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需要刺激-“四万亿”不会重来,大放水无需期待
经济到底要不要大刺激?这个问题最近身边人讨论得非常多,从日本经济学家辜朝明的《中国资产负债表衰退论》到土著经济学家认为的《通缩论》,认为有必要刺激的声音非常响亮。
但另一方面,监管层多次召开会议,强调战略定力,强调高质量发展,又似乎和要求刺激的声音有差异,争论得非常激烈。
小提问,大家觉得经济需要大刺激吗?今天要聊聊为什么不支持大刺激的核心观点,聊聊明年做生意、做投资、消费、就业等等的诸多策略。
去年高盛唱空银行业,美国经济超预期,国内通胀略萎缩,房地产价格有压力,工资收入不带劲,青年就业慢慢寻,消费保守,钱带紧投资收益常常绿。
该如何理解2024年的经济局势和当下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关系?大刺激政策应不应该、有没有必要?未来我们还应该期待什么?
6月最新出炉的经济数据验证了今年先热后冷的体感。
6月cpi0.2%,PPI下跌4.6%。CPI说明老百姓消费的商品和服务价格没涨,甚至可能还会微跌。PPI说明工厂里生产的产品价格在快速下跌,越生产越亏,库存快速贬值,工厂会不敢开工。
2024年6月cpi和ppi数据
PPI数据有多疲软呢,连续第9个月下降,连续第6个月持续扩大降幅。2015年12月以来7年半的新低水平。CPI好一些,但同样让市场有点担忧,环比降幅0.2%,连续第5个月下降,创2021年2月以来新低。
历史上把CPI跌成负数,一般意义上叫通缩。啥叫通缩,说人话说得直白一点,就是老百姓对未来预期不高,心里没存啥幻想和希望,对于商品、货物和服务的需求持续下降,但是一般来说,通缩都是因为货币少了,商品和服务多了,所以价格才会下跌。
但是我们现在的货币供应很充分,利率水平也在持续降,这是怎么回事呢,钱到底去哪里了,这是很多研究人员和金融行业在探讨的问题。
PPI是一个更重要、更核心的观察指标,因为工厂挣钱了才会生产,员工才能有工资,国家才能有税收。
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PPI持续的萎靡不振,这种不振伴随着房价和股价的下跌,在2021年10月份见顶,一路跌到现在。海外高通胀水深火热,国内通胀低迷,害怕通缩,这种情形和2008年金融危机,甚至2015年棚改的时候都非常不同。
虽然看上去都是经济短期不太行,但是如果不根据生病的原因好好剖析病理,盲目地吃大刺激的药,容易加重病情。面对着走软的出口楼市消费数据要求刺激的声音也越来越多。
有经济学家担心海外通胀水深火热影响了需求,导致我们的产能过剩,内卷之下国内反而出现了通缩再加上工作岗位和收入的不确定性有所增强,老百姓的心态和支出越来越保守。
库存周期
库存周期作为经济学体系里最短的一种宏观周期,在历史上确实有两年涨两年跌的惯性,这个波动的周期又和房地产波动的频率和政策调控比较吻合,所以这一次的周期很可能跟历史上有比较大的不同,因为对于战略定力的坚持,对于结构转型的追求,我们不可能也绝对不会再一次使用房地产来放松和刺激经济。
那么库存周期的判断作用就会减弱,不能用来提前判断经济短期是不是触底了,今年的问题在哪里呢?1~5月份工业产值增长5.2%,其实和往常差不多,但是4~5月份跌到4%的增速就有点奇怪了。
发现问题了没有,其实还是外需的扰动,对我们的工业生产和企业造成了冲击。
国内的企业,尤其是工厂们面对的压力依然大。到了补库存阶段,传统制造业就会强势跑赢科技、消费等板块,如此对于全年的经济判断就有了大概的框架。
第一,还在去库存阶段,实体经济有一定压力。
第二,美国加息导致的外需疲软影响了边际上的生产。
第三,生产乏力影响了老百姓的消费信心。
第四,消费保守连带着把内需压了一下,也许出口链会有一定机会,比如叉车、扫地机等等,这些板块个人开店问题不大。餐饮行业消费复苏一直在30%以上的水平,供给侧已经淘汰了一部分老弱病残,消费的话越高端的消费越疲软,比如白酒这些汽车,由于GDP和就业的关系,政策呵护的比较好,整体还平稳一些,且带着自动驾驶的科技概念。
2019-2023年中国餐饮业收入
在没有大刺激的预期指导下,以上的框架可以帮你管理方向和信心。
接下来我们聊聊为啥不要大刺激复盘。
过去几次重大的历史刺激政策,大家可以发现一个共性,尽管当时短期的情况改善了,但是留给后面的问题更大,而且骂声反而会更多。
最简单的例子,2008年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出台的“4万亿”救市政策,民间投资堆积了大量的重复产能,给制造业本身带来的伤害几乎长达10年,一路去产能去库存,直到最后供给侧改革出清,大量的实体企业才喘过气重回盈利。
次贷危机几乎是所有互联网人都经历过的一次美国造成的世界级重大危机。4万亿的出手带来的影响和后果非常深远,美国人得到了复苏,但我们却又多出来非常非常多的产能,尤其是煤炭、钢铁水泥这些行业,导致各个公司自己非常痛苦,花钱投的产能不能闲置,生产出来的东西不能变现,那怎么办?
最后只能打价格战,行业内卷同行血拼,以至于在8年之后,需要国家再次出台供给侧改革方案来帮助实体企业去产能,才能扭亏为盈,最终挽救了大量国企的资产负债表。
事后回过头看,如果让大家再选一次,2008年真的要放水4万亿吗?很多声音说,08年如果我们没有选择放水给房地产、水泥、钢铁、煤炭这些企业,而是投给科技企业,反而能得到一个更好的科技转型的窗口期。
当然马后炮是简单的,毕竟2008年移动互联网方兴未艾,高科技产业还没有足够大的市场收入和利润去让企业能够搞研发、搞芯片、搞半导体。
讲几组2008年的小故事,让大家身临其境体验一下当时的危机感。
首先,4万亿的钱哪里来,中央承担1.18万亿元,地方承担剩下的3万亿,其次4万亿花在哪,45%也就是1.8万亿拿来投基建,铁路、公路、机场城乡电网,所以电商起飞很重要的一个节点就是4万亿大投资,享受了免费的大基建红利,9%农村建设,7%保障性住房,9%节能减排,4%结构调整高科技,1%卫生医疗、文化教育听起来是不是比较单薄。
所以十多年后看某些领域的薄弱问题,主要原因还是投入不足。
如果你是领导,短期和长期的战略平衡怎么选择,手里的资源始终是有限的,这就极其考验管理层的判断和价值取向。
当然后来两会期间对分配比例进行了调整,从基建和生态挤出4500亿分配给保障性住房、科技创新和医疗卫生文化,让投资更完善、更亲民。
然后怎么落地投资执行呢,每个省市都有自己的想法,核心思路就一条,官方出了多少,预计就会带动10倍的社会投资。官方出面了,项目就有保障了,收益就可靠了,就算真的有什么疑难杂症,也能找得到人解决了。
第三,刺激力度大,那会大家都刚刚有点钱购物的需求和欲望很大。2009年我国直接超过美利坚,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国,并且一直保持至今。
第四,产业振兴,2009年宣布十大产业振兴计划,钢铁石油化工有色金属船舶工业、装备制造汽车业、纺织工业轻工业、电子信息物流业。
2009年产业振兴计划
虽然看起来很多行业已经有点夕阳,但在当时对于我国制造业崛起还是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比如去年我们反制美国的架和者的能力就来自于有色金属氧化铝行业的独步天下。
2021年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份额超过31%。大家想想,这么高的数据,就算再刺激4万亿甚至40万亿,难道还能涨到60%、70%的份额吗?很难了,所以那种放水大刺激不会再来,绝对不会再来,放水的效果拔群。
2009年人民币贷款9.6万亿元,比2007年加2008年两年都还要多。短短4个月,5次降息,房价拔地而起,带动了大量的相关产业复苏。
你敢想象,金融危机的时候,上海市区的房子普遍跌到五六千一平米吗?当然,代价也很残酷,货币M2余额直接从2007年的40万亿翻倍变成2011年的85万亿。
换句话说,2007年1块钱的包子一年就两块钱了,5年就稀释了一半以上的价值。对普通人,尤其是没买房上车的普通人,确实挺残酷的。命运有时候就是那么冷漠无情,不能等所有人慢慢地上车。
社会杠杆率从2007年的172%飙升到了2011年的215%,并且从那之后没有下来过。轰轰烈烈的4万亿不仅救了中国自己的经济,更是拯救了欧美摇摇欲坠的信用社会。
我国宏观杠杆率变化
当然,拯救是有回的,之后中国和西方之间的蜜月期维持了比较长的时间,直到我们再次实现产业升级,挑战美国核心技术优势,双方之间的分歧越来越明显。
我猜测,耶伦来找我们聊天的另一层担忧就是,如果美国再次发生金融类危机,中国还会出手相救吗?
毕竟我们已经连续减持了非常多的美债,增持了非常非常多的黄金,美国人心里也没有底。其次是2015年棚改货币化这件事绝大部分人都亲身参与、亲身实践便亲身受损。
自从棚改货币化以来,货币再次找到了锚,可以大量精准地释放到社会面。于是楼市、股市、车市兴旺了好一阵子,地产库存下去得非常快,开发商有点上头,这么挣钱啊,那不得抓紧拍地,抓紧造楼吗,很少有人能够领悟这一种恩赐,一生也许只有一次。
棚改货币化短暂解决了,部分城市库存过高的房地产,但是留给我们一个房价更高的苦果。现在回过头看,受到的骂名并不少,而且还得到了例如“涨价去库存”的这种调侃,所以回过头看我们的救世政策没有一次不挨喷的。大概这也是为什么管理层对于要不要出手救世多大力度的救世始终也存在着担忧的重要原因。
棚改
毕竟对于政治家来说,名声是很重要的,政策推行获得的反馈感非常重要,也是以后制定政策、执行政策时候的重要依据。
如果老百姓没有赞美这些重大刺激,那为什么还要去执行呢,我国15年前每年保持gdp8%以上的增长底线的时候,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为了就业。
不管是农民工就业还是刚毕业的青年,就业是万物之基石,是社会稳定良性发展的压舱石。没有就业年轻人就变成了该溜子。
也许有人会疑惑,那最近几年怎么不提8%gdp的硬指标了呢?年轻人不重要了吗?错,是年轻人自己选择了慢就业,通过考工考研考编躲开就业的压力。这样一来,管理层感受到的就业的紧迫性就相对没有那么强了,所以刺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就没有那么高了。
大体上我们能够看到对人民币进行一定程度的主动贬值来提高外贸企业的竞争力和利润,就是短期对就业的强力维护了。至于地产、投资、消费等,一时半会还不急,可以多等等看看,让老百姓内生修复需求。
对大部分普通人来说,我们的一生都活在国家城市行业的大贝塔里。个人的微小努力主要还得考虑历史的发展。整个大环境如果积极向上,朝气蓬勃,即使普通人也能月入过万,甚至年入百万。
人民币贬值
但是面对外部凶狠的封锁和制裁,在我们没有完全撬开技术的壁垒,还得忍受疯狂加息的时刻,大家的体感就会比较差一些,关键时刻拼的就是内力,谁更能憋气。
今年比较显著的特征是国家托底经济,坚持底线思维,使用比较多的手段就是投资基建,继续提升基础设施,但是和普通人息息相关日常生活里看到的各大平台的消费数据,各大品牌商的降价情况,包括房地产市场新开工和二手的成交情况,都有点不搭嘎,这股平常生活里的小寒气,凝聚了更多人的共识,也得到了更多人的理解,心态转为保守也是理所当然。
毕竟连中国最顶级的公司,全球最强的科技企业,每年研发费用就要烧掉几千亿的巨头,都认为寒冬要来了,日子肯定不好过吧。
普通人的判断,不,就算有经济学家的判断,还能比一线实操的华为强吗。由于这种自上而下的信念传递,导致各个环节,尤其是消费终端大家变得比较保守。
反过来反而验证了华为对于寒冬的判断,改变不了微观世界,那只能从宏观周期里给自己的未来找一点前景的方向和信心。
康波周期的演化到哪个阶段了,康波周期整体分为复苏、繁荣、衰退和萧条四个阶段。现在全球处于衰退和萧条的边缘一场,所有人都期盼美国人人为制造的萧条或许正在路上。
康波周期
美元和欧元持续的高利率对于全球经济活动打击非常显著。不要看今年欧美经济还可以,但高烧不退的通胀会逼得那些央行们必须打碎企业的盈利信念,让他们选择收缩业务。
1991年到2001年的复苏阶段,全球经历了信息技术革命,苏联政治变局中国逐渐崛起等因子影响。
2001年到次贷危机阶段,全球经济因为中国加入WTO,中国经济繁荣,互联网繁荣等因素非常的火热。次贷危机之后,全球慢慢步入衰退期,欧美持续的低利率维持经济就是最好的证明。
疫情和俄乌冲突的影响使得全球加速进入萧条期,美国利用高利率压制通胀背后的本质是诱导全球出现严重危机,并以此出动资本再次抢劫,比如在乌克兰或者是东南亚,正如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抢劫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优质股权一样。
康波不可避免,康波可以学习,人生发财靠康波这七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康波周期,尤其是人类50~60年一轮的规律波动隐藏在背后,更深的意思就是人口整体的变换。比如二战后,一切都被摧毁,各行各业,百业待兴,人们看到了大量的困难,也看到了大量的机会,同时对未来生活充满激情。
全世界一起进入婴儿潮,人口大爆炸,又反过来推动经济繁荣,各种需求都极其旺盛。
资本为了追逐利润就不断投建产能,不管是工厂还是房地产,直到价格太高,明显高过了本身的价值,对于人口也就是需求本身产生了极大的抑制作用,开始反噬自己的市场,康波周期进入下行阶段,直到利益分配格局被重新打乱,又或者是竞争导致战争,否则康波周期尾声的萧条阶段,恐怕所有人都得经历一次。
这也许就是百年大变局的真实含义吧,针对没赶上大繁荣的大部分年轻人,策略很简单,等,熬,憋气,总有一天阳光灿烂会回来的,哪怕不是下个月,下一年,好好活着就有希望。
#财经##经济##社会##2024#
文本@厉害财经的视频内容
本文标题:经济需要刺激-“四万亿”不会重来,大放水无需期待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