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公众号:hnhtjy,回复“高分”即可获取2017国家公务员考试高分秘籍一套!


  敲开申论之门


  ●学●习●目●标


  1.准确深入认识申论


  2.熟知申论考什么、怎么考


  3.了解申论阅卷规则和阅卷过程


  申论概述


  一、申论是什么


  申论的通俗解释即“申而论之”,但是这样的解释估计还不能完全解答考生的疑问。那么,申论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就从最直观的角度去为大家讲解申论。


  从最直观的角度看,对“申论”的解释莫过于从字面上去探求了。中国文字博大精深,从古到今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其含义也有些许的变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从文字本身的原初意义入手,结合其现代内涵,我们也能从中发现申论的真谛。


  首先,“申”字。《说文》中是这样解释的:“申,束身也”,曹植在《洛神赋》中就有“申体防以自持”的用法,在这里,“申”字取“约束”之意。对照这一意思,我们可以看出,申论考试中也在很大程度上沿用了这一用法。我们知道,申论试卷通常是由三个部分构成的。一是注意事项,二是给定材料,三是作答要求。注意事项中,有对阅读和作答的时间限制,也有对作答用笔等的限制;给定材料给出了题目的作答范围;作答要求则对所出问题分别提出了要求和限制。


  由此可见,“申”字在现在依然还有“约束”之意,具体而言,在申论考试中我们会受到“注意事项、给定资料、作答要求”的约束。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申”字也有了更多的意思。比如,在申论考试中,还可以做“引申”之意。也就是说,在作答客观题,也就是小题的时候,主要答案信息点都是从材料中引申来的。


  其次,“论”字。《说文》中有“议也”之解,现在则通常解释为“分析判断事物的道理”。在申论考试中,涉及需要分析议论事物道理的题目通常为写作题,而写作题基本上都要求大家写议论文章。我们知道,议论文的核心则为“论点”,那么,论点主要从哪里来呢? 在申论考试中,我们不能凭空想象,而是要依据所给定的材料去发现论点所在,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分析和议论,最终形成文章。所以,论点的来源离不开材料,找论点的过程也就是从给定材料中探索发现的过程,所用到的方法为“申”,而针对论点展开议论的过程则为“论”。


  因此,申论这两个字分别代表了申论考试中的两大类题型。客观题主要是“重申不重论”,而主观题是“重申更重论”。以上我们主要是从“申”和“论”字本身入手,结合申论的考试特点,对申论进行了简单的解释,使大家大体知道了申论考试到底是什么。那么知道之后,申论该如何备考呢? 接下来将为大家做详细介绍。


  二、申论考什么


  在这节中,主要为大家介绍两个部分的内容,一是申论大纲,二是申论思维。


  (一)申论大纲


  机关工作人员通常应该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就申论考试而言,它作为为机关工作选拔人才的一种考试科目,主要考察的是考生是否具备该工作所需要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贯彻执行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如果考生具备相应的能力,便可以考相对高的成绩,反之就可能考不好。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才能具备这些相应的能力呢? 当务之急是先要了解这些能力分别都提出了哪些要求,这样,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1.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要求全面把握给定资料的内容,准确理解给定资料的含义,准确提炼事实所包含的观点,并揭示所反映的本质问题。


  阅读理解能力,顾名思义就是阅读和理解的能力。要求全面把握给定资料的内容。主要说的是需要对给定资料进行整体把握,如果只看一个材料就盲目下结论,可能就会偏颇地理解给定材料的真实含义。因此,只有全面把握全部给定材料之后才能准确理解命题者的思路与意图。


  准确提炼事实所包含的观点。在申论材料中有一种非常普遍的材料类型,那就是事实性材料,也就是案例。考生看到这种类型的材料之后,绝大多数情况是不能直接去摘抄的,需要进行提炼加工,看清楚事实到底是在说什么,弄清楚命题者想要通过这些事实告诉你什么样的观点。如:


  【2012年国考省部级材料6】某媒体报道:当前医疗领域,个别医生不讲医德,“开单提成”收受医药产品销售回扣的现象屡禁不绝。更有甚者,将病人视作唐僧肉,不从病情出发,多开贵重药品,动辄做“CT”、上“核磁”,徒增患者负担,为小团体牟利。另有报道指出:在教育界,也有一些学校出现少数教师借补课、家访、排座位、安排班干部等事务,公然收取好处的现象。某市一中学给学生家长每人寄了一封信,在信上学校划定了20本名著,要学生到“指定书店”购买。很多家长认为,学校给指定的书店打广告,个中原委令人生疑。还有个别领导干部忽视自身的道德建设,出了事故,主管领导极力隐瞒事实真相者有之;面对群众的质疑,搪塞推诿者有之。还有些干部利欲熏心,玩弄数字游戏虚报功绩,甚至大搞损害民生的“政绩工程”,希图换来个人的升迁。


  该材料就是典型的事实性材料,用了三个例子来介绍三种社会现象,总结起来分别是:医德、师德、官德有问题。而在给定资料中只有“医德”这个词汇是直接可以抄到的,剩余两个词汇则是通过对给定资料的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并且结合第一个词而提炼出来的规范性语言表达,并揭示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换句话说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里面强调的“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同样以上面的材料为例,在提炼出“医德、师德、官德”这三个词之后,我们需要进一步分析,看看这三个词汇之间有什么共同点? 通过进一步理解之后,我们知道这三种现象都是在各自的领域中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归纳为“缺乏职业道德”。


  值得注意的是,阅读理解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基础,在申论考试的任何一个题目中都需要能够熟练应用此种能力。在申论考试中,主要通过概括题来重点考察考生该能力的掌握程度。如:


  【2016年国考省部级第一题】阅读“给定资料2”,概括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所关注的若干问题,及其所给出的具体建议。(15分)


  要求:全面、准确、简明,不超过200字。


  2.综合分析能力


  综合分析能力———要求对给定资料的全部或部分的内容、观点或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多角度地思考资料内容,作出合理的推断或评价。综合分析能力主要下设分析题型,值得注意的是,分析题主要考察的是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具体要求如下:分析,主要是针对给定材料所反映的现象、观点、特定事实等进行深入剖析。多角度,主要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一方面,可以理解为从特定事实的四大要素去展开分析,如表现、原因、影响、对策等进行对一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分析和归纳;另一方面,可以从社会问题的几个角度去分析,如主体(政府、企业、媒体、民众),利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制度(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社会思想环境)等多角度对某一特定事实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作出合理的推断和评价,基于对特定事实的全方位分析的基础上,对某种社会现象、观点或者事实进行符合逻辑的推断或者评价。如:


  【2015年国考省部级】新技术的使用能否突破社会结构的屏障,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根据“给定资料2”,谈谈你的看法。(20分)


  要求:(1)观点明确,有理有据;(2)论述全面,语言简明;(3)不超过250字。


  【2016年国考省部级】T县政府出台的规定,引发了社会热议。请你分析引发热议的主要原因有哪些。(10分)


  要求:全面,准确,简明。不超过150字。


  3.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


  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要求借助自身的实践经验或生活体验,在对给定资料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和界定问题,作出评估或权衡,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措施。每一种能力都会对应一种题型,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主要对应对策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依然是一种能力的叠加,对策题主要考察的是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要求借助自身的实践经验或生活体验。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在提出问题的时候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生活体验,把给定材料中那些隐含的问题找到;二是在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时,并不是所有的措施都可以在给定资料中找到,有的时候需要考生根据问题再联系实际进行反推,进而得出最终的措施。在对给定资料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和界定问题。这句话主要表现的还是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精髓。理解了材料并且对一些事实性和数据性材料等进行分析,最终透过现象抓住问题的本质,并且最终能够根据问题的轻重缓急作出明确地界定。如:


  【2010年国考地市级材料2】W 市今后怎样发展,怎样建设“宜居城市”,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很多市民认为,这里的城市建设年年上项目,名气越来越大,收入肯定越来越多,前景应该看好。一位出租车司机说,十年前W 市还破破烂烂的,现在真像个大城市了,来这儿旅游的人很多,钱也好赚了。记者问他:“你们就不担心人多了,这里就不再清静了吗?”这位司机说:“挣不到钱,怎么生活,光清静有啥用?”


  这段材料是一个事实性材料,主要描述了记者和出租车司机之间的对话,通过对话我们可以感受到出租车司机的话是不太正确的,似乎出现了某些问题,但是又没有可以直接抄到的关键词,这时候就需要考生结合实践经验和生活体验对其进行理解和分析,然后作出界定。如出租车司机说:“挣不到钱,怎么生活,光清静有啥用”,在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挣钱和清静之间,出租车司机认为挣钱是更重要的。而“挣钱”和“清静”这两个词都不属于规范的语言表达,这时候就需要考生们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用规范的词汇进行替换,经过分析之后我们知道,“挣钱”是和经济收入有关的,而“清静”是和生活环境有关的,所以进行替换之后就成为了:在经济收入和生活环境之间,出租车司机认为经济收入比生活环境更为重要,而出租车司机在这里可以看做是W 市的部分市民,所以在结合了材料和自己的生活经验之后我们就把问题界定为:部分市民认为经济收入比生活环境更重要,他们的环保意识不正确。


  4.贯彻执行能力


  贯彻执行能力———要求能够准确理解工作目标和组织意图,遵循依法行政的原则,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及时有效地完成任务。贯彻,主要指贯彻国家的方针政策、指示等。执行,主要指采取一定的行动,在法律法规的指引之下完成相应的任务。联系到整个申论大纲,有效的阅读理解是贯彻执行的基础,解决问题是贯彻执行的目标,文字表达是贯彻执行方案外显的途径。其本质还是考察解决问题的能力,只不过特别强调了对策的具体性和可行性。要求能够准确理解工作目标和组织意图,主要是说要清楚领导交给自己的任务与目标,采取正确的方法,及时有效地完成任务。贯彻执行能力主要下设公文写作题。如:


  【2014年国考地市级】“给定资料2”中心理援助专家团提议开展“火红绸带心理援助行动”,假定在某次救灾工作中,救灾指挥部据顶采纳这个提议,请你结合“给定资料2”,以专家团的名义给参与救灾的各界人士写一份倡议书。(15分)


  要求:(1)内容具体,指向明确;(2)语言生动,有感染力;(3)不超过400字。


  5.文字表达能力


  要求熟练使用指定的语种,运用说明、陈述、议论等方式,准确规范、简明畅达地表述思想观点(或要求对事件、观点进行准确合理的说明、陈述或阐释)。指定的语种为现代汉语。说明、陈述、议论是三种解释和论述论点的方法。准确规范、简明畅达地表述思想观点,这里的思想观点指的是考生自己的观点,这一观点也就是命题者的命题思路与意图。如果二者能够高度吻合,则一定能够取得高分。文字表达能力主要通过文章写作题来测查。如:


  【2016年国考省部级】“给定资料3”引用了《论语》中的话:“不学礼,无以立。”请以这句话为中心议题,联系社会现实,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35分)


  要求:(1)自选角度,见解深刻;(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4)总字数1000-1200字。


  (二)材料思维


  通过申论是什么和考什么的介绍可以看出,申论中的重点和难点都是给定材料。在2009年及以前的旧大纲中其实介绍得更为清楚:申论材料通常涉及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笔者为大家整理了近九年来的国考申论主题,如下图所示:


  现在的申论材料所反映的主题依然也如此,其宏观范畴逃不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这五个方面。只是现在申论材料中事实性材料越来越多,可以供考生直接抄的信息点越来越少。另外,材料和材料之间的排列组合也变得更加杂乱无章,对考生的阅读理解来说是增添了不少难度。那么该如何去理解材料呢? 这就要从给定材料的特定事实说起了。材料中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通常都表达了一个重要主题,我们可以称之为特定事实。


  了解一个特点事实,需要从四个方面着手,分别是表现、原因、影响、对策。


  表现:也就是事实,并且是已经发生的事实,也可称之为结果。一般来说,事情的结果分为好和坏两个方面。好的结果可称之为成绩,反之称之为问题。


  原因:针对结果/表现而言,促使结果产生的因素。


  影响:结果带来的后续影响,分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种。


  对策: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


  知道了材料中隐含的主题,那么考生该如何在看似“乱七八糟”的材料中找到清晰的主线呢?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申论考试中有三大主体是值得注意的,一是命题者,二是考生,三是阅卷者。命题者把命好的题目拿给考生做,而由阅卷者去评分。而作为考生来讲,如果知道了命题人主要问的方向,同时又清楚阅卷者对答案的要求,那么考生需要做的就是针对要求作答就可以了。因此,最重要的是需要考生能够把握住命题的方向和阅卷的要求。要想在申论考试中准确把握考试的脉络,取得好成绩,重点需要知道材料是如何来的。材料的发展方向和脉络又是什么,有句话说得好———“得申论者得天下”,现在我们把它变化一下——“得材料者得申论”。那么,应该如何去把握给定资料呢? 笔者将从以下几个维度来为考生揭示其本质。


  1.申论命题原则———主题先行


  申论考试主要考察从事机关工作的能力,具体而言就是在工作中该如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申论考试主要就是模拟机关工作场景来考察考生是否具备公务员的基本能力和素质的考试科目。


  而申论材料本身就包含了特定事实的各个方面,在命题之前,命题组专家会根据近年来发生的热点和国家的发展方向来选择当年申论考试的主题。其主题主要来源于国家发展的五个方面: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随着十八大的召开,提出了五位一体的科学发展理念。笔者简单的为大家举例说明命题的过程:


  第一步:在命题中,命题组专家在充分讨论分析之后,确定今年考试的主题主要为经济建设方面。


  第二步: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向,党中央和国务院一直强调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由此可见,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占有重要地位,而我国的产业结构还以传统的加工制造业为主,这是属于工业发展范畴的。同时,我们知道,农业是工业发展的基础,粮食市场是基础市场,因此农业的稳定就有助于促进工业的发展,从而共同推进经济发展。因此在这样的分析之后,可以进一步确定当年考试的主题是经济领域的,跟产业结构和粮食生产有关。


  第三步:申论材料的构成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理论性材料,二是数据性材料,三是事例性材料。理论性材料主要分为国家和学者:国家方面,主要是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和政策文件中的表述;专家方面,主要是专家的观点和文章。数据性材料主要是对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进行说明及描述。事例性材料主要有国内和国外的事例,其性质有成功和失败。成功需要我们借鉴经验,而失败则需要吸取教训。命题专家会根据第二步中确定好的主题去选择相应的材料。


  到此为止,材料还不是考生最终看到的,为了加深阅读的难度,考察考生的阅读理解和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材料选择好之后,命题者会对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主要使用两种手法:


  1)颠倒顺序法


  本来命题专家在选取材料之前,已经把材料的构成和具体内容分析得很清楚了,如上文所说的产业结构和农业生产,在具体的材料中考生可能会发现,一个给定资料中可能即出现产业结构方面的信息,又出现粮食生产方面的信息。而下一个给定资料有可能只出现粮食生产方面的其中一个小点,在另外的材料中又看到了这两个主题的具体内容。总之就是把逻辑很清晰的材料进行打乱,提高阅读的难度。


  2)删减关键词法


  申论材料中会有很多例子、数据等,有的从中可以直接抄到信息点。


  如:在国家取消农业税,实行转移支付后,一些农村行政村出现经费短缺。据贵州省委政策研究室对全省1480个乡镇的统计汇总表明,无外债乡镇仅有58个,占3.92%;乡镇债务在50万元以下的有385个,占26.01%;50—100万元的319个,占21.55%;100-200万元的381个,占25.74%;100-500万元的263个,占17.8%;500万元以上的74个,占5%。这个例子中的第一句就是关键信息,考生找到抄上就可以了。


  而在有的考试中,为了增加对能力的考察难度,就会刻意把关键句删掉,只留一个调查显示、统计表明或者例子,希望考生自己能够提炼出事实所包含的观点,达到对能力考察的目的。在使用这两种方法对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之后,一篇完整的材料就呈现在了考生面前了。


  2.把握材料逻辑———逆向思维


  在得知了命题的过程和思路之后,大家在一定程度上已经知道了材料的构成和内在关系,那么在拿到一份申论材料的时候,大家就可以从微观着手,去思考命题人的思维,也就是说命题人为什么会安排这么一个理论材料和事例材料在这里,想要表达什么意思呢? 这些材料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只有通过这样缜密的思考,才能更好地发现材料的思维和材料的主题,进而更为准确地找到命题人“埋”在材料中的得分信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