宇。建于何时待考,据村里的老人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现存庙宇坐北朝南,其正殿为关帝殿,前有卷棚,其两侧有奶奶庙、二郎殿、老君殿等,前有大门,庙内保存清代碑刻两品。


  关帝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出前廊,硬山式灰筒瓦覆顶,前廊立有两根石柱,上刻对联一副。上联为:“无命欲如何恨吴魏瓜分汉室。”下联为:“有怀谁忍负和张赵席捲西川。”卷棚为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硬山式灰筒瓦覆顶,卷棚明间前后立有木柱四根,柱下为青石柱础。


  岁月变迁,沧海桑田,关帝庙最让人惊叹就是,关帝殿内左侧墙上斑驳漏雨痕迹下隐约可见雕刻有松树、老虎等图案,右侧墙上雕刻龙腾图案,二郎殿屋檐雕刻曾有收购文物者欲购买,但被村民拒绝。


  殿内更是保存古代木匾一个,上面字迹已经模糊不清,有人说是“三分步足”,有人说是“三分天下”,难道这个木匾和三国有关吗?游人到此,无不为之惊讶。据82岁的村民董海灿介绍,关帝庙遗失的石牌坊更是意义重大,被人埋在了哪里至今无人可解。


  据说,该村最初的名字叫王庄,明朝末年,刘姓等迁到这里,想要改换村庄名字。有人给了建议:“改村名必须借助于关老爷子。”


  当地人于是在村东建了座关帝庙,并改自己的村名为关帝庙村。为了广而告之,关帝庙建成后,村民在庙前唱了几天大戏。为了强化人们的记忆,村里经常在关帝庙开展文娱活动,吸引远近不少人前来观赏。


  一来二去,人们渐渐把该村的老名字遗忘了,关帝庙这个村名便扎下了根。村里的关帝庙更是游人必到之地。


  关帝庙里供奉的是关公,人称关二爷,大名关羽,字云长。他被后世尊为“武圣”,在民间声誉极高。


  世人为什么要拜关公呢?


  庙里的杨理钦道长介绍:“凝聚在关羽身上而为万世共仰的忠、义、仁、勇、礼、智、信,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理想,渗透着儒学的人伦精义,实质上就是彪炳日月、大气浩然的华夏民族的道德灵魂。”


  关公,是一种“精神”。关云长一生仗义赤诚,是忠肝义胆的杰出代表。上千年的时间里,随着年代不断更迭,关公的形象也渐渐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从古至今,关羽这个名字从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演变成了一种精神。


  或许正因如此,这座关帝庙才可以穿越500多年时光,度过了战火,得以保存至今。关帝庙每一次被摧毁,都会被周边百姓迅速重建,且不管规模大小,这份诚心却一直未变。


  牢记“精忠国”的无私奉献理念,关公文化及其辐射范围也早已超出中原大地,人们敬关公、拜关公,实质上推崇和信仰的是一种精神寄托,更代表着世人的美好愿景。在重温这段历史时也不由得有了一些愿景,愿关公文化背后的价值能够进一步影响到更多的人。


  恋恋不舍离开关帝庙,古朴的窗子外,可窥见不远处的青山,犹如金龙横卧,似睥睨之态,风吹玉振,作祈福之音。据介绍,关帝殿门外右侧曾经有着百余年历史的法器——平阳晚钟,虽然不能体验一把撞钟的感受,但也能于檀香袅袅中想象晨钟暮鼓声声响彻四方的场景。


  :袁建龙


  : 郑州晚


  关帝庙供奉的是谁推荐搜索词:

  

  1.泉州关帝庙供奉的是谁

  

  2.周口关帝庙供奉的是谁

  

  3.东山岛关帝庙供奉的是谁

  

本文标题:关帝庙供奉的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