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民主联军二道江兵工厂的藏书
波澜壮阔的人民解放战争在东北留下丰厚的红色历史,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影响深远广泛,黑土地上壮大了这一支钢铁雄狮所向披靡,这支部队的筋骨是英勇的将士们和他们手中的钢枪,红色军工在黑土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为支持军队装备、作战立下重大功勋。军事工业是事关部队建设的大事,在东北的军工人员来自延安、晋西北、山东等解放区、还招收了当地东北人、日本人等汇合成强力部门,在东北军队的领导下转战各地艰苦奋斗,从初建收罗器材、聚拢人材到形成规模圆满的完成了历史使命。笔者对东北人民自治军(1946年1月改番号为东北民主联军)在通化二道江设置兵工厂的资料着重收集了一部分,这里有些为原始材料,对反映兵工厂的部分史实有一定的补充作用。这一处兵工厂运行的完整资料极为少見,中文资料现仅有几处专题道和几处文史资料有所提及,其他有关东北军区时代出版的兵工书籍、技术人员应有在通化的经历,这部分军工人未查知有回忆录出版。日文资料笔者收集的有都筑坚太郎的回忆,此人原是日本重工企业″东边道开发株式会社″钢铁研究所所长,在通化二道江滞留期间被东北民主联军吸收为技术人员,此后转移至珲春兵工厂等地,他们一行人在中国共十年。一册原"东边道开发株式会社"藏书是红色军工在通化的見证物,是都筑在钢铁研究所时所用的旧藏,也是笔者珍视的红色文物以下有说明。
在通化二道江设置的东北民主联军军事工业部兵工厂有其源头,最初是东北人民自治军后勤部在沈阳市组建的军工部,这时的军工部有《轻武器》一册"黑色沃土书磅礴″专题道,该刊连续道了东北军工业沿革笔者采用了其部分内容。军工部成立时间在1945年10月14日,这个历史记载应无误并还有相关记录,咨询了一些有关人士具体文件尚未见到,第四野战军军史会有明确的记载。初建军工部由韩振纪任部长兼政委,这是一位老红军老军工,奉命由新四军部队进入东北办军工。王逢源任副部长,他是一位老抗联,为抗联三军做过物资供应,到晋西北后成为一位军工强人。军工部成立后接收了沈阳造兵所、日军的一个兵工厂及一个火药厂,接收不久就投入了战备应用,修复了一辆坦克,组装了一批枪械,复装十万发子弹等,说明军工部接收工厂后有技术人员和器材能快速进入工作。11月28日军工部奉命撤出沈阳因仓促间只运出少量物资和器材,部队路经抚顺时又接收了三百多吨的五金资材和一百多件设备。12月中旬转移到通化,接收了日本企业"东边道开发株式会社"在二道江的总部。这个总部下属有机械厂、电气冶炼厂、原企自建发电所等基础设施,同时这个会社还有几百人的技术工人,这里有中国技工和日本技工,军工部做宣抚后招入不少日本技术人员,这也是充实军工部运行的一个重要条件。
老红军简介。
笔者没有見过军工史上对军工部入驻通化决策的背景考量,通化距沈阳并不算远,把军工部转移第一站安置在通化主要还是考虑这里有东南满最完善的工业基础设施和机械设备。东边道开发株式会社自1938年设立后以二道江为中心筹划建一个钢城,每年对这里都有投入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工业中心,在这里有发电所、机械厂、电气冶炼厂等工业基础。军工部到通化后立即着手开展工作,成立了军工部到通化后的兵工厂,厂长是陈亚藩,也是来自于晋西北的老军工,马树良任政委,都是有名气老军工战士。兵工厂下设枪械分厂、枪弹分厂、修理分长,另外军工部还设立了独立的化学厂和炼钢厂,都有相应的负责人但未查知姓名。班子组建完成后即行投入生产筹划,这一初创时期如何开展生产的缺少记录,从陈亚藩厂长的经历看他是一位年青有为的军工人,在晋西北就有丰富的经验,在那艰苦的环境中依然创造出不凡的成绩,在通化二道江有着更多更先进的设备和技工,生产或组装、修理枪械较容易开展工作,从韩振纪领导军工发展看他有非常务实的工作作风,那时军工为前方提供最需要子弹、手榴弹、修枪械为初创之路。笔者查有关1946年7月由通化转移至辑安县的兵工厂介绍中看到有少许军工产量介绍,通化辑安两地共生产7万余枚手榴弹、子弹若干等记录,这样看军工生产着手很快,转移到辑安的三百人兵工厂这个记录不算全面,通化在二道江的兵工厂一直延续生产到1946年9月,此前在坚持生产此后大转移。
以机械厂为基础设立兵工厂,分设子弹厂等。
为兵工厂储备技术人员是兵工厂的一件要务,通过都筑的回忆王逢源副部长对日本技术人员做了安抚并寄予希望,对这一批日本人予以招用,此时都筑与同事多人入供兵工场,同时招收的中国技术工人、勤务人员也很多,笔者收集的资料中有通化一个小区内五人参加了军工部的汽车运输队,大部分为司机助手,其间还有成为车队管理的有关负责人,这些人大都随军转移到了图门。总体军工部人员在通化构成情况未见介绍,军工部所到之处都有招人的记载,这是很有远见的方略,总体有上千人或数千人的规模属合理。这一时期兵工厂规模初具生产能力生产有序,有记载的生产记录是为四平保卫战突击生产了子弹、手榴弹,为大战及时提供了军需,这些情况大都是机密局外人并不了解,军工部门是特别重地。
都筑回忆王逢源副部长对日籍人员做安抚工作,日籍技术人员大都加入了兵工厂。
随着战事迫近,国民党有向通化一带进攻企图。1946年3月末,时任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政委彭真在梅河口召开会议,研究军工基地问题,决定军工部由通化向吉东(图门)一带转移,4月王逢源副部长带领第一批转移人员由梅河口赶赴图门。在这一批转移的人员中有都筑等日本人,转移物资中有木材、设备等,列车有的无盖有的封盖,都筑一行人挤在各种货物之中,这一列火车出发时是保密行动,走一阵要停车侦察前方情况,列车运行的速度不快,都筑也不知去往哪里,到梅河口转向后都筑知道了去往吉林方向。到图门后都筑一行人寻找房子安顿下来,按兵工厂生产方向研究82迫击炮生产流程,改进不足,这一时期历经多次试验取得成功,同时对雷管、引信都加大了研究取得成效,并利用车轴制作出第一后膛炮,兵工队伍也随形势在外迁,都筑又转入哈尔滨等地。北满兵工基地队伍逐步扩大军工实力大大增加,有力的支持了前方作战,后期与大连兵工基地共同为解放战争作出巨大贡献。
在笔者收集的军工部资料中有一册英文钢铁技术书籍,是日本东边道开发株式会社的藏书,这个会社对当时世界钢铁技术发展很关注,其本身计划也要建成一个大型制铁基地,收罗各国技术书籍为一项要事,在815后不久,都筑所在的钢铁研究所被当地人抢夺了物品,都筑记录了一天上午去查看办公室书籍被扔一地,计划找同人一块整理,下午再去后看到书籍大部无存,以后都筑在街市常看到商贩用书纸包装物品。笔者找到的这一册旧书就应是那时少量"幸存"的书籍。都筑入供兵工厂后这些书为兵工厂所公用,随军远行后到了图门、哈尔滨等地,军工部制做了两方藏书印加盖在藏书上,这样这本书就有东社的藏书印、军工部的藏书印,反映了东社的历史、人物,并有红色军工的印迹,这弥足珍贵,笔者多年前只寻访到这一册,或还有存也望珍惜。下图是都筑回忆录中记载的藏书被抢经过。日本人住所被袭抢在大栗子、石人、烟筒沟等处都有发生是百姓泄愤之举,日伪的黑暗统治结束了但历史不能忘却,东边道开发会社也曾是一个掠夺大鳄。
书籍被抢走后有少量剩余。或军工部又从百姓中收回部分,都筑未详记。
笔者收集这册书的第一种藏书印应为"军工部技术室藏书",从通化到图门、珲春兵工厂的历史看,这一方的办事处有分化、孵化之功。笔者也将继续查访史料。这方印有两种颜色,盖蓝为正常使用,盖红色或为试盖。到北满后技术室重新整理了藏书又制作军工部北满分部藏书印。
到北满后军工部在此建基地,书目留此地较多。
蓝色印为正常用并有编号,划X为除籍。这些老旧资料多年后已过时,北满军工能力已大为提升,军工体糸、方向也在变化。
除籍流散老旧之书。
在东边道开发株式会社所用藏书时多次加盖了印章及装备借阅袋,日本人买这些资料花费不少,引为贵重,从当时的藏书编号看有上千册。
这册旧书是一种英文版精装本,封面无文字,至今保存较好。这一本旧书的旅程很费时,从通化到图门花费七十多年的时间又回到通化,也引动笔者写下若干小文记录它的故事,是时代给了它不同于一般书目的意义,这册书已化身为一件红色军工文物,笔者为它写一段代言。
旧书旅程,近几年回归到出发的地方。
本文标题:东北民主联军二道江兵工厂的藏书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