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南:北京武协主席的感悟
文/司马南
癸卯孟冬,好友刘鸿送我四册台湾钟文渊先生的《纵横太极》,并反复叮嘱我,值得一读。
现如今,能踏踏实实静下心来读书的人不多了,一口气读下《纵横太极》四册的人就更少了。说实话,我先看了目录,并择其所好看了几篇感兴趣的文章,其中的:“观念第一,拳架第二,结构体第三,流动柔体第四,空境刚体第五,推手第六,散手第七”让我耳目一新,系统性,逻辑性,实用性强。体现了宝岛台湾太极人朴实求真,严谨细致的特点。
由于岗位关系我有许多台湾朋友,尤其是武术界的知音好友,他们深谙中华传统文化,力行传承太极文化,令我汗颜,值得我学习。
文渊仁兄在《纵横太极》中讲到:“任何一项技艺都有其运作原理,训练原理,尤其是运动及技击方面,更要符合运动原理,结构原理等等。太极拳的训练原理是什么?学习者不可不知,我们不要小看太极拳,也不要神话太极拳,太极拳就是一种模式得道的功夫。”
杜德平
太极是中华民族之宝,太极文化是两岸交流交往的公约数,太极拳是体验科学,讲求的是闻思修。《纵横太极》应该为习练太极拳众生进入太极境界的“指月手”。钟文渊先生强调:“太极拳难学在于观念,而不在于拳术。正确的观念就像一个导航明灯,能引领习者前往正确的大道、明道、正道。大道至简,大道无形,人类思维的最高境界是简易。正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一就是元炁,二就是阴气和陽气,这个三就是和合之氣。
纵横者经纬也,学习太极拳要有高度,习练太极拳要知法度,修养太极拳要有维度。
杜德平,男,汉族,北京人。
原北京市台湾事务办公室副主任,他任上的时候在钓鱼台宾馆搞活动,来了一群台湾人,说的都是拳语,我也跟着比划太极,就这么认识了。杜说的刘鸿师傅,是我打年轻的时候就认识的一位武林人士。我很高兴他们有交集有切磋。
知名太极文化行者、陈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陈式太极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武术八段、中国武术段位制考评员、指导员、第七届北京市武协主席、世界太极拳蓝皮书专家委员会专家、北京市对外友好协会理事、欧洲太极文化传播中心名誉主席。
自1983年以来习练并传授太极拳,坚定守正,不断创新,知行合一,文武兼修,长期研学、讲授《太极拳论》《道德经》《易经》和《黄帝内经》等经典,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由体悟到感悟,从渐悟至顿悟,将太极人生融入生活中的每一天。
到现在为止,我一直潜不下心来,抽不出时间,跟他们一块打太极。北京还有一位“最美太极拳老人”段俊,冯志强先生大弟子,早年北京照相机厂的保卫干事,确功夫高深,他每见我,便嘲这小体格子,笑我只练嘴不练拳。
跟一般同龄的老头儿比,我还凑合,胡同里90岁以上的老太太,没有一个能打得过我,他跟鲁智深一样,当然有资格嘲笑我。
本文标题:司马南:北京武协主席的感悟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