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坐标-腊子口战斗,毛泽东亲自指挥的大胜仗
编者按:
在红军长征诗页上,还有一些战役(战斗)不应该为人们所忘记。在长征中的陕甘宁地区比较重大的战役有腊子口战役、占领六盘山、吴起切尾巴战役、直罗镇战役、山城堡战役等等战斗。其中占领六盘山、吴起切尾巴战役此前本报已经做过报道。今天特将著名战役腊子口战役、 山城堡战役及红二十五军征战陇东采编刊发,以飧读者。
图为今昔的腊子口战役遗址已成各地游客参观的红色革命遗址
腊子口战役是军事史上以弱胜强、出奇制胜的著名战役,也是红军长征进入甘肃境内最关键的一仗——
腊子口战斗,毛泽东亲自指挥的大胜仗
10月14日,本报“15年西凤 红色坐标·追寻长征的陕甘宁足迹”采访记者冒着风雪来到甘肃迭部县寻访著名战斗遗址腊子口,巧遇兰州广播电视台《长征·陇上走过》全媒体直播报道组。 腊子口遗址的讲解员向两家媒体讲述了当年腊子口战役的情况:
1935年9月,毛泽东、周恩来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到达迭部县腊子口。当时甘肃军阀、国民党陆军新编第十四师师长鲁大昌奉命在腊子口部署了两个营的兵力,妄图凭借这道天然屏障把红军消灭在崇山峻岭之中。
“腊子口自古就是甘川两省咽喉,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堑,整个隘口上面宽约三十米,下面只有六七米,两边是悬崖陡壁,崖壁下是湍急的腊子河,河上隘口处一座一米多宽的小木桥成了腊子口唯一的通道,敌人当时在此设了两道防线,第一道在小木桥后面,第二道在朱立沟口,小木桥后的东山坡上修筑了坚固的碉堡群和三角形的封锁工事,往后是纵深工事。东面突出的山腰上也修筑了几个大碉堡,重火力居高临下地控制着小桥隘口,连只小鸟都很难飞过,红军如不能尽快突破腊子口,就面临被敌人三面合围的危险。”迭部县党史部门工作人员介绍说。
1935年9月14日,毛泽东在茨儿那村向红一方面军二师四团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当面下达了“在三天之内夺取腊子口”的命令。9月16日下午4时,红四团先头营试探性地发动了几次进攻,但均未成功,傍晚毛泽东一行20多人来到离腊子口二三公里的黑多村,立即派人去和一军团及红四团取得联系,并让通讯部队专门从黑多村到腊子口一军团二师前沿指挥所拉了一条电话线,他亲自指挥战斗。
夜幕降临,一军团军团长林彪和政委聂荣臻、参谋长左权及二师首长们接到毛泽东的电话指示后,立即赶到前沿阵地商定采用正面进攻和侧翼袭击相结合的作战方案。由王开湘团长率领两个连渡过腊子河,攀登悬崖绝壁袭击东面山顶上的敌人和摧毁大碉堡,杨成武政委指挥4个连从正面发起攻击。至晚11时许,林彪、聂荣臻等军团首长返回黑多村向毛泽东汇报红四团战斗的情况。而敌人增援部队如若在天亮时赶到,将会使全军陷入十分危险的境地,毛泽东通过电话向红四团反复强调无论如何要在天亮前攻克腊子口。
接着,他又和林彪、聂荣臻联名向断后的三军团发出了“腊子口守敌一营未退”的电报,命令彭德怀指挥后卫部队坚决截击侧袭腊子口红四团的敌军,保证前沿先头部队顺利夺取腊子口。至晚12时,担任主攻的六连发动了5次猛攻,只因路窄施展不开兵力,未能冲过小桥,便暂停了攻击。
次日凌晨2时许,红4团指挥员决定改变策略,以政委杨成武指挥2营继续实施正面进攻;同时,由团长王开湘带领1营的两个连从腊子口右侧攀登崖壁,迂回到敌人的背后进行突袭。
正当正面进攻受阻时,突然腊子口上空升起一颗白色信号弹,迂回到山顶的红军官兵如神兵天降,居高临下,向敌人没有顶盖的碉堡和阵地投掷手榴弹,敌人死伤大片。正面进攻的敢死队,手持大刀,身背马枪,勇猛地冲向敌人。官兵们上下夹击,打得敌人丢盔弃甲,仓皇而逃。9月17日清晨6时左右,红军占领了天险腊子口。
“腊子口战役是军事史上以弱胜强、出奇制胜的著名战役,也是红军长征进入甘肃境内最关键的一仗,腊子口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企图阻止红军北上抗日的阴谋,因此腊子口也成为中国革命史上举世闻名的革命胜迹。”迭部县党史部门工作人员说。
文/图西安晚报特派记者张红中 张松为您报道
山城堡战役——最后的反击
1936年10月,红军三个方面军会师后,却面对新的困难和危险。当时红军处于陕甘宁三省交界处的黄土高原,这一区域面积不大、自然环境不佳、干旱少雨、物产不丰,红军会师后总共近七万红军要仰仗此地休养生息,困难非常大。与此同时,蒋介石再次急调260个团的兵力,意欲剿灭红军于一役:蒋介石将他制订的战役计划称为与共产党红军的“最后五分钟的决战”。
面对重重物质困难及国民党的步步紧逼,中共中央拟实施“占领宁夏,打通苏联”的计划,因国共双方军力过于悬殊,到11月初“暂时已无执行之可能”。红军必须回到陕北苏区去,11月15日,中革军委下令红军总部,集结力量向甘肃省环县山城堡(即仙城堡)地区靠近。
三个方面军的红军主力首次在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总指挥彭德怀和政委任弼时统一指挥下联合作战,但红四方面军又受到张国焘的极大影响,所以彭德怀的指挥最初并不顺利,外线作战条件不理想,后勤保障难度大,当地又极度缺水缺粮,红军一退再退,退到陕甘宁苏区边缘的山城堡,不得不在山城堡进行最后的反击。
红军制定的山城堡战役的战略方针是:逐次转移,诱敌深入,而后在预定的有利地区集中优势兵力,给敌人主力胡宗南部以歼灭性打击,对东北军则采取积极的统一战线方针,对毛炳文、王均部予以威胁牵制。
20日,国民党军第78师第232旅及另1个团进占山城堡地区,孤立突出,翼侧暴露。21日下午,除西路军外所有红军集结完成,发起了山城堡战役总攻。激战至22日上午,基本全歼胡宗南部第78师。
山城堡战役迫使国民党军停止了对土地革命后期硕果仅存的西北根据地的进攻,对此后的西安事变及土地革命战争结束均有重大影响。从此中国工农红军在“陕甘苏区站稳脚跟,迎接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在土地革命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西北根据地成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和出发点。
1937年2月西北根据地改为陕甘宁特区,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9月改为陕甘宁边区。中国革命在西北高地开启了崭新阶段。
毛泽东曾两次评价陕甘宁边区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作用。一次是1945年2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做报告时说:“陕甘宁边区的作用非常大。我说她是中国革命的一个枢纽,中国革命的起承转合点。”“这个地方是落脚点,同时又是出发点。”另一次是在1945年4月中共七大预备会上,毛泽东再次强调:“没有陕北就不得下地。我说陕北是两点,一个落脚点,一个出发点。”
这里不仅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抗日民族战争的出发点,还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完整体系形成与成功实践的基地。根据地军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
西北根据地地域偏远、土瘠民贫,但人民节衣缩食,千方百计为中央红军筹粮筹款,各方积极参加做好战地勤务工作。中央红军到达吴起后,当地农民捐粮2.5万斤、猪羊50多只、几千斤羊毛和成百匹布。直罗镇战役时,当地群众组织了数百副担架转送伤员和军用物资。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仅4个多月,陕北妇女就做军鞋8000余双,织袜子500余双。延川县人民更是在4天内赶制出军服3000多套。为反击敌人“围剿”,保卫根据地牺牲的指战员和革命群众数以千计。
中国共产党在这片热土上实现革命胜利大转折,在这片热土上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陕甘宁苏区,这片革命的热土,必将永垂史册,万古流芳!
刘立荣 西安晚报记者石俊荣整理
(刘立荣系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副教授)
图为天险腊子口战役遗址(翻拍照片)
鏖战陇东
红二十五军威震敌胆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诞生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1934年11月16 日,根据中央指示,作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实行战略转移。在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等率领下开始长征到达陕南,经过七个多月奋战,创建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
1935年7月。为配合中央红军长征北上,红二十五军又西进甘肃。 8月中、下旬,经过静宁、平凉、隆德、泾川、灵台、崇信、华亭、镇原等县,其间在平凉境内征战18天。给驻守陇东围追堵截的国民党马鸿宾部以重大杀伤,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红军长征北上的行动。后于9月中旬到达陕西延川县永坪镇,与刘志丹等率领的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胜利会师。
攻克隆德扬军威
红二十五军于1935年8 月17 日从静宁县兴隆镇出发,其主力由军政委吴焕先带领沿好水川东进,经贺家堡子、杨家河进入红土路村。另一支策应部队由副军长徐海东带领,从贺家堡子附近的陈田玉上山,经神林铺的闫家庄子、沙塘铺直逼隆德县城,并派出部队向西兰公路警戒。
当日正午12时许,红军先头部队进入隆德县城北,派出一个排的兵力向北象山发起攻击,歼灭了北象山守敌。然后由北象山包抄而下,于下午2时攻入隆德县城,歼灭守敌新编第十一旅二团一营及保安队大部,敌县政要员仓皇出逃。
红军打开监狱释放了关押群众,在城内开展了政治宣传工作,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和民族政策。稳定民心,并将缴获的部分衣物、被服和粮食,救济给了当地的贫苦群众。
天将黑时,国民党毛炳文部第六师十七旅,乘坐72辆汽车从兰州出发沿西兰公路前来增援,在隆德城西遭到红军警戒部队的猛烈阻击,敌不敢近前,后退扎营观望。为了防止遭敌沿西兰公路东西两面夹击,以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红军进城部队当晚撤回红土路村,与主力部队会合宿营休整。
激战瓦亭占安国
红二十五军在红土路村吃完晚饭后就地宿营,于8 月18 日凌晨1时许,派出先遣部队沿西兰公路经张家银、蔡家湾、杨家店继续东进,连夜翻过六盘山。大部队则于清晨6时许在好水伏龙寺集结,翻越六盘山到达瓦亭附近吃饭休息。
这时,国民党马鸿宾三十五师一○三旅的一个骑兵团前来堵截,与红军进入瓦亭的先头部队突然遭遇,发生激战。红二十五军二二五团团长张忠发立即指挥部队强占山头,向敌发起攻击,毙伤敌骑兵数十人,缴获战马十七匹。部队攻占瓦亭后,沿西兰公路乘胜向三关口方向逃跑之敌骑兵追击。
三关口,壑口狭窄,两面山高万仞,如刀削斧劈,地势险峻,自古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敌以重兵布防,企图凭借天险阻击红军。
跟踪追击的红军,在副军长徐海东的指挥下,兵分两路,迅速向两面山头发起攻击,将守敌很快击溃,毙伤敌数十人,又沿西兰公路乘胜追击,一鼓作气,占领蒿店,红军主力随后跟进,于19 日晨抵达平凉城西安国镇一带休整。
在瓦亭战斗中,已身负重伤的张忠发团长在追击敌军途中不幸壮烈牺牲,忠骨埋葬于三关口的南山腰,至今为当地群众所怀念。
堡山伏击歼追兵
8月20 日清晨,阴沉沉的天空飘起了小雨。威逼平凉城的红二十五军,虚晃一枪,兵分两路,冒雨从双庙、栾塬下塬,在军张与民张之湫沟门会合,涉泾河进入四十里铺镇。
国民党守城部队三十五师师长马鸿宾一夜惊魂未定,大清早就带人爬上北城墙向虎山墩观望。当发现红军设在那里的火力点不见了时,悬空的心才落了下来。随后派一○三旅副旅长马应图率3 个步兵营上白庙塬尾追红军。后获知红军向四十里铺方向前进时,又加派骑兵一营和辎重营的百余名步枪手,乘车沿西兰公路东进堵截。自己带领卫队骑马疾驰北塬马应图部亲自督战。
正在四十里铺镇吃饭的红军,得知敌军跟踪追来。立即集结,向东疾进至白水镇。敌军气势汹汹,尾追不舍。为了狠狠教训敌军,打掉其嚣张气焰,军政委吴焕先与副军长徐海东当即商议决定,选择有利地形,痛歼尾追之敌。于是,指挥部队调头经王寨、马莲铺进至打虎沟,设伏于大堡山及其西侧的老鸦沟山等候敌军。
大堡山位于平凉白水镇以西二三公里处的打虎沟以南,山峰突起,地势险要。南近涧沟河峡谷,北临西兰公路,东西延伸于较低的丘陵地带,对控制西兰公路、阻击敌军十分有利。红军将指挥部设在山顶庙台的钟楼内,在主峰和西侧的老鸦沟山以及东侧的堡山嘴三个制高点都埋伏了兵力。同时,命令前卫部队继续东进,以诱敌深入。
下午5 时许,尾追之敌马应图部窜入打虎沟一带。当敌骑兵刚过马莲铺进入开阔地时,红军指挥部发出了战斗信号,埋伏在老鸦沟山的部队首先用迫击炮、轻重机枪猛烈射击。战斗打响后,受到突然打击的敌人惊慌异常,爬在马背上胡乱抵抗。
进至白水镇的红二十五军前卫部队,在军政委吴焕先指挥下,迅速返回打虎沟参加战斗。敌马应图组织部队正面进攻,几次都没成功。随后又指挥两个连兵力从打虎沟西侧迂回上去,企图夺取红军的山头阵地,敌军刚爬至庙台附近,庙台上突然喷出几十条火舌,敌兵躲闪不及,留下了几十具死尸溃退了下去。
在庙台指挥战斗的副军长徐海东看到时机成熟,立即命令司号员吹响冲锋号。红军如猛虎下山,从两侧高地发起反击,敌军顿时大乱,人马自相践踏。哗哗的雨声伴随着号声、枪声、炮声、手榴弹爆炸声和喊杀声响成一片。敌官兵各不相顾,纷纷四下逃窜。
马应图因兵力溃散,无法指挥,只身一人钻进一农家躲了起来。在四十里铺督战的马鸿宾,冒雨下车刚走出马莲铺东口,即遭到机枪猛烈扫射,爬在泥水中抬不起头,后独自一人逃进一农家小院。不料一颗手榴弹从墙外飞进院内爆炸,刚喘过气的马鸿宾又险些丧命。未几,在外抵抗的卫队即被打垮,红军顺着院墙外向前追去。院内刚醒过神来的马鸿宾被吓出一身冷汗,借夜幕溜出小院,蹲在村边的树林里过夜。第二天早上,敌军才收拾残部退至四十里铺扎营。
大堡山伏击战斗,红二十五军歼敌一个多营,击溃了3个营。大长了红军的声威,打击了敌军的嚣张气焰。战斗结束后,红军在夜幕中从容进入白水镇宿营。新中国成立后,当地群众称大堡山为“胜利山”,并在山顶庙台旁立碑纪念。
泾川县吴焕先烈士纪念馆提供资料 西安晚报记者张松整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