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都知道活字印刷技术的发明人是北宋的毕昇,这项技术也被列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中国北宋的崇宁年间(1102—1106)的《观无量寿经》是现存最早的活字印刷品。而外国的活字印刷技术直到15世纪才出现。


  西方的活字印刷发明人是一个叫约翰内斯.古登堡的人,“古登堡革命”的说法就是来自于他的名字,但比中国活字印刷更晚的西方,却掀起了一股古登堡革命。


古登堡活字印刷带来的知识革命

  在欧洲的活字印刷还没出现之前,他们的书籍也是靠手抄写,从中国传入的木版印刷在14世纪到15世纪才开始流行起来。并且,在西方国家,只有神职人员才有资格读书写字,因此许多的手抄本都存在修道院,知识的流通就变得极为狭隘。而古登堡活字印刷技术的出现改变了西方人吸收知识的限制。


  古登堡此人的生平在历史上没有详细的记载,学者也只是根据一些流传推测,他出生在德国莱茵城市同盟中的美因茨,其父亲和叔叔都是大主教造币厂的官员。古登堡之所以能发明出活字印刷技术与他的个人经历有关。


  因为工作的便利,古登堡在造币厂观察到熔化的金银被倒入模具中,然后按压成型,最后被打破抛光,而这样一系列程序成了他发明活字印刷的基础。


  1428年,从事金属加工的古登堡迁到了位于莱茵河上游的斯特拉斯堡。到1455年时,古登堡便发明了活字印刷,随即发行了《古登堡圣经》,这本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圣经。活字印刷的出现,让书籍不再只圈限在修道院中人,数量也明显的增加,从而形成了一场知识和心底的革命。在此之前只能靠部分神职人员读写的文章,现在其他阶层也掌握了这种能力,以至于这场知识革命让高高在上的神职人员的权威降低了不少。


  古登堡活字印刷的出现对宗教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可以说如果不是这项技术的出现,马丁.路德可能不会想到将圣经翻译成德文。对于主张回归圣经的新教徒来说,出版用自己的母语而非拉丁语写成的圣经是非常重要的,而普及了活字印刷后,欧洲民间社会可以通过书籍、纸和杂志等媒介学习更多的知识,这对欧洲社会的影响不言而喻。


  古登堡革命对欧洲的政治、宗教和文化影响与北宋时期产生的反应一样,但古登堡革命却对另外一方面比毕昇有着更大的影响,那就是—经济。


古登堡革命促进的经济增长


  从经济史角度来看,近代欧洲之所以经济会增长如此之快,正是因为向美洲、非洲等地的扩张,使得商业贸易急速增加,在此期间,不论是天主教商人,或是新教的商人,都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今年关于阿姆斯特丹商人的研究表明,即使在宗教冲突很激烈的欧洲内部,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也一起从事商业活动,即便远离欧洲的大西洋贸易中,这种跨越教派的商业活动急剧加多。无论天主教商人、新教商人以及犹太商人互相往来,实现了跨文化、跨宗教的贸易,贸易额和贸易范围都因此变大了。


  而不同地区、不同文化和不同背景的商人在一起从事的行业活动,其中古登堡革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及时掌握最新的信息是商业成功的第一秘诀,商人只有在认为自己掌握的关于商品的信息比其他人更确切时,才进入市场。当然,这种判断也并非全都是正确的,所以也会导致商人破产的出现。但至少,商人需要在主观上认定自己是掌握了确切的信息。


  如果能掌握别人不知道的信息,这对商业操作是极为有利的。不过在,在众多的商业活动参与者中,如果大家掌握的信息数量和质量差异太大,那么除了小部分人掌握丰富信息外,其他的人就会被动退出市场,并且,要想进入这样的市场并不容易。因此,这样的市场并不能很好地发展。


  综合以上来说,为了能够让市场有更好的发展,商业信息必须广泛分享,让那些不容易得到信息的人也能参与其中。所以,近代欧洲商业能够如此快速的发展,正式因为欧洲内部形成了能让商人相对容易进入市场的环境。这个环境就是让每个人都很容易地获得商业信息,而实现这一点的正是古登堡发明的活字印刷。


  在活字印刷没出现前,汉萨商人在北海和波罗的海进行贸易,被称为“流动商人”。在12世纪前后,他们随身携带自己的商品,辗转于顾客的居住地之间,这些流动商人形成了一个同业公会,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在他们在商业旅途中互相帮助,共享商业信息。


  不过到了13世纪至14世纪,汉萨商人在成定定居了下来。一个原因是交易量增加了,另一个原因是商业贸易已经趋于稳定。当商品交易数量变大时,商人在商品运输的过程中已经不能很好地照看好自己的商品了,并且随着商业贸易的稳定,商人也不需要在长见证交易交易过程。汉萨商人在定居后,只需要通过写信的方式跟交易方沟通。通信需要读写能力,但12世纪的汉萨商人不会写字,于是他们就让神职人员替他们写信。


  在活字印刷出现之前,不管是商人还是地主或平民,他们对于知识的读写能力几乎没有,而这也是神职人员处于社会地位高层的原因。但在活字印刷出现后,神职人员的地位降低了许多,平常的人都可以通过活字印刷的书籍来提高自己自己的知识量,从而在以后的商业贸易上的沟通更为便利。买卖方写信沟通也不在被局限于神职人员手上,甚至在商业上的秘密也变得更加保密。这就是古登堡活字印刷带来的好处。


活字印刷衍生的“经商指南革命”的作用

  随着伙子印刷术的日益普及,诞生了一本名为“经商指南”的商业百科全书,这本书对欧洲的商业发展起到了重大的影响。“经商指南”中阐述了商业规则、谈判技巧,已经成为商人的各种方法和面对的风险等等。


  “经商指南”的原型出现在13世纪下半叶的意大利托斯卡纳和威尼斯,这都是当时先进的商业区。就像前面讲的,欧洲商人从“流动型”变成“定居型”,他们不再亲自辗转各地进行贸易,而是把交易委托给了当地的代理人。因此,遵守共同的规则就显得格外重要。


  16世纪时,随着商业据点的转移,从阿尔卑斯山到阿姆斯特丹,再到伦敦等各地都出现了“经商指南”。在中世纪的手抄本中,关于商人的文字不多,但古登堡革命以来,由于活字印刷带来的便利,很多商人开始利用这本指南。


  “经商指南”源于意大利,但销量最多的确实法国人雅克.萨瓦里在1675年创作的《健全的商人》。这本书出版后被翻译成多种语言,1757年在英国出版的马拉奇..波斯特尔思韦特的《通用商业辞典》就是该书的英文版。在那个时代,还没有版权的概念,在翻译时往往会考虑到各地的不同情况进行修订,如此一来,指南变得更为实用了。


  这样的“经商指南”促进了商业的标准化,不论在哪个国家,只要是读过同一本“经商指南”的商人,都会按同一套商业规则办事。此外,账簿、信件、合同等文件也有了规范,随着规则逐渐统一,进入市场就变得更为容易了。而且,多亏了古登堡革命,合同也从手抄本变成了印刷品。


  这样一来,商人只需要在合同书签字就可以了,这就大大的提高了效率,古登堡革命所带来的影响甚至可能超过了现代IT革命对金融和贸易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整个西方国家的商业影响,对促进商业规范和提高市场经济不言而喻。


  此外,如果想扩大贸易范围,就需要和新的交易方取得联系,而取得联系的方法是准备一封由共同的庶人写的推荐信,或者是一封自荐信。而写这种自荐信的方法,也被写成小册子出版了。只要遵守这种商业书信的规范,即使是第一次写信的商人,也会很容易地被其他商人认定为合作伙伴,在这样的环境下商人之间的关系网越来越大。


  在国际贸易中,语言问题很重要,以前的商人不得不学习各国的语言从而进行沟通,但在有了商务文件的规范后,商人只需要掌握少量的商务用语,就可以跟其他地区的商人进行交易。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经商指南”的传播不受天主教、新教或犹太教等各宗教派别的影响,在商业世界中,规范化的力量比宗教更为强大。


古登堡革命形成的商业习惯成了世界通用标准

  从近代到现代,欧洲获得了全球经济的主动权,在这个过程中,“经商指南革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甚至他们建立的商业规范影响到了欧洲之外的国家。


  比如在印度果阿,许多商人用葡萄牙语、英国或法语写成的商业信函,还接受了来自欧洲传入的外汇票据、船运发票、税单和委托书等。如果把当时的印度和欧洲的经济实力相比较,欧洲实力并不比印度高,但像商业信函这样的商业习惯,却是欧洲推广到印度的。


  随着欧洲领土的扩大,许多不会说欧洲语言的商人,也必须要适应欧洲的习惯了,可以说欧洲用军事力量强行推广了自己的商业规范。不过,对果阿的印度商人来说,欧洲的商业习惯却确实给他们带来了诸多便利。而这正是古登堡革命带来的规范化成就了欧洲商业的优势,对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除此之外,宗教改革也与“市场”密切相关,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为宗教改革写的宣传小册子上。在当时,书籍的出版离不开图书交易会,比如法兰克福、莱比锡等城市举办的图书交易会,对书籍的传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某些时候,人们会想方设法得到辩论对手的书籍出版前的校样,加上自己的反驳文章,一起印在宣传小册子上。


  这样一来,辩论对手只有等到第二年的图书交易会才能反驳了,对宗教改革者而言,这样出版行为既是重要的收入,也是宣传自我主张的市场活动。对接受了新教教义的信徒来说,这些传承小册子就是新的信仰的指南。


总结

  古登堡印刷技术虽然比中国的晚,但其发生的商业革命是那时的中国无法对比的,也正是如此古登堡才会被世人铭记于心。古登堡革命不光是让欧洲人更容易的吸收知识,而是这项技术的出现让商业更为活跃,更规范,使市场经济更为繁荣,人人都参与到商业竞争中去,这也让欧洲的整体商业更为繁华,让市场这块蛋糕不再是一小部分人独享。


  从知识的获取,到一整套的商业规范、指南,古登堡革命改变了西方的商业世界,一直影响到现在。


本文标题:古登堡革命,不光影响各阶层读写能力,还改变了西方的商业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