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珏


  “饭局”对于中国人来说,是重要的社交方式。亲朋好友之间联络感情,有时总免不了聚个餐。那么,如何防止误陷“饭局门”,怎么样才算合情合规地参加饭局呢?海南省纪委监察厅官方微信“海南廉政”不久前发出一条提醒类消息,提醒广大党员干部、公职人员赴饭局前必须做好“三问”。(中国纪检监察)


  世上本只有饭没有局,吃的人多了便有了饭局。谈事儿要饭局,没事更要饭局。从饭局参与者之间的社会关系角度出发,中国的饭局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家人(好友)之间的情感性饭局、带有目的的功利性饭局和两者兼有的混合型饭局。


  说到这里,笔者想起了这样一部电影《饭局也疯狂》。影片中,伪国学大师、煤老板、过气明星、神秘大人物、退休刑警等十二个各具特色的人物各怀鬼胎地走进了同一家叫“天人一”的饭店。在影片中,伪国学大师因其宣扬的“幸福与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连”的价值观受到民众的热烈追捧,享有极高的社会地位,结识了大量的高官巨富,并在其中为他们牵线搭桥,进行权钱交易。煤老板在暴富之后想花钱买个官当当,便拜托大师帮他和神秘的“大老总”设个饭局,想借此机会认识“大老总”。“大老总”虽然和煤老板在饭局上话不投机,看不起这个暴发户,一度翻脸,但是为了交易的顺利也只好暂时忍耐,“和气生财”嘛。在这场饭局中,参与者双方又得只是利益互通的关系,想通过这场饭局获得所需资源,达成意图,是一场功利性的饭局。


  母庸置疑,“饭局三问”的出台就是为了禁带有功利性的饭局。这样的饭局并非简单意义上的吃喝,背后很可能隐藏着借助饭局谋情、谋事、谋权的影子。不然饭局组织者为嘛不清街头小贩吃饭,非要请领导干部或者公职人员吃饭呢?尤其是在饭局上,酒过三巡之后,头脑很容易发热,信口开河、不能自已,从而让有心人抓住把柄或达成目的,等清醒过来,木已成舟,后悔业已来不及。


  当然,公职人员并非不能参加饭局,但是因其身份的特殊性,什么局能进什么局不能进,应有一条泾渭分明的界限,要把好尺度,也就是要有三问,问清谁买单、和谁吃、在哪吃。因为公职人员饭局特别是领导干部的饭局也就是吃喝问题从来都不是小问题,它不仅关乎党员干部自身的廉洁清正,更关乎人心的向背,关乎事业的成败,若不问清楚,“吃坏了党风吃坏了胃,吃得人心背靠背”绝不是危言耸听。


  另外,值得注意的还有,“饭局三问”的奏效还需建立在扪心自问的基础上,问清“为啥吃”,这样才能更好的决定饭局该不该去、能不能去,才能保证公职人员不在饭局上不再跟头、不嘴软,不会惹上一身“腥”。


本文标题:“饭局三问”问的是功利性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