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过去的一封“情书”,一张难以忘怀的照片如今还会令你心动吗?
如果有人现在要谈论郭敬明,十有八九会用“小四”来进行一个戏谑的话题。要么是一边耻笑着又带点不忿说道《小时代》系列电影以及后面越发难以言喻的其余“郭式”电影。要么会谈到当初和他齐名的韩寒如今在电影圈的成就,而郭敬明只能被综艺节目拉去制造一些争议性话题。
虽然现在已经极少有人会因为郭敬明、韩寒二人争吵,但在即将迈入30岁大关的90后群体之间,这样的记忆不会少。当时郭的拥趸大抵是渴望白马王子的女生,而支持韩寒的则是以文青自居的一群人。
并不是两人的一些文字就能单纯造成这样的分歧,在两人炙手可热的年代,他们已经不仅仅是两个畅销书作家,更是年轻人中极具代表性的意见领袖。
譬如韩寒的博客,不仅有一些他自己对于时事的观念文章,也会介绍一些他自己乐于分享的文化人物,像左小祖咒就是通过他的博客分享让年轻人们所熟知。而郭敬明创办的系列杂志除了为他旗下的一些提供了宣发营地,也带来了岩井俊二和蜷川实花这样符合他自己审美的艺术人物。
其中岩井俊二以及他的电影作品《情书》,不但被郭敬明本人十分推崇,更是让他的粉丝群体集体膜拜成了恋爱圣经。
《情书》是一部极具风格化的作品,镜头语言如此、叙事风格也是如此。这部电影的确把“仰望45°角的忧伤”这种风格做到了极致,是郭敬明无法拍出的梦想作品。
这电影的意义也远不止如此,它不但给予那些正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一种信仰,也为国内观众打开了日本青春电影的门,也为后来国内那些“堕胎青春片”提供了不少抄袭的范本。
网上关于《情书》的讨论,也多是基于青少年的视角去讨论的,很少有处身事外的目光来讨论。比如影片的基调,虽然是由很多线索以及回忆来引导的电影,却实在称不上悬疑,不过是导演想要营造的一种神秘感罢了,对于敏感的少年人来说,比起平铺直述来得更有吸引力。
也有一些人觉得电影的人物设置三观很有问题,其实也不然。那个叫藤井树的少年的不磊落,这个眼下夹杂着一段过去恋情的新情侣博子和茂,还有一个懵懵懂懂随性生活却是故事中心的也叫藤井树的女生,都只是人类对于感情的彷徨写照而已。
面对感情,有些人终其一生也是幼稚的。
这几个场景的故事,看似能由一封封过往迎来的信联系起来,其内在逻辑却有些割裂,有许多的情节也过于巧合了。但是岩井俊二的镜头实在是文艺到过分了,让你不会去深究细节便沉沦在一种生与死、恋和爱的浪漫气氛中,久久不能释怀。
如今惊艳一整代人的中山美穗也在去年过世了,我们也在渐渐老去,或许已经不会再谈及爱情,可如果你对于青春仍有不能释怀的抱憾,对于感情又还抱有一份执着,《情书》这部电影或许很难给你一个确切答案,却能让人在感情迷惘中更坚定一点。
哪怕你不知道自己究竟要面对的情绪和当下坚持的感觉到底是什么,可你的心脏始终跳动,你也始终会对那个人心动。
本文标题:给过去的一封“情书”,一张难以忘怀的照片如今还会令你心动吗?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