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校门7-40死结:不是学校责任问题;而是社会服务链条的盲区
打开校门7:40死结:不是学校责任问题;而是社会服务链条的盲区
前言:
这个问题让市长知道才好,市长肯定会思考。大家集思广益,开启智慧,把一项现实性的教育矛盾转化为提振城市影响力、升级城市营商环境、提高民众幸福感的好事。
如果做得好,让小朋友撬动一座城的繁荣是完全有可能的,至少全国还没有出现哪个城市不用家长接送孩子的先例。因为,这里隐含着人文符号与经济增长正相关的奥秘。
近期,许多地区家长反映早晨送孩子上学,学校要等到7:40才能开门,学生在校门外等候,存在安全隐患,特别是影响家长上班通勤时间,家长在双重心理压力下,自然对学校这个“死规定”相当反感:“就不能提早打开大门?”、“学校就是为了规避责任”。
捎带脚把教师上班领孩子入校这样的事也带上:“为什么老师家孩子能进校,我们就不能进校?”
家长把这个“7:40校门”问题完全归于学校了。当然,学校的解释也很纯粹:7:40这个时间节点并非学校自主决定,属于地区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规定。即使有的地区确是学校决定,也是在按一定程序、基于地区现实做的相对科学的安排。
在正常情况下(非特殊天气等)学校开启大门时间需要准确制定,如果打破这个规矩,提前开校门,提前的时间上还是有节点,也不会完全满足所有家庭,学校不是24小时营业的超市。即使有家长把学校按服务类机构看待,那“服务员”们也得有休息的时间,因为他们不是机器人;即使是机器人,也得给个充电的时间吧?就算把教师看成了饭店服务员,就是干这个活儿的,如果7:00开启校门,值班教师至少要打出1个小时通勤时间量,就得6:00从家出门。现在晚上还有课后服务,教师每天差不多19:00到家,甚至还要晚一些,这一天的工作量谁能承担得了呢?
如果早晨学校不安排教师值班,孩子们进了校园,分分钟都会存在安全隐患,一旦出了事,肯定又是学校的责任。一所学校如果存在了管理真空期,那不成一盘散沙了吗?家长还敢把孩子送到这样的学校吗?
再说说教师带孩子提前入校问题。提出这样问题的家长格局算是可以了,这跟前几年“不允许教师辅导自家孩子作业”是一类问题了。其实老师在学校工作没有什么特权,更没有什么优势,那些很早来学校的老师,进校后不是去喝茶、吃点心,而是最忙的时刻,要做迎接学生入校准备,要备各种材料,要打扫卫生,要清理每位学生的桌格......这个时刻的老师比饭店服务员的工作要多得多。老师家的孩子跟着进校,在一般情况下都在给妈妈“打下手”,为小朋友做服务。每天学生们进了班级,看着整整齐齐的课桌、练习册摆在左上角、干净整洁的地面都饱含着老师和孩子的汗水。这点小事家长就不必穷究了,老师们是不容易的,将心比心吧,还能说什么呢?
话又说回来,学生上学“7:40死结”到底“结”在哪里呢?
这个“结”并不是学校给“打”的,属于社会服务范畴,出现这类问题的地区,是地区相关服务体系不完善或存在盲区造成的(并非学校的推诿和扯皮),是地区教育服务体系安全链条断裂(或无安全链)造成的。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一所学校地理位置辐射到各个家庭小区的环境内,多有定时班车(城市规划良好的地区),如果这个班车没有按时到达,你能骂学校吗?(这是学生安全链上的一环)
家长和孩子下车到达校门口之前,遇上个红绿灯,因人群拥挤,好几个灯也没过去,你能骂学校吗?(这也是学生安全链上的一环)
家长和孩子来到校门口等候,社会性服务性的安全链条本应一直延续到7:40,这就是“学生候学安全驿站”,这个安全驿站的管理权限并不在学校,属于社区或地区行政范围,如果这个地区管理严谨,有效设置了这个驿站,并有专门管理员,家长就可以放心地离开了。(这是学生安全链上的终点)
然而,这个“关键节点”没有部门理会。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哪怕拥护得水泻不通,也只是有交通警察在维护秩序,其本质是在维护交通,顺带保证孩子的交通安全,而相关责任主体在哪呢?
有的地区学校,为维护这个“安全驿站”,也做出了努力,或让家长执勤、或让教师值班、或组织志愿服务队。其实,这都是权宜之计,都不是彻底解决问题的办法。能够解决问题的还是建设完整的安全链条,这个链条的打造是政府主导的事,这也是社会性的政策盲点。不能把全部责任都推给学校,学校没有那么大的力量解决这个问题。
当然,我们还需要理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最终破局方案还是那句话:在政府主导下,创建“教育安全生态链”,将这个所认为的学校问题升级为城市建设和安全网络建设,将学校责任分散为社会服务化和监管智能化。
1、建立社会性的学生安全时段责任制,确定责任主体。因为在学生上学和入校这个时间节点上,相关部门的责任无法推卸,并非仅是班车、驻在派出所和交警的事,谁该做什么就要做什么。在现实情境中,校门口的交警也要组织和帮助学生,维护秩序,那是人家的奉献精神和爱心表现,并非责任主体。
2、技术革新。有效整合公交系统、社会(社区)监控系统、气象预警系统、学生定位系统,结合建设学生“候学安全驿站”建设、学生安全庇护所(临街商户)指定等,全方位保障学生校外安全。理想的学生上下学,是不用家长接送的样态,如果有这样一个城市,民众的幸福感会提升几倍无法计算。
3、区块链信任机制建设。建立学生上学路途“商户(学生)安全行为认证账本”(商户随时为孩子安全提供服务),为商户挂牌作为褒奖,在打造生态化、社区化学生“安全屋”基础上,也提升了商户的声誉,更促进了城市营商环境的建设,直接而显性地提升了城市形象。
这个问题让市长知道才好,市长肯定会去考虑,能够有智慧把一项现实性的教育矛盾转化为提振城市影响力、升级城市营商环境、提高民众生活满意度的好事。
让小朋友撬动一座城的繁荣是完全有可能的。
本文标题:打开校门7-40死结:不是学校责任问题;而是社会服务链条的盲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