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博园属于哪个区推荐文章1:我国海拔最高的园博园,哪些亮点值得一看?

  新华社西宁7月19日电(记者李宁 陈杰 周喆)地处青藏高原河湟谷地的西宁园博园,18日开园迎客。平均海拔2200米的西宁园博园,是目前国内已建成开放园博园中海拔最高的。


  青藏高原上建园博园,有哪些难度与挑战?园博园为何选择建在工业用地上?各式园林如何适应当地半干旱气候?记者就此探访这座独具特色的园博园。


  青藏高原上如何建园博园?


  走进西宁园博园,大片的翠绿、嫩绿、深绿映入眼帘,月季、丁香、牵牛等各色鲜花点缀其中,展开一幅绿水青山环抱姹紫嫣红的画卷。


  在平均海拔超过2200米的西宁市,冬季最低气温可达零下20多摄氏度,城区10月份就开始供暖。由于海拔高、降雨少、温差大、日照强、冬季长,很多植物都无法在如此恶劣环境下生长。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山上不长草,刮风石头跑。”这两句俗语,描述出这里长期以来的自然生态环境。近年来,西宁市通过植树种花,绿化面积不断提升,但建造园博园,依旧挑战重重。


  “在西宁建园博园,要比其他地区难很多。”西宁市林业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李艳萍说,一方面适宜西宁气候条件的耐寒、耐旱、耐土壤瘠薄植物种类本身数量有限;另一方面园博园四季向游客开放,要求园内四季有景,对花卉花期、树木叶期搭配都有更高要求。


  经过广泛选种、多方比对、反复试验,西宁园博园选择大面积种植花期较长、适应高原的月季、丁香、牵牛等观赏花种。同时在花卉旁种植油松、云杉、青杄等常青树,实现园内三季有花,四季有绿。


  作为西宁市花,丁香也是园博园的主角之一。紫丁香、小叶丁香、暴马丁香……20多个品种的丁香,遍布园区各个角落。“每年4月下旬至7月下旬,整个园博园都会弥漫丁香的幽香,营造高原园林的宁谧、浪漫气氛。”李艳萍说。


  工业园如何变身大花园?


  西宁园博园南面,是烟囱矗立的甘河工业园区;北面是能容纳数十万人居住的建设中的多巴新城。很多人不知道,这个规划占地面积6540亩的园博园,建在一块工业用地上。


  这片工业用地,过去以沙滩地、河滩地为主,计划用于引进工业项目,难以直接种植植被。通过回填土方、修整地面、引水灌溉、园林布置,经过三年多建设,这片工业地摇身变成园博园。


  “选择在工业园区建园博园,旨在充分修复利用工业用地,建起城市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的绿色屏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探索高原城市工业发展与宜居宜业相结合的绿色发展道路。”西宁园博园和西堡森林公园建设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陶雅琴说。


  专门开车前来的西宁市民侯洁瑛是园博园开园后的第一批游客之一,“这儿过去是工业园区,污染比较严重,植被稀少,现在绿水青山、亭台楼阁,成为家庭出游、朋友聚会的好去处。”


  外有绿树花海交相辉映,内有河湟民居错落有致。西宁地处青藏高原河湟文化地区,历史文化悠久。在西宁园博园内,一座通海阁、三处河湟民居,诉说着高原古城西宁的古往今来。


  原本大块的工业用地,变成西宁市民休闲游览、城市文化展示的“大花园”,对此西宁市副市长陈红兵说,西宁城市地处河湟谷地,发展空间有限,将宝贵的工业用地用于建设园博园,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态的需求,“这也是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探索实践。”


  半干旱地区如何解决“水资源”难题?


  园博园各类园林植物正常生长,需要相应水资源支撑。然而,西宁属于大陆性高原半干旱气候,常年降雨量约380毫米,蒸发量超过1000毫米。园博园正常运营管护与当地半干旱气候之间的矛盾如何破解?


  西宁园博园和西堡森林公园建设管理委员会规划建设部负责人李万龙介绍,在园博园设计建设时,便充分融入“海绵城市”理念,利用园内湖泊、景观水系、道路管网等设施,建起一套完整的水循环利用系统。


  开园当日,天空飘起小雨。记者在现场看到,园博园主干道上,雨水沿着路边的透水砖渗入地下,开启一趟流淌、净化、循环的“绿色”旅程。


  据介绍,西宁园博园利用“海绵化”水循环系统,在降雨时能将雨水快速汇入排水管道和周边景观水系,再自然流入地势较低的园博湖中。经过水泵提灌、多个湖泊自然沉淀后,再次回到园博湖。


  “循环过程中,园区‘海绵化’不仅使水体得到净化,呈现出清澈见底的状态,更能促进园内绿地发挥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的作用。”李万龙说,园博园由此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旱时有蓄水”,达到水资源充分收集、充分利用的效果。


  园博园属于哪个区推荐文章2:建个海拔最高的园博园到底有多难

  西宁园博园 黎晓刚摄


  西宁园博园所在地,过去为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甘河工业园用地,园内有大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这片工业用地,过去以沙滩地、河滩地为主,难以直接种植植被,现在它被改造成了植物的乐土。


  鸟语花香、丛林浸染、民居错落、碧水辉映……近日,目前国内已建成开放海拔最高(平均海拔2200米)的园博园——西宁园博园免费开园迎客。总占地面积134.69万平方米的西宁园博园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多巴镇,2015年,西宁市牺牲规模工业产值170亿元,将436万平方米的工业用地用于园博园建设。


  在这里既能享受北方园林的雄伟壮美,也能观赏江南园林的婉约清秀,还能感受到岭南园林的灵活多元、兼容并蓄。


  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恶劣、施工难度大,西宁市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将工业园变成大花园?对此,科技日记者专访相关人士,揭秘不一样的西宁园博园。


  青藏高原上建园博园 苗木成活率、大面积人工湖建造是难题


  园博园是城市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的生态、文化、经济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西宁园博园地处西宁多巴新城和甘河工业园区之间,生态地位十分重要。


  走进西宁园博园,通海阁、河湟民居、景观木亭、亲水平台、游船码头映入眼帘,月季园和丁香园两个专类园竞相争艳,园内水系贯通、植物种类丰富。


  很难想象,这样一座如画卷般的大型景观园林,如今就建在青海人民的“会客厅”西宁市。


  从过去“漫天黄土不长草”到今昔两山披绿生态美,十余年间,西宁市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森林覆盖率逾34%,成为西北首个省会森林城市。但必须面对的是,“西宁市海拔高、空气含氧量低、气温低、降水少,大量景观植物品种难以成活,适合栽植的苗木品种有限。”在提及西宁园博园建设过程中最大难题时,西宁园博园和西堡森林公园建设管理委员会规划建设部工作人员罗如鹏对科技日记者表示。


  面对大面积的绿化苗木难以成活的问题,西宁园博园和西堡森林公园建设管理委员会根据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的树形以及花期的不同特点,合理搭配栽植,用有限的苗木品种搭建出较好的绿化景观,并且选育了当地月季、丁香等耐寒、耐旱、耐土壤瘠薄的花木品种,培育出拥有高原特色的花海树阵,同时积极引进适宜生长的新品种,提升景观环境品质。


  西宁市林业科学研究所负责西宁园博园一期丁香园的规划建设,该所工程师魏文龙说:“我们选择了一些已经适应高原气候条件的苗木品种,只要前期加大养护管理,待其生根发芽、苗木成林后,哪怕出现极端天气也不会影响苗木景观的效果。”


  以占地面积100亩的丁香园为例,丁香花为西宁市花,也是西宁园博园的主角之一。魏文龙介绍,丁香园中种植了什锦丁香、黄丁香、罗兰紫、布什、晚花紫等20多个丁香品种,遍布园区各个角落。


  去了园博园,给大家印象最深的便是水。10座滚水坝、9座景观桥,湖水波光粼粼,置身在景观木亭内,一股江南水乡的气息扑面而来。据工作人员介绍,仅一期园区,水面面积就达28.1万平方米。


  但是在当地缺水的情况下,大面积的人工湖建造是园博园建设当中遇到的另一大挑战。罗如鹏说,西宁园博园和西堡森林公园建设管理委员会将所有水系和湖面根据功能和地质情况,做了不同的防水工程施工,施工难度很大。同时引用国寺营渠和校场河两条水系为园博园供水。


  换土回填打造植物乐土 “海绵”理念破解水资源难题


  西宁园博园所在地,过去为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甘河工业园用地,园内有大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这片工业用地,过去以沙滩地、河滩地为主,难以直接种植植被,现在如何把它改造成植物的乐土?


  魏文龙表示,西宁园博园一期丁香园建设过程中,首先对土壤酸碱度、微量元素含量等指标进行测定,然后将园内碱性土壤、建筑垃圾,以及不适应苗木生长的红土在围造地形时填到土层最下方。最后,尽量使用园区外围的农田土回填,技术人员还会在土壤中施氮磷钾等有机肥、综合肥,将土壤改良成弱碱性。


  园博园各类园林植物正常生长,需要相应水资源支撑。然而,西宁属于大陆性高原半干旱气候。园博园正常运营管护与当地半干旱气候之间的矛盾如何破解?


  对此,罗如鹏表示,西宁园博园充分融入“海绵城市”理念,利用园内湖泊、景观水系、道路管网等设施,建立起完整的水循环利用系统。


  西宁园博园利用“海绵化”水循环系统;降雨时雨水可快速汇入排水管道和周边景观水系,再流入地势较低的园博湖中;在园博湖内修建泵站供整个园内绿化灌溉管网的用水,解决干旱地区造园的绿化浇水问题;灌溉水和雨水在经过上游1号、2号沉沙池的物理沉淀和表流湿地的生物降解过滤后,再次流回下游景观水系和园博湖。


  循环过程中,园区海绵化不仅使水体得到净化,呈现出清澈见底的状态,更能促进园内绿地发挥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的作用。由此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旱时有蓄水”,实现水资源充分收集、充分利用。


  不止于此,2021年,园博园二期将建成向公众免费开放,届时高原人民将感受到现代化科技创新应用于智慧景区所带来的不一样的感官体验。


  园博园属于哪个区推荐文章3:又发现了一个赏花的好去处——北京园博园

  都说北京的春天短得抓不住,却也美得出奇,走到哪里随手一拍便是美景。


  最美人间四月天,伴随着和煦的春风和温暖的阳光,北京园博园早已变成了花的海洋。


  北京园博园(以下简称园博园)位于北京西南部丰台区境内永定河畔绿色生态发展带一线,是第九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的举办地,记者上大学的时候还有幸当过园博园的志愿者。


  园博园总面积267公顷,足足逛上一天绝对没问题,而且园中历史文化氛围浓郁,地形多变,山水相依,颇有特色,只来一次很难完全感受到园博园的多样美。


  园博园一共有六个门,从二号门、三号门和六号门可以进入,由于疫情的关系,现在入门口都有工作人员在登记信息,测量体温,游客入园也要求必须戴好口罩。


  记者这次来是从六号门进园的,向上的小路旁满是丁香的花香,白色的,紫色的,在风中摇曳,引来不少游客拍照。


  这条路的上坡正对着园博园的标志性建筑——永定塔,它矗立在园博园内的鹰山之上,据说是北京地区最高的民族风格仿古高塔。


  看过永定塔之后,就一路跟着感觉走,因为处处是美景,园中的游客不少,都保持着安全距离,可以放心游览。


  此时正是丁香花绽放的最好时节,阳光下,建筑旁,道路边,种植在不同位置的丁香都有属于自己的姿态。


  白色丁香花很纯洁很温柔


  紫色的丁香花有种高雅的气质


  这棵丁香和白色建筑也很搭配哦


  各种海棠花都开放了,甚至有的都快开爆了,春风起,海棠花瓣飘落满地,一定要抓住春天的尾巴啊!


  连春天的树叶,都绿得发光,绿得那么有朝气。


  园博园里移步一景,真的太美了,大到一处流水,小到一颗紫花地丁,都散发着春的气息。


  很喜欢广东园的设计,置身其中,有种舒适明朗的感觉。


  有点遗憾没有逛完整个园子,园博园里还有更多值得被发现和记录的春色,希望大家不要错过美好而温暖的春天。


  春天是个充满希望的季节,不管你在哪里,都希望你不要错过春天。


  (本记者郭馨怡撰稿)


声明:本文版权归属《中国花卉》社,未经许可不得随意转载、篡改,违者追究法律责任。若需转载,请提前与本号联系。

  园博园属于哪个区推荐文章4:气候恶劣、缺水 建个海拔最高的园博园到底有多难

  :科技日


  气候恶劣、缺水、植物难活……


  建个海拔最高的园博园到底有多难


  本记者 张 蕴


  西宁园博园所在地,过去为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甘河工业园用地,园内有大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这片工业用地,过去以沙滩地、河滩地为主,难以直接种植植被,现在它被改造成了植物的乐土。


  鸟语花香、丛林浸染、民居错落、碧水辉映……近日,目前国内已建成开放海拔最高(平均海拔2200米)的园博园——西宁园博园免费开园迎客。总占地面积134.69万平方米的西宁园博园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多巴镇,2015年,西宁市牺牲规模工业产值170亿元,将436万平方米的工业用地用于园博园建设。


  在这里既能享受北方园林的雄伟壮美,也能观赏江南园林的婉约清秀,还能感受到岭南园林的灵活多元、兼容并蓄。


  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恶劣、施工难度大,西宁市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将工业园变成大花园?对此,科技日记者专访相关人士,揭秘不一样的西宁园博园。


  青藏高原上建园博园 苗木成活率、大面积人工湖建造是难题


  园博园是城市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的生态、文化、经济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西宁园博园地处西宁多巴新城和甘河工业园区之间,生态地位十分重要。


  走进西宁园博园,通海阁、河湟民居、景观木亭、亲水平台、游船码头映入眼帘,月季园和丁香园两个专类园竞相争艳,园内水系贯通、植物种类丰富。


  很难想象,这样一座如画卷般的大型景观园林,如今就建在青海人民的“会客厅”西宁市。


  从过去“漫天黄土不长草”到今昔两山披绿生态美,十余年间,西宁市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森林覆盖率逾34%,成为西北首个省会森林城市。但必须面对的是,“西宁市海拔高、空气含氧量低、气温低、降水少,大量景观植物品种难以成活,适合栽植的苗木品种有限。”在提及西宁园博园建设过程中最大难题时,西宁园博园和西堡森林公园建设管理委员会规划建设部工作人员罗如鹏对科技日记者表示。


  面对大面积的绿化苗木难以成活的问题,西宁园博园和西堡森林公园建设管理委员会根据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的树形以及花期的不同特点,合理搭配栽植,用有限的苗木品种搭建出较好的绿化景观,并且选育了当地月季、丁香等耐寒、耐旱、耐土壤瘠薄的花木品种,培育出拥有高原特色的花海树阵,同时积极引进适宜生长的新品种,提升景观环境品质。


  西宁市林业科学研究所负责西宁园博园一期丁香园的规划建设,该所工程师魏文龙说:“我们选择了一些已经适应高原气候条件的苗木品种,只要前期加大养护管理,待其生根发芽、苗木成林后,哪怕出现极端天气也不会影响苗木景观的效果。”


  以占地面积100亩的丁香园为例,丁香花为西宁市花,也是西宁园博园的主角之一。魏文龙介绍,丁香园中种植了什锦丁香、黄丁香、罗兰紫、布什、晚花紫等20多个丁香品种,遍布园区各个角落。


  去了园博园,给大家印象最深的便是水。10座滚水坝、9座景观桥,湖水波光粼粼,置身在景观木亭内,一股江南水乡的气息扑面而来。据工作人员介绍,仅一期园区,水面面积就达28.1万平方米。


  但是在当地缺水的情况下,大面积的人工湖建造是园博园建设当中遇到的另一大挑战。罗如鹏说,西宁园博园和西堡森林公园建设管理委员会将所有水系和湖面根据功能和地质情况,做了不同的防水工程施工,施工难度很大。同时引用国寺营渠和校场河两条水系为园博园供水。


  换土回填打造植物乐土 “海绵”理念破解水资源难题


  西宁园博园所在地,过去为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甘河工业园用地,园内有大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这片工业用地,过去以沙滩地、河滩地为主,难以直接种植植被,现在如何把它改造成植物的乐土?


  魏文龙表示,西宁园博园一期丁香园建设过程中,首先对土壤酸碱度、微量元素含量等指标进行测定,然后将园内碱性土壤、建筑垃圾,以及不适应苗木生长的红土在围造地形时填到土层最下方。最后,尽量使用园区外围的农田土回填,技术人员还会在土壤中施氮磷钾等有机肥、综合肥,将土壤改良成弱碱性。


  园博园各类园林植物正常生长,需要相应水资源支撑。然而,西宁属于大陆性高原半干旱气候。园博园正常运营管护与当地半干旱气候之间的矛盾如何破解?


  对此,罗如鹏表示,西宁园博园充分融入“海绵城市”理念,利用园内湖泊、景观水系、道路管网等设施,建立起完整的水循环利用系统。


  西宁园博园利用“海绵化”水循环系统;降雨时雨水可快速汇入排水管道和周边景观水系,再流入地势较低的园博湖中;在园博湖内修建泵站供整个园内绿化灌溉管网的用水,解决干旱地区造园的绿化浇水问题;灌溉水和雨水在经过上游1号、2号沉沙池的物理沉淀和表流湿地的生物降解过滤后,再次流回下游景观水系和园博湖。


  循环过程中,园区海绵化不仅使水体得到净化,呈现出清澈见底的状态,更能促进园内绿地发挥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的作用。由此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旱时有蓄水”,实现水资源充分收集、充分利用。


  不止于此,2021年,园博园二期将建成向公众免费开放,届时高原人民将感受到现代化科技创新应用于智慧景区所带来的不一样的感官体验。


  相关链接


  这里不仅有园林园艺还有文化


  作为高原地区的首个园博园,西宁园博园内不仅有园林园艺,还有代表着河湟文化的河湟民居馆,该馆展示了河湟地区的民居文化。


  河湟民居馆采用农宅、儒宅、商宅3个院落式围合中央庭院的布局。农宅内集中展示河湟地区传统农家的家具摆设及农耕用具,展现传统农家文化;儒宅内主要展示河湟地区传统学院文化,并结合文字介绍不同历史时期河湟地区的学术教育状况;商宅内运用不同时期的商旅符号结合文字,讲述青海地区商旅传播历史以及对周边区域形成的影响。


  梨木做的床、民国时期的书本、近代的实木餐桌……河湟民居馆今年征集了500多件老物件。据工作人员介绍:“这些物件的征集过程非常艰难,我们都是经当地文化局介绍,然后到老百姓家中征集的。”


  岁月不可留,而过去生活中的老物件却诉说着往昔的点滴岁月,形成了一个时代的记忆。


  园博园属于哪个区推荐文章5:我国海拔最高的园博园,哪些亮点值得一看?

  :新华网


  新华社西宁7月19日电(记者李宁 陈杰 周喆)地处青藏高原河湟谷地的西宁园博园,18日开园迎客。平均海拔2200米的西宁园博园,是目前国内已建成开放园博园中海拔最高的。


  青藏高原上建园博园,有哪些难度与挑战?园博园为何选择建在工业用地上?各式园林如何适应当地半干旱气候?记者就此探访这座独具特色的园博园。


  青藏高原上如何建园博园?


  走进西宁园博园,大片的翠绿、嫩绿、深绿映入眼帘,月季、丁香、牵牛等各色鲜花点缀其中,展开一幅绿水青山环抱姹紫嫣红的画卷。


  在平均海拔超过2200米的西宁市,冬季最低气温可达零下20多摄氏度,城区10月份就开始供暖。由于海拔高、降雨少、温差大、日照强、冬季长,很多植物都无法在如此恶劣环境下生长。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山上不长草,刮风石头跑。”这两句俗语,描述出这里长期以来的自然生态环境。近年来,西宁市通过植树种花,绿化面积不断提升,但建造园博园,依旧挑战重重。


  “在西宁建园博园,要比其他地区难很多。”西宁市林业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李艳萍说,一方面适宜西宁气候条件的耐寒、耐旱、耐土壤瘠薄植物种类本身数量有限;另一方面园博园四季向游客开放,要求园内四季有景,对花卉花期、树木叶期搭配都有更高要求。


  经过广泛选种、多方比对、反复试验,西宁园博园选择大面积种植花期较长、适应高原的月季、丁香、牵牛等观赏花种。同时在花卉旁种植油松、云杉、青杄等常青树,实现园内三季有花,四季有绿。


  作为西宁市花,丁香也是园博园的主角之一。紫丁香、小叶丁香、暴马丁香……20多个品种的丁香,遍布园区各个角落。“每年4月下旬至7月下旬,整个园博园都会弥漫丁香的幽香,营造高原园林的宁谧、浪漫气氛。”李艳萍说。


  工业园如何变身大花园?


  西宁园博园南面,是烟囱矗立的甘河工业园区;北面是能容纳数十万人居住的建设中的多巴新城。很多人不知道,这个规划占地面积6540亩的园博园,建在一块工业用地上。


  这片工业用地,过去以沙滩地、河滩地为主,计划用于引进工业项目,难以直接种植植被。通过回填土方、修整地面、引水灌溉、园林布置,经过三年多建设,这片工业地摇身变成园博园。


  “选择在工业园区建园博园,旨在充分修复利用工业用地,建起城市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的绿色屏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探索高原城市工业发展与宜居宜业相结合的绿色发展道路。”西宁园博园和西堡森林公园建设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陶雅琴说。


  专门开车前来的西宁市民侯洁瑛是园博园开园后的第一批游客之一,“这儿过去是工业园区,污染比较严重,植被稀少,现在绿水青山、亭台楼阁,成为家庭出游、朋友聚会的好去处。”


  外有绿树花海交相辉映,内有河湟民居错落有致。西宁地处青藏高原河湟文化地区,历史文化悠久。在西宁园博园内,一座通海阁、三处河湟民居,诉说着高原古城西宁的古往今来。


  原本大块的工业用地,变成西宁市民休闲游览、城市文化展示的“大花园”,对此西宁市副市长陈红兵说,西宁城市地处河湟谷地,发展空间有限,将宝贵的工业用地用于建设园博园,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态的需求,“这也是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探索实践。”


  半干旱地区如何解决“水资源”难题?


  园博园各类园林植物正常生长,需要相应水资源支撑。然而,西宁属于大陆性高原半干旱气候,常年降雨量约380毫米,蒸发量超过1000毫米。园博园正常运营管护与当地半干旱气候之间的矛盾如何破解?


  西宁园博园和西堡森林公园建设管理委员会规划建设部负责人李万龙介绍,在园博园设计建设时,便充分融入“海绵城市”理念,利用园内湖泊、景观水系、道路管网等设施,建起一套完整的水循环利用系统。


  开园当日,天空飘起小雨。记者在现场看到,园博园主干道上,雨水沿着路边的透水砖渗入地下,开启一趟流淌、净化、循环的“绿色”旅程。


  据介绍,西宁园博园利用“海绵化”水循环系统,在降雨时能将雨水快速汇入排水管道和周边景观水系,再自然流入地势较低的园博湖中。经过水泵提灌、多个湖泊自然沉淀后,再次回到园博湖。


  “循环过程中,园区‘海绵化’不仅使水体得到净化,呈现出清澈见底的状态,更能促进园内绿地发挥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的作用。”李万龙说,园博园由此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旱时有蓄水”,达到水资源充分收集、充分利用的效果。


  园博园属于哪个区推荐搜索词:

  

  1.园博园属于哪个区哪个街道

  

  2.北京园博园属于哪个区

  

  3.重庆园博园属于哪个区

  

本文标题:园博园属于哪个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