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严格依据权威信源(官媒占比超80%),结合2022-2025年最新动态及历史数据,最终观点保持中立。结尾附有参考资料及相关截图。


  2025年,日本在阿布扎比防务展上公开展示的新型驱逐舰“ASEV”模型,号称拥有128个垂直发射单元、1.6万吨排水量,短时间内便在国际媒体上掀起热议。


  有人惊呼这是“反导特化舰”的震撼问世,也有人认为此举不过是日本延续重拾军力的固有套路。


一、日本ASEV驱逐舰

  2025年的日本,不再满足于过去只做美国“小帮手”的角色,面对朝鲜不断进行导弹试射的现实压力,以及在东亚海域追求更大影响力的企图,日本在2024-2025两年防卫预算中拿出52.3亿美元,用于建造两艘代号ASEV的新型驱逐舰。


  这两艘舰的单舰成本已飙升至26亿美元,远超055型驱逐舰大约9-10亿美元的成本。


  显而易见,ASEV背后存在美国技术与产业链的深度嵌入。


  美式装备、高昂费用、海上宙斯盾反导能力相结合,让ASEV在技术参数上显得“光芒四射”,但它的真正定位,或许远没有听上去那样“万能”。


  ASEV最惹眼之处,就是那“128单元MK41垂直发射系统”。


  相比中国055的112单元,数量确实更多。


  加之日本宣称此次配备了美制AN/SPY-7雷达、“标准-3”“战斧”等关键武器,看似是全能型战舰。但这里隐藏两个关键信息:


  第一,ASEV装备的弹药类型几乎全部依赖美国。


  在美日同盟背景下,日本技术上仍受制于外部授权,不像055能够兼容国产高超音速导弹、防空导弹、反潜导弹等硕果。


  (中国055)


  第二,ASEV的设计初衷是接棒日本原本流产的陆基宙斯盾计划,更多肩负弹道导弹拦截任务,而非全面远洋作战。


  因此工具属性浓厚,真正上了远洋战场,综合对海、对陆的火力组合和系统自主升级能力都存在明显短板。


  128个垂发单元固然体量可观,但在反舰和对陆攻击选项上,ASEV大概率主要依赖“战斧”巡航导弹。


  这种射程约1600公里的亚音速导弹,切入高强度对抗时,在对手掌握高超音速武器的环境下恐怕优势有限。


  更值得注意的是,ASEV的电子战能力对外并无明确突破,尤其雷达核心技术一直依赖美国方案,一旦形势变化,美国对日武器技术授权若出现“卡脖子”,日本恐无力突破。


  美国明显将ASEV视作印太战略中反导网的一环:日本通过这艘舰实现“专守防卫”向可逆转的远程打击跨越,在朝鲜导弹威胁口径下获取合理性。


  这套逻辑看似天衣无缝,却把日本推向了昂贵、“不可逆”的扩军道路。


  美国军工企业受益匪浅,日本自己则承担了巨额成本,也面临突破宪法“专守”限制的国际质疑。


  对日本而言,ASEV或许能在局部反导中做出贡献,但要从整体海军对抗视角看,它只是一块反导拼图,而不是杀伤力全面覆盖的海上“巨兽”。


二、中国055型驱逐舰

  中国海军的055型驱逐舰,早已从“纸上谈兵”进入到全面服役阶段。


  截至2025年,8艘055已经形成战斗序列,频繁参与远洋演训,其肩负的角色不仅是为航母当“带刀侍卫”,更逐步走上指挥舰和多域作战中枢的道路。


  与ASEV相比,055有着截然不同的出发点与建设模式。


  055拥有112单元冷热共架垂发系统,可灵活搭配防空、反舰、反潜和对地打击弹药。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它可兼容“鹰击-21”高超音速导弹(射程约1000-1500公里)和“海红旗-9B”等多款利器。


  双波段346B型雷达、先进的电子战系统和综合射频桅杆,使055在信息感知和全空域监控上位居世界前列。


  相较之下,ASEV的128单元如果大部分用于反导弹药,在实际的海战情景中未必就能发挥“多面手”实力。


  2025年前后,8艘055全部服役,且与其他类型驱逐舰、潜艇、航母协同演练。这一规模效应远非只有2艘的ASEV可比。


  多次远洋演训,意味着055已经在模拟高强度对抗环境下,完成体系化磨合。


  英国《简氏防务》更曾评价,055对于未来高能武器的预留空间相当可观,这使该舰具备持续升级潜力。


  从航母编队防空到远程高速精确打击,055体现了中国海军“平台即战力”的理念。


  它既能当航母“带刀护卫”,也可利用先进数据链充当指挥枢纽,调度水下潜艇、空中预警机形成立体打击圈。


  055全面国产化的背景,意味着中国几乎完全具备了主战装备的自主研发与持续迭代能力,不受外部技术封锁干扰。


  相比之下,“美械化”的日本舰队则面临着授权、升级与后勤维护层面的诸多掣肘。


三、国际视角下的战力对比:数据≠战斗力

  在媒体的“话题狂欢”与军迷们的兴奋之余,真正权威的军事专家普遍秉持更冷静的判断。


  一艘军舰的垂发数量,并不等同于它在复杂海战环境中的最后表现,上千个参数和协同行动才是胜负关键。


  美国海军分析中心报告曾明确指出,ASEV若想发挥全部128单元垂发优势,需要多样化弹种与灵活自主信息处理,但日本目前仍然需要美国来提供核心火控命令和技术升级。


  在对抗中国055时,ASEV的反舰杀伤力主要依赖“战斧”亚音速武器,不仅射程易被干扰,高超音速拦截更是难题。


  055所配备的“鹰击-21”在速度与突防能力上大陆要求苛刻,对ASEV形成明显的作战压力。


  假设现在的ASEV在海战中遇上055编队:ASEV拥有对弹道目标的探测能力,但055可以利用电磁压制和饱和式攻击组合,令ASEV难以应付多波次饱和打击。此外,日本仅计划建造2艘ASEV,难于形成规模化部署。


  中国海军已拥有8艘055在列,叠加052D驱逐舰、潜艇乃至航母编队协同,更能在战时实现多层次的防空和攻势配合。


  中国055全部国产零部件能保障战时维护,且后续改进型号正针对高超音速打击与人工智能指挥进行测试;日本ASEV则对美国技术高度依赖,高昂的建造与维护成本势必压缩其他军购项目。


  多重权衡下,仅凭“128单元”数字光环,ASEV目前仍较难撼动055在亚洲的地位。


四、官方定调:从容且坚决

  上世纪日本凭借外来技术与资金崛起为亚洲海军强国,但最终在二战付出惨痛代价。


  如今的ASEV计划,依旧透着对美国先进体系的强依赖,“高举高打”却不一定能换来真正的安全。


  中国则以055型为代表,坚持走自主研发之路,延续了“两弹一星”以来的工业创新基因。


  (1)甲午阴影与现代化路径选择


  近代甲午海战之后,日本“脱亚入欧”思路取得一时领先,中国则在教训中觉醒。


  时至今日,两国在军舰建造理念上依然大相径庭:日本重视一时尖端与外部技术背书,中国倾向于摸索出一套自主可控的现代化模式。


  055的成功,正是整体工业体系发挥效应的结果,而不是拆东墙补西墙式的引进。


  (2)中俄联动与区域平衡


  日本2024-2025年军费激增,对外宣称是“应对朝鲜威胁”,但国际社会普遍联想到美国对日技术输出的背后意图,毕竟印太战略需要一个海上“反导支点”。


  中俄“北部·联合”军演就在日本海附近展开,其中055与俄罗斯舰队进行多项演练。


  日媒普遍视其为对日本军力扩张的一种牵制,也意在使美国-日本同盟更加谨慎。


  中国官媒在报道055最新进展时,多次强调“坚持走自己的路”,并说明后续改进型已开始试验高超音速武器与AI指挥系统。


  而日本方面,则试图缓和外界对其扩充军备的担忧,淡化ASEV“未来巡洋舰”的印象,一再坚称是“防御性部署”。


  无论日本如何包装,128垂发、1.6万吨排水量以及美国深度介入,都说明了他们的打法和图谋绝非只是在护卫舰层面小打小闹。


  ASEV或许在数字参数上亮眼,但一旦走上远洋主战场,能否抵御055这样的体系作战,是个更深的问号。


  读者朋友们,对“东亚海权”的无声角逐,你又怎么看?欢迎留下你的评论与见解。


参考资料:

  (一)


  (二)


  (三、美国海军战争学院:《中国海事报告》第5期:中国的“无畏舰”: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055型巡洋舰及其对未来的海事安全环境的影响)


本文标题:055被超越?日本:建造全球最强驱逐舰,128垂直发射,野心是亚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