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三体式站桩推荐文章1:宋氏形意拳——三体式桩功

  宋氏形意拳基本功---三体式桩功三体式桩功:有阴阳两式,任督二脉,上中下三盘,单双重等多种桩功间架练法,是求得六合浑圆整劲的最基本的功法,也是宋氏形意拳最基本的功法。


  武言云:"练拳无桩步,房屋无立柱",这充分说明桩的重要性。在站桩时一般分为养生桩与技击桩,其站桩姿势也有多种。养生桩强调在站桩中求气息平静,以意导气,使气血运行通畅,其站姿采用高势。技击桩除养生作用外,还要求形、意、气、力四者的有机配合,相互作用,融为一体;并且强调通过站桩达到正体圆招、凝神劲整、壮内增力、稳固下盘,所以站姿较低。


  三体式亦称六合势(又叫子午桩,三才桩),是形意拳重要的基本桩功之一。它是求得六合浑圆整劲的最基本功法,也是形意拳入门必经之途径。宋氏形意拳站桩功是以形意拳学为理论基础,以《内功四经》为指导,遵循其脉络、气路、格式、劲诀等要求,内外结合进行练习。同时在站姿上分为高、中、低三势,劲力上分为任脉劲(即手为塌腕)、督脉劲(即手为挺腕),站姿重心上分为单重、双重。现将具体站法简述于下:


  以单重、中势、任脉劲三体式桩功为例 要求:


  (1)身体自然挺拔,三尖相对(鼻尖、手尖、脚尖),两手为塌腕(亦称坐腕),手指自然分开,虎口撑圆,指端微扣,掌心内含斜向前方,前肘微屈约15度左右(其屈度随姿势高低而易)。


  (2)单重式,身体重心一般为前三后七,重心在后脚(亦可在前脚);双重式,身体重心在两腿中间。后腿膝关节弯曲度一般高势的为160度,中势140度,低势120度。


  (3)前脚里扣约15度,后脚里扣约30度左右,两脚间距离一般约为后脚尖着地,后膝前跪接近前脚跟为度,高势近一点,低势稍远一些。前脚尖内侧与后脚跟内侧基本成一直线,两脚趾抓地,脚心空起。


  (4)站高势竖劲较好,暴露面大,重心偏高,进步距离近,膝关节负荷轻;中势横、竖劲皆有,暴露面较大,进步距离近,膝关节负重较大,重心稍低,适应中,青年;低势横劲较大,暴露面小易于防守,进步幅度较大,重心低,底部较稳,故腿部负重大,灵活度较差,适应于腿部力量较好的青少年。 (5)在三体式落势时一般以呼气成式。 (6)在三体式站好后,每次可持续10至20分钟,左右势可以互换,当站到有一定功夫时,可后脚不动,双手与前脚配合做撤伸动作练习,以提高全身的协调能力,即前手,前脚后撤,后手前伸,然后前脚前手复出,恢复三体式原姿。其呼吸宜采用腹式逆呼吸为宜。在运作中以轻松,灵活为好,不可用劲,以免僵滞。


  在形意拳学中有"万法皆出三体式"之说,可见三体式基本桩功在形意拳中的重要性,其内涵精深,架势结构严谨合理,它对下一步练习套路、对练、器械、技击、养身等诸方面都具有很好的基础作用。现按《内功经》的格式要求与本人的肤浅理解简略介绍一下,供武术爱好者参考。"格式者入门一定之规也,不明此,即脉络亦空谈耳。"其格式 是对人体外形各个部位的要求。它要求"头正起项",即头要正,而且有上顶之意,"项"指脖子后部,要挺直竖起。肩部要求:"按肩以练步",使两肩极力下沉,自感直沉至脚底涌泉,以稳固底盘根部。对肩部还要求:"井池双穴,发劲循循。"井者,肩井穴也,肩头分中,池者,曲池穴也,肘头分中,此周身发劲之所也。它还讲"贴背以转斗,松肩以出劲",此说明两背骨用力贴住,并将肩松开,劲即可由肩传至肘送发至稍节。为此要求两肩要平活,肘关节需要有一定的弯曲度,此弯曲度视姿势高低而定。胸背部要求:"提胸以下腰",即胸往上提,而腰往下塌,但提胸并非挺胸,它要求"胸出身微有收敛",即含胸是也,这样背部自平,腰自然正直,保持上身自然中正。


  髋关节部要求:"圆裆以坚胯",指裆胯内外争衡,保持下肢根节有力牢固。接下来是"逼臀以坚膝"即是两臀贴住尾骨向前上兜翻,提肛缩阴,使腰胯部之力传至膝关节,同时要求两膝要稍向里扣,而且膝部曲中有伸(委中大筋挺直);再接着是脚既动,膝用力,这样可达到"脚坚而稳,膝曲而伸",起到膝的枢纽作用,同时在脚踝处要求两外虎眼(踝骨)极力向内,两内虎眼极力向外;双脚十趾抓地,脚心空起,两脚尖有里扣之意,脚跟有外撑之感。


  以上则是《内功经》对三体式桩功外形(格式)的基本要求,我认为这既符合生理,又符合发劲机理。有规矩,然后成方圆。对初学者应当在姿势上有严格的要求。这就是我所说的"内功发劲方法";内外相合、上下互撑、左右争衡、前后互为作用,全身整体配合,掌握先松后紧,紧而速松,贴背转斗,松肩出劲的六合整体发劲。上述内外相合是外形、神意、外力要与内意、内劲、内气的相合。在符合"格式"与"脉络"的情况下内气则自然顺达。传统内家拳无不以练气为要,有形者为架势(格式),无形者为气力,架势之运用气力也。练武术应先求气充。武谚云:"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又有"内壮才能外强"的说法。这与气很有关系。而练气应先讲架势,是气、势二者相互为用也。然势形于外,有迹可寻,气运行于内深微莫测。所以练武者要知气不离形、形动气随、气为形用,然形气合而为一,此乃内家拳之真谛也。


  形意拳三体式站桩推荐文章2:以拳入道:三体式桩功——形意拳筑基真传纯功理解读

  形意门老辈常说"入门先站三年桩",这话不唬人,这句话是前辈多年练功的总结,为了不让后辈走弯路,练拳伊始就直接“大丹直指”。心情浮躁或无基础者只能人云亦云,很难理解。其实三体式桩功看着简单,实则是打开内家拳大门的钥匙。“万法出自三体式”,这也是很多老前辈到了后期桩法与初期有差异的根本原因。因为通过近一生的反思他们找到了自己的“道”。没有了年轻时的浮躁,又从头开始修习三体式桩功以及劈拳。今儿咱就掰开了揉碎了,专讲那些拳谱里藏着掖着的真东西。


  首先声明:这些只是一家之言,您姑且先看,喜欢的话你就点点赞,不喜欢请略过……


  站桩根基——形正气路通


  "三体式"老谱名为"三才式",对应的是天、地、人三才。前手托天采清气(这里不是错误,是关键),后手按地接生机,双腿虚实分阴阳。这是由拳入道的关键,可不是摆个架子就完事,这里头藏着三条至关重要的"气路":


  头顶百会下通丹田


  脖子后头的大筋要像挂面似的抻开,下巴微收,脑门子往前顶。这么一较劲,天灵盖跟小肚子就通了气路。《内功经》说"虚领顶劲神灌顶",就是让天上清气往丹田灌。


  两肩井穴直透涌泉


  肩膀头子松得跟挂衣架似的,胳膊肘往下坠。这么一来,肩膀头到脚心的气路就开了,全身浊气往脚底板排。老拳师管这叫“人在井中,立地(体)混元"。


  命门穴上通玉枕穴


  后腰眼要微微鼓着,屁股蛋子往下坐。这么一较劲,后脊梁就跟通了电似的,从尾巴骨直通后脑勺。这就是拳谱里说的"龟尾升气,丹田炼神"。


  锁心猿妙法——眼神定乾坤


  初站桩最怕胡思乱想,老辈传下个绝招:"眼看前手食指梢"。注意了这里划重点,这可不是傻盯着手指头,得用三分神盯着,七分意留着体会皮肉分离的滋味。


  举个实在例子:您站桩时觉着胳膊发胀,这就是"筋腾膜起"的征兆。得顺着这股胀劲儿往骨头缝里找,找着找着突然打个激灵——这就是气路通的信号!《拳意述真》里说的"意外生力,劲由脊发",全在这细微处。


  固灵根秘诀——气海养真种


  丹田不是个肉疙瘩,是口活气锅。站桩时得用"三心并"的法子往里添柴火:


  脚心并


  脚趾头抓地是内家拳的基本功,但抓地并不是死抠,要像树根吸水似的,把地气从涌泉往上提。老话讲"脚踩浮萍身不晃",全仗这股上提的劲儿。


  手心并


  此时,前手食指可以微微回勾,细微之处在意而不在形,这可不是摆造型,是要把天地间的灵气往劳宫穴里收。这手法跟"混元桩"采气是不是一个道理,只是暗劲藏在指头尖。


  头顶心并


  百会穴要像顶着一团棉花,既不能压塌了,又不能掉下来。这股虚顶的劲儿,能把天上清气往卤门里引。


  这三股气在丹田一碰头,就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拳谱说的"气沉丹田,力发四梢",全仗这个雪球滚得圆润。


  破五关真传——内壮通脏腑


  五行关窍在五脏,破关全靠"松"字诀:


  破肝关要松肋


  站桩时肋骨缝要像拉风箱似的开合,把肝经里的浊气排出去。这招(开肋)对应劈拳,专治浑身僵劲。


  破心关要松胸


  胸口那口气不能憋着,得顺着两肋往下滑。形意门老辈教人"含胸拔背",其实是让心火下潜,肾水上升,心肾相交,方能得真法。


  破脾关要松腹


  小肚子要像揣着个热水袋,温着就行,不能鼓成蛤蟆肚。这是养后天之本的要诀,《黄帝内经》说的"脾主肌肉"全在这。


  破肺关要松肩


  肩膀头子一松,两片肺叶就像扇子似的展开。站桩时要是老咳嗽,就是这关没破利索。


  破肾关要松腰


  后腰眼要像门轴似的活泛,站桩时微微晃动尾闾骨,这就是"摇橹劲",专通肾经。


  这说到最后吧三体式桩功好有一比,就如同活人铸剑,三年桩功不是死站,要站出"三劲"——皮肉如棉裹铁,筋骨如钢丝缠绳,内脏如滚水浇雪。真传一句话:站桩时要想着自己是个空口袋,天地灵气往里装,浊气病气往外淌。哪天站得浑身通透,跟泡温泉似的暖洋洋,这功夫才算入了门。《拳经》云:"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说的就是这个理。建议有志于学习形意拳的诸位请通读(九要论)、(内功四经)。


  形意拳三体式站桩推荐文章3:形意拳站桩功:三体桩、定劲桩、乾坤桩和鸡腿桩图文教学

  形意拳人门的一定之规,称做形意拳基本功,它是延年养生、学好套路和正确掌握技击要领的必不可少的基础训练,它包括通经络、养真气、定形式、固底盘四个方面。


  形意拳是体、用、艺三者兼备的优秀内家拳种之一,讲究内外兼修,神、气、形合一。内有气之飞腾,外有势之变化,劲有起落、横竖、吞吐、刚柔,三者合一,方得养生与技击之妙用。初学者必须先进行气、形、劲三个方面的基础训练,然后才能开步练拳。


  站桩功是按照一定的形式要求站立不动的一种练功方法,是形意拳入门格式之本。老前辈们的功夫都是“站”出来的。刘老先生常说“二劈不如一站”。尚云祥先生授徒,要先站三年桩,考试合格才能开步练拳,可见站桩之重要。站桩的形式多种多祥,而比较常用的有:定劲桩、乾坤桩、鸡腿桩和三体桩四种。


   定劲桩


  两脚平行开立,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两手置于大腿外侧,手心朝里;两膝微屈,膝盖与脚尖在同一垂直线上;上身正直,胸背肌肉要放松,松腰,垂臀,顶头,竖项。然后两臂向前徐徐抬起,高与肩平,屈肘沉肩,如在胸前抱球状,掌心朝里,两中指尖相距约1分米(3寸许)(图1-1)


  稍停,随即两小臂内旋,掌心翻转向外(前方).虎口撑圆,高与口齐,眼看中指尖(图1-2及其侧面图)。


  此时精神要内导,目似合未合,垂睑内视;口似闭未闭,舌顶上颚;呼吸顺任自然,由粗而细,由快而慢,由有而无,由动而静;意想小腹内之气,起伏动荡,四肢之气,上下流通、意到下肢,渐觉小腿与脚掌、脚趾有气沉肿胀之感,十趾抓地,有人地二尺之意;意到双手,便觉十指发痒、发麻,双掌发热发胀,有变大变f之感。此时如闭合双口,便觉天地间空空荡荡,只剩自己双手,其大无边。此乃生发周身浩然之气的要法也。初练者,站十分钟便觉劳累,可稍稍活动后再继续站。随着功夫的长进,站的时间可越来越长。每天旱晚各站一次,每次以不少于40分钟为宜,多者不限。


   乾坤桩


  两脚平行开立,与肩同宽;足心空涵.如行泥地;两膝放松微屈,下与足尖相对;两臂徐徐向前抬起,屈肘沉肩,掌心向里,高与胸齐,如抱球状,不能用力;顶头竖项,正脊,拔背涵胸,肌肉松净,任大气之自然流行,下于丹田。


  维持此式不动,集中精神,消除杂念,头脑空清,一尘不染。然后垂睑内视,细调呼吸。待气匀之后,即舌顶上颗,以意领气,由天心(即印堂)而下,盘旋于膻中(两乳中间).再沿任脉下于丹田。如此可连做数次。


  气通之后,两臂自然下落,两手内外劳宫相对,左里右外复于丹田之上。松肩坠肘,心灵空而腹沉实。呼吸逐渐深、长、细、匀,若有若无,渐觉有一股热气自上而下,此即调息行气之功也。


  照以上站法,每天至少站40分钟以上,一天也不能间断。两周之后便能尝到个中滋味,而有欲罢不能之势。练之日久,自觉丹田之气甚为充足时,呼气就不要再往下送,呼吸要微微听其静止,以免丹田发热太甚,壮火食气,甚要!甚要!


  功夫精深之后,有时会出现真气冲动现象。自己动起来,此种现象既不可强求,也不要强行制止,听其自然,则有益而无损。


   鸡腿桩


  两脚前后站开,前脚脚尖向里扣,后脚脚尖亦微向里扣,前脚跟距后脚尖约一脚半之远;两膝极力弯曲.使后腿膝盖骨对准前腿膝弯,相距约7厘来(两寸许)为得体;顶头,竖项,正脊,松腰,垂臀,尾闾上提,胸向内扣;左掌心按于丹田之上,右掌复于左掌上,内外劳宫相对;肩松,肘坠,肋束而张。


  两膝向里合劲,两足尖向里扣劲,两脚跟向外拧劲,上下左右,一齐将劲合住,舌抵上颚,用鼻徐徐呼吸.勿使有声。吸气咽下时,眼要向上翻,以泄阴火,使真气归于丹田,站到困极之时,可将两脚调换一下,一切姿势,仍如前述。如此轮换着站,每天早晚两次,每次站40分钟以上,多站不限。此式乃是形意拳练底盘最有效的功夫,简单易学,长功夫快,练之久则脚步稳健,切莫等闲视之(图1-3)。


  三体桩(又叫子午桩、三才桩、三体式)


  立正,脚跟靠紧,两脚尖张开约45度左右,身体半面向右(45度),左脚尖对正前方;双膝微曲,膝盖与脚尖上下相对;两手握拳,置丹田旁,拳心朝上(图1一4)


  右拳上握,小臂外旋,肘紧贴肋向前上方钻出,边钻边吸气,拳心向面部,高与鼻尖平,吸气尽而式成(图1一5).


  呼气时,左拳上提,小臂外旋,以肘擦左肋发而伸向胸前.拳眼向左,自右拳上向前,拳散开变掌,边内旋翻掌边向下方劈去,高与肩平;同时,右拳亦变掌,掌心朝下,拉回下按于右肋下之日月穴旁;与劈掌之同时,左脚笔直向前踵出一步,前后脚相撇约两脚半之远;手足要同时动作,掌随呼气而下落,呼气尽面式成(图1一6)


  式成时,身斜45度,两膝弯曲约135度,后膊屈约120度,前膊屈约150度,后脚跟、前脚跟、前脚尖三点在一条直线上;、鼻尖、前手中指尖、前脚尖二尖要对准。靛骨根与后脚跟在同一铅垂线上。手与足上下相对,肘与膝上下相对,肩与胯上下相对,此之谓“外三合”。顶头,竖项,松肩,坠肘,胸涵而背拔,虎口撑圆,目视前方。


  用劲的要求是:全身放松,头如悬梁,两肩自然下沉,使两膊和脊背上的肌肉都有下坠的感觉。山颈推开始,将脊椎逐节向下松开,直到骶骨。然后将骶骨向前一送,向上兜翻,将小腹托住、,谷道内收,有忍便之意。此之谓提肛缩肾。两膝向内合劲.两胯抱劲,十趾抓地,手掌向前塌,乎心朝回缩,两膝极力弯曲,尾中大筋极力要直,浑身之劲一合,内气腾然而起。


  心情要十分宁静,精神集中,身虽放松而气势腾挪,伏如横弩,有一触即发之势。心一动而意即随之;呼吸纯任自然,无一丝勉强之处。以意领气,使之升则升,使之降则降;吸气时气七升而内脏随之紧缩,呼气时气下降而内脏随之放松,自觉双手双足热胀麻痒,有气达四梢、力充掌指之感。此之谓“内三合”。


  如上述练习半年之后,自觉丹田气足,在体内运行流畅,四肢、四梢之感甚强之时,即可加练“劲功”。亦即随外气之呼吸,其内气之升降,作定式的松、紧活动。


  练法是:先看定前方三四米远处一个目标(比如一棵树),以意引导,将自己的气和劲伸长,使掌、指与目标相呼应而连接起来。气升时,劲向回缩,自觉我的劲儿已将目标拉过来;气降时,后腿蹬劲,前脚跳劲,十趾抓地,气贯双手,以气催力向前发出,自觉我力已将目标推了出去,如此一升一降,一松一紧,一吞一吐,即可打下“爆发劲”的基础。应注意,做这项练习时,站桩的外形姿势不能变动,只是以意指挥作协调的松紧运动,力由丹田发出,腕、掌、指等梢节虽暂时“紧”了,而肩、胯、腰等根节则仍是放松的。切忌浑身一齐绷紧,使身体像一根木桩,失去弹性,达不到站桩、行气应有的效果。


  站桩时,静中寓动,呼吸自然,深长匀细,若再配以眼神内视(这是指养生疗病,与以技击为目的者不同),叮以调节内脏的植物性神经反射,使内脏细胞产生生物电,形成人休生物场。它在体内产生的电磁波,可以调整细胞的新陈代谢,使其达到中医所说的“阴阳平衡”,以祛病保健。


  站桩时,十趾抓地,足心空涵,提膝,抱胯,提肛,起到了良好的补肾作用。盖足心的涌泉为肾经之穴,腰为肾之腑.踵为肾之要,膝与胫都属肾。肾为先天之本,肾脉通则肾精足、肾气旺,体魄自然强健。从站桩的姿势来看,下肢负重较正常时为大,尤其是抱胯,可使骨盆腔和下肢骨骼与软组织的循环代谢加强.增加了血流量,并能使全身神经体掖调节系统维待动态平衡:两臂是抬起状态,有利于肋间肌与膈肌同时收缩,吸气时胸廓扩大,腹部凸起,大大增加厂肺通气量,同时肺泡壁的通透性一也增大:以上种种,都起到促进康复的积极作用。医疗实践证明,许多肾虚、遗精、腰椎酸软、神经衰弱、顽固失眠的病人,通过桩功锻炼,都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勿使前辈之遗珍失于我手,勿使国术之精神止于我身


  形意拳三体式站桩推荐文章4:形意拳站桩“三体势”修炼要诀,手起吸气,手落呼气,内劲自生

   武术各流派无不重视站桩,练形意拳,第一件事就是站桩。形意拳站桩功最根本的就是“三体势”,所谓:“万法出于三体”,丝毫也不过分。三体势站的对不对决定了是否能练出功夫,不然一辈子都不会知道其中精义,只知道皮毛,练成“拳操”,也就失去了练形意拳的意义。本文不做“三体势”外形的介绍,只是谈一下其中的要诀,真传一句话,学者自辨。


   站桩锻炼的是人体的内部脏气,外形看似寂然不动,实际内部腑脏气血运动的很活跃,实为“外静而内动”。“三体势”作为行气练气的一种姿势,是通过形意的结合起到生发内劲的功效。站“三体势”的标准是六合,四线,绵呼吸。即,内三合,外三合。 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


   外三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脚合”。


  四线:前后脚一条线,肘与膝一条线,手脚钱后为一条线,目视指尖一条线。


  绵呼吸为,逆腹式呼吸,也就是吸气小腹丹田向内收缩,呼气时小腹丹田向外膨胀,呼吸时咽津提肛,呼吸专一,自然下行,气息似有似无,绵绵若存,不可努气,自然息息贯入丹田。


  “三体势”两种练法,定步,活步。


   定步即是站着不动,意气贯注两掌指尖,以气降丹田下至涌泉为要。


   活步即是,手脚相应,步进手出,步退手回。手起吸气,手落呼气,气息顺畅,不可急喘努气,憋气,用力,一切以顺遂自然为要。通过持久的练习,拙力自化,内劲自生。


  形意拳三体式站桩推荐文章5:形意拳的三体式桩法

  我国著名的形意拳大师孙禄堂在传授拳术时,十分重视基本功法的练习。三体式是形意拳的基本桩法。他常讲:“三体式是形意拳的母拳,拳中变化万端,但基本上离不开三体式。”他还说:“世间练拳者多如牛毛,为何成道者却少如麟角呢?这是因为许多人不知形意拳中的内劲究竟是什么,却只在形象处猜想,有的以为心中努力,有的以为腹中运气,这种错误不胜枚举,其实都是抛砖弄瓦,以假乱真。这三体式则是形意拳的基础,只有日日练习,持之以恒,由微而著。此中绝无捷径,也难取巧。”所以孙绿堂先生生前对前来向他求学形意拳的,他都严格要求他们认真练习三体式桩法。


  所谓三体(旧时称作三才,即天、地、人),在拳术中则是把人体分头、手、足三体。三体又分为三节,如:头为梢节,背为中节,腹为根节;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足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各节都有一定的运动规则,如:顶头,塌腰,松肩,坠肘之类。练习三体式,使周身上下内外筋骨肌肉,无一处不受到锻炼。此乃前辈拳师们积累的宝贵经验,后学者切勿轻视。要细心体会,悟通真谛,逐步提高,才能获得健身功效与攻防技能。站三体式时,从预备式到定式,初练者必须按三个过程动作的要领去做,才能使三体式动作完成得正确。反之,差之毫厘,则谬之千里。


  三体式(站桩)


  三体式站桩是形意拳最重要的基本功。它把人体各部按照形意拳的要领安排成一个圆满完整的姿势,所有形意拳的动作都离不开这个姿势的基本法则。各种拳路尽管变化万端,但原理和要领与三体式是一致的,所以有“万法出于三体式”之说。具体练法如下:


  一、身体直立,两臂自然下垂,头要端正;两脚脚跟靠拢,脚尖外展成90°;眼向前平看(图1)。


  要点:精神集中,头颈自然竖直,面部要自然,口要合闭,舌尖抵住上愕,不要挺胸或拱背,全身任何部分都不可紧张。


  二、右脚不动,左脚以脚


  跟为轴向右扭转45°,同时身体半面向右转;两臂仍垂在身体两侧,眼仍看原来的方向(图2)


  要点:左脚向右转动时要和身体的转动一致,避免身体左右摇摆或肩部歪斜。


  三、两腿慢慢向下弯屈,身体成半蹲姿势,体重偏于右腿,随即左前臂经体前向上提起,左手停于胸前(偏左),手心向下,手指向前;右前臂也随之向上提起,右手盖在左手背上(右手食指对准左手中指),两肘微屈;眼仍平看前方(图3)。


  要点:身体不可俯仰,两肩向下松垂,两肘紧靠在两肋外侧,头要向上顶劲,胯部要缩,膝部要屈,腰部要塌,身体要稳定。


  四、身体方向不变,左脚前进一步,两脚脚跟前后相对,相距约两脚长,两腿屈膝,重心偏于右腿;同时左掌前仲,肘部微屈,掌心向前下方,五指分开,掌心内含,高与胸齐;右手后撤落于腹前,拇指根节紧靠肚脐,手腕向下塌,眼看左掌食指(图4)。


  要点:1.上体要正直,不俯不仰,侧向前方,与目视方向成斜45°。头向上顶,颈要竖直;面部要自然,牙齿轻扣,下颏略向内收。2.两肩向下松垂,肩窝处略向后缩,左臂(前手)肘部下垂,不可伸直,左手食指要向上挑劲,拇指尽力向外撑开,虎口成半圆形,掌心内含;右前臂靠在腹部右侧,右手五指也要撑开,腕部要塌住。3.胸部略向内含,不要紧张用力;两肋肌肉舒展(束);心胸平静空虚,腹部自然充实(沉气),但不要故意鼓腹;背部肌肉尽力向两侧伸展(拔背);腰要塌住;臀部不可向外突出,肛门部位的括约肌注意向里收缩(谷道内提)。4.两胯略向后收缩(缩胯),两膝微向里扣,前膝屈弓不要超过踝关节;臀部与后脚跟上下相对;两脚脚趾扣地;重心偏重右腿;前腿既虚且实,承担少部体重。5.呼吸要自然,精神要集中,身体力求稳固。


  以上各部的要点,练习时务要处处安排好,不可忽略某一部分。这个姿势对培养练习者的内在力量,调节呼吸很有帮助。更重要的是:它集中地体现了形意拳的基本要求和特点,初学者可以从这里体会到锻炼的要点,打好基本功,给以后的练习铺平道路。就是有一定基础的人也要经常做这种“桩步”的练习,以便进一步掌握拳法要领,巩固桩步根基。


  三体式除上面介绍的侧身单重练法外,还有侧身双重(体重平均落于两腿)练法、正身单重(上体和两脚皆直向前方)练法等不同形式。各种练法尽管形式有别,但对身体各部的要求是一致的。三体式的具体做法除上面介绍的做法外,各地流行的还有以下做法:1.身体正面直立,随之屈膝半蹲,钻出右拳(左拳抱于腰间);再迈出左步,劈出左掌成三体式。2.身体正面直立,两掌从身体两侧托起,复握拳按落于腹前,同时屈膝半蹲;随之钻出右拳,再迈出左步,,出左掌成三体式。


  练形意拳要知“六合”,就是说:心与意合,意与力合,气与力合,这是内三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叫做外三合,内外三合共称六合。这里的合,就是指协调一致。所以,在站三体式时,身子要正直,不可左歪右斜,前俯后仰。在伸左手,拉右手,出左腿时,三者要做到同起同落,上下协调,整齐合一,心气平和稳定,呼吸顺其自然,不可憋气。初学站三体式,腿部都有酸疼现象,只要坚持下去,日久腿有了功夫,这种现象也就消失了。实践证明,只要掌握了三体式的正确桩法,苦练不辍,就可为练好形意拳打下扎实的基础。在学习拳术套路时,即可举一反三,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练三体式,不受时间限制。初站时,几分钟后如觉左足酸累,可换右足在前,或稍稍休息再站。久之,自然能站较长时间而不再感到酸累。


  三体式是形意拳的基本功,练习时不须配合其它基本功,也不要有任何静功。


  形意拳三体式站桩推荐搜索词:

  

  1.形意拳三体式站桩图解

  

  2.形意拳三体式站桩教学

  

  3.形意拳三体式站桩有什么好处

  

本文标题:形意拳三体式站桩