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黄埔军校》15:海军中将李之龙与中山舰事件



  汪精卫


  孙中山过世后,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想插手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党代表廖仲恺就在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上提议汪精卫为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显然汪精卫不会满足在廖仲恺下面混,此事不了了之。廖仲恺的种种做法,维系了黄埔军校和黄埔军的稳定,维系了国共两党的联合战线。


  (在廖仲恺过世后,汪精卫曾担任过黄埔军校党代表。)



  廖仲恺


  李之龙参加第一次东征,任黄埔学生军教导团营党代表,因表现出色,1925年10月就升官了,调任广州国民政府海军局政治部主任兼海军参谋厅厅长,授少将军衔。


  1926年1月,原来的海军局长苏联人斯米洛夫离职回国,李之龙升任代理局长,并被授予海军中将军衔,后又兼任中山舰舰长(李之龙是黄埔一期学生中最早升任将军的,也是中共党员中最早被授予中将军衔的人)。


  李之龙之所以快速串升,除了军功之外,还在于他的外文底子好,做过大名鼎鼎的苏联顾问鲍罗廷的英文翻译,深为苏联方面所信任。



  李之龙


  李之龙是当时老资格的共产党人:早在1921年,他结识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董必武,陈谭秋,回武汉参加革命活动,1921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先后任教武汉中学和河南陈州中学;1923年2月,参加“二·七”大罢工遭湖北政府通缉。1923年7月,因国共合作,由谭平山等人介绍加入国民党。



  苏联顾问鲍罗廷


  1924年初,任中共汉口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旋奉调广州任前苏联顾问鲍罗廷英文翻译,4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编在学生第二队。7月国民党黄埔军校特别区党部成立,他又以学生代表担任第一届执委。执委5人中,除蒋介石和陈复外,李之龙、金佛庄、严凤仪均为中共党员。


  1926年3月18日,李之龙奉命于19日调宝璧、中山二舰开赴黄埔门前备用,20日,发生了所谓的“中山舰事件”,蒋介石将李之龙逮捕关押,后将其释放,但被撤销职务。



  中山舰


  “中山舰事件”大致如此:


  自李之龙任海军代理局长兼中山舰舰长后,最为不快的是一心想当海军局长的海军学校校长欧阳格。1926年3月18日,欧阳格以黄埔军校驻省办事处的名义,向海军局转达蒋介石的命令,要求海军局迅速派两艘军舰开往黄埔,听候差遣。李之龙签发调令,让宝璧、中山二舰舰长执行。



  欧阳格


  3月19日,两艘奉命停泊在军校大门前待命。下午,因苏联顾问团要检阅舰队,李之龙打电话给蒋介石询问中山舰可否返回广州,蒋介石这才得知中山舰停泊在黄埔。“昨天晚上军校驻省办事处欧阳格主任要的舰,说是奉校长面谕。”听到这里,蒋介石说:“我没有要你开去,你要开回来就开回来好了。”李之龙有些不明白,但既是校长亲口答应,于是吩咐作战科长邹毅给中山舰代理舰长章臣桐发电,命令中山舰即刻返回省城。下午约6点30分,中山舰回到广州。



  谭平山


  因为,李之龙是中共资深党员,又是时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部长的中共元老谭平山介绍加入国民党,再加上李又担任过苏联顾问鲍罗廷英文翻译,深为苏联方面信任,而苏联的十月革命就是以红海军的舰炮轰击冬宫而开始,蒋介石认为“中山舰事件”是汪精卫和苏联军事顾问团团长季山嘉计划劫持他到中山舰,然后北上送到苏联去软禁的阴谋。


  20日的凌晨,李之龙突然被逮捕。


  这就是中山舰事件大致过程。至于很多前因与内幕就不展开了。


  中山舰事件发生后次日,汪精卫因患病在家,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在汪宅举行,商讨中山舰事件善后问题。


  蒋介石、朱培德、李济深、吴铁城、谭延闿、伍朝枢等出席。这次会议最后决定查办李之龙等不轨军令,限制共产党活动,敦请苏联召回与蒋介石意见相左的军事顾问季山嘉,会上还决定要汪精卫暂时休息。


  而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杨天石的研究,“中山舰事件”并非由蒋介石一手策划,它的发生有其偶然性的一面。蒋介石当时并没有直接给海军局或李之龙下达过调舰命令,所谓蒋介石下令而又反诬李之龙“矫令”之说不能成立。蒋介石日记表明,他当时听到中山舰调动的消息,第一反应是怀疑共产党和汪精卫要“干掉他”或者“赶他”。



  蒋介石检阅黄浦军校学员


  鉴于当时国民党内汪蒋的权力斗争,蒋介石后来对于这一事件的处理很有可能是主要对付汪精卫的,当然作为后果,同时也打击了共产党,而李之龙也成为这场误会的“受害人”。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中山舰事件”,蒋介石曾说过:“若要3月20日这事情完全明白的时候,要等到我死了,拿我的日记和给各位同志的答复质问的信,才可以公开出来。”


本文标题:为何最早升任将军的黄埔一期生因“中山舰事件”撤职被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