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华


  比翼云翥


  ——关于《贺新郎·别友》


  峥嵘岁月,儿女情长。


  毛泽东和杨开慧既是恩爱夫妻,又是革命战友。毛泽东一把纸伞一身布衣去安源,奔上海,无畏白色恐怖,何惧风雨如磐。然而令他魂牵梦绕的是长沙的家,那个由妻子柔弱双肩撑起的家。


  1923年4月,毛泽东曾告别妻儿,从长沙到上海,在中央机关工作。这期间,毛泽东又辗转于上海、长沙、广州之间,同年6月12日至20日,在广州东山恤孤院31号(现恤孤院路3号),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这次会议选举了新的中央领导机构,陈独秀、蔡和森、李大钊、谭平山、王荷波、毛泽东、宋少连、项英、罗章龙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常设机构为中央局,中央局由陈独秀、蔡和森、毛泽东、罗章龙、谭平山5人组成,负责中央的日常工作。因此,毛泽东此次会议后可以说成为了职业革命家。


  职业革命家也有家,清水塘畔,白墙黛瓦的平房,既是毛泽东的办公地点,也是他和妻儿的温馨之家。在这里,他纵览天下;在这里,他畅游爱河。夜静更深,他挑灯夜战,杨开慧给他熬好姜盐豆子茶,还亲手帮他誊抄文稿,夜以继日。作别长沙,天涯孤旅,离情别绪,涌上心头。一首《贺新郎·别友》,如歌如泣,如怨如诉。


  贺新郎·别友


  一九二三年


  挥手从兹去。


  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


  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


  知误会前番书语。


  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


  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


  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


  凭割断愁丝恨缕。


  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象台风扫寰宇。


  重比翼,和云翥。


  请看标题,毛泽东认妻作友,别小看“友”字一个,内涵极为丰富。在当时特殊而复杂的历史背景下,因寻求真理,志同道合而结为夫妻,首先同志继而共同生活,婚后妻子又当战友和助手,在特定的时段和条件下,在虽不见炮火硝烟但终日危机四伏的日子里,他俩既为并肩战斗的战友,又是朝夕相处的夫妻,为两人共同向往的壮丽事业,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然而毕竟恩爱夫妻自古伤别离,而他们的别离既是别妻,也是别友,革命的战友,更应懂得离别的意义,而这种离别,又是一种释放家国情怀的担当。他们的离别,是为了更多的家庭不再妻离子散。他们的牵肠挂肚东奔西走,是为了让更多夫妻长相厮守不再天各一方牵肠挂肚!


  毛泽东很多挥手的动作定格在历史的天空,如方纪所著《挥手之间》,就在历史长河中定格了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在飞机舱门前对延安挥手作别的雄姿。这首词起笔即为“挥手从兹去”,读来读者耳畔似乎想起李白笔下的“萧萧班马鸣”。用特写手法将镜头推向离人眼角眉梢,那滚烫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而又被强忍住。这个细微得极易被人忽略的细节,十分逼真地表现了杨开慧的温柔多情,也恰到好处地还原了她坚韧刚毅。“人有病,天知否?”此处的病应做痛解,婚后聚少离多,作为妻子,你要哺育幼子,操持家务。作为战友,你也有一肩使命,不可懈怠。而我却一走了之,心中的不忍和愧疚,苍天在上,你是应该知道的哟!


  下阕开始,写夫妻别后被烙进心底的所见所遇。我们可以想象,那是一个冷霜袭人的清晨,清水塘秋波里,一弯残月倒映其中。残月如钩,钩起亲人满腹离愁,万缕凄凉。清水塘离当时的长沙火车站不算太远,“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全词一路缠绵凄婉,全在无声胜有声的意境中进行,写到这里“汽笛一声”蓦然响起,那划破晨雾的笛声如趁人之危的刀刃断人肝肠!也许正是受这无情的汽笛声所激励,猛然警醒,就在这一瞬,毛泽东的情感世界又鼓荡起排空大浪,浪尖似乎要冲刷这弥漫于胸的愁思恨缕,其势排山倒海,其力摇天撼地,用昆仑崩绝壁,台风扫寰宇两个意象来比喻中国共产党人所从事的革命事业前景之壮丽辉煌,势头倒海翻江。到那时,我们重逢时,将朝夕相守,比翼双飞。


  1924年2月,根据党中央的安排,毛泽东第9次来到上海。6月,杨开慧带着年幼的毛岸英、毛岸青,陪着毛泽东在上海慕尔鸣路甲秀里318号(今茂名北路120弄7号)石库门建筑内,工作和生活了半年时间。


  1937年秋天,在延安保安的窑洞里,一个中国人和一个美国人促膝长谈。毛泽东对斯诺谈到1924年6月到年底,他和杨开慧带着两岁的大儿子岸英,刚出生不久的二儿子岸青在上海石库门小屋内生活时说,“这段日子是我一生中最安定、最富有的家庭生活气息的日子”。这段话刻在了上海甲秀里毛泽东旧居的墙壁上,而墙壁里也融入了毛泽东与杨开慧多少呢喃的情话,融入了岸英和岸青童稚的欢笑声。


  毛泽东日以继夜的为中央机关工作而忙碌,杨开慧除了照顾和料理丈夫和儿子的起居饮食,帮助丈夫整理文件外,还为工人夜校讲课,启发产业工人奋起参加革命。毛泽东曾经抱着岸青去课堂听杨开慧讲课。工人们只觉得坐在后面听课的这位老师家属身板如此魁梧挺拔,没想到他就是讲台上这位贤淑端庄温柔可亲的杨老师的丈夫,更没想到是一位无产阶级革命的播火者,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掘墓人。


本文标题:问苍茫大地——毛泽东诗词背后的故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