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才子”胡适,其实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提起胡适,人们首先想到的或许是他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地位:“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倡导白话文的第一人,《新青年》的主编,博古通今的国学大师...然而,被不少人捧上“神坛”的胡适,其实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图于网络
1891年12月17日,胡适出生于江苏省松江府川沙县(今上海市浦东新区)一个较为富裕的家庭。由于家境不错,胡适很小就接受了很好的教育,不仅读过私塾,还接受过西式教育。
图于网络
1906年,胡适考取中国公学,中国公学是一所顶尖的私立学校,其中大多收录的学生都是赴日留学生。在中国公学三年多的求学经历,对胡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后来说:“我若不进中公,后来的发展方向当不同。”
1910年,胡适从上海坐船去美国留学,进入康奈尔大学选读农科;1915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学习,师从约翰·杜威教授。杜威提倡的实用主义,他的哲学思想以及喜欢谈论政治、参与政治活动的“特点”,都被胡适学了个十成十,并对其一生的文化生命、学术生涯甚至整个人生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图于网络
然而,胡适第一次参与政治就被人骂惨了。1915年,北洋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当举国上下都在怒斥北洋政府的卖国行径时,远在美国的胡适却在留美学生中发表了一封公开信,呼吁大家采取“清醒的爱国主义”,冷静读书、不要被外界喧嚣干扰。“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国家主权都被侵犯、践踏了,但凡是个中国人,都会义愤填膺、全力反抗的,胡适的态度和做法明显就是逃避现实,毫无骨气可言。
不过,这件事似乎并未给胡适带来什么影响,他依然在美国享受着肆意放纵的生活。后来,国内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自觉有机会施展才华、展现政治才能的胡适,尚未真正拿到博士学位就匆忙回国了。
图于网络
受北大校长蔡元培的邀请,胡适于1917年9月进入北京大学任文科教授。之后,胡适开始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务活动,陆续发表了不少进步文章,而他创作的《文学改良刍议》,则打响了白话文运动的第一枪。他还跟陈独秀一起倡导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同时也向蔡元培推荐人才,这些活跃的行为令他在国内声名大噪,迅速成为中国文化和思想界的领袖之一。
但胡适动动笔杆子、动动嘴还行,一遇到“真刀真枪”的革命运动就害怕、退缩了。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遭到列强的不公正对待,引发了“五四运动”,学生纷纷罢课、走上街头游行示威,高呼“还我青岛,严惩卖国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工人和商人分别以罢工、罢市的形式予以支持声援。
可向来支持学生运动的胡适,却成了“复课派”,他对学生说:“单用罢课作武器是最不经济的方法,是下下策。”在他的影响下,傅斯年、罗家伦、段锡朋等初期学生领袖纷纷退出运动。胡适这种“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举动,令不少爱国人士尤为不满,斥责胡适毫无底线原则、骨头太软。
图于网络
胡适刚回到国内时,曾发誓“二十年不谈政治”,认为他从事的是文学革命,可他后来的种种行为早就偏离文学革命,走向政治活动了。而且,身为文人的胡适并未“爱惜羽毛”,小事上客观严谨,大事上妥协投降。
七七事变发生时,日寇侵华已成事实,但胡适依然不相信或不愿相信中日之间有爆发全面战争的可能性,他一再坚持和平信念,主张避战。虽然他没有像汪精卫那样直接倒向日本,但他主张不抵抗的态度与“汉奸”无异,他还有一句名言:“我情愿亡国,绝不能对日作战”。在这种事关国家利益、民族存亡的大事上,胡适的妥协就等于向日本侵略者投降了。
图于网络
更过分的是,九一八事变后,胡适对宋子文说:“反正东北都丢了,我们打不过日本人,不如顺水推舟,把东北送给日本,换取和平...”打不过就加入,胡适的言论令人震惊且愤怒,而他也在“卖国”的错误道路上越走越远。
1934年,胡适在北大讲坛上公开鼓吹“抵抗三日亡国论”,引发青年学生的怒火,台下嘘声一片,尴尬的胡适抱头鼠窜似地逃下讲台,从此很少在北大露面。
屈辱的《塘沽协定》签订后,胡适竟大言不惭地说:“非如此不可,放弃东三省,承认满洲国,让日本人掠夺50年,就可以继续剿共50年!”曾经冲在进步运动最前沿的“民国才子”,竟被日本人吓破了胆,表现出如此可憎可恨可笑的嘴脸,难怪鲁迅先生为此大骂:“胡博士不愧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军师!”
图于网络
解放战争中,胡适已走上了与国民党合作的不归路。国共关系稍有缓和时,中共想要争取胡适,但被他拒绝了;毛主席在宴请全国政协的知识分子代表时说:“胡适这个人也真顽固,我们托人带信给他,劝他回来,也不知他到底贪恋什么。”
图于网络
钱穆曾评价胡适“以言以人,两无可取。”这句评价十分中肯,胡适为人处世的确太差。蒋介石败逃台湾后,没了国民党资金扶持的胡适也跟着跑去了台湾,给蒋介石做了很多事,后来在台北病逝。而蒋介石对胡适的评价则是:“此人实为一个最无品格之文化买办,无以名之,只可名曰‘狐仙’,乃为害国家,为害民族文化之蟊贼。”
图于网络
从胡适的一生来看,早年他在文学上的确颇有建树,思想也算开明,但到了中年、晚年,未曾改变的吃喝嫖赌恶习,自大傲气、不听劝谏,贪恋权势、钱财,吃不了苦、受不了罪,怯懦无底线等缺点一一暴露出来,早就将他仅有的那点儿好感度给败坏完了。
图于网络
作为文人,胡适有才华、有学问,却唯独没有风骨;作为政治家,他有一定的见识和思想,却唯独没有原则;作为一个中国人,他在国家积贫积弱时敏锐地意识到了一些问题,也采取了一些“救国”手段,但危急关头他却一走了之,抛弃了培养他、成就他的国家。可以说,胡适就是一个典型的利己主义者,眼里只有利益。要是他遵守自己“二十年不谈政治”的誓言,单纯当一个文人,或许不会被骂得那么惨,但历史从来就没有“如果”二字。
本文标题:“民国才子”胡适,其实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